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编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三编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三编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三编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三编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提要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自觉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永明体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进程中的一大步。

齐梁以后诗人创作主体的新格局:形成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及群体风貌。

民间情歌从市井进入宫廷的产品:宫体诗。

南朝诗歌更偏重于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世积累了经验,为唐诗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沈约、谢脁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的兴起

1.名词解释

古体诗

新体诗

永明体

四声

八病

2.齐梁声律论产生的原因

(1)“不备管弦”、独立发展的五言诗对声律的要求已成必然之势;

(2)佛教的传入、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了音韵学的发生发展;

(3)四声的发现为声律论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4)沈约等人的贡献: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声律论应运而生。

3.永明体之得失

失:对声律的要求过于苛细

得: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后来的格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二、沈约的诗歌

1.风格特点:长于清怨

2.诗歌类别

山水诗

离别诗

三、永明体代表诗人谢脁的诗歌

齐梁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1.生平简历

2.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1)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发展:变客观描摹为情景交融

探索:“圆美流转”的审美追求、声调与语言的运用富有特色(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调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善于熔裁警句。

(2)地位和影响

当时享有盛名;对唐代诗人有深刻影响。

四、王融的诗歌

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新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

风格与谢脁近似。

五、何逊的诗

创作:善于用平易晓畅的语言写景抒情,辞意隽美,意境清幽。风格比较接近谢脁。

贡献:在诗歌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为律诗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在状物抒情、意境创造及艺术风格等方面独树一帜。

六、阴铿的诗歌

诗风清丽,以写景见长,尤善于写江上景色。

小结: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声病的限制导致“文贵形似”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弊;

诗作注入新的气息,树立新的美学风范;

积累了经验,为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齐梁诗人集团

一、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东晋时期门阀氏族势力达到鼎盛

经济实力和文化条件是支撑门阀氏族的重要因素

家族文学曾对文学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二、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

刘裕建政,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

刘宋一代,文坛格局逐步由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向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过渡。

三、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三大文学集团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1)“竟陵八友”文学成就突出

萧衍

沈约

谢脁

王融

萧琛

范云

任昉

陆倕

(2)文学活动兴盛热烈

文士雅集

学术讲论

抄撰著作

集体赋诗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1)梁武帝萧衍

倡导鼓励文学创作

诗歌创作风气甚炽

(2)昭明太子萧统

诗赋创作:成就不高;

学术研讨:卓有建树(《文选》三十卷的编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等文学主张的提出)

3.萧纲文学集团

(1)前期(晋安王安藩时期)

深受徐摛影响;具备写作宫体诗条件;文人相继入幕,文学集团逐步形成,诗歌创作日渐繁荣。

(2)后期(入主东宫太子时期)

文学才士济济一堂;宫体诗创作更逾往时;左右文士推波助澜;永明新变,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往时。

四、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活动方式: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争胜斗艳色彩较浓。

影响: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大体一致,缺乏诗人个性色彩。

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

一、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的原因

南朝皇帝来自社会下层;

南朝民歌侧艳之风的影响;

乐府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

男女恋歌的情调正适于统治者。

于是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并得到发展,达到高潮。

二、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

雅乐散亡,俗乐新兴;

宫廷音乐吸收市井音乐,歌词的内容和情调上受其影响十分自然。

三、宫体诗的兴盛

1.宫体诗发展轨迹

鲍照、汤惠休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

梁陈之世达到极端。

2.宫体诗的特点

A.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限于咏物和描写女性

咏物: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无寄托,只重词藻、对偶,琐屑而无生气

描写女性: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对爱情心理的刻画

B.情调伤于轻艳,风格柔靡缓弱;

