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艺术史学习心得

西方艺术史学习心得

西方艺术史学习心得
西方艺术史学习心得

西方艺术史学习心得

学习《中国美术史》之前,我会有很多疑问,例如学习中国美术史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真的有用吗?美术史学起来会不会很枯燥等等问题,但当我真正接触它之后发现,美术史不枯燥。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美术,各种文化的特点,文化背景,是很有乐趣的。学完中国美术史我们便会了解为什么某一艺术会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而且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美术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很有必要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这不仅是个人素养的需要,也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源泉。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自己有所收获,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习美术史必然有一个主线,那就是按照历史的走向来学,中国美术史每个朝代的主要成就不同。我们所学习的教材上开端于史前美术及先秦美术,然后经过秦、汉美术,魏、晋、南北朝美术,隋、唐、五代美术,宋、元美术,最后到离我们最近的明、清美术。

首先是史前美术与先秦美术,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原始陶器、原始雕塑、原始绘画、先秦书法等。幻灯片展示的美术品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原始人类留存下来的洞窟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这些作品谱写了人类最早的美术篇章。虽然这些壁画和雕塑看起来简单朴素,但是生动的

展现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对美的理念,给我很深的震撼。使我不得不被我们祖先的想想能力与创造能力所折服。先秦美术时期最有价值的应该是青铜器。青铜器的风格演变应分为四个阶段:育成期、兴盛期、转变期、更新期。

1、育成期:造型准确、器壁匀薄、纹样多为无底纹的单层花纹,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其特征,但还见其粗糙。

2、兴盛期:青铜器质地优良,形体厚重精致,种类繁多。青铜器的花纹多由底纹加凸起的纹饰图形两层组成,有的在凸起的纹饰上加饰细纹而成三层,花纹在此时表现繁多细密,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节奏感很强,富于变化,其纹饰内容主要是动物和几何纹,动物有写实和抽象的。

3、转变期:纹饰失去往日威严雄奇的气势,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降为次要地位,代之以窃曲纹、波浪纹、重环纹、鳞纹、回纹等新纹饰,宗教神秘气息减退,朴实舒畅的风格产生。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生活装饰器具转变。

4、更新期:青铜器精巧玲珑,标新立异,造型及纹饰趋于装饰性,风格生动活泼,与商周时的静穆、严峻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从春秋晚期开始,青铜纹饰由质朴简单又变为富丽繁密,花纹以蟠虺纹为主,器物铸造主要面向生活实用。

随着历史的前进我们到达秦、汉美术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不论是雕塑、建筑,还是工艺、绘画,都有着一种大气磅礴的艺术魅力,而这种美感是只有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统

一初期的伟大时代下才会产生的。尤其是气势恢宏的秦始皇兵马俑,秦兵马俑和真人真马相仿,塑造生动写实,且富有变化。秦兵马俑阵容规模庞大,体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还有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墓前石刻群雕是浑厚质朴、深沉雄大的汉代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雕刻作品顺应材质的天然状态,循石造型,在保留巨石轮廓基础上稍加勾勒。运用中国独具的“大写意”雕塑方法,着力于“神似”。

接着是魏晋南北朝传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造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是人才辈出。如东吴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这一时期的绘画以长卷为主,传世之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在美术理论方面,流传至今的有顾恺之对于绘画的评论和谢赫的《古画品录》等。代表人物还有陆探微:谢赫在《画品》中将其评为第一品第一人。陆探微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对六朝士人形象做了生动概括。张僧繇:是萧梁时期画家,是最受梁武帝器重的佛画家,其创造的形象,被称为“张家样”。

随后到达隋、唐、五代美术时期。隋唐时期统一的局面下,使南北朝时期各方面的文化积累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出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灿烂的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就是当时世界著名的繁华大都市,在与东、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气度景

象。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文学艺术的精神气象。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局面,诗歌、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处处都体现出了盛世华彩的时代风貌。在思想领域,佛教的贡献最大,同时儒、道、佛进一步融合,出现了一些带有中国民间智慧的佛学流派,佛教艺术也因此带有世俗化倾向。总之,赞美现实生活是这个时代的艺术主流。绘画,在这一时期的美术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画坛,表现技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备。这是一个集前代之大成,开未来之风貌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初唐的大画家阎立本,他的代表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等。还有“画圣”吴道子,他的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等。

紧接着是宋、元美术。在五代两宋长达372年的历史中,绘画艺术呈现出新的气象和面貌,五代是转折过渡期,宋代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另一座高峰。这一时期由于继承了唐五代的风气,世俗的美术脱离了宗教的羁绊,而得到了独立的发展。绘画的卷轴形式在宋代大大的盛行起来。宋代花鸟画空前繁荣,首先是工笔花鸟由于皇室和贵族的提倡得到发展,许多画家专务此道,仅见于文献记载的花鸟画家就达100余人。北宋黄居寀、赵昌、易元吉、崔白、吴元瑜、马贲,南宋李安忠、林椿、李迪、毛松、毛益皆各有造诣。宋代的工艺美术,正如当时的各种手工业一样,在技术上和艺术上

