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文章目录*一、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二、胃炎与胃癌怎么区分*三、胃溃疡与胃癌怎么区分

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1、一般胃病与胃癌的区别

胃病不一定就是胃癌,尽管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

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但只能说有几率患上

胃癌,只要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是有希望把癌变扼杀的。

2、一般胃病有哪些

2.1、胃溃疡:由于胃癌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常易被误诊为

胃溃疡或慢性胃炎,特别是青年人易被漏诊。一般通过X线表现

即可区分。进一步做胃镜活检可明确诊断。

2.2、胃息肉:又称胃腺瘤,为来源于胃粘膜上皮的良性肿瘤。以60—70岁为多见,较小的腺瘤可无任何症状,较大者可见上腹

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恶心,有时可见黑粪。胃腺瘤需与隆起型早期胃癌相鉴别。需进一步经胃镜活检予以确诊。

2.3、胃平滑肌瘤及肉瘤:胃平滑肌瘤多发于50岁以上病人,临床无特征性症状,常见上腹饱胀隐痛等。约有2%可恶变成平滑肌肉瘤。胃镜检查可区别上述两种病变与胃癌。

2.4、胃巨大皱襞症:与浸润型胃癌均好发于胃上部大小弯处。良性巨大皱襞X线检查可见胃粘膜呈环状或迂曲改变,胃腔有良

好的扩张性,而浸润型胃癌粘膜多为直线形增粗,胃癌常变形狭窄,另外,巨大皱襞症常伴有低蛋白血症,而浸润型胃癌可见恶液质。

3、胃癌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胃部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便血、腹泻、便秘、胃下部不适、按压上腹有深压痛及轻度肌紧张等,这些均也可视为胃癌的早期信号,若有这些症状应及早进行全面检查,预防是最重要的。

胃炎与胃癌怎么区分胃炎和胃癌区别还是很大的,但是症状上一般容易混淆,需要借助于胃镜或者钡餐等相关检查加以区分,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类同于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即中晚期胃癌)症状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

显症状,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

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

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

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

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症状。

胃溃疡与胃癌怎么区分只要细心观察,胃溃疡与胃癌还是可

以区分的。年龄与病程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而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

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而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一般情况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药物治疗

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晚期在左锁骨上

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疼痛的规律性胃溃疡

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

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常有饱胀感;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

