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大魏家街道中心小学裴玖红 2014.12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再读课题——;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2.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3.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课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评价

(3)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4)学生再读一读。

(5)全班齐读。

2.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再读理解

1.自主学习

(1)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理解诗句的意思。

(2)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2.汇报交流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再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引导读诗句:

①我们胜利了(读)——

②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③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F、(课件出示:铁索桥)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

“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G、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H、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②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④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

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全课总结

1.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2.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西城中心小学肖林海毛泽东的诗词艺术风格独具匠心,用词凝练,对仗工整,截取了长征途中几个重点的场面,寥寥五十六个字,却概括了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征程,读罢让人感慨万千。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带领学生学习后,我反思纵观我的课堂,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 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1.查找关于长征的资料,如: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基本路线和行程时间有多长?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途中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2.查找关于伟人毛泽东的资料;长征途中毛泽东还创作了哪些诗词? 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无论是巧夺金沙江还是飞夺泸定桥,还是过草地、爬雪山等等。都有一个比较宽广的探寻。为带领学生学习做了一个比较好的先前学习。 二、整体把握 《长征》这首诗,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简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直观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

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三、配乐朗读能为语文学习创设好情境。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在课堂上,能使一节语文课增色不少。音乐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感情得以深化,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 于是,在《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教学上,我尝试了配乐朗读。学生激越的音乐中,领悟了红军长征的乐观主义和英雄气概。这节课上,我体验到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上得好处。 配乐朗读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读代讲。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让人产生各异的遐想,而阅读也是因人产生不同的想象,因此,恰当的音乐与同类的文本相结合,可以促使读者更容易、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学习《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以《长征》主题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逶迤的五岭,好像在翻越乌蒙。在这样的音乐下朗读,比老师单一的讲解更能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代讲的效果显而易见。配乐朗读可以升华情感。 悠扬的音乐让人舒畅,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悲怆的音乐让人酸楚。当有的文章的感情震撼人心,直达中心的时候,配乐朗读就可以起到烘托、渲染、升华的作用。配乐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3.了解七律。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偶句末押韵。 3.读课题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听范读,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精读课文,品悟诗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①质疑: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A、万水千山 B、等闲 答疑:A、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经历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艰难。 B、等闲:平平常常。 (连)②请同学翻译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

③(悟) A、你从哪里读出了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B、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C、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④(诵)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颔联、颈联) 3、学生运用刚刚我们学习第一句诗的方法(译-连-悟-诵)自主学习颔联和颈联。 4、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藐视困难)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前部分要读出气势,后半部分要读出不怕难的平淡) ③教师补充: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看视频,谈感受。(飞夺泸定桥) ②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③听故事,谈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今年我们迎来了伟大的祖国母亲60华诞。其实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哪几组长征画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⑴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⑵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解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1、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 3、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请在书中做好勾画,如果你能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那就更好了。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反馈:五大“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踏岷山雪。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小学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第2页共5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诵。 2、理解“逶迤”、“磅礴”、“暖”、“寒”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难点)。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毛主席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 二、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诵读《声律》,激趣导入: 师:大家喜欢读诗吗我们先来看这首小诗歌,咱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可以采用边拍掌边诵读的方式。 师生一起有节奏的诵读。 师:诵读完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小段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的两个特点——对仗、押韵。 (此环节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并总结诗歌特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学习体裁,感知特点: 师:那我们再来看这一首,请你先大声读一读,读完之后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开始读吧。 读完后指生回答。 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共有八行,每一行七个字,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诗歌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相机板书——七律。 师:那么,七律是诗歌的体裁,而长征——(相机板书)是我们今天所学诗歌的题目,中间用间隔号隔开,所以朗读题目时也要注意停顿,谁能来读一读题目。 学生朗读题目。 师:读完题目,我们再来读诗,这次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诗中的生字词,把诗读准确。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指生朗读。 师:再读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长征》一韵到底的特点。 齐读诗歌。 (此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征》的诗歌特点,并能做到将诗歌读准确。) (三)了解诗人,读出节奏。 师:我们知道这首诗的诗人是——(毛泽东),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学生介绍。 师:没错,同学们,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近第25课,齐读课题。 师:读诗歌啊,不仅读得流利,更要读得有韵律,请你再次朗读诗歌,争取读出它的节奏美。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并找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停顿,并范读 再指生诵读,然后齐读。 (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将诗读得有韵律,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四)深入学习,理解诗意。 1、了解长征背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要想真正读好一首诗,还得读明白。 读明白我们就要了解长征。 谁能来当小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长征的背景呢 出示PPT。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学生根据搜集自由补充。 师:这就是长征路线图,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走过两万五千里,穿过11个省,翻过12座大山,跨过24条长河,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相机板书) 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那么哪里体现出了“难”呢我们先跟随诗人的步伐去五岭山和乌蒙山去看看。 出示图片。 师:诗人是怎么形容五岭的又是怎么形容乌蒙山的 生:逶迤、乌蒙。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

