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第一节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米斯·凡德罗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超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一个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

二战结束后的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

三、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评价

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肺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但客观的说,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 、70 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80 年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50 、60 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洛、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来姆大厦(the Seagram)、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 Pereili Buiiding)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早在1927 年,美国建筑家飞利浦·约翰逊就注意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会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因此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当时他称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经过德国、荷兰、俄国的一批建筑家、设计师、艺术家的努力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舞台设计等等各个方面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无论是意识形态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趋于成熟的面貌。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现代注意运动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全面封杀,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人物都在30 年代末年移民美国,因而把德国的这场运动带到美国来。

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自从被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欧洲大陆封禁以来,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不长时期的探索,国际主义设计终于在美国兴盛起来,它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不但从建筑设计开始而影响到其它设计范畴,并且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设计,影响西方各国。国际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而影响到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格。作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回应,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与建筑上国际主义设计相呼应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Swiss graphic Internationalism) ,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性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世界各国:在产品设计上也出现了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体系,以德国设计家迪特·兰姆斯为首,形成高度功能主义、高度次序化、高度功能化的产品设计风格,影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产品设计风格。总而言之,国际主义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 、70 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现代主义风格都成为设计的典型特征。

德国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美国之后转变为国际主义风格。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改变。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起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为了把以往为上层权贵的设计服务方向改变为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格罗佩斯在包豪斯时期,非常强烈反对讨论风格,对于他来说,风格或者形式,只是为达到目的后出现的一

个必然结果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与他的老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立场是比较一致的。在现代主义的几个大师之中,只有米斯比较讲究简单明确的设计体现的美感,即便如此,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以动机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

但是,自从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人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构成,这与现代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始探索时,德国以及欧洲社会简单分成富裕、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和赤贫、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完全不同,现代主义的服务对象要点变成没有了立足的基点,而现代主义少则多的米斯主义却非常受美国的大企业、美国政府欢迎,因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美国人喜爱的民主风格特色,不是古典主义那种咄咄逼人的形式。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土广阔,资金充沛,国力强大,建筑在战后进人兴盛的高潮。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被广泛采用:格罗佩斯设计的迪索·包豪斯校舍的那种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设计风格,因为造价成本低廉,形式中性,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的各种建设项目上,从小学、中学、大学校舍、政府办公建筑,直到联邦政府的低收人阶级住房都基本基于这种风格;而格罗佩斯和米斯创立的玻璃幕墙大楼结构,则更为企业喜爱,立即成为美国企业的标准建筑风格。

经过10 多年的发展,以上两种,即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了这个阶段,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则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这样一来,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美国的风格,也就是说,经过战前到战后20 年的发展,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设计基本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如果说现代设计有非常荒诞的地方,这可能是历史的最大的讽刺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在20 世纪50 、60 、70 年代风行一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

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 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与战前的欧洲现代主义从形式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从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来说,则完全不相同。国际主义设计在战前的欧洲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社会工程努力,动机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能够买得起的设计,彻底改变设计以往为权贵的立场,使人民大众能够享有良好的设计,包括住宅、产品、平面设计等等,虽然这时的探索充满了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想色彩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幻想,但是,从思想意义来说,这种探索是进步的,代表了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特征。但是,当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受到德国纳粹的打压,在欧洲受到独裁政权的摧残而被迫迁移到美国,这种原本具有民主的设计就变成一种单纯的商业风格,成为企业美国的代表,其意识形态的初衷基本被改变了。

