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衢州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姓名:巫孟洁

学号:4111011237

院别:教师教育学院系:中文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指导教师:刘小成

职称:讲师

2013 年 9 月 27 日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3)

一、纳兰性德边塞词的风格 (3)

(一)苍凉清远 (3)

(二)悲凉婉艳 (4)

二、身世与思想对纳兰边塞词风的影响 (5)

(一)特殊的身世 (6)

(二)知交好友的影响 (6)

(三)佛家思想的影响 (7)

三、创作手法对纳兰边塞词风的影响 (7)

(一)选景偏于荒寒凄清 (7)

(二)边塞景与闺中情的结合 (8)

英文翻译 (10)

致谢辞 (11)

浅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内容摘要】纳兰性德的边塞词苍凉清远、悲凉婉艳,在众多奔放洒脱的边塞词中形成了词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纳兰性德边塞词不同于别家的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他身世特殊,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其次与纳兰相交的一些名士,也对纳兰词风的形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再次,纳兰自身所有的佛学思想对其创作及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纳兰性德选景偏于荒寒凄清,且擅长将边塞景与闺中情相结合,这便使得他的边塞词“愁上加愁”,愈发悲凉婉艳。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风格;成因

关于纳兰性德的词作,研究者多关注其爱情词,而关注纳兰独特的边塞词风的人相对较少。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塞边行吟之作与悼亡词一样,都是《饮水词》中精粹的组成部分。”可见纳兰的边塞词也是独具一格,成就突出。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表达些许自身的想法,探讨纳兰性德边塞词的词风,并从身世、思想和创作手法等方面分析其边塞词词风的形成原因。

一、纳兰性德边塞词的风格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在继承了传统边塞词题材的基础上,将婉约的词风巧妙地结合进去,使得他的边塞词既有苍凉清远之景,又有悲凉婉艳之情,既有婉丽,又能豪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边塞词作的风格。

(一)苍凉清远

纳兰性德虽然厌倦扈从生活,但扈驾随行的经验也使他见识到了不同于京城的塞外风光。蔡嵩云《柯亭词论》中评价纳兰词时道:“尤工写塞外荒寒之景,殆扈从时所身历,故言之亲切如此。”他的边塞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见到古战场时的深沉的吊古之思、兴亡之叹。如《南乡子》:

何处淬吴钩?一片荒城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苹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上片写映入眼帘的满目荒凉衰败,当年令吴钩染血的争战之地,难道就在那一片荒原上,那个被绿水长绕的孤城边,它真的曾经是当年的古战场吗?这是曾经经历过争雄称霸的割据战争的地方。当年的繁华的市井,人烟稠密,到如今却荒芜至极,空寂无人,有的只是秋阳下满地憔悴的衰草,飕飕的霜风,一派萧瑟荒凉。下片抒情,感慨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个“休”字便道破了一切,即便是拥有赫赫战功的英雄又如何,成就霸业又如何,最后英雄总会白头,结局仍然是灰飞烟灭,归于黄土废丘,充分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悲哀感。

纳兰性德认为人生如梦、事事到头总成空的原因之一是他的天命思想,他把国家朝代的盛衰兴亡都归结于天命,认为天意莫测,个人是无能为力的。这一点在《南歌子?古戍》里体现出来了: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茄己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古代将士守边之处聚集了饥饿的乌鸦,荒废的城池中野鸡随处乱飞。是哪一年的兵火灾劫燃尽而剩下的残灰,看当年驰骋沙场的英雄的热血洒在了沙漠上。主帅的军帐空空如也,金茄也不再吹响。回头看看当年的一切都已经不在了,这就是兴亡更迭的天命所在,不是人能左右的。面对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等等凄惨悲凉的大漠边城之景,作者不胜悲慨,在末尾发出“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的慨叹。这种天命观正是作者向往安适,厌于扈驾等心情的体现。纳兰的这些感慨兴亡的边塞词均有苍凉清远的特点。

(二)悲凉婉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纳兰扈驾远行,看多了边塞的凄凉萧瑟景,想多了关于

