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戏剧史(从上古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戏剧史(从上古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戏剧史(从上古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戏剧史(从上古时代到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时期)

西方戏剧史

整理这些东西,完全出于丰富大家对戏剧的知识积累,虽然这些东西跟表演没多大关联,但是个人觉得了解戏剧史是演员的必修课之一,戏剧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某些有名的戏剧作家的事迹或者作品的写作对于编剧来说多时激发灵感的好方式,当然了解戏剧史也会对演员的戏剧修养都有较好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学习啊

——罗昇20130629于C8207 上古戏剧

戏剧,起源于原始初民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难发现这样的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作为神的崇拜者,聚集在祭司的周围,载歌载舞,表现设计神的降生、功绩、死亡及再生的传说,宣泄情绪,寄托祝愿,是这类活动的基本性质。

戏剧及其起源

戏剧并不等于仪式,它应当有假定性事件。

西方文明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当属古希腊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当时被称作伯利克里时代,希腊迎来了政治经济的繁荣期。

古希腊人也是泛神论者。古希腊人创造了神的谱系,如掌管雷电的神叫宙斯,他是神中之王,在他的管辖之下,还有光明之神阿波罗、智慧之神雅典娜、海神波塞冬、战神阿瑞斯、农神墨忒耳、爱神阿佛洛狄忒、酒神狄奥尼索斯等等。

人们认为,戏剧的起源于酒神颂密切相关。

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产生过很多悲剧诗人,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最为著名,被称为三大悲剧家

1、神性之美:埃斯库罗斯与《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资格最老的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参加过马拉松战役2、命运之悲索福克勒斯与《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出生于雅典西北郊的科罗诺斯乡,父亲从事兵器制造业,家境殷实。

3、人性之思:欧里庇得斯与《美狄亚》

欧里庇得斯出生于名门望族,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富,思维敏捷。

古希腊喜剧

1、醉者的醒悟:阿里斯托芬的喜剧

出生于雅典公民家庭,一生创作了44部喜剧,主要有《骑士》、《马蜂、《云》、《蛙》、《阿卡奈人》等,在戏剧竞赛中5次获奖

二、慧者的机敏:米南德的喜剧

出生于雅典名门,从小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创作过大约100部剧本,这些剧本大都已经失传,他唯一完整的戏剧史《恨世者》

欧洲中世纪戏剧

中世纪是西方社会的历史概念,它的时间跨度为1000年,即从罗马帝国衰亡(公元476年)开始,截止到15世纪末期,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欧洲历史上黑暗的时期。无论是多达8次、屠城掠地的十字军东征,还是残害精英、禁锢思想的宗教裁判所,都在这段历史时期发生。

1、中世纪的社会概况

西方奴隶制随着罗马帝国的覆灭而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剧,基督教在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渐趋巩固。

《圣经》是基督教的教义,它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在罗马帝国后期,统治阶级看到它的利用价值,遂将其定为国教。

戏剧成为了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工具。

中世纪戏剧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戏剧,就表现形态来讲有着很大的不同。曾经有一段时期,戏剧受到教会的排挤,教会对戏剧的诋毁,确实对古典戏剧的衰落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中世纪,古典戏剧关于命运、人生、社会的思索、以及戏剧艺术表现上的多远格局,渐渐让位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宣扬和解释,这是当时戏剧发展的主流。但是,主流之外,代表了市民阶级欣赏趣味的戏剧,一直在潜滋暗长,显示着它特有的生机。

宗教剧:真实的迷幻

尽管教会排斥戏剧,但中世纪的戏剧恰恰是从基督教的中心地带发展起来的。中世纪的宗教剧也是从复活节庆典仪式中发展而来的,宗教剧的第一个演员就是教堂牧师。

为了让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明白教义,仅仅由神父宣读艰涩难懂的教条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的加以形象的阐释,演绎《圣经》故事。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宗教剧,大致开始与10-11世纪,圣诞节时,牧师往往扮演圣奥古斯都,向教徒宣传耶稣的神迹。

大致来说,宗教剧具有共同的主题,均以演出者和观众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为前提。《圣经》为宗教剧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到12世纪宗教剧渐渐离开了威严的圣地,现实在教堂的门廊外演出,而后就走出了教堂的围墙。