原来是一种因为民主主义动机、社会主义动机而不得己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化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原来只是为达到低造价目的的一种手段,战后则成为形式追求的中心。目的性被取消了,为达到目的而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变成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战前欧洲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具有强烈社会主义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又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强大,影响西方各国,终于变成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1958 年,米斯·凡德洛与飞利浦·约翰逊合作,在纽约设计了西格莱姆大厦,与此同时,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这两栋建筑成为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里程碑,奠定了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形式基础。米斯是这个风格的集大成者,他本人的微弱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重视形式主义细节的特征,造成了他对干建筑设计的减少主义形式原则。西格莱姆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座玻璃盒子的高层建筑,完全没有任何装饰,为了达到减少主义的最高形式要求,使建筑表面体现出格子式的工整网状形式也必须遵守形式一致的要求。现代主义开始以来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基本立场,终于因此为形式主义目的所推翻,让位给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原则。玻璃幕墙大厦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象征。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愤怒地在他的著名作品《从包豪斯到我们的房子》(From Bauhaus to our House)中说: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的减少主义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会2 / 3 的天际线。他的这个说法并不夸张,从东京到纽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法兰克福,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变成一样:玻璃幕墙建筑,钢骨家具,减少主义成为了国际主义的核心内容,象病毒一样蔓延西方世界。

为了适应国际主义的城市和建筑特点,新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也发展起来。瑞士的平面设计家在战前德国现代主义、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平面设计的功能主义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冷漠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平面设计风格来。50 年代初期,瑞士设计家马克斯·比尔(Max Bill)、马克斯·胡柏( Max Hober , 1919-)、安东·斯坦科夫斯基(Anton stankowskl , 1906-)、亚德里安·弗鲁提格(Andrian Frutlger , 1928-)、艾米尔·鲁德(1914-1970)、艾明·霍夫曼(Armin 11ofmann , 1920-)、里查·罗谢(Richard P . Lohse , 1902-)、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Josef Muller-Brockmann , 1914-)、汉斯·纽堡(1904-)、卡洛·威瓦列利(1919-)等人,发展出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来,其中包括新的字体通用体(Univers)和现在非常流行的赫维提卡体(Helvetica) ,新的版面编排体系,准确而非个人化,与米斯的“少则多”风格非常吻合。

德国战后的工业产品设计也出现了类似的发展。上文提到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和西德家用电器公司布劳恩公司,在设计上和设计理论上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体系来,形成西德新理性主义设计,冷漠、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减少主义形式,与米斯的建筑也如出一辙。国际主义风格因而得到全面的完善。

对于国际主义的这种发展结果,批评界是具有相当的争议的。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发展的新高度,这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米斯的减少主义设计,代表了20 世纪设计的高度发展;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从现代主义的倒退,因为新的设计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现代主义设计原则,是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外衣包裹的非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因此是不应该提倡的。但是,无论理论界如何争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却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到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世界的大都会几乎变得一模一样,设计探索多元化的努力消失了,被追求单一化的国际主义设计取代。所有的商业中心都是玻璃幕墙、立体主义和减少主义的高楼大厦、简单而单调的平面设计、缺乏人情味道的家具和工业用品,原来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单一的国际主义风格取而代之。不但设计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

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是国际主义设计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

必须注意的是现代主义,或者国际主义风格的名称。现代主义是19 世纪末期、20 世纪初期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具体到每个运动巾,它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运动与设计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地方,如果说现代主义运动的相同之处,大概主要是在于它们都具有向传统挑战的立场。除此之外,几乎完全不一样。艺术上、文学上的现代主义是一种创作原则,主要是向传统的理性观念和现实主义挑战,宣扬和弘扬个性和自我为己任,致力干个人的表达,以及对新的表达形式的探索,追求艺术创作上的个性;而现代主义设计的目的是把设计从以往为少数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而是努力干创造一种非个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普及的新设计。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因此,一个为个人表现,一个为社会总体服务,艺术上和设计上的现代主义其实非常不同,真正相似的地方无非是它们对于传统的一致反对。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艺术有互相影响之处,但是,它们从特征上是两个不同的内容。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运动,比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等,而现代主义设计则就是现代主义设计,本身目的明确,风格清晰,旗帜鲜明。战后流行的国际主义设计从风格上与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一脉相承,但是从意识形态上看,则已经面目全非,民主色彩、社会主义色彩、乌托邦色彩已经荡然无存,单单剩下一个减少主义、“少则多”的形式躯壳。所以非常脆弱,也就被60 年代末期和70 年代初期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各种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与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1902-1965)和马克斯·比尔(1908-),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家。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之一。马克斯·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性和统一性。1950年,比尔担任联邦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