胃病的中医分类

胃病得中医分类 一、中医胃病分类。 中医辩证,将胃病详分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各证型。主要有:肝胃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瘀阻胃络型、肝胃郁热型、寒热错杂型、饮食停滞型等、 中医根据胃病得临床表现特点而确定其病证名称,大致有“胃脘痛"、“嘈杂”、“吞酸”、“呕吐”、“痞满”、“反胃”、“胃缓”、“伤食”、“吐血”、“呃逆”、“嗳气”等、 1、胃脘痛: 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就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必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症。现代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十二脂肠炎、胃癌及部分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胰腺炎等,均会出现胃脘痛。 胃脘痛仅仅就是一种临床表现,六淫邪气犯胃所致得胃脘痛,多为卒然暴痛,属于急性、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为慢性,以虚证为多。 胃痛初起,其病性较轻,多病在气分;凡胃痛兼有胀闷感,且胀痛攻窜两胁及背部,痛无定处,多属气滞。胃痛日久不愈则属气滞而致血瘀,由气分而病及血分,此类胃痛就是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有明显得拒按。 凡胃脘冷痛,遇寒加剧,喜热饮食,得热胃痛减轻,多属寒证;胃痛拒按,饥时作痛,进食后胃痛加剧,多属实证。 临床医师进行中医得辨证施治可达到疗程短、见效快、无痛苦、标本兼治得效果,就是愈后不易复发得、一种较好得治疗方法、 2、呕吐: 呕吐就是因胃失与降,气逆于上,而引起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得病症,多属于胃部得病变。呕吐得发生,多与外感、内伤、饮食失节致损伤脾胃有关,临床常根据呕吐得声音强弱、吐势得缓急、呕吐物得性状、气味及其她兼症,判断胃病得寒热虚实。凡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呕吐物清稀者,多属虚寒证。 呕吐属实证者,多兼有胃痛、属食滞引起得,胃脘多有胀满,嗳腐酸臭,且有暴饮暴食得病史。属于气逆引起者,必兼胃脘胀痛,且连于两胁肋部。 3、泛酸: 泛酸就是指因胃中酸液过多,随胃气上逆泛溢而入食道,乃至咽部,随即咽下、常见肠溃疡、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等疾病、 泛酸常与胃痛兼见,但也常单独出现。多出肝炎内郁、胃气不与而发,或者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致。泛酸兼有胃脘烧灼感,脘腹胀闷,口干口渴,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者,多为肝气犯胃引起。 4、呃(e)逆: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23T14:16:49.2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亚娟[导读] 胃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 张亚娟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9-0131-01 胃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目前,随着电子技术、超声技术等高新技术在胃镜中的应用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日益得到重视,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发现率和治疗率在逐年升高。目前胃镜不仅已成为诊断早期胃癌的最重要工具,而且也是早期胃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2年1至2013年6月对60例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治疗,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7-60岁。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恶病质等。 1.2早期胃癌的治疗 1.2.1内镜下切除治疗大量临床病理学研究表明,浸润深度为m层(包括m1、m2、m3)的黏膜内癌几乎均不伴有淋巴结转移,sm.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也极低,所以对于浸润深度为m1、m2、m3及sm1的胃癌有可能在内镜下将肿瘤病灶切除而获得痊愈;但sm2以深的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明显增高,不适合内镜治疗[1]。 常用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黏膜分割切除术和黏膜下切开剥离术。可根据早期胃癌不同类型可选择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EMR适应证:①病理特征为高分化或中分化腺癌、乳头状腺癌的微小癌;②直径<2cm的I型、Ⅱa型病变;③直径小于1cm的Ⅱb、Ⅱc 型病变且无溃疡;④无静脉和淋巴结转移。⑤癌肿>2cm的高龄或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ESD适用于直径>2cm或有溃疡形成而不推荐进行EMR治疗,或经EMR治疗后复发的患者。优点为可以一次性地整片切除较大范围的病灶,可以保证给病理医生提供完整的标本,利于准确地分析病变部位是否完全切除(广度及深度)、局部淋巴结或脉管有无转移;而且可以降低肿瘤的局部遗残率及术后再发率,因为有统计资料分析显示,分片切除法的肿瘤局部遗残率、再发率要较一次性切除法为高。ESD的缺点为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穿孔、出血;手术时间较长,即使操作熟练者切除直径2cm大小病灶也需花费1h左右时间。 在对早期胃癌施行内镜治疗时,由于内镜下对病灶范围、肿瘤细胞浸润深度的术前判断可能未必非常精确,所以对切除标本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是极其重要的,检查内容包括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深部断端有无癌细胞残留、水平断端有无癌细胞残留、有无淋巴管转移、有无脉管转移等,必要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追加再次内镜下手术或转外科手术治疗。 1.2.2内镜下非切除治疗可根据病灶情况选用以下治疗:①内镜下氩气刀(APC)烧灼治疗。②内镜下光动力学治疗。③内镜下激光治疗。④内镜下微波治疗等。但是由于这些方法不能提供手术标本帮助分析所行治疗是否完全彻底,因此近来多不主张使用[2]。 2 结果 经我院积极治疗后,60例患者中,病情明显好转55例,3例患者病情好转,2例患者病情得到稳定。 3 讨论 各国学者在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总结。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Ⅱc+Ⅲ,Ⅱc型的早期胃癌的生存期差异较大,从数年至10余年不等。早期胃癌的手术切除预后很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0%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80%~90%。黏膜内癌生存期最长可为20年,而肿瘤穿透黏膜下层,预期生存期为1年。另外,淋巴结转移得越远、个数越多者预后越差。有人观察到少数早期胃癌经5~10年仍不演进为进展期胃癌。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向胃壁深层浸润、增殖。根据癌细胞在胃壁的浸润深度,胃癌可分为m癌(癌细胞限于黏膜层)、sm癌(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mp癌(癌细胞浸润至固有肌层)、ss癌(癌细胞浸润穿过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s癌(癌细胞浸润至浆膜下层)、se癌(癌细胞浸润穿过浆膜下层)、si癌(癌细胞扩散至腹膜)。 早期胃癌的概念由日本内镜学会最早(1962年)提出后一直沿用至今,定义为癌细胞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癌肿浸润至固有肌层但未穿透固有肌层者称中期胃癌;浸润到浆膜层或浆膜外时称晚期胃癌;中期胃癌和晚期胃癌统称为进展期胃癌[3]。早期胃癌(EGC)又分为黏膜层癌及黏膜下层癌。近年来,为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需要,又根据癌细胞浸润深度,将黏膜层癌分为黏膜浅层癌(m1)、黏膜中层癌(m2)、黏膜深层癌(m3);将黏膜下层癌分为黏膜下浅层癌(sm1)、黏膜下中层癌(sm2)、黏膜下深层癌(sm3)。以上分类的概念在掌握手术适应证时较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厚钰,姚礼庆.现代内镜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5. [2]余娜,蔡田豪.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关系.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5:361. [3]郭强.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现状.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62.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因为胃溃疡是良性病变,而胃癌则是恶性肿瘤,正确地区分二者,不仅关系到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胃溃疡与胃癌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症状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应该解病情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因素。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疼痛多有规律性,而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而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胃癌70%一般无明显症状的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治胃的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水肿。