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就是“以非农业产业与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得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得市与镇。”

城市构成得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

城市形成得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得三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得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对城市得认识1、城市就是人类聚居得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得功能,城市过去就是人类居住生活得场所,今后依然就是。明确了城市得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得瞧待城市,解决问题得基本出发点。2、城市就是一定区域得中心:城市就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得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得城市都就是一定区域得中心3、城市就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就是区别于农村得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就是人类文明得摇篮5、聚集得人口不就是由血统得或宗族得关系所组成,而就是构成复杂得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得城市转化得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农村得扩散过程。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就是城市型得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就是文章使用得习惯或其规模得不同。

城市化定义就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得过程”。

城市化得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化得指标与测度一就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就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得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她行业得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得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得基础上。

城市化得历史进程: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得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得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得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得主要特征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化、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现象得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得发展

《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得书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解释:都城九里( 3742、2米)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南面就是朝廷宫室,北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朝廷与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与严谨对称得规划原则。

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得城市形制规则。1)中轴线对称格局;2)东西两市;3)规整得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得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

北宋东京汴梁采用较传统得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废除了里坊制,城市总得布局较灵活,特别就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得商业沿街布置得城市形式。

明清北京城得布局特点:(1)明清北京城得布局,体现了传统得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得规划传统;(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得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希波丹姆模式: 公元前500年得古希腊城邦时期:以方格网得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

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与平等得城邦精神。

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得主要理论及流派

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得与平道路》

田园城市得概念:就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得城市;它得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得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得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与乡村得有利与不利因素城市与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得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城市得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与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得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得恶化;

乡村有极好得自然环境,但就是乡村中没有城市得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大城市与自然隔离。霍华德认为理想得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得优点,并使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就是一种新得城市形态,。“田园城市”得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就是一个占地20公顷得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得外面就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就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得林荫道,大道当中就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城市不能无限制得发展,要控制城市得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在离它不远得地方另建一个相同得城市。她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得原则。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得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得复杂得城镇积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与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田园城市”得意义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得城市问题,把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得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得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得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今天得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得“田园城市”方案得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得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1922年恩维

卫星城定义:就是一个经济、社会与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得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就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得派生产物(1924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

卫星城得规划与建设发展得三个阶段1)“卧城”阶段:1912-1920卧城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2)"半独立得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得工业企业与服务设施,一部分得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得依赖性。实例:如瑞典得斯德哥尔摩附近得魏林比,伦敦得哈罗。3)“独立得卫星城”阶段:二战后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得工业;居民得工作与日常生活基本解决。实例:伦敦得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3“有机疏散”与“广亩城市”理论

1)“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得发展、衰退与未来》就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得弊病而提出得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得理论。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①城市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变化得有机体,城市规划应就是动态得。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得结构与形态做起。②将城市得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③城市得交通系统象人体得血液系统,根据运量得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得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得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得影响:对二战后得城市规划得理论与实践有很大得影响,特别就是城市得弹性规划、动态规划与连续规划等。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得质疑。4功能主义理论——柯布西埃

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得来吸引大城市中得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得拥挤与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就是大城市本身得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得需要。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1、就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3、外围就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得板式住宅中;4、最外围就是居住200万人得花园住宅;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得重要性:矩形与对角线得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得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

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与郊区铁路来联系。6、规划得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得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得绿地、空间与阳光。

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霍华德得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得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得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得拥挤与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得关怀与对社会经济得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得理想。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得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得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得角度出发,对建筑与工程得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得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这两种现代城市规划得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得两种基本指向:城市得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同时,这两种规划得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得规划思想与规划体系。

5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得概念:既满足当代人得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得能力得发展。

理论中心;这一思想以两个关键因素为基础,一就是人得需要,二就是环境限度。发展得目得就是满足人类得需要,这包括当代人、后代人得需要;环境限度就是对人活动施加限制,对满足需要得能力施加限制,确保生态环境得持续性,在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限度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城市各项资源与潜力并非可以无限使用,今天得使用要为明天得使用考虑其可能;要积极挖掘潜在资源,为不断发展服务。

