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我们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大学语文的作用不是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而是“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有独立见解、情感、追求,有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具有以下理念:

1.关注学生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建立。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课程注重开发语文课程自身丰富的人文资源,注重从文本解读中升华人文情怀,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3.关注学生阅读视野的扩展。本课程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强调平时的读写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人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从而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用“大语文”观念指导教学。

4.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本课程讲求语文技能的实践训练,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如各类文体的写作、诗歌朗诵比赛、辩论会、语言艺术大赛、书法比赛、课本剧等。

5.关注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习得。《大学语文》不同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在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对不同模块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并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6.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本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营造自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潜能巨大的人。

二、教学内容

1.针对性和适用性情况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根据高职生普遍存在的求知欲、自制力、自信心、创新精神、意志力等人文素质方面和语文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长需求,根据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重能、拓新”的办学特色要求,设计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课程内容。

(1)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教学内容应选择些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

(2)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高职学生面临就业挑战,加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教学,接触社会广泛,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在应用写作、普通话、演讲与口才、书法等方面的内容。

2.教材

本课程教材为杨四平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由课程组教师担任副主编和编委,并参与实际的编写工作。这部教材的优点是优点:遵循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能结合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实际,侧重人文教育功能,在编排体例上有创新和突破,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不足是本教材选入的文学作品较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全部上完,所以我们将教材分为古代诗歌鉴赏、现当代诗歌鉴赏、古代散文小说鉴赏、现代小说鉴赏四个模块,选择重点篇目讲授。目的是以点代面、举一反三。学时安排分别为:古代诗歌鉴赏模块24学时;古代散文、小说鉴赏模块8学时;现当代诗歌鉴赏模块8学时;现代小说鉴赏模块8学时,共48学时。

课程内容选取依据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高职生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现状。所选篇目除了少数

篇目外,大部分为中学语文未曾涉及的文章,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主要通过欣赏大量古今中外公认的文学名篇,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寓人文精神教育于语文教育之中。同时通过阅读方法与技巧知识的讲解及训练、系统写作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训练来培养学生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构建较为全面的立体文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作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院各文科及部分理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承担的任务是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课时来完成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如何提高效果是最重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尝试从更新课程观念入手,抛弃目前一般课程所实行的一门课程经过数十节课的学习便以一场考试做出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依据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养成规律,最大程度地在课堂内外完成对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果说一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可以用数十节课学完,那么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我们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全学程规划两个阶段:48学时的课堂教学部分(本课程的重点)加上三年课外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和其他人文课程的呼应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时之间存在的矛盾。

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以职业素养的教育为核心进行设计,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式:(1)引导学生参加课题项目研究和科研小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3)指导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及鉴赏能力。(4)开创人文论坛,定期向学生开展人文讲座,就学生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5)开展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大专辩论赛、作文竞赛等一系列活动,把大学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诱导启发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校内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既注意严密的理论性,又进行渗透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用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另外,针对不同模块的实际情况,课程目标将有不同侧重。

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

习法。采取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的方法。使“主课堂”与“次课堂”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参考书目》指定的其他参考书)相结合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学生上讲台介绍自己所读过的一本好书。既促进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教材中要安排多处写作练习的“创作点”,尤其是与诗歌、散文教学结合。如《古代诗歌鉴赏》单元,比较陶渊明、杜甫诗歌中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写一篇比较赏析的文章。又如读了许多描写爱情的篇章,写一首爱情诗或写一封情书。这种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请学生创作情书或情诗,学生兴致盎然,写出了不少精彩的作品……

(4)“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选修课、讲座等相结合,如“唐宋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明清小说鉴赏”、“外国文学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巩固和深化“大学语文”的教学。

“大学语文”是学生一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应当一改中小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方法。未来的世界信息量极大,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求甚解”,而是留有许多模糊之处,应当学会从大信息中捕捉重点、难点与关键。“大学语文”课时少,应当培养学习兴趣、教会自学方法入手。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故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要使命。大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中小学语文的积欠不可能在一两个学期几十节课中全补起来,但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补,使

他们有较浓厚的兴趣去自觉补。

3. 教学手段

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渗透诸如书法、绘画等中华传统文化形式,营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受到审美感染,收到良好效果。大学语文课程组还积极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建立网上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录像等。今后,还拟设置“教研新闻”、“网上课堂”、“人文讲坛”、“趣味语文”、“社团活动”等栏目,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学院网络硬件配置良好,建有计算机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多种网络教学平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网络学习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组教师及时搜集积累了大量教学资料,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学生阅读量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教学平台延展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队伍