国家兴亡朝代更迭的无常,虽不至于“劳苦倦极”、“疾痛惨怛”,但也会觉得身心俱疲,此时思乡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于是纳兰的边塞词中又添了一笔重重的乡愁。如《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纳兰此时正处在极远的边塞之地,“每逢佳节倍思亲”,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词以寄乡情。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煞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而温暖的家乡却“路迢迢”,像梦一样遥远。下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此时故园风光正好,离人却不能和南雁一般归家。上片的凄清景色和故乡路远与下片故乡的美好形成对比,无法归家的诗人自己也与归家的南雁形成对比,这两种对比使得整首词显现出凄清哀感的风格。

还有那首广为人知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弯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这一评论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即“千古壮观”。壮观归壮观,可纳兰的壮观是别有一番意味的。严迪昌《清词史》云:“‘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1]千帐灯下照着千万个而同他一样因思家夜不能寐、捧着一颗乡心辗转反侧的人。于千古壮观中又多了百转千回的愁情,这便是纳兰性德边塞词的独到之处。

二、身世与思想对纳兰边塞词风的影响

纳兰性德出身高贵,但他的边塞词中却时常有国家兴亡之叹,有着悲慨深沉的风格。造成他词作中感慨深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特殊的身世及其佛家思想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一)特殊的身世

张草纫《纳兰词笺注》的前言中记载了纳兰性德的家族所属的海西女真被努尔哈赤吞并的故事。算起来纳兰与康熙也算是表兄弟关系,同时他们是君臣关系,而家族曾经从属的部族又是吞并与被吞并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下,纳兰的心里自然会有难以说出口的复杂情感。这些暗藏的不愉快只能含蓄地表达出来,表现为怀古词,如《浣溪沙?小兀喇》:

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

词之上片描绘小兀喇的特异景色和风俗民情,下片则转为抒兴亡之叹。小乌喇一带曾是纳兰家族所属的海西女真的领地,诗人到此联想起当年海西女真被建州女真吞并的往事,“故其结句所表达的是一种深隐的感慨。前扬后抑,不免消极沉郁,似寓有难言的隐恨。”[2]

《清史稿》记载:“性德,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明珠子也。”[3]其父明珠是当朝权臣,性德自幼聪慧,文武双全,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二十一岁中进士,最后升迁至一等近侍。在世人看来,这些简直是自己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幸福,这样的人生简直接近完美。可纳兰并没有因为扶摇直上成为康熙近侍而感到幸福,梁启超曾指出:“这个人有他特别的性格。他是当时一位权相明珠的儿子,是独一无二的一位阔公子,他的父母很钟爱他,就寻常人眼光看来,他应该没有什么不满足,他不晓得为什么总觉得他所处的环境是可怜的……批评这个人,只能用两句旧话说:‘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纳兰的愿望是“竟需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世道清明,而后“大笑拂衣归去”。但现实却是,他日日在君王身边,做着各种打杂的事情,陪皇帝打猎,应诏赋诗词以讨得皇帝欢心。在扈驾随行的途中又看多了衰败的古战场,与自己的愿望落差太大,于是大漠边关的古战场在他眼中只余一声叹息,不复当年的壮阔雄浑了。

(二)知交好友的影响

纳兰有许多以落落不和于世著称的知交好友,而“纳兰性德的这些忘年之交,大半是明朝的遗少或世家子弟”[4],他们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抵抗异族的入侵,旧朝覆亡后曾

经隐逸过一段时间,后来虽然又出来为新朝廷效力,但思想上免不了与旧朝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情感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于是纷纷化成了盛衰兴亡之叹。如严绳孙“兴亡满眼今何夕,去往无心我未僧”(《灵严呈继大师》)、“总是兴亡千古地,莫教潮汐送闲愁”(《秋日杂感》),陈维崧“年来生怕说兴亡,笑指楚天新雁两三行”(《虞美人》)。纳兰性德与这些人相知相惜,便少不得要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于是也发出了诸如“汉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望海潮》)、“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满庭芳》“堠雪翻鸦”)之类的感慨。