(theHochschulefurGestaltunginUlm)的第一任校长。乌尔姆学院与战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一脉相承的,最大的要点就是要把设计作为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赤裸的商业倾向。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于奠定国际主义设计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50年代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的核心部分是无饰线字体的发展及广泛采用。新一代的平面设计家采用一种直接了当的新无饰线体,达到高度的、毫无掩饰的视觉传达目的。1954年,在巴黎工作的瑞士平面设计家阿德里安·弗鲁提格(1928-),创造了一套共有21个不同大小字号的新无饰线体,称为“通用体”(Univers)。50年代初期,阿明·霍夫曼和另外一个瑞士设计家马克斯·梅丁格合作创造出“新哈斯-格罗特斯克体”。1961年,新哈斯体在联邦德国正式出品,新名称是“赫尔维提加体”(Helvetica)。这种字体设计得非常完美,因此成为50年代到70年代当中最流行的字体。赫尔曼·扎夫(1918-)在40年代和50年代期间设计的几种字体被视为字体设计上的重大发展,如“帕拉丁洛体(Palatino1950)”,“米奥体(Melior1952)”,“奥帕迪玛体(Optima1958)”,扎夫的字体设计达到一个兼有功能特点和优雅细节的高度。。作为二战前后最重要的平面设计中心之一,瑞士的巴塞尔和苏黎世两个城市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成为一个设计中心地区,涌现出了像艾米尔·路德(1914-1970)、阿明·霍夫曼(1920-)这样重要的平面设计师。瑞士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是在1959年瑞士出版《新平面设计》杂志时真正形成气候的。这本刊物是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基本阵地、中心和发源地,在平面设计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在美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并在美国得到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最早促进国际主义在美国发展的是洛尔·马丁(1922-)。他于1947年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美术博物馆担任平面设计工作,他放弃了美国当时流行的写实插画方式而采用国际主义设计博物馆的展览、刊物和海报。另外一个把国际主义风格介绍到美国、并且推广的是洛杉矶平面设计家鲁道夫·德·哈拉克(1924-)。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从50年代起在美国开始流行,一直延续了20多年。美国采用了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之后,极大地提高了美国科学技术出版物的普及和推广,对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都有极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2013-03-1 | 所属分类[ 设计] 整洁、严谨、工整、理性化、实用的特征是瑞士平面设计的精神所在。 这种一丝不苟,传达准确的风格,即所谓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简单的说,由于Swiss Design 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而很快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设计风格,也是国际最流行的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注:瑞士的现代设计主要是从日内瓦的日内瓦设计学校和巴塞尔(Basel)的巴塞尔设计学院所发展起来,它们可以说是瑞士现代设计的摇篮!从40 年代到60 年代,瑞士现代主义风格,也就是被世界称为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这种方式,在这两所学院形成和发展,影响世界各国。瑞士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大师,比如阿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依米尔·卢德(Emil Ruder )、约瑟夫·穆勒-布罗克曼等等。但此后再也没有大师级人物出现。瑞士政府于是表示忧虑,便极力设法吸引杰出设计人员留在教学单位,企图带动改革。但是依然难以争取到最杰出的人才任教,因而,设计改革也显得十分困难。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特点: 1.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追求几何学式的严谨。简介明快的版面排版,完整的造型,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形成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风格。 2.设计是社会工程的组成部分,从而避免美国设计简单赤裸的商业倾向。 纵观世界平面设计史的发展从缉捕一名逃亡奴隶的告示开始到迄今为止的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少说也有数千余年了。在平面设计的发展浪潮中人类的视觉传达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与人文情怀因而也涌现了不少的平面设计运动或流派。 进入20世纪后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入了发达的科学时代。欧洲和美国紧跟时代的步伐他们从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创作手法、表达媒介等方面进行了彻底的、全面的改革形成了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一次次浪潮。 在这一次次浪潮中20世纪中期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即(瑞士国际版面风格)尤为突出。

