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

王雪华金匮要略讲稿.

王雪华讲《金匮要略》

王雪华简介 (3)

目录 (4)

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6)

第02讲《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10)

第03讲《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15)

第04讲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19)

第05讲《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24)

第06讲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 (31)

第07讲第一篇:概述 (37)

第08讲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44)

第09讲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50)

第10讲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57)

第11课第一篇:四诊举例 (64)

第12讲第一篇:小结 (71)

第13讲第二篇:痉病 (82)

第14讲第二篇:湿病证治(1) (89)

第15讲第二篇:湿病证治(2) (96)

第16讲第三篇:概述 (104)

第17讲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 (110)

第18讲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118)

第19讲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126)

第20讲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132)

第21讲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139)

第22讲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148)

第23讲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156)

第24讲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162)

第25讲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169)

第26讲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175)

第27讲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183)

第28讲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 (189)

第29讲第六篇:虚劳病辩证 (195)

第30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202)

第31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 (209)

第32讲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 (216)

第33讲第六篇:小结 (223)

第34讲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 (230)

第35讲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 (236)

第36讲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 (244)

第37讲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 (253)

第38讲第八篇:小结 (260)

第39讲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 (267)

第40讲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 (274)

第41讲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 (279)

第42讲第十篇:概述 (286)

第43讲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 (292)

第44讲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297)

第45讲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 (304)

第46讲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 (311)

第47讲十篇:小结 (311)

第48讲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 (319)

第49讲第十一篇:小结 (326)

第50讲第十二篇:留饮、伏饮 (334)

第51讲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 (341)

第52讲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 (347)

第53讲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 (354)

第54讲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362)

第55讲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 (370)

第56讲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 (376)

第57讲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383)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391)

第59讲第十四篇:血分、水分 (397)

第60讲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403)

第61讲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 (411)

第62讲第十五篇:概述. (418)

第63讲第十五篇:黑疸 (425)

第64讲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 (431)

第65讲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 (438)

第66讲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 (446)

第67讲第十六篇:概述 (451)

第68讲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458)

第69讲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 (466)

第70讲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 (474)

第71讲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 (481)

第72讲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 (488)

第73讲第十八篇:概述 (496)

第74讲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 (504)

第75讲第二十篇:概述 (513)

第76讲妊娠常见诸疾证治 (520)

第77讲第二十一篇:概述 (527)

第78讲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533)

第79讲第二十二篇:概述 (541)

第80讲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 (552)

王雪华简介

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主讲《中药学》、《金匮要略》等学验俱丰,深得海内外不同层次学员的赞誉,并应邀赴韩国讲学。200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启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遴选为四大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金匮要略精讲》主讲人,完成80学时VCD

光盘制作内容所需的100余万文字的修改与校订工作。

自1985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研究生30余名。2002年1月荣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首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称号。在"张仲景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实验研究"领域富有开拓性、创新性。主持重大科研课题7项,参与项目3项。已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学成果奖3项。

其中,(1)经方加味治疗肺癌的机理研究以及放化疗损伤的研究;(2)当归芍药散胶囊剂/汤剂加味治疗妇科腹痛、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不孕症的系列研究;(3)射干麻黄汤冲剂治疗小儿寒饮咳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4)研制痛痹贴治疗寒湿历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研究颇具特色。有利于深入挖掘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有利于深刻阐发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国际、国家、省级学术会议颁发的奖杯、奖牌、证书15个;主审、主编、副主编大型辞书、专著、教材、教参等计19部。2002年11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最擅长治疗肿瘤及放、化疗损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结石症、过敏症、胸痹、心悸、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精神抑郁症以及月经病、带下病、不孕症等疾病。

目录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

07 第一篇:概述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

12 第一篇:小结

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第01讲《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多是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雪华教授。我为能够荣幸地被遴选为本课程的主讲人,我很高兴。一、有一种荣誉感。就是对我个人,对我的工作单位,对我所在的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二、是责任感。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大温课”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决不能辜负各级领导和所有听课学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三、使命感。正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快车道”。我能够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庆幸和终身难忘的。因此,我把这次学习的好机会,看作是代表全国的同行们,在这里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公开教学,愿抛砖引玉,并广泛听取宝贵意见。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和现场学员的真诚合作。

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内容是开头的话,绪言。

学习《伤寒论》,讲沿革,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辨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由于历史原因,原著虽已亡佚,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两者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这两本书,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为了全面继承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开篇的绪言我准备讲四个问题。

第一,《金匮要略方论》的性质和沿革;

第二,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第三,有关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最后,讲一下学习目的和方法。

在第一个问题里,我首先讲一下书名释义。书名释义呢,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金匮》或者讲义叫做《金匮要略》,我认为全名就是我写在板书上的这个叫做《金匮要略方论》。那么,要解释这个书名的话,应当从三部分进行理解。

