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狭义的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承担,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家的思想

①苏格拉底:

认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得到改进,培养国家治国人才。

他主张的教育方法是:问答法(也称“产婆术”)

②柏拉图

认为教育目标:培养护国者和保国者,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他推崇国家本位,认为教育属于国家所有,为国家培养需要的人,而不是促进个人的发展。提出了“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③亚里士多德

认为教育目标:发展人的理性,培养合格的公民。

观点:一方面强调个人是属于国家的,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公民;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教育应使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主张:自由教育理论,教育适应自然

④夸美纽斯

提出:教育目的、任务、原则、方法、组织形式、德育及管理等

“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授给所有孩子;

百科全书式教学内容;

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和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思想:普及义务教育

主张:建立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⑤卢梭

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观念,主观主义思想,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

教育目的:培养天性得到发展的人。

教育观点:实用主义,反对夸氏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要求学习实用的地理、天文,物理,化学,农业等。

认为:一切有实际价值的知识,都可以送实践活动中得来,结合实际来行以求知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发展。

⑥赫尔巴特

认为教育的目的:培养五种道德观念。教师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控制学生的外在行为,学生围绕教师进行日常学习(指出师生关系)

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学科成态的教育学,这也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

⑦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

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

提出:以儿童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从经验中学习。

第二章

1、人力资本理论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适应就业而进行的专业迁移教育。

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双重效应①正面效应:一,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有优化。二,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指导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育改革形成了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三,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国家和经济界对教育改革的干预。四,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投资和效益的研究规定了教育改革的重点。五,人力资本理论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②人力资本理论的负面效应:一,人力资本理论单方面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经济价值,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二,由于人力资本理论过于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教育的经济功能被过分夸大,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的其他功能遭到漠视,使得教育的目标变得极为功利。三,由于人力资本理论过分强调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能力性工作的能力,致使政府超越现实的需要,制定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导致教育供给大于实际需求。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但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原理,用适当超前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教育,去拉动学生的发展。

第三章

1、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观的概念: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种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①概念: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②哲学基础:人性美好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

③基本特征: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培养任性弘扬理性)、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超现实的非功利的)、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教育应该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人性化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存在主义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尊重和培育上)

二:科学教育目的观

①概念: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②哲学基础:实在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③基本特征: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教育是生活的过程)、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教育必须对个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繁荣进步有用,学校最终的社会理想是通全新的有社会思想的个人来达到社会的改造)、重视科学教育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①概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目的观(科学主义即信奉科学,有崇尚人道)

②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都是教育的一部分)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1.原始人对“完整”的人的朦胧向往

原始社会的人必须在自然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两个方面获得较为完整的发展,否则便无法生存。

2.古希腊人对“和谐发展的追求”

古希腊智者派代表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雅典人提出了“和谐发展的人”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体、智、德、美多方面的、均衡发展的人。

苏格拉底:“智慧即德行”

3.文艺复兴的理想:塑造完善全面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抑神扬人”的原则,崇奉人性完整。明确提出全才的人格典范

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以发展人格为核心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的个性,激发儿童的进取精神,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

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和工商业等各项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乃至努力开拓事业的冒险家。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里诺(F.Vitorino)——“快乐之家”

4.近代资产阶级的信念:和谐、全面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

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途径主要寄托于一种和谐、全面与充满理性的教育之上。

席勒(J.Schiller)他在《美育书简》里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康德(I.Kant),黑格尔(J.W.F.Hegel)也都表达了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往。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fc3054756.html,enius)认为教育就应该顺应自然,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英国教育家洛克(J.Locke)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了明确的区分。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明确宣称: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认为为了和谐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实施一种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人”

圣西门(C.SaintSimon)把人的“真正的自由”理解为“尽量广泛地和毫无障碍地发展人们在世俗方面或精神方面有利于集体的才能”。

傅立叶(C.Fourier)所憧憬的理想,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从事多种多样的劳动,从而“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欧文(R.Owen)不仅在理论上强调人的“智、德、体、行”的充分发展,而且把这种理论付诸了社会试验。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所谓旧分工,就是强制性和凝固性地长期乃至终身把个人固定在一个孤立的活动范围内的一种分工。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客观要求:现代生产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

可能性:现代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劳动者掌握生产一般原理,就能够顺利地流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现代生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财富。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所谓自由时间,就是劳动时间之外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6)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1.智能、体能

体能,主要指人的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人体机能,是人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智能,包括知识和以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为核心的智慧机能,是一个人智慧的综合表现。

