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复习笔记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

一、何为社会学

1、吉登斯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人类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研究,是一门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学科。

2、波普诺的解释: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科学。

3、教材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世界(social world )的学说,是对人类生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门多范式的学科。

4、社会学精神:

1)科学实证:系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2)反思社会:社会形态eg?腐败

3 )关注弱势群体:同性恋、农民工、下岗工人

4 )质疑常识

5、社会学分析层次:

人际互动——群体——国家社会——全球

关系和互动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结构和变迁

微观(心理)中观宏观

二、向社会学大师致敬

社会大背景: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19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然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大批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嬗变;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同期作为近代社会科学为解决社会转型的矛盾而涌现,许多思想家和学者的观点为日后社会学的出现打下基础: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也为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

1+3 的异同:时代背景、地域、基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观点、倡导实证研究。孔德:功能主义、实证研究涂尔干:分工论、功能主义、集体意识、社会良知、唯实论(强调社会事实)韦伯:冲突理论、理性化、宗教意识决定行为、唯名论(强调人的主观)马克思:阶级冲突论、阶级意识、经济基础、物质决定意识、阶级分析方法

(一)孔德

1、简介: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概论》时代: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经历资产阶级大革命,拿破仑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主义理想破灭。启蒙思想风起云涌,寻求改革政治体制、社会转型的出路。

2、对社会的判断:新社会是工业社会旧社会是神学和尚武的社会新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科学社会改革的基本条件是智力改革

3、知识发展三阶段:神学形式:万物有灵论,灵魂与上帝形而上学形式:用抽象哲学思考来解释事务实证形式:建立在观察、实验、比较基础上对事物的科学解释

4、科学发展的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5、实证主义社会学:

1)人按照必然规律,由内心趋势而行动正确的政治目的不应当使人类徒劳行动,而应当为人类指明方

向,使之便于行动

2)内容:

-社会秩序(静力学)

-社会进步(动力学)

6、对社会的改造:

1844 年成立了人类教派,社会学教,自认教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对后代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学科研究对象和目标,还提出了方法论原则,开创了实证主义研究传统。

(二)卡尔马克思

1、简介:1818-1883 德国《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时代:19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冲突。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发展到成熟阶段,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运动、德意志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时需要一种正确解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来指导。

2、对社会学的判断:阶级冲突: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企业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对立,必将导致革命。

经济基础:无产阶级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3、多米诺骨牌式社会

社会学意识政治法律制度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生产力

4、阶级分析方法:生产资料占有意识启蒙推动阶级形式使得社会分析加速是否必要?

5、阶级意识

6、评价:

1、利益分析。

2、基本概念模糊。

3、人如何能不异化?

4、国家真的能取消?(三)涂尔干

1、简介:1858-1917 法国《自杀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年鉴》时代: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失序:经济上工业革命大发展、政治上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人民抗战、建立巴黎公社;国际关系上:普法战争后对德复仇、殖民扩张。

2、社会分工论:“人的私欲只能在道德力量面前有所收敛”,强调“社会良知”

3、社会学的基本判断

工业社会;但要解决社会转型面临的社会秩序,即如何实现和谐社会。

——道德

4、一群人怎样组成社会?

1 )分工论

2)社会需要协调一致,即“社会团结”,如何做到?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契约?不,是集体良知(对共同体的情感)*集体意识——社会唯实论:

把社会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古代社会工业社会

不同的人可以互相替代不同的劳动分工导致不同个人差异刑事法合作法

无论何种社会,起决定作用的都是“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人有这种意识而服从于社会,人的行为有人的社会性决定,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信仰体系:一个精神的或者道德实体。

3)何以产生这种情感?——互动仪式eg 宗教祭拜。

5、《自杀论》个体梳理集体的表征:利己型自杀:社会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削弱,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拔,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利他型自杀: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体把自杀看作是群体强加的义务,或自杀者队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eg 自杀性爆炸袭击。

失范型自杀:社会规范衰落或遭到破坏、社会失序、个人失去常规的行为准则导致的自杀。eg 经济危机的高自杀率。

宿命型自杀:社会习俗。eg 古代殉葬。

6、《社会学方法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之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现实”。1)物质性2)非物质性;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社会现象的特征是能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

原则:

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个人);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分开。