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饭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胃溃疡疼痛是有规律性的。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而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没有关系的,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疼痛常为咬齿性。常有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打呃、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当然,上面讲述的只是一般性鉴别,但是还要做胃液分析、脱落细胞、大便潜血等试验室检查,胃镜、X线钡餐,以及B超CT这些检查来更好地确诊。胃癌胃镜:目前胃镜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工具。临床上所使用的内镜主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镜检查特别适用于:①怀疑胃部良性或恶性肿瘤者;②短期内动态观察胃的溃疡性病变,以鉴别良性或恶性;③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癌找原发灶。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变化,通过胃镜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钡餐检查:近年来由于X线检查方法改进,使用双重摄影法等,可以观察到粘膜皱襞间隙所存在的微细病变,因而能够发现多数的早期胃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胃溃疡胃镜检查,可于胃部见圆或椭圆、底部平整、边缘整齐的溃疡。根据溃疡面所见,可分为:①活动期:溃疡面为灰白或褐色苔膜覆盖,边缘肿胀,色泽红润、光滑而柔软。②愈合期:苔膜变薄,溃疡缩小,其周围可见粘膜上皮再生的红晕;或溃疡面几乎消失,其上有极少的薄苔。③瘢痕期:溃疡面白苔已消失,变成红色充血的瘢痕,可见皱襞集中。胃溃疡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观察 李明松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中医医院消化科,云南曲靖655800 [摘要]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12年5月该科收治的80例胃溃疡伴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解毒活血法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每日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5%,对照组为7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化合并不典型增生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解毒活血法对胃溃疡伴胃癌前病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关键词] 胃溃疡;胃癌前病变;汤剂;解毒活血法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3)02(b)-0141-01 胃溃疡为胃癌前疾病之一,二者合并更加重了疾病恶化的趋势,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病理见肠上皮化生或/和异性增生。临床一般采用中医方式治疗,通过解毒活血法使热毒消除,淤血疏散。该科对2007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部分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采用解毒活血法治疗,与PPI制剂治疗对照观察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科2007年1月—2012年5月共收治胃癌前病变合并胃溃疡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4~65岁,平均43.2岁;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22例,不典型增生13例,既有肠化又有不典型增生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43.7岁;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23例,不典型增生13例,既有肠化又有不典型增生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类型以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胃癌前病变和胃溃疡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排除重要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功能病变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解毒活血法组方汤剂(蒲公英20 g、连翘15 g、当归20 g、柴胡20 g、延胡索20 g、徐长卿20 g、石菖蒲15 g、黄连12 g、三七粉15 g、赤芍25、佛手15 g、枳壳15 g、郁金15 g、桃仁15 g),每次100 mmL,3次/d,饭前0.5 h服用;对照组予PPI制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联合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剂量为: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每次10 mg,每日1~2次,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每次1袋,3次/d,两组疗程均为1.5~2个月。 1.4 胃溃疡疗效标准 [1]痊愈:胃镜下溃疡、炎症全部消失;显效:胃镜下溃疡消失,仍有炎症,临床整体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胃镜下溃疡面缩小率在50%以上,整体症状出现一定减轻;无效:胃镜下溃疡面缩小率低于50%,整体症状未见改善或出现加重。 1.5 胃癌前病变治愈标准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癌症知识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年龄层次 > 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并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 而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无明显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饮食 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 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疼痛的规律性 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餐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 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无关,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常有饱胀感;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 事实证明,只要细心观察,胃溃疡与胃癌的区别还是有章可循的。胃溃疡与胃癌虽属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溃疡型胃癌”就更是如此,所以极易造成误诊。为了不致贻误病情,不仅医生应该掌握区分两者的本领,就是病人最好也要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以便提高警惕,尽量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责任编辑:单文贤) ");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它是100 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当身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人们身体内所有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增长和分化可满足身体需要,这种有序的过程可保持人们身体健康。然而,如果细胞继续分裂,这些额外的大量细胞就形成肿瘤。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而且,癌细胞可从肿瘤中穿出,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这就是癌症如何从原发的部位到其它器官形成新的肿瘤,这个过程就叫癌症转移,多数癌症是根据他们起始的器官或细胞类型来命名的。 治疗方法基因—病毒治疗方法: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存在着某些基因表达上的差异,使得某些病毒在正常细胞内复制所必需的基因,在肿瘤细胞内并不需要。因此,去除这些基因有望使其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复制,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能复制。以腺病毒(AdV) 为例,p53 是宿主细胞抗腺病毒的主要蛋白,正常细胞受腺病毒感染后立即激活p53 ,导致细胞凋亡,使病毒复制终止。然而,在极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细胞感染腺病毒后并没有立即出现凋亡,主要原因是野生型腺病毒存在着能抑制p53 激活的蛋白,即E1b 55Kda 蛋白,因此野生型腺病毒也能在正常细胞内复制。当腺病毒缺失E1b 55 Kda 蛋白后,它感染正常细胞时,就不能抑制p53 的激活,而在p53 被激活后,则会使细胞很快凋亡,腺病毒不能再增殖,从而使感染终止。但在肿瘤细胞中,p53 已突变或失活,故病毒感染后,没有p53 可被激活,肿瘤细胞就不会凋亡,因此缺乏E1b 55Kda 的腺病毒能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增殖,最终肿瘤细胞被