第一,首先我们来看“金匮”。金就是指的黄金了,它是世间的珍宝。那么作为匮([guì]),这个只能念[guì],不能念[k uì]。匮([k uì]),表示知识贫乏、缺憾,那么就是匮乏。这里面的匮([guì]),虽然没有带木字旁,但是和我们大家知道的衣柜、书柜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地方呢,我觉得“金匮”,一个是当名词来看,是一种器具(藏物之器)。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放个书,还得有个书架、有个书柜,是不是啊?这个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作为名词来用。比方说,《周书·金縢》篇:“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这个就是,把一些珍贵的书册,放到由黄金封缄的柜里。这是作为名词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词,就是用来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圣训、玉牒、实录以及重要档案的地方。我们这次来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那里,就藏放着明、清两代皇帝的有关这些重要档案,其实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仍然是蔚为可观,能够看到153个鎏金雕龙的金匮,特别大,象大箱子一样,不仅外观美观,就是防蛀、保护、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就证明“金匮”的含义,小的话呢,就是一个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柜。那么,这个就是藏放这些东西的,放金匮的地方,象明、清两代的这个,就是叫皇史宬。

如果说形容词的含义,作为书名,它是形容词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个就是在《汉书·高帝纪》里面(“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我把金匮作为名词作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书名上来说,比方说,先于张仲景,在《素问》里面,有《金匮真言论》、《伤寒论》的别本,有叫《金匮玉函经》,还有北宋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所以,这里面“金匮”、“玉函”、“石室”,用黄金、宝玉、石头,那个“石头”,现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头盖的房子,“玉函”,什么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宝玉做的,这就证明他要珍藏的文献资料相当宝贵。所以,林亿也说“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

下面,我要说的是“要略”的含义。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简要节略的意思,就是它经过人删减,不是一个全本,而是一个节略本。所以“要略”它实际上可以互训,比方说,颜师古他就说“以金以匮,保慎之义”;《新书·胎教》也说“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也”;陈修园又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那就是“要略者”就是“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层意思我刚才讲了,就是节略本之意。内容怎么样呢?精要,现在我说根据陈修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他是要反映张仲景的治略思想。比方说进一步来理解“要略”,就是为什么叫治略思想,比方说,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在他的书末有“要略”一篇,到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慎,他著其篇名,对“要略”他怎么呢?他说“要略二字,其义可互训也。要略者,乃谓其医学精要之中最精要者”。这就是说呢,不是一般的节略本的问题,而是它包含着医学精要部分里最精要的内容,所以要保慎。另外,还有高诱,他解释说《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不是一般的简要,把内容简明扼要就得了,“略数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内容拿到《金匮要略》里面记载,“明其所指”对各篇章所说明的内容要层次清楚,要便于检用,那么“序其微妙”对其深奥的理论、奥妙之处,要特别的加以阐述,加以论述,“论其大体”,我觉得这个“大体”就是张仲景在祖国医药学里面他的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内伤杂病尤其富有指导意义。所以,这个“要略”的内容我说的比较多,概括起来讲“要略”即表示内容精要又能够阐明仲景的治略思想。

所说“方论”就是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所以,我们说杂病的疹疗体系,它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叫《金匮要略方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首先说“金匮”,它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就是我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书名释义,概括起来是: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

下面谈本书的性质,请大家把书打开,在绪言的第一段开始的地方,讲到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治杂病的治疗学,也就是说,它是杂病治疗学,也可以说是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完成,而且是在东汉末年问世,所以它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作为经典著作,我认为它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医药学必读之书。原因呢,我觉得第一是它的权威性。所说权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是理论源头。

第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说它是临床应用无尽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公认的。下面是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具有广泛而较高的指导意义。这个指导意义集中表现在《金匮要略》里面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基本论点,我就是点题,第一就是脏腑经络学说为理

论基础为指导。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是辨证施治或者说叫辨证论治。第四就是治病求本。这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医学的特色。

第三,我认为是它的科学性,就是它创制大量的经方,这些经方对热病、对杂病的疗效,可以说现在已经经历了1800年了,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临床实践的考验,证明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后世医家,包括古代的医家都一致推崇它、赞誉它,称它是什么呢?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个将在第三个问题重点来阐述本书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分别来论述,它为什么是首创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说它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第三个就是关于它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在这里面我们不细说了。古代神医华佗称张仲景的书为“真活人书也”,这就是对它的神奇的疗效给予高度的赞赏。象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学科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伤寒》、《金匮》、《温病》合起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进行加强建设,就是要在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医疗、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进,要打好基础,重视经典的教学,重视经典方剂学习,重视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而且要从科研的角度,从临床实践的疗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我现在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临床基础课加强,不仅是对于中医学生的理论提高,而且特别是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术能力,这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我说到这里,实际上就是绪言的第一个自然段,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第三,谈一下沿革。有关沿革的内容我准备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成书、散佚、整理校定),因为《伤寒论》的绪论,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谈到之些问题。因此,我准备讲基本的,和《金匮》相关的内容,成书时间,我们《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初,成书的时间。马继兴先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依据仲景的原序,说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实际上是公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十稔是十年,所以,相当于公元206年。我觉得这个是在考究的具体时间上,和公元三世纪初的宽泛的认识都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我们都把它做为一个常识来了解一下。

