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新授课模版

导学案新授课模版

导学案新授课模版
导学案新授课模版

(完整版)“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

林娜讲课导学案

课题:第25讲解直角三角形班级:九年级二班姓名 主备人:林娜授课人:林娜周次:第2 周预上课时:1课时 考纲解读1.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内角和定理以及边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会综合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权威预测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的考察内容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考核应用意识进一步加强,对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明显,不仅有传统的计算距离,高度,角度的应用题,更有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构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考查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和解答题,预计2013年的陕西考题将继续体现这种特点。 要点温习 【1】.解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两个锐角共5个元素相互之间可归纳为三种

h 水平宽度l 如图,在Rt ABC ?中,0 C=90∠ (1) 三边关系(勾股定理):2 22AC BC AB += (2)锐角之间是关系:0 90A B ∠+∠= (3)边角之间的关系: 【2】.由解直角三角形的已知构成,基本类型及解法归纳 (1)已知两边: ①已知两直角边a,b,则c=_________,tanA=________, ∠B=90°-_____. ②已知直角边a,斜边c ,则b=________,sinA=_____, ∠ B=90°-_____。 (2)已知一边一锐角: ①已知直角边a,锐角A,则b=______,c=______, ∠B=90°-_____. ②已知锐角A,斜边c,则a=_____,b=______, ∠B=90°-_____. 【3】.应用题中的相关概念 1.视角: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视角,视线在水 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视线在水平 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如图所示)。 2.(1)坡度:坡度也叫坡比,用i 表示即h i l = , h 是坡面的铅直高度,l 为对应水平宽度(如图所示); (2)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3)坡度与坡角(若用α表示)的关系: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010昆明中考)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的A 处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45o ,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o ,A 处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60 m ,这栋高 楼有多高 ?(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 1.732≈≈)。 sin cos ,cos sin ;BC AC A B A B AB AB ====tan BC A AC = tan h i l =α=

小学语文16新授课导学案

16 《珍珠鸟》导学案 潍坊市潍城区永安路小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和感悟,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预习生字词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描红 (3)熟练组词 2.预习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3)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四字词语。 3.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 (二)检查预习 ▲学习目标 1.同伴合作解决生字词和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抽查,督促学习。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 小组成员轮读课文,长段可分两人读。 3.教师抽查 (三)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1颗星)。 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的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者清?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约10分钟) ▲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梳理疑难。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 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D到A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8分钟)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 四、巩固拓展(约12分钟)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信赖无价》一文,感受课文内容。 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 ★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你怎样理解“信赖”的? ★方法步骤:(1)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 2.补充阅读《信赖无价》。 ★方法步骤:(1)快速阅读。(2)思考: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3)同伴交流。 3.拓展提升

小学语文导学案模板参考

小学(高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学科班级执教 授课时间主备人审核人签字 学科助教课前才艺展示板书员 组名:组员(号) 一、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自主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目标: 1、 2、 3、 4、 ★课前预习流程: 一读: 1、我已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自我评价朗读等级:(A\B\C) 2、初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划出文中的生字,为生字注音并组词。 3、我认为本课中容易读错的字有: 4、我认为本课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5、我要提醒大家本课中的多音字有: 二读:

※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新词,用自己常用的几种方法弄明白它的意思。(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抓重点字词、造句等) 三读: 1、通过读课文,我概括的主要要内容: 2、我会自己分段并能概括段意(简介你的概括段意法)。 3、在预习过程中,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课文背景衔接 二、课堂探究案 合作交流学习,探究解决热点问题。 ★课堂探究目标: 1、 2、 3、 ★课堂探究流程: 1、明确学习目标(时间预设:1分钟)