(三)佛家思想的影响

词人自号楞伽山人,说明他受佛学的影响非常大,而许多佛学经典的主题都是“万法皆空”。民间流传甚广的《金刚经》云:“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习三相,即见如来。”《楞伽经》云:“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法华经》亦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这类万物皆是虚妄、万法皆空的思想,使得纳兰对国家兴衰、朝代更迭有了更深的感悟,并且把这一切都看做天意,无法更改,使塞上词的哀感更添一筹。

三、创作手法对纳兰边塞词风的影响

(一)选景偏于荒寒凄清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纳兰的边塞词虽然也是写边塞风物,具有鲜明的边塞特征,但是他在选景方面,偏爱荒寒阴森、冷寂凄清的景色,而时间多在傍晚黄昏或是深秋时节,如:

“古戍烽烟

..村落解鞍鞯。”(《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迷斥堠,夕阳

“深秋远塞

..旧关城。”(《浣溪沙》

....荒戍垒,半竿斜日

....若为情。一抹晚烟

“身向云山那畔行”)

“一缕断虹

..。”(《清平乐》“烟青雨小”)

....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写塞外风景往往不是纳兰词作主旨,借之显示词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由于作

者心情的作用,使本是境界阔大、景物壮观的塞外风光带有浓厚的萧瑟之气,满纸是苍茫凄凉之感。”(《边塞行吟曲,心灵咏叹调》郑亚芳)在纳兰容若身上,也许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5]纳兰所要表达的是幽怨情,眼前却是边塞景,再壮阔的景色,在忧郁的词人眼中,也是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灰,带上了凄凉的情感。

(二)边塞景与闺中情的结合

纳兰身处偏远的塞外,心中的苦楚无人可说,越发思念家中贤妻,但离家千万里之遥,便只得把哀怨的闺中情融进满目的边塞景。郑亚芳在《边塞行吟曲,心灵咏叹调》中说到:“当情感无可依托,痛苦无可舒解时,家成了他寻求心灵安顿与平和的最佳指归。于是,身处塞上,他总是心系家园,从而把闺思大量引入边塞词中,表现为词中边塞景与闺中情的巧妙结合。”

卢氏死后,纳兰“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6]。可以说,嫡妻的亡故使他更懂得珍惜家人,妻子亡故后直恨自己从前“薄情”,没有在她在世的时候多陪在她身边。

韩菼称他:“君日侍上所,所巡幸无近远必从,从久不懈,益谨。上马驰猎,拓弓作霹雳声,无不中。或据鞍占诗,应诏里就。”这段话可以看出康熙对纳兰的信任以及纳兰的文武双全,同时也可以看出,纳兰几乎被束缚在康熙身边,伴君如伴虎,每日提心吊胆愈发谨慎,皇帝出巡时必须离家随行,与家人相聚的时刻少之又少,“年来强半在天涯”(《浣溪沙》“万里阴山万里沙”)。对家人的珍惜使得他更加厌恶扈从生活,却又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生活,他只能把自己的怨愤寄托在词作中,这使得他的词风愈加哀怨。“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陪伴在身边的只有马儿,牛郎织女尚可一年一会,而自己和妻子却难得团聚,一句“劳人只合一生休”使得满腹的牢骚怨气溢于言表。

纳兰性德是第一位大量创作边塞词的词人,他的边塞词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大多数写边塞词的词人都是借着边塞题材“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向都林<酒边集>序》),剥离词性的婉约,而纳兰却做到了婉约与豪放的结合,为丰富词的内涵做出了贡献。

注释:

[1]严迪昌:清词史[M],1998年,第1版,江苏古籍出版社。

[2]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2000年,第1版,北京出版社。

[3]赵尔巽等:清史稿[M],1977年,第1版,中华书局,第13361页。

[4]张草纫:纳兰词笺注[M],2003年,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页。

[5]王阳明:传习录[M],2012年,第1版,中国画报出版社。

[6]叶舒崇:卢氏墓志铭,

https://www.doczj.com/doc/fa8800530.html,/link?url=ulUgDk1BuTmrhQ2Ulak_w89GmEVQQrPt-EV7hnaWJ3Ymt5bC BW4jK-ferDkG9RHFcvbi6LHPeuo6z2Lyd2hkSq。

参考文献:

①张草纫:纳兰词笺注[M],2003年,第1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严迪昌:清词史[M],1998年,第1版,江苏古籍出版社。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M],2009年,第1版,大众文艺出版社。