7、影响和评价

1 、方法上,确立社会学研究方向和范式: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

2 、理论上,批判的继承了社会有机论,成为功能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3、唯社会论:太强调社会而忽视了主观能动性。

(四)马克思韦伯

1、简介:1864-1920 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

时代:19、20 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发展成熟开始资本主义扩张阶段;德国社会经济体系、价值体系及社会结构之间明显割裂,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工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文化价值体系和政治结构仍受传统的半封建社会价值观和官僚保守主义的支配。

2、主要思想和研究:理性化、合法性、科层制、理想型、价值关联、价值无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卡里斯玛型领袖

3、对社会的判断:趋于理性化

1)个体行为趋于理性:经济企业、官僚治国——理性化的牢笼

2)神灵无处不在(多神)——神灵世界与世俗世界分离(一神)——世俗世界理性化

3)理性:调查、研究、预期、反思、控制

4、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

question: 为何资本主义率先出现在西方?

answer: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出现的重要原因一一在世苦行精神。新教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为

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从而成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宗教观念:仅仅有条、系统安排的入世禁欲主义、在世苦行、积极进取资本主义精神:个人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理想的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的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

命题:宗教观念影响人的经济行为。

[反]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

5、科层制

理性组织结构的普遍化;

科层制首先在政治组织形式中发展起来

6、合法性

三种:传统型、魅力型(christma)、法理性

7、社会分层:阶级、权力和地位*分析单位不是个体、也不是整个社会、而是生活在社会秩序中不同层次的群体。

8、责任道德和信念道德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告诉人们该怎样生活任何一门科学都无法指出人类会有怎么样的前途

9、社会学应该如何研究社会?

1)唯名论:社会现象是不同个人之间的互动结果,而人的社会行动时社会学分析的最基本单位;社会学是关于人的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科学(动机、意愿)。

2)理解社会学:理解人们行动的意义;

3)理想型:目的的理性的、价值合理的、情感的、传统的行为

传统社会中后两者主导;工业社会中前两者主导。

目的理性行为”是一种绝对合理的社会行为一一带动理性化、合理化。

4)价值无涉和价值关联。

价值无涉:研究时,选课题可以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但是一旦进入研究之后,研究者不能应遵循科学原则、不能有任何偏见,就按对象的本来面目、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研究。

价值关联:选择和组织客观科学的手段。

三、社会学主要流派和研究方法

(一)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1、社会是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2、有机体的类比。

3、结构研究和功能研究:

1)结构研究: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社会整体的相互关系。

2)功能研究:分析社会实践或制度对社会延续所起的作用。

4、强调道德共识: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常态。

5、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1)帕森斯:整体论、唯意志行动论

社会行动理论:动机、价值;行动者、目标、状态(环境)、规范取向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是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的,但是这些选择受到生物条件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支配社会结构的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社会系统:行动体系;agil四功能模式(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

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他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互动模式,这一互动模式变的制度化,即一定地位的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制度化是社会结构得以建立和维持的过程,制度化了的角色丛一一或称为稳定的互动模式一一构成了社会系统。

行动体系: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文化系统。模式变量理论:价值取向、影响行动价值取向的变量(评判、义务、情感、地位、自我-群体取向)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功能是理解所有生命机体的中心概念;社会结构的最基本类型是和它们必须满足的系统功能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变迁尽管存在,但是它总是处于稳定和和谐的。

对社会的功能分析:适应(经济制度)、达鹄(政治制度)、整合(法律与宗教)、维模

(保持和传递社会基本价值)

2)默顿:角色丛、地位丛、显功能、潜功能、反功能;中层理论;强调功能主义的经验性,确立功能分析的具体范式一一经验功能主义。

显功能:被社会系统内的参与者所认识到的,并有意造成的客观作用。

潜功能:不是由社会成员有意制造,并未认识到的客观作用。

正负功能: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社会调整与社会适应是起帮助作用还是削弱作用。

功能替代:是指某一结构组成部分可以具有多种功能,而同一功能也可由系统的不同部分所实现。

相对剥夺理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发现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经有所改善,然而改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夺感也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会带来:压抑、自卑,引起机体暴力行动、甚至是革命。

条件:自己没有而他人有;期望拥有;期望合理。

6、批评

过分强调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因素,忽视了导致分裂和矛盾的因素,而且也不够重视社会内部的创造性社会行动的作用。