2、组内准备展示(时间预设:10分钟) 3、全班展示提升(时间预设:30分钟) 4、各组课后总结(时间预设:4分钟) ■组合课堂探究学习激励规则 1、组长组织组员展开探究,书记员负责汇总和记分(做到人人参与讨论),鼓励5、6号组员积极发言汇报,1、2号组员总结补充。 2、组员答题汇报评分标准:6号汇报准确得6分、5号得5分,4号得4分,以此类推。补充汇报完整嘉奖2分,组员代表课前才艺展示最佳获得奖分2分。 3、在探究汇报中,声音低沉、站姿不端正,发言吞吞吐吐一律不得分。 4、注意倾听,反应敏捷,补充完整、准确、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反驳且有说服力,语言流畅,声音洪亮给予10分嘉奖。 5、评分结果奖励办法:总分名列第一名的组合奖励当日无家庭作业和奖旗一面;总分排名2、3名的组合奖旗一面;总分排名后三名奖励30字的硬笔书法训练和100字以内的课堂书面反思。 ■直击探讨热点重点问题(组合探究汇报和点评分配)探究问题(一) 探究问题(二) 探究问题(三) 探究问题(四) 探究问题(五)

最新卖油翁导学案及答案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新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 编制人:夏阿萍 第12课 课型:新授课 课题 卖油翁 编号.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课时:2 【学习目标】 1、 朗读 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 禾U 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 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 体会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预习案】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 — 1072 ),北宋 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字 __________ ,自号 _________ ,晚年又号 __________ (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 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 _________ , ___ “ ”之一。 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只有百 分之十至二十的需要老师点拔。这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积累字词: (1)注音: 咨( _____ )矜( ______ )圃( _______ ) 睨( _______ ) 矢( _______ ) 颔( _____ ) 忿( ________ ) 酌( _______ ) 覆( ________ ) 杓( _______ ) 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个别纠错并强调 易错者。 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中实词的掌握和巩固。这 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此是扎实落实这 一些内容。 (3) 通假字: ① 但手熟尔:尔 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徐以杓酌油沥之:杓 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词多义: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A 、 射:①陈康肃公善射( ___________ )②吾射不亦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 以:①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 矜: 去: 颔: 但: 安: 覆: 徐: (2)解释字词: _________ 尝: _________ 汝: _________ 轻: _________ 沥: 、虫 ________ 遣: __________

2017导学案模板.pdf

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导学案设计 年级四年级单元 第一单 元 主备人潘正琴执教人 时 间 课题第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 与 能力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过程 与 方法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 ?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前 准备 相关PPT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导案学案二次备课 看一看 导入新课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 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 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 一个称?诗圣?) 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明确学习目标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议一议 合作探究问题设计: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 想到些什么呢?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 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 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 (课件出示) 3.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 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出示写作背 景) 小组长分配任 务,并组织学习 讲一讲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作补充和 总结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 示鸟飞图)(课件)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 意(出示云去图)(课件)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 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 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 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 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 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 样的孤单寂寞!) 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 小组完成学习目 标,汇报交流展示

《老子 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师版讲课教案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老子·有无相生》 编写: 刘京平审稿: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2、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自主思考(思)】 1、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②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③其脆易泮(“泮”通“判”) ④起于累土(“累”通“蔂”)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容词作名词) ④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⑤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⑥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⑦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⑧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⑨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不行:走不远; 不明:不能明理)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事:做事;几成:差不多成功)

最新导学案的设计(模板)讲课教案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实施“121”高效课堂模式的重要载体。 导学案的编制核心要素: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效果测评。 导学案的编制形式: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 一节课一篇导学案。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 【A级】为“识记类内容”,部分内容也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解决。 【B级】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 【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 【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它是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121”课堂教学模式特点,集思广益,兼融教师的个性特点而形成的,目的在于摒弃课堂的形式主义,追求课堂的实效。一方面它是教师集

《×××××》导学案(第×课时)课外部分 【复习巩固旧知识】(10-15分钟) 【课前预习新知识】(10-15分钟可以放在“自主学习”环节进行)

课堂部分公倍数和公因数易错题目 一、求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A÷B=8(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2、A=B+1(或A-B=1)(AB均为非0的自然数),A、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如果A ×15 = B,A和B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如果A=2×2×3,B=2×3×3,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二、求特殊数值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求下面数字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8和57 34和91 52和91 三、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问题。 1、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多少米? 变形题:工地上有两根长短不一的钢筋,一根长20米,另一根长12米。要求将两根钢筋分别截成相等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最少可以截成几段? 2、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厘米,要把它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这种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至少被剪成几块?

