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

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

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
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

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中国社会

一、民间宗教与中国传统社会

民间宗教是相对于国家宗教或正统宗教而言, 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思想信仰、经卷、仪式以及教规, 均具备宗教的基本特征, 所不同的是法律地位、信仰群体、传播方式。国家宗教是指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并得到政府扶植的、公开传播的宗教; 民间宗教是在民间自发或秘密流传的宗教。①民间宗教源远流长, 其思想来源庞杂, 鬼神信仰和巫术等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早的严格意义上的民间宗教是东汉的五斗米教和太平道(统称民间道教或原始道教) 。在中国历史上, 民间宗教名目繁多,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犹如春笋般涌现, 教派之多, 前所未有。著名的有罗教、黄天教、闻香教(东大乘) 、西大乘、红阳教、圆顿教、龙天门、天地门等, 到明末已经达到70 多种名目。在清代, 除明代延续下来的以外,又出现了更多新的教门, 如姚门教、八卦教、青莲教、清茶门等, 名目更多达百余种。①

民间宗教的教义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 民间宗教的教义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儒道释正统思想的烙印, 包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佛教的果报思想、道教的修炼方术, 与正统宗教一样发挥着社会整合、心理调适、伦理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另一方面, 民间宗教的一些教义不可避免地与封建正统观念和封建统治发生冲突, 特别民间宗教所拥有比较严密的独立于一体化社会体制的宗教组织, 自然而然地被历代集权专制统治的封建王朝视为危害社会秩序的力量, 故其往往被列为“邪教”, 加以严厉镇压。民间宗教在过去被迫长期保持秘密活动状态。因此, 民间宗教又被称为民间秘密宗教、秘密教派、秘密教门、秘密宗教结社、下层宗教等等。

民间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小农经济, 其教义所反映的是社会底层百姓的思想信仰,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下层百姓的利益诉求。诸如民间宗教经常采取为人治病、提倡教友之间互相帮忙、有福共享、有难共当, 可以为他们提供暂时的避风港。民间宗教多提倡平等, 甚至男女平等, 所描绘的“真空家乡”的世界也非常美妙, 对农民特别是妇女来说很有吸引力。另外, 民间宗教多宣扬三教合一或多教合一, 符合百姓的实用功利性的宗教心态。其经文宝卷, 普通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理解, 易于流传。因此, 尽管民间宗教遭到历代王朝的严厉镇压, 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或潜伏民间, 或变换形式, 一旦时机成熟, 便重现江湖。

在历史上, 农民经常利用民间宗教来组织、发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元末白莲教起义, 有的起义甚至动摇封建王朝的根基。从表面上, 民间宗教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格, 实际上, 农民起义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民间宗教只是农民起义利用的工具而已。当然, 民间宗教经常与农民起义相结合, 与封建统治者不分青红皂白地严厉取缔和镇压民间宗教有密切关系, 是对封建统治者一以贯之的高压政策的反动。民间宗教与国家宗教或正统宗教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如基督教、佛教等世界上许多著名宗教在初始阶段均属于民间教派, 遭到官方的压制, 由于适应社会的普遍需求, 逐渐取得国家宗教或正统宗教的地位。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最早的民间宗教五斗米教、太平道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改造, 逐渐上升为国家宗教(正统宗教) , 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当然, 国家宗教或正统宗教也不是凝固不变的, 道教在取得正统宗教的地位后, 明清时期, 道教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 正统道教衰落,“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民间教派却大倡于世,”“近两千年的道教史是一部由民间走向正统, 再由正统走向民间的历史。”②类似的情况并非绝无仅有,在其他宗教的兴衰嬗变中也常常可以见到。

二、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及其社会根源

近代, 随着封建政权的灭亡, 禁教的条令松弛, 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动荡不安等客观条件的变化, 民间宗教得到迅速发展, 不同教派的背景、组织、流传演变、政治倾向、社会作用等, 都非常复杂, 甚至同一教派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完全不同, 难以一概论之。由于民间宗教与秘密会道门经常混合在一起, 因此, 主流社会对近代民间宗教多持严厉的批评或彻底否定的态度。①民国时期, 对民间宗教、民间信仰也加以禁止、废除, 如1928 年内政部颁布《神祠存废标准》, 不但把本土宗教的众多神灵列入封建迷信和巫术予以取缔, 对制度化的民间宗教也进行清理和打击。

民间宗教是一种草根文化, 具有超乎寻常的顽强的生命力, 有的依附于道教、佛教求生存, 有的屈尊为“民间信仰”求生存, 有的则潜伏民间并不失时机寻求复兴机会,总之, 民间宗教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大陆在各个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 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宗教信仰方面, 虽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主要限于官方认可的五大宗教, 但总体说来, 宗教信仰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也为民间宗教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 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以及社会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亦为宗教信仰包括民间宗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诸如福建莆田的是三一教、金幢教、闽西的罗教、闽北的真空教、江南斋教、河北的天地门教、弘阳教、天津的西大乘教、广西普渡道、魔公教等民间宗教均在民间复活, 有的出现复兴的景象。②濮文起先生指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政治文化的动荡, 反映在信仰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在广大乡村乃至许多城镇出现了民间宗教复兴的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和学者田野调查, 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 某些曾在历史上产生和活动的民间宗教教派, 或以…气功?、或以…武术?、或以…花会?、或以…民间音乐会?、或以…民间信仰?等形式, 乃至打着佛教、道教旗号, 重新活跃于大庭广众之中, 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 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民众精神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 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①

