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

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43例作者:聂玉初,严振球,梅阳九,黄红梅

【摘要】目的总结硬脊膜穿破后原位实施硬膜外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确认硬脊膜穿破者,立即缓慢退针至硬脊膜外间隙,并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5~20 ml,向头端置管3~5 cm,取平卧位,用试验剂量173%碳酸利多卡因3 ml,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阻滞范围,并观察有无异常现象,待麻醉平面固定,再按照连续硬膜外阻滞给药。结果 43例全部麻醉满意,除5例术后有轻微疼痛外,其余无任何蛛网下隙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硬脊膜穿破后继续行硬膜外麻醉,只要严密观察,分次,少量给药,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硬脊膜穿破

Extradural Block in Situ for 43 Patients after Puncture of Spinal Dura Mat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 up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extradural block in situ after puncture of spinal dura mater.Methods The puncture needle was pulled back to extradural space as soon as spinal dura mater was punctured, and then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3~5 ml) was injected in. A tube was placed 3~5 c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patient's head before he or she took horizontal position. At first, an experimental dose of lidocaine (1.73%, 3ml) was injected in, and then it was applied for successive extradural block. Results All the 43

patients were anesthetized satisfactorily except five ones with slight pain. Conclusion Extradural block after puncture of spinal dura mater is safe and feasible as soon as it is performed under careful observation.

Key words: extradural block; spinal dura mater puncture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盲控性穿刺,在实施硬膜外阻滞时,硬脊膜破损是硬硬外阻滞麻醉中最常见的意外,其发生率为0.27%~0.6%[1,2]。现就我院近3年来,发生43例硬脊膜破裂后原位实施硬硬外阻滞的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3年2月—2006年1月,实施硬膜外阻滞6 049例,其中43例发生硬脊膜破损,占总数0.71%(43/6 049)。43例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6~79(41±1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硬脊膜破损部位T9~112例,T10~1112例,T12~L1 9例,L1~214例,L3~46例,穿破原因:低年资医师或初学者操作14例(32.6%);穿刺用具不良2例(47%);脊柱畸形4例(9.3%);有硬膜外麻醉史17 例(395%);病人配合不良3例(70%);无明显原因3例(7.0%)。

1.2 方法

全组病例术前30 min 肌注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常规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