五种职业5种“胃病”(新编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五种职业5种“胃病”(新编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五种职业5种“胃病”(新编版) 朝九却非晚五,忙忙碌碌,现代都市的白领们正面临严重的健康流失现象,虽然他们经常光顾健身房、SPA,而且每天都服用大把的维生素药片……然而,疲劳、头疼、胃口不佳这些状态还是挥之不去。专家指出,健康的饮食才是健康的基础,健康的胃比多少维生素都管用呢!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自己的胃只有一点点小毛病,甚至是完全健康的,根本不用多考虑。实际上,专家指出现代人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大部分人的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也许您的胃并不像您认为的那样健康呢! 如果您曾经出现过以下这样的症状,那么您可能不再单纯地属于“白领”一族,更可能是属于“白领”里的“胃病”一族,因为这些胃炎和胃溃疡的症状正是由于所谓的时髦生活所引发的,而且

有可能您的胃已经病得不轻。 公司白领:加班加出胃病来 症状:黄小姐是一位年轻漂亮,穿着入时,举止优雅的OL (OfficeLady)一族,出入高级办公楼,工作起来果断、风风火火,深得老板的赏识,然而,在接受强大工作挑战的同时,黄小姐也在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由于长期的高度紧张状态以及饮食的不规律,她常常会感到胃痛、恶心、“烧心感”及全身倦怠感等症状。经专家诊断,她的胃出了严重的问题! 病因:今天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健身场所爆满,食疗、针灸、足部按摩、SPA甚至各种偏方乐此不疲,粉墨登场。然而,胃病患者的数量却并未减少,胃病患者的症状也并未明显减轻,甚至呈现低龄化趋势。而专家指出,在这些胃病患者之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胃病是因为胃酸过多而引发的胃病。 像黄小姐这样的OL,有知识、有能力,平时也自认为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但由于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之中,经常无法有规律地饮食,有时在上一顿省略的情况下又陪客户不停地吃上几个

胃病的种类

胃病的种类 胃病种类虽然很多,但胃病患者的症状大多相似,主要有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胀气、返酸、嗳气、恶心、呕吐、出血等。而这其中最常见的四大症状分别为胃痛、反酸、胀气和胃不舒服,大多数胃病患者会伴有其中一种症状或几种症状同时出现。 古人云,十人九胃病,说明自古以来胃病都是很常见很普及的一种疾病。胃病的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胃病的临床症状很多,形式多样,虽然同为胃病,但是每个人的症状都不相同。 胃病的种类: 1、急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有时伴腹泻,严重的急性胃炎还会引起呕血、便血等症状。急性胃炎包括四种类型,在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是急性单纯性胃炎。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慢性胃粘膜病变。长期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如烈性酒、咖啡、辛辣和粗糙食物,以及水杨酸类药物等),过度吸烟、过度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3、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典型表现是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常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一般于进餐或服用抗酸剂后症状可以缓解。患者对自身规律性的症状印象很深,在就诊时常会叙述得很清楚。 4、胃溃疡:溃疡合并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等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古方胃崧