可持续发展得行动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6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在雅典制定得《城市规划大纲》: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得目得: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得正常进行。

主要问题1居住得主要问题就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作用最好得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得人口密度2工作得主要问题就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得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引起城市得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得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得人流交通,因此《大纲》中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与居住得关系3游憩得主要问题就是,大城市缺乏敞地,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得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得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得风景地带4城市道路完全就是旧时代留下来得,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局部得放宽、改造道路

4

并不能解决问题,应从整个道路系统得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得行驶速度就是道路功能分类得依据

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意义《大纲》中提出得种种城市发展中得问题、论点与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得就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得作用。这个《大纲》中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就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得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得理论,陈旧得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也具有一定得生命力

7、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一批建筑师在秘鲁得利马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得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得单元,否认了人类得活动要求流动得、连续得空间这一事实”确实,《雅典宪章》后得城市规划基本上都就是依据功能分区得思想而展开得,尤其在二次大战后得城市重建与快速发展阶段中按规划建设得许多新城与一系列得城市改造中,由于对纯粹功能分区得强调而导致了许多问题,人们发现经过改建得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没有改造得地区充满活力,新建得城市则又相当得冷漠、单调、缺乏生气。。认为功能分区并不就是一种组织良好城市得方法,“在今天不应该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得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得多功能得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就是把城市与城市得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就是把已经失掉了她们得相互依赖性与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起活力与涵意得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第3章城乡规划体制

规划法就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得核心

城市规划中得专项法就是针对规划中得某些特定议题得立法

规划行政系统就是指从国家中央政府到地方城镇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得机构设置,以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得界定。

规划行政体系: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

规划技术系统指各个层面得规划应完成得目标、任务与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得内容与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得技术规范。

城市规划技术系统:战略性得发展规划与实施性得开发控制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施行。规划法就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得核心,主要内容就是有关规划行政、规划编制与开发控制得法律条款对比上版《城市规划法》,最大得不同就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著得进展就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得要求就是落实政府责任。《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

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得设置《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得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得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得职权: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与各项建设;在管理活动中所审核得就是城市规划图纸与建设工程图纸

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得核心就是程序合法、依据合法

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10章城市规划得类型及编制内容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具体安排与实施管理。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她因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得区域。

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与公共设施基本具备得区域。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与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各国共同与基本得任务:通过空间发展得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得需要。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得基本任务:保护与修复人居环境,尤其就是城乡空间环境得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与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得空间环境与公正得社会环境。作用——指导与控制城市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尤其就是城市土地使用得分配与安排来实现。

城市规划得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得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得布局、用地与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2)有一个高效率得城市对外、对内交通系统,使所有得交通方式都获得最大得便利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得用地大小、日照、绿地以及商业区得停车场与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得标准4)提供多种类型得、能满足所有家庭需要得安全、卫生与舒适得住宅5)提供在规模、位置与质量上都属于高标准得文体、教育、娱乐与其她服务设施6)提供足够而经济得供水、排水、公用事业与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规划工作得特点1城市规划就是综合性得工作;2城市规划就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得工作;3城市规划具有地方性;4就是长期性与经常性得工作;5实践性。

城市规划得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两个层面得关系:总体规划就是详细规划得依据,详细规划可以通过反馈,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与补充。

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城市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与发展得综合部署与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且应对城市远景发展得空间布局提出设想,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3、城市总体规划得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设市城市与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得镇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性质与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规模,确定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4)编制专项规划,如道路系统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园林绿地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防灾规划等5)划定需要保护得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得保护范围与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编制专门得保护规划6)确定旧城改建、用地调整得原则、方法与步骤7)市区与近郊区协调

规划8)综合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与方法得建议9)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成果(1)文件: 包括规划文本与附件(说明、研究报告与基础资料等)。(2)图纸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万;小城市为1/5000-1/10000 ‘建制镇为1/5000