2.活动能力

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所需运用的实际能力。

3.道德品质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要素

4.情感、意志、性格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体验。

意志是人在活动中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性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教师复习内容

1、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内涵: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精神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

?思想上做好从师任教的充分准备,对教师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形成正确、

坚定的职业理想以及正确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今后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

?(2)专业知识的发展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师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刻苦学习,掌握教育教学必备的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

的学科专业知识、新兴学科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和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3)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包括与学生交往、实施课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等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

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1)教师自身的成就需要;

?(2)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3)终身教育时代的客观要求。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虽然师范教育对专业化发展不可忽视,但许多中学优秀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是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其成长是多阶段的连续过程。

2、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作为教师劳动对象的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这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所决定的。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要以此强加给学生某种现成的东西。

(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上,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手段、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也体现在教育机智和教育幽默上。

(三)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的。

《管子·权修》里曾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四)复杂性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五)学习性

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实质上也是一个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既是一个教者,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第五章-课程复习内容

一、课程的类型

(一)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通常又被称为科目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优点:第一,逻辑性。第二,系统性。第三,简约性。

缺陷:第一,过分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生活;第二,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容易忽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容易导致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第四,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容易导致课程内容改革与更新的困难。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罗马的“七艺”等可以被看做是分科课程的雏形。

2、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m)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结构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的方式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优点:第一,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有利于学生在与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人格的不断发展;第三,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主张以社会生活问题来统合各种知识,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另外,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困难。

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在20世纪20、30年代前后风行一时。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二)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

1、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外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我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的研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它主张以人类社会

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在形式上,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因为它把各门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属于要学习的课题,学习中强调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所学的内容是实用的。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较强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

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优点:综合课程可以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综合课程的实施面临许多困难:(1)教材的编写。(2)师资问题。过去培养的教师,专业划分过细,那些只受过单一学科训练的教师往往不能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权威性;

(2)多样性;

(3)强制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在国家课程推广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

1)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脱节。

2)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脱节。

3)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4)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2、地方课程又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它既包括学校教师个人和同一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开发的课程,也包括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优势:1)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体现学校办学特点;2)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校本课程;3)教师更易获得工作的成就感,提高工作兴趣和积极性;4)校本课程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提高了各方面的满意度。

缺陷:1)扩大了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和教育质量的不平衡;2)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能;3)需要耗费更多的教育资源;4)教师在学校之间的流动会给校本课程的编制带来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中央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统一性,较多地推广国家课程,而地方分权的国家比较强调课程的多样性,较多地推广校本课程。

香港中学的“国事”课程

在97年香港回归祖国大陆之前,香港一些中学开始开设“国事”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祖国、了解国情,争取将来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特区公民,成为未来治理香港的精英。“国事”课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外交、人口、资源等多个领域它以讲座为主。一方面,邀请嘉宾讲解祖国大陆的外交政策、司法制度和世纪的中国发展;另一方面,由校内教师负责教授中国的大陆分布、资源分布、经济政策、教育规模、科技发展等。这门课程没有课本,无需考试。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报告谈体会,谈谈对祖国的期望,分析前景等。

(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是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2、选修课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有选择自由而非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体现了现代课程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或正规课程。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课程表中的学科。

2、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表现在学校、班级中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精神文化环境,如特有的校园文化、校纪、校风,班风,学风等。这一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杰克逊首次提出的。

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一)课改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的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课程的教学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第六章-教学原则复习内容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教学原理来反映教学规律的。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

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的巩固性原则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的直观、有秩序等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重点是第一条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

4.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

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

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师既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要重视直观教学;

2.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3.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大体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突出重点与关键;

3.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

(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并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2.重视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

3.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

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2.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和提高。

二、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

(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在社会发展中的未来主人身份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日渐被认识,传统的“教师中心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人们看到,教师并不是支配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教师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儿童。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社会中,学校教育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惟一目标——“授人以鱼”

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授人以渔”。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教法的实质是学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把教学仅仅理解为一个认识过程,导致儿童智力的片面甚而畸形发展。

现代社会重视儿童身体、认知和情感全面而和谐发展,是现代教学观念的基本精神。(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非常重视教学的结果,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这一教学结果作为根本标准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质量。

(六)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继承已有知识经验。

在现代社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创造性劳动上和创新性生活上。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创造文化。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本341页)

要上好课就要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确定教学目标,一要注意适合性,既体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切合学生的实际;二要注意全面性,达到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统一。