C.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

四、宫体诗的贡献

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探索和积累,为唐代诗人提供经验。

论晚唐五代到北宋末期词风的发展演变

论晚唐五代到北宋末期词风的发展演变 提起中国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都会倾服于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创新,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直至现在的网络文学,就如百花齐放一般,各具魅力。尤其是唐诗、宋词,这是绽放在中国文坛上的两朵奇葩,一个优美绝伦,一个豪迈大气,独具风骚的影响了一代代的文人学者。因此,对唐诗宋词的研究也成了文人学者的爱好,可知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来源和逐步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之中最为绚丽的华章之一的宋词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一页页篇章。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古代的词都合乐而歌,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由于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为长短句。词产生于唐代这与唐代的音乐繁荣分不开。由于大唐帝国的强盛,四夷臣服,八方来朝,优美典雅的唐乐里自然融入了许多外来的音乐,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乐府民歌的形式。为了适应那节奏参差,舒缓明快的新乐调,当时填入的歌词就变得长短不齐了。而这种见诸文字的歌词,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词”的另一种诗歌了。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 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起初内容确实比较狭窄,后来有所突破。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首先,婉约派的词更具有可歌性。词自诞生之日开始就是为了迎合小市民阶级的娱乐,它也就注定了与音乐的不解之缘。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写道“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充分说明了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婉约词因音节谐婉,“语工而入律”,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且被流传的更广。正如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手,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两宋时期,婉约词到了极盛时期,倚歌而和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直至近代,婉约词依然具有“可歌性”。 其次,婉约派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言情。婉约派以其婉转柔美,以凄婉的感情来打动世人,道尽人间悲欢离合,是是非非,喜怒哀乐。晏殊的《珠玉词》便是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

2013年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 ..的是 A.献诗B.采诗 C.删诗D.诵诗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 A.《东山》B.《采薇》 C.《关雎》D.《蒹葭》 3.关于《诗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颂”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 B.“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 C.《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 D.《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4.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A.《春秋》B.《尚书》 C.《左传》D.《战国策》 5.以下不属于 ...《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 A.铺张辩丽B.善用寓言 C.夸饰恣肆D.想象奇幻

6.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孟子》B.《庄子》 C.《论语》D.《韩非子》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庄子》的语言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7.《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是 A.承继先秦纵横家散文的风调 B.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C.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范例 D.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展示鲜明的人物性格 8.《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主要表现蔺相如 A.思虑百姓疾苦B.先公后私 C.维护国家尊严D.深谋远虑 9.《汉书》中“八表”和《天文志》的补作者之一是 A.班超B.班昭 C.尹敏D.孟异 1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 A.袁康B.桓谭 C.赵晔D.刘歆 11.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最主要表现手法是 A.直抒胸臆B.比喻象征 C.情景交融D.铺叙摹绘 12.对冯衍《显志赋》创作影响较大的是 A.枚乘赋B.屈原赋 C.孔臧赋D.贾谊赋 13.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A.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B.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C.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D.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14.汉乐府《艳歌何尝行》所表现的是 A.兄弟冷漠相忘B.夫妇生死相依 C.女子地位卑下D.战争惨无人道

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适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适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分唐宋,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面对唐诗,宋人一方面想尽力摆脱唐人影响,构建起新的诗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被动甚至主动接受唐诗影响,在唐诗中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甚至寻找诗歌革新的依据或动力。宋诗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基本都有唐人的影子。“晚唐体”是宋诗发展过程中,最能体现宋人这种心态的诗歌流派,同时也是“江西诗派”之外,宋代成就和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此,“晚唐体”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晚唐体”是宋代诗坛的独特存在,盛行于宋初与南宋中晚期,在诗坛的历史使命前后不同。“晚唐体”诗人多为隐士、僧侣或具有强烈隐逸倾向的中下层士人,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化群体。学术界一般认为,“晚唐体”诗歌宗奉贾岛、姚合。宋初“晚唐体”的盛行是历史惯性,是晚唐五代风气在宋代的自然延续,“晚唐体”诗人“九僧”与寇准、钱惟演等当时诗坛、政坛的重要人物和士大夫阶层都有诗歌酬唱活动。南宋“晚唐体”是在“江西派”与理学诗统治诗坛,而“江西派”陷于“杂博者堆对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费搜索,缚律者少变化”困境之时,在叶适支持下,由“永嘉四灵”的倡导和实践而逐步为诗坛所接受,尤其在“江湖诗人”中产生较大影响。其历史使命是革新“宋诗”,救治诗坛弊病。因此,南宋人对“晚唐体”的态度因其诗学立场而有所不同。可见,“晚唐体”既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宋诗”形成、发展的基础与变革推手,研究“晚唐体”实际就是研究整个宋代诗歌发展史。 从诗歌风格类型看,“晚唐体”属于清瘦型诗歌,与之相对的是富贵型诗歌,深入研究“晚唐体”,能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开辟新思路。从现有材料看,富贵型诗歌早在先秦即已出现,《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其意象、辞藻皆带富贵气。而清瘦型诗歌大致是从六朝以来隐逸之士全面介入诗歌创作开始逐步生成,如陶渊明《有会而作》《咏贫士》诸作,无论意境还是语辞,皆有清淡寒蹙之意。在唐代,尤其是中晚唐开始初步形成清瘦与富贵两类诗歌对立互补的格局。清瘦之诗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开始,一路经大历十才子,到姚贾及李洞、

