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中、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

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

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浮力

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

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二)高中:1、加深理解:

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

(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初中学习的速度实际上是平均速率。

3、从速度到加速度的阶梯。从位移、时间到速度的建立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们容易跨过这个台阶。从速度到加速度是对运动描述的第二个阶梯,面对这一阶梯我们必须经历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首先遇到的困难在于对加速度意义的理解,开始时我们往往认为加速度就是加出来的速度,这就把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混淆起来。更困难的是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和速度大小、方向以及速度变化量的大小方向之间关系的梳理,都是一个很陡的阶梯。

4、.进入高中后,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增多,理解难度加大,致使有的同学不解其意,遇到问题不知所措。

5、矢量被引入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由于它的全新处理方法使很多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正、负号和方向间的关系,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题时都要注意各量的矢量性。

总之,从初中到高中,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能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思辨,由形式到辩证逻辑……。

附:1、高中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观察与实验法;物理模型法;猜想与控制变量法;

类比方法;数学图像法

2、高中物理常用的思维方法:整体与隔离法;转换法;动态思维法;极限分析法

三、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勤奋得法

学物理物理学难学肯下功夫难化易

论方法方法论易论付诸实践易中难

1、认真阅读教材,在预习和复习中学会自学

有意识地注重三个方向的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用?反映什么问题?

(2)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表达式怎样写?

(3)是矢量,还是标量?方向如何?

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学好物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个“修行”的功夫要下在“独立思考”上。独立思考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但也不能一遇到问题就问,要先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不能解答,其关键的那一步没有想通再去问老师。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物理解题规范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的规范,解题过程的规范,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高考明确要求计算题中:“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因此解题规范化训练要从高一抓起,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①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过程图,力学中有些习题,不画受力图,不知从何处着手,不能得出正确结果。画出受力分析图,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画出正确的受力分析图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快捷途径。运动学中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如u、ν、μ、ρ、p, m 与M等,一定要认真书写,不少同学m与M不分,结果使表达式变味了。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

x 、F

y

、初、末速度ν

、ν

t

,等等。

②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能使解题思路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

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没有字母的说明,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④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不能代替方程式。演算过程要求比较简洁,不要求把大量的运算化简写到卷面上。

第二章高中物理涉及到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准备

一、直角三角形

1、锐角∠A的三角函数(按右图Rt△ABC填空)

2、填表

∠A的正弦:sin A

= ,

∠A的余弦:cos A

= ,

∠A的正切:tan A = ,

∠A的余切:cot A =

3.0-90°之间的特殊角的各三角函数值:

高中物理计算中经常用到0、30°、37°、45°、53°、60°、90°的角的三角函数的值。现把这些值列在下面的表格中,这些值都是要求记忆的。其它角度的三角函数的值可以查数学用表或用计算器来算

3、在Rt△ABC中,∠C=90゜,AB=c,BC=a,AC=b,

1)、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2)、锐角间的关系:∠+∠= 90°

3)、边角间的关系:sin A = ; sin B = ;cos A = ;

cos B= ;

tan A = ; tan B = ;cot A = ;cot B =

二、正余弦定律

五、角的弧度制表示

1.弧度制——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

在一个圆中,圆心角的弧度值等于圆弧的长度除以圆的半

径。所以,当圆弧的长度等于圆

的半径长度时,这段圆弧所对的

圆心角称为1弧度的角。如图:

∠AOB=1rad ∠AOC=2rad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一些特殊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值应该记住。你能自己推

出30°、45°、

60°、90°、120°、150°分别等于多少rad了吧!

六、实例分析

1、在下列图中填写各直角三角形中字母的

值.

2、一个物体A 点出发,在坡度为7:1的斜坡上直线向上运动到B ,当30 AB m 时,物体升高 ( ) A 730m B 8

30m C 23m D 不同于以上的答案 3、一船向东航行,上午8时到达B 处,看到有一灯塔在它的南偏东060,距离为72海里的A 处,上午10时到达C 处,看到灯塔在它的正南方向,则这艘船航行的速度为( )

A 18海里/小时

B 318海里/小时

C 36海里/小时

D 336海里/小时

4、如图河对岸有铁塔AB ,在C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向塔前进14米到达D ,在D 处测得A

的仰角为45°,求铁塔AB 的高。

5、如图,A 城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A 城的正西方300千米处,以每小时107千米的速度向北

偏东60o的BF 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的范围内是受这次台风影响的

区域。

(1) 问A 城是否会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

(2) 若A 城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那么A 城遭受这次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第三章 力