小学语文14新授课导学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导学案 潍坊市潍城区永安路小学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和感悟,明白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多了一条。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体会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一、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预习生字词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描红 (3)熟练组词 2.预习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3)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四字词语。 3.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 4.写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 (二)检查预习 ▲学习目标 1.同伴合作解决生字词和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抽查,督促学习。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同桌互查生字词。 2. 小组成员轮读课文,长段可分两人读。 3.教师抽查 (三)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1颗星)。 默读课文,思考:父亲对我说了一句怎样的话?父亲的这句话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约10分钟) ▲学习目标:通过交流,解决问题,梳理疑难。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 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D到A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完成以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坐端正,准备汇报。 三、精讲点拨(约8分钟)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 四、巩固拓展(约12分钟)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母亲的一句话》一文,体会作者的毅力。 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 ★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从哪摔倒就从哪儿爬起来,你要学会独立自强。”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这句话? ★方法步骤:(1)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 2.补充阅读《母亲的一句话》。 ★方法步骤:(1)快速阅读。(2)思考: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3)同伴交流。 3.拓展提升 写话练习:

最新整理《刷子李》导学案讲课讲稿

《刷子李》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地读相关句段。 2、了解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从曹小三的视觉深入体会。 3、感受文章一波三折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1、一分钟玩游戏 2、课件出示吉尼斯纪录奇人引出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说奇 1、检查预习 a、刷子李是文中主人公的外号,为什么他有这个外号呢? b、指名读 课件出示: 注意师傅、屁股这两个词语的轻声,露馅儿的儿化音。 (1)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找找画画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小组合作小贴士 (3)小组展示 随机指导,梳理出“效果奇”、“规矩奇”、“动作奇” 3、找出硬碰硬、实打实地写出了刷子李的功夫了得的句子。 课件出示: a、是哪个词语给我们带来不容置疑的感觉呢。 b、必、绝 c、再次齐读,读出刷子李的奇 三、再读,论妙 1、读了老师制作的课件简本,你们相信吗?冯骥才知道我们不信,他还想了什么办法呢?(引出曹小三) 曹小三相信吗?(板书:半信半疑)不过后来,他亲眼看了,才相信的,曹小三,其实就是作者安排给给我们去印证的,作为刷子李身边最亲近的徒弟,曹小三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看个究竟。那么曹小三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每当他看到这些,他有些什么感受呢?我们先看看第四自然段,曹小三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读出惊讶 2 交流词语悠然、居然、竟然、轰然、奇了、发怔发傻 课件出示带然的句子,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曹小三的心情。 3、曹小三的心理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给它们排个顺序吧。(师带领学生能词语标上序号) 4、假如曹小三刚开始的半信半疑是这个位置,后来曹小三看到师傅果然穿一般黑衣黑裤,那么他对师傅的高超技艺是不是有些相信了呢?果然这个词语应该写在哪里呢?依此类推,你觉得后边这些词语应该分别写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在课文纸上写一写,连一连。交流曹小三心理变化图,板书:一波三折 5、完成曹小三心理变化的填空。 课件出示: 6、作者正是这样一波三折地讲故事,是为了让人彻底相信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再来读一读,《俗世奇人》中的另一篇《张大力》 课件出示《张大力》改编,指名读,猜故事结尾。 同学们,是不是跟《刷子李》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作者也是用了这种一波三折的写法才让这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变得真实可信。 2、自由讨论、分享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 我喜欢刷子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很深,是因为个故事让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个人_________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笔列提纲: 我想描述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常做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习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3《欧姆定律》新授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欧姆定律》新授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经历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过程,理解欧姆定律所提示的电路法则; 2 进一步体会用数学方法(图像法、公式法)表达物理规律的优越性; 3 会进行欧姆定律的变形,并会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释; 4 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的观念。 【课前准备】 1、电流表的正确接法是应与用电器联,电压表则应联;使用时共同规则(1)注意的选择;(2)让电流从流进,从流出。 2、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接入电路时应选 接线柱的接法,与电路联;在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位于 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 【学习过程】 * 交流预习: * 合作探究:活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 一.提出问题: 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猜想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设计方案: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应该用什么方法?。 2、步骤设计:a.控制电阻一定,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如何变化? b.控制电压一定,改变导体的电阻,研究导体中的电流如何变化? 3、思考:(1)做实验a我们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 (2)如何保证电阻一定?。 (3)电阻两端的电压大小可以怎样改变?(提示:参见课本94页的信息快递)。 (4)画出实验设计电路图。 (5)做实验b我们如何保持电压不变?怎样利用几个电阻不等的定值电阻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四.实验及数据收集: 提醒注意:1、通电时间不能过长,防止电阻发热给测量带来误差;2、测量数据至少三组才能得出结 论;3、为了计算方便,电压尽量成整数调节。