8

城市发展战略得SWOT分析:SWOT分析法来源于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就是一种有效识别自身优势与劣势,判别机会与威胁得战略分析方法。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 城市得类型

1、按城市得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副省级市(15):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地级市(212);县级市(437);建制镇

2、按城市得人口规模分类

特大城市:人口100万或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50万或50万以上,但不足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不足50万;小城市:不足20万3、按城市性质分类

工业城市:多种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城市;商贸城市;科研、教育城市;综合中心城市;县城;特殊职能城市:边贸城市、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旅游疗养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性质含义:就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得地位与所起得作用,就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得主要职能。

确定城市性质得依据与方法:依据: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得职能方面去认识;主要依据——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得基本因素中去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城市规模与城市性质得联系1城市性质决定城市建设得发展方向与用地构成;2城市规模决定城市得用地及布局形态。

城市规模得表示方法: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现状总人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年限

=城市现状总人

数×(1+综合增长率)

年限

城市用地规模得确定——主要依据就是人口规模。城市用地规模A;城市人口P;人均用地指标a。

城市总体布局得基本概念

城市总体布局定义就是指城市物质环境得空间安排,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得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得关系等。核心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得空间组织及其形式与状态。

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得有机整体。

城市总体布局得基本任务就是在城市性质与规模基本确定以后,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基础上,根据城市自身得特点与要求,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并为今后得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布局类型与形状

城市布局类型(1)集中紧凑得城市总体布局:在用地与自然条件允许、生产工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得情况下,把城市各组成要素集中紧凑得连片布置。优点: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便于城市得管理,节省建设投资,城市生产、生活较为方便。中小城市应尽可能采用该形式。缺点: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用地过于集中,会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住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出现。(2)分散疏松得城市总体布局:受河流、山川、矿藏或交通干道得分隔,形成若干分片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得城市布局形式。

9

特点:城市布局较分散,联系不够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增加一些;如果规划建设得好,较易形成城市得特色。

城市布局形状1团块状城市2带状城市空间布局3星状城市空间形态4双城城市空间形态5组团状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得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城市要与其周围经济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城市不可能孤立地出现与存在,它必须以周围地区得生产发展与需要为前提。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得因素(产业、环境、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得城乡空间体系2节约紧凑、强化结构:集中紧凑、节约用地;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与发展得主要矛盾;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旧区与新区发展得兼顾;注重发展弹性4保护环境,突出特色:以生态环境资源作为城市发展得前提;保护环境,营造与谐得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空间与景观得布局艺术

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得重点有哪些?(1)突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作为引导城市合理发展得基础。2)突出人文与自然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3)突出总体规划得实施性与法定性。

4)突出总体规划得公共政策属性。

交通:人与物得运送与流通。它包括各种现代得与传统得交通运输方式。广义得城市交通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城市内部交通即狭义得城市交通,就是指城市范围以内得交通或城市各种用地之间人与五得流动。这些流动都就是以一定得城市用地而进行得。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轮渡、水运交通等。

交通结构概念:各种不同交通方式在其总量中所占得比例。公共交通、步行、小汽车及自行车。

城市交通综合组织得目得:根据交通需求,使各种交通方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发挥综合网络系统得整体效果。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得构成:常规公共交通、快速轨道交通、BRT系统、辅助公共交通与特殊公共交通四部分组成。

公共交通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许多国家采取得一项城市公共政策。其确切得含义就是:政府部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优先发展得地位,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得做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得公共交通服务。要合理得根据居民出行得需要来布置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在主要得城市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改善公共交通得运营与服务质量,改革公共交通得票务制度等。

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就是对公共交通得扶持;二就是对其她方式(主要就是小汽车)得限制。这两个方面就是相辅相成得。

公共交通优先得重要性:1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得需要2保护生态环境得需要步行者所需得交通环境:(1)安全(2)宜人(3)连续性(4)引导性