下面来说第二个问题,就是“散佚”,散佚这个“佚”字是当丢来讲,但是不能念散失。散佚、亡佚,都是说由于战乱而未见其书。在什么时候丢的呢?我们《讲义》强调的一个时间概念是“东汉到西晋这样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因战乱而未见其书”。实际上,就是魏晋的太医令王叔和,他对《伤寒论》作了编次整理。十卷《伤寒论》,就是最先在这个时候行于世,同时他有《脉经》的文字,保留了原著的杂病部分。经过医史的考证,觉得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关系相当密切,因为相距时间上下约50年左右,所以,可以说是同时代的师承关系,也就是说,王叔和能有机会、有能力从《伤寒杂病论》里面把《伤寒论》十卷整理编次出来,又能完成《脉经》那么大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这地方尽管杂病的文字不那么完全,但是主要内容,作为我们今天要研究它,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文献学版本。同时期还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的书名顾名思义就是屈肘可以拈来,装在口袋里,屈肘拈来,这是专门应付临床治疗急证的小方书,是这么一个方书。比方说对疟病治疗有效的青蒿素的提取,现在的疗效要高于奎宁。最原始的发现就是从《肘后备急方》来的,说青蒿对疟疾治疗有效,研究到现在的一个高精的水平上,临床被广泛运用,而且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于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在病因病机学上有甚多深一步的阐述,这对我们学习中医学,特别是对杂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再有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他三十年间完成了两部巨著,一个是《备急千金要方》,这个“要方”是重要的“要”,就是说这个方剂是重要的方剂,也是他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而且他认为这些方剂都是有“备急”的作用,到你急用的时候便于检用,那么《千金翼》,相距三十年间,作为孙思邈高龄,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潜心研读精神,就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总结实践经验留给后人,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他的《千金要方》里所引证的《金匮》的文字,没有说是从哪引的,也没有说哪些是张仲景的,哪些是他自己的,到《千金翼》里,就很清楚了,他说那是张仲景的。所以这个也是非常好的原始资料。再就是王焘的《外台

秘要》,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是,他说《伤寒论》,实际上就是指的《伤寒杂病论》。我们说,作为汉代及其前后相距不远时代的医学著述,作为我们今天来研究《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文献学的考证,作为参阅,其可靠性、可信度是比较大的。那么为什么说在文献学上有贡献呢?因为它们《伤寒论》、《脉经》、《肘后备急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七部医学的专门著述,都有张仲景杂病内容的部分引用,语言、文字、学术思想比较接近,因此可以互通。这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有利于挖掘仲景学术的理论内涵,理解原文精神。

第二可以较正《金匮》某些文字谬误,也可以补充某些残缺,使其能够对原貌有一个更好的呈现。这是有关散佚的这几本书,我们觉得对于研究《金匮》,也就是说散佚后文字的考据依靠以上七本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阅资料或者是考证依据,关于散佚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我考虑是不是从这么四个方面,一个就是三国纷争,战乱的结果,使仲景的故里,当时叫南阳郡,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了,这个地方就成为了中心之城。第二就是造纸术虽然是在西汉发明,但是民间抄书仍然习用竹简。那么,作为竹简就容易被虫蛀,容易被散落,因为是绳子捆的,再一个,战乱就容易火焚,这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我觉得交通、通讯极大的不便,另外,在传承的过程都是家承、师承。这样的话,数量有限,传播就更有限。第四,我觉得作为仲景的原序里面,他提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也就是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崇尚神仙之术,以求长生不老,他并不重视医学典籍,更不注意医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播,更谈不上研究。所以,致使《金匮要略》杂病部分,隐现分合数百年。浙江的何任教授,曾经发表学术论文他谈到,可惜这样的散佚在宋元之际,韬光匿彩达535年。什么叫韬光匿彩呢?就是看不到,所以它的精华和精彩啊,后人就是在很小的范围里面流传。

第三,就是整理校订阶段,北宋初期,有一个医官,就是翰林学士叫王洙。我们《讲义》开始的时候就把林亿他们给整理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原序,在《讲义》开始的部分,请大家看《金匮要略方论序》,在这个序里面,他介绍了王洙在“蠹简”里面,“在馆阁日”的时候,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什么叫“蠹简”呢?这个蠹字,就是被虫蛀的竹简,散落不齐了。所以,原文可能有差错,但是他这地方发现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和疗妇人),这个,我就是按照原序的文字记载,我把它谈一下,那么这三卷里头,上卷辨伤寒,实际上,行于世同时有《伤寒论》,王叔和整理的那个《伤寒论》,单行本在流行,因此他认为这个部分可以把它去除,保留杂病篇、妇人篇,对方剂进行了一下重新编排。怎么编排的呢?就是分列于各证候之下,然后仍然是为三卷,上、中、下三卷,这三卷怎么成的呢?就是把方剂分列于各证候之下,你比方说我们看《中风病》篇,原文之间夹着侯氏黑散,冒号,主治什么什么,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都是先说方名,然后冒号,再说主治证,然后再列方药、用量以及用法,是这么一个格式。而张仲景的原著的方剂是怎么表达的呢?他是什么样的病因病机,什么样的症状、脉象,什么方主之,然后是方名、方药组成、用量、煎煮法、服用法以及药后反应等等,专门的“方后注”。这个情况的编排,他在原序里面也提到了,目的是“仓促之间便于检用”,这对医生来说,要是有了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学习起来也非常的清楚、简明,把它放到案头上,遇到什么急证不清楚了,打开书一看,当然那时候书是左右竖排,当然它的方都是右方什么什么,咱们现在把它写成上方什么,这个竖版的打开一看就知道,这个病应该用什么方主之,或者说这个方主治什么病,一翻就看见了,所以便于检用。那么后来就是,当然医官在这原序里面提到了三个人的名字,首先是臣高保衡,尚书外郎臣孙奇,最后提到校理臣林亿等,这都是非常有地位的医官。他们受国家召集,受国家之命校正医书,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伤寒论》的别本,叫《金匮玉函经》,然后校《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现在仍然是三卷,但是在方剂上,他做了很多的整理工作。你比方说,采集各家方书当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以及后世的良方,分类附于每篇之末。这个目的就是广其法,“以广其法”,这个在序里面也说清楚了,为了广其法,不仅是一方一法要举一反三,就是开拓你的临床思路了。比方举例来说,第五篇在[附方]里头,有崔氏八味丸,实际上,就是现在大家共知的八味肾气丸,或者金匮肾气丸的方。经过张仲景的临床应用之后,在这个书里面,他记载了八味丸一共五用,