咬文嚼字导学案及答案一体讲课稿

《咬文嚼字》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第一学时 【预习导学】 一、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他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朱光潜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二、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三、字音字形 锱铢 ..(zīzhū)必较中(zhòng)石没镞.(zú)清沁.(qìn)肺腑咬文嚼.(jiáo)字茗.(míng)烟岑.(cén)寂蕴藉(yùn jiè)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 精髓(suǐ)圆晕/月晕/晕车(yùn) 四、重点词语解释 咬文嚼字:1、过分推敲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2、形容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点铁成金: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自鸣得意: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课堂检测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咀嚼.(jiáo) 上乘.(chéng) 锱.(zhī)铢.(zhū)必较拘.(jū)礼 B.没镞.(zú) 付梓.(xīn) 清沁.(xīn肺腑斟.(zhēn)酌 C.岑.(cén)寂憎.(zèng)恶深恶痛嫉.(jí) 胸襟.(jìn) D.尺牍.(dú) 流弊.(bì) 咬文嚼.(jiáo)字蕴.(yùn)藉.(jiè) 1.D 2.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援例红彤彤凝炼事过景迁 B.含糊兴冲冲揉合锱铢必较 C.谨严热烘烘付梓深恶痛绝 D.含义耍花招精髓发人深醒 2.C 三、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1、它是一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一5)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说明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6——7段)写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三部分(8段)总结,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第二学时 【合作探究】 一、分析第一部分 【文本分析】 3、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lesson12Besafeontheway新授课导学案.doc

程序 用时 期望的学生行为 Stepl. 情景导入,目标呈现 3' No left turn f j No right turn 「 1 ? > straight III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 习,同时会提炼知识 关键点和重难点。 北滩镇教育管理中心英语高效课堂“136”教学模式导学案 科目 英语 年级 六年级 日期 2016.9 主备人 魏亚萍 辅备人 课题 Lesson 12Be Safe on the Way 课型 新授课(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图片和文字理解故事大意。 (2) 学牛一能朗读故事,做到语音正确,语气达意。 2.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逐渐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基木学习策略。 3.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事的过程中增强孩了们道路交通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等帮助表演故事。 导学方法 “136”自主导学 教具准备 ppt ,评价单 导学过程 教师行为 1. Greeting 2. Warming-up! 等图例让学生说出。 Look and say ? Have a try!

