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颅窝术后并发急性幕上血肿1例报告

后颅窝术后并发急性幕上血肿1例报告

后颅窝术后并发急性幕上血肿1例报告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二、体格检查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 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 神经系统废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当颅内压增高的程度超过其代偿能力时,位于天幕上的硬膜外血肿即可表现颞叶钩回疝的症状.其典型表现:1)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2)生命体征紊乱。3)患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光反射消失。4)对侧偏瘫,常呈硬瘫,肌张力增加,病理反射阳性。 不典型者:因出血速度快,血肿量大,造成急性脑干移位,扭曲,致使对侧的大脑脚嵌压在小脑幕切迹缘上,而引起同侧肢体瘫痪,和对侧瞳孔散大的相反体征,使血肿的定位诊断发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 (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 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3)瞳孔大小的检查,双侧是否等大等圆以及对光反应情况; (4)对头颅的检查应注意有无开放性伤口,伤口范围、深度及有无异物残留,颅骨有无凹陷,眼、耳、鼻及口腔有无出血和脑脊液样液体溢出; (5)对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特别注意有无合并伤的存在 (6)神经反射的检查确定生理反射消失与否,病理反射是否出现,有无锥体束征;神经系统废损体征: 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废损体征。仅在伴有脑挫裂伤或因血肿形成压迫功能区时才出现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神经体征更较少,小脑体征偶尔可见。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1 / 9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

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 / 9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 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颅脑外伤后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头颅CT扫描对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03月~2014年02月于我科以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为诊断而收入院患者75例,采用飞利浦MX8000型CT机进行扫描检查,根据肯定诊断、提示诊断、建议复查、未见异常四个标准,对头颅CT诊断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h内经头颅CT平扫检查结果得到肯定诊断的患者为26例(34.67%),提示诊断的患者为13例(17.33%),得到建议复查的患者为19例(25.33%),未见异常的患者为17(22.67%)例。6h~6d内复查,肯定诊断的患者为41例(54.67%),提示诊断的患者为24例(32.00%),建议复查的患者为6例(8.00%),未见异常的患者为4例(5.33%)。在初查得到未见异常17例中有5例转为肯定诊断,有5例转为提示诊断,有3例转为建议复查;在初查得到建议异常19例中有7例转为肯定诊断,有9例转为提示诊断;在初查得到提示诊断13例中有3例转为肯定诊断。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查颅脑CT能够及时明确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标签: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CT;扫描;诊断 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DTIH),指在颅脑损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无血肿,后经过神经外科治疗后症状未改善,而在以后复查颅脑CT检查时发现了血肿,或在首次头颅CT检查证实有血肿后,经过神经外科治疗后症状未改善,其他部位又出现新的血肿的一种疾病,其发生较为隐匿[1]。主要可表现在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神经系统体征等方面,如:恶心呕吐、头痛、神志不清等[2]。随着近年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DTIH的诊断率升高,本文通过对本院神经外科2010年03月~2014年02月间于我院行螺旋CT扫描的DTI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03月~2014年02月与我院以DTIH为诊断而住院治疗的患者75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 2.58±2.83)岁,首次CT检查时间为伤后6h内,发现血肿距伤后1h~6d,其中6h内25例,6~12h内9例,12~48h内23例,48h以上19例,平均时间(22.44±5.92)h。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实验,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需符合如下标准[3]:①外伤后就医;②行首次CT 扫描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后CT扫描时未发现有颅内血肿;③经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后不见好转或症状加重;④再次CT扫描时发现有颅内血肿,诊断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硬膜外血肿。 1.3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若患者出现以上任一标准,均予以排除。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女性患者段某,67岁,不慎摔伤头部,伤后呼之不应,对疼痛刺激反应存在,伴恶心呕吐四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半小时后送往医院,入院时 T36.5℃, P67次∕分,R18次∕分,BP150∕80mmHg, 呼之能应,查体合作,对疼痛刺激反应敏感,语言对答如流,诉右额颞部及后枕部胀痛激烈难忍,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在,约30分钟后病人再次出现呼之不应,查体不合作,对疼痛刺激反应减弱,右侧瞳孔直径4mm,左侧瞳孔直径仍2.5mm,对光反射存在,P54次∕分,R16次∕分,BP170∕70mmHg,spo290%,急查CT显示:右侧额颞叶硬膜外血肿,后枕部血肿,约10ml,脑挫裂伤。入院后积极行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行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头部置有硬膜外、硬膜下引流管各1根,胃管、尿管各1根。神志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减弱,术后第2天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3%,已行气管切开 ,给于脱水、抗炎、止血、抗癫痫、营养脑神经、促醒、静脉营养等综合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段某伤后呼之不应,伴恶心呕吐四次,护士处理患者现场急救应首先从哪些方面做? 分析:根据护者当时状况,护士急救首先:①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因患者受伤后就呼之不应,伴频繁呕吐,这时患者的神志不清,她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均减弱,易导致误吸,紧急情况下在观察呼吸的

