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研究课题小结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小结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古代诗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广大中学生在面对古代诗歌鉴赏学习时,却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涨。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很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们学习和热爱古代诗歌的积极性。考试评价中诗歌鉴赏又是必考题目,这就让让学生学时辛辛苦苦,考时一塌糊涂。

同时,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而且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古代诗歌鉴赏作为高考内容的一部分,要求学生真正具备理解、读懂诗歌的能力,同时对陌生的诗歌进行理解和初步的解剖。教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而我们现如今的状况是,由于高中学段的学生对文学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量的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外,还要拓展古诗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而如何使得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学习阅读能力,掌握古诗文的鉴赏理解方法,是新课改下很多教师热议的话题,也是我们课题将要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1.文献综述法

对各种国内外教育教学著作,相关学位论文,期刊及网络资源在内的文献进行整理,明确课题的问题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成果。

2、调查分析法

制作一份关于古代诗歌鉴赏问题的调查问卷,在高中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我们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讨发生的原因、过程和效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生动地揭示历史、政治、语文教育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本论文的观点做详实的分析论证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9.1-2016.10.31)

自2016年10月份承担课题后,我们的课题组多次开会,邀请老教师成立了领导组,在老教师们的帮助还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了总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总课题组召开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每周展开学习研讨活动,主要对课题进行分析、解剖,为后期的实施过程准备理论基础。在每次集中学习研讨的两节课中,每位组员都要交流个人一周学习心得,积极研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材重难点把握等。

2、展开丰富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对比研究等方式,掌握数据、研究数据,在其中发现问题,为接下来的问题研究提供案例、数据的支持。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6.11.1-2017.5.30)

1、观摩示范课

一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出发,通过互动、互补,使课题研究开展有序,进展良好。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利用语文组教研时间,针对学生学习现存问题,本着以课题研究理论为指导原则,开设了公开课并撰写了教学案例:

2016年11月起,郭星果、应凌两位老师就古诗鉴赏共开设了《登高》《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两节公开课。开课教师围绕《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依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所长,在集备组与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以认真严谨的态度选课、备课、磨课。在严要求、高质量这一活动宗旨的指导督促下,我们的教学研讨顺利开设。

2、开展课题组校内交流活动

课题组成员每月都要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请语文组内优秀教师谈研究心得和体会。我们先后请本校欧阳荣华,李萌,杨伟力等优秀骨干教师就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和我们做了交流。每月总结,不断提高。

每一份教案的设计,每一个研究过程的进行,大家都一起精心研讨、群策群力。研究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反复斟酌。再加上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集众人智慧和长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了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6.1-2017.10.1)

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论文、案例。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课题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聘请专家前来指导,共同研讨,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题论文、讨论反思。

2、开展了两次相关课题的公开课。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探索,各子课题组已逐渐形成了具有十中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作为对教学模式的总结和展示,我们课题组展开了多次实验课程,从说课到演讲,从无生上课到有生上课,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答辩,都能体现了课题研究给教师带来的专业提升,通过这几轮活动,我们在总结中对“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课题研究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体现。

三、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理论研究成果

1、根据高中生古代诗歌鉴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2、组内成员开展观摩示范课,录制课堂实录,撰写教学案例。应凌开设《登高》,郭星果开设《行路难与拟行路难比较鉴赏》

3、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论文并汇编成集。郭星果撰写论文《高中古诗鉴赏支架教学法》,林青撰写论文《高中古诗中常见意象解析》