2.内容正确

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正确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就是要准确无误地传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材料或课本的重点、难点,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思想性就是要体现“文”与“道”的统一,把知识教学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结合起来。

3.方法恰当

根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以启发式为教学指导思想,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教学组织严密

教学组织要严密,一方面要使教与学密切配合,教师不仅要注意教,还要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保持教学活动的有序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教与学脱节。另一方面,教学活动要结构紧凑,科学地分配时间,以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5.教学效果优异

教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教学效果,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实现了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的统一。这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作业的质量、学习成绩和学生的行为表现中体现出来。

第七章(德育方法)

二、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法,称为德育方法。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第一层次:作为指导思想的方法,是组织德育活动时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要求,即通常所说的德育原则。

?第二层次:作为德育方法总和的方法,即以某种标准或特性,对一系列具体的德育方法、程序、策略等进行概括而成的一类方法

?第三层次:作为具体操作技能的方法,是以一定的方法论思想为指导,以某一类方法的基本精神为其操作准则,具有一定的工作策略和操作程序,

(三)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的方法。

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增进他们的思想辨析能力。

?运用说服法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

?说服法在小学阶段的应用,中低年级以事实、榜样为主要手段,中高年级则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来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的功能在于:具体化、形象化,使其鲜明可感,易懂可信;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言行上的楷模;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用榜样示范应注意广泛性和层次性;要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的精神实质;,教育者也要注意搞好自身言行的示范。

3、陶冶教育法(情景体验法)

?陶冶教育法就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感化和熏陶,

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即教育者通过自己或借助他人的情感、品德等影响学生)、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

?陶冶教育法的功能在于:

?能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教育。

?能缩小或消除师生之间那种教育和被教育关系而带来的地位和情感上的差别,使师

生进行朋友般地交往与合作,融洽双方的关系。

4、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

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

?品德评价的方式有表扬奖励、批评处罚、评比、操行评定等等。

5、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建设学生集体、提高个体的群体意识、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

?合作学习法的具体策略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等。

?运用合作学习法的基本要求是:(1)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2)根据

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3)规定一些重要的合作规则;(4)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6.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提高各种实际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包括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和专门组织的行为训练。

?其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增强道德意志和品德践行能力,同时也强化思想道德认识,丰富情感,磨砺意志。

?运用实际锻炼法要重实际、重实效;活动设计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生活相

一致或适当高于社会生活;要与说理相结合;锻炼之中要注重行为指导。

7.修养指导法

?修养指导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

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自我修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运用修养指导法时注意:

?(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握标准,学会选择;(3)引导学生注重自我修养

中的情感体验;

?(4)注意在个体的认识冲突、情感体验中,把握行为指导的时机。

(四)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在德育实践中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基本准则应是:

?第一,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授予他们以一定的思想意识、规范、

准则;随着经历的增多,经验的丰富,对他们复杂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加以疏导,并引导他们走向自我修养之路。

?第二,在思想品德中某种品质的发展处于低水平阶段时,德育方法以传授道德知识、行为训练、习惯养成为主;在较高水平阶段,以“疏导”、指导自我教育为主。

?第三,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不同侧面,要充分认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各自不同的性质,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此外,要真正完成某项具体的德育任务,往往需要选择和运用多种方法。

第八章-班级群体复习内容

一、班级群体的发展

(一)班级群体发展的几个方面

共同的群体意识

一定的群体规范

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目标

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

(二)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

松散群体

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处于松散状态,每个人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参与群体活动,不存在大家认可的班级规范。人际关系具有表面性、情景性。

联合群体

群体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组织结构,成员之间的个人联系开始建立,一些群体性的规范萌生,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规范能够对成员行为起到某种外在控制、调节作用。

合作群体

基于协商后的群体活动越来越频繁,成员间相互喜欢、相互吸引,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也会依其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贡献程度而定,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

集体

达到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其主要标志是:有比较明确、一致的共同目标,有行之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人物,有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自觉纪律,有良好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

由此可见,班级的发展是由“群体”向“集体”发展的过程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或任务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属于班级中的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由群体成员在日常学习和交往中,基于居住地域、交往频率、兴趣爱好等而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这类群体并无明确的目标、任务,成员之间的角色与地位并不明确,群体内也并不存在某种严格的组织体系。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以共同利益、爱好或者观点一致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2)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行为一致性;(3)在群体内可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核心人物;(4)有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5)有内部不成文的奖惩规范或方式;(6)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

(三)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破坏型(按作用性质分)

积极型:利于班级内聚力的增强和正确的班级舆论的形成

中间型:能够积极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并不违反班级规范,只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时常有“扎堆”现象。

