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 文档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 文档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 文档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 文档

材料科学前沿讲座论文

题目: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刚的研究

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刚的研究

摘要:介绍了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演化规律,材料技术是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不同的成分、热处理工艺、冶金工艺、制造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最后预测了随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向大型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状况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热处理;性能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nuclear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steels at home and abroad is presented. As the structure material technique is key technique for manufacturing nuclear reactor pile. The effectof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metallurgical process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steelswas analyzed. Finally with development of reactor and integration the paper predict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nuclear pressure vessel steels. Key words:nuclear power plant, steel for reactor pressure vessel, heat treatment,properties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对能源需要量的急剧增加,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中国一次能源的比重将提高到15%。相比其他新能源,可短期内、大规模实现工业化发电只有核电。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在上世纪50年代就建设了大批核电厂,所发电量占世界发电量的16%。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受到发电成本、电网调峰、传输距离等等限制,使得核电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头。而从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看,煤电的比例长期在70%左右,核电仅占1.9%,与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16%的比例相差比较大。【1】发展空间很大。核电是一种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与火电相比,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核电相对于其他能源,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年利用时间长。核电在各种能源中年利用小时数最长,可达7000小时左右,相比其他能源电力供应稳定,特别是相比较风电与太阳能等新能源来说,更适合作为电网中主要的电能来源以核电替代部分煤电,不但可以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总量,而且是电力工业减排污染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减缓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核电工业已成火电

之外的重要能源工业。在核电站发展的50多年里,曾发生过多起因材料使用不当而造成的事故,因此本文重点对目前所占核电发电比例最大的压水堆核电站的一级承压设备———压水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

1 核电分类

按堆型分类,核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压水堆

使用加压轻水(普通水)作为冷却剂和慢化剂,且水在堆内不沸腾的核反应堆。燃料为加浓铀。压水堆是目前最常用的堆型。

(2)沸水堆

沸水堆是以沸腾轻水为慢化剂和冷却剂并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直接产生饱和蒸汽的动力堆。

(3)重水堆

重水堆是以重水作慢化剂的反应堆,可以直接利用天然铀作为核燃料。重水堆可用轻水或重水作冷却剂。

(4)石墨气冷堆

所谓石墨气冷堆就是以气体(二氧化碳或氦气)作为冷却剂的反应堆。这种堆有三种堆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改进型气冷堆和高温气冷堆。

①天然铀石墨气冷堆

天然铀石墨气冷堆实际上是天然铀作燃料,石墨作慢化剂,二氧化碳作冷却剂的反应堆。

②改进型气冷堆

改进型气冷堆石墨仍然为慢化剂,二氧化碳为冷却剂,核燃料用的是低浓度铀(铀-235的浓度为2~3%),出口温度可达670℃。

③高温气冷堆

高温气冷堆它是石墨作为慢化剂,氦气作为冷却剂的堆。

(5)气冷堆

用石墨慢化、二氧化碳或氦气冷却的反应堆。目前集中在氦气冷却的高温气冷堆上。

(6)快堆

由快中子引起链式裂变反应所释放出来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核电站。快堆在运行中既消耗裂变材料,又生产新裂变材料,能实现核裂变材料的再生。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05年10月发表的数据,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442台,其中:压水堆占60%,沸水堆占21%,重水堆占9%,其它堆型占10%。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经投运的核电机组有11台,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截止2008年,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3%,核电年发电量683.94亿千瓦小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在建容量及发电量,均将分别超过4000万千瓦、1800万千瓦和2800亿千瓦我国将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加快核电建设的步伐。

2.国内外反应堆压力容器钢种演化介绍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简称RPV)属厚壁压力容器。一台900MW压水堆压力壳的内径约4m,高10~12。,其活性区壁厚可达220mm,而接管段的壁厚则接近300mm,整个压力壳的重量在350~400t之间。RPV是一个承受高温、高压、受放射性幅射的特殊高压容器。它是一个由顶盖组合件、筒体组合件、容器密封环、螺栓及螺帽组合而成的圆柱形容器,核燃料的裂变反应就在这个高压容器内进行。RPV的主要设计参数为:工作压力14~16MPa,设计压力是工作压力的1.5倍,水压试验压力是工作压力的1.5倍;设计温度340~350℃,反应堆出口温度310~320℃,反应堆入口温度280~290℃,设计寿命为40年[2]。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选择需要同时考虑强韧匹配、可加工性、焊接性能、抗中子辐照性能等。由于核电站初期的堆型都是小型轻水反应堆,所以当时的压力壳用钢的选用是根据低合金压力容器钢在石油化工压力容器技术和使用中的经验选定的。当时选用的是抗拉强度较小的碳钢,如美国最初实验堆用为核电压力容器的SA201B的钢,随后在1955年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国家,在压水堆压力容器上首先使用了焊接性较好、强度稍高的碳素锅炉钢板SA212B,这是第一代压水堆压力容器用钢,但是SA212B钢的强度还是比较低,厚钢板的冲击韧性明显较低,淬透性和高温性能也较差,很快就被淘汰了。1956年,为改善压力容器钢的力学性能和断裂韧度,压水堆压力容器用钢改用抗拉强度可达550MPa 的锰钼系的低合金高强度钢SA302B(锻件用SA336),这是第二代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随着核电站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压力容器也随之增大增厚。为了保证厚

截面钢的淬透性,使强度与韧性有良好的配合,对SA302添加了Ni使之成为改进型的SA302B(0.40%~1.00%Ni),然而正火或正火一回火后的SA302厚板经焊后热处理后韧性下降,且对中子辐照脆化敏感。加入了Ni的SA302B(0.40%~1.00%Ni)分为2个品级:SA533B(含Ni为0.40%~0.70)和SA533 C(含Ni为0.70%~1.00%),来将原SA302B钢号改为SA533A。从1965年起,压力容器用钢采用具有较高强度和较高韧性的钢种SA533B,并以钢包精炼,真空浇注等先进炼钢技术,提高钢的纯净度,减少杂质偏聚,同时,将热处理由常化热处理(空冷)改为调质热处理(淬火+高温回火),使组织细化,以获得强度、塑性和韧性良好匹配的综合性能。SA533B钢与德国的20MnMoNi55钢成分几乎一致,它们广泛用于压力容器上。