民间宗教只是在民间悄悄传播, 发展速度不快, 影响并不大。只有少数民间宗教发展速度很快, 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莆田的三一教。1978 年以来,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 三一教在福建的莆田、仙游、惠安、福清、平潭、福州等地重新流行开来,许多三一教祠堂被陆续修复, 同时也新建了许多新的三一教祠堂。影响相当大, 现有三一教堂1400 余座。与此同时, 三一教信徒的人数不断增多, 现有入教信徒10 万人左右。文化多元化, 使得社会比较宽容, 允许不同宗教信仰存在。民间宗教往往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 容易为百姓所接受, 从而成为正统宗教的补充, 寻找复活、复兴的机遇。

三、当代民间宗教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文化生活方方面面包括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转型, 民间宗教也不例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融入主流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 民间宗教往往以秘密的形式流传, 与主流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远离主流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的突飞猛进使民间宗教的领袖们深受教育, 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 国家的强盛也使民间宗教信众感到自豪, 因此, 多数民间宗教都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信徒能安分守己, 甚至制定教规, 要求信徒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如福建莆田三一教东山祖祠于1989 年6 月26 日发布了《夏教规章戒律》, 第一条就是“夏教门人必须服从党和政府领导, 遵守

国家的政策法令, 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1998 年5 月22 日成立的莆田市涵江区三一教协会, 要求105 座会员祠堂和信徒“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无产阶级经济服务, 坚持宗教信仰, 要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 发扬龙江精神, 爱国爱民, 多做社会公益事业, 赈民救灾。”②2006 年成立的莆田市三一教协会提出该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目的是根据《宗教事务条例》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引导三一教门人和信教群众积极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支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造福社会, 利益人群。”“开展同港、澳、台及海外夏教门人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改革开放之前, 民间宗教秘密流传, 外人很难窥视其教内秘密, 因此社会上有不少揣测和误解。改革开放初期, 民间宗教处于半公开状态, 教内秘密也不对外公开, 笔者在1982 年调研民间宗教时, 遇到很大困难, 一些传教仪式不让观看, 许多经卷秘不示人, 一些宗教活动场所不让涉足。1990 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 政治环境进一步宽松, 民间宗教开始公开传播, 并采取对外开放的姿态, 主动融入主流社会, 宗教仪式欢迎学者和社会各界观摩和研究, 经卷允许复印或拍照, 一些教内秘密也逐步公开, 甚至举办学术研讨会, 邀请专家学者讨论相关问题。

第二、加快民间信仰化的进程

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其最大区别是民间宗教是一种制度化、组织化的宗教, 而民间信仰则是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①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有的民间宗教都包含着民间信仰的某些形式和内容, 并逐步向民间信仰演化, 特别是在秘密传播状态时期, 民间信仰的色彩就会愈加浓厚, 以此来迷惑官府, 争取生存空间。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宗教信仰的简易化也成为趋势, 民间信仰颇受大众的欢迎, 民间宗教也加快民间信仰化的进程。仍以三一教为例, 在改革开放之前, 三一教在民间传播时比较谨慎, 特别是吸收教徒, 更是严格苛刻, 通常要进行反复考察, 确认无不良行为, 方可入教。改革开放后, 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入教, 扩大民间宗教的影响, 三一教大大放松对要求入教信徒资格的审查。通常情况是, 群众要求加入三一教, 只要没有违法乱纪、口碑没有特别不好的, 经过两名三一教徒引进, 就可以吸收其加入三一教。在调查中, 很少听说有人被拒绝加入三一教的事例, 也没有听说有人被开除三一教出组织的。有的村子, 几乎全部信仰三一教。相当多村子的老人, 绝大多数是三一教信徒, 三一教祠堂几乎成为老人活动中心。与加入三一教的条件放松相适应, 其修炼进程也趋向简易, 教内的秘密也逐渐公开化。20 世纪80年代, 笔者在莆田等地调研时, 当询问那些老三一教信徒已经达到哪个修行阶段时, 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还处在初级阶段, 极个别人说已经进入中级的“入门”阶段, 没有一个人说达到最高级的“极则”。然而,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急于求成的社会浮躁心态也反映到三一教中来。一些地方的三一教信徒在进行一年左右的“立本”阶段的修炼后, 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入门”阶段的修炼, 其中一部分人很快就被确认为达到“极则”的水平。

我们在调研中还看到, 相当一部分三一教祠堂承担民间信仰的职能, 甚至取代“社”、“境主庙”职能, 三一教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诸如祈子、儿童过关、读书、就业、婚丧喜庆等等, 几乎事无巨细, 都要到三一教祠堂祈祷礼拜。多数三一教祠堂内备有签谱、杯筶, 供百姓占卜吉凶; 不少三一教祠堂还建有戏台, 与民间信仰一样, 经常演戏酬神; 还有一些三一教祠堂举行扶乩活动, 吸引群众参加。多数三一教信徒与一般的善男信女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己也说不清自己信仰三一教与信仰妈祖等诸如此类的民间信仰有什么不同。一般的百姓视三一教为民间信仰, 对三一教信徒的看法也仅仅局限于他们有练习“功法”、道德修养要求较高的层面上。当代三一教向民间信仰的转型, 在其他民间宗教中也能看到, 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t共同的发展趋势, 随着的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这种转型速度将大大

加快, 对未来民间宗教的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值得学术界高度关注。

四、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和社会价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民间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只能通过长期的引导, 使之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由于民间宗教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封建迷信的糟粕, 它对社会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因此, 对于民间宗教的职能和社会作用, 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那么, 民间宗教具有哪些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