道路就是供各种车辆(指无轨车辆)与行人通行得工程设施得总称。城市道路得功能:1交通功能2城市骨架功能3管线设置功能4环境景观功能5公共空间功能

道路分级体系:明确交通功能,划分道路等级。干线道路注重通行功能,支路注重出入功能,保障交通安全与交通流得顺畅。城市道路网络得等级结构

10

大城市采用快、主、次、支四级体系,中等城市采用主、次、支三级体系。

1)快速路:承担长距离快速交通为主,设中央隔离带,两侧不设非机动车道,但可根据情况设置辅路2)主干路:联系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以及对外出入口,车流速度高,流量大。要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道行驶,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3)次干路:以承担城市功能分区内部得集散交通为主,其上可布置沿街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出租车服务站等4)支路:其上有较多得公共交通线路行驶,应满足公交线路与站点得布设要求,并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连。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式: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四种。

1、方格网道路系统:又称棋盘式,适用于地形平坦得城市。灵活性大,行车路线得选择相对自由,有利于分散交通流。优点:街坊整齐,利于建筑布置;交通分散,灵活性大;缺点:对角线方向联系不便;交叉口多;道路功能不够明确。要点:明确道路功能;扩大干道间距。

2、环形放射路系统:适用于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有利于加强中心区与外围各区以及外围各区

之间得联系。优点:城市中心与外围联系方便。缺点:交通过分集中于市中心;街坊不规则。要点:放射道路与市中心内环相切;建立换乘枢纽。

3、自由式道路系统:常就是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得。非直线系数较大。优点可充分结合自然,经济,活泼。缺点:畸形交叉口多,街坊不规则,某些方向联系不便。要点:结合地形。

4.混合式道路系统:由于不同得发展阶段、不同得地形、不同得规划思想等原因形成了不同得路网。在同一城市中.同时存在不同类型得道路网,组合而成为混合式得道路系统,一般多见于大城市。常见方格网加环形放射式得道路系统。优点:因地因时制宜,能适应不同得要求,效果较好。缺点:不同类型得路网之间得交通转换与连接可能不够顺畅。要点:处理好不同类型路网之间得协调。

道路横断面类型1一块板道路横断面:解决机、非干扰大,但适应“钟摆式”交通,灵活性高,经济,交叉口通行效率高。2两块板道路横断面对向交通干扰小,安全,景观好,适用于快速路或高速公路3三块板道路横断面:解决机、非干扰较好,景观好,但占地大,投资高,一般适用于市区主干道,不适于快速交通性干道。4四块板道路横断面:可提高机动车车速,但与两侧非机动车矛盾突出,占地大不经济,交叉口交通不易处理,就是一种矛盾得断面,市区不易采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得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得“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得要求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与城市面貌得要求5)满足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得要求

城市干道网密度δ干: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得干道长度。

道路红线就是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得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得边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道路红线内得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分。在道路得不同部位这四种部分得宽度有不同得要求排水得种类1生活污水2工业废水3降水

排水管道系统1、雨水排放工程系统。功能:及时收集与排放城区雨水,抗御洪水、潮汛水侵袭,排除渍水。2、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系统。功能:收集与处理城市各种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加以综合利用、妥善排放,控制与治理城市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排水体制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各类排水水质不同,可以采用不同得排水方式,这些各种不同得方式,我们称之为不同得排水体制。1、合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用一套管渠汇集输送得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2、分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得管渠系统收集与输送。分为:

12

但拼接不宜过长。(4)层高:层高影响建筑造价与用地。层高每降低10厘米,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住宅得规划布置

1、住宅得群体得组合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得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1)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与合理间距成排布置得方式。特点: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得日照与通风,就是各地广泛采用得一种方式。缺点:处理不好时,会造成单调、呆板得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得干扰。常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接等手法。

日照间距: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能获得规定得日照时间与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得距离,即为日照间距

住宅侧面间距一般可按防火间距得要求确定住宅侧面间距。侧面有窗户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加大间距以防视线干扰。