【稳定】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关键字】稳定 采用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股骨上外侧切口,自大转子上2cm,根据骨折线情况向远端延伸,约10~14cm。显露骨折线(骨折线进入关节囊者,需剥开部分关节囊),对粉碎性骨折,先将较大的碎块复位,可用螺丝钉固定之(埋头),固定于股骨干上,然后直视下行转子间复位,尽量达解剖位置(复位不稳定或复位困难时,可用克氏针或皮质螺钉先固定,使骨折稳定后再用持骨器固定)。放置解剖锁定钢板,注意调整钢板曲度与股骨干曲度的位置,再由锁定套筒引导下,交替于头颈部及骨折远端应用锁定松质骨拉 力螺钉、远端骨皮质锁定螺钉固定,依次钻孔、测深、攻丝、拧入适宜长度螺钉,头颈部至少穿入3枚锁定螺钉,维持颈干角解剖角度约130°,前倾角约13°,螺钉尖端据 股骨头约1cm,骨折远端打入4~5枚皮质骨锁定螺钉固定。若有小的碎骨块,依次复入。小转子骨折者,多从股骨前外侧向后内穿入螺钉,容易复位固定。术毕用C臂检查复位固定情况,必要时可调整个别螺钉长度。手术前后X线片比较见图1、2。图1图2 1.3 术后处理 术后穿防旋转“丁”字鞋,术后24h以后患者逐步进行CPM锻炼,预防性使用抗生素5~8天,24~48h内依引流情况拔除引流管, 2周拆线。6周后扶双拐下床活动,以后待X线片显示骨痂形成后扶单拐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端愈合后可完全负重。 2 结果 37例患者随访时间:4~18个月(骨折愈合前每月复查拍片1次,骨愈合后每半年拍片1次),骨折愈合时间:16~32周,切口均甲级愈合,37例于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均恢复伤前行走功能,无钢板内固定断裂,无螺钉退出,无髋内翻,髋关节活动范围[2]正常。 3 讨论 我县矿区多机械暴力或坠落伤,交通事故频发,转子间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粉碎性骨折较多,患者年龄分布青壮年至老年不等,尤其伴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病情较重,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复位要求高,如处理不当,极易留下后遗症。以往多采取普通钢板、松质骨螺钉、DHS系统等固定,由于强度低、固定欠牢固或操作复杂,损伤大,效果欠佳。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整合了不同的固定方法与特征,可同时满足锁定、加压或两者结合的内固定方式。首先比较对于传统股骨近端普通钢板通过螺钉扭矩来获得稳定性的技术,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会影响螺钉的抓持力和加压钢板的固定效果。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曲度不但与股骨外侧匹配,而且锁定钢板与匹配螺钉两者相对位置锁定后,避免螺钉的滑动,如同内置的外固定架对骨折进行桥接,在骨折端达到稳定固定的同时创造足够的应变来刺激骨痂形成以提高二期骨愈合。其次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近端3枚锁定松质骨螺钉,因不在同一平面,且和锁定钢板位置固定,对于固定骨折端和DHS 系统一样,具有静力和动力加压作用,使骨折端紧密固定接触, 产生一定的压力的同时减少骨折端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遗憾的是DHS系统抗股骨头旋转能力较差[2],而3枚螺钉的应用能更好地防其旋转,维持颈干角的稳定性,效果一定。同时相配套的锁定螺钉对股骨颈损伤较DHS系统小,骨折端以远骨膜剥离要求不多,操作简单,手术操作没有其要求高。其次,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可行,经济实用,适应证广、固定牢靠、术后处理完全符合骨折治疗的AO原则[3]、不需昂贵的医疗设备、且适合微创操作,只要具备相关仪器设备,可在各级医院开展工作,在全区、全国可推广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定。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小转子骨折者,要尽量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以外可应用单独螺钉或不锈钢丝环绑固定,建立股骨内侧的完整,能有效防止髋内翻、钢板断裂、锁定钢板螺钉整体脱落的发生[4]。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二)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全身麻醉病人清醒前最危险的意外及并发症是 (分数:2.00) A.呕吐物窒息√ B.体温过低 C.坠床 D.引流管脱落 E.意外损伤 解析: 2.为防止全麻时呕吐和术后腹胀,手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分别是(分数:2.00) A.4h禁食,2h禁水 B.6h禁食,4h禁水 C.8h禁食,6h禁水 D.10h禁食,4h禁水 E.12h禁食,4—6h禁水√ 解析: 3.手术麻醉的目的是 (分数:2.00)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保持循环稳定 C.预防术后感染 D.使肌肉松弛,消除疼痛,保证术中安全√ E.预防术后并发症 解析: 4.全麻的基本要求,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意识丧失

B.完全抑制应激反应√ C.镇痛完全 D.肌肉松弛 E.呼吸、循环等生理指标相对稳定 解析: 5.能预防局麻药中毒的术前用药是 (分数:2.00) A.氯丙嗪 B.异丙嗪 C.阿托品 D.哌替啶 E.苯巴比妥钠√ 解析: 6.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相比,其优点有 (分数:2.00) A.诱导迅速 B.操作方便 C.药物安全无爆炸性 D.对呼吸道无刺激 E.容易调节麻醉深度√ 解析:解析:吸入麻醉是将挥发性麻醉剂或气体麻醉剂经呼吸道吸人肺内,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非麻醉效应的一种方法。吸入麻醉的优点为可产生安全、有效的无知觉状态,并可使肌肉松弛、感觉消失。由于麻醉药经肺通气进入体内和排出体外,故麻醉深度的调节较其他麻醉方法更为容易。 7.不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手术部位是 (分数:2.00) A.头部√ B.上肢 C.腹部 D.背部 E.四肢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是传染病源相对密集的场所,医疗设施和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医护人 临床量应用,各侵入性操作增,其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控制医院

2.1皮肤黏膜破损暴露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患者,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皮肤黏膜的破损,就暴露在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当中,带有病毒的物质就有与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的可能,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因素。 2.2针刺伤或锐利器损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接种到受伤者体内,从而发生感染。手术或其他操作中使用各种锐利器,损伤医护人员的皮肤,同时接触到血源性病毒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同样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2.3手的污染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活动中,绝大多工作是通过手完成的,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各种细菌数量往往比其他人群多。如各项操作后不洗手或洗手不规范,感染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2.4空气污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菌尘,通过讲话、喷嚏、咳嗽、病房人员的走动而污染空气。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疾病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3医院感染的控制措施 3.1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法规文件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制,建立院内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业务院长、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领导和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工作。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严格按工作规范进行,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法规文件。 3.2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及时处理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及时收集,分类存放,并做好消毒、毁形、登记等工作,对锐利器等危险性医疗废物要有警示标志。及时将医疗废物送交有关部门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扩散。 3.3洗手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医护人员的手是获得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在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有效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熟悉和掌握洗手指征及正确的洗手技术, 对消毒手上暂住菌具有重要意义。在污染不严重时,一般用肥皂、清水冲洗,在污染严重时应用消毒剂洗手,洗手和消毒后避免擦手巾公用,防止再污染。