首先, 精神慰藉功能。与其他宗教一样, 民间宗教构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世界, 来吸引信众。明清时期诸多的民间宗教受白莲教的影响, 以无生老母为最高崇拜, 以真空家乡为理想境界, 以弥勒佛与龙华三会为信仰核心。所谓“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 集创世与救世为一身, 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 免遭劫难, 这个天界便是真空家乡。①他们描绘的“真空家乡”, 是非常美妙的极乐世界, 无寒暑, 无凋零,到处楼台亭阁, 莺歌燕舞, 天花乱坠, 地涌金莲, “乃是安养佛国极乐世界”。②所谓“弥勒佛与龙华三会”, 即弥勒佛奉无生老母之命, 普渡九十六亿众生, 在龙华三会上与无生老母相聚。③这些教义对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底层百姓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对信徒具有心理慰藉功能。建国以来, 多数民间宗教秉承传统, 其教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但为了求生存, 大量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 也掺入了民间信仰的因素, 使民间宗教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以特有的方式继续发挥着精神慰藉的作用。

其次, 社会教化的职能。民间宗教虽然没有正统系那样精致、高深, 但吸收融合了儒道释三教的宗教道德, 诸如儒家的忠孝, 佛教的因果轮回、道教的承负报应等等宗教伦理, 并适当地加以改造, 更加世俗化和通俗化, 使之更适合底层百姓的审美, 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对信徒的社会教化作用不可低估。民间宗教所宣传忠孝节义、积善积德、安分守己、和睦相处、和气生财, 不要以势欺人等等, 无疑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些道德说教非常通俗易懂, 经常以百姓身边发生的故事甚至以传说故事的形式出现, 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信仰者, 对百姓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至今犹然。虽然民间宗教的伦理道德教化无法与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相比, 但也有不少相通或相似的地方, 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缓解社会矛盾的职能。在历史上, 由于民间宗教经常处于秘密流行状态, 所以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活动方面远远无法与正统宗教相比。近年来, 一些发展较快的民间宗教开始介入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在社会上形成较好的影响。民间宗教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活动, 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 但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和社会矛盾的缓解。如果加以积极引导, 民间宗教所发挥的社会作用不可低估。以莆田三一教为例, 仙游县枫亭镇有62 座三一教祠堂, 2005 - 2006 年参与各种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三一教祠堂多达27 座, 占该镇三一教祠堂总数的43. 5 %。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内容更加多样化, 包括建桥、铺路、助学、扶贫济困、支援灾区、义务工、老人会、抚养孤儿、支持少数民族、资助出版经书、收埋无主骸骨等。受益区域从原来的局限在本村本庙扩大到外村、外乡镇、外县市, 甚至省外。投入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资金大大增多, 如莆田东庄壶南祠从1991 年至2005 年, 施济金额达到82 万之多, 大米2 万多斤。2005、2006 年仙游枫亭镇三一教祠堂在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方面就捐资120 多万元。2007 年莆田市三一教堂祠开展扶贫济困、施医赠药、修桥铺路的资金在一千多万元以上。有些地方还建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领导机构, 更加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如莆田市忠门施济协会(三一教) 从1992 年至2004 年对南日岛、湄洲岛、平海、笏石、埭头、东庄、月塘、忠门、东埔、山亭、华亭、城郊等乡

镇的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提供扶贫资金160 多万元。①秀屿区三一教协会成立后, 加大社会慈善福利事业的力度, 在短短的两个半月内就募集13 万8 千元善款, 扶贫救困。②2008年4 月23 日, 成立莆田市三一教慈善协会, 不到二十天,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莆田市三一教慈善协会在5 月20 日举办赈灾募捐大会, 当场就募得善款50 多万元, 后来又在仙游等地募捐70 万善款。

第四、发挥着联系台胞、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台湾的传统民间宗教多由大陆传入, 台湾传统民间宗教的“根”在大陆, 这一点台湾民间宗教界不但毫不隐讳, 还为本教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引以自豪, 希望能回到大陆进香谒祖。实际上, 台湾的一些民间宗教也以各种名义回大陆, 进行宗教交流, 如台湾三一教多次组团回东山祖祠参加各种活动。民间宗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超越时空, 为两岸同胞所认同。共同宗教信仰的进一步升华, 就会发展为文化的认同, 而文化的认同则是中国走向最终统一的重要基础。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也有一些民间宗教源自中国大陆,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 都与祖庙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起着联系侨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当代民间宗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都有可能向对立面转化一样, 中国大陆的民间宗教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有外部环境的制约, 也有教门内部的问题。从外部环境的层面看, 当代民间宗教在发展中遇到三个主要问题:

1、“封建迷信”的魔咒。在中国主流社会, 民间宗教(含民间信仰) 受到鄙视, 把民间宗教等同于封建迷信几乎成为共识, 至今犹然。牟钟鉴教授认为: “至于…封建迷信?, 本身就不是科学概念。一者迷信并不限于封建时代, 二者迷信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特征, 非独民间宗教为然。迷而信上帝与迷而信雨神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 到教堂里去和到宗祠里去也无高下之别。…封建迷信?也不是一个法制概念, 而我们应当限制的是妨碍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 并非人们的鬼神观念及活动。”①民间宗教就是封建迷信的观念根深蒂固, 从而成为民间宗教生存和发展的魔咒。

2、社会转型的挑战。民间宗教多产生于封建社会, 其经济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其思想来源是儒道释三教的融合, 教义也充斥着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 在管理模式上多采取家族制度统治, 在传播方式上多采取秘密流传。而当今社会, 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 民间宗教的教义中有些内容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管理模式和传播方式也需要改革, 不能与时俱进, 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然而, 如何保持自己的特性的同时, 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把握民间信仰化的“度”? 如何在法治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民间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宗教的关系? 总之, 社会的转型使民间宗教面临严重的挑战, 决定着民间宗教的发展或衰亡。

从民间宗教的内部情况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年龄结构老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民间宗教长期被禁止, 很少吸收新教徒。原有的信徒, 年事已高, 或相继去世, 或健康状况不佳, 信徒的年龄结构严重老化。改革开放后, 虽然吸收一些新信徒,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年龄结构老化的状况,即使像发展状况最好的福建三一教, 信徒的年龄结构也严重老化。1988 年笔者曾对三一教信徒的年龄结构进行抽样调查, 40 岁以下的约占15. 1 % , 40 - 60 岁占37. 4 % ,60 岁以上占47. 5 %。2000 年有关部门曾经对三一教信徒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 55 岁以下约占32. 32 % , 55 岁以上约占67.