12世纪著名的宗教剧《亚当剧》

到了13世纪,教会对戏剧的控制逐渐趋于松弛,市民的戏剧演出成为可能,这时候,单纯解释教义的宗教剧中渗透了一些平民的欣赏趣味。

奇迹剧

神秘剧(如鬼神剧)

宗教剧到后来,又发展出了新的变种——道德剧,这是一种以寓意的手法,宣扬宗教道德或世俗道德的戏剧,剧中人往往是某种概念的化身,是演绎道德教条的工具。

虽然到了15世纪,欧洲已经出现了专业演员,但是,在宗教剧的演出中,参与其中的人们都不是专业演员,他们并不把这样的演出活动当成娱乐,而是当成一种严肃的宗教活动。针对宗教剧结构松散、人物众多、场景变化繁多的特点,宗教剧的演出方式主要有两种,意识在固定场所演出,将景屋排成半圆或者直线,观众席设在舞台对面,当时也有过圆形剧场,舞台设在中间,观众在四周;二是流动性演出,往往在盛大的庆祝活动中举行。(彩车,灿成舞台“天堂、人间、地狱”,血腥,走到了艺术、美学的反面)

世俗剧:笑对人世

当宗教剧越来越远离教堂,越来越接近地走向民间时候已经渐渐地融入了一些世俗趣味。道德剧的发展中,由对宗教道德的歌颂,逐渐转向于对丧失社会道德的人物和不合理现实的批判,有些道德剧不在描写善恶冲突,而开始表现聪明和愚蠢的矛盾,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戏剧样式——笑剧

从15世纪到16世纪上半叶,笑剧在西欧尤其是在法国非常流行,它适应着中下层人民的审美需求,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取材广泛,生动活泼、集诙谐、笑闹、讽刺于一体。

笑剧的审美趋向与中世纪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颇为一致,都是对中世纪宗教反人性观念的一种反叛,用嬉笑怒骂的方式,以反应灵敏、天性乐观的世俗人物,反抗和颠覆宗教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

在中世纪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剧作是《巴特林的笑剧》(1470)

中世纪另一个著名的笑剧是《洗衣桶》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始于15世纪末,随着初级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新兴资产阶级得以出现,他们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不再属于教会的知识阶层。拜占庭帝国灭亡以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考古学的发掘,使人们折服于古代社会所蕴藏的思想光芒和艺术成就,他们意欲“再生”一个一样的时代,让古典的文化精神再度复活,“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得名。

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土耳其人之手,从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宣告开始。15世纪时,赞助戏剧事业的意大利富绅,显示了对古典戏剧的浓厚兴趣,在它们的推动之下,发掘、改编、模仿古典戏剧遂成一时之风气。

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们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是积极活跃的生活与沉思默想的生活孰优孰劣的问题,尽管答案各不相同,但是矛盾却直指教会阶层不劳而获;第二个话题是命运无常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不是懒惰成性或是头脑迟钝的人,大自然就已经为他注入了追求光荣与不朽的愿望

意大利的戏剧复兴是从上演古罗马的一些戏剧作品开始的,当时,人们对普劳图斯等人的戏剧大加赞赏,并刻意模仿。剧作家们从古代戏剧中汲取营养,以摆脱中世纪宗教剧的陈旧模式,探索戏剧发展的新道路。连为人们所熟知、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的哲学家布鲁诺,也曾揣摩古典风格,写过一部名为《烛台》的戏剧。而另外一些剧作家,则吸收古罗马戏剧的雍容、机智、贵族化的习气,创作了一批适合宫廷欣赏的趣味的田园剧

意大利戏剧具有一定的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个人主义的享乐思想和世俗情态。他们也曾试图建立自己的悲剧形态,但是最终却没能产生充满生命力的优秀作品

在当时的意大利,创造了一种名为假面舞剧的戏剧样式,这种戏往往在各种庆典仪式上面演出,由宫廷诗人创作,布景、服装极尽豪华,场面宏大,情节简单,除了专业演员参加演出以外,贵族朝臣也参加客串。