普遍有所提高。而特别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艺术。宋元陶瓷的产地遍布各地,宋元陶瓷的优雅风格是世界工艺史上杰出的典型。

最后是明、清美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力由强大向衰弱转变;经济由发展向衰落转变;科学由先进向落后转变。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美术领域的状况也相当复杂,既有陈腐落后保守的一面,也有勃勃兴旺力求革新的一面,发展极不平衡。明清时期,美术的其它门类也有新的发展。明代工艺方面的突出成就,一是景德镇的瓷器,二是毛织工艺和“顾绣”,三是明式家具。清代工艺,一是陶瓷,二是纺织业,特别是南京的“云锦”,刺绣中的“四大名绣”,三是漆器,其它像珐琅制品、金银器、木雕、玉雕等工艺,都有一定成就。明清时期的建筑成就主要体现在都城建设、园林等建筑艺术中,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通过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在欣赏了许多优秀作品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虽然只有短短的学习时间,但是这次课带我踏入了艺术鉴赏的大门,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于美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肤浅的人云亦云。学习中国美术

史的时候能深刻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宏伟。不论是被后人称道的汉唐鼎盛还是所谓萧条的两晋两宋,画坛的

人才辈出,让我们意识到其实中华文明只是比较内敛含蓄,而他的伟大绝不亚于所谓的文艺复兴的璀璨光华,他的气魄绝对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真典。

这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美术史的读书摘后中感受,通过这段时间对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认识,了解了祖国灿烂、悠久的美术史,并有了很深的感触与心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中国传统美术源远流长,从远古到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

远古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他们艺术的体现在石器的运用和陶器的产生,总而言之远古美术的产生是艺术与实用功能的完美的结合。如当时人们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工具都是劳动的产物,可以说是来源于劳动的。在新石器时代其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那便是彩陶,其类型有半坡型彩陶,庙底沟型彩陶其最著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主题其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主题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每组五人,手拉手跳舞,排列整齐,动作协调,面向左侧,两腿略有弯曲,呈踏歌状,下体的尾饰甩向左侧。场面欢快热烈,描绘简略稚拙,却又清晰动人。除了彩陶山东的黑陶也有着别具一格的灿烂文明!

从殷商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便进入了奴隶社会,青铜器在商代最为鼎盛,青铜器的用途大致是:乐器、武器、煮

饮工具还有是礼器,礼器是青铜器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它象征着皇权,所以当时有些成语“一言九鼎”等。青铜器由于具有礼器的性质,所以在造型上和纹上显示特别的狰狞,其用意是体现皇权的威力与至高无上的政治特征。最著名的有《司母戊大方鼎》其重875公斤,也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属帛画最为著名,当时的绘画主是引魂升天其其作品有《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在当时最为著名的艺术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有步兵,指挥部,浩洗荡荡的显示了秦皇朝的军事力量,其布局严谨,形象逼真!在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人们的思想没有寄托时刻,印度的佛教从西部进入了中国于是在后续的文明历史有出现了有关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焞煌莫高窟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画家有书书法家,分别是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王羲之,在绘画方面内容由于玄学的出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有描绘时空的,有描绘神仙故事的等,在技法上其三杰都做不同的贡献尤其是顾恺之首先提出了“传神”的重要性,克服了前代的说教内容的缺点,扩大了题材的多样性在平列式构图中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体现了人的情思及精神状态,其画法与画理均体现了现实主义的

美学特征。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赋》《烈女传》《史女箴图》。

隋唐朝时期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山水画展子虞的《游春图》,也出现了吴道子曹不兴西域的慰迟已僧等画家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的出现,在仕女画的画家有张萱周肪,其历史画家有阎立本五代十国周文矩,顾宏中等宋代时文人画的苗头开始探出苗头,其最著名的有风俗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轼,方同等元明清时期是文人画发展的最高峰时期其形式是诗书画印,诗情并茂!