压力容器锻件的发展演化类似于板材,最初使用的是C-Mn钢锻件SA105和SA182,后来由加入Mn-Ni的SA350-82钢和加入Ni-Mo的钢SA336所代替。SA336钢的淬透性能与SA533B钢相同(1965年SA336钢号改为SA508-Ⅱ)。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强劲的需求和冶金技术的进步推动RPV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特别在锻材的纯净度、均匀性、韧性、辐照后的性能、厚截面机械性能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由于壁厚增加和面对活性区的纵向焊缝辐照性能差,所以将压力容器由板焊结构改为锻焊容器,SA508-Ⅱ钢和与其相同成分的钢种22MnMoCr37曾被广泛应用于的锻件。自1970年西欧发现SA508-Ⅱ钢堆焊层下有再热裂纹之后,又发展了SA508-Ⅲ钢锻件。目前普遍认为SA508-Ⅲ钢优于SA508-Ⅱ钢,因为SA508-Ⅲ钢有较好的抗再热裂缝,抗堆焊层下裂纹性能。现在广泛采用的TUV20MnMoNi55锻件(德)、JISSFVV3锻件(日)、RCC-M16MND5锻件(法)都是与SA508-Ⅲ相似的钢种。法国和德国为了改善SA508-Ⅲ钢的可焊性,将SA508-Ⅲ钢中的含碳量控制在16%左右。

3.我国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核反应堆压力容器钢的研制,当时主要用于我国第1代核潜艇反应堆压力壳。它是Cr-Ni-Mo-V系列高强度低合金钢,定名为645-3。但645-3钢锻造性能差,钢材利用率低,对白点缺陷较为敏感,锻造除氢处理时间长,具有较强的辐照敏感性,含镍量高,价格较贵。1973年我国参照美国SA508Gr3钢,在当时国内现有钢种18MnMoNb的基础上添加0.60%-

0.90Ni,开始研制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定名为S271钢。该钢种与美国SA508Gr3钢不同之处在于采用的晶粒细化元素不同,前者添加微量0.02%~ 0.06%Nb,后者添加微量的V。其主要成分C,Si,Mn,Ni,Mo的含量大致相同。1981年起,结合核电发展的需要,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单位经过10年的攻关共同仿制成功了国际上通用的SA508Gr3钢,其质量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9月,我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采用国产SA508Gr3钢承制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650MW反应堆压力容器,这是首次完全由国内制造企业独立建造完成,即从原料的冶炼、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焊接到最终发运出厂均由国内企业独立完成。中国一重承制650MW反应堆压力容器对加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步伐、提高核电设备国产化率、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核电建设的逐步展开,我国对SA508Gr3钢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SA508Gr3钢的生产制造技术,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4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成分及性能要求

4.1合金元素作用机理总结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不但和其他压力容器一样要在高温、高压、流体冲刷和腐蚀条件下运行,而且还承受着反应堆堆芯极强的辐照。RPV材料易受到来自堆芯的中子轰击而引起辐照脆化。影响钢的辐照脆化程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辐照温度和中子通量,这些因素不可能被改变;而钢自身的品质,尤其是钢中合金元素含量及杂质含量是影响辐照脆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因炼钢技术的提高和热处理方式的变化而改进。这些溶质元素(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与基体辐照缺陷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加速了溶质的沉淀析出恶化了材料的韧性[3],因此RPV钢对化学成分有着严格的要求。

(1)C元素

在标准钢中,C的含量是保证强度满足规范要求的主要元素。随着C含量的减少,该钢的TNDT(无塑性转变温度)、vTr50(夏比冲击试验吸收能量为50ft/bl=7.0kg·m的温度)、vTr35(夏比冲击试验时横向膨胀量为35mils=0.89mm 的温度)随碳含量的降低而下降,即韧性提高,但C含量偏低强度可能满足不了要求,C含量高则会降低钢的焊接性,同时会提高辐照脆化倾向。有研究认为最

好把C控制在0.18% ~0.20%的范围内,为了保证强度C含量不能低于0.16%[4]。

(2)Mn元素

Mn是主要合金元素,除了起强化基体作用外,还能有效地提高钢的淬透性。由于Mn是扩大γ相的元素,降低钢的A3点温度,在热峰作用下使晶格畸变增多,辐照效应较大,众所周知,Mn又是保证厚截面钢淬透性所必需的,所以在钢的实际生产中大多将Mn控制在1.35%~1.45%。

(3)Ni元素

Ni能明显改变钢的冷态韧性,但试验证明Ni含量高的RPV钢对辐照脆化比较敏感,Ni越高辐照脆化越显著[5]。日本川崎制铁所早年的研究显示:把锻件中的Ni含量由0.65%提高到1.13%,锻件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稍微增加,但vTr50,vTr35,TNDT以及由J IC换算得到的K IC等所表征的韧性均明显改善。由于Ni也是扩大γ相的元素,含量高则辐照效应较大,但Ni又能保证厚截面钢淬透性。因此,Ni含量在保证冷态韧性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按规格下限控制。

(4)Mo元素

Mo也是主要合金元素,其作用是提高耐热性和减少回火脆性,Mo能扩大α相区,有减少辐照脆化的趋势[4],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把Mo控制在含量的上限约0.5。

(5)Si元素

压力容器钢中的Si不是有意添加的合金元素,而是在冶炼时从废钢和生铁原料中带来的。按照一般规律,随辐照温度升高,点缺陷及其衍生物的恢复能力加强,辐照效应随之减少,但有数据显示当低碳钢(0.06%C)的Si含量为0.52%时,随辐照温度的增加,该低碳钢的辐照效应反而有增高的趋势,所以RPV中Si含量必须加以控制,应把Si含量控制在低限。

(6)V,Nb,Ti元素

RPV钢要求是细晶粒钢,细晶粒钢比粗晶粒钢辐照脆性小。加V、Nb、Ti 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可提高强度。SA508钢中以前规定的加0.08%的V,但实际使用中发现V使焊接开裂的敏感性增加,容易引起焊接热影响区脆化,增加了钢的“再热裂纹”的敏感性,因此后来规定V含量在0.05%以下。至于微量Nb、Ti的作用与V的作用类似,一方面它们细化晶粒,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另一方

面它们固溶基体金属中提高抗拉强度,但是固溶强化是以钉扎位错来强化的,这样不免会使材料韧性降低,而韧性又是RPV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所以目前没有微合金强化RPV材料的相关报道。

(7)Cu元素

大量试验证明,它是对辐照脆化最有害的元素,Steele指出,在相同辐照条件下,含(0.19%~0.32%)Cu的SA533B钢的ΔNDT比含(0.09%~0.14%)Cu的SA533B的ΔNDT大2倍,而后者又比含0.03%Cu的SA533B钢的ΔNDT大2倍。有实验证实在高剂量辐照下(3.4×1023nm-2,E>1MeV),Cu将优先在位错处偏聚,在位错处偏聚的Cu颗粒与在基体中偏聚的Cu颗粒在成分和尺寸上并无显著区别。在3.4×1023nm-2(E>1MeV)辐照剂量的照射下材料的脆性显著增加ΔT41, J=96℃。在460℃回火168h,沉淀的富铜颗粒会粗化。为限制Cu的有害作用,钢的补充规范要求Cu含量应低于0.10%。