④刘慧:纳兰性德词风辩[J],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⑤郑亚芳:边塞行吟曲,心灵咏叹调[J],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⑥李晓明、王喜伶:论纳兰性德的矛盾人格及其成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

⑦乌尔沁:纳兰性德边塞词中的情感世界和隐逸意境[J],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The Frontier Ci of Nalan Xingd e

Wu Mengjie

Abstract:Compaired with many bold and unrestrained free Frontier ci-poetries, Nalanxingde's Frontier ci-poetries have his own characteristics.They are full of desolate,sad and dreary emotion.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from respective factors. First, his special status. He had a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the imperial household-Aisin Gioro. Second, the celebrities whom he made friends with also have an great influence on him. What's more, the Buddhist thought Nalan studied also influences the works and styles of him. Besides, Nalanxingde preferred to desolate and cold scenes.He was good at combining the scene of frontier fortress with affection, which makes his Frontier ci-poetries sadder and sadder, drearier and drearier.

Key words:Nalan Xingde,frontier Ci, style,cause

致谢辞

感谢学校和指导老师给我这次练习论文的机会,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获益匪浅。

从最初的选题到现在的定稿,刘小成老师一直在细心地引导我,使最初对论文一无所知的我逐渐了解了论文的写作方式。老师严谨的态度令我非常佩服,他的严谨使我的粗糙不堪的论文稍微有了起色。在这短短的几次辅导中,他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辛勤地评阅该论文,无私地给予了我真诚的教诲。在此,我对他精心的指导和善意的批评,表示深深的感谢。

巫孟洁

2013年9月27日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a8800530.html,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作者:冉云鹏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一、纳兰性德与《饮水词》 纳兰性德性格放纵不羁,才华出众,出身豪门,平步宦海,但是他的发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在与他结婚后三年就死了,继娶官氏,后纳江南沈宛,但是后续难圆旧时梦。人生中所遇之人的聚散,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自己身处职位的厌倦,对富贵的轻视,对仕途的不屑,使得他对于这些东西无心一顾,但是他对于求之不得的爱情却非常向往,他渴望着长久的爱情。虽然他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但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饮水词》序里这样写到:“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独多也。”纳兰性德人生情感坎坷,造就了他的多情,因为妻子的早亡,怀念妻子的感情占了他人生情感中的很大一部分。纳兰性德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使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于是,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王国维对他的词有很高的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他写词不喜刻意雕琢,反对以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当然是《饮水词》中的悼亡之作了,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感。 二、浅析《饮水词》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开篇的一句,未经润泽,直抒胸臆,道不尽的绻缱情怀,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因为初见的一刹那,惊心动魄,神魂颠倒,即而刻骨铭心,无法自止。然而,沉浸爱河中的人儿从未曾想到那最初美好之后最终的结局,往往会不尽人意,让人平添几多悲凉,几多惆怅。之后用典故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若是能一直像初见爱恋正浓的时候,该多么美好啊,那样就不会出现秋风至而绢扇被弃之一旁的情景了。这表明了纳兰性德对如果爱情能长久的向往。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送给朋友的,劝解他的朋友不要继续沉浸在因恋人的离去而遭受的打击中,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容若惜友,即而作词,以一失恋女子绝决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译文赏析

纳兰性德诗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原文译文赏析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想当初唐皇与贵妃的山盟海誓犹在耳边,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生不得怨。 现在我身边的薄幸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比翼连枝愿。 【注释】 柬:给……信札。 “何事”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故人:指情人。却道故人心易变(出自娱园本),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