消极型:对于群体活动并不热心,对于班级群体的形象不甚关注,往往比较热衷于“小圈子”的活动。

破坏型:具有明显的负面、阻滞效应,其成员的一些言行,可能直接影响或伤害到班级其他成员,影响班级群体活动的开展和良好班级舆论、班风的形成。

(四)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和引导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班级非正式群体。

其次,要全面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情况。

再次,要抓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案图文稿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信息工程与服务部《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3.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 A.全园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长期目标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 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5.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 )决定的。 A.计划 B.目标 C.评价 D.国家 6.在幼儿园运用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 A.活动法 B.直观法 C.口授法 D.实验法 7.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 )。 A.保育员 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 D.园长 8.幼儿园教育应以( )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 B.上课 C.玩耍 D.游戏。 9.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 随机性 10.关于幼儿散步,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散步时,幼儿不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的走、停、玩、讲 B.组织散步活动应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安全卫生状况,并提醒幼儿如厕,饮水 C.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并随时注意清点人数 D.教师可以在散步过程中因时因景进行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 )对儿童发展的作用。A.遗传B.先天因素C.环境 D.生理成熟 12.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饮水 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 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1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 )。 A.示范法 B.直观法 C.观察法 D.演示法 14.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尊重儿童原则 C.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D.实践性原则 1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 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16.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 )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9.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级学号姓名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 AB卷 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 B.赫克迈大学 C.阿资哈尔大学 D.萨莱诺大学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 A.民族化 B.地域化C.国际化 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 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 B.存在主义 C.权力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 B.情理相融原则 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 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 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 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 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 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 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 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 E.知识本位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示范者 D.管理者 E.研究者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 B.学历结构 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 E.年龄结构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 B.理想性C.层次性 D.开放性 E.传统性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 B.从属论 C.法德论 D.智德论 E.抵消论8.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学前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湛江师范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13-201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A)( A.《母育学校》 B.《世界图解》 C.《爱弥儿》 D.《教育漫话》 2、(A)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A.福禄培尔 B.卢梭 C.洛克 D.裴斯泰洛奇3、(C)是蒙特梭利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在全部课程中占有突出地位 A.日常生活练习 C.感官教育 4、提出“活教育”的教育家是(D)。 A.杜威 C.陶行知 5、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的特性(D)( A.幼儿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完整个体C.幼儿的发展具有差异性 B.健康教育 D.劳动教育 B.卢梭 D.陈鹤琴 B.幼儿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D.幼儿的发展必须听从成人的安排

6、师幼互动的首要特征是( A )。 A. 教育性 B. 平等性 C.差异性 D.情感性 7、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是 (B ) 。 A. 上课 B. 游戏 C.作业 D.户外活动 8、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 A ) A. 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B. 开发智力 C. 培养创造力 D.发展幼儿情商 9、下面哪一部(A )是卢梭的著作。 A. 《爱弥儿》 B. 《林哈德和葛笃 德》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10、“儿童中心说”是(B )提出来的。 A. 蒙特梭利 B. 杜威 C. 卢梭 D.洛克 11、下面那个不属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D )。 A. 基础性 B. 生活性 C.游戏性 D.安全性 12、幼儿园生态环境设计的核心是( A )。 A. 童趣性 B. 动态性 C.育人性 D.创造性 13、幼儿体育的内容不包括( D )。 14、学前阶段美育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A. 美学的知识 C.表现美的技能 15、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不包括( D )。 A.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B.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于安全教育 C.幼儿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治疗法 D.文明习惯和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 B. 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D. 审美动机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美术教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复习参考书 《美术教育学》尹少淳主编,高教出版社,1998年 二、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共5题,每题4分) 4、简答题(共4题,每题7分) 5、论述题(共2题,每题12分) 三、重要知识点 6、素质教育、美术教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 7、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学科教育学。 8、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要素、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9、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练法、讨论法、发现法。 10、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一纲多本、一专多能、双基、精讲善练、因材施教、DBAE 11、以下人物的重要著作及其学术观点: 罗恩菲德、赫伯.里德、阿恩海姆、艾斯纳、格内尔、岸田刘生、山本鼎、箕田源二郎、鲁迅、蔡元培 四、思考试 1、现代美术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P135 2、美术学科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3、如何理解美术教师与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P97 4、美术教学应考虑哪些教学原则?P102 5、美术教学中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如何改进? 6、当代美术课程改革有何趋势? Δ7、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P69(Δ重点、要点) Δ8、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P76 Δ9、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P50 Δ10、如何进行美术课的组织教学? Δ11、中小学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哪些? Δ12、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法、发现法、谈话法?P110--114 Δ13、如何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美术评价要注意哪些问题? Δ14、美术教科书有哪些作用? 15、为什么说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 16、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7、什么是基本的美术素养?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学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知识细点 1.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有关。 2.(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生产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重要的社会条件。 3.关于教育的起源,在西方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则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4.(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了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 5.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近代以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6.从形式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8.中国最早的学校称为(庠序)之学,其宗旨在于(明人伦)。 9.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定为《四书》、《五经》。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1.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1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3.(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主张“性相近,习相远”和“有教无类”,重视启发教学和(因材施教)。 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启发)一词由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9)教学提纲