纵观关于形中国美术史发展中国画中对于山和水的描绘并不是基于客观真实的。首先它没有光影效果,实际上就提出了画面的客观立体感。其次,没有焦点透视,空间表现依靠主观的散点透视和纯艺术的形式把握。山的走向,树木怎么长,长在什么地方,石头用什么质地的表现,都是主观抽象的。既然失去了光影和焦点同时法则,失去了西方风景画的空间关系,那么,山和树和水的表现也就变成了一种符号。在中国传统绘画教学传统中,临摹是主要手段《芥子园画谱》便是把各种物体做了最为主观最为抽象的概括,使之程式化和符号化,山石的皱法有荷叶皱,披麻皱,斧劈皱等不同形式,树叶有"个"字点,圆叶点。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精神的符号系统。后人学习就从这些符号开始,在符号系统内进行再创造。

关于色中国画没有应用科学的色彩分析法,讲究主观壅

塞,大多数就是单色黑白关系。但是这种黑白关系有着很强的新联诗,“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所谓墨分五色,即黑白关系蕴藏着丰富而抽象的色彩关系。即使青山绿水画也是极为主观的用色而非真实的用色。就连最为写实的工笔画也只是描绘物象的固有色,而不是科学的光影环境色,从理论上说仍是主观的。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它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一幅画的空白部分,画出某种事物的清淡影子,而这清淡影子,在这幅面面上却具有极其重要的表现价值,它反映着某一时间空间的特点,使看的人深入画里,想像着这些影子里,埋藏着许许多多的事事物物。所以我们对这种画,认为是有余不尽,耐人寻味的(如图二)。这样的墨彩画完全符合我们对好的抽象画的理解和要求。

关于标准中国画强调纯艺术的,合乎法则的生机勃勃的美,而不是所谓逼真的美。“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述:“昔谢赫云:

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这也正说明了它应用抽象绘画形式的一面。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气关笔力,韵关墨彩”。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我们常常为中国悠久的文明、精湛的艺术感到骄傲。诚然,祖先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不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禁锢。宋人为躲开唐诗这座高峰的阴影,独辟蹊径——作词;元代文人更抛开诗律与词牌——制曲。循规蹈矩或许不功不过,但久而久之,便会使原本鲜活的艺术

僵化。“创”,是艺术领域里永恒的话题。

寒假的时间读了《外国美术史》后了解了很多西方古老艺术,感受颇深。看着《外国美术史》,感受着书中鲜活的生命和多彩的画卷,思绪万千。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卢浮宫三宝面前:胜利女神雕像、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很是激动,当然谁都知道,它们是卢浮宫的镇宫之宝。

本书避免以往同类书中在论述艺术特征时的现成归纳的习惯,而是将艺术特征以自然可信的转换条件为依据论述的。如:在论述罗马或建筑时,首先指出这种新的建筑样式兴起的必然性,然后说明了它的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再阐明它由于技术承受力所导致的风格因素。罗马式建筑主要特征是为防火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其次为扩大内部空间采用筒形圆顶结构,这种圆顶大多是以楔形石头砌筑的,相当沉重。屋顶重量要求下部的承重墙必须格外坚固,这便是罗马式建筑墙体厚的原因。为了坚固,承重墙面的窗户不可过大,这便是罗马式建筑窗户小,内部进光不足的原因。通过这些解释,对罗马式建筑特点的掌握就比较容易。

全书插图一百幅,尽可能配合文字内容。虽然插图数目不多,但覆盖面较广。从史前至后现代主义各个部分都涉猎到了。日本、印度、非洲及南美洲美术等内容,由于各种原因一般授课时很少涉及,所以本书是以西方美术发展史为主要内容。

本书其阃所经悠民迭宕的古代希腊与罗马美术,中世纪的艺术样式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塑与建筑,近代不同国度与地域的美术流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等等,读米有"脚流观乎下"的酣畅淋漓感。我们当然知道,历史发展历来不是单薄盼,线性的,而是丰满曲折的,但大凡讨论与历史有关的问脚,部必须回到一定的时空框架内,构筑起相应的纵横坐标,其中纵向表现的是时训流变。横向传达的是空闻与并列关系。梳理繁复的历史与文化现象的方法之一,是首先理出一个简约而清晰的框架,枵不同时空的文化事件与人物各就其位,随着人们对历史感悟与体验的深入,这个相对单线的纵横坐标便会渐丰满,复杂多姿起来。从这个角度论,成功构筑了一个外国美术史发展大略的纵横坐标,引你步人漫漫艺术长廊。当然,如果徒有宏阔的结构而缺乏内涵的深度,就将仅仅是一部概略的外国美术史书,其可读性也就会大打折扣。着者成功的是,舍去冗长的历史背景,艺术运动以及一切枝蔓的叙述,直指构建美术史的人,且在历史上或如北极长明,或似流星划过的众多美术家中,只撷取不同时期与地域中最具代表性者,用笔或浓妆或淡抹,但总能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你在兴趣盎然中,熟知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纯正,米开朗基罗的激越,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