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 【赏析】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相遇的时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时光,都是快乐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为抱着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有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与意中人的相处也应像初见那般甜蜜温馨,深情快乐,可蓦然回首,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原文出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13-19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嘉瑜 【复印期号】199602 【标题】【正文】 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悼,伤也。秦谓之悼。《广雅释诂》:“悼,哀也。”依以上字书的解释,悼亡二字应是对亡者哀痛之意,但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发抒对亡妻的忆恋与伤逝,悼亡之作乃专指“亡妻”这一特定的主题。 以悼亡为主题的作品,其实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绿衣》,此诗以绿衣起兴,重复强调睹物思人之悲,全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内外、上下、颜色各方面的描写,琐细地写出作者对衣服的熟稔与珍惜,也益见其形损神伤的悲痛。此诗对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就曾提到六、七岁时读此诗,曾感动得“怅然欲泣”。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最早将悼亡二字合用,并著称于世的诗歌。在六朝以生命迁逝为主的伤感思潮中,其无疑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这三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经,对亡者的记忆为纬,交织出死生茫茫的悲情。潘岳之后,沈约、薛德亦有名之悼亡的诗作,江淹则有与潘岳写法相同的悼室人十首。 唐宋以后,悼亡之作益多。元稹“情真意切”的遣悲怀三首,从“俸钱过十万”的今日,追忆“野菜充饥”;“落叶添薪”的贫贱生活,反复抒发死别之恨,怅然绝望之余,“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实是此类作品的绝唱。此外李商隐、赵嘏、梅尧臣、陆游亦有悼亡之作名世。其俨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文学题材。就其性质而言,或可视为爱情诗的另一形态。 爱情这一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惯以言志与载道为诗文批评标准的士大夫眼中,是耻于以房帏之情为念,即使咏及男女之情,也必以香草美人写君臣大义为最高境界。而悼亡诗却得以借着伤逝的特殊题材,表达丈夫对亡妻真切而深挚的情感,这在中国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因为中国的士大夫即使眷情弥笃者,亦绝少形诸文字。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的当是李煜的《谢新恩》,词这一文学体裁,原只是“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1〕所写的香艳歌辞,其内容以叙写美女与伤春怨别的男女爱情为主。换句话说,词在初起时,即带有近乎纯粹抒情的特色,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此外,词由于字句的参差错落与词调的丰富性,因而比体制整齐的诗体更能发挥抒情的特长,所以用词体来抒写悼亡之作,在体式上,往往比古诗律绝等诗体,更见回肠荡气。 以苏轼的《江城子》为例,其词三、四、五、七言交错,通过形式上的长短变化,把游移于梦境和现实间的迷离与对亡妻深切的怀念,做了不露痕迹的结合,其和贺铸的《半死桐》是词史上无论艺术表现和思想性都相当突出的悼亡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词虽有利于悼亡题材的创作,但自唐末五代到北宋,悼亡词的创作却明显不如诗体,这一点或可由词体本身的特质言之,从词史上来看,唐末五代到北宋是词体由形成到成熟的时期,也是词体由歌辞之词逐渐诗化的时期。词这一文学体式在初起时原只是配合当时流行乐曲所演唱的歌辞,即使后来文人投入写作,仍受到歌辞之词的背景影响,内容多是叙写歌女的容貌、才艺或词人与歌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收稿日期:2001-08-20  作者简介:季祝平(1963-),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N o.6,2001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 )2001年12月Dec.,2001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季祝平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吊古兴亡;伤离恨别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6-0046-05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靡平淡。直至清代,据胡薇元所言:“依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 足词坛。”①词作方出现短暂的中兴气象。其中,纳兰性德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机活力。他的词在清初,“都下竞相传写”,②国中 “家家争唱”,③况周颐称他为“国初第一词手”,④王国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⑤一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爱情词。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中数量最多(三分之一),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词人呕其心血,掬其泪水,和墨铸成的珍品。 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⑥顾梁汾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 卒读。”⑦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纳兰的边塞词。这种词的数量也不算少,约占其词数的12%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同样颇具特色,不乏艺术精品。纳兰在这些词中,以边塞为题材,抚今追昔,纵横驰骋,意境阔大,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填补了词史的一大空白。 一 纳兰在《原诗》里说:“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纳兰认为作诗填词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纳兰之所以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出大量精美的边塞词,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素养有密切关系的。 纳兰性德(1655—1685),“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子允礻乃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6 4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URNAL OF QI NGHA I JUN I OR TEACHERS .COLLEGE (E duca ti on Scien ce) 2005年第3期 N o3.2005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简介:郑 重(1975-),女,江苏淮安人,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03-0043-03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郑 重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2) 摘 要:纳兰性德(1654)1685)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十七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曾官至一等侍卫。在世人的心目中,他真是春风得意。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写下的词却与这些辉煌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从纳兰性德生活中的/情0与/仕0这两方面入手,探讨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清朝;词风;风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词坛在唐、宋的鼎盛之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直到清初才出现了中兴的气象。在顺治、康熙朝近80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了陈维崧为首 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及在这一时期颇具影响力和独树一帜的,著名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0,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0。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0。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5渌水亭杂识6,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在世人的心目中,纳兰性德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按理说,他的词作应当散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但恰恰相反,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哀郁凄婉的情调。关于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坛的地位、词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本文不作评价与探讨。笔者主 要想从纳兰性德的生活中为/情0所困,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活,而产生/临履之忧0的恐惧感这两方面入手,浅析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一、为/情0所困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爱情生活的失意 纳兰性德现有存词348首,有人曾作过统计,在这348首词作中,用/愁0字的有90次,含/泪0字的有65次,带/恨0字的有39次,至于/断肠0、/伤心0、/惆怅0、/凄凉0、/憔悴0等词语在词作中随处可见。爱情的失意,友情的悲伤,对官场腐败的失望,志向难酬的苦闷,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最终酿成了纳兰性德词作哀郁凄婉的基本情调,并把这种情调全部贯穿于自己的词作中。 词人的心境一如自己所写的5临江仙#孤雁6中的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0,又像5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引 言.................................................1 正 文.................................................3 1.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3 1.1 悼亡诗词溯源......................................3 1.2 纳兰性德创作的悼亡词..............................5 2.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6 2.1 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7 2.2 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11 2.3 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13 2.4 传世经典的故事情境................................17 3.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动因............................18 3.1 多愁善感的纯真性情................................18 3.2与卢氏刻骨铭心的爱情...............................19 3.3壮志难酬的悲慨一生.................................20 结 论.................................................22 参考文献.................................................25 致 谢 (27)