茶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能有效改善胃部疾病。 胃病的预防及调理: 胃病养生茶疗法:俗话说的好“吃药不如喝茶”。茶,虽非药,但历来被文人雅士、王公贵族奉为养生佳品。茶疗,作为一种现代绿色养生疗法,更是具有安全无副作用之效。它取药物之性,饮茶之味,两者配合,相辅相成,起到茶借药力、药助茶功的协同作用,收到解渴与保健调养的双重效应。养胃茶疗古方谓崧茶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癌变等。喝着茶还能保健的茶疗养生在都市悄然兴起,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首先,饮食习惯要改变。很多胃病的发生,就是因为长期饮食不节、饮食无规律而引起的。所以平时应尽量养成规律饮食的习惯。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如此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对于胃病较为严重或年龄较大,脾胃功能虚弱的患者,还应注意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另外,饮水也应该注意,不可一次性喝太多汤水,会加重胃的负担,可分几次喝。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1,内镜下表现 溃疡型进展期胃癌与良性溃疡较易鉴别,内镜下胃溃疡良恶性鉴别难点在于早期凹陷型胃癌(如Ⅱc型、Ⅲ型及Ⅱc+Ⅲ混合型),鉴别要点包括凹陷本身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形态的观察。 一般而言,恶性溃疡的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凹陷中心部黏膜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较脆,局部胃壁扩张性差,容易出血。如果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边界比较清楚。此外,凹陷周围集中的黏膜皱襞常呈现中断改变,这也是恶性溃疡的重要特征。病变浸润越深,皱襞集中现象越明显。 Ⅱc型早期癌有时需要与伴轻度凹陷的溃疡瘢痕相区别,瘢痕一般凹陷较轻,中心部均匀一致,平坦,四周皱襞集中直到瘢痕处,呈逐渐变细。 对伴有溃疡形成的早期癌患者,随访过程中可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而周围Ⅱc样癌浸润进一步扩展,继而中心溃疡又会再形成,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被称为“恶性周期”。 因此,临床上单纯用治疗后溃疡消失作为良恶性溃疡的特征是不够的。在某些良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糜烂,这时很难与Ⅲ+Ⅱc型早期癌区分,须经内镜活检证实。 最近有研究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良性和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胃溃疡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不同位置的溃疡恶变率存在差异,贲门溃疡恶变率最高(73.68%),其次为胃体溃疡(54.2%),胃角和胃窦溃疡的恶变率最低,分别为13.3%和14.8%。而且,恶性溃疡的平均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溃疡。这提示胃溃疡的位置和大小可用作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及窄光谱成像技术(NBI)或可扩展电子分光色彩强调技术等特殊电子染色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发现胃黏膜表面的小凹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有利于病灶性质和范围的确定,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据早期胃癌分类标准(VS诊断标准),若NBI放大内镜能发现溃疡周边表面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异常,且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则提示恶性溃疡可能。 2,超声内镜鉴别 对于内镜下难以区分良恶性的溃疡性病变,还可以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恶性病变呈现为低回声改变,胃壁原有层次结构破坏,而良性溃疡因炎症水肿及纤维化程度不同,呈现不同回声改变,溃疡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楚。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内镜超声诊断恶性胃溃疡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62.7%,准确率达71.6%。 除鉴别良恶性溃疡之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总体准确率可达86%。遗憾的是,本例患者术前未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无法与术后病理对比。 近年发展的增强内镜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病变。由于恶性病变开始出现强化的时间早且程度较高,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而良性病变则无上述特征,结合3D超声内镜更可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并可能进一步指导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如果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有针对性地取活检,将有助于评估疾病分期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胃炎有什么症状

胃炎有什么症状 *导读: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 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 常见症状主要有: 1.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常为胀痛、烧灼性疼痛),可因进食而加剧。 2.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有时伴有腹泻。 3. 根据不同致病因素,可能还伴有出血、发热畏寒、脱水和头痛等全身症状。 4. 查体可见上腹部压痛等体征。 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一、刺激性食物和药物 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或水杨酸盐类药物,或进食时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黏膜,或过度吸烟,烟草酸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所致。

二、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视,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胃萎缩伴恶性贫血患者血液中发现有内因子抗体,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 三、感染因素 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黏液层接近上皮细胞表面有 大量幽门螺杆菌(H P)存在,其阳性率高达5 O%~8 O%,此菌并不见于正常胃黏膜。凡该菌定居之处均见胃黏膜炎细胞浸润,且炎症程度与细菌数量有关。 饮食小贴士 时下不少年轻人,喜欢一边吃热腾腾的食物,一边大口喝加冰块的冷饮,这也是一种坏习惯,对脾胃虚弱的人伤害更大,日子久了很可能得病。上餐馆吃饭时,最好不要空肚吃下一些太刺激的开胃小菜,如泡菜、辣椒、生洋葱或马来泡菜等,避免腹胀生风,在饭后带来很不舒服的感觉。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 文章目录*一、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二、多发胃溃疡怎么防止变胃癌*三、多发胃溃疡的危害 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1、多发胃溃疡与胃癌区别病程不同 胃癌的病程相对较短,且表现为进行性恶化;而胃溃疡病程长。呈周期性。 发病人群的区别 胃癌以中年以上多见,而胃溃疡则多发生于青年人。 临床症状 胃癌的症状和胃溃疡的症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逐渐加重,消瘦.抗酸药及抗溃疡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而胃溃疡的疼痛有规律.进食时客能缓解,抗酸药或抗溃疡治疗 效果较好。 2、胃溃疡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