初高中知识对接

一、本章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

(1)知识点:力的初步知识、力的表示、弹力和弹簧测力计、重力、摩擦力、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2)主要能力要求:会观察和实验,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本章在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

(3)知识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和胡克定律、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4)主要能力要求:①用数学方法去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图像法表述,会用微小变化放大的方法②会受力分析③能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矢量运算)

二、知识对接:

1、力的表示:力的表示通常有两种方法,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法,特别是力的示意图,在高中我们需要利用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重力:在初中讲了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以及重心,高中加强了对“重心”的应用。

3、弹力、弹簧测力计:在初中定性分析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关系的基础上,高中提出了胡克定律,能定量的计算弹力的大小,判定弹力的方向,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4、摩擦力:在初中定性分析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基础上,高中教材定量地分析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准确的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5、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初中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基础之上,高中扩充到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

6、微小变化放大: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将不易观察的变化进行放大的实验方法。

第一小节力的描述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的形状和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性质:物质性: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相互性:同时产生、消失在相互作用的物体间————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矢量性:大小、方向、作用点

等效性:一个力与多个力效果一样可等效处理。

Example1:磁铁吸引铁块。(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个孤立的物体也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3、力的大小和方向:

(1)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单位是N(牛)。

(2)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

物体受的重力方向是____;水里的船受到的浮力方向是____。

(3)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代表)。

Example2: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000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

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cm长的线段表示500N的力。

从力F的作用点 O向右水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cm),然后画上箭头:

练习:作出下列力的图示:

①物体受250N的重力。

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

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

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记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示。

不过后面我们为了简明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有时只需要画出力的示意图,即只画出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对线段的长度没有严格的要求

4、力的作用效果:变形或变态(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今后我们将定量地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分类:

(1)按性质与效果分: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浮力、向心力) 不同效果的力可以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如绳子的拉力、车轮的压力、路面的支持力,实际上都是弹力。

按效果命名的同一名称的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如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力、磁力都可以是动力。

(2)按接触与不接触分:电场力磁场力重力与弹力

上述关于力的分类,还要在不断学习中扩展并深化。在力学范围内,接力的性质划分,常见的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为了学好力学,首先要从产生、方向及作用效果上认清这三种力。下面几节就分别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这三种力。

二、力的描述衔接训练

【同步达纲练习】

1.关于力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

A.一个受力物体可以有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B.只有固态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压弹簧时,手先给弹簧一个压力而使之压缩,弹簧压缩后再反过来给手一个弹力

D.力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而不改变其大小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3.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会有力的作用

C.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

D.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一定同时存在

4.一个小孩拉着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的运动,关于他们的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车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B.小孩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小孩和小车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孩和小车受到的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5.下述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完全由力的大小决定。

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D、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会使物体运动。

6.人用桨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力是( )

A.桨对水的作用力

B.水对桨的作用力

C.人对船的作用力

D.水对船的浮力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性质的力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B.不同性质的力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C.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

D.一种性质力只能有一种效果

8.下列各种力的名称,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是( )

A、浮力

B、弹力

C、重力

D、拉力

E、摩擦力

F、动力

G、阻力

H、压力

I、支持力

J、分子力

9.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由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

10.力是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和物体而独立存在。

1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为 .

12.力的图示法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箭尾常常画在力的上。

13.用图示法画出力,并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水平桌面对桌面上的书产生30N的支持力;

2)某人用1600N的力沿跟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车;

3)放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的物体被某个人用沿着斜面向上的150N的力拉。

第二小节重力

一、知识结构:

1、重力的产生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水会自动从高处流向低处,抛出的物体会落回地面)明确:

①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也就是地球附近的物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受重力。

②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

(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方向:

①竖直方向也叫重锤线方向,也就是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因此,不能把竖直方向说成“垂直”方向;

②“向下”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来说的,对于地球另一端的观察者,其“上”、“下”指向刚好与我们相反。

(2) 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也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找出关键词并加以理解。

a“静止”即不能出现细线悬挂重物加速上升时线被拉断(重物对悬线的拉力大于重力);台秤加速下降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小于重力)。

b“竖直”悬绳(或“水平”支持物),不能是倾斜面

c“等于”:只是数值上相等,因为它们和重力施力物和受力物均不相同。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对绳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施力者是该物体。因此将“等于”二字换成“就是”二字是不对的。

②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g为常数)

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为了研究问题方便,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在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

“认为”:重心的概念是人为引入的。

“从效果上看”:等效代换的思想,即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如果想象把构成物体的全部物质压缩成一个点集中在重心处,将不影响研究的结果。

注意:①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但不能说只有重心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②重心可能在物体之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想一想.悬挂法侧薄板形物体的重心