(一)教学队伍结构

本课程教学队伍结构合理,有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2人;

有4人是双师型教师,从学历结构看,有研究生4人,在读研究生1人;从职称结构看,有高级职称4人,讲师6人;从年龄结构看,20%为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80%为年富力强的中年骨干,师资力量雄厚;从专业结构上看,本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包含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美学、应用文写作、语文教育等多个领域,基本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二)师德水平

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德育教化作用,注意引导和以身垂范,在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时,既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注意引导学生宽厚爱物、积极乐观,起到了人生教化作用。

(三)能力水平

课程组成员是学院文科教师中的佼佼者,教学能力强,在学院各类教学比赛中名列前茅,在学校获得较高评价。此外,课题组成员还积极进行校外技术服务工作,如参加市教育局的普通话宣传、调研、培训和测试工作,担任宣城市、宣州区各类演讲比赛、经典诵读大赛评委,去地方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讲座和指导,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2006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研究。

1.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建设规划,参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2006年)。

2.课程组积极申报学院“教学研究改革课题”:《接受美学与大学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人文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宣城职院普通话测试、培训、管理模式》(2007年),现已成功结题。

3. 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成果总结,2008年,参与修订《大学语文》教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担任副主编和编委,优化课堂教学内容。2009年-2010年,参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应用文写作》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参编校本教材《边走边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指导》(合工大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4.大学语文课程组每个学期都举办1-2次专题的教研活动,交流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社会影响

徐世宣老师在普通话宣传和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经常受邀参加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专题访谈,并为市直单位公务员进行普通话培训2000余人次,并于2008年4月获得安徽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的“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称号。

课题组其他成员经常被宣城市各企事业单位邀请进行讲座、比赛评委等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课程特色

1.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

相比其他《大学语文》教材,我们所采用的教材精选古今中外优秀文学名著,为学生创造更系统地学习与研究文学作品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思想情操。大学语文是一门强

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我们的教学理念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文学基本知识,又可以张扬学生人文精神、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将大学语文看成是将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一门平台课,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成为一个素质全面、潜能巨大的人。

2.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诱导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用优秀的作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结合;坚持课前演讲课后参与相结合,课内作业讲评与课外答疑相结合。既注意严密的理论性,又进行渗透式、归纳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既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既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优美,又让学生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高尚情操的感染和启迪。另外,针对不同模块的实际,课程目标将有不同侧重。

3.师资队伍素质高。

课程组成员中,中级职称有六人,高级职称4人。主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做到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学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每位教师都有科研或教学研究项目,能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

4.基于自编教材的无缝教学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学语文》是由课程组教师参编完成,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对课程组教师来说没有障碍,能为教学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

通过母语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任务往往被忽略。很多理工科大学生不能用母语清楚、准确、规范、流畅地表达思想感情和学术问题,有的甚至动笔就是错别字连篇,语病累累,更不要谈通过母语养成优秀的文化品格。 要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前,一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没有跳出纯文本的框子,选文偏重于文学名篇,尤其偏重于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与散文,内容比较单一。 改革后,三个教学内容:文学欣赏、文化接受和实用写作。 教学内容变为三个,其中增加的“文化接受”专题,凸现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意蕴与精神引领价值,增加的“实用写作”训练了大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前,在教师教学中,有两种倾向:第一,与中学语文课程区别不清。教师往往像中学语文教学一样,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审美教育、文化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疑似“高四语文”。第二,与中文系“作品导读”或“文学史”课程区别不清,疑似“专业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 一、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模式 1.各方面管理意识的优化。上述标题说的各方面是指校方管理者,教师管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一,校方管理者团队应该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无论是教学组还是后勤组都要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主,更加的民主化和人文化。校方管理团队一定要起到积极的带头模范作用,进行专业的管理培训,绝对不可以业余,让他们熟悉管理的基本概念,熟悉管理的方式,并且要运用到日常管理学校中去,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其二,大学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更要加强自己的管理意识,不要上课就来下课就走,要严于教学,视学校为家,学生为自己的亲人,无论是科研活动还是日常教学中都要努力奋斗,不可得过且过,加强自己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以及管理意识,学会切切实实为了同学着想,时时刻刻为学校着想,提高敬业精神。其三,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要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便利,只有如此,学生到学校来才能觉着学校像家一样,有宾至如归感觉,才能更安心更好进行学习,才可以把学校当成家一样对待。 2.告别重理轻文思想,更加完善教学体系。虽然,如今各大高职院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也算是完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还是比较偏向于理工科,在某种程度这种理工科的教学体系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们要更加完善此种学校的教学体系,进行平衡文理科的调整,让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有所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协调教育经费的分配,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的管理,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合理的让大学语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最好可以在学校中进行一些关于语文课程的比赛,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关于大学语文的活动,注重学生们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建设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语文课程和教学体系。 3.加强民主化管理,以学生为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和管理是不同于小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赵恩龙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 参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队伍、课程特色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设置 1.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性质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的性质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是为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以及各种综合素质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将美育、德育和智育相交融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教育部高教司的文件中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我们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作用有以下几点: (1)大学语文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 (2)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的审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

