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16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0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16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0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16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0年秋季版广西北海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16三国鼎立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明白时势造英雄的道理,认识割据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明确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预习导学】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请你完成下列表格,用对比方法掌握这两场战争)

战争名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二)三国鼎立(请你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合作探究】理解运用历史——体验感悟、讨论、互动探究

一、预习反馈:组内交流预习中的不明白的问题,仍不明白的由组长汇总。

二、探究交流:(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能解释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吗?

2.官渡之战中曹操三四万人,而赤壁之战中有二十多万人,但结果却不同,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4.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什么?

【达标检测】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29年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拓展延伸】

评人物,各抒己见

1.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导学案

班级 _____组名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1、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割据军阀,其中( )和( )的实力最强。 2、200年,曹军与袁军在( )激战,袁军大败。 3、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在( )大战,( )战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年,曹丕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 );( )年,( )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4、西晋的建立:( )年,司马昭之子( )建立晋朝,史称( )。( )年,西晋消灭( ),统一全国。 资料1说明: 资料2说明: 资料3说明: 书74页阅读卡说明: 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退 【拓展延伸】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 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知识梳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请你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 【作业布置】见作业本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3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课堂导入: 1、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或电影《英雄》导入。 自主学习:( 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秦的暴政: 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根本原因__________直接原因_________ 2、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 3、建立政权地点__________ 4、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________人。 5、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秦朝灭亡: (1)巨鹿大战: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 双方: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 (2)__________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2、西汉建立: 时间: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课本63页动脑筋。 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 精讲点拨: 1、教师给出史料: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3、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能力,教会其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 时间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XX年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XX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XX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XX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 达标检测: 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人教版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背景 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相关链接 在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贬斥。可是从历史史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促进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可见,文学形象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 2.概况 (1)时间:200年。 (2)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4)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一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1)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许攸的计策,所以能够以少胜多。 (2)袁绍骄傲轻敌,留不住人才,所以才会败于曹操。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相关链接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两年以后,袁绍病死,但袁氏集团仍有一定势力。袁绍长子袁谭是青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是并州刺史,少子袁尚是冀州刺史。他们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不过,袁绍的几个儿子并不团结,他们各怀异心,都图谋发展个人势力。曹操便利用他们的矛盾,于204年六月打败袁尚,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在河北地区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205年正月攻占南皮(今河北南皮北),杀死袁谭,占领冀、青二州全部。随后曹操北上进击幽州,袁熙部将投降,袁熙、袁尚等逃往辽西乌桓地区,幽州也落入曹操手中。206年正月,曹操亲自领兵征讨高干。高干逃到峣关(今陕西蓝田东南)被杀,并州也被曹操拿下。曹操在消灭了这些军阀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交战双方及实力对比 曹军和孙刘联军。曹军;20余万人;孙刘联军:约5万人。 3.概况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不仅烧毁了曹军船舰,还延及岸上营寨,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4.特点:以少胜多。 5.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 分析曹操能够实现北方统一的原因,我们应如何评价曹操? 原因 (1)政治上:面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曹操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3)军事上:在官渡之战中歼灭了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正是由于曹操采取了以上有效的措施,所以他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 评价 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的经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学习重点】 春秋争霸。 【学习难点】 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铁器牛耕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1.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3.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 【影视中的历史】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 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春秋”1.影片所示的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在电视剧《东周列国.2. 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 史料中的历史【】——孟子材料春秋无义战。 4.孟子用这句话来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否恰当?为什么? 第二组:连环画

18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时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填表 二、合作探究: 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 B、吴蜀魏 C、魏蜀吴 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 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国时期政局变迁的深入剖析,引领学生感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东汉末年的“乱局”—有识之士的“谋局”—赤壁之战后的逐渐“入局”—曹丕代汉后的“定局”—三家归晋的结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从三国主要人物的经历得出以下认识:抱负是事业做大的根基、情怀是事业更远的保证,而规划则是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催化剂。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赤壁之战结局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实物导入】 展示从淘宝网购的两个迷你铜鼎,一为三足圆鼎,一为四足方鼎。告诉学生古代铸造的铜鼎之中,以三足圆鼎为主流。而鼎的功能则经历了:食器—礼器——政权象征的转变过程。鼎作为政权的象征传说自禹建立夏朝始,后商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之后鼎又迁至洛阳。后来秦朝建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而政权象征遂又变成了传国玉玺。那么鼎跟我们这节课又有何关联呢? 由此,过渡到本课,板书“三国鼎立”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因为三国的相互独立状态对应了鼎三足分立的状态,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鼎具有政权象征的意义。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治格局,它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 【一、乱局】 1、因何而乱? 乱局是东汉末年各种政治势力变化消长的结果。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于是便有了农民起义。东汉朝廷无法镇压叛乱,便将地方上的刺史升级为州牧,让他们招募兵马进行平叛,结果导致州牧力量坐大,进而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