历史朝代流程图

中国历史朝代背诵口诀 【一】 夏商周秦西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 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魏晋南北朝, 十国互相乱, 隋统天下和, 唐宋元明清, 还有民国在 中华忍受难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中国历史朝代及皇帝简介 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开国皇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禹 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汤 周西周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周文王姬发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 -476年楚前1042年-前223年于郢湖北荆州楚武王熊通齐前1046年-前379年临淄山东淄博齐太公吕尚晋前1033年-前349年都绛山西翼城唐叔虞姬虞吴约前1033年-前473年苏州无锡苏州吴太伯泰伯越前1888年-前306年会稽浙江绍兴越侯无余秦约前900年-前206年咸阳陕西咸阳秦非子 战国 前475 -221年秦约前900年-前206年咸阳陕西咸阳秦非子 楚前770-前223年丹阳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燕前864年-前222年蓟北京房山燕惠侯 韩前403年-前230年新郑河南郑州韩武子韩万赵前403年-前222年邯郸河北邯郸赵烈侯赵籍魏前403年-前225年大梁河南开封魏文侯魏斯齐前404年-前221年临淄山东淄博齐太公田和 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始皇帝嬴政 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高祖刘邦新朝9-23年王莽 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昭烈帝刘备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宋武帝刘裕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齐高帝萧道成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北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 珪 魏洛阳河南洛阳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 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2)慨叹历史人物,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3)表现自己的胸怀、志向、气概。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卓、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虽在当时被视为正宗,却无生命力。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其特点一是皆平典似道德沦,建安风力尽矣;二是在写山水游乐的同时,抒发佛理。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描写田园生活的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东晋建立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诗歌才重新焕发艺术的生机,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作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神韵诗研究 A_3

山东大学继续(网络)教育 一、单选题 1.杨维桢的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元末极为流行,世称()。 A.白居易体(白体) B.诚斋体 C.铁崖体(铁体) D.半山体 2.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 A.曹植 B.曹操 C.曹丕 D.蔡琰 3.《洛神赋》的作者是()。 A.王粲 B.曹丕 C.曹植 D.曹操 4.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A.寻求诗律新变 B.恢复风雅传统 C.讲求彩丽竞繁 D.倡导应制咏物 5.诗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谁的笔墨() A.杜甫 B.陶渊明 C.李贺 D.李白 6.《悼亡诗》的作者是()。 A.左思 B.刘琨 C.陆机 D.潘岳 7.《文赋》的作者是()。 A.曹丕 B.曹植 C.陆机 D.钟嵘 二、多选题 1.下列作家属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是()。 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2.下列关于谢朓的表述正确的是() A.死于狱中,时年36岁 B.齐梁诗坛首屈一指 C.西邸文人集团成员 D.诗歌语言晦涩赘典 3.以下属于王维的诗句的是:()。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以下篇目属于著名文论著作《文心雕龙》的有() A.《原道》 B.《征圣》 C.《惑经》 D.《正纬》 5.“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A.李贺 B.韩愈 C.孟郊 D.贾岛 6.下列属杜甫的作品有()。 A.《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三吏”、“三别” C.《登高》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下列诗人属于建安诗人“三曹”的有() A.曹髦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三、判断题 1.古代诗歌截止到新中国成立。() 2.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道家哲学。() 3.到了陶渊明,田园诗还没有成熟。() 4.严羽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诗歌需要风骨、声律、兴象三者。() 5.沈佺期和宋之问最终并没有定格律诗的形式。() 6.“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语出阮籍。() 7.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沉 浮。后面一句是: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四、简答题 1.宋初的“九僧”指的是? 2.竹林七子指的是哪些人? 五、论述题 1.你喜欢李白以及他的诗歌吗?并阐释理由。 - 1 -