18 %。2008 年我们曾经对仙游县某个乡镇的3739 名三一教徒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 其中55 岁以下约占24. 4 % , 55 岁以上约占75. 6 % (40 岁以下只有430 人, 占11. 5 %) , 年龄老化不但没有改善, 反而更加严重了。出现这种状况, 显然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青壮年

纷纷到外地打工有密切关系。

2、信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由于民间宗教主要在农村流传, 其信徒的整体文化素质相对低下, 特别是妇女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均不如男性, 而近年来妇女加入民间宗教的人数又急剧增加, 因此, 也必然对信徒的整体文化素质产生影响。我们仍然以三一教为例。2000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的比例约占94. 4 % 。在性别上, 1988 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是男教徒约占63. 5 % , 女教徒约占36. 5 %; 2000 年调查数据显示, 女信徒上升为57. 88 %。2008 年我们曾经对仙游县某个乡镇的4148 名三一教徒的性别进行调查, 男信徒898 人, 约21. 6 %; 女信徒3250 人, 约占78. 4 % , 女信徒的增长速度不能说不快。在文化程度上, 2000 年的调查数据表明, 文盲由1988 年的26. 7 %增加到占43. 31 % , 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门人比例也相应降低, 说明由于农村女性信徒的剧增, 导致三一教徒的文化素质继续降低。

3、管理制度不完善。民间宗教在管理制度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诸如缺乏有威望的领导人、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 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完善, 教职人员的素质也不高, 这些制约民间宗教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民间宗教, 三一教做得比较好, 但也不尽人意。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着犹如一盘散沙的三一教, 三一教上层人士依托东山祖祠的特殊地位, 发号施令, 尝试对福建三一教进行管理, 发布一些规章制度, 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效, 但积重难返, 不少地方的三一教堂祠并不承认东山祖祠的领导地位, 自己另搞一套。有的三一教堂祠虽然在墙壁上张贴东山祖祠所发布的各种规章制度, 但形同虚设,并没有认真执行。

六、应该如何看待当代民间宗教

民间宗教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历史的产物, 但它绝不是过去式, 而是一种活态的、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广泛影响的文化。濮文起先生曾对民间宗教的根源、作用与发展趋势做了相当精辟的分析, 指出:“民间宗教是一种从封建社会土壤中产生、并经封建社会的阳光雨露培育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文化。按照文化学理论分析, 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民间宗教信仰, 还是作为外在制度化的民间宗教组织, 或是以运动状态出现的各种民间宗教活动, 都属于这种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 既然已经产生, 并曾长期在民间社会流传, 影响与形塑了下层民众的思想与行为, 那么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几场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或改造, 固然会对它的外在组织形式和某些活动起到了取缔与遏止作用, 但是积淀在人们心理中的信仰观念, 是绝不会轻易消失殆尽的。只要滋生这种文化的封建土壤尚未根本铲除, 遇有适宜的气候, 它还会在人们心中复活, 并以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由此可以充分说明, 民间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还是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①

民间宗教并非凝固不变的, 相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发生新的变化。一些地方政府, 面对民间宗教的新问题, 积极探索应对方法, 取得一些好的经验,如莆田市政府按照乡镇成立三一教联络组, 分片管理, 在成立区级三一教协会的基础上成立莆田市三一教协会, 值得其他地区借鉴。②

在理论方面, 著名学者牟钟鉴教授对建国以来政府对民间宗教的认识误区、政策措施、负面结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他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宗教理念的进步和宗教政策的调整落实, 不仅五大宗教走上健康活动的轨道, 各地民间宗教也在恢复和重建。但旧有的观点仍然影响着许多人, 我们对待民间宗教的态度没有明确加以调整, 这使得民间宗教仍然处在灰色地带和自发状态, 处于社会管理体制之外, 这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于民间宗教在未来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特殊作用, 牟先生认为: “民间宗教将成为中国五大宗教均衡发展、关系和谐的共同基础。”他明确地指出:“中国未来社会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 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下,恢复失衡的多元通和宗教文化生态, 以满足广

大民众信仰的多样性需求, 同时借以突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使文化的主导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开放性达到恰当的统一, 这是中国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必须开放民间宗教, 并加以引导, 使之健康发育, 在多元宗教并存和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也是尊重人权、尊重民众信仰的表现。当然, 开放民间宗教要有步骤地稳妥地进行, 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①