显然扩展了八味丸的治疗范围,扩大了临床应用,这个给我们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还有比方说非常著名的方剂,治疗肺痈的《千金》苇茎汤,它直接表明是从《千金要方》里转载过来的,也是张仲景那个时代应用有效的方剂,比方《痰饮》篇第一个方子[附方]《外台》茯苓饮,这个方子也是非常切合病机,非常合理,还有就是象《中风》篇,第一个[附方]叫《古今录验》续命汤,我这么一说,大家都能有印象,这些方剂都是临床行之有效,属于传世良方。这些工作做完了,林亿等医官就把它改名了,把这个书题名为什么呢?《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的含义,我在开始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我们说《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既不是王叔和所分,也不是林亿等人所分,不能说因为王叔和编次了《伤寒论》,《伤寒杂病论》就丢了,对不对?只能说他把他的学习心得,《伤寒论》也好,《脉经》也好,是和《伤寒杂病论》可能同时期是在流传中。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那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包括对于前后相距不远时代的主要医学著述,我们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仲景学说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而且王叔和也好,王洙也好,林亿也好,对其弘扬仲景学说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我们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为全世界人类的健康,作出我们应该有的贡献。现在我们通用的《金匮要略讲义》就是选用宋代林亿等诠次,在哪里看到的呢?就是这本书的第2面,请大家打开,第2面写的“编写说明”,它说本书采用宋代的林亿等诠次,明代的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方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这就说,明代的刻印本,实际上有人赞赏徐镕在《医统正脉本》里面,也有叫《新编金匮要略》,它的发行量达三十万册,但是为什么选用赵开美的呢?都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个是万历26年,一个稍晚,就是因为《金匮要略讲义》在整个编写、通行和这些年选用的教材比较来看呢,赵开美的影印本错误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蓝本,教材编写的蓝本。

好了,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02讲《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好,上课。昨天的课,把绪言的第一个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实际重点讲了一下“书名释义”,有关“性质”,就等于把仲景关于杂病部分,他的主要医学贡献引出,引起大家的注意。“沿革”的部分就是作为一般介绍,大体上了解就可以了。

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关于《金匮要略》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这个问题我也是作一般性的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举例是有限的。基本内容,原书一共是25篇,第一篇是总论(二~十七篇─内科杂病;十八篇─外科杂病;十九篇─不便于归类的杂病;廿~廿二篇─妇产科杂病;廿三~廿五篇─杂病方与食物禁忌),相当于全书的,具有概论的性质。第二篇到第十七篇是辨治内科杂病、十八篇辨治外科杂病、十九篇是一些不便于归类的杂病,也可以说杂病篇里的杂病、二十到二十二篇是有关妇产科的杂病辨治,二十三到二十五篇,杂疗方与食物禁忌。重点,我们放在二十二篇以前,在全书里面,如果是二十五篇的话,有262方,如果前二十二篇,就是205方。

在以前的《讲义》上,包括我们现在通用的五版《讲义》,它也是说有4首方剂,仅见方名,而没有载药。实际上,我认为是5首。这要是去掉有方名而没有载药的这几个方,就剩了200个方,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看这5首方剂是哪几个方。在这本书《方剂索引》的最后一页,272页,请大家看七画里,杏子