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3、胃溃疡怎么检查 内镜下溃疡可分为三个病期:活动期:溃疡基底部蒙有白色或黄白色厚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A1),或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开始消退,四周出现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A2)。愈合期:溃疡缩小变浅,苔变薄,四周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向溃疡围拢,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H1),或溃疡面几乎为再生上皮所覆盖,黏膜皱襞更加向溃疡集中(H2)。瘢痕期:溃疡基底部白苔消失,呈现红色瘢痕(S1),最后转变为白色瘢痕(S2)。 多发胃溃疡怎么防止变胃癌1、患者家庭中最好采用分餐制:与家人共用碗筷进餐的人胃溃疡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当人们共用碗筷进餐时,唾液里的幽门螺旋菌可通过饭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传染、传播。对此,专家建议,患者在与家人共同吃饭时应采用分餐制,不要共用餐具,个人专碗专筷,这样可以有效防治幽门螺旋杆菌交叉感染胃溃疡。 2、胃溃疡患者需要坚持治疗:许多胃溃疡患者不重视自身疾病,不加以治疗或者胡乱停药、换药,经常食用解热镇痛类药物以及吸烟等,这些行为极易导致胃溃疡反复发作。专家指出,胃溃疡的治疗一个疗程需服药4-6周,疼痛得到缓解以后仍需巩固1-3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长期服药,勿自行停药、换药。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胃溃疡到胃癌有多远 发表时间:2019-07-15T11:38:10.87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杨应雄 [导读]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 四川省南部县中医医院 637300 据浙江新闻报道,一名在杭州打拼的28岁李姓小伙,因生活习惯问题,长年患有胃溃疡。后期频发上腹部胀痛,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胃溃疡已经发展成胃癌。那么,胃溃疡距胃癌有多远呢? 胃溃疡的发病机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胃溃疡。胃溃疡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主要与胃黏膜损害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等因素有关,即损害与修复的关系决定胃溃疡发生与否。胃溃疡的常见发病病因有幽门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异常,同时,心理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应激也容易诱发胃溃疡。其中,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指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和利血平。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存在各种学说,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学说。通俗的来说,胃里面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这些东西统称为防御因子。还存在一些东西对胃黏膜起损伤、消耗作用,这些东西就统称为攻击因子。 目前,胃黏膜的攻击因子主要是胃酸和幽门杆菌。胃酸会腐蚀胃黏膜,胃蛋白酶在pH小于7的环境中,即酸性环境中,它的活性会增强。因为胃黏膜的组成有蛋白质,所以,它会分解胃黏膜。而幽门杆菌可通过释放尿素酶,分解尿酸产生氨气,并分泌空泡,以形成细胞毒素、磷脂酶等物质。细胞的外层是由磷脂构成的,所以它会损伤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在长时间作用下,导致溃疡。因此,幽门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异常是胃溃疡常见的发病病因。 胃黏膜的防御因子主要是胃黏膜屏障,它由黏液和胃黏膜柱状上皮组成。主要是避免胃黏膜与胃蛋白酶直接接触而被分解。同时,还可以阻止胃酸中的氢离子快速反向逆散进入胃黏膜,减少氢离子对胃黏膜的损伤。胃黏膜屏障的功能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胃黏膜分泌状态、胃黏膜血流以及局部的酸碱平衡。胃黏膜上皮细胞可以分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氢离子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极不稳定,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反应都是可以逆转的,物质之间会形成动态平衡。当碳酸氢根离子含量多的时候,对应的氢离子含量就会少。在胃黏液中,根据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距离的不同,对应的碳酸氢根离子含量是不同。距离越近,碳酸氢根离子浓度越高,则氢离子浓度越低。由此形成了从黏膜表面到胃腔从低到高的氢离子浓度,即从高到低的pH梯度,保护胃黏膜。此外,黏膜血流可以给黏膜细胞运送掉一些损伤因子,从而保护胃黏膜。 诊断胃溃疡的西医标准症状为,上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该种疼痛在服用碱性药物后会缓解。同时,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这类症状,可用于自己检验。在医院里,更为客观性的标准就是用内窥镜检查,可直接发现胃溃疡。胃癌 接下来,说说胃癌。胃癌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患者均为中老年人。然而,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中青年胃癌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而老年人的发病几率反而有下降趋势。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胃镜检查的普及。这主要是指,以前即便有人得了胃癌,但却由于没有去检查或者没进行胃镜检查,无法发现自己患有胃癌,因此,统计胃癌的数据并不完整,总体统计人数偏少。而现在,科技发达了,人们健康观念强了,使得诊断人群的基数增加,增加了胃癌的诊断率。另一个方面是现在工作压力、环境问题、生活习惯等因素,让人们接触到癌症诱因的几率增多,使胃癌的实际发病率增加。 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 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上消化道溃疡,其恶变率为6.5%~7.5%。而胃溃疡便是主要的上消化道溃疡。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得了胃溃疡,那么他的胃溃疡有至少6.5%的几率恶变为胃癌。作为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胃溃疡与胃癌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关系十分复杂。下列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首先,谈一下早期胃癌,它是指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早期胃癌患者约有80%没有症状,所以很难靠自身来发现。还存在一些患者,即便有症状,也都是一些非典型性症状,比如没有食欲、肚子不舒服等。这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的胃部疾病混淆。其中就有胃溃疡。所以,当出现胃溃疡的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因为这可能是早期胃癌,尽早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对于早期胃癌,对应的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相对进展期胃癌的5年存活率只有15%左右来说,胃癌还是早发现早治疗为好。 早期胃癌的诊断与一些物质的含量有关。所以,接下来谈一下与胃溃疡和胃癌相关的一些体内物质含量的情况。第一类物质是血清炎性因子,主要是血清白介素6(IL6)和血清白介素8(IL8)。它们属于重要的细胞因子,负责参与体内细胞分化。最所周知,肿瘤就是细胞的恶性增值引起的。所以胃癌与血清IL6和IL8有着较强联系。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血清IL6、IL8和胃癌的关系研究时发现,它们会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据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胃癌分期越晚,胃癌病人体内的血清IL6和IL8含量越高。同时,又有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的血清IL6和IL8水平高于常人,但低于胃癌患者的。此外,这样一来,胃溃疡患者比健康人多出的血清IL6和IL8水平,会大大增加患者得胃癌的可能性。