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前言

湿地是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当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是全球的共识。

江西湿地类型多、资源丰富,且区位十分重要。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江西湿地及其保护不仅在江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国家生态安全及世界人类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江西湿地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地方经济欠发达,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表现十分突出,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家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针对江西湿地特点及湿地保护的工作基础,制定一个切合江西实际、指导江西湿地保护的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 江西湿地概况

1.1.1 江西湿地类型及分布

①湿地类型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个内陆省份,按照《湿地公约》分类,主要有淡水湿地和人工湿地二大类型,并参照全国湿地调查分类,我省有13种类型,其数量面积见表1。

表1.江西湿地分类表

摘自《江西湿地》

可以看出,除水田后,湿地面积为164.7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8%。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9%。

②湿地分布

河流湿地。江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度约1.84万公里。以鄱阳湖水系,即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为主体,占全省境内河流面积的94%,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还有部分流入长江、珠江及湖南水系等。

湖泊湿地。湖泊是长期占有陆地封闭洼地的水体。座落在江西境内的鄱阳

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由此构成了江西湖泊湿地的主体。鄱阳湖是上承“五河”,下通长江的通江湖泊,湖区湿地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由于受季节水文的影响,形成了湖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湖泊湿地景观。

沼泽湿地。沼泽是指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土壤经常为水饱和,生长着湿生或沼生植物,有泥炭积累或潜育层存在的地段。江西有分布在赣江干、支流河岸的樟树林带、榕树林带及湖区兴林灭螺林带等森林湿地,分布在流河源头的灌木湿地,分布在湖区的草木湿地和分散分布在全省48个县的地热湿地,由此构成了江西分布零散的沼泽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水库、水渠、池塘、水田等。江西已有水库9280座、山塘水坝26万多座、引水工程达近万座等。这些水利设施大多是栏截天然河流、未修建蓄水、引水灌溉等而成,分布在全省各地,与天然湿地有密切联系,有的已形成了山水相映的山地湿地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另外,农田湿地是江西湿地比重大的一个特有的人工湿地。江西是鱼米之乡的农业省,农田湿地为江西作出特有的贡献。

1.1.2 江西湿地资源概况

经过1996年至1999年全省湿地调查,按照“湿地植物是在生态上适应于湿地的植物”、“湿地动物是在生态上依赖于湿地的动物”的创新概念,调查表明,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全省有湿地高等植物705种,属127科332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2种,如中华水韭、普通野生稻等,分布于东乡县的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纬度最北的野生稻。有湿地脊椎动物636种,其中兽类17种,鸟类332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44种,淡水鱼类203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动物有66种,其中Ⅰ级保护13种,Ⅱ级53种。以鄱阳湖珍稀水禽为主的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据统计,近两年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等4种鹤的总数均在7000只左右,其中白鹤数量占全球越冬白鹤总数的95%以上,2004年达到3954只;东方白鹳在2500只左右,数量超过国际鸟类组织统计的总数。这些在鄱阳湖越冬的珍禽种群数量都超过该种珍禽全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候鸟王国”。

1.1.3 江西湿地资源评价

①湿地系统发育完善

江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热充沛,有利于湿地完善发育。由于江西地貌由外向内,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呈半环状结构,赣、抚、信、饶、修五河源自三面环山,如脉络延伸汇集于鄱阳湖,形成了鄱阳湖完整的流域大系统。除了鄱阳湖典型的湖泊湿地外,还有五河穿入纵横交织、星罗棋布的乡村、田野、池塘、沟渠的江、湖、水库的滩涂草洲,以及山地、丘陵间的小斑点状和走廊林式分布的森林湿地、灌丛湿地、苔藓湿地等,以及水稻田人工湿地的串接,形成了江西湿地的“众星捧月”和“珠联璧合”的系统发育完善、空间结构分布自然的总格局。

②湿地资源的区域“烙印”

江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良好。在植物区系上属中国南部亚热带植物区系,区系成分非常丰富。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地区,动物种类多,有的还有一定的资源量。因而,江西湿地资源无不打上“地带性烙印”,体现了区域性的特色。另外,由于江西水热条件的影响,湿地体现了水陆循环季节交替的特点,尤以鄱阳湖湿地更加明显,这样使适应于湿地的植物和依赖于湿地的动物呈季节性更替,整个系统处于年复一年的有规律的波动之中。