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年级语文上册《25.七律·长征》练习题

25七律.长征 基础过关 一、看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漂亮。 二、比一比,再组词。 征( ) 崖( ) 证( ) 涯( ) 岷( ) 丸( ) 眠( ) 执( ) 三、按要求填空。 1.“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2.“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是________结构。 3.“远征难”中的“难”读________,“尽开颜”中的“尽”读________。 四、将下面的词与解释用线连起来。 只等闲翻腾着的细小浪花 腾细浪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全部露出笑脸 探究应用 五、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题目。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句诗应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比喻B.拟人C.夸张 (2)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 ) A.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迈气概。 B.自高自大,自以为了不起。 C.本领高,没有困难难得住他们。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暖”字表达了红军( )后的心情。 A.飞夺泸定桥B.巧渡金沙江 (2)“寒”字让我体会到( ) A.天气寒冷,连铁索也寒光闪闪。 B.夺取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 六、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仿照例句的标示,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五岭/逶迤/腾/细浪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2.这首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开叙事抒情的。向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征难图”,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加以概括吗? ①攀(五岭) ②越( ) ③渡( ) ④夺( ) ⑤翻( ) 3.第____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山”;第____句和第____句是写“万水千山”中的“水”。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是“千山”的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是“万水”的代表。“万水千山”在诗中的意思是( ) A.千座山,万条河。“千”“万”是实数。 B.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的困难多,艰险多。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中,“三军”指________,“开颜”指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七、请你阅读毛泽东对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作的评价,然后回答问题。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宣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请把反问句“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改为陈述句。

新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七律·长征》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 长征》苏教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准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

诗。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 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轻描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一、课前谈话激趣 师:播放视频歌曲《十送红军》。这首歌好听吗?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歌?生答。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哎呀,没看的同学太可惜了。这部电视剧第一次全景式展示了世界上战争史上的奇迹,描绘了一幅以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段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画卷。1、①(出示毛泽东图)看,这就是毛泽东。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交流长征中的故事 其实,没看电视也不要紧,我们平时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故事,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交流。 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件红军长征示意图

师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边激战边挺进。血战湘江,越过五岭山脉,占领遵义城;翻越乌蒙,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再检查读课文。 读准下列词语:课件出示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们知道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吗?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结合资料袋。 师出示课件。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一路缺衣少食,肚中饥,身上寒。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下还有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可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四川遂宁市船山区燕山小学王雪力 一、导入:欣赏歌曲,用心体会,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意境? (师: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讲诗文读顺畅 (过渡)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要感受长征之艰难,革命战士的坚强乐观,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请听清要求——细读三遍诗: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1.指名读诗,正音 2齐读3范读 4跟读,读出味道。 2.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轻松豪迈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整体感知。(5分钟)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那两个字写出了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征”;一起来写一写 那个字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难”。(板书:远征难)面对重重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板书: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看地图:了解长征的长——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路途遥远,作者在首句里用到一个什么词将路途的遥远艰难高度地总括进去了?(板书:千山万水);长征的难——在于前有天险,后有追兵,自身的粮食及军事物资都很缺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跨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

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具准备: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及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重点指导: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云崖(yá)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 长征》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教案 (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附答案

25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丸崖岷 基础区。 一、读拼音写词语。 wēi?yí??pánɡ?bó??dà?dù?qiáo qiān?lǐ?xuě?tiě?suǒ?hán?zǒu?ní?wán

1、红军不怕远征难.(nánnàn),万水千山只等闲.(xiéxián)。 2、更喜岷.(mínɡ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jìnɡjìn)开颜。 三、组词。 岷(?)崖(?)博(?)傍(?)度(?) 眠(?)涯(?)礴(?)磅(?)渡(?) 四、给多音字组词。 hénɡ(?)bànɡ(?) 横磅 hènɡ(?)pánɡ(?)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平平常常;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六、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七、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阅读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圈出画横线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七律·长征(答案) 基础区。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 简介:“七律”是近代诗的一种,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每两个句子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 1、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 2、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相机出现“远征难”、)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诗中作者用一个词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相机出示“万水千山”) 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显红“不怕”“只等闲”) 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 三、品读,体会“不怕”气概 1、首联两句总领全文。 2、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千山万水”,遇到了“千难万险”,在这首诗中,作者具体选取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翻越五岭、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材分析

《25.七律.长征》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要。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