意大利人对古典戏剧理论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戏剧理论著作翻译成意大利文,并加以整理研究和阐释。意大利戏剧理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1505-1571)在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剧本创作中,时间、地点和行动应当一致的观点,为后来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戏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喜剧、田园剧和悲剧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和剧作家,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贵族家庭。他是人文主义的尖锐批评者,而他的思想又植根于人文主义的土壤之中。他相信自由和自治的价值,反对压迫和腐败,但他又主张只要目的是高尚的,人们就可以,而且必须使用最可谴责的手段来实现它,用它的一句著名的隐喻来说,就是要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猾”

马基雅维利创作的《曼陀罗花》(1520),是第一部用意大利语写成的戏剧,它集中反映了作者所推崇的人的勇猛和智慧,具有现实意义和讽刺效果。

马基雅维利的喜剧创作,构思巧妙、新奇、情节曲折,夸张,语言幽默、风趣,他继承和发展了古罗马时期的喜剧传统,展示了但是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情景,抨击了社会陋习和封建观念。

田园剧的产生与田园诗的流行有关,它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是贵族阶级的消遣物吗。这种喜剧以美丽动人的形式写成,演出时配以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服装和纷繁的布景,以表现情感的淳朴和美好为内容,以适合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为宗旨。

著名的田园剧作家塔索(1544-1595)本身就是一位宫廷诗人,但他对于宫廷的腐朽生活感到不满,寄情于想象和憧憬恬淡、清新的乡村生活。尽管他对真实的乡村生活缺乏了解,但是却不乏赞美的真诚。在他所写的田园剧《阿明塔》中,塑造了一位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情形象。

意大利的悲剧创作成就不是很高,在所出现的悲剧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所谓流血悲剧,或曰塞内加式的悲剧,剧中充满了流血场面和复仇举动;二是歌颂自由的悲剧,表现为市民为追求自由而付出的代价,显示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光辉。在悲剧作家中,值得一提的是特里西诺。

特里西诺(1478-1515)出生于贵族家庭,他所写的悲剧《索福尼斯巴》,取材于古罗马历史,表现了主人公对于祖国和爱情的双重真诚,以及为反抗命运不惜自我牺牲的可贵品质。

意大利的即兴喜剧

即兴喜剧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剧种。在即兴喜剧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很多意大利民间艺术的特点,在1550至1650年间,它进入了活跃期,显示了勃勃生机,广泛演出于意大利各地。

即兴喜剧没有文字记录的剧本,演员只是根据一个剧情大纲,临时别出心裁地编造台词,进行即兴表演,演这种戏,除了扮演青年男女爱人的演员之外,其他演员都戴面具,因此它又被称为假面喜剧。它与假面舞剧有着本质的不同,见面舞剧是流行于宫廷的娱乐方式,讲究豪华的场面,而假面喜剧则是流行于民间的演出方式,追求简朴、清新、嬉闹的风格。

莎士比亚与英国戏剧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英国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整个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英国人接过人文主义的光辉旗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这一成就的标志,就是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

到16世纪末,英国戏剧的繁荣局面开始显现,出现了一批职业剧作家,在新一代作家群中,涌现了所谓“大学才子”派,其代表人物有:

约翰-利里,他的戏剧风格曾今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基德,出身贫寒,不曾上过大学,但因为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显露了过人的才华,因此,人们也将其划入“大学才子”之列。据说,基德写过一部《哈姆雷特》,可惜早已失传。悲剧《西班牙的悲剧》是他现存的唯一剧本。

克里斯托佛-马洛,是英国激进的人文主义者,受过高等教育,取得过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是名符其实的“大学才子”。他创作过《帖木儿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的犹太人》。由于马洛思想激进、蔑视权贵,因此屡遭迫害。他29岁时,在伦敦附近的一家小酒馆被人刺杀。马洛与莎士比亚同一年出生,在戏剧界比莎士比亚成名还早,如果他还活着,说必定会与莎士比亚在剧坛上并驾齐驱。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人们往往把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1、1590-1601,该时期能够代表莎翁的创作成就是历史剧和喜剧,剧中表现了这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最初步入剧坛,对社会对人生所抱的进去态度和理想憧憬