③丰富的淡水资源

江西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总量为1443×108m3,人均占有量达3795m3,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5倍。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工农业、城乡人民用水以及水力发电、水产养殖、水路运输、冲淤排沙等发挥作用,还为维护江西湿地提供了“生存之本”的保障。

④多样的生物资源

江西湿地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在湿地资源中,尤以鄱阳湖候鸟引为注目,其中白鹤是鄱阳湖最重要的水禽,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珍贵动物,具最高的保护等级,且几乎全集中在鄱阳湖越冬,形成了江西自然保护的象征。还有经济价值高的渔类资源,带动了江西水产业的迅猛发展。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多呈广布性,它们不仅顺应了江西的水湿环境,而且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经过自我调节、修正推进了本地湿地资源的进化,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保护物种生命之光的种质资源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不可低估的湿地能源资源

能量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江西水能的理论蕴藏量达683×104kw,其开发潜力很大。江西湿地还大量的泥炭资源,现已发现江西80%的县有泥炭矿分布。此外,更具开发潜力、更有利用价值的清洁能源——风能利用在江西湿地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鄱阳湖湿地宽阔,风力无阻,下垫摩擦小,潜能大。用之为能,弃之为熵。应尽快改变避难趋易、急功近利地过度利用和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的现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再生性资源休养生息,把湿地能源资源开发出来用于湿地生态重建,推动江西湿地有效保护。

1.2 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湿地保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

1.2.1坚持宣教先行,努力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近几年来,我省以鄱阳湖湿地和水禽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的力度。每年抓住“湿地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机,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使湿地的概念及保护湿地的意识逐步地为社会所接受,为全省湿地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2.2实施工程带动战略,加快湿地生态建设步伐。1999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要求,在南昌、九江、上饶市的2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工程,平退了长江沿岸、鄱阳湖区和“五河”的427座围堤,使90.82万人迁出湖区,还江还湖面积达到1524平方公里,使鄱阳湖面积基本恢复到1954年的水平,蓄洪能力由原来的298亿立方米,增加到359亿立方米,为江西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2001年国家野保工程启动以后,我省实施了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江西湿地宣传教育中心建设工程、GEF白鹤保护项目等,这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能力。此外,我省实施的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等,增加了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了全省的湿地生态状况。

1.2.3以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以体系建设为手段,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自1983年我省建立第一个湿地保护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以来,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目前,全省以湿地生态、湿地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28个,面积22.7万公顷,其中鄱阳湖区自

然保护区15个,面积15.6万公顷。这些保护区中,国家级有1个,省级8个,县级19个。在体系建设方面,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环鄱阳湖的3个设区市及15个县(市、区),在财力较紧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湿地保护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配备了专职人员。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机构的建立对保护最有价值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的湿地物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4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我省十分重视湿地保护的法制建设,1996年,省政府发布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2003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今年3月20日正式施行。自1999年起,我省每年都在鄱阳湖区开展以水禽保护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大批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案件,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遏止了破坏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的违法犯罪行为。

1.2.5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机制。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机制,特别是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解决“人鸟争食”、稳定护鸟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1.2.6积极开展资源调查和相关科研活动。近几年来,我省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完成了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1999年开始,我省在鄱阳湖区连续开展了5次环湖水禽同步调查。此外,还分别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国际鹤类基金会、香港米浦自然保护区等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开展了迁徙鸟类的环志、水禽航空调查及白鹤保护的研究工作。

1.3 江西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3.1生物资源衰退状况

1.3.1.1湿地植被退化

江西湿地植被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替形成的。50年来,湿地植被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除了植被面积减少外,植物种群结构也遭受破坏。尤以鄱阳湖为重,上世纪50年代洲滩上、河湖岸边芦、荻群丛遍地都是,其植株高大,是普生性植物,到80年代,芦、荻群丛已大为减少,分散于其他