(8)P元素

辐照试验指出,P对辐照脆化亦非常敏感,原子探针场离子显微镜(APEIM)已观察到晶界上有P的大量富集,估计是基体中的12.5倍。也有认为当基体中P 含量大于570ppm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钢中P的偏聚明显加剧,当钢中P 含量小于此含量时,偏聚不明显。在掺杂P的20MnNiMo钢中额外加入Cu和Ni会导致辐照脆化加剧,但P的偏析却减少了。也有认为P的偏聚是在空穴处优先形成。钢中的残余Cu和P之所以能显著增加钢的辐照脆化敏感性,估计与在辐照作用下钢中Cu和P的析出形成沉淀团有关。此外SA533B(P含量0.005%)钢板分别在290℃下回火、在300~550℃持久时效发现,在奥氏体晶界有大量的P析出,从而造成钢板韧性的恶化。因此有的核电压力容器用钢补充规范要求含量低于0.012%。

(9)S元素

S易在钢中晶界处形成偏聚和形成硫化物,硫化物熔点较低,会降低了钢的冲击韧性,影响钢的焊接性能。有实验证实,在A533B和A508-Ⅲ中S含量越高,疲劳裂纹增长速度越快。同P一样,S也有加速辐照脆化的倾向,因此RPV 钢要求把S限制在0.015%以下。

(10)残余元素As,Sn,Sb

残余元素一方面增加钢的回火脆性,另一方面也增加辐照脆性。Hathorne 曾指出,在高温阶段残余元素对辐照脆化有显著影响,当温度低于149℃进行辐照时,影响不大。这可能与低温辐照时,基体中的组织影响大于成分影响;而高温辐照时成分影响大于组织影响有关。所以综合以上因素,对RPV钢要求P+S+As+Sn+10Sb<0.04%[5]。

(11)气体N,H,O

它们对钢的性能均有害,增加辐照脆化效应,核容器钢希望把它们的含量降低到最低水平。N与C一样会形成间隙固溶体,有固溶强化的效果,所以对辐照很敏感。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各个合金元素会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到RPV材料的力学性能。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含有和不含Ni、Mn元素的Fe-Cu二元合金中,在高的辐照剂量作用下,含Ni、Mn元素的合金脆化加剧,且会达到某一个更高的脆化饱和值,不含Ni,Mn元素的合金脆化程度较低。这估计是Ni,Mn也有辐照析出现象,只不过比Cu滞后而已,且在高剂量的辐照下才会析出沉淀。

总之,综合冷、热态性能要求及辐照脆化对元素的要求,一方面要调整钢的合金成分含量,另一方面要从工艺上尽量降低钢的杂质元素含量,严格控制合金元素含量以及残余元素、气体含量,提高钢的纯净度,改善性能。

4.2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性能要求

RPV大型锻件因其使用条件和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所用的材料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在室温和工作温度下具有合适的强度和高韧性及尽可能低的脆性转变温度(T NDT);

(2)在反应堆幅照条件下应具有良好的抗辐照脆化敏感性;

(3)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冷,热加工性;

(4)在工作温度下具有最大的组织稳定性;

(5)有足够的大截面淬透性和厚断面组织性能均匀性;

(6)应具有高的疲劳强度

(7)合理的经济性。

为了增加反应堆压力容器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从国外标准可以看出,RPV

用钢对力学性能的要求除了保证一定的室温和高温强度、塑性外,主要在冲击韧性和落锤试验方面,而且各国对取样部位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美国ASME规定,试样取自锻件两端的1/4TxT处(T为锻件热处理的最大厚度);法国RCC-M规定,试样取自水口端内的1/4TxT处;德国KWU规定,在距端部80mmx80mm处取样。要求纵向、切向甚至径向进行夏氏V型缺口冲击,还要求系列温度的冲击试验,确定钢材上下平台能量,测定冲击断口百分比和侧膨胀量。要求进行落锤试验(测T NDT),求出参考无延性转变温度(RT NDT)表1列出了几种典型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力学性能要求。可以看出,我国的S271钢、德国的20MnMoNi55钢、法国的16MND5钢、日本的SFVV3钢与美国的SA508Gr3钢性能要求基本相当,但日本的SFVV3钢在低温韧性上要求更高。而美国SA508Gr4N钢在强度、低温韧性方面都优于SA508Gr3钢及其它同级钢种。

表1 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性能要求

5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生产工艺

5.1. RPV钢冶炼新工艺

世界上制造RPV所生产过的最大环形锻件重达320t,需要用一个重达500t 钢锭锻成。为保证钢锭质量应该采用新的炼钢技术。这种钢锭是用从转炉出来的钢水或用精选的废钢炼成的钢水,再经电炉和钢包精炼,然后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在某些情况下,还将控制化学成分的几炉钢水通过中间包多次倒浇,避免所制钢锭产生偏析。

目前就炼钢和铸锭工艺而言,主要有如图1所示的几种工艺路线:

图1 生产RPV大型钢锭的几种工艺路线

①和②两种工艺是日本制钢厂等采用的工艺路线,当EF或LRF的容量达不到要求时,则采用多炉合烧工艺(MP)。工艺③是日本川畸钢厂采用的路线。用④⑤工艺生产大钢锭对我国目前来说是比较现实的。

铸锭工艺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实心铸锭工艺外,为了改善钢锭内部质量及均匀性,提高钢锭的利用率,中空(或空心)铸锭工艺不仅受到各国的重视而且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总之,炼钢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保证RPV钢的高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5.2RPV锻件的锻造工艺

SA508c1.3钢及类似钢种的锻造温度在800~1200℃,钢锭经反复墩粗、拔长后锻比应大于1.5。

锻造成形工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大型环类锻件,通常进行拔长、墩粗、冲孔、扩孔多第二种球面封头,先锻造板坯后球面成形,第三种厚截面管板,主要是墩粗。

大型锻件锻造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当锻件尺寸超过水压机立柱间距尺寸时应采用机外(或称体外)锻压技术。即利用水压机的能量,而将锻件放在水压机立柱之外,通过传力机构进行锻压或冲压成形,因而排除了水压机立柱间距大小的限制。这种工艺方法已经用于生产实践

5.3RPV锻件的热处理

为提高成分均匀性、降低偏析,调整和细化(锻后)组织,以及进一步降低钢中氢含量以防止残余的氢在偏析区诱发裂纹,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在性能热处理前应首先进行预备热处理。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一般采用正火十回火的预备热处理工艺。中国645-3钢采用的预备热处理工艺是三次等温起伏正火(890士10℃)+长时间高温回火(640士10℃)。美国SA508Gr3钢及德国、法国、日本同级钢种的预备热处理工艺也采用多次正火(870~960℃)+长时间高温回火(640~700℃)的预备热处理工艺[6]。

调质热处理是保证核电大锻件性能的关键环节之一,最重要的问题是奥氏体化温度和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大型锻件在淬火时要通过大容量强制搅拌循环水槽淬火,从而获得最大的淬火冷却速度以达到大断面心部淬透,和确定给定淬火温度下最佳回火参数P、T值。用此参数回火,可获得综合性能的最佳配合即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获得尽可能低的T NDT等。