的原理

是什么?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形状有关,与质量分布也有关

重力衔接训练

【同步达纲练习】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B.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上或向下运动,它都受到重力。

C.重力就是静止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D.物体本身就有重力,所以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重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B.g=9.8N/kg表示重力是9.8N的物体的质量是1kg。C.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比在平面上受的重力小。 D.在地面附近,物体静止时与运动时,其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由下落的石块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越来越大

B.在空中飞行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

C.一抛出的石块轨迹是曲线,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方向始终在改变

D.将一石块竖直向上抛出,在先上升后下落的整个过程中,石块所受重力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

5.一个物体重2N,那么,在下列情况下它受的重力还是2N的是( )

A.将它竖直向上抛起

B.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

C.将它放到月球上或木星上

D.将它放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

6.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重心就是其几何中心

B.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物体的重心位置由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决定

D.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可以不在物体上

7.如图2-5所示,已知各物体的质量都相等且都静止不动,试在图上分别画出它们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8.质量分布均匀,形状是中心对称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点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其重心的位置除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情况有关.

9.用手将质量为3kg的小球竖直向空中抛起,小球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它的施力物体是,同时也受到小球对它的作用力.

10.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左端截去20cm后,其重心向端移动 cm,若使重心向左移动4cm,则需要在端截去 cm长度.

第三小节弹力

一、知识结构: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在一定形变范围内,物体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叫做弹性形变。

形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拉伸形变(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2、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是否存在的判断方法:

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

下面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拉、挤、压(接触面光滑)

判断的依据:假设法,可取走接触物,看另一个物体是否会动

4、弹力的方向:与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或与形变方向相反

几种弹力的方向:

(1)轻绳的弹力:沿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拉力沿线的方向.如图1一10右图所示,T

1和T

2

分别表示两细线对O点的拉力。(2)支撑面的弹力:

①当两物体为“面与面”或“面与点”接触时,如图1-9所示,弹力N

1和N

2

方向垂直接触面,并

指向受力物体。

②当两物体是“点与点”,接触时,如图1-10左图所示,弹力N

1和N

2

的方向过接触点且垂直过接

触点的切面.指向受力物体。

(3轻杆产生的弹力: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平衡条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决定其方向可能沿着杆也可能不沿杆

(4)轻弹簧的弹力:胡克定律 F=kx 弹簧两端均受力F

小结: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弹力不是作用在自身上,而是作用在与它接触的迫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身上。

弹力衔接训练

【同步达纲练习】

1.关于弹性形变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B.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C.一根铁杆用力弯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

D.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看不出有形变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弹力。

C.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产生弹力。 D发生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弹力

3.关于弹力方向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斜面给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B.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弹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C.将物体用绳吊在天花板上,绳受物体给的弹力方向是向上的。

D.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线而指向受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因为水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B.拿一细竹杆拨动水中漂浮的木块,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D.挂在电线下的电灯受到向上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5.用弹簧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对弹簧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

B.弹簧对小球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C.小球拉弹簧的力和弹簧拉小球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D.小球对弹簧的拉力数值上等于小球的重力

6.如图3-7,画出小球或杆受到的支持力和方向.

7.汽车停在马路上,轮胎对地面产生的压力是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地面对轮船的支持力是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8.在一根弹簧下端悬挂重15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20cm,由此你能求得这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吗? 当这根弹簧下端悬挂重21N的重物静止时,弹簧长度为22cm,则此弹簧原长为 cm,劲度系数

为 N/m。(均在弹性限度内)

9.如图所示,两根原长都是10cm的弹簧,劲度系数都是100N/m,小球A、B的质量相等,

均为100g,若不计弹簧质量,而且两小球的直径不计,则悬点O到B之间的弹簧总长度

是 cm。(g取10N/kg)

10.如图示,一个重600N的人用300N的力通过绳子和定滑轮拉一个静止在地面上重1 000N的物

体M,则人受到_______力、________力和重力的作用,其大小分别为______N、______N、

______ N。M对地面的正压力大小为_______N。

11.两长度相同的轻弹簧,其劲度系数分别为k1=1500N/m,k2=2000N/m,在它们下面挂上同样重物时,它们的伸长量之比x1:x2=________;当它们伸长同样长度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之比G1:G2=__________。