植物群丛中,而且植株矮小退化,已丧失作为工业原料(造纸、编织)的价值,代之而生的是植株矮小的苔草群丛等。而且植物多样性同样受到破坏,一些植物种类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60年代调查湿地植物119种,80年代调查时只有102种,20年时间减少了17种,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湖口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不仅如此,植被生物量也在下降,以苔草为例,1965年生物量为2500g/m2,1995年同期调查为1716.7g/m2,降低31.9%。

湿地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围垦,丧失了大面积的草洲。二是掠夺式的经营,沿湖群众历来有打湖草做柴薪、沤肥料、做饲料的习惯,还大量撷取湿地水生经济植物解决生计,加上放牧牛、猪等,使水草资源受到破坏。三是血防灭螺,大面积翻耕草洲,年复一年,洲草恢复困难。

1.3..1.2渔业资源衰退

鄱阳湖渔业资源是长江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渔业资源一样出现较严重的衰退,渔获物产量出现大幅度波动,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当年鱼和1龄鱼占97.5%。珍稀鱼类,如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曾一度濒临灭绝,近些年来经过人工繁殖增殖,种群数量才大大增加;名贵鱼类也越来越少,银鱼最高产量达200t(干重),现在难以形成产量。经济价值高,亨誉国内外的鲥鱼,现已十分罕见,鲥鱼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

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一是酷渔滥捕,尤其是1985年以前,各种有害渔具渔法泛滥成灾,各种捕捞船只,当地的甚至外省的,一政管理,设立了禁渔区,禁渔期,但由于湖泊面积大,管理力度不够,偷捕乱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渔业资源的恢复较缓慢;二是湿地植被退化,致使鄱阳湖以草为附着基产卵的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鱼产卵场受到破坏;三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大规模药物灭螺,飞机撒药,几千吨剧毒的农药投入湖中,造成鱼类、鸟类、水生动物等几年毁灭性的重创,基数大大减少;四是长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如四大家鱼)和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鲥鱼)等同步衰退。

1.3.1.3野生动物(哺乳动物)资源衰退

江西四周丘陵、岗地和平原原有野生哺奶动物105种,其中许多目前已极为罕见或已灭绝,如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华南虎、云豹、金猫、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等。

而在鄱阳湖湿地水域中分布的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和长江江豚数量也在不断减少,1997年调查时发现江豚1610头次,白鳍豚3头次,但此后两年调查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仅为200-300头次,并且未发现白鳍豚,可见白鳍豚在湖中已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哺乳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一是山区丘陵岗地森林植被破坏,兽类丧失了相当部分栖息地;二是人类捕猎;三是保护不力,如在鄱阳湖江豚繁殖地尚未建立保护区;四是洪水泛滥,对鄱阳湖湿地动物造成伤害。

1.3.2水生态失衡状况

1.3.

2.1鄱阳湖泥沙淤积状况

鄱阳湖泥沙冲淤在时间上有季节性变化,即汛期以淤为主,枯水期以冲为主,由于水面比降特别是北部入江水道的比降变化明显,导致鄱阳湖泥沙在空间上,南部以淤为主,北部以冲为主,中部有冲有淤的总体格局。鄱阳湖入湖泥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份,出湖泥沙量主要集中在2-4月份。通过对“五河”七个入湖控制口及出湖控制口各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分析计算,得出五河及区间多年平均入湖悬沙量2104.2万吨,出湖入倒灌正负抵消后,出湖悬沙量1052.2万吨/年。入出湖悬沙量相减即悬淤积量为1052万吨/年。总之,鄱阳湖区现代泥沙淤积作用的发展规律,对湖泊发展趋势的影响是使湖盆淤浅,湖域缩小,水体向东迁移,以及“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景观日趋明显。

1.3.

2.2洪旱灾害状况

由于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尤为明显,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省以洪涝、干旱为主要形式的气象灾害发生频繁。据有关统计,我省严重洪涝平均三年一遇,而干旱几乎年年都出现,只是危害程度、出现时段和范围不同而已。20世纪90年代以来,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尤其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也明显加大。尤其1998年的洪涝为百年不遇,经济损失惨重。

1.3.