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设计的比较

德国工业同盟 1907年10月6日成立的旨在促进设计的半官司方机构,得到政府在资金、资料、活动安排等方面的支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官办的设计促进中心。后逐渐转变成一个非官方的设计行会,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塔特林 将机械精神与设计艺术结合,强调设计与工程的紧密联系。赞美技术、崇尚工程结构。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塔,是其构成主义代表作,隐喻革命的胜利,钢架螺旋上升,抽象又动感,反映了赞美技术,崇尚工程结构的美学思想。 荷兰“风格派” 1917年-1928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现代艺术流派,包括画家、设计师、建筑师,是一个松散的集体,集体中心为《风格》杂志,编辑是杜斯伯格。核心人物还有画家蒙德里安、设计师里特维特等人。 构成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罗斯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影响下,探索工业时代艺术语言,颂扬机器特征,认为艺术也应该是抽象的几何形态。简答题1、简述现代主义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设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解决众多工业产品、传达媒介等设计问题和针对往昔设计运动都强调为权贵服务的中心如何形成新的设计理论原则,以至使设计能够第一次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彻底改变服务对象的问题 2、格罗佩斯 著名建筑师,德国工业联盟的主要成员,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设计艺术教育家与活动家。 3、米斯凡德罗 包豪斯德三个发展阶段 1919-1925 魏玛时期校长格罗佩斯理想主义,双轨制教学 1925-1932 德绍时期校长汉斯迈耶共产主义教学与实践结合 1932-1933 柏林时期米斯凡德罗使用主义以建筑为主 包豪斯宣言的主要内容(1919年4月1日) 1、强调建筑家、画家、雕塑家的协作,共同建立艺术殿堂 2、纯艺术应当转向应用艺术 3、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家与工程师的合作 包豪斯办学思想设计理念 1、民主色彩、社会主义特征,为大众服务,倡导以简单、无装饰风格进行设计,使价格廉价,人人消费得起 2、主张艺术家、工业家和技术人员合作提高工业产品得设计水平。 3、强调社团和集体的重要。 4、主张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也能使企业的项目和产品。 第八章现代设计的职业化和制度化 名词解释 乌尔姆设计学院

国际主义

国际主义风格 第一节国际主义设计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米斯·范德洛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 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 二、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 二战结束后的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 三、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评价 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肺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但客观的说,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 含义: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很多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都来到了美国,他们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1927年,美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方案大师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大师?——艾M尔?鲁德作品探析 摘要:艾M尔?鲁德是瑞士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同时他也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代 表人物。艾M尔?鲁德的字体设计是对无衬线字体的实验性探索研究,他强调文字设计的传达 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双重统一,对平面空间的功能性布局是对整体构图近乎标准化的网格版式的 科学运用。他的文字设计理念及其版式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时盛行的国际主义平面设 计风格以及后来的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艾M尔?鲁德;文字设计;方格网格;无衬线字体 1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平面设计步入了一段停滞期。然而作为二战时中立国的瑞士, 凭借着和平的环境,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二战后整个世界平面设计的中心。历 史上,瑞士有着悠久的民主和中立传统,这使得瑞士社会变得平和而稳定。传统上,深处欧洲 内陆的瑞士受各邻国的影响,加上战时许多欧洲设计师和艺术家逃亡至瑞士,使瑞士成为现代 主义设计发展和创新的最佳温床。另外,瑞士发达的小规模手工业也推动了平面设计的萌芽, 在这块土地上的印刷师和平面设计师由于印刷工场不大,关系密不可分,通常相互熟知对方的 知识和技术,这些因素都促成了瑞士平面设计工艺的成熟和制作的精湛。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在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各类设计流派与风格名词解释