(二)冲突理论(conflict perspectives)

1、强调社会分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功能主义对共识的强调。

2、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

3、基本观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不仅有破坏性,也有建设性。

4、理论价值:打破功能主义一统天下局面,提出社会安全阀体制、冲突调节机制、冲突干预变项

5、人物:马克思、韦伯、科塞

1)马克思的冲突理论:——经济基础不平等。

马克思的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阶级冲突,阶级和阶级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理论当中,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剥削其他阶级,但是,被统治阶级发现,在可能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革命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

2)韦伯的多元分层冲突理论:权力、财富、声望 ------ 社会流动

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不同群体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形成人类社会中的冲突关系,而不仅仅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单一的冲突。韦伯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多维层面,尤其是阶级、地位和权力组织等维度。在韦伯看来,冲突关系的基础可以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利益类型,包括社会的、物质的和政治的。而其中对社会系统的解释最为重要的利益类型,是政治的或者组织的冲突和统治。

韦伯同时强调冲突的缘起与政治权威合法性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被统治者撤销了政治权威的

合法性,他们更有可能寻求冲突”。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主要是缺乏向上流动的机制,一小部分人掌握了权力、财富和声望,而作为被统治者的绝大部分人则被排除在外,而被统治者拒绝合法性来自于整个社会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于是他们怀疑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一旦他们当中少部分人利用自身的魅力将被统治者的不满情绪调动起来,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3)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权力与权威取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

有生产资料划分,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阶级划分的新基础即权力的占有与否(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由于权力和权威必然引起竞争、社会冲突、社会变迁,所以权力和权威就成了解释人类一切事务的关节点。

社会冲突的条件:准群体、显群体。当群体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时,群体中的人们便产生了共同的阶

级意识,觉知了共同利益,组织起来追求这些利益,这时,准群体”也就变成了显群体” 一旦冲突

形成,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

4)科塞的冲突功能主义

冲突原因:社会资源、权力分配不平等;疏导不满的渠道不足;向优势地位的社会流动率很低不平等系统中被统治者对现存稀缺资源分配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时,更有可能发起冲突;被统治者的相对剥夺感与不公正感上升时,更有可能发起与统治者的冲突。

冲突功能:不是所有冲突都对社会有害,社会冲突能否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作用,取决于冲突的主题和社会结构性质。不涉及基本价值观念的冲突有整合作用;当社会结构比较开放时能承受比较大的冲突,适当的社会冲突能够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其机制即替罪羊机制” 内部冲突功能: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

外部冲突功能:各个群体对独立性的意识、明确群体之间的界限、在群体内部强化共同意识,增强认同感;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反面参照群体,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增强了群体整合力度,推动各个群体进一步发展。

社会安全阀:各个社会都存在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将平时积蓄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eg.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西方决斗、共同性娱乐活动。

5)米尔斯

重视权力结构,而不是经济和声望。权力精英"的左右。

(三)互动理论

1、社会互动: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主体之间必须有建立在信息沟通基础上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借助符号);互动是在一

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2、互动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认为人类互动主要依赖符号的互动理论又被称为符号互动论。

3、人物

1)米德

观点:人类的社会互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根据客观事物的意义决定对其采取行动;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的过程,

和自己对话”,目的是给环境确定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其中,人类心智、社会自我、社会制度的产生与社会互动紧密相连。

2)戈夫曼:拟剧论

观点:认为人总是在演戏,行为句子是为了在与我们有重要关系的人的交往中,给他们留下一个可以接受的印象,于是把对方不能接受的一面隐藏在后台”,把对方乐于接受的一面呈现在前台,这

种设法塑造形象,以便留下深刻印象的方法就是印象管理”。

分析:社会机构内的互动和机构外互动

机构内:经常性、持续性;机构外:无界限、临时性

角色距离:人在某总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3)舒茨:常人方法学

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认为把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人们明显与不明显的创造社会秩序的假定的方法,这些方法赋予行动者一个共同的现实感。

4)芝加哥派(布鲁默)和爱荷华派(库恩)

共同点: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他们创造与使用符号的能力。

不同点:

芝加哥派爱荷华派

社会互动带来客体意义核心自我塑造客体意义

社会互动是符号的直接沟通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4、批判

忽视权力和结构,及其对个体的限制。*霍赫希尔德:人类情感商业化”

(四)社会学研究方法

1、问题:

1)事实性问题:发生了什么?