笔者基本赞成牟先生的看法, 在他的启发下, 不揣浅陋, 也对如何看待民间宗教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 从“大宗教观”看, 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宗教共同的特征是信仰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并具有相应的崇拜活动、仪规、活动场所等, 虽然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有些差别, 但本质上是宗教, 所以, 民间宗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二个错误认识: 一是用西方的宗教概念来界定中国的宗教信仰, 结果把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排除在宗教的范畴之外; 二是混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关系, 特别是经常把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 充分尊重中国宗教信仰的特色, 从法律的层面给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这既是广大信众的迫切要求, 也符合中国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其次, 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 民间宗教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不同宗教信仰的相互依存构成特有的生态文化系统, 影响着不同的信众。在这种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系统中, 民间宗教以其简易、通俗的特色,吸引着众多的信众, 对民间社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发挥其他宗教信仰无法取代的社会历史作用, 因此, 民间宗教是宗教信仰生态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 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宗教虽然没有正统宗教那样精致、高深、威严, 没有那么严密的理论体系, 但民间宗教是历史的产物, 反映了下层百姓喜怒哀乐, 同样是传统文化的遗产。张新鹰教授曾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精辟的分析, 认为: “真正形象地、彻底地表明了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的历史走向, 造成了三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合流的, 是下层民众出于现实的宗教抚慰需求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民间宗教信仰。……站在这个角度上, 民间宗教不是被…正统?宗教所指斥的…邪门歪道?, 也不是被上流社会所蔑视的低俗迷信, 而是在不断吸收、改造其他观念形态过程中愈加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普化?于下层民间的缩影。儒家的德信条、道教的修炼方技、佛教的果报思想, 在民间宗教那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不但通过别处, 也通过民间宗教, 展示了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格。”①马西沙先生甚至认为: “它还是一切高雅文化、正统神学的孕育之母”。②

第四、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 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民间宗教的教义融合儒道释三教伦理道德观和因果报应、承负思想等, 同时, 也包含着“劫变”等反抗现实政治的主张。民间宗教在组织上家族色彩比较浓厚, 传教方法比较粗俗。因此, 从历史上看, 民间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具有两重性, 在正常的社会政治条件下, 它与正统宗教一样发挥着社会整合、心理调适、伦理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 对于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把民间宗教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 引导其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使民间宗教同现代社会保持正面的互动, 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

注释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精品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种类及作用,掌握世界重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特点,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重点】: 1、世界重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大宗教不同建筑风格的画面,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有宗教特色的氛围,以诱发学生的求知心理。 活动一:2个即兴表演 师:同学们的才艺如何?那我们就来2个即兴表演。 第一个即兴表演:一个同学扮演来深圳旅游不懂中文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车司机。扮演外国人的同学,请把你想去的地方写在黑板上,然后擦掉。 生:(表演略) 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通,给交流和沟通带来困难,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第二个即兴表演:一个同学扮演阿拉伯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同学怎样接待这位客人。 生:(表演略) 师: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如果你对宗教一无所知,也会好心办坏事。 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P77-P78并结合图4-9了解世界重要语言种类及作用、世界重要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上共有________多种语言,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这6种语言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4、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其发源地国家。 5、结合图4-9,填写下表: 语言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二)阅读课本P79,了解三大宗教发愿及主要分布地区 1、、和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其中,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2、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等多信仰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仰。 3、填写下表: 宗教产生地方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二、自主探究 结合图4-11,完成活动第1题,三大宗教的建筑有何特点?。 三、巩固练习 1、下列通行阿拉伯语的是: A.西亚的阿拉伯半岛 B.北美洲东北部 C.非洲南部D非洲中部 2、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产生于: A. 欧洲 B. 亚洲 C.非洲 D.北美洲 3、下列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是: A. 南美洲西部 B. 亚洲东部 C. 非洲北部 D.欧洲东部 4、在我国西藏地区盛行的喇嘛教属于:

中国宗教复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中国宗教复兴是好事还是坏事? ●杜平 北京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日前发表上海华东师大两位教授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信教人口大约为3亿,不仅是官方所估人数的三倍,而且信教人口正日益年轻化,大部分人都在40岁以下。 与此同时,本报北京通讯员于泽远前天引述官方《瞭望》周刊的报道说,在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农村地区,信教人口近年来迅速增加,并且出现了“村村有寺庙”的现象。当地政府官员对此感到极度不安,认为宗教势力正在与中共争夺民心,企图“把马克思主义抛到背后去”,因而变成破坏社会稳定的“定时炸弹”。 以敬畏之心慎重以待 华东师大两位教授的调查属于普查性质,除了上述具体的数据之外,其他相关问题没有涉及,或者没有公布调查结果。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关键:一是信教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增加;二是信徒们对社会现状的感受和态度究竟如何。中共执政50多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的信教人口。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全面认识这个崭新的课题。 宗教的复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从未真正地公开讨论过,所以没有任何定论。人们一般认为,宗教信仰之所以复兴,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已经崩溃,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观也被摧残,结果整个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或者价值观真空。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笔者同时认为,宗教的复兴是中国社会自由度日益扩大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创伤自我疗治和愈合的重要机能。但无论怎么看,无论是好是坏,现在再也不能视而不见。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由于信教人口不是特别多,社会状况也没有这么复杂,所以管理者能够回避则回避,不急于正视,不急于寻找对应之策。 但现在的形势已经大变。中共党员人数现在是7000多万,而信教人口多达3亿,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并且还在增加之中。把这两个数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目的绝不是暗示两者是对立的,而是要强调宗教问题已经涉及到极其庞大的人群,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的时候。 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当信教人口已经达到如此巨大规模的时候,执政者就必须如履薄冰,以敬畏之心慎重以待。既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又不能如临大敌,以排山倒海之势予以围追堵截。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的时期,如何面对和处理之,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目标能否得到落实和实现。 只能因势利导不能强加堵塞

王惠岩《政治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及其详解(国家与宗教)【圣才出品】

第九章国家与宗教 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1.宗教的起源与本质 (1)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的条件: ①自然根源:原始社会中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它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 ②社会根源:阶级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社会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的“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的不断提高,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自然因素会不断减少。随着剥削制度被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也会逐渐消失。但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已内化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关系的形式。所以,即便最初产生宗教的条件消失了,宗教本身也不会很快消失,它的消亡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2)宗教的本质 ①从认识论上看,宗教是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②从功能上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一方面,对彼岸世界的虚构行为本身既是一种自我安慰,又是一种抗议。另一方面,宗教的安慰是空幻的,宗教的抗议是消极的。 (3)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