根据A508-3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钢的基体组织是贝氏体冷却速度不足时会出现铁素体,从综合性能要求出发,应快速淬火,尽量避免产生铁素体。淬火冷却速度提高时,冲击功明显提高。

大量试验结果证明,淬火温度对钢的冲击参量Ak、MLE和硬度均有显著的影响,当淬火温度由750℃变化到1100℃时,A k和MLE值随淬火温度的变化情况大体相同。淬火温度低于850℃时,A k和MLE均很低,在860~900℃温度区间上升较快;在900~1000℃的区间达到最大值[2]。

目前生产中SA508-3钢采用的淬火温度均在870~900℃左右。采取措施加大淬火时的冷却速度(250℃/min),从而取得细小贝氏体组织,且上贝氏体含量小于40%。

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回火参数时,既要根据钢的化学成分,又要结合淬火时的冷却速度,原则上从既要保证一定的强度范围,又要尽可能高的韧性的目的出发,来确定必要的回火参数。回火温度用的较多的是650~670℃,回火时间要根据锻件截面厚度计算而定。

6核电站压力容器大锻件制造及应用现状

随着核电技术的进步(如第3代压水堆核电站AP1000),核压力容器构件在尺寸不断加大的同时,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核压力容器的制造提出了严峻

的挑战。材料技术是核压力容器制造的关键技术。虽然我国生产SA508Gr3钢已多年,但在AP1000蒸汽发生器和管板等锻件的制造上仍然面临很大的技术挑战。近年,我国骨干重型机械制造厂均进行了针对核电站大锻件生产的大规模技术改造,中国一重、中国二重和上海电气集团等企业的生产装备能力和装备水平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硬件上我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国外反应堆压力容器大锻件制造商主要有日本制钢所、法国克鲁索公司、韩国斗山重工等,其中JSW在大锻件整体技术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法国克鲁索公司拥有空心钢锭制造技术,斗山重工的大锻件制造技术近年进步极快。

SA508Gr3钢目前仍是各国(除俄罗斯外)核电站压力容器建设的首选和通用材料,美国从1967年开始建造的69座压水堆核电站压力容器基本都采用SA508Gr3钢,欧洲的核电站建设也基本上采用SA508Gr3钢。但随着反应堆压力容器向大型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SA508Gr3钢难以保证特厚截面上的组织均匀性和性能稳定性。在此情况下,具有更高强韧性和淬透性的SA508 Gr4 N钢将可能逐步代替SA508Gr3钢而获得工程应用,对SA508Gr4N钢的应用研究和数据积累工作正在进行中。

7结语

随着能源的紧缺,核电己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大力发展,核电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跟进,在日前的金融危机中,建设核电站尤为重要。在核电站的各类堆型中,快堆最有潜力,日前己有国家投入试验阶段,这种堆型可以节约原料,提高有限的U235的利用率,但是由于压水堆所用原料与国防安全的核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近期内压水堆将仍然是核电的主要堆型。随着我国引进第二代压水堆技术AP1000国内地也开始建设核电站,我国将会迎来核电研发的高峰期,作为核电站一级承压设备的压力容器用钢,必将会有更加深入的研究SA508Gr3钢是目前核压力容器制造的通用选择,以JSW为代表的国外核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已掌握SA508Gr3钢大锻件的制造技术,我国基本上掌握了SA508Gr3钢大锻件的制造技术,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继续努力。只有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才能为我国核电产业的完全自主化打下基础,只有对前瞻性问题的试探研究,才能为以后核电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核电材料及设备行业2011年投资策略.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8日

[2]陈书责.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和制造工艺.大型铸锻件.1994第2期

[3]李云良.张汉谦.彭碧草.李金富.核电压力容器用钢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压力容器.2010年

[4]詹燕南.核电压力容器用钢及其性能[J].大型铸锻件, 1984,

[5]杨自新.陈景毅.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板(ASTMA533BCL-1)的韧性.锅炉制造.1995.

[6]李昌义.刘正东.林肇杰.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用钢的研究与应用.特殊钢.2010年8月