2、1601-1608,该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悲剧,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矛盾,也显示了莎翁思想的神话和创作手法的成熟

3、1608-1616,以悲喜剧和传奇剧为主,显示了他对世界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悲剧代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喜剧代表作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错误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历史剧代表作

《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约翰王》《亨利六世》《亨利八世》

本-琼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主要作品有《辛西娅狂欢》

西班牙戏剧的黄金时代

15世纪末期,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西班牙的戏剧形态也发生了某些变化,一些剧作家开始利用宗教的外部形式,来表现世俗生活的美妙情趣,这标志着宗教剧一统天下的戏剧格局已经丧失了它稳固社会基础。这期间,民间戏剧团体开始出现,产生了职业演员,表现形式和内容须选择令普通人感兴趣的,于是戏剧的世俗趣味便有了增强的趋势,这一趋势发展壮大,冲决了封建教会对戏剧的束缚,创造了西班牙喜剧的繁荣局面

维加及其戏剧

洛卜-德-维加,西班牙最为著名的诗人和最多产的剧作家,自称一生写过1500多个剧本。主要代表作《国王,最伟大的法官》《羊泉村》《狗占马槽》《马德里的矿泉水》,理论文章《今日新的编剧艺术》

卡尔德隆及其戏剧

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是继维加之后西班牙最著名的剧作家,也是西班牙戏剧处于黄金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写过120部剧作,另外有80部宗教剧和20部幕间剧

早期作品《精灵夫人》《扎拉美亚的长老》

宗教剧《人生如梦》

其最著名的宗教剧《世界大舞台》

塞万提斯

爱国主义情感爆棚的剧作《努曼西亚》

在西班牙戏剧走向繁荣的历史时期,有一个小小的戏剧派别叫“维加学派”,这些人因为师法维加,创作手法也与其相近而获此称号

代表人物卡斯特罗,作品《熙德的青年时代》

代表人物莫里那,作品《塞维拉的骗子》,莫里哀据此写成了《唐-璜》

代表人物阿拉贡,作品《不可靠的真实》,后来传入法国,高乃依据此写成《撒谎者》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戏剧

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到17世纪末,法国戏剧的发展处在古典主义时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阶段,法兰西人为人类的戏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从15世纪到16世纪末近百年法国先后对外发动了对意大利的侵略战争和爆发了宗教内战,社会动荡不安,几乎使君主专政体陷于危机,亨利四世登基后巩固了王权,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使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高乃依及其悲剧

皮埃尔-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剧作家。高乃依一生写了30多部剧本,一度名声显赫,晚年时戏剧创作能力江河日下,渐渐归于沉寂。1629年,他初试身手写了一部喜剧《梅丽特》在巴黎演出后获得成功。

高乃依创造了轰动效应的剧作是五幕诗体戏剧《熙德》

继《熙德》之后,高乃依创作了《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等悲剧,这些作品成为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品

拉辛及其悲剧

若望-拉辛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诗人、剧作家。1663年他开始参加巴黎的戏剧活动崭露头角,很快与高乃依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从1664年到1691年,他写了11部悲剧和一部喜剧。

悲剧代表作《安德罗马克》(1667),《费得尔》(1677),这两部悲剧都取材于古希腊神话

莫里哀及其喜剧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著名的喜剧家,也是继阿里斯多芬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家,由于他在喜剧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国喜剧,被提高到了与悲剧同等重要的地步。

1655年,莫里哀的《冒失鬼》在里昂上演,这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生涯的真正开始1658年,莫里哀的《多情的医生》在国王面前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从此莫里哀的创作激情被鼓动起来,他的好作品相继问世,主要有