高初中物理衔接 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高初中物理衔接,对初中物理的能力要求? 发表于:2006-11-27 00:32:12阅读:121 中学物理的现状是,物理学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下降,主要是以前的中考物理占90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将物理与政史地生化并列只有会考,结果只要ABC;在高中也一样,物理化学生物的合卷,尽管物理所占分数比化学生物多,但物理科在高考中要承担起对能力考查,所以在合卷中本来较难理解的物理卷通常较难,但考试的评价是所得总分的多少,又高考特点是一定量的考生无法做完全部试卷,考生在无法完成全卷时多数选择的是先放弃物理题,有的甚至在高一学得不顺心时从高一年开始放弃学习物理。这样物理教师的地位又再度受到影响,其实,物理在科学能力中的作用特别的大,特别是在科学思想、探究精神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物理教师要自上而下研究自己的学科,提高物理学科在中学业的衔接,确实将学生物理思想培养上来。 认识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生活,我体会要做好高中物理教师的困难,这些困难不是老师自己本身,而是制度起的,来自领导、家长和其他学科的同事们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认识不足,引起不同的单纯分数的评价。 困难一: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解释。学生确实难学,多数学生的思想准备不足,能力要求准备不足,特别是抽象思维形象化,高一年就要用到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甚至于要应用向量计算、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但配套教材中的数学根本还没有接受到,以致在老师上课时认为学生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中老师的讲解下一听就懂,但由于数学能力的不同学生在自己做时却无法得到做法。这样的第一次按高中要求的考试成绩一定要让学生接受,但这些家长和领导不一定能理解,这样只用每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而不看学生的发展趋势,方法是否适应。 困难二:给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等综合知识。高初中的要求的差距太大,让学生无法很快接受。初中多数要求是知道、了解、定性等而高中物理能力要求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这种跨度这么大的要求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很快地接受,每个学生是否在进入高一时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能力基础呢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是需要过程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就需要补充全面知识,如语文的审题、数学的计算,还有一部分物理先用而数学还没教的,如三角函数、向量(物理中的矢量)等。本来物理课时就不足,要再停下来补充一些其他科的知识确实是难上难。 困难三:学生不学物理怎么办。高考的合卷,理化生的合卷出发点是好的,但物理在当中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钻空子的可能,也造成对物理的忽视。物理在小综合卷中承担起能力要求的考查和区分学生程度的任务,能完成这种任务是题是中档是最好,而大量中档是的出现使物理试卷的难度加大,学生在做题时时效性不好,很多学生针对性地将物理题放在最后做,并在时间不够时首选放弃的是物理科的题目。新课程中的物理可能会好些,省对会考要求已经出台,这个出台必定引来高考仍要文理分科,有可能理科中的理化生分开考试,这样特别是理科学生就不能不学物理了。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摘要】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能够构建起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桥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分析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高中衔接;策略 不少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内容,一时难以进入学习状态,造成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磨灭了向科学进军的睿智,消退了向科学领域探索发现的热情。为此,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构建起学生由初中向高中过渡的桥梁,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区别,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高中教师需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对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和问题层次结构,将初中升高中的难度和能力台阶适度降低,保护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和热情。初中物理很多都是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学习较为容易,过程相对简单,很多都是静态物理过程的观察与分析,而高中物理则要对物理的概念深入理解,对物体运动的规律严谨地进行表述;同

时,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断运动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需要较强的逻辑性,显得较为严密。 例如,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只需要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的判断就可以了;而高中则要分析力为什么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要分析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又比如,初中时关于路程和速度以及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速度的定义则是简单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而高中物理不仅表述路程与速度的比值,还要强调物体运动的方向。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选好切入点,实现由初中知识向高中知识的过渡,让学生既能够消除陌生感,又能够理解和应用。 二、有效填补知识空白,学会应用数学工具 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与高中数学没有做到合理的交叉与衔接,不少物理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处理需要运用高中数学的知识,而不少学生所掌握的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滞后于物理教学内容要求,造成学生学习和应用方面出现的空白,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老师一方面与数学老师做好配合,根据物理教学需要,由数学教师适当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物理,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应用能力。或者物理教师直接向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更有针对性,在不增加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

物理学科初高中课程衔接一个特别的现象:有一部分在初中阶段物理成绩优异、中考物理成绩非常理想的学生,在刚开始进行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时,会面对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和成绩上的落差,觉得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别太大,难学,难以学好。从而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自信,少数学生进而出现了厌学心理。 主要原因分析: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1、内容上的区别。压强、浮力、机械、电流等在初中是重点内容,而到了高中变为非重点内容;力与运动、功和能、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在初中的非重点内容,到了高中变为重点内容。 2、思维上的差别。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的,课本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入高中后,物理学科的学习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领域过渡,而且这一过渡是非常快的、跨步非常大的。 3、分析方法上的差别。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物理问题都是以定性的分析为主的,即使存在定量计算,通常也是比较简单的。高中物理,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再仅仅是进行定性的分析,而是在定性的分析之后,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 4、学习方法上的变革。初中物理知识注重形象思维,逻辑上也较为简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较快提分,主要侧重于对知识本身的应试性的讲解和大量习题的演练。高中物理,则在相当程度