七上第四单元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目标引领 内容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时间 作战双方 战争结果 战争特点 意义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政权名称魏蜀吴 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 建立者 都城 2、魏、蜀、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国别措施 魏修建,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 发达,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三、探究活动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2、有人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是因为老天不帮他。你同意吗?为什么? 3、讲述赤壁之战中的精彩故事。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请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

188年(中平五年),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控制,先后把一些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为州牧,给予领兵治民之权。这样,各州牧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那些没有改为州牧的刺史以及郡太守们,也纷纷乘机扩大权力和武装力量。196年(建安元年)以前,割据一方的军阀主要有: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一带),刘虞、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袁术先后占据南阳、扬州(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张鲁占据汉中(今陕西南部),董卓、李健先后占据司州(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等。 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 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196年(建安元年),他决定推行屯田制。屯田的基层组织为屯,每屯约有五六十人,由屯田司马管理。屯田组织自成系统,不隶属郡县,官员有典农中郎将(相当于郡守)、典农都尉(相当于县令),直接隶属于朝廷的大司农。屯田农民称屯田客。屯田客用官牛耕种的,要将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交给国家,用自己的牛耕种的,交百分之五十。屯田制的推行,使许多流民重归土地,解决了他们的一些生计问题,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对曹操势力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曹操注意招回流亡人口,分给无主荒地,或贷给耕牛,帮助和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关中地区因遭受军阀破坏,有十万多家流入荆州。后来这些人想重返关中,但苦于无犁、牛等生产资料。曹操便采纳卫觊(ji)建议,实行食盐专卖,以其收入购买耕牛和农具,贷给回乡的农民,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曹操还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广兴稻田,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有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对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曾五次出兵攻打魏国,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军中。 卫温等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汉时属会稽郡,称夷洲。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据考证,这个船队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启程,从台州湾出海,沿海岸航行到福州、泉州,然后横渡台湾海峡,在今台南市和嘉义一带登陆。登陆后,卫温、诸葛直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2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XX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答案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极品,全册含答 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标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 遗存。【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 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情感目标: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 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 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 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怎样做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 哪一个远古居民生活时期? 2.探究思考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设计人:张玉海 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聆听《三国演义》主题曲https://www.doczj.com/doc/fd13337521.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8%9C%E9%80%9D%E6%B0%B4%24%24%E6%9D%A8%E6%B4%AA%E5%9F%B A%24%24%E9%9C%87%E6%92%BC%C2%B7%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 8%9C%E9%80%9D%E6%B0%B4%24%24%E4%B8%89%E5%9B%BD%E6%BC%94%E4%B9%89%E4%B8%B B%E9%A2%98%E6%9B%B2%24%240#loaded 二、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3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文安职教中心许克美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 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五、导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 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 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 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六、自主领悟指导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七年级历史 三国鼎立学案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学会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 3.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4.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末期,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双方:和袁绍。 3.时间:年。 4.战况:以少胜多,击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并试图统一全国。 2.双方:曹操和联军。 3.战况: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三国鼎立 1.背景 (1)后,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和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湖北、湖南。

2.形成 (1)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3)222年,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3.三国的统治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国造船业发达,卫温曾到达夷洲。 (3)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联合)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材料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学案(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无答案)

2017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一)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复习目标】 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简要概述他们的农耕生活。归纳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比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哪些进步。分析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生活。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重点知识复习】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四、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五、炎黄联盟: 1.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3.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六、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1.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有最早的图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七、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2.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3.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的技术 2.世间万物,资源无处不在,比如石头,但直到人类的出现,将石头当成工具来使用,才让它们产生了价值。最有可能使用下列石制工具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5.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瓤。”文中的“土木建筑的房子”可能是 A.山洞 B.半地穴式房子 C.砖木瓦房 D.干栏式房屋

三国鼎立导学案

麟游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导学案 班级 七年级 科 目 历史 课题 三国鼎立 课型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 动,进行能力训练和 情感价值观渗透。 主备教师 王春龙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 时间 月 日(星期 ) 共 课时,第 课时 本期总计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阅读本课几幅地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思考: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导学 准备 核心 问题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2 分 钟 导入,创设导 入新课情景 引导学生回忆 东汉末年全国 出现怎样的一 个局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 学生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生成问题 15分钟 创设阅读情景 请你走进文本,阅读看看1、在混乱的形势下曹操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2、蜀国又是如何发展的? 3、三国是如何订 1、认真读课文,提炼知识点。 2、完成导读单 3、小组协作,相互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