2.3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水污染状况充分地体现在鄱阳湖水质上。鄱阳湖水质从总体看在五大淡水湖中是比较好的,“八五”期间水质调查,整个湖区水质均能达到国家地方水质标准Ⅱ类水质,仅有个别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出现过超标现象。“九五”期间水质

监测结果,全湖平均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30.5%的断面为Ⅲ类水,超标断面为5.3%(Ⅳ类水)。

此外,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推荐的评分法进行评价,鄱阳湖1989年富营养化评价值为36,2000年评价值为40,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表明鄱阳湖正缓慢地向富营养化趋势发展。

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增大,对鄱阳湖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水质污染上升的趋势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水质污染上升的原因,一是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九五”比“八五”增加11.8%,2000年工业废水处置率为90.1%,达标率仅为68.3%;二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而且几乎没有处理。据统计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全省污水排放量的87.9%,而仅南昌等少数城市建有几座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微不足道。三是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八五”期间平均增加3%,“九五”期间平均增加7.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经地表径流冲刷,相当一部分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面源污染。

1.3.3湿地本土危害

1.3.3.1水土流失状况

我省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虽然目前水土流失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约110×104hm2,水土流失面积还有352×104hm2,远远没有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全省面积的21.5%,年土壤侵蚀量达1.5×108t以上,此危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环境。

1.3.3.2土地沙化状况

据遥感调查,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万公顷。鄱阳湖风化流沙每年向外扩展的范围在3-5米,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湖岸有一个眼古桥(长2公里,宽一米的千年石板古桥),七十年代枯水季节有2米多高,而现在仅有0.7米(沙淹1.7米)。由于土地沙化,致使沙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区水生生物、珍稀动物也濒临灭绝。

3. 地类改变情况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范围更广、频度更大,因而改变了土地使用的类型,也就改变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1.3.4监管能力薄弱

江西湿地保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在湿地保护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条条块块职责交叉,各行其是,造成开发、利用不当,治理、保护不力的后果。由于目标利益的差异,各地方政府往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而各行业部门有的只从本行业的业务出发,不能统筹兼顾,往往顾此失彼,有的行业部门其业务要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又不能直接干预,往往出现执法不到位的现象。凡此种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如围垦,各地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发展地方经济,往往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乱围,甚至互相攀比,使湖泊湿地萎缩,调蓄功能下降;又如血防,为了消灭钉螺,采取填洼堵汊、翻耕草洲和撒药灭螺等方法,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的损害;再如自然保护,一直存在候鸟保护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护区管理部门无法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因而难以有效的实施保护等等。

监管能力薄弱除缺乏统一协调的权威管理机构外,监测工作也不协调统一。环境污染监测仅限于点源控制,生态监测完全是空白,较完备的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难以共享。而且监测手段落后,设备陈旧,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至今没有得到应用,统一的监测管理中心和合理的监测网络,以及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均没有建立,这些必然会影响湿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4.3 可持续利用示范

保护与利用是湿地生存、发展的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把湿地资源按自然状态进行保护,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湿地保护不能离开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又必将以保护为基础。在有效保护湿地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已是新时期的新课题。针对江西湿地资源实际,科学地评估江西湿地资源的开发潜力,确定重点开发类型及开发利用强度与方法,进行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分类管理,同时,应用国内外新近成果和先进经验,开展江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作,创造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成功模式,为江西湿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奠定基础。

4.3.1 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的支持系统建设

为了有效地开展江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强示范工程的理论、方法的支持系统建设,使之做到理念要提升、方式要科学、行动要规范。

一制定指导全省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规划。结合江西实际,按照省政府要求,可以先前做好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以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方案及主要措施,为示范工程指明方向。

二建立湿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湿地利用中尤其注重生态效益的评价,例如在鄱阳湖区不同部位的湿地围垦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各不相同,应根据各垦区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正确处理好田湖矛盾,就目前鄱阳湖区状况而言,不仅不能进行新的围垦造田,而且还要对现有围垦区进行重新评价,使之做到既有效保护,又合理利用。

三建立湿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支持体系。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门新兴学科,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湿地功能的评价方法上,在湿地恢复的技术上,在湿地合理利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上等都要得到湿地保护技术的支持。

4.3.2 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结合农业开发、环境建设、水资源利用、城镇建设、旅游发展等的职能部门和行业特点,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多种形式地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江西主要开展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主要河流源头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典型水库优质山水资源保护与库区开发示范区、农田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建设,在示范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指导全面。