信仰各种宗教的总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80%。由于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教徒遍布世界各地,因而被公认为世界性宗教。 2.宗教的政治作用 (1)宗教与阶级统治 ①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积极作用 a.在阶级社会中,有些宗教教义被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从而直接为等级制度作论证,从客观上维护了阶级的政治统治。 b.即便是持平等主义教义的宗教对等级压迫也会采取容忍和迎合的态度。 c.宗教还以其他方式强化阶级社会的政治分层。 ②宗教对阶级社会政治统治的消极作用 宗教并不总是在维护着阶级统治,有时它也会成为底层民众进行政治反抗的手段。宗教教义会成为人民反抗的宣传工具,宗教组织也会成为革命的组织形式。 (2)宗教与社会治理 ①宗教对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宗教可以对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减轻了世俗国家的政治“结构在运转过程中的负担”。 a.诉诸人的信仰,因而比单纯的行政及法律等外在约束更能实现“自愿的服从”; b.由于信徒之间存在着一致的情感,因而由宗教组织对社会冲突进行调解将更加便利; c.宗教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例行的宗教仪式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认同意识,从而把不同民族、地区、阶层、职业及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团结起来;

必修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难点】 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可采取提问、史料阅读、事件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一些名画和著名文学作品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和暴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开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案设计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1)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及主要国家; (2)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及他们的建筑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树立学好其他语言的信心。 (2)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史观,树立无神论观念。 二.教学分析与处理 1.教材分布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是《世界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第三章第三节,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学适合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世界的语言及分布;二是三大宗教及分布,其他宗教如:印度教、犹太教为拓展。 2.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世界主要的三大人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从而知道不同人种的语言、文字的不同、信仰宗教也不相同。主要的语言和宗教在学生生活中存在一些,所以难度不大。

3.依据以上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重点: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难点: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创新点:通过读图说出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 德育点:树立学好其他国家语言的信心和树立无神论观念。 空白点:活动与反思留空白。 三.教学内容及板书 《世界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板书: (一)世界的语言:汉、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语 (二)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四、课前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图片 五、教学过程

人与社会的关系

任何社会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我们要看到社会好的方面,而不仅仅是差的表现。我们要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会不可避免得出现各种问题。人就是如此现实的,因为我们要适应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不得不把我们变得跟它一样现实。我们就是要学会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让社会迁就你!!!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的论文,电影,书籍等等。最突出的感受是如何对“环境”这个词做出合理的定义。这个环境并不单单指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个环境决定了人会被怎样对待,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人接触世界的第一步,若是这个环境是温暖且包容的,那么孩子的性格会简单而开放;若这个环境充满了不和谐和不稳定,那么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不可捉摸,甚至偏执和无法沟通。我始终觉得人受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身的遗传因素。人与环境的博弈,正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因为身边人的反馈,以及社会环境提供的可利用的条件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同时社会环境也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他生活的环境中犄角旮旯的事件。每个人的职业选择或者是人生目标都间接地反映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即他希望从这个世界获得什么,而这些期望的事物却是人在当下不曾拥有的东西。有宗教信仰的人期待有一个神明来指导他行事,而无神论者则是自己以身边的道德准则或是行为规范为基础来探寻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无神论者比有神论者更大胆,更有创造性,是灵魂的开拓者。 人受其生活的环境塑造而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境界,不管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若单单是因为自己的探寻是无法找到现在的精神力量的。人依靠周围的人和事物,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来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天地。这片天地并不是纯精神的,而是倚靠物质基础而衍生出来的超越物质或者届于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人可以说清楚究竟人的精神世界里存在些什么,甚至是如何才形成了这样的境况,人所知的只是自己或是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这期待包括对超能力的渴望,对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的诠释,以及对未来不可知的预测。

1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笔记 (1)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背景: 1、经济基础: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源) 2、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3、人才和文化基础: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性质) 1、性质:是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2、实质: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3、文艺复兴运动披着宗教外衣以及借助古希腊文化的原因: 1)天主教会在西欧垄断一切,势力强大,根深蒂固; 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封建的思想理论不够成熟。 (三)文艺复兴核心——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的含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现世生活,崇尚理性和科学,是一种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2、评价:(1)积极:动摇封建神学,打击封建制度 (2)消极:到运动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五).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

(1)扩展①原因:②代表人物: 新航路的开辟刺激欧洲其它国 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莎士比亚(英)四大悲剧、四大喜剧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堂吉柯德》 伊拉斯谟(德)《愚人颂》 16世纪高潮 15世纪后期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14世纪兴起 (六)深远 影响及意义 1、积极:(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为后来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为消灭封建制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 (2)、在文学艺术方面:促进了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 (3)、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标示:“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4)经济方面: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16世纪) (一)、背景:(学生归纳) 1、思想基础: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基础: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精神禁锢与经济掠夺;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3、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形成; 4、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 (二)、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 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的反封建斗争。 (三)、代表人物及主张: 1、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观点(学生归纳)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实质: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②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2、独树一帜的加尔文思想主张:发展路德的“因信称义”为先定论(意义: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优质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重点:1、文艺复兴的原因、实质、核心、主要成就和影响。(意大利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德意志宗教改革) 知识结构: 一、文艺复兴:14-16C 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练习册P104 “2、文艺复兴”) 1、原因: ①经济: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 ②政治:新兴资产阶级形成,要求摆脱教会和神学束缚,维护自身利益。 ③思想文化:天主教神学垄断人们思想;意大利保留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 2、实质: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练习巩固:练习册P106-11题)

3、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主要成就: (1)文学领域:意大利“文学三杰”及其代表作品、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品 (2)艺术领域:意大利“美术三杰”及其代表作品 (3)自然科学:天文学革命——波兰哥白尼、德意志开普勒、意大利伽利略和布鲁诺 (思考:“文学三杰”、莎士比亚和“美术三杰”是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人文主义的?) 5、影响:把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类社会。 二、宗教改革:16C 德意志欧洲其他国家(练习册P104“3、宗教改革”) 1、背景:(见练习册P104,及P105“5、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实质”)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①信仰上帝即可得救;②简化宗教仪式;③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 (思考:马丁·路德的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主义的?)

