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教育学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1.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

【答案】错误。

(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拓展;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3)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综上所述,社会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多个因素。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课程是教学的内容。

【答案】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论的基本主张,但却与课程论对课程认识有所不同。在课程论者看来,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广义的课程甚至与教育相等同,即便在狭义上,课程论者认为课程除了指向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模式。因此,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

4.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错误。

【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题干中所提及的课程只是狭义的课程的定义,是片面的,所以是错误的。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答案】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只有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个体身心发展在各个阶段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如人生最初的婴儿期和少年期是儿童进入成年期以前的两次加速期。这说明人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因而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此外,人的身心发展还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的特点,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6.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答案】正确。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等。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内容、作用及方法方式的看法。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的高低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单独决定教育的发展。

7.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答案】错误。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它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其中的,课程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第二种观点是大课程小教学观。它认为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只是指课程的实施与设计。

这两种观点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课程主要强调学习的范围,教学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课程与教学属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认为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8.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答案】错误。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民主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推动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执政者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民主教育本身能直接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民主的教育中增强民主意识,成为推动政治民主的中坚力量。

9.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答案】正确。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2)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生来便具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本能要求。儿童经验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的活动,由于儿童的活动才有可能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发挥儿童主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把儿童的主动性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则是错误的。而且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10.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答案】错。学生从本质属性上看是多元的,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也正是这些本质属性使学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

11.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答案】正确。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于相对封闭而稳定的传统社会,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不能只是再生产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且,面向未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教育不仅要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要培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12.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案】错误。

【解析】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要求,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13.学校教育应确立德育为首的目标。

【答案】这种认识是正确的。通常认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五育之间的关系是:德育首位,统领其他各育,智育是基础和条件,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是途径。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智育首位,德育实效性难保。

14.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是相互关联的。

【答案】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这种观点正确。

15.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错误。(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章、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3)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教育制度比学制的范围更广,学校教育制度更具体。

总之,二者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等同。

1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目标。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1993年时,我国还没有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而到了1999年,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战略思想,指出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为此,在此次改革中,提出了调整现有教育体系机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

17.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目标。

【答案】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如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的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培养目标均会不同。教育目的直接反映的是教育方针的有关思想和规定,间接反映的是一定时代社会生产和政治经济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