同时应立即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快速清除口鼻腔呕吐物、分泌物,进一步判断患者有无舌根后坠,若有立即将患者下颌托起,放置口咽通气导管,彻底抽吸气管内误吸的呕吐物、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畅通气道,人工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确保呼吸道的通畅,避免误吸,导致窒息。②给予持续低流量的氧气吸入,以改善脑细胞缺氧状况,减轻脑神经、脑细胞的损伤,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③及时观察判断瞳孔变化、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警惕脑疝早期征兆的发生,一旦发现某一方面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紧急降颅内压处理。④查体若有伤口或者骨折,给予妥善处理,警惕合并其他脏器的复合伤,防止休克发生。判断一旦有休克早期征象出现,应及时查明查明原因,将患者取仰卧中凹位,保暖,建立静脉通道,止血、扩容,补充血容量,维持有效的血容量,减轻因低血容量带来的各脏器的损伤,维持个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⑤做好记录。 ⑥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2、该患者CT报告为硬膜外血肿,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意识障碍的这种表现与什么有关?为什么? 分析:①典型的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表现为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再昏迷的过程。②意识障碍的这种表现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和血肿形成的速度有关。③患者伤后就出现昏迷,这与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有关,表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轻,仅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随后患者清醒。患者表现清醒,表明颅内还没血肿形成,或者血肿已形成,但血肿体积小,颅内压可自身调节,但随着颅内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

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

硬脑膜外血肿 一.概述 是指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分离的硬脑膜之间,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凸 面,出血多来源于骨折损伤的硬脑膜动脉、静脉、静脉窦或颅骨板障,以脑膜中动脉损伤最 常见。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40%左右。 二.病因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颅骨线性骨折患者,慢性硬膜外血肿致伤因素与急性者 相同,不同者在于患者伤后能够长时间耐受血肿,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缓慢。 三.病理 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制、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 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出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四.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外血肿 1)头皮直接暴力伤,可发现局部有头皮伤痕或头皮血肿 2)不同受伤机制患者,患者可无意识障碍、短暂昏迷或长时间意识不清。约20-50%出现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即中间清醒期。 3)大多数患者伤后即有头痛和呕吐,随着血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头痛呕吐加重,烦躁不安或淡漠,定向力障碍,出现两慢一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和呼吸抑制。 4)少量血肿可无神经系统体征,血肿量增大出现小脑膜切迹疝,患侧瞳孔先缩小,光反应迟钝,即之瞳孔进行性扩大,光反应消失,如病情进行性加重对侧瞳孔也扩大,发生枕骨大孔疝。血肿压迫运动区可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脑疝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2.慢性硬膜外血肿 由于发展慢、颅腔容积代偿等原因,临床表现发展缓慢。以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为主。 五.辅助检查CT检查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常伴有颅骨骨折和颅内积气。 六.治疗 1)急性硬膜外血肿:明确诊断,应立即手术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受压。通常单纯硬膜外血肿不必去骨瓣减压,但合并严重脑挫裂伤或术前脑疝时间长,应行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指征: ①幕上血肿量大于30ml,颞部血肿量大于20ml、颅后窝血肿量大于10ml、中线移位超过5mm; 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③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 ④颅内压大于40mmhg或进行性升高 2)慢性硬膜外血肿:应根据血肿量、部位、受压程度及病情决定。病恶化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