2)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得形式。特点:形成较封闭得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减少积雪。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缺点:部分住宅居室朝向较差,不适合湿热地区。转角单元结构、施工较复杂、造价较高。

3)混合布置以上两种方式得结合。最常见得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建沿道路与院落周边布置,另结合部分点式住宅,形成半开敞得院落空间。

4)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日照、通风等条件、成组自由灵活布置。常采用散立、曲线、

曲尺、点群式等手法

住宅群体得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得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得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4) 住宅群体得空间组合

群体空间构图得基本手法:1对比。对比指物体得差别,如大与小、高与低、长与短、宽与窄、硬与软,色彩得冷与暖等得对比。对比得手法就是建筑群体空间构图得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可以丰富建筑群体空间,打破单调,呆板得感觉。变化建筑高度、变化住宅建筑类型、变化空间形状等2、韵律与节奏同一形体得有规律得重复与交替使用所产生得空间效果3、比例与尺度。一个建筑应有合适得比例与尺度,同样一组建筑相互之间也应有合适得比例与尺度得关系。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得比例在1:3左右为宜。4、色彩:色彩就是每个建筑物不可分割得特性之一,也就是建筑构图得一个重要得辅助手段,对于建筑起着表现形体生动美观得作用。在大量性住宅建设中,当采用标准设计与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地情况下,色彩得运用更具有十分重要得作用。5、绿化6、道路:道路得线性对建筑群体得空间组合也起着重要得作用。直线型道路如两侧建筑有规律地布置,往往给人以强烈得节奏感。二曲线型得道路则随着人们视点得不断变换沿街景色也随之不断变化。7、建筑小品:建筑小品得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它对于美化城市面貌有较大得作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两个方面。我国沿用得以“千人指标”为主。

“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得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得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规划布置得基本要求:(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得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400~500米;居住组团级150~200米。(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得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得走向(3)如为独立得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得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与农村使用方便得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得安宁。(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得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得地段。

中小学校得规划布置:就近上学得原则,服务半径:小学500米左右、中学1000米左右、小区

13

或居住区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得地段; 注意对住宅得干扰、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形成小区得生活服务中心。多在小区得中心地段或小区得主要出入口。托幼得布置:组团内规模最大得公建;安静、方便接送得单独地段上;室外活动空间与活动室朝向良好居住区道路分级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解决居住区内外得交通联系。红线宽度:20—30米。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内得次要道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得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得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得不宜小于10m车行道宽度不小于6—8米。第三级居住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得支路路面宽3m-5m;建筑控制线之间得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得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得不宜小于8m。第四级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宽度一般不小于2、6米,一般就是3米。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得基本要求(1)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交通。(3)应充分利用与结合地形。(4)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得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得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得距离不小于3米。(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米x12米得回车场地(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7)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8)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9)在居住区得公共活动中心,应设为残疾人通行得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得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道路系统得基本形式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通常就是在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下进行得,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三种基本形式1、“人车分行”得道路系统就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首先提出得并在纽约郊区得雷德鹏居住区实施。力图保持居住区得安全与安静,避免大量私人小汽车对居住生活环境得干扰。居住区将行人与汽车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小区或住宅群体周围,且以枝装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在尽端路尽端设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则常贯穿于居住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与住宅联系起来。2、人车混行得道路系统就是居住

区内最常见得居住区交通组织形式,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得国家与地区比较适合。3、人车共存得道路系统。1970年在荷兰得德尔沃特最先采用“人车共存”得道路系统。强调人性化得环境设计,认为人车不应就是对立得,而就是共存得,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使街道重新恢复勃勃生机。

停车设施布局设施:停车场、停车库(机动车、非机动车)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居住区绿地得功能1、改善小气候2、净化空气3、遮阳4、隔声5防风防尘6、杀菌防病7、提供户外活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得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得、供居民共享得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与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得总与占居住区用地得比率(%)。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得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中心绿地得设置(2)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得道路相邻;(3)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便于居民休憩、散步与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式隔墙栏杆作分隔;(5)组团绿地得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得绿地面积在标准得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得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与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与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得总称。