2)比较性问题: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吗?

3)发展性问题:这种现象随时间发展了吗?

4)理论性问题: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5)解释性问题:为什么?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笔记三

第三章:文化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 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 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 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 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 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 四、学习重点 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 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 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 4、亚文化。 重要概念 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 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 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1 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①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②社会条件: A.18、19实际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③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自然科学基础,也6 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 表作。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①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 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②国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广告学概论 期末考试笔记整理(详)

第一章广告概论 一广告概念的定义 1广义的广告,包括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 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它所登载的是有关促进商品或劳务销售的经济信息,尽管内容多样,表现手法不一,但都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非经济广告是指除了经济广告以外的各种广告,如社会各团体的公告、启事、申明、寻人广告、征婚启事等 2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终,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 现代广告的四大特征: (1)广告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公开的、非面对面的方式传达特定信息到目标受众的信息活动,而且这种特定信息是付出了某种代价的特定信息 (2)明确了广告是一种通过科学策划和艺术创造的将信息符号高度形象化、带有科学性和艺术特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3)指出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 (4)说明了广告是为了实现传播者的目标而带有较强自我展现特征的说服性传播活动,通过改变和强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来达到其特定的传播效果 二广告的构成要素 1,以广告活动的参与者为出发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代理商),广告发布者(广告媒介),广告的目标受众,广告文本。 2,以大众传播理论为出发点,广告信源(广告信息的传播者),广告信息(广告传播的核心),广告媒介,广告信宿 三广告的分类 1 按诉求方式分:理性诉求,感性诉求 2 按媒介使用分:印刷媒介广告(平面媒体广告),电子媒介广告,户外媒介广告, 直邮媒介广告※(通过邮寄途径将传单、商品目录、订购单、产品信息等形式的广告直接传递给特定的组织或个人), 销售现场广告※(也称pop广告、售点广告,就是在商场或展销会上等场所,通过实物展示、演示等方式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 数字互连媒介广告, 其他媒介广告 2针对目标受众的活动区域分:家中媒介广告,途中媒介广告,购买地点广告 3 按广告目的分:产品广告(商品广告),企业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品牌广告,观念广告 4 按传播区域分:国际性广告,全国性广告,区域性广告 5 按传播对象分:消费者广告,经销商广告,工业企业广告(生产资料广告),专业广告 6 按广告的最终目的: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 7 按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产品导入期、产品成长期、产品成熟期、产品衰退期 8 按广告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分:经济广告、文化广告、社会广告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性质:广告学是在许多的边缘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社会学科 广告的本质不是经济性的而是一种广泛的信息传达。广告实际上在做三件事:传播一种信息、提供一种服务、倡导一种理念 2 研究对象: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概论》笔记五

第五章:社会互动 本章指导: 一、本章目的: 社会互动是微观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主题,它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我们怎样运用其中的理论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二、课前准备: 1、你以前接触过“社会互动”这个词汇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思考。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据你所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无组织的、自发的而且人数众多,试举几个例子。 3、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这一章总体来说还比较容易掌握,难理解的也就是其中的理论,只要结合实际的例子就能理解,注意老师的讲解。 2、最好能看看参考书目,尤其是第一本--《乌合之众》,它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描写生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感染理论的集合行为说明。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社会互动②集合行为③交换④强制 四、学习重点: 1、社会互动的涵义及类型。 2、戈夫曼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3、集合行为的类型。 重要概念: 对社会互动的具体分析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涵义: 1、社会互动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之间,被隔绝的单个人不行; 2、社会互动是相互依存的行为,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进行,是一种双向交流,不是单方面的,有去无回不是互动,但互动不一定非要面对面进行; 3、社会互动必须借助符号才能进行,这基于人们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经验,能够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 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分。 在我们日常互动中,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之多令人吃惊,通常情况下,在两个人交谈时,语言对情境的社会意义的表达平均不到35%,剩下的65%的意义都是由非语言的方式表达的(两种最重要的非语言沟通形式是身体语言和个人空间,前者包括动态或静态的体语以及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动态体语(gestures)、静态体语(posture)、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社会互动类型 在社会学的先驱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研究形式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区分出并且分析了许多种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那些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及强制。下面我们分别加以简单说明,但实际上它们常常是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一)交换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 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