(3)大学语文可以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大学语文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表达、写作、鉴赏、独立思考、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任务的大学语文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大学语文的作用不是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而是“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有独立见解、情感、追求,有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 《大学语文》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具有以下理念: 1.关注学生持续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建立。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课程注重开发语文课程自身丰富的人文资源,注重从文本解读中升华人文情怀,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内涵:通识启蒙教育与母语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

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规划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规划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各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站点,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才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明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 一、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现状 大学语文教研室现有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在职攻读并已取得硕士学位者4人。大学语文教师敬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比较高。这些教师中,有的曾公派到韩国讲学,有的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据统计,近几年大学语文老师编教材3部,在核心期刊及一般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研究各类课题4项。此外,还多次主持或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演讲、辩论、征文、诗歌朗诵等大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研究过硬,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二)学生现状 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我校本科各专业(中文专业除外)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弱,整体素质一般。尤其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1.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2.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

过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 3.人格心理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4.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 大学时期是增长知识、全面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阶段,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大学应为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建设目标 (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宗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语文水平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生命意识,珍视生命价值。 (二)创建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今每位大学生的义务教育课程,它既是知识学习的重要一环,又与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着深厚的联系。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思想、增长知识,从而促进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另外,语文课程也能让学生拥有能力去理解、分析不同文章,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审视和运用文学知识创造新的文体。 因此,大学里的语文课程更应该从丰富的内容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文化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对个人的发展有实际的感知。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 1、注重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具体就是教材和课时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水平,关心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发展,要有历史感、社会感。教材内容上要结合读书创作、文学创作、选读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好地表现出来,体现中华优秀文明的魅力。 2、注重教学方法 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除了要注重教材内容外,还应在教学方法上发挥重要作用,

应把吸收、记忆和深刻理解揉合在一起,尤其是要做到把思辨课程和动手实践、多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多以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让大家多操练学习中不同水平的文本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和汉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参加文艺活动,以提升学习效果。 3、加强课堂实践练习 大学语文课的思政建设,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创作实践,把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形式的练习融入课堂练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流行的文学技巧,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突出特长,结合现实,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思考社会发展、把握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期许,从而形成文化情操和民族觉悟,这样,才能把社会中的反映内容融入文学视野,实现文学思政的有机结合。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应重视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天顺接到课内学习,让学生发现真实世界、加深对真实体验、了解真实社会的突出需求。由此,他们可以从实践中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增强升学考试应试能力,以及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能力。比如在探讨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可以采取开展参观、实地考察、被访谈、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化思政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注重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练习和各种课外活动,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思想文化能力,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分:3 学时:30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文科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理工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它突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特征,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 2.课程作用 作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着学院“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定位在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平台作用,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其“基础”特征指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审美眼光、人文关怀、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交际沟通等方面。由此体现高

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它不仅包含课程基础性知识内容,更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拓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该课程应该具有精神启蒙、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的多重职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大语文”课程。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基础性、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掌握必备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相应岗位通用文化、文学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具备相应的文学认识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能掌握必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并提高社会感悟、审美认知以及合作、拓展等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程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不是在进行研究型、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教育的本位是基于“应用能力”而不是基于“理论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走向企业,直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应用性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总课时:72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人:未提及 审定机构:未提及 编制时间:未提及 审定时间:未提及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

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 二、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包括对英语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反应速度。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包括对英语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 3、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口头报告的能力。 4、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用英语撰写各类文章和报告的能力。