硬膜外穿破后的麻醉及处理体会

硬膜外穿破后的麻醉及处理体会 硬膜外麻醉仍为我科目前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而穿破硬膜是硬膜外腔穿刺中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硬膜被穿破,最好换其他的麻醉方法,如全麻,穿刺点在L2以下,手术区在下腹部,下肢或肛门会阴区可审慎地实施脊麻。现将2007---2010年我科部分穿破后改全麻4例和连续腰麻3例做一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连续腰麻3例,男1例,女2例。年龄32—50岁,ASAⅠ-Ⅱ级,体重58—70kg。手术名称:阴道前后壁修补术1例、卵巢囊肿摘除术1例、右侧斜疝1例。手术时间55—140分钟。3例中有1例是直接穿破硬膜,2例在置管后发现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麻醉用药: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的病例给予5%葡萄糖1ml+0.75%布比卡因1.5—2ml缓慢注药(约30s)后随时调测麻醉平面至固定T8以下。另一例直接穿破者给予0.2%丁卡因+1.6%利多卡因用量3-5ml,同前调测麻醉平面至固定。 1.2硬膜外穿破后改全麻4例,男女各2例,年龄30—57岁,ASAⅠ-Ⅱ级,体重52-75kg,手术名称:胆囊摘除术2例、粘连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1例、子宫次全切术1例,依次给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及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插管后接麻醉机,调定好各呼吸参数,异氟醚维持麻醉至术毕拔管。 2处理 所有病例术中均严密监测BP、HR、ECG、SPO2,除去全麻病例,余全部持续低流量面罩吸氧,氧流量2L/min,当收缩压低于12Kpa,静脉推注麻黄碱10-15mg,必要时重复给药,术中去枕平卧位,连续腰麻者根据阻滞平面及时调体位,术中每次加药为1ml,一定要注意注药速度及时间间隔,在最后一次给药后30分钟后才可搬动病人或返回病房,4例改全麻的病例早期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ml做硬膜外填充,以减轻术后头痛的发生,术后由麻醉师亲自送回病房,嘱去枕平卧位或头低位。头痛的处理:术后3-5天每日补液量3500-4000ml,辅助颅痛定、安定、谷维素等药物口服。3例连续腰麻的患者术后头痛均较明显,且时间>7天,2例妇科病人术后3天无法抬头,嘱其头低位,用冰袋敷头,腹带紧绷腹部增加肌张力,咖啡因及苯甲酸钠500mg溶于1000ml等渗液中快速静滴(因其有滞水及抑制血管痉挛作用,故能减轻连续脊麻后的头痛)。4例做硬膜外填充治疗的病例,2例术后3天内无发生头痛,另2例再抬头时发生轻微头痛。 3体会 3.1 技术因素是导致硬膜外穿破的主要因素。部分麻醉人员自持操作熟练,穿刺时麻痹大意,由于图快而进针过猛,有时不免失误,部分因用具不适用,穿刺针斜面过长,导管质地过硬(是造成不易发觉的穿破)而造成的穿破,但也有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 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 3 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 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 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 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硬膜外+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及对SB