《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太太学堂的批评》《凡尔赛即兴》

《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屈打成医》《悭吝人》

以上材料来源于《西方戏剧史通论》(周慧华宋宝珍著)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悲剧、喜剧、历史剧、传奇剧、以及诗歌在世界文学中都有巨大的影响,他讴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同时又不掩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罪恶。其作品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具有影响。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在中世纪教会的神学统治下,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将近1000年,到了14世纪,特别在15、16世纪,古代文化又重新被人民重视,出现了一个挖掘、研究、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欧洲的文化科学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古运动。而是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但是,当时的欧洲还是封建制时代,资产阶级要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要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度、封建势力发生冲突,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有一种肯定现世、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基本精神,资产阶级从中发现许多可以鼓舞人心与封建神学抗衡的积极因素,因此,14世纪的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开始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流落西欧,带来许多古典文化的精品,同时,罗马的废墟上也发掘出许多古代的文物。长期被埋没的古代文化重新被人发现。地理大发现又大大扩充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头脑中的世纪神学观念迅速瓦解。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思想统治,推动了科学与文艺的发展,在人类的文化史上划出了崭新的一幕,他们本身也在这一斗争中成为多方面的文化巨人。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这一运动:“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3个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迷人的微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都不一样,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很严肃,有时又略带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忧郁。这是为什

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从此人类从中世纪进入了近代历史。在这场以思想解放为主旋律的运动中,资产阶级用以人为核心的思想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用新的文化取代了封建的旧文化。 二、人文主义定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限制,人文主义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把他们的要求归结为“人文主义”,主要是指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新兴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是世俗性的东西,因而人文主义一开始就体现为一种“世俗化”的运动。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宗教信条是违反人性的,应反对。与其祈祷“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如追求人生;与其消极生活,不如积极奋斗。他们主张文学艺术要反映人”的真情实感,科学技术要增进“人”的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智慧。总之,他们是要用 “人权”代替“神权”,用以“人”为本位来代替以“神”为本位。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到了16世纪已传遍西欧各地。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内容;一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强调个性自由。二是,人文主义思想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三是,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三、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以及科学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后来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在肯定人的价值和创造力的同时,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文学

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文化素养知识点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古典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以下是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网的小编整理的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文化素养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成就荣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 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而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 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特质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61036177.html, 欧洲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特质解析 作者:白向良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2期 摘要: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本质上体现了人之天性的解放,在中 世纪神学盛行的当时社会,具有明显的进步性。本文通过探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系统分析了人文主义学者代表作以及蕴含的人文主义特征、思想,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特征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一次重要的思想运动,该运动提出了“以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注重对人的价值和思想的探究,对当时的封建神学、教会学和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实现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文艺复兴中,一大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家脱颖而出,包括“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卡丘)、“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其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和阐述。[1] 一、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 1.世纪正处于基督教教会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封建等级制度,将上帝视为绝对的、不可侵犯的权威。在教会制度严苛的管制下,整个社会缺乏活力,文学艺术毫无生气,科学技术多年没有发展。而在中世纪的后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促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的社会价值;加之当时欧洲黑死病蔓延,加剧了人们对封建教会思想的质疑,一些早期的文学艺术家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的作品、学术著作进行整理和注释,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目标,倡导人文主义运动。至此,文艺复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并迅速在整个欧洲各国范围内形成一股潮流,最终发展成一项思想运动。 二、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特质分析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思潮,其自身的发展必定是与原有社会思想的决裂和对抗。与当时的封建教会思想相比,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价值”、“人的作用”,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这些作品的表达具有多层次性,不仅有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理性的崇高赞美,也有引导人们勇于冲破内心的羁绊、勇敢的表达内心的欲望和感情的主题,更有对封建教会的虚伪、扼杀人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对于不同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精神。[2] 1.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反思 首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其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人性”,人本主义学说是文艺复兴中所有文学艺术学者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概括。对人的全面发展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英语:the Renaissance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核心: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本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①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③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④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托马斯·莫尔 莎士比亚、但丁、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人”。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被称为“文艺复兴三颗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文艺复兴前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另外,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有被誉为“艺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文坛三杰及代表作: 1、但丁《神曲》 2、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他优秀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问世,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艺术三杰及代表作: 1、列奥纳多·达·芬奇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2、拉斐尔·桑西意大利画家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简介