【艺术设计流派】 【古典主义】17世纪一种艺术思潮,由法国流传世界。它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代表作品:马拉之死、佩劳的卢浮宫东立面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又称“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新复古主义”。兴起于18世纪。资本主义初期一种设计思潮。把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作为创作源泉。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代表人物:杰弗逊的维吉尼亚大学校园。英国大笨钟。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 【折衷主义】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而不拘泥于某种特定风格。也被称为“集仿主义”。 【形式主义】或“形式主义设计”。对形式而非内容的重视。20世纪形式主义美学,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 【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最初发端于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表现最为充分。特点是功能主义,形式上非装饰性的几何造型,重视空间的考虑,重视设计对象费用开支,具有高度理性化。幕墙架构,梁柱支撑。代表人物:瑞士勒·柯布西埃的钢管座椅。米斯·凡德罗的“少则多”。美国的弗兰克·赖特。芬兰的阿尔瓦·阿图的伊马特拉教堂。德国格罗佩斯的法古斯鞋楦厂和包豪斯校舍。 【粗野主义】也就“野性主义”“朴野主义”。以柯布西埃的粗犷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形式美。以毛糙、粗鲁为建筑美的标准。只有钢筋混泥土,没有涂抹和装饰。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代表人物:柯布西埃。路易康的达卡政府大楼。 【纯粹主义】属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个分支。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埃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埃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 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 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柯布西埃1928 主义的经典作品。 【草原式风格】也称“草原式住宅”。建筑师弗兰克·赖特。这类住宅大多坐落在郊外平坦的草地上,周围是树林,用地宽阔,环境优美。代表作品:流水别墅。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1917年俄国构成主义,从立体主义派生出来。“结构”是设计的出发点。用非常简单的造型,抽象的手法。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探寻理性主义。构成主义的三大基本原则;技术性、肌理、构成。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构成主义风格来源:①分解与重构——立体主义:是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毕加索。立体主义艺术的中心是如何使用二维的平面展现三维的形态。对构成主义的影响:雕塑领域,艺术的重点是空间里的动感,而不是量感;对材料的重新组合。②速度之美的展现——未来主义:号召扫荡一切传统艺术、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的全新艺术形式。对构成主义的影响:抽象的、动感的表现形式。③至上派(至上主义)——马列维奇,用正方形、三角形、十字形之类简单的形式作画,“极力解放具象艺术中的形式,我在正方块的形式中寻求一处避难的空间。”“当我想离开自己生活过、工作过并且曾信以为真的理想世界之时,恐惧就会降临。”随后宣称至上主义结束。 【样式主义】20世纪20年代开始。“样式追随市场”的设计理念。美国工业设计一种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国际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15032598.html, 建筑设计中的国际主义风格 作者:黄思思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飞利浦·约翰逊所设计的水晶大教堂这一案例,阐述了国际主义的产生发展的背景以及这种风格在建筑中表现出的特点,还有这种风格的代表设计师等。 关键词:国际主义;现代主义;水晶大教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64-01 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Look)。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80年 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愿意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 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50、60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 经牢固的建立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罗、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the Seagram)、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Gio Ponti)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 Perelli Building)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 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 现就以飞利浦·约翰逊在洛杉矶的科斯塔——梅萨市设计的水晶大教堂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建筑中国际主义设计风格。 飞利浦·约翰逊,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有着建筑界“教父”之称的他一生都在求变, 一生都在引领潮流,他从玻璃屋子时期的米斯风格转向新古典主义时,推出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当现代主义风雨欲来的时候,他设计了声名显赫的加利福尼亚州加登格罗夫的水晶教堂;当后现代主义成为时尚时,他和建筑师伯奇一起完成了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这座拼贴了古典风格、现代高层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商业化的波普风格的建筑,堪称后现代