(二)教学实践成果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内容包括五个诗歌单元和五个散文单元,每个单元都把主题相同的诗歌和散文收集起来,且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每个单元都有一篇精读、几篇略读、一个思考和探究和一篇文章。尤其是文章,诗歌部分几篇文章下来,“如何鉴赏诗歌”已有了章法可循;散文部分的文章也是如此。 必修课中已学过几篇出自大家之手的现代诗歌和现代散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他应把学生在必修课上学的的知识和能力迁移到选修课中,使学生的鉴赏力和和审美力顺其自然合乎规律的发展。因此,我打算用学案教学法进行选修课的诗歌和散文教学。 下面先来谈一谈诗歌教学的学案: 一、挚情朗读 有位哲人说过“如果嚎叫就是诗,那么驴就是伟大的诗人”,可见,无论写诗还是读诗,都应该有真挚的情感在里面。 1、扫清字词障碍 2、培养学生初读感受 让学生谈一谈,读后作者写些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知人论世 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离学生并不遥远。诗歌是时代的最强音,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平,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选修课教材,每篇诗歌后面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附有作者简介,其中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单事迹以及作品。可见,知人论世的重要,他是打开鉴赏诗歌大门的钥匙。三、抒发情感 学生在初读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情感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品味语言就成为鉴赏诗歌的重要部分。 四、品味语言 诗歌中某些字的锤炼,某些意象的含蓄,某些修辞的运用,就能为语言增色,为诗歌添彩,为情感表达服务。 (可见,抒发情感和品味语言这两块密不可分,不分主次先后,同时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课后都设有导读,学生借助导读内容,理解诗歌的内容会更容易,体味语言会更深刻,更容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现代诗歌。) 五、表达技巧 要想很在行地鉴赏诗歌作品,还要适当地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探寻一些文学知识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比喻拟人等 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想象联想等

《让学生学会做诗歌鉴赏题》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让学生学会做诗歌鉴赏题》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叶芳 一、课题研究的构思 本学期我的小课题研究主要针对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结合新课标教材,依据高考考点,作专题训练。常言道:“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会学生切实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规范答题。 诗歌的灵魂是情感,因此因从情感抓起,逐步拓展,联系讲解表达情感的手法,需借助的意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平时养成阅读和积累的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对自己任教高二(19)(20)两个班进行了调查。主要学生平时的诗歌背诵、考试做题,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读不懂诗歌,就认为自己做不好题。 2、不使用规范的术语与答题模式。 3、平时不注重阅读积累 (二)本课题具体的实施计划 一、要让学生体会诗歌之美。 诗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些诗友经常说:评诗是很感性的事,没道理可讲。这种说法既有一定道理,也不是完全合理。、 诗歌的美,是整体的美,很难把各种来源割裂开来。但具体分析,诗歌之美绝大多数缘于以 1、意象之美。以意象达情、表义是诗歌的常用手法。塑造意象第一贵鲜明,即写下几个部分:

物能抓住其关键特点,作到传神而生动,写人物能抓住其最典型的神态,直入其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 2、字面之美。诗歌是语言艺术,文字美形式美也是一个主要的美感来源。字面之美主要包括: (1) 文字的雅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对于诗歌尤其如此。文字是诗歌的基础,其他的所有美感,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意义之美等都是首先用文字来体现的,如果文字不通或有严重缺陷,那么其他的都无从谈起。以上几种应尽力避免的情况,以晦涩不通及生造为首恶,因为文白混杂可笑,作怪语恶心,粗豪不美,但不失为人言,而不通及生造,则不符合人的基本语言规则了。 (2) 文字的形式之美。旧体诗本身就有形式美,尤其是格律诗,严整本身就是一种美。这里着重提出的就是诗歌的“巧”。第一,于难工处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第二,工而不觉其工,细品方知其工,如“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第三,字面工而奇,但奇得有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3、内含之美。这里指字面含义的美感。不同内容的诗所要求的内含美有不同偏重。 教学方法:1、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 2、对诗歌进行画面的想象和描述 3、改写古典诗歌将其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 二、要让学生平时养成做题和学会做错题本、笔记本、摘抄本的习惯。做题是在高考考场上实战模式,但不能简单枯燥的对待,在做题的过程中也能碰到很多美妙的诗歌,做错了分析总结反省,把相关意象术语积累下来,把喜欢的诗句摘抄下来,做题本身也称为一种美的享受。 (三)本课题具体实施步骤 (1)精讲:课堂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 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天台洪畴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古诗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古诗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有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古诗文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古诗文的朗读、背诵、积累等。本课题就“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这方面的进行探究,即在古诗文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策略,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古文教育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新教材的编排也增加了古文的数量。因此,让小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文,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的要求。通过对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题研究策略和内容 我们提出了《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认为,开展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鼓励“读”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可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在诵读前,编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比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就先给学生将一些有关岳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岳飞,从心底里佩服岳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学生自然就把岳飞当时的那种满腔爱国之情表达出来了。 岳飞的故事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复习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陈定云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 中国,泱泱大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不曾中断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璀璨的文化瑰宝。古代诗歌就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然而,当前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现状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极不相称,也与中学生这个最应该拥有梦想与诗的青少年时代极不和谐。古代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精粹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不能被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这是语文教育的盲区,是语文教师的失职,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罪过。语文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国家持续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视古代诗歌教学。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既要继承和吸收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从语言艺术、道德修养上着力,又要学习和借鉴现代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的精神超越。尤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辐射课外,不断创新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设计活动舞台,构建诗意校园。 2、主要概念的界定 根据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史的开始,而之前则为古代文学史。古代诗歌指的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古典诗歌样式,区别于后来不拘形式的白话体的新诗。 本课题中所述的古代诗歌,首先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古代诗歌,它们的出现形式主要是课文和诵读欣赏,另外就是教材内容中引用的诗句。其次,我们更要努力将学习的视野扩展到古代诗歌的全部,去感受和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彩。 初中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基本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诗歌是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和思想内核,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养成健全人格的最优化教材之一。 3、目前国内研究状况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中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大教育家孔子十分推崇诗教的作用。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并且把他整理的《诗三百》作为教材之一,用来培养塑造“温柔敦厚”的君子。科举制下,《诗经》成为儒学经典之一,是求取功名的必考科目。另外,《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诗歌教材也盛传不衰,就连蒙学读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也采用了诗的押韵歌咏形式,以便于孩童的诵读识记。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003年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许多语文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论及教学新手段对古代诗歌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践价值的成果。如吴彩霞在《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中,归纳和倡导“读、品两步”、“感知、诵读、比较、扩展等四步”、“朗读与翻译、质疑与思考、评价与总结、诵读与记忆等五步”几种教学模式。张利芳在《古诗词有效性教学模式浅探》中提出了“专题式、比照式、导引式、延伸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李正兵等在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构建了“教诗以诗”的模式,主张从阐释名句、比照阅读、转借生发、指点迷津等方面切入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在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上,孙清武提出了“溯源、比较、描摹、玩味”等八种方法,对于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和审判鉴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于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论述给了我们许多启发和思考,特别是诗歌诵读欣赏的方法和模式值得借鉴,但我们认为古代诗歌和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紧密联系,

新人教版学高中语文诗歌部分蛇教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错误! 蛇的寓言 在印度,小男孩要学习训练蛇,成年后,他们将带着蛇游走,挣钱养家糊口。 一天,一位带着蛇赶路的老艺人累了,在林间休息,一条蛇爬过来,对着篓子里的蛇说话:“可怜的朋友,出来吧,外面的世界多自由,在这小小的篓子中度过一生,多么可悲。” 篓子中的蛇说:“我见过的世界比你丰富。我选择待在篓子里继续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我付出了辛劳,同时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寓意点评】 外面的蛇喜欢自由,篓子里的蛇却喜欢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尊重和保护。人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要看如何做才更有意义! 错误!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抒情诗歌的创作,讲究意象,注重感觉,用非常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20世纪40年代集中创作了一批十四行诗,成功移植了这种外国诗体。他的《十四行集》在新诗体式移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错误! 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错误! 沉钟社 沉钟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译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整体·感知] 《蛇》一诗一改蛇的传统意象的特征,将其变为诗人寂寞心绪的体现,通人性,有灵性,成了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侣伴”。诗人借这一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热烈的单恋情思。 [文本·精析] 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中“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