汤,这是十四篇《风水》里面的,一个方子叫“杏子汤”,就是说“杏子汤”什么组成?不知道。在171

页里的杏子汤,在括号里一下就见到了,再往下来,最后一个,就是七画进而最后一个230页,“附子汤”又是“方未见其药”,这是妇人妊娠篇里的,治疗阳虚寒盛腹痛,这是2首方剂。第3首,我要向大家说明的,就是第十画里面的,第一个方子“胶姜汤”。这个在讲解的时候,有的就说阿胶和炮姜,实际上,是妇科病篇治疗下血证的。有的人认为,既然下血不能用炮姜,还有的认为,就应该是张仲景自己的“胶艾四物汤”,它原名叫做“芎归胶艾汤”。这样推论,不等于就是这个方剂的真正组成,所以这儿应该加进来,我说的不同意是4方,就是说,胶姜汤也属于这个范围。这是第3首了,第4首是在十一画里面,靠边的这一行,222页,看见了吗?“黄连粉”这是治疗外科的浸淫疮,外用药“黄连粉”。最后一个方子是十九篇里的223页,就是十三画以上的叫做“藜芦甘草汤”。这5首方剂,实际上仲景《金匮》的方剂里面,和《伤寒论》重复运用的有37方,咱们如果再减去37个,与《伤寒论》重复的方,还需要减掉一个什么方呢?就是我说的,在编次过程中,附方一共有23首。因此,这个数字我要告诉大家,在《金匮要略》里面,第一次出现,见到的实际是140方。就是说《金匮》里面实有140方,这是说前二十二篇,不包括二十三到二十五篇的杂疗方,他只是在林亿的序里面告诉你了,二十五篇内容里有262方,现在我告诉你们的,就是我们要讲的,前二十二篇主要内容里,涉及这些关于用药的问题。

用药应该说一共是166味,在所翻阅到的资料,统计数字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今天要讲给大家的,是按照非常规范的数字统计出来的。怎么算出来的呢?就是《伤寒》和《金匮》共用的药物是68味,它们两个合起来共用是68味药,而《伤寒》,它自己单用19味,作为《金匮》明显地多于它(《伤寒》),79味药。所以杂病的治疗范围广泛,方的应用范围也广,因此挖掘和研究的余地很大。那么回过头来有人统计,就是在整个166味药,不管是《伤寒》,还是《金匮》,应用频率最高的,恰恰是“桂枝汤”的组合成分,大家能听明白吗?“桂枝汤”里面,都有什么?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为什么?我觉得等到我们涉及到具体方论分析的时候就会看到,为什么桂枝汤的组成成分用药频率最高。这是和他的医学思想,用药的规律息息相关,是不是?

这是有关基本内容,我想就简单介绍到这,下面要说他的编写体例。

这个编写体例,我如果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以病分篇”或者说“分篇论病”,还有就是“分条叙证”,再一个就是“分证出方”。我现在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归纳一下,然后看他到底这种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

1.“分篇论病”,如果在前二十二篇里面,他所论述的疾病大约是40多种。也就是说,在这个“分篇论病”里面,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篇,合篇来论述,也就是说,它是数病合为一篇的;还有的就是专篇论述,独立的一个疾病成篇。现在我首先来说一下,就是关于合论,数病合篇的这种合论,它有几种情况呢?有三种形式。我们这个《讲义》,这也是按照我说的这种情况,三种形式。

第一种情况,是病机相同,或者说病机相仿,证候相似,或者病位相近。有的病机不完全相同,相仿也可以。就是病机相同或者相仿,证候相似,或者病位相近,这是一个依据,把它合篇论述。比如说第七篇,讲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大家想,它共同的病位应该是在哪?在肺,病位相同,是不是?这根本就不是相仿了,就是病位相同,也不是相近,都在肺,是主要来论述肺系的疾病。那么显而易见,这三种病,包括咳嗽上气里的肺胀,同样的症状是什么呢?现在不是说证候相同了、相似了,而是症状相同,都是咳嗽、痰,或者甚则喘,咳、痰、喘,症状相似,当然在方药上,也有互用的情况。那么这个就是他合起来论述的理由。

第二类就是我刚才在分篇里面说到的,不便于归类的杂病。十九篇就是这种情况,把一些不便于归类的,把它放在一起了。比方说,四肢的疾病,趺蹶、手指臂肿,包括转筋,是四肢的病变。然后他又把阴狐疝和蚘虫病归为一篇,阴狐疝呢,一会我在讲疾病分类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蚘虫病,显而易见,就是所

差的这个字呢,我们现在写的“蛔”都是这么写“蛔”,对不对?张仲景的这个《蚘虫病》篇,是这个蚘,肠寄生虫病,他把它放在第十九篇里,就是不便于归类。

最后,就是分科论病。刚才讲的二十到二十二篇,妇产科的疾病,十八篇的外科疾病,这都属于分科来论述。

这是关于数病合篇的三种形式。有什么作用呢?强调鉴别诊断,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强调鉴别诊断,专论,一病成篇,或者说独立成篇,这个在我们书上体现在哪些呢?一个是第八篇《奔豚气病》,第十二篇《痰饮病》篇,第十四篇《水气病》篇,第十五篇《黄疸病》篇,全是独立地来论述一种疾病,或者伴发的症状。一般来说,就是特色鲜明、内容比较完整,或者说理法方药比较清晰,比较系统,所以把它独立成篇。这是有关我要说的“分篇论病”。因为它是以原文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我说“分条叙证”。