当胃溃疡病人去医院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这两种物质的水平变化。当这两种物质水平上升时,胃溃疡就离胃癌不远了。 第二类物质是叶酸和维生素B12。它们是体内DNA合成过程中的必需物质。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血浆血清叶酸水平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常人。而胃癌患者体内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常人,维生素B12水平与常人无明显差异。所以,当胃溃疡患者发现体内叶酸水平剧烈下降,维生素B12含量却出现上升时,那就离胃癌不远了。或者已经患有早期胃癌了。 最后谈一下胃溃疡向胃癌转变的一些症状吧,这些是病人能明显感受到的。第一点是疼痛的无规律性。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是有规律的,比如吃完饭后一个小时疼,那么每次吃完饭,等一个小时后,就会疼。而胃癌引发的疼痛是无规律的,可能没吃饭之前就疼,可能是饭后一小时疼、两小时疼,或者吃饭就疼。第二点,疼痛无法用碱性药物缓解。前面提过,胃酸分泌异常会引发胃溃疡,利用碱性药物中和胃酸自然能缓解疼痛。而胃癌与胃酸无关,自然无法用碱性药物来缓解疼痛。第三点,疼痛的效果转变。胃溃疡引发的疼痛主要为一种,要么是烧灼感,要么是钝痛,而胃癌引发的疼痛则会有多种,时而钝痛,时而剧痛。第四点,出现呕血或柏油样大便。第五点,腹部出现包块。胃溃疡一般不会形成腹部包块,而胃癌属于恶性肿瘤,必然会出现包块,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一点。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28T13:54:48.8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作者:王朵朵 [导读] 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分析早起胃癌患者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期胃癌的64例患者病例分析统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内镜诊断并行内镜黏膜剥离术,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开始活动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比患者病例检出结果发现观察组准确率高达92.3%,与对照组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而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超声内镜可有效提高对早起胃癌的诊断,并且对黏膜剥离术准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早期胃癌;超声内镜;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由于近些年人们生活规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患胃癌的患者逐年攀升,且发现时较晚,就诊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对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1],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医院采用超声内镜诊断早起胃癌和治疗,但对于治疗后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仍有空缺,本文就实施规范化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和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展开分析,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5年12月-2016年6月前来我院治疗早起胃癌的64例患者临床治疗病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8±8.49)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8例,Ⅱ型19例,Ⅲ型7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92±8.27)岁,通过病例检测分为:Ⅰ型10例,Ⅱ型18例,Ⅲ型6例。排除两组患者中存在肝肾衰竭、心肺衰竭以及凝血功能系统障碍等疾病,以免由于调查需要使用药物或治疗延误其他病情的治疗或导致其病情严重化,同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告知参与调查的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例分型等基础资料发现无明显差距,具有对比性(P>0.05)。 1.2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治疗,而观察组行超声内镜下型黏膜剥离术,术前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手术采取全身麻醉,术前嘱患者进食8小时,术中胃内抽尽空气并注水,缓慢插入探头,观察发病区域病灶并采用电刀电凝止血,切除部分病灶送病理科检验,术后给予患者消炎镇痛等支持性疗法,并嘱其家属术后给予患者流质食物,以免刺激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两组患者术中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术中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若发生意外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并及时抢救患者。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差,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开始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发现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时间短,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检出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早期胃癌检查,发现检出胃黏膜癌变12例,而胃窦癌15例,胃粘膜下癌7例,与临床病例检查对比发现准确率为92.3%,且有2例发生胃底部出血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25%,而对照组中胃底部出血3例,病灶切除处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63%,相比有明显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对近些年的流行病进行统计发现,胃癌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居恶性肿瘤首位,临床沟通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发现,可能与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规律有一定关系,早期胃癌临床表现可能并不明显,少数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底部灼烧感[2],且患者可由于进食后疼痛感导致进食减少而体重逐渐减少,往往会与其他疾病混淆,以至于延误病情导致病情愈发严重。传统治疗早期胃癌主要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术中出血较多导致并发症多和恢复较慢,同时术后患者患处并不美观,而采用超声内镜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诊断准确率高达92.3%以及发症较低,并且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开始下地时间明显较常规开腹手术诊断和治疗明显缩短,同时术后患者患处伤口面积小,不影响患者日后穿着,超声内镜具有放大、镜内染色以及聚焦等功能[3],可以更直观和立体的观察病灶,对手术中定位和定性有很大作用,不仅可以直观看见病灶表面,还可以超声病灶周围组织,判定其主要性质做出准确判断。综上所诉,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规范性诊断操作较为简单、创口下、出血少、并发症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对于内镜下进行胃黏膜剥离术更为精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芳,郑勇,黎永军,等.26例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5(7):653-656. [2]郑洪伟,薛会光,杨爱华,等.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与胃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比较[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4(8):