历史朝代顺序表(人文概括)

历史朝代顺序表: 第一种说法 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俱寇仇明清民国封建毕社会主义得自由 第二种说法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三种说法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四种说法 夏朝殷商与西周,东周列国分两段,春秋战国烽火起,秦朝一统又两汉,三国鼎立魏蜀吴,西晋东晋前后传,南朝北朝两并亡,随唐一统后五代,宋元明清九百年,辛亥革命皇朝完。

二、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古代文学史晚唐诗歌与唐五代词后诗人特征

晚唐诗歌与唐五代词 晚唐诗歌 大中诗坛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居樊川)。 诗体以七律与七绝为工:《早雁》、《泊秦淮》、《山行》 诗风俊爽 借古讽今的咏史杰作:《赤壁》、《过华清池》三绝句 杜牧的咏史七绝最能体现诗人“高绝”的审美趣向。 李商隐,字义山。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卷入牛、李党争(师令狐楚为牛党,岳父王茂元为李党) 诗歌分类 (1)政治诗:《行次西郊一百韵》 (2)咏怀诗:《安定城楼》 (3)咏史诗:《贾生》、《隋宫》、《马嵬》 (4)写景咏物诗:《乐游原》、《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蝉》、《赠柳》、《忆梅》、《石榴》 (5)爱情诗:《无题》、《锦瑟》、《常娥》、《夜雨寄北》 诗歌特点及影响 (1)“义山多奇趣”(南宋张戒):取材神话传说,想象新奇,妙用比兴与象征等艺术手法。 (2)“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清刘熙载) (3)情思、意象、意境的朦胧之美,用典的流于生僻晦涩。 (4)李商隐对宋初诗歌(西昆体)与婉约词(义山诗的词化特征)产生了深刻影响。 温庭筠,字飞卿。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尤为传诵。 咸通诗坛 晚唐政治讽谕诗人(现实主义、写实派) 皮日休,字袭美。《橡媪叹》 陆龟蒙,字鲁望。 《新沙》“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聂夷中,字坦之。 《咏田家》、《田家》“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杜荀鹤,字彦之。 《山中寡妇》、《再经胡城县》——“杜荀鹤体” 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就是杜荀鹤 罗隐,字昭谏。 《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就是谁”司空图 著《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语(《含蓄》)影响最为深远。 韦庄 因长诗《秦妇吟》而得名,世称“秦妇吟秀才”。 第一个大力运用白描手法的作家。 韩偓 其诗多写艳情,辞藻华丽,称“香奁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商周以来到齐梁时期文学创作经验的大总结,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批评的集大成者,在历代的文学批评中都受到大家的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 在这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论巨著中,《神思》篇无疑具有突出地位。它居于全书精华部分即创作论的首篇,提纲挈领,总体论述了创作的整个过程,并且集中地对艺术构思中的想象问题,作了精深的探讨。要解读刘勰的神思论,我们以为要从神思本质特征、定义引语的内涵及其与外物、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综合来考。 “文之思也,共神远矣。故寂然凝虚,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涂竟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强调神思的无限性是为了说明创作过程中作者思维活动的灵敏活跃状态。这首先是创作灵感产生的状态。 而创作灵感产生的前提是“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要求培养酝酿文思首先应排除不必要的心理因素而达到全神灌注的状态。刘勰认为,只有这样,作文时心神才能合乎要求地活跃起来,才会产生作为创作过程心理活动的神思。否则,心乱神驰,躁动不宁,想要作文又为诸多杂念琐事所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以致于根本无法实际产生神思。虚静也就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关键要素。 我们知道,审美意象的创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文艺学认为,艺术想象离不开“情”,因为作家想象时总是要按照其情感态度去创造审美意象的,主体情感必然要渗透于想象过程的各个环节,与主体情感无关的想象不是艺术想象。《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艺术家们只有“情动”、“情来”,才能鼓起想象的风帆,推动想象的运行。但审美情感是一种“虚”的存在,同艺术表象相比,具有更为“抽象”的性质,因而,它难以成为神思展开的实体,往往只能寓于艺术表象之中,并通过艺术表象才能表现出来。而艺术表象更具有“实体”的性质,由艺术家妙观万物而得的艺术表象具有形象、具体、可感等特点,能够成为神思展开的具体实体。因而,神思只有以艺术表象为运思实体,才能真正展开,单靠审美情感,神思难以运行。由此看来,以“神与物游”为运动模式的神思活动,其根本特征只能是“神用象通”,离开“象”,神思无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记忆口诀精华篇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记忆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永明体