4.3.3 湿地替代产业开发示范

湿地资源要保护,湿地社区要发展。在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中,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针对当地湿地特点,顺应湿地保护的要求,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调整湿地社区产业结构,发展湿地替代产业。尤其是鄱阳湖退田还湖区,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保护湿地功能,巩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成果,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

目标,以资源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态产业为导向,以解决退田移民的生产生计出路为重点,以实施生态建设为手段,合理利用湖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牧则牧、宜兴则兴”,重点发展避洪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禽畜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4.4社区建设

加强湿地与当地政府、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与当地政府联防、群众参与的齐抓共管体系。与湿地周边的群众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使社区群众理解和支持湖区湿地的工作,同时扶持社区的发展。

4.4.1. 建立社区共管工作组织

根据当地湿地实际,成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社区公众代表组成的社区共管工作组织。承担对社区的联络、社区共管组织及社区联防等有关工作。

4.4.2. 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以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意识培育、行为诱导相结合的生态教育为基础,大力提高湿地居民的健康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建立举报和信访制度,鼓励检举破坏湿地生态事件,奖励检举人,打击破坏者。抓好湿地保护管理的效率化、信息化、科学化、建立服务管理网络,提高公众监督参与的程度。建立社区共管公约、联防协议、乡规民约等相互制约机制,及有关的奖惩条例,把湿地一定范围的责、权、利与社区分担共享。

4.4.3. 建立社区调查听证与信息发布制度

通过访谈等形式,开展公众调查。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社区听证会,向社区群众听取公众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协调不同观点。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向社区公众告知有关湿地建设的信息,使公众关心、理解和支持湿地项目建设等情况。

4.4.4. 扶持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湿地保护的同时,采用参与式方法,深入实际,分析当地发展机会,提出优先发展的替代产业项目,每年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和资金,扶持社区内社会公益事业、宣传教育和经济建设。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 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 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 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 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 关情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2020年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活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虚拟仿真“金课”建设规划

编号 课题名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虚拟仿真“金课”建设规划 一、课题相关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 1.1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在西方,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Sokrates)的“助产术”。德国教育家和教学法革新家拉特克(W·Ratkel)最先使用“教学艺术”对其教学理念进行表述,爱培根思想影响,提出了“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创建了他的关于教学原理的理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休金娜(Г.И.шукиной)的“教学的教育性是一种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条件下都会表现出来的客观规律性。”;英国高等教育理论家纽曼在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的开篇演讲中就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雅斯贝尔斯指出:“没有人能够不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而能真正在大学里面教育好学生。”。 1.2国内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从1949年的11.7万,到1978年的86.7万,而到了2017年则达到了3779万。吴岩提到,2019年年底,中国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的门槛。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供给体系,专业齐全、类型多样、区域匹配度高。目前,中国拥有92个本科专业类、630个本科专业、56818个本科专业点,有1243所高等院校举办本科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648.6万,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84.2万。从这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本科教育的巨大压力,一旦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受益面非常地广泛。去年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宁波主办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的论坛主题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怎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怎么建设一流本科?”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席卷全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建设的提出正是对这一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1]。所以把握住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的行动势在必行。 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化”向“普及化”方向发展,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己得到社会的普遍共识。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数量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质量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话题是世界性话题。20世纪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各个方面进行着频繁的改革,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

湿 地 保 护 条 例

湿地保护条例 (第三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履行国际湿地公约,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概念和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管理体制)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并承担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的相关工作。 国务院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海洋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的分工,负责有关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方针)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用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资金投入。 第六条(宣传)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结合“世界湿地日”等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意识。 第七条(科学研究)国家支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利用和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科学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规划课题申报书

编号: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请书 学科分类教育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题名称策略研究——以萍乡学院为例申请人罗晓娟 位人单申请萍乡学院 详细通讯地址萍乡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邮编337055电话(手机) 电箱子信 时申报间日月 3年2017 5 计划完成时间月年2019 6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说明 一、本申请书由课题申请人如实填写。