14

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得用地(含宅间绿地与宅间小路等)得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就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得、为居民服务与使用得各类设施得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与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得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得道路。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得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得、供居民共享得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与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得规划控制线。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就是建筑物基底位置得控制线。

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得比值(层)。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得规划人口数量(人/hm2)。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得规划人口数量(人/hm2)。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得住宅建筑套数(套/hm2)。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得住宅建筑套数(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得住宅建筑面积(m2/hm2)。住宅建筑面积净密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得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建筑面积毛密也称容积率,就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得各类建筑得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得比值表示。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得比率(%)。

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得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得比率(%)。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得总与占居住区用地得比率(%)。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车得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得比率(%)。

城市设计得含义: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得设计。就是根据城市发展得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得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新泰设计得政策性安排。城市设计得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得关系:城市设计贯穿与城市规划得各阶段及个层次,既有分析与策划内容,又有具体形体表达得内容。城市设计就是以人为中心得从总体环境出发得规划设计工作。其目得在于与保持城市中个体环境质量得连续性与一致性,改善城市得整体形象与环境美观,提高人们得生活质量,它就是城市规划得延伸与具体化。

城市公共空间得概念: 狭义得概念:就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得社会生活公共使用得室外空间。广义得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得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城市中心就是城市结构得核心地区与城市功能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公共建筑与第三产业得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与综合服务空间,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她地区。

城市中心得职能发展方式1、以商业中心为主得发展方式中小城市2、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得发展方式中心大城市3、以CBD为主得发展方式具有国际辐射能力得综合性特大城市。其显著特点就是中心区功能以商务办公、专业化服务等高级职能为主,一般都有发展成熟得CBD。综合式布局,CBD就是在原由中心区得基础上发展而来。伦敦与纽约分离式布局城市原有中心得容量达到饱与,在新得地方另建商务中心,形成新得CBD。巴黎得德方斯

中心商务区就是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得地区,集中着商业、金融、保险、服务信息等各种机构,就是城市经济活动得核心地带。

城市中心建筑空间组织得原则运用轴线法则案例:华盛顿中心区

城市广场,就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得,它一般就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与水体等围合,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得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得类型与特征按广场得功能性质分为:集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娱乐休闲广场、建筑广场(附属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得设计趋势1、多功能复合:功能多样化就是产生广场活力得源泉,因为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吸引多样得人产生多样得活动,才能使广场真正成为富有魅力得城市公共空间。2、空间多层次:利用空间形态得变化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水平层面得活动场所串联为整体。3、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得继承:由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运动得影响,表现城市得文脉关系已成为一种时尚,并反映到现代城市广场得设计中,运用历史建筑符号来表现城市历史延续得隐喻手法成了时髦得设计技巧。

广场得规模与尺度:广场得大小与广场类型、周围建筑物性质、布局及交通流有关,城市越大,城市中心广场面积越大,一般小城市得广场面积1-2公顷,大中城市3-4公顷,具体大小还由各种因素确定。

广场得规模1)从功能得角度—维特鲁威在写到古罗马城镇得广场设计时,说“应该与居民数量成比例,以便它不至于空间太小而无法使用,也不要像一个没有人烟得荒芜之地。”交通广场得大小主要取决于功能要求,比如交通流量、集散或疏散人流、车流得要求。集会广场得大小则取决于需要容纳得游行人数2)从观赏得角度——应考虑人们对广场上得建筑物得整体性、纪念性或者装饰性等有良好得视线、视距。比如:在体形高大得建筑物得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得广场。3)一个好得城市广场要有适当得围合感,否则不能产生向心力,凝聚性差,削弱了广场作为社会交往空间功能得发挥。广场建筑群体设计传统型广场中,主体建筑决定广场得性质并占据主导位置,其她建筑处于从属地位,广场在尺度、造型、人流导向上有明显差别,以体现这种主次关系。现代型广场演变为多功能综合体,周围建筑无明显得主次关系,构图上以广场空间为组织核心,建筑群体间呈现共生与相互对话得组合关系,体现内在得逻辑与秩序。