5、跨文化交际:通过跨文化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 际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尊重和理解。 三、课程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任务式教学是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四、课程评估方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是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则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五、课程资源与环境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教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资源,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实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看了一些比赛实况,看后发现一个问题,即有的比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诸如小说《水游传》的作者是谁?有的选手也答不上来。其实这种现象在以往类似的比赛中也出现过,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语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角度,并且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情况,对艺术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做些分析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等生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中,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大学英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跟英语四六级考试挂起钩来。如果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两课”相比,大学语文的课时要少得多。此外,外语等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属考试科目,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落榜者中,往往部分考生是由于外语没达到分数线而落榜。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艺术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现象。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而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种反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如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一般而言,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将以“规范、质量、特色”为核心抓手,在总结“综合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绿色指标的学业质量评价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关键,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抓常规养习惯、抓教学、抓素质保质量。 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积极组织、指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语教学的质量和品位;努力推动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为语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继续组织组内教师对《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基本要求》《中小学基于学科标准的命题测试框架》等进行专题研讨,根据教研组、备课组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深入研讨,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途径。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加深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为即将到来的新的课标和教材的施行做好理论准备。 (二)创新教研方式,提升学科教研品质。 1、立足课堂,专业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本学期教研组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学习区级视频直播课,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听课,积极参与评课,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讨,继续开展听、说、评、讲等教研活动;各备课组本学期按照备课组计划

表的安排,探讨语文阅读课、写作课、名著导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学习课的教法、学法和评课标准。 2、利用网络,强化交流。 利用网络教研的形式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语文教研的集体智慧,营造浓厚的语文教研的氛围。集体备课是上年度我们语文组的优良传统,不能流于形式。本学期要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首先备课组长思想上要重视,措施要到位,其它老师要紧密配合,讲究求真务实,对各种课型都要进行研讨,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总体思路思路。让教师沿着“备课——评议——修改——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和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与指导,争取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加强交流,扩大视野。 3、以本为本,有序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强调要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重视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初三毕业班严格按备课组制定的一轮复习计划执行,集中大家智慧,发挥集体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复习冲刺。 在作文教学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能借鉴手中配套的写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形成作文教学的系列性。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大学语文》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我们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它是在继承初高中语文基础性、工具性的基础上,继续追求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激励情感、体验文学魅力以及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课程。是目前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 2、教材建设 我们学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江灏主编,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此教材由文学作品、语法知识、应用文写作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它是按文学史的顺序——先秦、魏晋、唐宋、元明清,其中唐诗宋词是重中之重。 二、课程重点、难点分析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建设,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欣赏内容,读诗经论语,读唐诗宋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适当的把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有准备的上台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进行写作训练,重视应用文写作的社会实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大学语文的一个基础目标,我将会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的文言文。 2、情感目标

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 3、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我们大学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他是凸显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区别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让学生用扎实的语文功底为学好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四、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整体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来学校学习也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性的学习,而是掌握实践知识,过多的语法分析和文学赏析,对于学过语文的学生来说不适用、不实际,对于不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说甚至是一次折磨。学生对于文字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被动性,甚至有一些抵制情绪,他们迫切的希望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能够马上拿来社会实践的知识,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可操作性才是他们最关注的东西。 2、具体教学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主要带了四个教学班,分属不同专业,第一个是法律事务专业,这个班级学生比较活跃,不喜欢整体讨论,但单个回答问题是却很流畅,关心社会热门话题,于是在课堂上我侧重于让他们轮流上台来说的方法,这样往往能带动学生的讨论的积极性,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成为了他们最快乐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他们的思维比较严谨,学习主动性较强,对于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善于集体讨论,各抒己见。针对这些特征,我在教学过程中,缩短了讲课的时间,经常只给出一个问题,让他们自由讨论,争相发言,最后做点拨,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教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我们的语文科目正遭遇一种定位尴尬,有人说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为了摆脱这种阴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坚持“文学是人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经典文学诱发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思考与追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心的不是文学自身,而是在忘记了一切关于文学的概念性的东西以后,依然存在的那些东西。因材施教,通过这门课程增进他们对人生追求的进一步理解,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他们告别浮躁,变得思虑深沉。 4、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立项,通过三年的建设,在网站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教案试题库建设、教学录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获准为泰山科技学院精品课程项目立项建设;2009年7月出版《大学语文》教材,2009年12月网站建设完成,所有材料上网。2009年申报并获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其中两项已结题)为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立项;强化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课程以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课程特色承载了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 2009年10月在高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上发表论文《以大学语文为媒介推动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2010年9月在科技信息杂志发表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竞争力》2011年4月在大众文艺杂志上发表论文《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二、取得的成绩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大学语文开设学时少,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多,并且大学语文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我们从学院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并出版了《大学语文》一书。用书一个循环后,各方反应较好。(关于教材编写的原则、编写特色已在阶段总结里,此处不再赘述)(二)完成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取得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教学内容改革,系统建构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完成了大学语文的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000015 2.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3.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 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校非中文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和评判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中学语文课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和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 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周学时3学时。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或论文。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7.教材: 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教学参考资料: [1]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能结合课后注释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并能够运用典型的艺术手法,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古今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的方法、过程,赏析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课后提示为指导,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时效性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辨证理解。 授课时数:30学时