上要求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学习的知识,深知其来龙去脉、本质特点,并且能在试题中灵活准确地应用。 学好高中物理 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平时要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五个环节: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 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有: 1.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2.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3.上课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 4.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5.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

新课标初中升高中衔接-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一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 1.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同一直线上的力合成,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即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求合力. 3.互成角度的两力F 1、F 2的合成 ①作图法:选定合适的标度,以F 1、F 2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为所求.根据标度,用刻度尺量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任意分力的夹角φ. ②计算法:若以F 1、F 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后,F 1、F 2夹角为θ,如图所示,利用余弦定理得合力大小 2212122cos F F F F F θ=++ 合力F 方向与分力F 1的夹角φ ,121sin tan cos F CD OD F F θ?θ == + 【讨论】 a .若θ=0°,则F = F 1+F 2 ;若θ=90°,则2212F F F =+,若θ=180°,则F = |F 1-F 2|; 若θ=120°,且F 1=F 2,则F = F 1=F 2. b .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 1-F 2| ≤ F 合≤ F 1+F 2,当两力夹角θ在0~180 范围内变化时,两分力大小一定时,F 合随两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c .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分力. (4)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该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类推,求完为止.也可以先正交分解后合成的方法.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反之,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F 1 F 2 F O θ φ A D C 2F 4F 3F O F 5F 6F

初高中生物衔接教材

初高中衔接教材. 生物 第一章细胞 学习目标: 1.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学习过程: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 二.细胞的结构 生物几乎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和植物的差异很大,那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到底一样吗?仔细观察下图,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 比较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知识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质(cytoplasm)、细胞核(nucleus),细胞质里有线粒体等。(细胞质中的这些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细胞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有细胞壁(cell wall),细胞质里面有大的液泡和叶绿体等。液泡内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很多种物质。 【小辞典】 细胞壁是一层透明的薄壁,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动物细胞则没有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果胶和纤维素,对植物细胞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极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细胞壁。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粘稠物质。 细胞核近似球形。 线粒体呈圆柱形。(进行呼吸作用的细胞器) 叶绿体呈椭球形(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实际用】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人类食物中的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有清理肠道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单宁有涩味,柿和石榴的果实中单宁,单宁在制革业中有重要作用,能使动物的皮革变成柔软的皮革。 细胞液中的植物碱各类很多,有些植物碱在医药上十分重要。如玛啡、麻黄碱等植物碱是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 甘蔗、甜菜的细胞液里含糖量很高,因此,人们用甘蔗、甜菜来榨糖。 【想一想】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分析 1、教材方面 (1)初中课本重现象,要求学生知道的内容多,需要了解的知识少。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性分析少。 高中内容也是力、热、光、电。重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较为复杂抽象。 (2)初中物理难度小,趣味性浓。通过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数学工具的应用更加明显。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3)、中考试题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的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使高初中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认知性。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习题类型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 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

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高中物理题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 理现象模型。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放法。多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不高。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这些知识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比如初中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如质点、单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及简谐振动等。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物理过程的变化是多因素的,需学生抽象的假设一些中间物理状态或抽象出物理情景,然后才能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此外还要有 空间想象力,如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10份合集】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10份】初高中物理衔接课程讲义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1讲——初中力学综合(2课时) 一.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 (2)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则kg/m3,kg/m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显然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 所以 又,所以: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取10N/kg)