第二讲英国“文艺复兴”文学 2.1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席卷欧洲的文化运动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走向现代的转折。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美术、雕塑、文学艺术等的繁荣为标志,经由中欧、法国,最后传到不列颠。“复兴”在这里指对欧洲古典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的重新挖掘和张扬,是指欧洲的文艺经过漫长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的黑暗时代后又重新恢复了古典时代的辉煌。在英国,“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为都铎王朝时期文学的繁荣。代表人物莎士比亚。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互相推动,它们根植于中世纪,却又共同从成了一种与中世纪决裂的历史局面。 首先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 地理和科学的新发现。哥伦布达伽马 16世纪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人文主义的张扬;基督教神学的改革。 2.2 英国文艺复兴 根据文坛和文学创作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英国文艺复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 第一,15世纪末---16世纪前半叶,复兴初期,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印刷术传入英国推动了人文主义文化的传播。 代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第二,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文艺复兴的鼎盛时代。 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斯宾塞的诗歌 第三,从莎士比亚去世到17世纪中期。英国文艺复兴的晚期,运动逐渐走向低落。 代表:哲学家及散文家弗兰西斯培根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特征是诗歌和戏剧成为英国文坛的主流。 2.3代表作家及作品 2.3.1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其父为皇家法官。希望其成为律师 1504,26岁成为下院议员。反对亨利七世,退出政坛。 15.9,亨利八世即位,恢复政治生涯,次年被委派位伦敦助理行政官,官至财政部长,下议院议长和帝国大法官。 因反对亨利八世与教会对抗被斩首。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温情主义 温情的定义 什么是温情的?温情,辞海里的解释就是温柔的感情。在十五、十六世纪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温情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文艺复兴的美的标准 温柔的感情必定是美的。弄清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知道文艺复兴追求的是什么?那时什么视为美的? 对我们来说,文艺复兴开创了这样一种视觉景象:披着迎风轻拂的纱巾、衣着鲜丽、白皙可爱的姑娘,有鲜花盛开的草地,和修长的圆柱,拱门,还有宽敞大厅。这意味着非常充沛的青春与力量,真挚、自然,还带有一抹神话故事的色彩。文艺复兴以新兴阶级为代表,它提出了健康的、充满力量的一整套观念,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它把一切从天上接引到地上,剥去了宗教神秘的外衣。其中首先是人。人开始作为生理概念的人,处于中心位置,而不是过去那种不灭的灵魂可怜巴巴的躯壳。不是人变了,而是对人的观念变了。于是全新的亚当和全新的夏娃诞生了。 文艺复兴从根本上努力揭示男人和女人的截然不同,尽量鲜明地揭示男人不同于女人、女人不同于男人的生理特点。文艺复兴时代最终宣布人的理想典型是性感的人。而母性的美是温情的。女人的身体如果具备为人母者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就称作美人。首先是哺育生命的源泉——乳房。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乳房的意义越来越大。中世纪欣赏窄胯、苗条的女人;文艺复兴时代与中世纪相反,看重宽胯、粗腰、肥臀。 早期的文艺复兴 乔托 意大利绘画肇始于乔托,他以亲切的、富有个性的特征描述和解释圣经故事,把它们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在那之前是没有的。但是,它的画中的人物还是缺少“人”的特征,更谈不上温情。 马萨奇奥 比乔托的绘画更具有“人情味”的是马萨奇奥的作品。瓦萨里有一句评论马萨奇奥的话,听起来很平常。他说:“他承认,绘画不过是模仿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现在觉得绘画应该给人以真实的印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那时并非是如此。中世纪的人们不曾用我们的错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思想内容方面:人文主义文学家用美学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 2艺术特征: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文学形式丰富多彩。长篇小说成为人文主义作家运用的重要体裁,十四行诗成了欧洲诗歌的重要诗体。这些文学体裁的创新和发展,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具有民族风格。采用本国地方语言、吸取民间语言等。 a.意大利文学 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一生主要致力于古典著作研究和文学创作。他搜集、抄录古典著作,率先用人文主义观点进行研究、阐释。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有意大利语抒情诗集《歌集》和拉丁语叙事诗《阿非利加》、散文《秘密》等。 《阿非利加》写于1338年,讲述古代罗马统帅西庇阿战胜迦太基将领汉尼拔的事迹。长诗歌颂罗马的伟大业绩,流露出对古罗马的景仰之情。《阿非利加》使彼特拉克的名声传遍意大利,获得罗马“桂冠诗人”的荣誉。《秘密》是一部忏悔录式的作品,写于1342年,后又作了修改加工。作者在作品中虚构与圣奥古斯丁对话,就宗教、伦理、人生等问题展开讨论,倾诉宗教思想与生活欲望的矛盾在他内心造成的忧虑和痛苦。 《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据说在1327年,彼特拉克遇到一位法国骑士的妻子劳拉,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于1330—1374年间写了300多首抒情诗表达自己的爱慕与思恋,遂辑成《歌集》。《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彼特拉克内心充满矛盾,他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同时又因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薄伽丘做过商人,担任过佛罗伦萨城邦政府的财政和外交职务,主要兴趣在于文学创作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薄伽丘的作品较多,有小说、叙事诗、十四行诗、论文等。他青年时期创作的小说《菲洛柯洛》史诗《苔塞伊达》等没有脱离骑士文学的窠臼。长篇小说《菲亚美达》开始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摹写人的爱情心理。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用托斯卡尼语写成。作品写1348年佛罗伦萨发生大瘟疫,10个青年逃到乡间躲避,他们在乡下住了10天,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总共100个故事,所以称为《十日谈》。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 14世纪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法、英、荷等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到16世纪达到高潮。这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最根本的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在人与神的对立中发现了人,并将艺术引向了人,但对人的了解还是抽象的,还不了解人本身也是矛盾的对立物,不了解理性与存在、认识与情感、思维与感觉、个人与群体的同一是通过矛盾运动才实现的。 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继文艺复兴之后它进一步从思想上打击了封建统治和教会神权。 法国启蒙运动最著名的代表是伏尔泰、D.狄德罗和.卢梭。 伏尔泰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但又持相当保守的传统态度,他想把新的启蒙思想的内容装进旧的古典形式里面去。理性主义仍然是他的艺术准则。在他的文艺创作中一方面对封建黑暗进行了勇猛的揭露,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思想的妥协性。他总是用古典形式来写史诗和悲剧,蔑视反映市民生活的新型喜剧。他没有能摆脱旧的审美标准。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他提出“美是关系”的论点,认为只有“关系”的性质才能使事物成为美的事物。他还区分出“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前者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美,后者是关系到审美者个人的美。在审美标准上他提出了真、善、美的统一论,而他所谓的真、善的具体内容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主张艺术模仿自然。他还提出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 狄德罗在文艺领域进行了反对古典主义文艺思想的斗争,特别在戏剧方面,他力图打破古典主义的教条,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严肃喜剧或市民剧。 卢梭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厌恶当时整个社会制度,幻想返回原始的自然状态。卢梭认为艺术应当描写公民的英雄行为和道德范例,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美和美德问题是卢梭全部著作关注的中心。卢梭认为对奴役的仇恨和为自由而献身才是真正美德的内容。美和美德是分不开的。艺术的美必须反映美德的内容。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传统美学过渡到近现代美学的开始。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把经验的事实作为研究美学问题的出发点。 哈奇森在《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中把美分成绝对美和相对美两种。他还认为不能把美感和利害感混淆起来,否则就会破坏美感和道德的一致性,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它和效用观念无关。 休谟认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主体的心中,美和价值只具有相对性,它们包含在愉快的情感之中。但他又认为,事物确有某种属性,是由于自然安排得恰当而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休谟在这两者之间徘徊不定。他又把快感与美感等同起来,把快感与不快感看作是美丑的本质。休谟认为美大部分起源于效用观念。休谟怀疑审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同一事物所引起的各种感受都是正确的,因为感受并不体现事物的内在性质,它只标志物与心之间的契合状态。但另一方面,休谟又主张,尽管审美趣味变幻莫测,终究还有某些普遍的褒贬原则可资遵循。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的。如果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判断,一般总可在鉴赏力的缺陷中找到根源。 博克认为审美判断的客观基础在于人的生理结构,其中感觉是最重要的因素。博克对美学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崇高与美的界线所作的划分。 德国理性主义美学18世纪在德国以.莱布尼茨、C.沃尔夫和.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英国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认为美丑来自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经验。 莱布尼茨则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人的认识,就是要使本来就有的“天赋观念”,经过感觉经验的“机缘”,加以触发,从朦胧的认识到清晰的认识。 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它能引起人们的快感。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