“分条叙证”就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以问答式的,来论述脉因证治,所以书写比较灵活。时间的关系请大家回去翻阅第三页,它专门的介绍了,就在第三页,编写体例的中间这一大段,举了很多很多例子,而且说了条文之间有几种情况,篇章之间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呢,大家自学了,不占用课堂时间。

第三就是“分证出方”,这个是两情况,一个是有“详于方而略于证”。就是在条文的叙述上,把这个方说出来了,但是证呢,就用一个症状,或者一个是主症来代表,这个地方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需要完善证候应该见的临床症状。这就是采取在学习过程中,以什么以方测证,包括以药测证。再一种情况,“详于证而未出方药者”,这就是省文法的一种情况,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就得采取“以方测证”,或者“以证测方”,简单说就是这个意思。这种编写体例有什么优点呢?我是这样给大家概括的,首先来说,从分类讲,简明、扼要。因此说“分类简明”,这个我基本上按照林亿等人的序,把它归纳概括出来的。第一从分类上来讲,简明扼要,辨证切要,从层次上来说,层次清楚,便于检用,还有就是文字质朴,经验可靠。所以清代陈修园,赞称他这种编写体例,我们讲义上也引用了,我就不写板书了,他说:“全篇以此病例彼病”,拿这个病,可以来说另外一个病。因为之前我讲了叫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拿这个病比另一个病。这样的话,“为启悟之捷法”,就是启发你,来抓住病与病之间的一些特征,或者说便于抓住疾病的本质,这种编写体例有很好优越性。第二个问题简单就讲这些内容。

第三个问题,也是我在绪言里面,要着重给大家分析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本书的学术成就及贡献。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应该解释一下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学术特色”?再说张仲景的学术成就。这就算一个属于概念性的问题,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叫做“学术”?所谓“学术”是指具有系统理论的专门学问,所说这种专门学问一定得怎么样啊?具有系统的理论,也可以说,它得形成一种什么呢?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学术特色”是指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它有别于其它学问的显著特点。学术特色,它一定是要指,这样具备系统理论的专门学问,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当中,要有别于其它学问的显著特点。所以我现在要谈张仲景的学术成就,需要分析张仲景的著作是怎样的一个理论体系,他又有别于其它学术也好,学问也好,有什么显著特点。我觉得张仲景的学术成就,首先表现在他首创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施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也就是说张仲景终究是首创了一种什么理论体系呢?有关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对于《金匮》来说,他突出的是对杂病的辨证施治诊疗体系,他对这种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对外感热病亦是首创。我首先要谈为什么叫做首创,而且他这个理论体系表现在哪里,这个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上他这部经典医著上,在分析这个问题上,我就觉得他的原序里面告诉我们,他的成书有三个来源。

第一就是“勤求古训”,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还有《胎胪药录》,那么多的古医籍。实际上就是全面的总结并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古典中医药理论,从大量的古医籍中获取理论要素,这也是教

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因为《伤寒杂病论》它的形成,是既有《内经》、《素问》、《灵枢》(《九卷》是《灵枢》)、《八十一难》是《难经》、《胎胪药录》,有的说《胎胪》是一本书,是有关妇科的,妇产科的,《药录》是有关药学的知识。就是说,他对于他以前的,或者同时代能看到的古典的中医药理论,他都要勤求古训,目的是从这些古医籍当中获取理论要素。

“博采众方”就是广泛地来汲取汉代及其以前的医疗经验和有效方药,不是他独创,而是他继承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的学习的体会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在里面。所以,他首先得广泛汲取,比方说,范行准先生,他的研究结果指出,“《金匮》的内容是《汉书·艺文志》十一家经方的缩影”。这就证明他真是博学,广泛地来学习,象前人的经验,包括自己的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都体现在他的这本著作里了。所以,他能把博览群书的所得,关键是怎么样啊?上升为医学理论。在当今也是这样,有的他刻意称其为“理论家”,但是他脱离临床实践,这个理论他就写不成。你临床疗效很好的一个“临床家”,但是他不注重从理论上升华,仍然不够全面。

我觉得昨天张处长,他给讲了名医的四大要素,今天这个内容,是我给大家特殊补充进来的。他昨天的讲话,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而张仲景正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名医的四大要素,他讲了一个什么呢?“精深的理论”,可以说“高深的理论”,“高尚的医德”,高明的,或者说“精湛的医技”,第四是“高的门诊量”。我特别听他说了要远近闻名,门诊旦也得有。我现在觉得张仲景他自己的亲身体会,叫做“平脉辨证”。什么叫“平脉辨证”?你得亲自去实践,只有高深的理论,不经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知识是束之高阁的,不行,所以叫做“平其脉,辨其证”。张仲景这本书,体现了他通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式,依靠获得的医学真知,系统地总结了仲景本人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沿革”里面也能看出,他是从《伊尹汤液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和合成论的。所以这十六卷《伤寒杂病论》不是平白无故,也不是抄来的,更不是别人的。有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平其脉,辨其证”,总结仲景的临床辨证经验。所以从这里面他们能看到他“勤求古训”,突出一个“勤”字,而且在他的原序里面说到,你光看书,有的人是书虫子,见着书就买,有书就看,就是浏览,什么也不思考。但是,张仲景给你体会的,在“勤求古训”当中,一定要“思求经旨”。读了那么多古医籍,一定要思考,思求经旨,深切领会他的精神实质,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消化掉。“博采众方”,突出的是“博”,得“经究方术”,光采来这个方,仍然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死记硬背,不好用,所以要精益求精。这里面又突出的什么呢?在“勤”当中要“思”,在“博”里面要“精”,从广博把它化为约,变成你自己消化了的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所以,最后我要讲学习方法的时候,我今天是因为受张处长昨天强调的“名医之路”,“成长之路”的要素,我觉得张仲景就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关于他的高尚医德,在他的序里面体现得也非常好,就不多说了。