二、本表报送一式2份,其中1份原件,1份复印件。本表所附活页须报送6份,每份单独装订。 三、本申请书一经审定,即行生效。在执行过程中,如需修改申 请书的某些内容,须经省教科规划办同意后方可更改。 四、由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资助的课题经费,须按有关财务制度及时办理手续,省教科规划办和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有关规定负责检查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 五、省教科规划办和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按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负责检查课题的进展情况。 六、课题完成后,课题申请人须向省教科规划办履行课题鉴定、结题手续。课题结题后,由省教科规划办发给统一印制的结题证书。 七、课题申请人仅限填报课题负责者一人。 八、课题申请人详细地址、邮编、电话一定要填写清楚,如有变动,请及时通知省教科规划办。 九、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详细地址:南昌市红角洲赣江南大道2888号,江西教育发展大厦第17楼,邮编330038,电话:,E—mail。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萍乡学院为课题名性年学学申请人姓 公共计算副教4硕大罗晓教研室主研究兴程序设计,计算机教身份证号36030专职研究专职性年计算机应孙正3艺术设讲教研室主 软件工程刘副教计算机应3研室主学院副院李希4教计算机网络应高教研究王3讲教育副所软件技术吴新4副教计算机应研室主刘祥讲移动网络应3阳讲计算机教3软件技术邬思讲3计算机硬件维验室主

湿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可编辑版】

湿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湿地保护项目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保护条例》,切实加强我县湿地保护管理,确保实现《绿色湖南建设纲要》提出的十二五期末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建设比较完备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比较优美的湿地生态景观,根据省林业厅及市林业局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河流湿地概况及保护小区范围 xx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罗霄山脉中段,湘江一级支流洣水上游。东与江西省莲花、永新、井冈山三县交界,南与炎陵、安仁县毗邻,西与攸县接壤,北与攸县和江西省的莲花县相连,全境东西宽57km,南北长69 km,总面积250752 hm2。现有湿地面积733 1.6公顷,占县域总面积的 9%,其中河流湿地面积633 6.8公顷。河流湿地主要有洣水及茶水、沤水、沔水、文水等五大水系构成,县内流域面积在50 km2以上河流有20条。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保护、发展好这些区域的湿地资源,对保护我县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符合xx县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新xx的战略发展思路。 xx县河流湿地保护小区的范围包括洣水、茶水、沔水、伏江四大河流,保护湿地面积324 4.1公顷。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贯彻实施,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科学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效益,为实现xx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湿地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一切活动均应在不影响其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以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功能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坚持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相协调的原则。在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序而适的资源开发,将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综合性保护原则。湿地保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既要采取必要的工程学和生物学等相结合的措施,又要加强管理、科研、宣教等多方位的建设。 四、总体目标 通过xx县河流湿地保护小区建设,有效遏制破坏河流湿地生态功能的行为,建立科学、规范、完备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保护河流湿地物种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湿地独有的生态特性,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省、市对我县规定湿地保护面积的目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https://www.doczj.com/doc/f815846102.html,2001年5月21日水利部.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2006年6月1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6年6月1日公布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保护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湿地是指天然或者人工的,永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者流动、淡水或者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水区。 湿地资源是指湿地及依附湿地栖息、繁衍、生存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红树林等植物资源。 第四条湿地保护管理坚持全面保护,突出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各级林业、农业、水、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并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全省湿地保护规划,制定本地区湿地保护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湿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确保湿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做到水资源利用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充分兼顾湿地保护等生态用水的需要。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湿地资源。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湿地评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对湿地资源的调查,监测湿地资源变化情况,建立湿地管理档案制度和湿地保护管理的信息交流制度。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健全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工作,于每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公民保护湿地的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的科学研究、社区教育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保护湿地资源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侵占或者非法转让湿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破坏、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有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保护湿地。 第十三条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审核管理办法