安格尔的形式,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马奈的光影。

说到这里,有点羡慕西方人,西方人自幼就通过教堂艺术熏习、开放的博物馆课堂乃至多姿的街头艺术等形式熟知自古而今的西方美术相比,中国人只能更多地借助校园课堂与读本了解相对陌生的异域文化。就此而论,我们感谢著者与出版社,给读者呈上了这样一部纵贯古今、赅括有度的好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欧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之欧洲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介绍 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18欧洲艺术、19世纪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7个阶段。 17-18世纪欧洲艺术 17至18世纪的欧洲,是各国在政治制度、宗教、自然科学和艺术诸方面发展和探索的时代,整个欧洲呈现出一派多姿多彩的面貌。人类自文艺复兴觉醒之后,以新的人生观和科学手段探索自然的奥秘,以更加活泼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观察自然和认识世界,产生了一大批伟大的学者和艺术家。艺术呈现出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多元化局面。巴洛克、罗可可、古典主义、写实艺术等各种风格倾向相互交织,并行发展,各领风骚。 意大利到了17世纪,现实主义、巴洛克艺术与尊崇古典传统的“学院派”同时出现,这使艺术领域看起来更加丰富。18世纪威利斯画派的出现更加让整个意大利艺术呈多元化发展。 佛兰德斯的艺术跟同期荷兰独立后那种为新兴资产阶级服务的艺术不一样;它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势力的控制之下,主要为宫廷贵族、富商和耶稣会服务;这类人物对艺术的要求促使佛兰德斯绘画具有追求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佛兰德斯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绘画,其次是建筑,最后才是雕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首推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7世纪,荷兰的经济文化都非常繁荣,当时荷兰商人的欣赏趣味与那种浮华放纵的趣味有很大不同,他们比较喜欢有节制和简单的风格。由于社会的风俗与需要,肖像画得到的重视比其它题材都要多。绘画开始变成商品进入市场,开始出现专门化分工,风景画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风景画完全摆脱了情节和人物,成为独立的画种。

西方美术史结课论文-毕加索

毕加索——我最欣赏的画家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问起他创作的秘诀时,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背景简化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和成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 1904年的春天,毕加索迁居巴黎,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他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时期”的典型画法。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西方艺术发展简述

西方艺术史简述 一、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 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 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 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 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 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 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 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 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 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 罗马美术: 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 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 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 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 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 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 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 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 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 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 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 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 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 “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 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 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思潮及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 (学号:09290010211 姓名:马武林班级:城建土木二班)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始于十三世纪末期的意大利,粗略指涉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之间所经历的这四百多年时间。文艺复兴一词意指重生或复活,它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有清楚的开始或结束日期,但通常可以涵括欧洲由野蛮的黑暗时代演进到一个在各个领域都有新发展的时代,而这些领域的成就均超越了伟大的古文明。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本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佛罗伦萨画派 佛罗伦萨画派形成于13世纪末,鼎盛于15世纪至16世纪30年代,以乔托为奠基人,初期以乔托·迪·邦多纳(1267-1337)、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桑德罗·波提切利(1445-1510)等画家为代表,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是当时意大利成就最大的艺术流派。最终,生硬模仿前人技法的样式主义的流行宣布了佛罗伦萨画派的结束。 佛罗伦萨画派主要以宗教神话故事为题材。画家们遵循人文主义原则,用世俗化手法描绘至高无上的抽象的神,将神画成生活中的人的形象,并加以理想化,开一代人物画新风。作品表现的是神话故事和宗教人物,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力量。佛罗伦萨画派以油画和湿壁画成就较大,后者主要服务于教会、宫廷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别于欧洲中世纪绘画。 从技法上来看,该派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它也影响了温布里亚画派和帕多瓦画派。他们的画法细腻,画面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西方艺术史基本脉络

西方艺术史脉络 1、分期:埃及美术、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巴洛克、罗可可 2、艺术中心随经济中心的演变而转移:希腊、亚平宁半岛、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巴黎、纽约 埃及美术:一般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史前期、早期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死者是可复活的。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导致了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宏伟壮观;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 希腊美术:希腊美术发源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早期希腊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希腊文明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占领希腊各地,希腊艺术按照时间可以如下分期:1.爱琴文化时期、2.荷马时期、3.古风时期、4.古典时期、5.希腊化时期。希腊人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神和人同形同性。希腊美术最重要的方式是神殿等建筑、雕刻和少量壁画。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罗马美术: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它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等。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艺术浓厚的宗教色彩。位于东方的拜占庭美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希腊美术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并与当地民族美术相融和,而自成体系。西欧其他诸国基督教美术,也都带有本民族原始艺术的明显烙印。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成就是建筑的发展。无论是拜占庭式教堂高大的圆穹,还是哥特式教堂火焰般的尖券,既充分显示出封建宗教的权威,也体现出当时工匠们的创造才能。同时与教堂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装饰性雕塑、镶嵌壁画与彩色玻璃窗画,以及圣经、文学作品的插图画和各种小型艺术等,又赋予中世纪美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 文艺复兴美术:文艺复兴是指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西欧与中欧国家在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时期。“文艺复兴”的原意就是指“在古典规范下,文学和艺术的复兴。”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千年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艺复兴首先发端于意大利,然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其变化的基础就是思想基础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可分为:1.佛罗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2.罗马盛期文艺复兴美术,3.威尼斯后期文艺复兴美术。 巴洛克: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人类学期末论文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期末论文 题目: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 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指导教师:李晓芳 学生姓名:张锦滨学号:20153320143 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2017年6月10 日 2017年6 月10日