工作文档“小学古诗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 2012-4-18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然而,近几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抛弃较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弘扬民族文化迫在眉捷。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明确提出诵读古诗文的要求: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低段),第二学段为50篇(中段),第三学段为60篇(高段)。并且后面附录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因此,我决定进行“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引导中高段小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二、课题界说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指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指导下,以3—6年级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古诗文课文为载体,以学校的语文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根据本校本学科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的现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精心整理)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简明教案(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走进诗的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4、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式: 1、自读品味法 2、导读提升法 3、讨论交流法 4、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1、阅读讲解讨论《走进诗的世界》 2、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 教学过程安排: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外部特征 1、分行。 2、音乐性。 (二)内在特征 1、精美的语言 2、隽永的滋味 3、纯粹的情感

4、深刻的哲理 5、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1、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习-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习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习.我们学习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习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习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

古代诗歌赏析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 第7课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课标导航】 1、朗读四首现代诗歌,把握诗歌意象,继续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重点把握“丁香一样的姑娘”“春 天”“山”“海”等几个意象] 2、正确解读诗人情感,抓住关键语言,领悟诗歌主旨。 [《欢乐》抓住“忧郁”一词,《雨巷》抓住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等词语,《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抓住“少年时订下的盟约”“岁月的那头”“半生的荣辱悲”等词语,《山民》抓住“山”“海”两个意象及“疲倦”“遗憾”等词。] 【自学引领】 我们在第五课已经接触了一些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有了一些了解,这四首诗同样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四位诗人的情感。 “欢乐”是什么?诗人何其芳以传神之笔,把欢乐勾勒成一个可视、可听、可感的形象。然而对于诗人自己,这“欢乐”却那么缥缈,“忧郁”才是诗人真正要抒发的情绪!在吟

读《欢乐》这首诗时注意体会“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这句诗。 江南雨季的青石板巷路上,孤独的彳亍的“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满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人”戴望舒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感伤的悲情与迷蒙的意境会多方的吸引你去读,去沉思,去体味。即使你体味不出实质性的什么,但你会喜欢那种感觉,这就是《雨巷》韵律的魅力吧。 我们正青春年少,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这份纯真与热情也许会在以后的人世打磨中渐渐消退,但记住这些纯真美好的岁月,记住青春的誓言和承诺,当你在现实中迷失的时候,记住你“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诗人韩东用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山民的故事,诗行的每一句都那么平谈,但是它们共同支撑着诗美的空间,使全诗极具张力,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知识窗口】 1、何其芳及《欢乐》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著名诗人,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代表诗作有《预言》《夜歌》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步入诗坛,当时正是新月派后期及现代派兴盛之时,他的创作很受这两个诗派的影响。从格律的追求上,他的诗近新月

古代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一)

主备人:王玉娥审核:学科主任:年级主任:使用时间: 古代诗歌鉴赏(九) 【考点】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1. 学习判断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赏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欣赏鉴别诗歌的兴趣和能力。【使用说明】 在做好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 【自主学习】 1、阅读复习资料相关内容,了解本考点的选材、题型、赋分及命题特点,做到明确考向,有的放矢。 2、阅读下面补充内容,了解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1)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例如;白乐天《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2)烘托 烘托也是从图画技法中借来的术语,用于艺术创作,“烘托”就是指通过别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例如:“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将两个事物作对比,用一事物突出另一事物。(4)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下文“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5)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6)象征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例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课前热身】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烘托) 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反衬)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牛刀吧】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写景对抒情有什么作用?(2分) 这首诗写景运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烘托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抚今追昔之感。 【合作探究】链接高考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2013年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5分) 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 1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