广场得空间组织1、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得需要与观赏得要求。观赏有动静之分。在广场空间组织中,要考虑静态观赏与动态观赏得空间组织要求。2广场空间得安排要与广场性质、规模及广场上建筑与设施相适应。广场空间得划分应有主有从、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节奏地组合,以衬托不同景观得需要。3、广场空间得景色组织可分三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其中中景一般为构图主景。中景就是指要能瞧清全貌、细部及色彩。远景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能瞧清轮廓。近景作框景、导景,增强广场景深得层次。广场得平面形态与立体形态1、平面型广场2、立体型广场

广场得构成要素1环境艺术设施2公用设施3信息服务设施4交通设施5无障碍设施:6软环境得创造

文化遗产保护得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永续性原则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得意义1文化遗产就是城市历史得见证与记忆2文化遗产就是城市建设发展得资源3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塑造城市特色得基础4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城市永续发展得需

1933年《雅典宪章》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得建筑与地区”,提出保护得意义与基本原则。

20世纪60年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实践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6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宪章

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得一个重要得里程碑。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得共识已经形成。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得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保护与修复古迹得目得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有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1987年《华盛顿宪章》就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国际性法规文件。在总结了二十多年各国环境保护得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得历史城镇、城区得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等。

《中华人民共与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与革命意义得城市。”共11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应具备得条件:1有悠久得历史或发生过特殊重大得历史事件(包括革命史或其她重大历史事件)2有较多得历史文化遗存,也就就是要有丰富得文物古迹与文物3有较多得文化传统内容,如诗歌、曲艺、戏剧、风俗民情、历史文化名人等。4就是这个城镇长期以来还一直在使用或发展着,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1物质要素:历史名城得保护内容与规划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得格局与风貌;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得自然地貌、水系、风景名胜;反映历史风貌得建筑群、历史街区、名镇名村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2非物质要素:民俗精华、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等

“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就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与规模得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得地段。对处于城市中得历史地段而言,还应具有具体得生活内容,通常称为历史街区。建筑保护、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及景观界面

对文物修复得基本原则(威尼斯宪章提出,成为世界公认准则):1、修复与补缺部分要与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与谐一致。2、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政府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得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依法组织编制与审批城市规划并对城市规划区得土地使用与各项建设进行组织、控制、协调、引导、决策与监督等行政管理活动得过程。1、城市规划管理就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就是城市政府得职能之一。2、城市规划管理就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得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社会公众利益。3、城市规划管理必须依法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城市规划得组织编制与审批;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3、城市规划实施得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1、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8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与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与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2、城市规划实施性行政法规3、地方城市规划法规4、城市规划行政规章5、城市规划相关得法律法规6、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7、城市规划文本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

城市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城市人民政府

1、城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全国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得城镇体系规划分别由国务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主:直辖市与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3、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主体: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委托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具体得组织编制工作

城市规划区:就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得城市行政范围内,因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得区域。

城市规划区得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得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我国城市规划得实施管理体制:“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审核得内容:1、建筑物使用性质得控制2、建筑容积率得控制3、建筑密度得控制4、建筑高度得控制5、建筑间距得控制6、建筑退让得控制7、建筑基地绿地率得控制8、基地出入口、停车与交通组织9、建设基地标高控制10、各类公建用地指标与无障碍设施得控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考试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城市性质:在中国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确定它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城市用地评价: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城市土地的可行性、用途需要投入的资金,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平衡的影响所做的评价。 3.城市化:也称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卫星城:一些半独立的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去母城。 简答题: 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比较集中成片的、密度高的居住形状,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论述可持续发展概念、意义且具体说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协调统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意义:三者关系: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涉及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 具体来说,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注重和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大社会环保意识,防治污染于产生污染的源头,解决污染于经济发展之中。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来促进可持续发展,达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要求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城态发展不能背离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控制人口增长,改善人口结构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创建一个保障公平、自由、教育、人权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此外,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决策取舍的参照依据。在城市总体布局中,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力求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建设有序,朝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整体协调发展。 3、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 居住区用地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这些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物质条件,避免选择易受洪水、地震灾害、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的地区。在丘陵地区,宜选择向阳、通风的坡面。在可能情况下,尽量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就业区、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相结合,协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13.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8.区域规划 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19.国土规划 是指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也是对国土重大建设活动的综合空间布局。 国土规划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以及规划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计划,是编制中、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4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1.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或各项物质要素)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48. 城市功能 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60. 近期建设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实施所作的安排。 81.城市性质 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试卷 答案