目录(黑体四号)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4) 一、家庭的涵义与类型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4) (一)家庭的涵义 (4) (二)家庭的类型 (4) (三)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 (5) 二、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对人的主要功能的表现 (6) (一)处于形成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二)处于成长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6) (三)处于成熟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四)处于衰老期的家庭对人的主要功能表现 (7) 三、个体对家庭的影响 (8) (一)个体影响家庭的形成 (8) (二)个体影响家庭的结构 (8) (三)个体影响家庭的文化 (9) 四、建立和谐家庭的对策 (9) (一)发挥良性家庭文化的作用 (9) (二)建立有效的家庭沟通系统 (10) (三)加强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体功能的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模式视角下浅谈家庭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存在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密切的联系。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模式的思考方法,以核心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家庭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在家庭形成,成长,成熟和衰老等生命周期中人的行为的表现,同时对社会中存在的特殊家庭和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如何在新型社会中完善家庭结构,增强家庭的功能性,实现人与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生命周期人类的行为生态系统模式 Abstract: Family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society,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important form of system and the community .Family is not only for living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but also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Family,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Model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to the nuclear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family formation, growth, maturation and aging life cycle,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behavior, and exists in the society of the special family and morbid family structure model were analyzed, and tries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family in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functional sex of the family, 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and among people and family and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family life cycle Human behavior Ecosystem model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而离不开社会。作为一个人,我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性,我们的性别,行为规范都是社会所赋予的。所以有人会说,是社会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人。而人最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应该是在家庭这个摇篮中。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不仅承载着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活动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塑造人的社会性。家庭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生存,当然这里不讨论比如狼孩等个别一生下来就不被社会“熏陶”的“人”。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在人出生后就开始伴随并不断强化。而家庭随着个体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每个发展阶段的家庭对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家庭结构也影响着人的发展。 本文以家庭作为人的活动载体,用生态系统模式的思维方法,通过家庭与个人的相互影响,重点论述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对家庭的反作用,试图探讨更为合理的、和谐的家庭与人的关系。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音乐史》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刘娜 提交日期: 2014年6月10日 2015年3月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很多人都不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许是因为它乍听起来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悦耳,又也许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过难以捉摸,它经历了一个不被理解和令人叹服的曲折过程。德彪西正是这一伟大乐派的创始者,他创造的印象派音乐具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他的音乐颠覆了人们的听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赏境界,而德彪西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下面我就将自己的理解与阅读的资料融会起来谈谈我眼中的德彪西作品风格。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是有目共睹的,“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但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虽然十分优秀,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他的内心始终向往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于是在音乐上经常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比如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想以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听赏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虽然坚持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也从未选择放弃。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以及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东方音乐,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还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的诗人和画家,他们之间热烈的讨论成为他思想迸发的源泉。逐渐的,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德彪西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艺术流派,他的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我阅读的书中是这样形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而显然这样的描述方式本身就充斥着一种玄幻其妙的色彩,似乎还是那么难以捉摸,更需要将这样抽象的概括具体看待。为了能让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更加明朗化,我将选取他的几个代表作加以赏析。 二、代表作品赏析