[7]王凤喜.核电站压力容器材料的发展.四川冶金.1993年

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撰写要求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报告 第 1 页 05-1班 姓 摘 要:☆☆☆☆☆☆☆☆☆☆☆☆☆☆☆☆☆☆☆☆☆☆☆☆☆☆☆☆☆☆☆☆☆☆☆☆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 关键词:☆☆☆☆;☆☆☆;☆☆;☆☆☆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2 2.1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 f f f C ?στtan ?+= (1) 式中 τf ——冻土的剪切强度,MPa ; C f ——冻土的粘聚力,MPa ; φf ——冻土的内摩擦角,°。 ☆☆☆☆☆☆☆☆☆☆☆☆☆☆☆☆☆☆☆☆☆☆☆☆☆☆☆☆☆☆☆☆☆☆☆☆☆☆☆☆☆☆☆(内容小四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 字体,行距最小值18磅)☆☆☆☆页眉和页码,五号宋体。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5)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基础,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前沿领域和发展动态,能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做出创新性成果,并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和教育的高层次人才。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材料物理与化学:先进功能材料、先进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材料计算与理论设计,高温超导电性、自旋电子学、新型人工晶体材料、太阳能电池,生物材料、材料先进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缺陷、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磁学与磁性材料、材料力学行为基础、催化材料、相变制冷材料、量子材料。 2.材料学: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制备与加工、先进能源材料与应用技术(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透氧透氢陶瓷膜反应器材料)、微电子材料、印刷电子工程材料与器件、无机膜材料、涂层材料、荧光材料、新型碳材料、陶瓷材料、微纳结构与器件、柔性材料与器件、特种用途材料、极端条件下材料制备、纳米材料、钛合金、生物医用材料、镁铝等轻合金材料、环境功能材料、高温合金等。 3.材料加工工程:特种合金及部件制备、材料表面工程及薄膜技术、金属塑性加工技术、焊接与连接技术、钢及合金的制备、加工及计算机模拟、合金凝固过程、钢铁冶金、粉末冶金、金属基复合材料、稀土金属及应用、大尺寸构件均质化制备。 4.腐蚀科学与防护:腐蚀电化学、高温氧化、材料力学与化学的交互作用、材料自然环境腐蚀、材料腐蚀防护技术。 三、课程类型和学分要求 1.硕士培养模式。通过硕士研究生招生统考或免试推荐等形式,取得我校硕士研究生资格者。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不少于10学分,硕士学科基础课和硕士专业基础课获得的总学分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题目: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姓名:刘晓亚 班级:模具09-2班 学号:0901********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以前去上学院的选修课总是抱着些应付的心态,然而这次的不同,我很喜欢听我们的这些优秀教授们讲授专业前沿上的东西,他们,金教授,郭教授,赵教授,官教授,高教授,周教授...在每次短短的两小节课中我都被他们研究的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虽然好多东西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弄懂,但却让我看到我们专业的前景——只要努力学好知识,总有用武之地的。 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前放了一段用纯英文介绍的视频,我记得当时老师说那个视频是他在欧美开一个会议时的开场视频,我很有感触,不仅是对专业上的,还有对英语上的,那个视频里的英语我大部分听不懂,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么的有限,中国在走向世界,专业上已有相当的技术,语言上岂能落下? 赵长财老师,系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产业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职务。同时兼任沈阳重型机器集团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多家企业特聘技术顾问。曾获得了秦皇岛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秦皇岛市“人民满意公仆”...荣誉称号。拥有这么多成就的他给我们讲授课程,坐在下面听课的我感到很自豪,很自豪。在这次课上他简单介绍了金属管材成形新工艺及理论,管、板类零件内高压成形新工艺及其理论研究,液压机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一些前沿上的东西,由于世界能源的紧张和环保问题的日趋严重,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提高燃气的热效率,减少废气排放;另一方面是减轻汽车自身重量,提高行驶速度,降低能耗。这两方面要求促使人们不得不改进传统工艺,创造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工艺。在汽车工业中管材液压成形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形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动力系统、排气系统、汽车底盘以及一些结构件。汽车用排气管件大多为形状比较复杂、轴线有很大变化的零件。传统成形工艺除铸造成形外,主要采用冲压两个半壳而后组焊成形,或采用管坯进行数控弯曲、扩管、缩管加工而后组焊成形。这样制造的零件模具费用高、生产周期长、成本高,不适应当前汽车行业在减轻自重、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要求。而采用内高压技术制造排气管件可以较精确地控制零件的尺寸精度,便于在后续工序中与其他零件进行装配,且能够进一步减轻系统重量,减少焊缝数量,内表面光滑,排气阻力小,使成形后的产品质量和寿命得到进一步提高。听不太懂,但乐于听他为我们讲解那些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喜于他与他的团队那些成就(他领导了燕山大学GM科研团队)。 郭宝峰老师2007年起任燕山大学科技处处长;2010年1月起担任燕山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在讲授过程中提到了团队的力量,他始终认为,不论是完成的科研成果还是在研的科研项目,不论是获得的奖励还是发表的论文,都是团队奋斗的结晶,而他个人只不过在其中做了应做的那一部分本职工作而已。他还鼓励我们工科学生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是应当全面发展的”,他说。很喜欢他的课,不仅因为他在材料加工工程和精密成形技术领域有这么多成就,还因为他的那些人生的态度。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格式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应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围绕本学期几位老师的讲座内容展开。 学科前沿讲座报告模板 ×××××××××××××× ×××(学生姓名)××× (空一行) 摘要××××××××××(小4号宋体, 1.5倍行距)×××××××××××××××××××××××××××××××××××××××××××××××××××××××××××××××××××××××××××××××××××××××××××××××××××××××××××××××××(150—200字) 关键词×××××××××(一般3—5个) (空一行) ×××××××(作为正文第1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1 ××××××(作为正文2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1)××××××××× (2)××××××××× (3)××××××××× 2 ×××××××(作为正文第2章标题,用小3号黑体,加粗,并 留出上下间距为:段前0.5行,段后0.5行)

××××××××(小4号宋体,1.5倍行距,首行缩进两字符)×××××××××××××……… 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 2.为保证打印效果,学生在打印前,请将全文字体的颜色统一设置成黑色; 3.学科前沿讲座报告一般只需要2级标题。 参考文献(小3号黑体,居中) [1] ×××××××(小4号宋体,行距18磅)××××× [2] ××××××××××××××××××××××××××××××××× ××××××××× [3] ×××××××××××××××××××××× ………… 例如: [1] 徐秀丽. 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6~ 66. [2] 孙素英, 张震.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性探讨[J]. 建筑结构, 2008(4): 34~35. [3] 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朱刚. 新型流体有限元法及叶轮机械正反混合问题[D]. 北京:清华大学, 1996.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 7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 7页)

2009年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一、适用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工学门类) ●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专业) ●材料学(二级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专业) 二、培养方式 1. 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 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 协助指导。 2.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 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1. 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要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要注意拓宽知识面,加强知

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学位 论文工作的创造性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2. 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A. 普通博士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14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4 学分,学科专业 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 5 ,必修环节 5 学分。 选修或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录。 B .直博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 31 ,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 ,学 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0 ,必修环节 5 学分,考试学分不少于23 。选修或补修 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课设置见附 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占40%,“材料热力学、动力学”内容占30%,“材料分析方法”内容占30%。 学科方向组织的考试,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由各学科方向自定,但必须事先通告,并报系 业务办备案。 考试记分为百分制。按系级考试70%、学科方向考试30%的权重计算总成绩。总成绩处于后10~15%者,半年后补考。补考成绩仍处于后10~15%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4. 社会实践 按《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5. 学术活动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的研究室以上范围 内做一次学术报告(参加者至少有教师 5 人以上,其中博士生导师 3 人以上);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 写的论文。

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机控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篇一:机控专业方向前沿讲座报告 机控专业方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班级: 姓名: 学号: 为期八周的机控专业方向前沿讲座最终结束了,在这两个月里,前前后后共有8位教授,高级工程师,大型企业的领导亲临我校,为我们机电控制工程专业的同学做机控专业方向前沿的讲座,他们精心准备的PPT,以及专业而认真的讲解,让我对我们学校的专业实力,我国的液压现状及前景,还有国际上的著名液压企业,整个液压工业的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里,我要对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机会,这个课程,以及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们做讲座的各位教授,高级工程师,企业的领导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从这八次讲座中学到了很多,首先是对我们机电控制工程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机电系统的核心是控制,因此人们常将机电系统称为机电控制系统。当今的机电控制技术是微电子、电力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通信、传感检

测、过程控制、伺服传动、精密机械及自动控制等多宗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主要解决机电系统的控制问题,研究机电系统工程中控制部分的工程实现方法。 在高殿荣教授的《低速大扭矩海淡水液压马达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讲座上,高教授对国内外在高速水压马达,如水压柱塞马达、水压叶片马达,以及在低速大扭矩的径向柱塞多作用内曲线水压马达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水压马达是以淡水或海水为工作介质,并能将水压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连续回转运动的水压执行元件,水液压传动技术相对于油压传动技术有着许多的优点,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 广泛的应用,甚至取代油压传动。径向活塞低速大扭矩水液压马达是水液压传动系统中的执行元件。从国内外在水液压元件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看,主要的研究都集中在轴向柱塞马达和叶片马达上,这些都属于高速低扭矩马达,这样它们的研究领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变量马达还没有出现,低速大扭矩径向马达在水液压领域也还是个空白。在赵静一教授的《特种车辆的液压技术进展》讲座上,赵教授为我们细致的分析了国内外液压技术在特种车辆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讲座资料及心得体会 【篇一: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朱真才,肖兴明,刘同冈和李威四位教授讲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现状及前沿发展,学科研究方向,重大项目研究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的学科科研现状。通过听他们的讲座,我对我们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个系统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再也不是过去模糊的概念了。 就内涵来讲,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学两大领域。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就研究现状来讲,近些年来机械工程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清华温诗铸教授等提出了薄膜润滑概念,发明了纳米薄膜测量技术;燕山大学黄真教授提出少了自由度并联机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自由度计算公式;重大彭东林教授发明了时栅位移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是精密测量领域少见的原创成果;武汉理工华林教授提出了环件轧制咬入孔型、塑性锻透和刚性稳定力学模型。虽然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上总体还处于落后地位。未来制造业发展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总趋势是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数字网络化、高效精确化、智能集成化及制