纳兰性德词

紫玉拨寒灰,心字全非。疏帘犹是隔年垂,半卷夕阳红雨入,燕子来时。回首碧云西,多少心期。短长亭外短长堤。百尺游丝千里梦,无限凄迷。 ——纳兰容若《浪淘沙》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桨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容若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纳兰容若《画堂春》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情终古似无情,别语悔分明。莫道芳时易度,朝暮。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疏雨洗遗钿。 ——纳兰容若《荷叶杯》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纳兰容若《清平乐》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纳兰容若《蝶恋花》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同信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哪瓣看。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纳兰容若《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犁花月又西。 ——纳兰容若《采桑子》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纳兰容若《踏莎行》 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东风吹绿渐冥冥,不信一生憔悴,伴啼莺。东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百花迢递玉钗声,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纳兰容若《南歌子》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党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纳兰容若《采桑子》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春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不索辛苦况相关。 ——纳兰容若《浣溪纱》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 ——纳兰容若《浣溪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 ——纳兰容若《生查子》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李翠翠 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 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 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

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 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如《南乡子》这首词: 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喒 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 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 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独树一帜的开创 了纳兰氏悼亡词。.纳兰悼亡词打破了传统悼亡模式 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说文》中说:“悼,俱也。陈楚谓惧 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有云:“悼,伤也。秦谓之悼。 广雅释洁》上说:“悼,哀也。”从以上三部书的解释来看,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 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 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以悼亡谓题 材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的描写流露出 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此诗对后世影响颇深,从而也揭开了悼 亡诗的创作的序幕。其后潘岳的悼亡诗是最早用悼亡作 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抒发了 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此后,沈约等人也有悼亡之作流传于 世。自唐宋以后,悼亡主题日益增多,其中最着名的是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

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此后的李商隐,梅尧臣,陆游等也都有悼亡之作。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应见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 词作的题材多是抒发女怨男痴之情的作品,到了李煜这里他 将悼亡带入词中,悼亡之作一直以诗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主 将其扩大,对悼亡题材的发展极为有利。但有些悼亡之作似 乎表达的不是完全的“情”而是有一种“理”在其中。所谓“理”是 指理性、伦理。伦理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夫妻之间的伦 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 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着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 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 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所遵循的规则。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 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我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夫妻之间、父子 之间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种理 而少了一份情。我国的悼亡之作中就有所体现,无论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还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 回遑忡惊惕”有一些夫妻之理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夫 妻之间存在太多的理性就会显得疏远缺少夫妻间起码的感情。苏轼的父 亲苏