初中升高中衔接

初中升高中衔接很重要 家长:孩子即将升入高中,如何让他顺利过渡?高中的学习无论从知识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上看,都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在高中学习中,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能力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孩子没有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不了解高中新课程的特点,很容易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 想要顺利过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1.注重知识对接。避免完全沿用或全盘否定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树立发展意识。孩子上了高中后,除了拥有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外,还要有发展意识,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这种意识,这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包括近期的、远期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等。高中对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较高的要求,一部分自觉性不强的孩子,缺少压力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致进入高一后他们一时无法适应。 从本周开始,高一新生将陆续背起行囊开始军训。对于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很多孩子不知所措,“听说高中会很辛苦,所学的知识比以前更难了,我现在心里特别没底儿。”一位刚考入沈阳一中的学生如是说。另一位刚刚考入120中学的女同学说:“我已经借来了高一的物理课本,先熟悉一下,省得到时候跟不上。”记者采访中发现,不仅学生自己对高中的生活心存忐忑,他们的父母也跟着着急上火。 别太看重入学排名 记者了解到,有的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入学排名,并且部分学生对排名很介意,他们表示成绩偏后会很难过,挺有压力的。对此,沈阳一中高级教师金萍老师认为:“中考时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考生分差不大。一些学生成绩低些,说明学习习惯上可能有些毛病,例如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等等。高中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会留意每个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修正。中考已经成为过去,每个高一新生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针对一些孩子利用假期报班提前学习高中课程,金老师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假期补课容易让学生产生自满情绪,可能会对高中正式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再说孩子还是应该放松一下的,因为高中的学习生活将会很累。” 从“填鸭式”到自主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将直接面临高考,竞争激烈,学习负担和压力明显加重。金萍说:“相比初中阶段,高中的教学内容密度会陡然增加,尤其是理科知识会比较难衔接。对此,高一新生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锦州渤海大学附中高一班主任崔婷婷建议:“新高一的同学要树立起一种学习意识、高考意识,做好承受压力、经历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同时,高中要分文理科,学生要尽早做打算,尽量不偏科但学习也要有倾向性。”

新课标初中升高中衔接-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例题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 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 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 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参考答案】②③①④B 【试题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例题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AC 【试题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例题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例题4.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套)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 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 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 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浮力 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 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 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 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 (二)高中:1、加深理解: 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 (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 (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重点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和电磁应定律。 初中电学:假定电源两极电压是不变的; 高中电学:认为电源电极电压是变化的。 这说明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内容加深加宽,由定性分析变为更多的定量分析,学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热学:主要研究分子动理论和气体的热学性质。 (4)光学:主要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本性。 (5)原子物理:主要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与变化。。 (三)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主要梯度: 1.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从标量到矢量的阶梯会使我们对物理量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初中我们只会代数运算,仅能从数值上判断一个量的变化情况.现在要求用矢量的运算法则,即要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算,判断矢量的变化时也不能只看数值上的变化,还要看方向是否变化。 2、速度的概念,初中定义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高中定义为位移和时间的比值,

初中升高中衔接-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要点:
.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一
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之间是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
1.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同一直线上的力合成,选定一个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即可将矢量运算
转化为代数运算求合力.
3.互成角度的两力 F1、F2 的合成
①作图法:选定合适的标度,以 F1、F2 为两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即为所求.根据标度,用刻 度尺量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任意分力的夹角 φ. ②计算法:若以 F1、F2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后, F1、F2 夹角为 θ,如图所示,利用余弦定理得合力大小
F ? F12 ? F22 ? 2F1F2 cos? 合力 F 方向与分力 F1 的夹角 φ , tan ? ? CD ? F1 sin?
OD F2 ? F1 cos?
F1
φ O
F C θ A F2 D
【讨论】
a.若 θ=0°,则 F = F1+F2 ;若 θ=90°,则 F ? F12 ? F22 ,若 θ=180°,则 F = |F1-F2|;
若 θ=120°,且 F1=F2,则 F = F1=F2. 5F
b.共点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范围是 |F1-F2| ≤ F 合≤ F1+F2,当两力夹角 θ 在 0~1800
4F
3F
O 2F
F
范围内变化时,两分力大小一定时,F 合随两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6F c.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分力.
(4)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该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类推,求完为止.也可
以先正交分解后合成的方法.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反之,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
.

初中升高中物理知识点暑期预习教程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 动与静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参照物: (1)研究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这个物体不动。 (3)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4)静止的概念: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静止。 (5)世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第二节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米(m )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③换算关系:m 101k m 3=,nm 10=μm 10=mm 10=100cm =10dm =1m 963 2、时间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秒(s ) ②常用单位: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s )。 ③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μs 10ms 101s 63==。 第三节 快与慢 (1)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它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t s v /= 速度 =时间路程/ (3)单位: ①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 ②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 km/h 。 ③单位换算: 3.6k m/h h 3600 1k m 1000 111m/s =? = s m s m h km /6.3136001000/1== ④速度公式变形:vt s = 或 s/v t = 第四节 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1、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3)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是表示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s/t v = ③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注意是哪一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必须一一对应。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 前言

前言 三十余年前,编者初上讲台教高一物理时,一位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三十多年的老前辈对我讲,初高中物理关联不大,许多中考物理拿高分的学生,学不好高中物理。调至深圳后,编者除中途改教了几年初中科学,一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高中物理,特别高一物理难学。为什么初高中物理反差如此之大呢? 与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总体上过于“直观”。初中物理的概念、规律,基本上都是简简单单地“从现象中来,到现象中去”,很少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为什么。如“透镜”一节,只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会有会聚作用。如此“直观”、蜻蜓点水式教学训练出来的学生,遇到对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高中物理,自然会觉得好难好难。 然而,物理又是理科生无法绕开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编者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一至十二章的总体编排顺序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大致相同,所选内容也紧密依托教材,但侧重点与教材不同。初中物理教师,单从第一章机械运动的5个小主题——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计时原理、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路程时间图像和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即能看出本书的定位与现行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学生在小学就学习了测量,但很少有学生想过测量是怎么一