3、新教及其特点: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 特点: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性质: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即西欧早期资产阶级以宗教为外衣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 5、影响: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练习巩固:练习册P107-12题) 小结: 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一个根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 共同影响——解放思想 比较: 1、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册P105-4)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授课时间:2006-11-28 班级:初一九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2.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尊重其他语言。 2.理解并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别。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地图分析,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宗教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世界人种 二、导入课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世界的语言 问题: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其中主要语言有那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解决上述问题。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问题: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并回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教师承转: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语言的文字和主要分布地区。 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 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归纳:世界的主要语言分布。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呢?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宗教的各种资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关知识。

宗教的本质及其作用

课题:宗教文化 ——宗教的本质及社会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 06023054 王美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⑴掌握宗教本质的内涵 ⑵掌握宗教的社会作用 ⑶知晓世界三大宗教 (二)、能力目标:⑴学会归纳宗教的本质 ⑵能够深入领会宗教的社会作用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⑵形成尊重他人宗教信仰的良好风尚 (四)、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与教师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师生互动中享受快乐教 学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处理: 这是一节政治学科的校本课,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对地理和历史学科中学到过的宗教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 理解。为此,在处理时,应从宗教史出发,又不拘泥与此,联系地理学、哲学、 历史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渗透一部分文学,建筑学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宗教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 心主义世界观。 产生根源: (1)、认识根源: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水低 (2)、社会根源:阶级压迫 2、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1)、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2)、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3)、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4)、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1)、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 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的影响。 (2)、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 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对待他人宗教信仰的态度 应该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式、多媒体计算机 三、学生分析 心理情感准备: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和雕像、图片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用与宗教相关的图片) (二)、介绍宗教的本质等相关难点、重点内容(以提问互动方式为主,引用多媒体教学)