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精)

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 按照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制定的胃溃疡癌变诊断标准,我院1970~1998年间确诊胃溃疡癌变65例,均经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全组男52例,女1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4岁,平均51.6岁。行胃癌根Ⅰ术式(D1)37例;根Ⅱ术式(D2)28例,其中4例行全胃切除。病变位于胃窦部23例,胃角部27例,胃体部6例,贲门及胃底部4例,胃大弯侧5例,均无腹腔播散。病理组织学检查为早期癌30例,侵袭肌层25例,侵袭浆膜10例,管状腺癌48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2例。有淋巴结转移13例。早期癌、侵袭肌层和侵袭浆膜层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7%、28.0%和36.4%。D2术式中早期癌18例,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13枚,仅1例有1枚第一站淋巴结转移(1/234),转移率为5.6%;进展期癌10例,平均每例检出淋巴结14.8枚,有5例、12枚淋巴结转移(12/148),转移率50.0%,其中1例有1枚第二站淋巴结转移。 全组65例中随访59例(90.8%),失访6例(按死亡计)。现生存48例,死亡11例。术后生存5年以上56例,5年生存率78.6%(44/56),其中行D1、D2根治术者分别为80.0%(28/35)和76.2%(16/21);术后生存10年以上41例,10年生存率65.8%(27/41),其中行D1、D2根治术者分别为 62.5%(20/32)和77.8%(7/9)。 二、讨论 胃溃疡癌变问题虽争论了多年,但其癌变理论已基本被认可。1980年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将溃疡癌变列为胃癌的特殊类型,并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此后,成立全国胃溃疡癌变研究协作组,对胃溃疡癌变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许多内窥镜学者经潜心观察和追踪随访获得的大量资料证明,胃溃疡可以发生癌变,并非属癌性溃疡[1]。癌变源于溃疡还是取决于溃疡周边所伴随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尚有争论。事实上,溃疡使粘膜缺损后的再生性修复将必然引发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则成为重要的癌前期病变基础。 胃溃疡癌变的突出特征是早期癌的发病率相当高。国内文献报道为48.9%[2],本组为46.2%。由于溃疡引起的明显症状迫使患者及时检查,因而可较早发现溃疡癌变。特别是内镜应用的普及,使早期癌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即使发展为进展期癌,也多侵袭浅肌层或肌层,累及浆膜者居少,淋巴结转移率低,2站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病变侵袭范围小,病情发展缓慢。因此亦决定了胃溃疡癌变的手术切除率可达100%,5年及10年生存率高,明显优于其他胃癌组。这种结果似乎表明,溃疡癌变病程的发展是处于胃癌各不同分期的早期阶段。决定胃溃疡癌变预后的主要因素与癌组织侵犯胃壁的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多少密切相关,而与癌的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可比性。 本组行D1根治手术者以进展期癌居多(67.6%),D2根治手术以早期癌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