外国文学之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内容 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哈姆雷特》 2、宣扬个人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人生幸福。《第十二夜》 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终成眷属》《十日谈》只有品德使生时平等的我们发生 了贵贱之分 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知识就是力量。《巨人传》《堂吉诃德》 人文主义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更偏重伦理道德与生活,而不是推翻封建主义,后者是启蒙文学的目的。 反宗教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于揭露教会的腐败与黑暗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地位 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也是希腊文化之后欧洲文学是的有一个高峰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特点 1、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2、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具体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 对乌托邦未来的向往。 3、这一时期是欧洲主要国家文学诞生的时期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征 1、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2、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夸张,抒情的气氛和对乌托 邦的向往 3、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形象,如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悲喜剧混合: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首创,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有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的田园诗体悲喜剧混杂剧。这是新剧种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混杂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莎士比亚喜剧为悲喜剧提供了范例。《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流浪汉小说:商业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小赖子》 人性概念的发展 人性是有价值判断的,有人性美,也有人性丑。并非说到人性都是好的。这是对作品评价的一个尺度。 人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为社会文化条件所决定,随着科学、哲学、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动变迁。 《十日谈》描写的某些人性在当时曾对社会的发展起进步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发展到今天则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腐朽没落的东西。比如纵欲的渲染和损人利己的肯定。意大利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文学巨星: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 彼特拉克:十四行诗,主要描写爱情 薄伽丘:《但丁论》 《十日谈》1、自然性:肯定情欲,歌颂爱情 2、社会性:要求平等,维护尊严 3、阶级性:肯定享乐,宣扬利己 4、个性:赞美聪明,歌颂进取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是 文艺复兴的艺术代表人物,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 15、16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辉煌的时期,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 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便是“文艺复兴”。这一名称的含义,是“再生”、“复活”,是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和建筑中的复活,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萌芽的产生。恩格斯曾经热 情地赞颂: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史称“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1415—1519),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芬奇村。他是15、16 世纪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也是整个欧洲文艺 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他是一位全才,他是画家和雕 塑家,作品完美而超过前人。作为科学家和发明者,他的理论和发 现比他的时代先进几百年。这位实践工程师,可以从容地造出战争 工具和和平年代的纪念碑,同时他又是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解剖过尸体,测量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正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他的绘画作品才那么的杰出、那么的耐人寻味,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画像》等等,多少年来以其隽永的魅力吸引后世,倍受美术爱好者的赞赏和推崇。