必修三13.3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

第32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真题速递 1.(2019·天津高考·4)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主张追求现世的享乐,表现在威尼斯画派代表提香身上就是“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法是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能“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排除B项;通过题干中“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这反映出其否定教会所宣扬的道德观,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神韵写意属于中国画的特征,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答案】B 【解析】“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利用宗教表达诉求,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反对罗马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C项错误;主张灵魂自我救赎是宗教改革的内容,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内容,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8)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最新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深刻探讨的问题是文艺复兴,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究竟什么是文艺复兴?它是如何兴起的呢?它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文艺复兴。大家通过预习就知道文艺复兴的主战场是在哪一个国家?(意大利)。对于意大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喜欢看足球的同学。我们知道,意大利有很多世界顶极的足球俱乐部,像是国际米兰、尤文图斯、佛罗伦萨等等。但是从现在来看,在欧洲,意大利并不算是最强的国家。即使在中世纪,欧洲的传统强国也并不包括意大利。那么,在当时为什么文艺复兴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而不是英国、法国或者是德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文艺复兴之前意大利到底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哲学111班5000311012 吴小庆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广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对它从小就耳濡目染,非常熟悉。但是,如果要求人们就“宗教是什么”的问题,做出一个本质的概括论断,则显得十分困难。近百年来,随着宗教学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在分析宗教现象之后对宗教下的定义常常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近代宗教学中,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有三种类型的宗教本质论具有代表性:一类是以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为中心;一类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另一类则是论述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面将对这三种宗教本质论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第一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以神道信仰为中心的历史事实,使宗教学者们承袭了关于宗教的传统观念,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但由于逐渐积累了世界历史上各种神道宗教的事实,对他们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促使宗教学者们超出特定的宗教神道信仰,把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对象抽象化、一般化,从而使用“无线存在物”、“精神实体”、或“超世的”、“超自然的存在”等抽象的哲学概念来表述,使之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体系。在第二种宗教本质论中,西方宗教学从人类学和历史学角度研究宗教,逐渐兴起了一种新方法,即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宗教信仰问题。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往往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宗教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西和宗教的真正秘密所在。有些心理学者认为,正是由于信教者有了关于神或神圣物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才对他们体验到的神圣对象进行崇拜、祈祷、祭祀,从而形成各种宗教体系。后来,以这种观点来分析各种宗教现象的方式大为时兴。在第三种宗教本质论中,宗教社会学者一般把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宗教的基本因素。他们趋向于撇开宗教在观念上与其他社会意识区别开来的本质,专门致力于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些学者甚至还把宗教的社会功能当成宗教的本质,并以此来规定宗教的定义。从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把在社会功能上近似于宗教的非宗教现象称之为“非宗教的宗教”或“世俗宗教”。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文化现象都起着维系社会秩序、决定社会伦理价值的功能。但这种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七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文艺复兴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并引发了北欧地区宗教改革运动,而北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并导致了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领域的两大重要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促进西方世界走向文明具有重要的和根本推动作用,而反宗教改革则是天主教会对历史进步的一种反动,实际上也是他们寻求更好生存的惟一选择。与之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大致可分为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三种类型。这三种教育势力形成了当时欧洲教育的复杂局面。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 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人文主义特征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严密禁锢下,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被埋没了近千年的时间。至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者点燃了呼唤人性解放的火炬,在沉寂良久的欧洲大地上,掀起了一个研究和复兴古代文化的热潮。它以急风暴雨之势,砸开了禁锢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枷锁,使它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把欧洲的学术文化思想推向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复古运动,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和更新的历史内容。自10世纪以后,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到了14世纪,在意大利某些城市中形成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的萌芽。15世纪以后,许多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都先后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从事中介活动的商业、银行业。这样,就从中世纪市民阶层中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与此同时,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开始解体。15世纪末,新航线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因而大大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是,由于当时的欧洲尚处于封建时代,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和教会势力千方百计地阻挠和压抑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于是,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革命的力量,便发动了对封建制度的进攻。在此形势下,广大农民与封建剥削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新兴资产阶级联合农民,共同反抗封建制度。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了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起于14世纪初叶,经过15、16世纪,止于17世纪中期。它最初发生于意大利,并逐渐波及到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成为震撼整个欧洲的惊涛骇浪。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夏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doc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案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于世界三大宗教,课文主要讲述了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以及三大宗教的分布。(1)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讲述了宗教产生的原因,接着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最后讲述了宗教所产生的影响。(2)课文第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主要分布地区。图4.14“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作为文字叙述的补充,进一步说明宗教分布的地域差异。教师可适当补充玄奘西域取经的历史故事,以说明世界性的文化交流是宗教传播的一种途径。(3)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概述了我国少数人信仰宗教的情况。(4)课文最后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教学建议【世界的语言】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图4.,并阅读“阅读材料”──“世界语言知多少?”组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2.按课文活动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活动1的设计如下:① 教师先启发学生说出,除我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主要分布地区;② 然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说出,世界上华人所占比例较高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③ 最后,请学生对照“世界政治地图”和图4.13,说出除我国以外使用汉语的国家。(2)活动2的设计如下:① 可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图4.13,各写出一种语言的分布地区;② 然后组织各小组在全班交流;③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世界三大宗教】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开展如下的活动。(1)说出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2)填写世界三大宗教产生地区与主要分布地区表:宗教产生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2.按课文活动1、活动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1)活动1设计参考。①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4.15所提供的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的照片,然后先要求学生说出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② 再要求学生对比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各自的特色。③ 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补充我国佛教一些代表性建筑的照片,指导学生说出它的特色。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要求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3. 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内容点析1.关于语言,主要讲述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两个问题。(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叙述与图4.“不同的语言文字”相配合,说明了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2)课文通过活动1、活动2,使学生通过读图4.13“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知道世界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状况。2.关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宗教的本质和意义 现代生活中,不知是因为节奏太快了,人们的压力太大了,还是因为人们物质生活丰裕,开始追求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了,反正信教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全世界有51.4亿人信各种宗教。宗教一词,译自西文,英文是“Religion”。它出自拉丁文,意思是“人同神的联系”或“敬神”。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并无“宗教”一词,但事实上,古代汉语中的“宗”与“教”两个字均与对神道的崇拜有一定的联系。“宗”字有“祖先”、“宗庙”和“尊崇”的含义,原义中包含有对先祖神灵的崇拜;“教”字为“政教”、“教化”之意。世界上有很多宗教文化现象,如佛教僧侣的托钵行脚、基督教神父的布道传教、道士的深山修炼等等,在这些现象中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所谓宗教的本质?若无,宗教如何区别于其他事物?若有,但人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关于宗教的本质的得到普世认同的定义。本文就来探讨一下宗教的本质,和它的对社会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质的含义。 一、本质的释义 “本质”二字在古代便有连用的情况。古代单音节词很多,“本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本”与“质”这两个单音节词的连用,其意义不同今天作为一个词用的“本质”,而是由“本”与“质”两个词义组成。如《史通·言语》中说:“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其中“本质”即是指“本来的事实”。从字源上看,《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本”的本义就是指草木的根或茎干。“质”亦有“本”的意思,《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可见当时,“本质”二字在中国古代通常指事物之本来面目,并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与“现象”所对立的意味。 而在西方,本质是指事物的本质,指物体在具体形态上的多样性与本质唯一性之间的关系,即一与多的关系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划分在柏拉图那里便出现了,他将世界分为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根据,“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亚里士多德最先使用“本质”一词,其希腊原文是“to ti en einai”,按苗力田等人的理解,其中文意思为“是其所是”,表明了本质先于事物存在的先在性。在康德那里,事物本质与现象是对立起来的,二者之间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黑格尔反对这种划分,他把“本质”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确立下来,认为:“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而在于表明一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黑格尔认为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它自身同一又包含着有差别的规定。现代西方哲学对本质的讨论,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现象学认为本质并非是超越现象的东西,而就是现象,本质就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的方面,现象学意在说明本质概念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另一个方向是本质主义者的讨论,他们从区分事物本质特性和偶有特性分析角度分析。 谈了这么多有关本质的含义,我们再来了解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的本质 历史上,每一个研究宗教的学者都很关心宗教的本质问题。对宗教的本质问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主要宗教及其分布;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三大宗教的了解;认识宗教自由,学会尊重他人宗教信仰。教学重点:三大宗教。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学习方法;自学与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主要的语言,记住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记住人数最多的宗教。 能力与方法: 1. 能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2. 能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3. 由学生的相互交流,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培养学生讨论、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推广普通话;同时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激发学生学好外语的兴趣。 2. 通过各种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 树立正确的种族观,能够正确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别,培养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宗教的资料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1.世界的语言 板书:一、世界主要的语言 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请看课本阅读材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