2012年教育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第七套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思想就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______、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其核心集中表现在______的问题上。 答案: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 2、终身教育是一种始于本世纪______年代,流行于______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答案:2060 3、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精神是______,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______。 答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 4、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______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______。 答案:各种活动学科 5、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______为主,______相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规律。 答案:间接(书本)知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 6、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______”的教学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和______的学习观。 答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学习 7、一堂好课的标准有:______、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恰当、______ 。 答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结构紧凑 8、活动课程的特点有______、广泛性、______和灵活性。答案:主体性实践性 9、______、______ 、灵活性、自主性是社会教育的特点。答案:自愿性广泛性 10、快乐教育又称______,主要是一种教育观念、______。答案:畅快教育教育思想 二、单选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 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 D、培养的人才质量答案:C 2、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的《教育学》专著的主编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2010 专题一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了解高等教育概念从古代高深学问教育,到近代大学教育,再到现代第三级教育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重点掌握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而产生的价值冲突,主要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 了解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大学精神文化所具备的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特征。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代表人物和基本思想内涵,掌握走向“社会中心”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专题三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 了解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培训向高校教师发展

的变化趋势。 (二)高校教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 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 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价值迷失、学术失范和资源约束困境,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行为调整和组织的制度创新克服困难,不断超越。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一)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打破传统单一静止的课程概念,形成开放、动态和多层面的课程概念,辩证地认识和理解高校课程价值观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 了解高校课程类型划分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 (三)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 了解高校课程编制的主体构成及其作用,正确分析我国高校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高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单门课程编制、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层面课程编制);了解高校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四)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了解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二)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试卷及答 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信息工程与服务部《学前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一天中重要的往往被忽视的生活活动是()。 A.入园 B.睡眠 C.饮水 D.如厕 2.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有力途径是()。 A.睡眠 B.饮水 C.盥洗 D.如厕 3.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是指()。 A.全园教育目标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D.长期目标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A.独立自主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5.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决定的。 A.计划B.目标 C.评价D.国家 6.在幼儿园运用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活动法B.直观法 C.口授法D.实验法 7.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是()。 A.保育员B.幼儿教师 C.保健医生D.园长 8.幼儿园教育应以()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B.上课C.玩耍D.游戏。 9.幼儿园日常生活的活动过程不具有()特点 A.复杂性 B.灵活性 C.重复性 D.随机性 10.关于幼儿散步,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散步时,幼儿不可以在队列中自由自在的走、停、玩、讲 B.组织散步活动应事先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安全卫生状况,并提醒幼儿如厕,饮水 C.散步中,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观察,并随时注意清点人数 D.教师可以在散步过程中因时因景进行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强调的是()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A.遗传B.先天因素 C.环境D.生理成熟 12.课上,某幼儿想喝水,老师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让幼儿离开座位去饮水B.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C.批评后再让其喝水D.让幼儿坚持到下课 13.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 A.示范法B.直观法 C.观察法D.演示法 14.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惟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B.尊重儿童原则 C.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D.实践性原则 15.2001年9月,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领域课程”内容包括的五个方面是()。 A.体育、艺术、语言、常识、社会B.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C.体育、德育、艺术、科学、社会D.健康、计算、社会、科学、艺术 16.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中,( )是首要的因素,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 A.爱心 B.观察力 C.组织能力 D.与儿童沟通的能力 17.“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 A.环境 B.邻居 C.母亲 D.成熟 18.教师在向小班幼儿描述常规时应避免使用否定性的语句,这是由于( )。 A.按规定不能用 B.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理解能力弱 C.说否定句有损教师形象 D.容易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 19.对幼儿园幼儿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A.让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进行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班级 学号 姓名班级学号 姓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