西方艺术史论文

马萨乔的《三位一体》 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有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他便是马萨乔。他生活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最典型地运用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法,创造性地将解剖学、透视法的技巧运用到绘画中。马萨乔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有“傻瓜”之意。他出身清贫,艺术师承不明,但在21岁时已获准加入画师行会。1961年发现了他在圣焦韦纳莱教堂作的祭坛画《圣母子与诸圣徒》,对了解他早期创作极有帮助。 马萨乔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法,让绘画取得了雕塑一样的立体效果,使得绘画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传世名作《三位一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纵观整幅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与和谐。从整体把握,画面内容也非常对称,色彩比较贴近自然,没有太浓烈的修饰与过分的雕琢,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简单的色调把人物放到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完全符合他“模仿自然”、“追随自然”风格,画中建筑的背景线条分明,轮廓清晰。前景石棺上放着一具骷髅,其下的铭文是:“我曾是你们现在的模样,我就是你们将来的模样。”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将订画人或赞助者画入画中,是一种惯例。马萨乔的《三位一体》由佛罗伦萨城一位名门出资,画中身着红色衣袍者即是赞助者,他的衣袍表明他是佛罗伦萨共和国最高级别的官员。从画中可见,他与夫人跪在小教堂入口处,教堂内,圣母和圣约翰站在十字架两侧,十字架后面站着圣父上帝,依托着十字架,而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受难圣子耶稣,他是我们视线的中心。耶稣的双臂张开,刚好位于整幅画的中央,因为双腿微曲,加上健硕的腹肌显得不僵硬不死板,圣母和圣约翰两个人物的安排,运用透视短缩法,使他们看上去站在圆柱的后面。圣母的目光向下注视,附以手势,将观者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上的基督。 画家充分地利用了透视学创造真实的物景,人物比例关系也把握得非常恰当,十字架后面的圣父上帝与下面的赞助者夫妇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同时与圣母和圣约翰也构成了一个三角,同理,十字架上的耶稣也一样,在这样的三角形构架中,画面显得和谐舒适,我想这也与画名《三位一体》有直接联系。马萨乔根据定点透视,将整个画面安排在统一的空间之内,人物不再像以往只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更加具有立体效果,虽然他们在同一幅画中,他却利用光线,使人物和环境产生距离,给人有层次感,前后远近安排得十分巧妙。人物下方的门槛更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仿佛将观者引入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又将画中本身的人物分为里外两部分,这样鲜明的层次和立体效果不得不让人佩服。 再从文艺复兴的角度谈谈这幅画,这幅画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风格和装饰意味,人物描绘朴实雄浑,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人文主义精神相统一,这一时期的绘画以人为中心,人物主次也十分鲜明,受宗教影响颇深。这一时期的画家们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与教会的神权文化斗争,虽以宗教为题材,却较多地表现人物,尤其注重人物的立体感、生动感,追求自然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客观现实世界的,再加以创作修饰,能再现真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我们需要把这种精神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和谐与完美。

文化人类学论文

关于藏族婚姻制度的学习 关于当今世界存在的一妻多夫制,即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无论从文化影响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最为引人注目。 对于任何一种生命,其生物特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共同决定了其生存方式。是一些因素导致该物种中不同种群生存方式的不同,因为同一物种中不同种群的生物特性是基本相同的。 一妻多夫制 一般观点认为,“所有亲属和婚姻系统中都有一个明确其乱伦禁忌的基本核心”,这对构建一个社会结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达尔文主义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人类是最不倾向于多夫制度的物种之一。从这种观点出发,人类多夫制之特别稀少就不奇怪了。 一妻多夫制的起源 关于一妻多夫制的起源,有两种矛盾的观点。恩格斯很早就提出“群婚残余论”,他指出:印度-西藏的多夫制,也同样是个例外。有学者提出假设,西藏及其周边的一妻多夫制、印度南部及斯里兰卡的一妻多夫制,很可能源于古代印度。有学者认为“在某种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作为一种适应,一妻多夫制能够产生出来而不依赖于历史的延续。” 从逻辑上讲,以下三条是不争的公理: 一、多夫多妻制(群婚)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现象; 二、一夫多妻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 三、一妻多夫制允许并且可能产生一夫一妻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发

现,这四种婚姻制度之间的关系:始于原始混乱的性关系(多夫多 妻),终于一夫一妻;在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特殊变化,一妻多夫既可能是原始群婚残余,也可能是从一夫一妻转化过来的。 由于藏族历史上没有实行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所以藏族的一妻多夫可能源于:原始群婚残余使得一妻多夫一直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经济制度)促使一夫一妻部分地转化成一妻多夫。 藏族婚姻 藏族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凡父系血亲的男女,绝对禁止通婚和婚外两性关系,否则要遭受严厉的惩处。姨表、姑舅表之间也禁止通婚。一夫一妻制是藏族的基本婚姻形式,但也有古老婚俗的残存。藏族婚俗演进状态的痕迹显著。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的婚制 藏族的青年男女,多通过婚前的情侣和着桑关系建立感情,然后缔结婚姻关系。但是,正式结婚有的是以当事人的意志为主,有的则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以父母意志为主的婚姻,有的是拒绝当事人的要求,由父母为其另选配偶;有的父母通过媒人说合,缔结秦晋之好。不管通过何种途径结婚,藏族各地一般遵循以下原则:禁止近亲联姻,讲究门当户对,索取彩礼等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婚礼选择吉日良辰举行,由男方请喇嘛占卜决 定。结婚仪式隆重、热烈,男女双方要在佛 像前磕头才算婚姻成立。 多偶制与单偶制并存,是藏族婚姻的另一大特点。多偶制婚,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两种。多偶婚家庭占家庭户的比例不大,而且各地也有差