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 A.从诗歌自身的发展来看,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诗已逐步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成为不入乐的徒歌。摆脱对于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的要求,成为必然之势。 B.与此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翻译的逐渐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音乐学的发生与发展。汉末发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与此相关,对后来音韵学的发展是关键的一步。 C.晋代的陆机和南朝宋范晔提出了文学语言要音声变化和谐的要求,属于自然的声韵。指导齐梁声律论的提出,才认为地总结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的声律韵调。 D.而声律提出,又以四声的发现为前提,周颙始著《四声切韵》。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E.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用明见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直说强调声韵格律、句式渐趋定型、讲求写作技巧、追求流转圆美、通俗易懂的诗风。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诗人创作 “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是“竟陵八友”中的沈约、谢眺、王融三人。沈约的诗数量最多,而且他在理论上的阐述代表着“永明体”的主张,但是及创作成就不如谢眺。此外反韵、丘迟等人也都写过不好好诗,诗风也近于谢、沈。 谢眺的诗风上承曹植,善于以警句发端,在写景抒情方面兼收谢灵运、鲍照两家之长而避免了艰涩之弊。谢眺的新体诗占其五言诗作的三分之一,具有无言律诗的雏形。严羽《沧浪诗话》评谢眺:“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二、永明体在文学史的地位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到来。但其存在对诗歌声律要去过严的弊端。连沈约自己也难以达到要求。 而文学史发展的事实证明,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加上声病的限制,有碍感情的表达。但“永明体”诗人的优秀之作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作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早、中、晚唐诗风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立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形成“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文化。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成就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泉。可以说,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纵横驰骋,腾挪变换,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创造。在他的诗中,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浪漫主义精神情怀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高度的统一。诗人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册。 李白的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这是魏晋开始以来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无用”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的追求着个人自

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代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在李白身上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了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力量。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下形成的一种新潮流的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乳汁的哺乳下步入了高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优秀代表。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他的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出其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视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6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6.1 复习笔记 一、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1.永明体 (1)概念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2)产生条件 ①四声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四声的发现,一是传统音韵学的自然发展、诗赋创作中声调音韵运用的经验积累,二是与当时佛经翻译中考文审音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八病 沈约等人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即“病犯”,也就是后人所记述的“八病”。 (3)评价 ①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经过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在诗的格律声韵、对仗排偶、遣词用句,以及构思、意境等方面,都较古体诗更为工巧华美、严整

精炼。 ②由于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未免产生“文贵形似”之偏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弊。 ③永明体诗人的优秀之作,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气息,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他们所积累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也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拨】“永明体”的产生,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题中常作为名词解释出现,考生需阐释其产生、代表人物、特点及影响。 2.沈约的诗歌 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沈约在当时甚有名望,诗歌成就也较为突出。钟嵘《诗品》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1)沈约的山水诗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 (2)沈约的离别诗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 3.谢朓的诗歌 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1)主要内容 由于沉浮于政治漩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谢朓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