江西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审核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的审核和审批,根据《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指重要湿地,是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的名录按照国际、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省重要湿地的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第三条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重要湿地,确需占用、征收或临时占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第四条申请占用、征收或者临时占用重要湿地的审核程序: (一)用地单位向湿地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填写《使用湿地申请表》,并提供下列材料: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1、用地单位的法人证明;。 2、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3、被占用、征收或临时占用湿地的权属证明,。 4、用地单位与湿地权属单位签订的用地协议;。 5、具有工程咨询乙级以上资质单位编制的可行性报告。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内的县(市、区)内占用、征收或者临时占用重要湿地的,应对血防卫生及防治进行专项评估。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6、湿地管理单位申请在所管理的重要湿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湿地管理服务的工程设施占用重要湿地的,应当提供前款((1))、((2))、((3))、(4)项规定的材料。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二)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在受理用地单位提交的用地申请后,应派出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2人),进行用地现场查验,填写《使用湿地现场查验表》(附万分之一地形图),并在《使用湿地申请表》签署初步审查意见。经初步审查同意的应于10个工作日内报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查。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三)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对相关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在《使用湿地申请表》签署审查意见。经审查同意的,应于10个工作日内将申请用地单位的申请材料及《使用湿地现场查验表》(附万分之一地形图)和《使用湿地申请表》随文一并报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四)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经审核同意的,向用地单位发放《使用湿地审核同意书》。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 第五条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满,占用单位应当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所占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用地单位提出的申请,经审核不予同意或者不予批准的,应当在《不予林业行政许可决定书》中明确记载不同意的理由,并将申请材料退还申请用地单位。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 第七条用地单位在取得《使用湿地审核同意书》后,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规、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 第八条用地单位要严格按照审核、审批的地点、面积、用途等使用湿地,不得擅自扩大面积或改变使用用途,确需扩大面积或改变使用用途的,应当按照本办法重新提交申请。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对辖区范围内占用、征收或临时占用重要湿地的情况建立档案,加强对湿地使用的监督,并跟踪监测。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

2018年国家林业局关于修改《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

国家林业局关于修改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 国家林业局决定对《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将第二条中“野生植物的原生地”修改为“野生植物原生地”。 三、将第三条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修改为“全面保护、科学修复”。 四、将第五条第一款中的“爱鸟周”修改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 五、将第六条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六、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湿地,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

七、将第十二条修改为:“湿地按照其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八、将第十三条修改为:“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规则和程序,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九、将第十四条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布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 十、将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中的“设立”修改为“建立”。 十一、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国家湿地公园实行晋升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江西省情知识试题及答案.doc

江西省省情知识 1.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远在(),江西的先民们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 A. 两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商周时期 D. 战国时期 2. 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夕,(B)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 A. 庐山 B. 三清山 C. 井冈山 D. 龙虎山 3. 1982年11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写好“田园诗”,画好“山水画”,以充分发挥( )优势。 A. 工业资源 B. 林业资源 C. 教育资源 D. 农业资源 4. 号称江西矿产的“五朵金花”是指() A. 铜、银、金、钽、铀 B. 铋、铍、叶蜡石、海泡石、铜 C. 钨、铯、钪、碲、石英粉 D. 铜、钨、钽铌、铀和稀土 5. 江西省的汉语方言有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和徽语,其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 A. 吴语 B. 客家话 C. 赣语 D. 官话 6. 1000多年前,()就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于世。 A. 江汉平原 B. 两湖平原 C. 巢湖平原 D. 鄱阳湖平原 7.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的()三湾村,并在那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工作原则。 A. 宁冈 B. 永新 C. 莲花 D. 遂川 8. 历史上被海内外公认为“药都”的是我省名镇_____. A. 景德镇 B. 吴城镇 C. 河口镇 D. 樟树镇 9. 江西省三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_____。 A. 鹰潭、南昌、赣州 B. 景德镇、南昌、临川 C. 景德镇、樟树、赣州 D. 景德镇、南昌、赣州 10. 洪州所领之地“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江西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财赋基地,在______已经完全确立起来。 A. 北宋 B. 南宋 C. 唐朝 D. 五代十国 11. 目前江西省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______个。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带来的湖泊老化问题。 2000-2010年,有效地控制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污染,实现重点地区的环境良性循环。 水源地保护规划目标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湿地,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 第十二条湿地按照其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第十三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规则和程序,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江西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江西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该文属于规范性文件,只是对《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进行细化,并作些程序性规定。 已采纳 2 在制定该管理办法时,请参照《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已采纳 3 建议尽量不对国家湿地公园作相关规定,我省文件不能规范国家湿地公园。 已采纳 4 为适应当前“放管服”工作需要,建议精简申请省级湿地公园的申请材料,且改革要求,规范性文件不得设置证明材料。 已采纳 5 江西省林业局林政处 建议将第九条第(五)点“拟设湿地公园范围和各功能区边界矢量图”修改为“拟设湿地公园范围和各功能区边界1:1万纸质地形图和矢量图”。 此条已删除 6 建议将“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总体规划等相关申报材料”作为第十条的第(一)。 此条已删除 7 建议在第十条第(三)点最后增加一句“并同时在拟设立湿地公园的权属地进行公示,