回事。“测量实质与单位换算”一节不仅明确地介绍了测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单位换算的实质和方法。 转换法是物理学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常用研究方法,与之密切相关的函数是对物理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数学思想,二者都是学习研究物理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计时原理”一节特别强调了函数和转换在计时工具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定量化的科学,“自然这一巨著是用数学符号写成的”(伽利略语)。要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就需引入坐标系。坐标系也是学习物理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坐标系与运动的相对性”一节就是应用坐标系研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图像在物理学中应用极为广泛。“路程时间图像”一节不仅详细地介绍看图方法,而且还通过“拓展题”介绍了更为重要的“位置时间图像”。 虽然抛体运动很多高中生都很难弄懂,但正如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所说的,“即使不懂,也要看看。这种学习方法,我叫它‘渗透法'。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若对不能透彻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编者有感如此,在“伽利略论运动的相对性”一节不仅引用了伽利略对运动相对性的经典表述,而且还以此为基础分析探讨了抛体运动。 力学是高中物理很难很难的“冤大头”。“隔离体法”和“整体法”

(精品)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193

初高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物理) 专题一、初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比较 初中高中 研究对象 具体的个体 标量、一维空间 (初中速度即速率) 抽象的一般规律 矢量、二维空间 (力、速度等可非共线) 研究方法观察模仿类比思辨 常见方法 观察与实验法 物理模型法 猜想与控制变量法 类比方法 数学图像法 整体与隔离法 转换法 动态思维法 极限分析法 构建模型法… 【例1】 (初中)猎人用弓箭水平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弓箭射出的瞬间,它从树上跳下,但猴子在空中却被弓箭射中了,为什么? (提示:用参照物思考) (高中)A小球离地面高为H,以速度v水平抛出,此时与A处于同一高度的小球B点自由落体。(不考虑空气阻力) (1)若两小球间水平距离很远,求A小球落地时的水平射程X0 (2)若小球抛出点间距小于X0, 求两小球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3)若小球抛出点间的距离很大(>>X0)两小球每次落地后都会反弹,每次反弹时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大小都不变(方向改变),求两小球最终是否会在空中相撞? (4)若已知两小球间水平间距为S,且2X0>S>X0,B小球改为以速度v2 从地面竖直上抛,若碰撞发生在B上升阶段,求v2的取值范围;若发生在B下降的阶段,v2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从以上两题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异同: ①初中物理根据已发生的事件或过程探讨结论和规律——由“物”到“理”。高中物理更 加抽象,根据已知原理,判断运动过程,由“理”到“物”。 ②初中物理一般倾向于定性分析得出结果;高中物理较严谨,需定量分析判断(可能会有 分情况讨论) ③初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单过程、平衡态;高中物理研究一般为单对象或多对象, 单过程或多过程,平衡态或非平衡态。 ④高中物理与数学结合的更加紧密。对数学思维要求要高;但注意,每一种用数学思维解 决的题,都对应着一种简单解法,这种简单解法就是利用物理规律,跳过数学,直接判断状态、过程,得出关系计算结果。这就是高中物理的——物理思维。 初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同: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初中升高中-学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物理试题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初中升高中-学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目前“山东舰”上“歼-15”飞机仍然采用滑跃式起飞。据透露,中国下一艘很可能是电磁弹射航母,将采用自行研制的电磁弹射器,如图所示。电磁弹射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下列实验中,与电磁弹射器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A.B.C.D. 2.如图所示是实验室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图,处在磁场中的线圈有电流通过时,线圈会带动指针一起偏转.线圈中电流越大,指针偏转角度就越大.关于电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指针的偏转方向会改变 B.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C.该电流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D.线圈中电流大小变化时,其所受磁场力大小永远相同 3.如图所示,铅球从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铅球在飞行过程中,空气阻力不可忽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球的惯性不断变大B.铅球的运动方向保持不变 C.铅球运动到最高点时其动能为零D.铅球的机械能不断变小 4.一个灵敏电流表G的内阻为R g,其满偏电流为I g(所能测量的最大电流),如果要将其改装成量程为nI g的电流表,下列改装方法正确的是() A.串联一个阻值为nR g的电阻 B.串联一个阻值为(n-1)R g的电阻 C.并联一个阻值为1 n R g的电阻