交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精品

交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由于时间限制和我们有限的知识水平,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模具锻压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逻辑上的很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老师们利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这些只知在学校死啃书本的同学也有机会现实了一回,真正了解到与百姓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科学研究. 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还记得当时有个老师在讲课前放了一段用纯英文介绍的视频,我记得当时老师说那个视频是他在欧美开一个会议时的开场视频,我很有感触,不仅是对专业上的,还有对英语上的,那个视频里的英语我大部分听不懂,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这么的有限,中国在走向世界,专业上已有相当的技术,语言上岂能落下?赵长财老师,系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产业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职务. 同时兼任沈阳重型机器集团公司、天津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多家企业特聘技术顾问.曾获得了秦皇岛市三育人先进个人、秦皇岛市人民满意公仆...荣誉称号. 拥有这么多成就的他给我们讲授课程,坐在下面听课的我感到很自豪,很自豪.在这次课上他简单介绍了金属管材成形新工艺及理论,管、板类零件内高压成形新工艺及其理论研究,液压机现代设计理论研究中一些前沿上的东西,由于世界能源的紧张和环保问题的日趋严重,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提高燃气的热效率,减少废气排放;另一方面是减轻汽车自身重量,提高行驶速度,降低能耗. 这两方面要求促使人们不得不改进传统工艺,创造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工艺.在汽车工业中管材液压成形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形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生产汽车动力系统、排气系统、汽车底盘以及一些结构件. 汽车用排气管件大多为形状比较复杂、轴线有很大变化的零件.传统成形工艺除铸造成形外,主要采用冲压两个半壳而后组焊成形,或采用管坯进行数控弯

学科前沿讲座感想

软件学院学科前沿知识讲座感想 听了几位老师所讲的学科先沿讲座,我的感想颇多. 尤其是对林林老师的《智慧时代中的挑战与机遇》颇有感触。下面我谈谈自己通过听讲,查资料,经过思考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当今的信息新技术主要包括这么几类,即新息安全新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入侵检测系统、信息隐藏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据库安全技术、网络容灾和灾难恢复、网络安全设计等。信息化新技术:信息化新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等。软件新技术:软件新技术主要关注嵌入式计算与嵌入式软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中间件技术、数据中心的建设、可信网络计算平台、软件架构设计、SOA与RIA技术、软件产品线技术等。网络新技术:网络新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光通信与智能光网络、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宽带多媒体网络、IPv6与下一代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计算机新技术:计算机新技术主要关注网格计算、人机接口、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智能计算、磁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等。 大胆的预测一下计算机技术往下怎么发展,因为形势明白了,历史规律搞清楚了,需求也明白了,该怎么做呢?我大胆做这么一个发言,中国计算机界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看一下处理器方面该怎么做,上个世纪我们关心的是每秒种可以完成多少指令,处理的速度。后来发现不对,应该做高性能的处理器,每花掉一块钱可以处理多少能力,重要的是功耗要低,然后是无线,是互联,我们更关心消耗每瓦功率处理能力是多少,大家关心的点开始转移,从每秒处理能力,关心到每块买到多少处理能力,到最后消耗每瓦功耗有多少能力。在处理结构上面有什么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左右,人围着计算机转,每个单位只要很好就有一个漂亮的机房,大家围着机房转,算题是通过一个小窗口把题递进去,过一段时间里面算好,把题递出来。那时候一切围绕CPU转,所以那时候CPU当之无愧,我的处理器是中心所以叫CPU。再往下可以看到计算机围着人转,我们口袋里的手表等一切一切,人走到哪里,计算装备围着我来转,在机器内部不是围着CPU转,而是围着存储期,I/O,通道转,因此不能光搞CPU,比如出现PIM等新的名称,所以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从CPU,C要改成无处不在的处理单元。 网络将怎么发展,我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关心的就是互联互通互操作,在这儿不是讲互联互通互操作不重要,它是一个基础绝对重要,关心这个是数据和控制信号的传递,数据和控制信号可以传过去。做了一些日子以后发现,需求不仅仅是这个,我们要提高网络的带宽,我们关心是信息沟通和处理能力的增强,光把信号传过去是不是可以处理好呢?再往下又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关心网上有这些信息,有这么多人用,是动态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关心信息融合、信息确认等。要把消息传给该给的人,该给的时间,该给的地方,该给的人,传正确的东西,这个变化不承认不行的,以往包括我个人在内,我和我同事们宣扬,看我家里环境,办公室环境,我计算机有多少能力联网,这已经过去了。下面关心的是这个网络具有多少计算个算计的能力,算计要做推理更难,再往下要面对什么问题?我的网络环境怎么样有非常强的资源按需聚合,人机协同工作的协调能力,体系结构将怎么发展,70年代的时候,大家做体系结构设计,费劲脑筋是在计算机内挖掘可能的潜力,处理可能的矛盾,搞体系结构的人,什么是好的所长,厂长,它的学问是处理轻重缓急,这件事应该放得下,哪件事应该要处理,所以好的应该处理删、增、减、抑、扬,在这种情况下发现,我们设计在机群中挖掘和平衡,我们要在网络环境下怎么做挖掘和平衡,因为系统给人用的,机器的环境,是给销售人员,管理者用的,所以把协同工作做好,就要验证,所以从HPCS变成HPCE,我们需要的不是高性能,需要的是生产力可用性,中国科学家预感比较早,因此1997年再一次会上,就决定当前做ClieitServer,之后做Cluster,之后做Networking,之后是VSE,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总结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总结 生物医用高分子 一.引言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即医用仿生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材料。这类材料是用于与生命系统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能够对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换修复或诱导再生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特殊功能材料。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高分子医疗器械到具有人体功能的人工器官,从整形材料到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几乎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使用医用高分子材料的例子。医用高分子材料所用的材料种类已由最初的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十种,其制品种类已有上千种。 目前,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应用很广泛,几乎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其大致可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两大类。机体外用的材料主要是制备医疗用品,如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由于这些高分子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现已大量使用。机体内用材料又可分为外科用和内科用两类。外科方面有人工器官、医用黏合剂、整形材料等。内科用的主要是高分子药物。所谓高分子药物,就是具有药效的低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相结合的药物,它具有长效、稳定的特点。 二.发展历史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37年,其特点是所用高分子材料都是已有的现成材料,如用丙烯酸甲酯制造义齿的牙床。第二阶段始于1953年,其标志是医用级有机硅橡胶的出现,随后又发展了聚羟基乙酸酯缝合线以及四种聚酯心血管材料,从此进入了以分子工程研究为基础的发展时期。该阶段的特点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合成高分子的组成、配方和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有目的地开发所需要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的研究焦点已经从寻找替代生物组织的合成材料转向研究一类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材料,这标志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是这种材料一般由活体组织和人工材料有机结合而成,在分子设计上以促进周围组织细胞生长为预想功能,其关键在于诱使配合基和组织细胞表面的特殊位点发生作用以提高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速度。 三.基本性能要求 1. 力学性能稳定 在使用期限内,针对不同的用途,材料的尺寸稳定性、耐磨性、耐疲劳度、强度、模量等应适当。比如,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做人工关节时,应该用模量高、耐疲劳强度好、耐磨性好的材料。 2. 化学性能稳定 作为生物材料,化学性能必须稳定,对人体的血液、体液等无影响,不形成血栓等不良影响。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血液在正常环境下呈现微碱性,胃液呈酸性,且体液与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钾、钠、镁离子,含有多种生物酶、蛋白质、人体的环境易引起聚合物的降解、交联及氧化反应;生物酶会引起聚合物的解聚;体液会引起高分子材料中的添加剂析出;血液中的脂类、类固醇以及脂肪等会引起聚合物的溶胀,使得材料的强度降低。例如聚氨酯中含有的酰胺基极易水解,在体内会降解而失去强度,经过嵌段改性后,化学稳定性提高。 3. 与人体的组织相容性好 医用材料必须与人体的组织相容性好,不会引起炎症或其他排异反应材料,所引起的宿主反应应该能够控制在一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一些含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基团是不能用作生物医用功能材料的,如有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或有些残留单体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等,这都应该引起极度的警惕。有些添加剂会随时间的变化,从材料内部逐渐迁移到表面与体液和组织发生作用,引起各种急性和慢性的反应。