征求社会意见”。 此条已删除 8 建议将第十四条第(二)点“组织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修改为“组织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湿地公园范围和各功能区范围的标桩定界工作”。 已采纳 9 建议将第二十三条第(三)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修改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标桩定界工作完成情况”。 未采纳,原因:参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林湿发2017)150号 10 江西省林业局人事处 根据省有关要求,各地各部门杜绝在部署工作、印发文件中对下级“夹带”机构编制要求,防止出现干预市县机构编制的现象,建议本办法第十二、十三条须做修改。 已采纳 11 南昌市林业局湿地办 建议将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 理由:南昌市现有两处省级湿地公园均不是林业主管部门在管理,均为其县区城建或城管委等部门实行管理职责,且很难将这两处湿地公园移交给林业主管部门。 未采纳,原因:与《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林湿发2017)150号保持一致 12 浮梁县林业局 建议将第九条第(七)项删除。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0)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发布时间:2008-04-18 14:38 来源:林业局关键字:发布人:林业局-系统管理员字体:大中 小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其如同森林、耕地、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此外,湿地可以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水域。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段,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均属湿地范畴。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内实施湿地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行动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湿地概况: 1、沼泽湿地。中国的沼泽约119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及海滨、湖滨、河流沿岸等,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为草本沼泽。我国较大湖泊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

等的芦苇沼泽分布。另外,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2、湖泊湿地。中国的湖泊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并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据统计,全国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个,总面积约90864平方公里。 3、河流湿地。中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 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约1500条。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在内陆河区内有大片的无流区,不产流的面积共约1 60万平方公里。 4、浅海、滩涂湿地。中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和港澳台地区。海域沿岸约有1500多条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浅海滩涂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海岛生态系统等六大类、30多个类型。目前对浅海滩涂湿地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滩涂湿地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油气资源开发等。 5、人工湿地。中国的稻田广布亚热带与热带地区,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的稻田约占全国稻田总面积的90%。近年来北方稻区不断发展,稻田面积有所扩大。全国现有大中型水库2903座,蓄水总量1805亿

关于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条例》的提案

关于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条例》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30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条例》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国家林业局办理 提案人:郑小燕 主题词:湿地,立法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五位一体”新高度给予重视,并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的谋略和决心。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碳循环等多种功能。据有关资料表明,占全球陆地面积6%的湿地,储存有陆地上35%的碳,总量为770亿吨,是温带森林的5倍。加强湿地保护,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已对森林和海洋的保护进行了立法,唯独对湿地保护没有进行专项立法,湿地保护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鼓励湿地保护和限制无序开发的法律规定,我国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由于城镇化建设、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等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和林地,也对湿地产生了严重影响,非法占用湿地,破坏湿地的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湿地开垦面积达1000多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已削减过半,56%以上的红森林丧失;全国各类大小湖泊消失上千个,众多湿地水质逐年恶化,不少湿地生物濒临灭绝;1/3的天然湿地存在着被改变、丧失的危险,形势非常严峻。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有一些条款与湿地保护相关,但从湿地综合功能考虑还缺乏必需的专门法律约束。因此,必须尽快立法,对利用湿地资源和征占用湿地的行为进行规范,并赋予林业主管部门保护和管理湿地的审批权和执法权力。特别是对重要湿地要严格保护,确因国家建设需要开垦或征占用湿地的,应征得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后进行环境评估,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只有做到像对待耕地和林地一样保护湿地,才能可能扭转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的局面。目前,黑龙江、甘肃、广东、湖南、江西等多个省对湿地保护进行了立法。这些地方法规的出台,对保护当地湿地资源、制约湿地无序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条例》。 来源:中国政协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