我现在要说的,是他的学术成就。到底是怎么首创的?这个辨证论治的体系是个什么体系?刚才我讲的那三个要素,要说他首创,就是第一次把古医经和古医方,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创立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全备的理论体系。所以以在中国医学史上,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或者他的主要学术成就,第一次创立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全备的辨证施治,不只是理法方药全备,这个理论体系叫做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我今天要讲《金匮》,它突出在杂病上,那么《伤寒论》呢?就是外感热病的辨治诊疗体系。说他首创,就是他第一次,这在医学史上他的成就也好、贡献也好,就体现在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或者诊疗体系的创立。我说他这个作用,实际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接近1800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医药学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在他的方法论指导下,历代名医辈出,可以说,凡是在祖国医学范围内有所建树的,没有一个不是依靠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而且有独到见地,这样的人,他才能够在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有所创建。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辨证施治进行了继承和发挥,促进了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一些著书,包括一些文章非常非常的多,也可以说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是,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它确是伟大医学宝库当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也可以说,它已经能够最集中的来体现我们祖国医学的遗产,是必须加以保护,而且要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它。所以说,它是最有价值的古代文献,也可以说是经典著作。

现在我要说的话呢,为什么要把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概括为“以病为纲、病证结合的首辨证施治诊疗体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篇名是一样的,都以什么名篇呢?标题上都冠以“病脉证”,有的时候他说“并治”,有的就直接“病脉证治”,有的多一个“并”字,这就是它篇名怎么来的,咱们就怎么学,篇名两书是一致的,标志着什么呢?“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这种“脉证合参”又不是孤立的,一定得是病与脉证的合参,然后才是“辨证施治”,辨证与施治的紧密结合。首先,我觉得应该谈一下关于“以病为纲”的问题。关于“以病为纲”的意思呢,就是首先确立病名诊断,在杂病中的纲领地位。就是指在杂病诊疗,杂病诊断过程中,你要诊断疾病诊断杂病,确立病名的纲领地位,首先把病名搞清楚,是个什么病,原来我们说辨病与辨证结合,是把西医的病拿来,中医来辩证,这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我们现在说,张仲景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从中医的角度上,一定得先明确,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然后我们再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什么为主啊?以辨证为主。这是咱们中医传统的理论,从经典上谁创立的?张仲景。

所以,我首先要强调关于他疾病的命名,简单举例子说,有六种情况。就是在张仲景的杂病里面,有的是以病因命名,比方湿病,为什么叫做湿病呢?病因是外感湿邪所致,当然,外感湿邪以后,它临床有什么特征?病位在哪里?又出现一些什么情况?用什么方治疗?这是湿病。宿食病,为什么呢?病因由宿食所致,中医说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宿食病,病因,宿食所致。再比方说,刚才我提到的蚘虫病,蛔虫,寄生虫造成的,就叫蛔虫病。那很了不起,尽管字写的相异,但是音义完全相同,西医现在也叫蛔虫病,肠寄生虫病。还有一类,就是属于病理性产物,它既是一种疾病,而病理性产生造成的一种,回过头来它又是致病因素,如:痰饮、水气、瘀血也是病因,结果,它就叫痰饮病、什么水气病、血瘀病、瘀血病,血瘀是病因,瘀血是产物,它也可以作为致病因素出现。

第二,症状命名,这个在中医学里面比较多见。腹满病,以症状命名,痉病,我觉得张仲景在这个痉病的命名上也是首创,是他开始起的名,而且把它的主症在他原文里头,非常简捷的表述“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也”。近代医学对于痉厥的病,首先也是要看这颈项怎么样,硬不硬,就假设说没有抽搐,或者是没有神志的伴发症。首先要从神经系统检查颈项的情况,有没有角弓反张的情况,他对疾病的命名也叫“痉病”也叫这个主症为代表的疾病。症状命名,还有比方说,心痛病,惊悸病,这个都是比较常见的。更直接地,象呕吐哕(yue3)下利病,更是症状命名。

病机,以病机命名。这个呢就是,比方说,肺痿病,这是中医内科已经讲过的疾病。肺痿病,指的是什么呢?肺气痿弱这样的一个病机,叫做肺痿。肺气胀满所导致的就叫肺胀病,所以这是病机命名。虚劳病,你们说它是病机还是病因呢?病机,为什么呢?慢性虚损、衰弱性疾病,因此,劳伤所致,而且久虚不复,使正气更虚。所以虚劳病也是病机命名,还有一类,就是病机加病位。也就是说病机和病位的结合命名,比方说血痹、胸痹,这都是咱们《金匮》里面特有的疾病命名,肝着、肾着,可见,病位在血分、在胸脯、在肝、在肾,这个具体地,在讲病的时候再解释。这是病位,具体的病位,“痹者,闭也”,讲的是病机,“着”,是指邪气留着不去。这就是病机、病位结合命名。