学科前沿讲座学习心得

学科前沿讲座学习心得 在开头必须注明:班级、学号、专业等个人信息。 总结开头需对照凭证自查写明参加各类前沿讲座的次数,如:参加学术讲座8次,包括:名师讲坛2 次,学术沙龙2次;学期教育讲座8 次,包括院士校园行1 次、安全教育 1 次,心理教育 1 次,职业生涯规划沙龙 1 次。 大学里开设的课程总是异彩纷呈,可以无限地满足我们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似乎无论我们对哪一方面感兴趣,总可以在琳琅满目的课程条目中找到自己的归宿。然而,本学期我院开设的学科前沿讲座,却在众多的课程中独领风骚,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专业性、尖端性,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能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有幸参加学习了各种学术讲座和教育讲座。这无疑全是精华中的萃取,而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则更是一场知识盛宴,带给我们完全优于课本,来自时代尖端的知识风暴。下面我将就自己这一学年的所学,谈谈自己我简单的想法。 在这十六次精彩纷呈的讲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校医院开设的急救知识安全培训讲座。 主讲老师理论联系实践,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解了灾难的分类、急救的基本程序、创伤救护的基本技术以及心肺复苏的实施方法。讲座现场,老师与学生们形成良好互动,由学生扮演受伤者,现场演示了不同伤情下创伤救护的止血包扎方式,并利用模拟人手把手地教同学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 对胸外按压的部位、频率、深度和气道开放消除异物的方法以及人工呼吸的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同学们听得非常投入,反响热烈并积极参与,几名同学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后进行了现场练习。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精彩,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学习和演练,同学们对急救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急救技能,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急救能力。 既然上学了,免不了面对就业问题,在 3月 27号,潘显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就业指导讲座。潘显钟老师主要从学校理念的各项数据入手,包括研究生毕业初期的待遇情况,近几年毕业生的留京比例,以及继续深造与直接就业的差异等等,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一个人如果想实现他的目标,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他在开始之前需要有很多的

艺术设计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字体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 学院 摘要字体,是平面设计三要素中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字体设计的概况、原则、应用、表现形式以及意义和价值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剖析,并对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作了展望。总结出了在平面设计中,文字不单单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还起到一定视觉化的作用,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设计。通过改变、美化原有字形,从而生成最确切地符合内容要求的新造型来传达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在图形设计、标志与设计、招贴广告、版面设计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字体设计视觉化设计思想 引言(或绪论)字体设计 平面设计的定义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达到创作的目的。平面设计通常可指制作(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字体是文字的书写方式,任何平面设计作品,都是要通过字体与色彩、图形,经过一定的排版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文字不仅可以表达创意者的思想而且也具备一定的视觉符号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可以表达概念,同时也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信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的设计开始呈现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字体设计的应用形式、表达方式、创作方法等也有了更多层次的拓展。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科技带来的尖端技术为平面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们在从事新的设计创作中,往往不重视字体的重要性,忽视了字体中的创意性。许多平面设计作品中具备了一定的色彩和图形的视觉冲击力,但往往都是因为将文字的处理和设计不过准确,从而使设计作品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成功的字体设计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字素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视觉美感。可见,字体设计不仅是对文字本身的笔画、字架进行研究,而且也包含对字体与字体之间,字体与图形之间,字体与色彩之间等组合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 材料学科前沿讲座论文 班级:材料10-7 姓名:XXX 学号:XXX

学科前沿讲座——纳米材料在来矿大之前对材料没有多少认识,只知道他与物理化学联系较为紧密,是新世纪的主导学科!所以就选择了材料!在听教授们上完那个学科前沿讲座之后,我对自己的专业才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对纳米材料感触极深! 21世纪是高新技术的世纪,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科技。 处于新材料科技前沿的纳米科技,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现在已经造出只有米粒大小且能开动的汽车、只有蜜蜂大小的直升机。应用于生物医学,可以制出只有几毫米的人造手,帮助医生实施虚拟的现实手术。 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新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科技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科技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科技时代。 1.纳米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959年,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费曼曾预言:“毫无疑问,当我们得以对细微尺度的事物加以操纵的话。将大大扩充我们可能获得物性的范围。”在这里,通常界定为1—100nm的范围内纳米体系是细微尺度的事物的主角。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他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的物质。 早在1959年,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就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内并能移动原子,那么这将给科学带来什么!”这正是对纳米科技的预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尺寸大世界.纳米科技是研究由尺寸在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纳米科技主要包括: (1)纳米体系物理学;(2)纳米化学; (3)纳米材料学;(4)纳米生物学; (5)纳米电子学;(6)纳米加工学; (7)纳米力学。 这7个部分是相对独立的。隧道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贯穿到7个分支领域中,以扫描隧道显微镜为分析和加工手段所做工作占有一半以上。 纳米科学所研究的领域是人类过去从未涉及的非宏观、非微观的中间领域,从而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也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分子、原子水平,这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纳米科技时代。以纳米新科技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必待成为21世纪的主导。 纳米新科技诞生才几十年,就在几个重要的方面有了如下的重要进展: (1)美国商用机器公司两名科学家利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直接操作原子,成功地在Ni(镍)基板上,按自己的意志安排原子组合成“IBM”字样,日本科学家已成功地将硅原子堆成一个“金字塔”,首次实现了原子三维空间立体搬迁.1991年IBM的科学家还制造了超快的氙原子开关.专家们预计,这一突破性的纳米新科技研究工作将可能使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存储在一个直径仅为0.3cm的硅片上.据英国《科学与共同政策》杂志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制造出一种尺寸只有4nm的复杂分子,具有“开”和“关”的特性,可由激