D.并联一个阻值为 1 -1 n R g的电阻 5.如图所示,图象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横坐标表示体积,纵坐标表示质量,则图象中直线l的斜率表示物质的密度大小B.若横坐标表示路程,纵坐标表示功,则图象中直线l的斜率表示物体所受的恒力大小C.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电功率,则图象中直线l的斜率表示电流所做功的大小D.若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则图象中直线l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6.只利用如图各组给定的器材做实验,不能完成其实验目的是() A.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B.研究液体压强与 液体密度的关系 C.证明大气压强 的存在 D.验证电磁波 的存在 A.A B.B C.C D.D 7.如图所示,小球由细线吊着在AB间自由摆动,不计空气阻力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A点和O点,所受重力的方向不相同 B.小球由O点到B点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当小球刚好摆动到O点时,假如所有外力都消失,小球将保持静止状态 D.小球由A点到O点的过程中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速度增大 8.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 42℃ B.泰山山顶上的大气压约为1.8×105Pa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文档可编辑共129

河北保定市(15份合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材word 文档可编辑共129 第1讲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初中教材要求在初中化学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教材分析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高中教材要求在高中化学中,要加深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掌握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性质。学会计算原子、原子团的电子数。 1.原子 原子的英文名(Atom)是从?τομοζ(atomos,“不可切分的”)转化而来。很早以前,希腊和印度的哲学家就提出了原子的不可切分的概念。17和18世纪时,化学家发现了物理学的依据: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的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原子表现为电中性。如果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同,就成为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原子是一个极小的物体,其质量也很微小,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质子和中子有着相近的质量,目前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并拨动单个原子,下图为超高真空多功能扫描隧道显微镜,中图为显微镜下的硅原子结构,右图为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科学家拨动49个铁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资料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 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

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

2020年中考物理特色专题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解析版)

专题30 初高中物理衔接类问题 牛顿第三定律、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电流表和理想电流表、单摆摆动周期、平抛运动、斜抛运动、万有引力、电场力、凸透镜成像规律、磁力等问题,在初中阶段都没有量化的表达,有的只是定性的说明,但初中课程教学中,有的只是经过拓展学习,初步的达到了和高中阶段所学内容十分接近,在知识和知识简衔接处,用到一定的物理方法就完全可以达到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水平。在中考中,为了选拔能力素养突出的学生,物理试题的命制就会以初高中衔接知识为素材。所以毕业班学生多学习这些问题,中考成绩会更加突出。 【例题1】(2019山东菏泽)人类探索大空的奥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为探究太空垃圾对飞行器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做了一个模拟太空实验:用质量约为1g 的塑料圆柱体代替垃圾碎片,用固定不动的大块铝板代替飞行器,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击铝板时,在铝板上形成一个比塑料圆柱体直径大好多倍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大坑,如图所示,请你解释铝板上光滑圆形大坑的形成原因。 (物体的动能E K = 2 1mv 2 )。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利用E K = 2 1mv 2 求出动能的大小,然后结合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即可。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 的速度撞

击铝板时,产生的动能为 , 由以上计算可知,质量约为1g的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产生了巨大的内能,所以铝板上会形成光滑圆形大坑。 【例题2】质量可忽略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金属螺母,做成摆长为l的摆(如图所示),让螺母在竖直面内小幅度往返摆动,每完成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均为T=2π (g=9.8Nkg). (1)请你根据T=2π ,推测,螺母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的质量m是否有关________(选填“有关”、“无关”). (2)现有足量的细绳、大小相同的金属螺母,这些螺母有的质量相等,有的质量不等,写出验证你的推测的实验步骤(若有需要,可补充器材). 【答案】(1)无关(2)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⑤比较测量数据,得出结论。 【解析】(1)根据公式T=2π可知,其中π和g都是常量,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只与摆长有关;由于其中没有螺母的质量m,因此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螺母的质量无关; (2)要探究螺母摆动的时间与质量的关系,就要改变螺母的质量控制摆长相等,步骤如下: ①取一段长度合适的细绳,用天平从大小相同的螺母中称量出质量不同的螺母; ②把螺母系在绳子上,固定好绳子一端,用刻度尺测量绳端到螺母的长度; ③把螺母拉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记录螺母往返摆动的次数n,所需的时间t1; ④换用其它质量不等的螺母,重复上面实验,记下所需的时间t2; ⑤比较测量的数据,得出结论。 【例题3】(2019贵州贵阳)体育课上,小明在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力多次将足球踢出,发现足球斜向上飞出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