导学过程 程序用时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Step2. 先学 评价,解决词汇7, 呈现课件解读课题。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时,教师课件出示自主评价单 内容。Key words and phrases: 2.Words: excited safe never careful sometimes always Expression: the first day of school on the street ,on the bus stop , wait for ,be careful ? Sentences: where are you from? The school bus is coming .1 often look to the left and right before I cross the street. 3、教师讲解补充垂点词汇及短语 1 ? Listen and answer. Who,s in the stor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Group work. Step I: Listen and follow the text. Step II: Read the text by yourselves. Step III: Imitate in your group? 3、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完成合学评价单后,向全班同学展 示。 学朱能够快速记住重点 词汇,并会应用这些词 汇造句。 帮助学牛整体感知故 事,锻炼学生听力。 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 作的活动,可以使学生 更加生动地理解和学习 语言。

最新整理《想北平》导学案讲课稿

安吉振民高级中学高一上期语文导学案适用班级:高一年级主备人:刘双林审核人:金锋云 《想北平》导学案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 2.学习散文衬托手法和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情感的写法。 3.体味文章通俗、纯净、简洁、亲切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思乡之情,培养对故土的热爱。 1.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之情。 2.学习散文衬托手法和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发情感的写法。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春、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66年因受“四人帮”残酷迫害,于8月24日投湖自杀。 老舍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1951年12月老舍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者正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想北平”的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老舍一生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他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对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心理特点真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北京社会风情画。 文章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的喜爱、眷念、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热烈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020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习单-精选.docx

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 一、情境引入,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图片:升旗、推拉黑板、乘坐电梯;请再举出3个这样的例子: 2、像这样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就是()。 二、自主探究(15分钟) 大家认真自学课本第1页的例题,并完成下面的问题(5分钟) 1、小船图和金鱼图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看小船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平移了()格,小船图就向()平移()格;看金鱼上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平移了()格,小船图就向()平移()格。 3、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4、平移之后图形的()改变,()和()不变。 5、判断物体的平移要记住两点:一是(),二是() 三、实践新知:(2分钟) 四、当堂检测(16分钟) 1、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为图形怎样平移?哪里容易出错?需要注意什么?

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

3、作图 4、拓展探究:1、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 5、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2题 五、当堂检测(13分钟) 1、钟面上,时针从数字“5”顺时针旋转180°后到数字() A、9 B、10 C、11 2、钟面上从3:00到(),时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5 六、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两个方向()();旋转三要素()()() 2、怎样把一个图形按要求旋转?

xxxxxxxxxxxxx小学部小学部导学案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课件出示几幅图,请把它们分类 2、像长方形、正方形、蝴蝶等这样的图形,都是()图形。 二、自主探究(15分钟) (一)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认识对称轴:5页例4 1、大家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如果折痕两边能(),是轴对称图形,否则就不是()。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它是一条()线。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图形。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4、试一试:完成课本8页5题 (二)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6页例5 三、合作交流(5分钟) 思考、讨论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预设方法一: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年级:七年级课型:新授课主备课人:张瑜审稿:七年级生物组班级::组别:组号:使用时间: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植物体吸收的水分在体内时怎样运输的? 2、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3、绿色植物是怎样参与生物圈中水循环的? 二、预习自测题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3、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和, 其中的气孔多于的气孔。 4、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围成的空腔。 5、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增加。 三、预习后你的困惑是: 行课案 一、预习情况检测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学习任务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多媒体展示已生出根毛的幼根,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你看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了吗?这是什么? 2、根毛着生在什么部位? 3、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 拓展: 移栽植物时根部带些土坨,其目的是。 (二)植物对水分的运输 多媒体播放视频《水分进入植物体途径》讨论完成思考题: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将茎横切、纵切,你看到了什么? 3、阅读课本p110页第一段,观察图片,思考:这些变红的管子叫什么? 它有何特点?学习目标: 1、说出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能描述出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3、能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汽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学习重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反思与补充:

导学案教学模式简介

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1)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2)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3)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教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4)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5)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三、教学模式:范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流程如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四、教师的作用: 1、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2、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3、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4、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5、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五、“兵”教“兵”: 1、“兵”教“兵”也体现在“后教”的环节上。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2、“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3、事实证明,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者提出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