清华大学外国美术史期末考试论述题满分答案

论述题:以代表性艺术家及其具体作品为例,通过作品的分析,充分说明艺术风格的分期、变化、特点与影响等,字数500字左右 1、分析说明埃及艺术“恒久”特质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 埃及人希望用最具特点的视角来表现人体的各个部分:头被表现成侧面的,这样容易把握对象特征;眼睛最富于表情,因此,艺术家将正视的眼睛描绘在侧面的头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如肩膀和胸部是正面的,而到腰部则扭转成侧面,这样可以表现人物的臀部和双腿的侧面;双脚皆从内侧加以表现,所以都只能看到一个大脚趾。这种艺术传统或惯例被专用于表现皇室和贵族。如果不按这一惯例,将导致人物的身份发生彻底的变化。因此,埃及艺术的惯例从形成一直到公元前四世纪,几乎从未发生过改变。 现藏于开罗埃及博物馆的早期王朝时期的《纳美尔石板》中,雕刻着国王纳美尔的形象,他头戴白色王冠,他的头部及腰部以下皆以侧面示人,而肩部与胸部都是正面,他身前的俘虏、背后的奴隶及脚下逃窜的人,同样都是这样的形象。在古王国时期第五王朝建筑监工蒂的坟墓中出土了一些上色浮雕作品,其中一幅表现了蒂正在观看狩猎河马的场景。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产品时沿用了传统的惯例。河水是俯视的,而河里的鱼、鳄鱼、河马却是侧面的,人物也是正身侧面的。到了中王国时期,人物却出现了全侧面的表现方法,如《喂羚羊》中描绘的人物,与古王国时期的程式化完全不同。在新王国时期的《王后尼菲尔塔里向伊西斯进贡》和《奥西里斯前的审判》中,人物形象仍然沿用了古埃及传统的表现方式,足见埃及艺术传统生命力之旺盛。 2、分析说明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由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及城邦的出现,希腊人在文化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希腊艺术共分为几何风格时期、东方风格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几何风格时期: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900年左右,一直流行以较简洁的几何纹和线性装饰主题为主,这被称为“原始几何风格”,以雅典出产的陶器最为典型。成熟的几何风格陶器出现在公元前900年后。这时几何风格的大型器皿多为墓葬的标志物,如雅典出土的双耳喷口杯,杯身的图案详细记录了一个显然是比较有权势的人的葬礼,在杯面上下两层系带中,都装饰有精美的几何纹样。现在可以确定的最早的希腊神庙遗存也出现在几何风格时期。在阿尔戈斯发现的一个公元前8世纪的陶制神庙模型,其平面呈矩形,房顶和墙面都采

西方绘画史论文

“一个老天看上的人” 对于威尼斯画派的巨匠维切里奥·提香,被誉为世界美术教育奠基人乔尔乔·瓦萨利曾说过:“他是一个老天看上的人。”的确他拥有着世人渴求的一切荣誉、地位、权利还有长寿。有人说他是对金钱和地位“贪得无厌”的色彩大师,也有人说他像法国的伏尔泰一样,对权势躬身下拜,在皇室贵族的微笑中享受恩赐;也像伏尔泰一样对宗教和道德不屑一顾,在享乐主义的思想下尽享风流。但这一切对提香来说是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以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人们始终对他的尊崇多于对他的嫉妒和批判,更无法改变他文艺复兴兴盛期最杰出的“色彩大师”的光荣称号。 威尼斯出现象提香这样在色彩上如此热情饱满的绘画大师,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文艺复兴发展到16世纪,人性的解放和追求现世幸福的享乐主义思想已根深蒂固。威尼斯经济发达,人们在经济优异的条件下,对自由与入世哲学的兴趣日趋强烈。被称为“油画之父”的提香更放纵了这种思想在绘画上的表现,借希腊神话题材以表现人生的欢乐与享受,正符合一部分人在长期神学思想禁锢下产生的逆反心理。他在绘画时从不设计草稿,而是凭借感性和饱满的色彩来表现生命和肉感的官能效果,这种官能效果和享乐主义的追求,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现实的认可和王公贵族们的欣赏,而且也使上帝对提香特别垂青,给予他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社会地位。 1516年,年轻的提香首次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绘制了一幅威尼斯有史以来最大的木板祭坛图《圣母升天》,在这幅画中,提香汲取了佛罗伦萨巴托洛米欧的对位法原则、米开朗基罗人体造型及画面强烈的戏剧性,开始表现出脱离贝利尼和乔尔乔涅代表的威尼斯旧传统,创作自己的风格体系。 提香为了让人们一进入教堂,视线就被祭坛上巨大的场景所吸引,所以将画幅设计得很大,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升天的圣母被众多的天使们簇拥,在一片金色的光线中徐徐上升,下部分比真人尺寸还要大的众人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惊讶的表情把观者的视线引向圣母,与他们一道亲眼验证天父迎接圣母的神迹出现。这种效果的确具有说明力:庞大、色彩绚丽、动作张扬,在距祭坛很远的地方就能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是初次看到这幅画的教堂修教士们都感到惊慌失措。 这幅作品不仅为提香威尼斯首席画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使他成为了文艺复兴画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没有达·芬奇的科学兴趣,或是米开朗基罗对宗教与诗的热忱。他也不像拉斐尔那样既是画家、建筑师又是一位古迹管理者。然而,提香的意义在于他是真正的现代绘画的创始者,因为他是首度挖掘出油画特质的全部可能性,并认为绘画中色彩高于其他造型手段,他让画面笔触具有了活力,为粗糙的画布带来了生机;他发展了乔尔乔涅对油画材料的关注,调节出浓郁厚重深沉的暗色调。 之后的提香主要以世俗委托为中心,完成了许多重要作品,并使肖像画发展为最具绘画性的个性作品。在《教皇保罗三世》肖像画中,提香采用了四分之三肖像画与侧面姿势,这是拉斐尔首次在肖像画使用的样式。他把进入画面的所有物件都引入色彩构图范围内。相同色调脸部肤色的亮度最强,依靠色调的渐变与多变的笔触,处理不同的质感:绒面袍、白布衣、青筋的手、椅、胡须。而保罗三世的个性与权威又通过他瘦长的手指与精明瘦削的脸孔、投向观众的锐利目光传达出来。同样,他把景色与神话融入威尼斯传统中,带动了诗画的发展。 在经典之作《神圣与世俗的爱》中,象征圣、俗两种爱情的女性分别坐在水池两边,但她们二者到底谁圣谁俗?从画面上看,两位女性一个身着盛装,一个赤身裸体,按照古典艺术的标准,裸体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纯洁、神圣,因此右边的那位裸体女性代表着神圣的爱,而着装妇女代表世俗的爱。神圣之爱的形象似乎更为优秀,这是因为她斜身高坐于水池边上,