材料学术前沿讲座

关于陶瓷复合材料和新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阐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有:陶瓷基复合材抖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纤维材料,多种陶瓷基体材料的韧化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抖的制备加工技术;陶瓷增韧的力学机理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情况;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新材料及其各种加工工艺进行了综述性分析,具体为: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成形加工与定向凝固;快速凝固技术和材料;晶体生长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生物复合涂层制备技术;先进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 material; Fiber materials, The variety of toughening ceramic matrix materials research; The preparation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 technology; The mechanism of the ceramic toughening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material;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Meanwhile, the summarized analysis of the new materials and their processing technology. The details are as follows: The nanotechnology and the nanomaterials; The molding processing and the 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The rapid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The crystal growth techniqu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The biological composite coating pr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he advanced materials . 1、陶瓷复合材料 1.1 陶瓷复合材料概况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一般是指相变增韧、颗粒增韧陶瓷和纤维及晶须增韧陶瓷材料。这是目前备受重视的新型耐高温结构材料。与常规材料和非陶瓷复合材料相比,陶瓷材料有耐高温、抗腐蚀、超硬度等优点.因此世界各国都把结构陶瓷看作是对未来工业革命有重大作用的高衣术新材料而给以重点研究和发展,并相继开展了陶瓷汽车发动机、柴油机和航空发动机等大规模高温陶瓷热机研究计划,出现了陶瓷热。然而,常规结构陶瓷还存在缺陷和问题,主要是材料脆性,可靠性不高等,应用于陶瓷发动机结构还有一些技术间题,急待研究解决。陶瓷基复合材料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可改善陶瓷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脆性,因此,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发展和研究将成为大规模陶瓷热机研究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1.2陶瓷复合材料分类 陶瓷复合材料的组分可分为增强体和基体两部分。增强体研究主要是高性能纤维和晶须的研制,这是各种陶瓷基复合材料发展的基础条件。按照陶瓷材料的增韧可以分为碳化物陶瓷、氮化物和硼化物陶瓷、氧化物陶瓷和玻璃基材料。 1.2.1碳化物陶瓷 最早出现的韧化SIC材料是颗粒增强SIC材料“Norce-33”,被用于电火花机床中。其它碳化物复合材料还有:SCI化学气相沉积(CVD)纤维增强结构;碳/碳化硅混合材料和碳/碳复合材料;颗粒增强材料:碳化钦颗粒增强碳化硅,它可以提高断裂韧度和强度,碳化钦与陶瓷相混合还可以改进抗氧化性能;氧化被/碳化硅也是颗粒增强材料,它可用来制作微电路基片.

信息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信息管理专业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院开设的前沿讲座的课程,很有幸听到了几位老师对于自己在信息管理前沿方面研究的讲座,让我对这些知识有了深入浅出的理解,受益匪浅。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们都从大处着眼,为我们大概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同时还简单向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将来的实际意义,以及和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联系。总体来说,也许理论上或逻辑上的专业的知识,我们没有学到多少,但每位老师利用每节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基本上将一个新的领域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使我们真正了解到与大家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以及信息管理的直接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企业、工厂,还是机关、学校,由于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所获得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多。虽然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在人类开始时就已存在,但直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和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的增长,它们才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管理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无论是在开发方法上,还是在实现技术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进而把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其核心实现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人员在新的环境下认识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此课程各位老师不仅在学术领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窗户,使我们眼前一亮,也为我们介绍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切身的体会及经验,

提前向我们预警就业道路及工作生涯可能遇到的问题。 刘烨老师,“刘老师为人随和,上课认真,讲课内容丰富,能够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会在课堂上讲一些信息管理的实际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听她的几节课,我确实感到了这一点,在她的课件中讲授了信息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所学课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专业知识。让我了解到此专业是一门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相结合的学科,我们有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老师还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了此专业的广泛应用和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王建正老师,使我知道了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分组成。软件层次上看,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软件系统或软件模块的系统结构,构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从硬件层次上看,管理信息系统硬件的物理位置安排、硬件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慢慢的向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网络化趋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现代企业高层的管理决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决策的速度要求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传统DSS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体能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学科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学科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朱真才,肖兴明,刘同冈和李威四位教授讲了机械工程学科的现状及前沿发展,学科研究方向,重大项目研究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的学科科研现状。通过听他们的讲座,我对我们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了个系统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再也不是过去模糊的概念了。 就内涵来讲,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系统和产品的性能、设计及制造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学两大领域。机械学是研究机械结构和系统性能及其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包括制造过程及机械系统所涉及的机构学、传动学、动力学、强度学、摩擦学、设计学、仿生机械学、微纳机械学及界面机械学等。 就研究现状来讲,近些年来机械工程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机械工程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领域已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清华温诗铸教授等提出了薄膜润滑概念,发明了纳米薄膜测量技术;燕山大学黄真教授提出少了自由度并联机构综合的普适性方法和通用自由度计算公式;重大彭东林教授发明了时栅位移传感器及其测试系统,是精密测量领域少见的原创成

果;武汉理工华林教授提出了环件轧制咬入孔型、塑性锻透和刚性稳定力学模型。虽然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机械工程学科在国际上总体还处于落后地位。未来制造业发展总趋势是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知识化和极端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总趋势是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数字络化、高效精确化、智能集成化及制造极端化。许多高新技术我国尚未掌握,许多重大装备我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我国的国情也对我们学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但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明显加大,而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能源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国际贸易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亟待优化。当前我国贸易仍以数量增长为主,走的也是规模扩张之路,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低附加值产品,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难以为继。因经济增长过渡依赖出口,造成人民币流动性过大,增加了升值压力,且不断面临贸易摩擦。 作为当代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未来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绿色、智能、超常、融合、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新的制造资源和基础理论发掘新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