还有一类,就是疾病特征命名。比方说中风病,中风的命名也是张仲景首创,因为在这以前的《内经》,说了那么多,比方说中风偏枯,它叫“偏枯”,它没说叫“中风”。风有四病,是什么?它都没有这么直接,张仲景明确地就说“中风”,怎么起的名呢?就是它发病的突然性,急骤。因为风邪的特征,善行而数变,再一个,自然界的暴风,它有摧枯拉朽之势,那个力量非常地猛烈,它会造成枝干断摇。也可以说,会造成树干怎么样呢?咱们看,有些自然现象甚至会连根拔起,用这个来形容,得了中风病以后,它的不同的病情,确实有轻重浅深之别。这个特点,在中风篇把它的临床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他也在当时的病因认识上感到与风邪有关,现在来看,西医里面也把中风分成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缺血性中风出

现了脑的梗塞,出血性中风出现脑溢血,他直接明确病位,就叫做“脑卒中”。所以这个中风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关于疾病的命名,张仲景也是很有贡献的。还有就是历节病的命名,也是很有特殊意义的,因为在讲这个病之前,我先用病名的范围给大家一个印象,什么叫历节病?就是遍历关节的,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刚才我强调,湿病相当于近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放在第二篇里论述,而中风和历节放在一起,第五篇来论述,这个历节病就相当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了。他为了说明在内因上,它和风湿性关节炎一类的外湿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有肝肾先虚的问题,内因有不足。

第六个就是以疾病发生的特定时期命名,这个字是暍[ye]病,在内科杂病里面痉湿暍病。暍病它有严格的季节性,就一定得是夏季伤及暑热之邪。但是,它属于伤暑,而不是中暑,叫做暍病。再有,特殊时期,妇科病,如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有严格的特殊时期,发生在特定时期。

时间关系,不举例了。我要说明的,就是尽管《金匮》对疾病的命名不象证那么统一,它是多元的。但是你要在临床诊断上,仲景注意到了,病和证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他一定要强调以辨病为前提,才能确定辨证的范围。尽管我们中医这个病名,现在有的时候临床上大概有的还不常用,或者说起来莫名其妙,但是做为我们中医的学者、研究者,或者是后学者,学生们,也必需得掌握这个。你得先说中医讲的是什么,你得实践,然后才会知道,在多大的病变范围里,再进行分证、辨证施治。

现在休息一下。

第03讲《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疾病的分科。

全书除了有内科、外科、妇科的分篇章以外,下面我想举例呢,比方说同一个疾病,你看它是怎么分的。比方说痈疡,痈疡生在脏,有肺痈,它就放在内科第七篇里面。这就是说,在脏的肺痈属于内科疾患,在腑的肠痈属于外科第十八篇,在肌肤脉络的疮痈,西医叫皮肤外科,而我们中医叫疮疡外科,放在十八篇里论述了。我们能够看到中西医,尽管相隔了这么久远,但是特别相似相近,这个能说明张仲景非常高明。还有,就比方说,寒疝和阴狐疝之间的比较,《说文解字》对这个“疝”字怎么解释的呢?“疝者,腹痛也”,疝,腹痛也,这是《说文解字》解释。那么寒疝就是以病性与什么呢?与症状结合命名的,是一种寒性腹痛,当然,它有急性、发作性的特点,这是属于内科疾病放在第十篇里了。还有呢,就是阴狐疝,也是腹痛,但是它伴发着什么情况呢?在十九篇里,比方说在男性,它表现为阴囊的“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这个条文的形容很有意思,也就是说,相当于西医学的小肠疝气,当病人站立的时候,小肠就坠入阴囊,就偏有小大,一侧的阴囊就膨出了。反过来说,他卧在床上的时候怎么样呢?小肠又回到腹腔内,一如常人。一般情况下,中医可以保守治疗,属于内科范畴。如果,比方说出现嵌顿,嵌顿的情况容易出现麻烦,妇女也有得疝气病的,小肠疝气,它是掉到哪去了呢?腹股沟,所以叫腹股沟疝,如果出现嵌顿的特殊情况的话,就必须是外科手术疗法。所以在张仲景的时代,他倒不一定懂得外科手术,他可以看出来是不便于归类,是内科啊?还是外科啊?干脆吧,十九篇,看见没有?这个就是在分篇、分科有他自己的想法,而且和近代医学的分科也是很相近的。比方说我给大家举例,肺系的疾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是第七篇论述。专门的脾胃病,胃肠疾患,有两篇,一类就是腹满、寒疝、宿食病,这个与胃肠道的疾患相关的。在第十篇,还有一类就是呕吐、哕(yue)、下利病,在第十七篇里。所以,在分科上都是很智慧的,这就说明张仲景当时的医学成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当然,从我这个举例里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