西方艺术史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绘画 关键词:尼德兰绘画代表人物 文章摘要:尼德兰美术绘画在文艺复兴时期显得非常突出,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祭坛画,这些作品毋庸置疑的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但是也不乏新颖之处。 尼德兰,指欧洲北部现今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尼德兰”一词是“低洼之地”的意思,这里面临北海,又是莱茵河的入海口,沟通英国和欧洲内陆的贸易交通,工商业——特别是呢绒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资本主义迅速成长。十六世纪初,这里有一百四十座大小城市,长期以来,这里是西班牙三国的一部分,封建势力与宗教统治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对立面。 尼德兰美术不象意大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建筑空前发展摆脱了几千年的束缚,给人以奔腾壮阔的艺术发展)那样直接利用希腊、罗马的古典遗产,这里是哥特式艺术传统比较久远的地区,宗教对于艺术的统治十分严厉,摆脱中世纪的精神枷锁和哥特式艺术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的努力。但在此期间,尼德兰还是涌现了一批有才华的艺术家,下面我们会谈到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杨·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一道并称为油画之父。凡·爱克兄弟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融化颜料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美术史家虽不能断定凡·爱克兄弟是油画的发明家,但至少他们是在前任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配方。杨·凡·爱克被称作油画的鼻祖,是第一个在布上画油画的人。杨·凡·爱克结束了尼德兰艺术那种平面、僵硬,缺乏空间感和明暗感的绘画风格,开始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的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他在肖像画、风俗画以及风景画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杨·凡·爱克的代表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画板油画,1413年作,伦敦美术馆藏)是一幅男女组合的肖像画。在十五世纪前半叶,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就当是来说这样的作品完全是革命性的。这幅画以法兰德富尔商的家作为场景阿尔诺芬尼夫妇合手站立着。屋内没有刻意的装饰。但我们可以从悬挂的吊灯,衣着的华贵,两人牵手之间的被褥等等,可以看出主人的财力和趣味,以及室内每一件家具的精妙绝伦。窗口入射的阳光、受阳光照射的铜吊灯,正中央的凸镜,男主人身上无袖披风的裘皮边等,具有惊人的真实感。此外,由于透视的原因我们只能看见后半部分,而杨·凡·爱克巧妙地利用了画面中央的凸面镜的圆度,使的我们得以看见屋子的前半部分,甚至可以看见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以及在其背影之间有正开着的门,两位客人正走进屋来,这些细节杨·凡·爱克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胡伯特·凡·爱克(杨·凡·爱克的哥哥)的代表作《羔羊的礼赞》在当时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但是画中人物比例很不协调,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人物未按照远近比例描绘,反倒是按照人物的地位来决定比例。 罗伯特·康宾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康宾长期在图尔奈工作,他的代表作有《受胎告知》《基督诞生图》《耶稣诞生》等,虽然是宗教法,但是通过某些细节方面的描绘是画面上流露出市民的生活情趣。康宾在《受胎告知》中对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