纳兰性德词赏析——最美诗词

纳兰性德赏析(纳兰词) 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下面,跟大家一起赏析他的十首最美的诗词。 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的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的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 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的爱情都抵不过爱情的魔咒——当日的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的背情弃义。纳兰伤的,是爱情的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的,是情爱的璀璨又转凄凉! 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 2、长相思: 聒碎乡心梦不成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纳兰容若《长相思》

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说是对纳兰的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的,便是《长相思》。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的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 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可此时的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 无论是“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的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美,都是心灵的体验。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的浓郁,还有诗词的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 3、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 残雪凝辉冷画屏 落梅横笛已三更 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 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的哀愁都溢了出来。正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 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又敏感的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 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他能做的,只能像你我一样,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 4、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以感情细腻丰富而著称,在他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中,悼亡词是他最深切最多情的感情表达形式,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以才情名满天下,其词中以“悼亡”为名的有七首,未标明“悼亡”但悼亡之音以出的有三十一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深意浓为世间少有。 悼亡作品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以下三首: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悼亡情之源 纳兰悼亡情之深足可催人泪下,那么,这份情该追溯到哪里呢?这要从他的亡妻卢氏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伉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操抚闺中,则志存流水。”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自卢氏亡后,无论是妻子的生日,还是忌日,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都满怀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他的悼亡词哀婉伤怀,缠绵悱恻。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学思想《饮水词》 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 “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①。“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 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①[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以下文中所引《通志堂集》皆出此版。

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情感艺术,意象艺术和语言文字的高超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对明清悼亡词发展进行逻辑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纳兰性德悼亡词,了解这位伟大词人一生的爱恨情仇,浮沉心境,悲欢离合,透过词作看尽作者一生,探究其艺术风格对后期词作发展的影响。(摘要内容应为宋体小4 )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艺术风格;情感;意象; 在清初词坛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算是独具匠心的词坛巨人。纳兰词中最令人心生向往,足以代表词人思想风格的,是为纪念亡妻卢氏所赋的数十首悼亡词。纳兰性德在妻离世后异常悲痛,写下诸多哀感悲叹、凄婉欲绝的悼亡词,纳兰性德悼亡词在悼亡题材的开拓方面成就最突出,意义最重大。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点之一,在于他的悼亡词是一种心灵对话,是生者与逝者的语言沟通。观其悼亡之作,悲情深切,字里行间悲悼之情满溢,已是悼亡词的上乘之作,他也被称为“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一生笔耕不辍,妻子卢氏病故后,大量的悼亡之词出自他手,其目的在于追忆和悼念离他而去的妻子,悼念亡妻的词作,数量众多,而这也为纳兰性德在词作方面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使得他在悼亡词词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这种背景下,纳兰性德不仅仅继承前人悼亡词的精华,而且又有所创新。悼亡词基本表现为情真、意切、至情、至浓、灵动、细腻、表露内心,不仅仅是情感的单纯表达,更是自己与亡妻的心酸对话,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悼亡词清丽词风的风格被开启。纳兰性德是清代最有灵气的词人之一,“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他评价极高,足见其在词坛地位之高。他的词风清丽灵动,佳句百出,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每一首足见功底。研究纳兰词,对补充婉约词风的发展史,了解清代文学内涵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欣赏纳兰词,有泪不尽的眉头心上悲愁连绵,阅不完的字里行间情爱不断。同时从纳兰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这位伟大词人一生的颠沛流离,前合后离的巨大变 1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作者:————————————————————————————————日期:

【如梦令】[1]? 万帐穹庐人醉[2],?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3]。?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4]。 ?【注释】: [1]这首词是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扈从东巡时所作。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2]穹庐:圆形的毡帐。?[3]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4]解道:知道。 【分析】:?这首词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开头两句"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尤其广为传诵。此词描写了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清平乐】 弹琴峡题壁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 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分析】:?据说,"弹琴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境,处居庸关内。容若扈从至此,在苍劲的秋风中,极目关塞,忽起兴亡之感,遂写下了这一首气韵苍凉的《清平乐》,并用以题壁。"弹琴峡,现难以确考。 ?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沁园春】? 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7]。 ?【注释】: [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时纳兰性德23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3]灵飙:神风。 [4]碧落:天界。《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5]绸缪:缠绵的情缘。?[6]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7]"把声声檐雨"两句:意思是让檐前滴滴淅淅的雨声,谱写出我内心的痛苦。回肠:弯曲的肠子。过去多以肠子的屈曲纡回比喻愁怀萦绕。 【分析】:?此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他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抒写了诗人的无限伤凄,为全词更添情韵。 【集评】:?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表现其"自然之情",是纳兰性德创作的立足点。正因如此,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颖精巧,但人们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看到诗人跳动着的"赤子之心"。 【临江仙】? 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 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1]

漫谈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漫谈纳兰容若的悼亡词 摘要:他是一代权相纳兰明珠之子,皇亲贵胄;他是康熙身边的一等侍卫,深受器重;他是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天之骄子;如此的一代风流才子,大家眼中的少年俊才,本该是春风得意、吟风弄月之时,却写出了那么多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之作。周颐称其为“……国初第一词人……㈠”王国维云:“……北宋以来一人而已……㈡”尼采曾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㈢《饮水词》清新隽秀、自然飘逸、清丽凄婉,而容若的悼亡词更是字字血泪凝结而成,哀感顽艳。顾贞观言:“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㈣为什么如此一个少年科第的文武全才却是一位“古之伤心人”呢。余育民先生说“漂泊天涯、行役之苦”、“怀念亡妻、伤悼之苦”、“英雄壮志、未酬之苦”三个导因。㈤本文主要从“伤悼亡妻”这一方面来述说容若的悼亡词作。 关键词:纳兰容若悼亡词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原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始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纳兰明珠,字端范,历任兵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又晋太子太师,权倾朝野。其母觉罗氏,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诰封一品夫人。而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皇贵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然而,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㈥容若自幼聪颖过人,工诗文、擅骑射,文武全才,十七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但他并没有如愿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受到皇帝的赏识留在身边伴驾,授予三等侍卫官职,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在旁人眼里,这种“皇恩眷顾”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可纳兰性德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汉文化的向往是与这种赳赳武夫的差事大相径庭的,本来就淡薄门第利禄的他并不以为然。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容若因“寒疾“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 容若,举止优雅、温润如玉。他虽出生名门贵族,但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满清贵族那些纨绔子弟的骄奢堕落。他,情深、义重、心真。他所交之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㈦,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他极力营救因科场一案而被流放于宁古塔的吴兆骞一事,几百年来,一直成为佳谈。 容若时清代乃至中国文坛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容若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赞其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

论纳兰性德词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论纳兰性德词 摘要 纳兰性德,清代著名的词作家之一,他的词集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充满着人生感悟,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本论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一生不同阶段的经历分析,将纳兰性德的词分为爱情词、边塞词,友谊词三部分。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多描写的是关于妻子卢氏,卢氏生前两人夫妻恩爱,美满婚姻的生活,以及卢氏去世后对卢氏的悼念。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内容丰富,展现了不同的感受与体会。立身关外触目所及的古战场,铁血戎装浴血奋战的战场,充满了哀叹兴亡之感;边塞生活的艰苦、孤寂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在一个个难眠的夜晚纳兰性德或午夜惊起、或披衣独坐、或独自感伤、或梦回难眠,这些构成了词人边塞生活的独特感受,笔墨所及无不感人至深。纳兰性德的友谊词,在本文中主要写了一首与好友梁汾的交契,这首词深情地表明了作者与顾梁汾相见恨晚、相互知心的友情,抒发了其对才士贤人不幸遭际的同情与不平。 关键词:纳兰性德,爱情词,边塞词,友谊词,思念 Abstract Nalan Xingde, one of the famous Ci writers in Qing Dynasty, his word set loved by the people, his style is fresh and beautiful, very touching, full of lif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i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master Wang Guowei evaluation: "since t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