硬膜外+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及对SBP、MAP水平的影响评价 发表时间:2018-03-14T14:00:19.14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作者:何治学 [导读] 给予开胸手术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能减少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吸入及清醒时间,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苍溪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628400 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及对SBP、MAP水平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开胸手术患者80例,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硬膜外+全身麻醉,观察患者SBP、MAP水平、清醒时间及吸入麻醉药物剂量。结果:观察组患者SBP、MAP水平比对照组低,清醒时间比对照组短,吸入麻醉药物剂量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给予开胸手术患者硬膜外+全身麻醉,能减少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吸入及清醒时间,效果较好,值得借鉴。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开胸手术 开胸手术患者常采用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这两种麻醉方式会使患者在术后产生应激反应,情况较为严重时还会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1],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求提高开胸手术患者的麻醉质量。为了提高麻醉效果,本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开胸手术患者80例,评价硬膜外+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及对SBP、MAP水平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开胸手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5岁至80岁,平均年龄(55.37±2.5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5岁至80岁,平均年龄(56.46±2.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排除标准:手术禁忌症及麻醉禁忌症者;心肺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患者进行手术室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SBP、MAP等指标进行监测,然后进行全身麻醉。主要应用0.1mg/kg至0.15mg/kg咪达唑仑、2mg/kg维库溴铵、0.3mg/kg依托咪酯及03mg/kg至4ug/kg进行诱导。进行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对患者呼吸的控制可以使用麻醉机完成。维持患者全身麻醉可以选择吸入1%至2%的七氟醚与2mg·kg-1·h-1的异丙酚[2]。 观察组给予硬膜外+全身麻醉,指导患者取侧卧位,进行硬膜外穿刺在T7-8间隙进行,将2%利多卡因注入,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患者情况,如果5分钟后,患者全脊麻症状还没有出现,就要增加利多卡因的注射量,注入6ml的2%利多卡因[3],观察患者情况,患者麻醉效果较好之后进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1.3观察指标 SBP、MAP水平、清醒时间及吸入麻醉药物剂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采取SPSS20.0,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计数资料,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BP、MAP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SBP、MAP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SBP、MAP水平对比(mmHg) 3讨论 开胸手术具有时间长、创伤大的特点,且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较大,进而使患者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等受到较大的影响,会加剧患者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3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胀。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结果比较

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结果比较 发表时间:2016-06-13T13:32:09.9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作者:姚娟娟 [导读] 分析和探究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的效果进行对比。 长沙百佳玛利亚妇产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在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择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纯全身麻醉处理,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处理,然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子宫松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完全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同样低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中,为其实施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处理,不仅可以达到预想的麻醉效果,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子宫松弛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单纯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 腹腔镜手术属于妇产科比较常见的手术类型,其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所青睐。而麻醉方法的选择已经成为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将会对单纯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给予介绍,为提高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的检测指标均满足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指征,排除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或不全的患者,排除患有内分泌疾病、高血压等合并症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2-55岁,平均年龄为(34.5±2.6)岁,体重在45-76kg,平均(59.5±3.4)kg。其中16例子宫肌瘤挖除术、43例卵巢畸胎瘤剥除术、17例全子宫切除术、4例其他手术;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21-57岁,平均年龄为(34.9±2.5)岁,体重在43-76kg,平均(58.7±3.1)kg。其中1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45例卵巢畸胎瘤剥除术、18例全子宫切除术、2例其他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方面的数据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是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给予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并在他们推入手术室前30 min,将0.5mg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生产厂家: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国药准字:H20020606)通过肌肉进行注射。当患者进入手术之后,立刻为其建立静脉通路,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 麻醉诱导:实验组患者给予了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首先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将500mL平衡盐溶液通过静脉进行滴注,将时间控制在30min内,取患者L1-2的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并缓慢向头侧置管3cm,随后便可以将1%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2)3mL通过硬膜外进行注射,此时需要麻醉人员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局麻药中毒及全脊麻现象,并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来选择麻醉药物的剂量。接下来同时将两组患者还均给予了全身麻醉处理,主要是将咪唑安定注射液(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7040)0.05-0.1mg/kg、丙泊酚注射液(生产厂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535)1.0-2.5mg/kg、枸缘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0.4-0.6ug/kg通过静脉进行注射,此外还需要将维库溴铵(生产厂家: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39)0.1 mg/kg静脉注射,3-5 min后便可以进行气管内插管,同时将麻醉机接通。麻醉维持: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还需要将浓度为0.375%罗哌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家:Astra Zeneca,国药准字:H20100105)10mL进行硬膜外注射,并且在每45 min追加5-7mL 的剂量。两组患者所采用的的全身麻醉处理,通常选择了盐酸瑞芬太尼(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7)0.25-2ug/(kg.min),及丙泊酚注射液50-200ug/(kg.min)通过TCI 靶控进行持续输注维持,一般需要每隔45min 追加2mg维库溴铵,而且还需要在手术进腹之前将0.2μg/kg的舒芬太尼注射液通过静脉进行注射。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前,还需要尽心腹腔冲洗,随后便可以停用全身麻醉维持药物的注射。两组患者术后还需要使用阿托品注射液和新斯的明注射液,从而达到拮抗肌松并诱导呼吸的效果。 1.3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者子宫松弛度的改善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主要评价标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①优:患者宫颈可以从阴道口顺利拉出,同时韧带及子宫均比较松弛;②良:患者宫颈从阴道口拉出有一定的困难,而且韧带及子宫松弛度不理想;③差:患者宫颈拉出困难,韧带及子宫松弛度较差。(2)对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主要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完全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3)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子宫松弛程度对比 通过麻醉处理和相关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子宫松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李茂兵 Maobing Li 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31160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Jia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 Zhejiang 311611 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麻)适应症的患者,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1];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则影响到穿刺的损伤程度;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使硬麻主要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一、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 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孕妇硬麻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右旋。麻醉试验剂量一般是在硬麻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考虑到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应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应取右侧卧位。高位硬麻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在手术开始前可通过调整体位来阻滞平面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治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 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 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包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