达?芬奇对建筑、雕刻和绘画创作都以大量素描为构思和研究的基础,每个人物,甚至每个手势都准备了充分的素描习作及写生。可以这 么说,达?芬奇的素描起到了相当于甚至超过现代摄影作品的作用。例如在素描作品《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了明暗的微妙变化。而 且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很强,寥寥数笔却包含着许多转折和体面 关系,立体感很强,人物表情也相当传神。整个意大利,确切地说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达?芬奇是个天才,正因为他多才多艺,精通各方面的知识,有着很深的文化素养,所以他能将前辈画家关于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上升到系统理论。他将透视法运用到绘画中,将中世纪的平面装饰的风格改用焦 点透视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总结了明暗造型的规律,使用 暗部和亮部的光线把物体表现的结实而又真实,例如名作《最后的 晚餐》。 在技法上,他也不断探索,经常改变颜色的调法,创造出一种被称 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当时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绘画技法中, 仍然残存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比较单调, 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薄雾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如作品《蒙娜丽莎》,如今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外国美术史第三章理性与科学的时代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整个欧洲的文艺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原意为:“古典文学艺术的再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用而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使她们的作品具有真实性与时代感。这些充满人文主义思想与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作品,为近现代西方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就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 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质:本质就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就是完全提倡复古,而就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

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以及尼德兰等一系列新型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茁壮发展,资本也开始源源涌入新兴资产阶级的囊中,为同时进行的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以及今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性的探索及发现:文艺复兴运动使正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的束缚中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就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与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文艺复兴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革命风暴,也被称为“出现巨人的时代"。 消极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与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文学三杰 但丁 但丁(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她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与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与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就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她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就是违背自然的。她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