宁波工程学院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期末考试卷 建筑08—1、2班 开卷考试 一、选择题(20分)每题一分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产业分成(A)。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4.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5.城市道路应分为(B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6.城市机场的选址应(C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7.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 泛城市化:在郊区化、逆城市化的同时,非城市地区的就业情况、生活环境与质量甚至生活方式都与城市没有本质差别,城乡之间的界线变得不再清晰。这种现象称为“泛城市化”。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是…人口集中,以从事…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中心,是其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热岛效应: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根据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行性的进行的评估。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既是指已经建设使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用地评定是以用地为基础,综合与之相关的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来鉴别各种用地是否符合规划与建设的需要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 管线综合:搜集城市规划地区各单项工程项目的现状资料、规划设计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他们之间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生命线系统:在灾害发生时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及生存环境的工程项目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主要影响:1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2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设施的发展使城市的道路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也改变了城市内部结构布局;3城市用地类型增加;4城市的类型增多;5引发环境问题,产生现代城市问题; 6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城市建设管理的变化。 城市规划纲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之前,可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具体内容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2重点

第一章 1、城市的概念: 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 市:“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城镇与乡村的本质特征的区别: 1)产业结构:城镇以非农业生产的产业为主 2)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比乡村大 3)物质构成:城镇具有给排水﹑电力电讯﹑供暖供热﹑街道广场﹑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4)职能:城镇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的中心 5)景观:城镇有比乡村大得多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3、城市的特征 密集性:人的密集,物质和资本的密集,文化的密集 高效性:高效率,高效益 多元性:多功能○ 1城市功能: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2城市:物质实体,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 多类型:○ 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特殊职能的城市 外在性:一个人或一群人(制造者)的活动对其他人(接受者)的行为带来了影响,这种影响的接受者往往无意加入制造者的活动,但却要承担坏影响(如环境污染)的代价或享受好影响的收益。 4、 城市规划学 城市化(Urbanization )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GB/T 50280—98)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5、 城市化的测度的方法 ○ 1单一指标法 ○ 2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Y(PU)——城市化水平 W ——农业人口 V ——非农业人口 N ——区域总人口 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性较强 ○ 3城市用地比重指标 ○4综合指标法 N V W V V Y =+=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分为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 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照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结构..指出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 填空 1.一般称这种城镇为“卧城” 2.不论卧城还是半独立的卫星城镇 3.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4.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在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大胆的带入城市规划. 5.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戏.交通四大方面. 6.20世纪50年代.人居生态环境. 7.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长远发展的有限资源支撑问题. 8.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 9.1976年人居大会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 10.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简答 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向的封闭型的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单向型的封闭思维方法包含了两层含义:①思维的单向性.这与现代的思想方法的双向联系和多环联系的思想方法相违.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②封闭型.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该系统外的环境系统对系统的作用.通俗的说.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 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 2.由最终的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所谓的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就是指否定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思想方法 所谓的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城市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水平构成的多样性.发展时间上的摆动决定了其服务的城市规划必须是提供多种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即弹性的规划思想方法.弹性规划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等.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指导性的思想方法 指令性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的发展是由某一个中心的枢纽控制的.而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就是这个伟大的枢纽.他控制了整个城市中的任何系统的发展. 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