魏晋南北朝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 。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 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阅读答案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文字,完成1—3题。 南朝设有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以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一来,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对梁陈宫体诗的形成,影响相当深刻。而那些发自男女恋情的歌唱,正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自然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经过统治者及宫廷文人的注色修改、拟作和进一步的创作发展,宫体艳情诗到了南朝梁、陈之世便达到了高潮。梁开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庚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突出的代表。 宫体之称,虽始于梁简文帝之时,然而鲍照、汤惠休、沈约、梁武帝萧衍以及刘孝绰、王僧孺等人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之世才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关于什么是宫体诗,曾有过不同的说法。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可以说,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同对器物的审美观照的心理是一样的。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在描写女性的诗歌当中,绝大部分是将目光停留在女性的生活圈内,包括她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如: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中有少数作品表现宫中淫荡的生活,如萧纲的《咏内人昼眠》、《率而为咏》、《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等。萧纲曾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尽管人们对放荡一词的理解不同,但表现淫荡生活内容的作品在梁陈宫体诗中是存在的。咏物之作在宫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如萧纲诗: 浮云舒五色,玛瑙映霜天。玉叶散秋影,金风飘紫烟。(《咏云》) 然而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仍有其贡献。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书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虽是批评的口吻,但也说明宫体诗在格律化方面比沈约等人的永明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萧纲的《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已基本合律。这类诗在宫体诗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至于宫体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足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1.下列对宫体诗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来自于民歌,经过统治者及宫廷文人的润色、拟作和配乐,以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

36唐末及五代诗歌

第九章唐末及五代诗歌 咸通元年(860),懿宗以中智以下之才继位,任用奸相,纳贿树私,崇奉佛教,奢靡无度,贬逐忠良,刑杀无辜,其倒行逆施终于酿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动乱。从浙东裘甫起义到徐州庞勋兵变,唐王朝为平定内乱,连年用兵,民力困弊。乾符元年(874),王仙芝、黄巢起义,给风雨飘摇的帝国以致命一击。僖宗光启以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暂告平息,代之而起的又是宦官骄横、诸镇交乱,皇帝车驾终日不能宁处,最终导致朱温篡逆而亡唐祚的悲剧,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五代十国多政权并存的分裂割据局面。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动荡的时代,干戈遍地,篡弑相寻,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昏乱的时世,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暗沉重的阴影。对政局的悲观失望,对生活的艰辛感受,对时代的哀挽叹惋,使唐末五代诗歌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倾向。胡震亨指出:“咸通而后,奢靡极,衅孽兆,世衰而诗亦因之。气萎语偷,声繁调急,甚者忿目褊吻,如戟手交骂者有之。王化习俗,上下交丧,而心声随焉,岂独士子罪哉!”[1]这一时期活跃于诗坛上的主要有皮陆诗派与韦庄、郑谷等人,聂夷中、曹邺、刘驾等古风诗人,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格律诗人,以及五代西蜀、江南的一些诗人。他们虽然在前人开创的诗歌框架里,有意识地沿着相宜的方向加以展开,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艺术宝库,但始终未能越出前人樊篱。此期诗坛,鲜明地打上了衰亡时代的烙印。 第一节皮陆诗派与韦庄、郑谷的诗歌创作 皮陆诗派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皮、陆以萍合唱和吴中,因而齐称。”此指皮日休在咸通年间出佐苏州幕府时,与陆龟蒙相识,并由此而形成的唱和群体。这一群体除皮、陆外,尚有颜萱、张贲二人。与之同时或稍后,韦庄、郑谷的诗歌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皮日休 皮日休(834?~883?),字逸少,后改袭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年轻时曾隐居襄阳鹿门山,自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鹿门子”。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苏州刺史崔璞召为军事判官,与陆龟蒙等交游唱和。后入朝任著作郎、太常博士。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以皮日休为翰林学士。巢败,被杀。[2]现存皮日休诗文集,主要有明正德庚辰袁表刻本《皮子文薮》十卷;《四部丛刊》影印明软体字本。《文薮》为皮日休自编集,并不包括他的全部作品。《全唐文》尚载其文四卷;《全唐诗》载其诗九卷。今人萧涤非、郑庆笃整理本《皮子文薮》,把《文薮》以外的诗文作为附录收入,最为完备精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外,申宝坤撰《皮日休诗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皮日休是唐代继王通、韩愈之后又一个以张扬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挽救颓败国势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历经武、宣、懿、僖四朝,这正是唐王朝政治由相对稳定逐步走向全面衰败崩溃的时期。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使皮日休的思想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两重性的特点。 “伊余幼且贱,所禀自以殊。弱岁谬知道,有心匡皇符”(《奉酬崔璐进士见寄次韵》),从皮日休的自述中,可见儒家积极用世传统对其影响之大。为了实现匡国济民之志,皮日休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