早期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风格建筑

早期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风格建筑 ——从兴起到理想的转型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艺术的探索日益兴旺,在建筑方面也有各种思想和试验层出不穷。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进程中,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是其开始,经柯布西耶的推波助澜得到广泛普及,而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国际主义风格,则使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想出现了转型。 关键词: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风格理想转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艺术的探索日益兴旺,在建筑方面也有各种思想和试验层出不穷。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进程中,以格罗皮乌斯为代表的包豪斯学派是其开始,经柯布西耶的推波助澜得到广泛普及,而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国际主义风格,则使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想出现了转型。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体始于哪一年已经无法细考,它以模具化,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为特征,颠覆了古典主义建筑等级制及其装饰、线脚、三段式等规则。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最大的不同是现代主义的“平民化”与“世俗化”。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平民化是以科技发展下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为 前提的。钢铁,玻璃,水泥等工业材料的使用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形式。因为这些材料的运用,建筑师们可以对空间进行自由的分割,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建筑的功能化。也正式由于这些材料能够批量生产,廉价便捷,平民大众也成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受益者。这一风格的早期建筑中,最具知名度的案例当属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校。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校舍建筑(1910-1950)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设计理想和实践,经历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整个阶段,促使现代主义建筑得到确立。位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校校舍是其杰出的代表作。格罗皮乌斯把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造型上采用灵活的不规则构图和多层次的对比手法,并按照现代建筑技术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具体来说,在功能方面,就是把整个校舍进行功能分区,按照各部分的功能需要和相互关系确定它们的位置,决定其体型。工艺车间以框架结构和大片的玻璃墙面来满足主体对宽大空间和充足光线的需要。在造型上,校舍的平面布局是风车型,尽管构图不对称,但各部分纵横交错,张力互抵,总体上取得了均衡。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这座校舍低廉的造价——这是平民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这使现代主义建筑与古典主义建筑相比具备了强有力的经济竞争力,使建筑艺术的平民化成为了可能。因此,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大师

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大师?——艾米尔?鲁德作品探析 摘要:艾米尔?鲁德是瑞士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同时他也是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艾米尔?鲁德的字体设计是对无衬线字体的实验性探索研究,他强调文字设计的传达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双重统一,对平面空间的功能性布局是对整体构图近乎标准化的网格版式的科学运用。他的文字设计理念及其版式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时盛行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以及后来的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艾米尔?鲁德;文字设计;方格网格;无衬线字体 1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平面设计步入了一段停滞期。然而作为二战时中立国的瑞士,凭借着和平的环境,利用这段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二战后整个世界平面设计的中心。历史上,瑞士有着悠久的民主和中立传统,这使得瑞士社会变得平和而稳定。传统上,深处欧洲内陆的瑞士受各邻国的影响,加上战时许多欧洲设计师和艺术家逃亡至瑞士,使瑞士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和创新的最佳温床。另外,瑞士发达的小规模手工业也推动了平面设计的萌芽,在这块土地上的印刷师和平面设计师由于印刷工场不大,关系密不可分,通常相互熟知对方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因素都促成了瑞士平面设计工艺的成熟和制作的精湛。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在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Swiss Design)”。这种风格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在这方格网上的各种平面造型元素的排版方式基本是采用非对称的,无论字体,还是插图、照片、标志等等,都规范地安排在这个网格框架中。同时,设计师们开始大量地运用无衬线字体注1和对新无衬线字体的探索,他们认为衬线字体注2在形式上过于矫揉造作,而希望采用一种直截了当的字体形式,达到高度的、毫无掩饰的视觉传达目的。通过简单的网格结构、近乎标准化的版面样式和清晰醒目的字体形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使得作品自然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1]于是瑞士平面设计风格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上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Th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在这期间,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师,瑞士平面设计大师——艾米尔?鲁德(Emil Ruder)就是对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起到发展和推动作用的领军人物之一。 2 艾米尔?鲁德简介 艾米尔?鲁德(Emil Ruder,1914~1970)是瑞士重要的平面设计家、版式设计 家、设计教育家,也是瑞士文字设计秩序理论与有机文字设计原则的倡导者(见 图1)。1914年3月艾米尔?鲁德出生于瑞士苏黎世市,1929年(15岁)开 始以排字学徒工的身份学习排版设计,这也为他后来从事的版式设计研究打下 扎实的基础。1933年(20岁)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艺术与工艺学校进行专业设 计学习,这期间受到包豪斯教育思想和瑞士现代设计理念的熏陶。1942年(28岁)他担任瑞士巴塞尔职业学院字体设计课程的客座教师,从此开始了其设计教育的生涯。1947年(33岁)艾米尔?鲁德与阿明?霍夫曼(Armin Hofmann)共同创立了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他主要担任版式设计的教学工作,他们以巴塞尔设计学院为教学实验基地,大力倡导和摸索新的平面设计风格。因为艾米尔?鲁德的创新教学理念,使巴塞尔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得到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这也使它成为后来瑞士现代设计师的摇篮。