浅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传统文化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作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开设到建国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高等学校重开“大学语文”,继而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处境尴尬。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连续刊发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然而,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却一直歧见颇多、持论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1)人文论:培养人文素质;(2)文学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论:提升文化综合素质;(4)工具论:强化听说读写技能;(5)综合论:人文性(道)与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大学语文”呢?2004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仁爱精神: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是其内涵之一;第三,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国儒、释、道自古重视主体人格精神;第四,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过犹不及的精神;执两用中的精神;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2019-06-11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教学内容繁杂、难易程度不合理,教学理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师资单薄,很多是思政、历史、新闻等专业出身的兼职老师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能够讲出经典国学、传统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有限的师资中,更新教学理念不及时,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当下最新教学理念极度匮乏。高职院校创新课程舍本逐末。针对这些弊端,笔者试提出以下几点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关注力度;大学语文课程师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教育论坛、教学会议;课程创新性开发。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程自开设以来,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对语文课程的关注点多放在中学语文课程上,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浅尝辄止。然而,大学语文旨在面对普通高校,对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课,大部分高校的名称设置为传统文化素养课,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表达能力尤为重要。然其地位却极其低下,更没有发挥其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不明,地位低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和本科大学语文不同,在重视程度上明显不足,多被“演讲与口才”“文学欣 赏”“电影艺术赏析”等选修课所替代,或者是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所编撰的课程所取代,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航海人文素养选修课。更有甚者,大学语文完全被泯灭,连替代者都不见身影,已然分不清楚是思政课还是文化素养课。 (二)教学内容繁杂、难易程度不合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与本科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教学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标准过高或过低。过高在于向本科看齐,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过低在于跟中学传统语文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例如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青船院)的演讲与口才、文学欣赏等课程,近10年教学内容不变,在信息化课程建设下未见课程开发,但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已经远远不及以前,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而部分以阅读课为主的选修课,教学目标设定太过简单,学生蜻蜓点水般地阅读就结束了。因此,这些“替代课”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师资单薄,很多是思政、历史、新闻等专业出身的兼职老师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少之又少。能够讲出经典国学、传统素养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有限的师资

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实践和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实践和思考 一、建设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背景 大学语文自从上世纪九十年月起普遍成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选修课,一路走来起起落落,冷暖不定。如何让这门课程长期稳定地进展下去?根据我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实践,笔者认为必需探究建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通过相对科学完好的课程编排,形成相关的板块状课程群,才能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稳步进展。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4年学校还是一所医学专科学校,就在医学各专业开设了30学时的大学语文选修课。但由于课程门类单一,课时、大纲、教材不稳定,甚至时开时停,十多年进展乏善可陈。2021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重新编写人才培育方案,也包括选修课课程设置。为了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新的人才培育方案势必要增加人文类课程总量。预感到建立课程体系、搭建课程平台的机遇到来了,便提早预备增设新课程的材料,又在课程论证辩论环节努力争取,最终增加了中国古典名著赏析、西方名著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美学导论等多门与大学语文课程相邻近的文学或文化类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平台初步构建。 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框架及及构建过程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探究,让我慢慢明晰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以大学语文为核心,形成一个相对丰富、完好的板块,设立多层次、呈放射状的大学语文课程群。由于初步搭建的平台还比较单薄,根据教研室师资的专业方向,便不断酝酿新的课程,抓住每次人才培育方案修改机会,不断添加、完善:2021年增设现当代名家名著赏析;2021增设陕西地域文化、影视文学鉴赏;2021年增设医学与文学。自2021年平台搭建以来,经过三次修建和补充,形成了目前由三个层面组成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第一层:核心课程——大学语文;第二层:文学纵向扩展——中国古典名著赏析、现当代名家名篇赏析、西方名著导读;第三层:文学、文化横向扩展——影视文学鉴赏、陕西地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