建筑与国际主义风格

建筑中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本色” 提到“国际主义风格”,人们不免想到“方盒子”。这种“方盒子”是基于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发展下来的。冷漠,理性,强调体积,追求对称,舍弃装饰,形式至上,无疑,这种设计理念源于当时社会的需求,以及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可能。 二战期间,许多的欧洲设计师来到美国,并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国际主义风格”。它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熟,直到80年代才消退,涉及了设计的很多方面,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但是,“国际主义风格”对建筑的影响仍然弥漫在当代中,因为当我们走在大街小巷,特别是城市中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哪里? “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代表作有密斯·凡·德罗的西格拉姆大厦和萨伏伊别墅,伊诺·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中心等等。它们都使用了钢铁、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运用了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玻璃幕墙;继承或夸张了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不要装饰。在那个时代,或许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权力与金钱,或者某种霸权主义,甚至是奢侈的代表。但对于当代来说,这种建筑风格反而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建筑样式之一。 然而,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世界建筑日趋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城市建筑面貌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建筑风格就像黑色的颜料般,渐渐的就渲染在世界地图上。当我们走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大厦,幼儿园,步行街,还是旅游区,都有种犹如在自己家附近小区的感觉。这到底算是好还是坏呢? 我认为风格无分好坏。我们应该认识到一种主流风格的变化就如同历史的变化一样。“国际主义风格”就像拿破仑统一欧洲,9.11事情一样,历史无关好坏无关对错无关后退,只是为了不断推动车轮前进,没有尽头,而设计理念一样。建筑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代表,即使是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建筑渐渐被取代,也不可能把这种经过千年文化沉淀的风情特色给磨灭,恰恰相反的是,正是这种“风格”这种“主义”随着时间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让人们认识到“保持本色,你目前的所作所为,都不是真正的你”的重要性。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浅析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浅析 【摘要】面对开放的格局,曾经在欧洲盛行一时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今天又再现其魅力。国际主义风格的特点是通过秩序化的网络结构和理性的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来达到设计上的统一。这种风格一方格网为设计基础。将各种平面因素—插图、图片、标志等,都规范的安排在这个框架中。国际风格通过公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语言,把复杂、多变的语言文字图形的信息分解成多个层面,是读者能够在一种平静、有序的状态下快速有效的汲取他们所要的信息。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倾向的文化相遇和交流时,国际主义风格淡化了各个文化个性的过分张扬,更倾向于在便于沟通的基础上去寻找一种设计方案,这在今天日益广泛的国际信息传递中,无疑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主义平面设计影响 一、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除了美国之外,国际的平面设计风格没有什么新的创造,原因是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的损害太大,大部分国家正在经历艰苦的重建过程,因此难以集中力量发展设计。在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之后,西欧部分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对于设计的强烈要求,促成了设计在二战之后的发展,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强烈的要求,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二、国际主义平面风格的特点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特点是力图通过简单的网络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具体说就是在版面上预先划分出不对称的网格,然后再确定好的网格内分配文字、插图、照片、标志等。它不是简单的把图片与文字拼凑在一起,而是从画面结构的相互联系中发展出的一种形式法则,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了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风格。这种以数学逻辑为基础、探索明确、易读的视觉秩序版面设计方法,对于国际化的视觉传达目的非常有利,已经为世界上许多设计师所接受并流行至今。“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设计缩小了个人表达的空间,将复杂的设计难题规范为一种简洁的方式,其精髓就是强调“用无衬线字体构成的版面才能表达今天的时代精神:数学网络是组织信息最易读而又最和谐的手法;其设计核心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图一国际主义风格的招贴画图二国际主义风格的招贴画 三、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先驱 国际主义风格的根源应该说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与包豪斯和荷兰的“风格派”运动等有密切的关系。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运动和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奥·巴尔莫和马克斯·比尔,都是毕业于包豪斯的瑞士平面设计家。巴尔莫是最早采用完全的、绝对的数学方式从事平面设计构造的设计家之一。马克斯·比尔则重视设计的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