部位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比较

部位麻醉与全身麻醉的比较 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汪春英郑颖综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杭燕南审校 全身麻醉(GA)和部位麻醉(RA)是当今临床麻醉的主要方法,近年来,在全身麻醉十分普及的同时,部位麻醉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GA相比RA有更多的优势吗?更多的深入分析表明,RA在围术期的确有很多益处,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但由于RA麻醉也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麻醉方法的选择和麻醉技术的提高对确保麻醉患者的安全与舒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就RA与GA二种麻醉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证、对病人全身的影响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一、RA与GA潜在的优势和劣势 部位麻醉有许多优点,包括:(1)不需要用肌肉松弛药和气管内插管;(2)不需要使用挥发性麻醉剂,没有环境污染;(3)减少了机械通气对病人的生理影响;(4)大手术RA可减弱对手术的应激反应;(5)可能减轻高凝状态,降低术后动静脉和移植血管血栓的发生率[1-2];(6)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可能有心肌保护作用;(7)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早;(8)可实施术后镇痛。Rodgers等[3]综合Meta分析评估141项临床研究,9559例病人,结论是:神经轴阻滞总体30天死亡率降低30%(P=0.006),差异率(OR,0.70);95%可信区间(95%CI,0.54~0.90);深静脉血栓降低44%;肺栓塞降低55%;需输血减少50%;肺炎发病率降低39%;呼吸抑制降低59%;(总P<0.001)。 RA比GA更耗时,RA有一定的失败率,有潜在并发症的风险,如:术后头痛,暂时性神症状(TNS)、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血肿等。一项前瞻性研究[4],103740例RA由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实施研究,神经损伤、惊厥、心跳骤停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40/640 SA;30/413 EA;32/687 其它),有29例术中心跳骤停,最多发生在SA,神经损伤34例,最常见也是发生在SA,惊厥是发生在局麻药注药后,2.2/10000,且死亡的风险是0.7/10000,脊髓或硬膜外血肿可发生在凝血功能正常的个体或抗凝状态或抗凝剂使用期间,RA有潜在的神经损伤的风险,气道管理没有保障,高位硬膜外阻滞可能导致无效的咳嗽排痰且不能吸引。GA可满足各类手术需求,病人和手术医生乐于接受。需提供病人意识消失的麻醉技术,气道操作可能困难,可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吸入麻醉药对气道有刺激,可减弱对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的应激反应,且需使用肌肉松弛药,对应激反应的抑制没有RA好。 二、GA和RA对病人的影响 1、对心脏的影响:GA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血流减少,心肌氧供减少;心率加快和动脉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导致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疾病(CAD)的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硬膜外阻滞(EA)超过T5水平可阻断心交感神经,减弱围术期应激反应,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肌氧耗量降低,同时缺血区域血流增加,心内膜/心外膜血流比值增加,局麻药可阻滞钠通道,降低心肌兴奋性,使不应期延长,与GA相比临床预后更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可导致术后高凝状态,损害纤溶系统,增加血小板凝聚,术后可能发生冠状动脉血栓。Kehlen提出术中的神经内分泌变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流程

*腰椎麻醉标准流程(SA) 适应症 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不宜实施全身麻醉的病人 禁忌症 A 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及小儿等不能合作的病人。 B 严重低血容量的病人。 C 凝血功能异常的病人。PT.APTT prolong ex.肝硬化、ESRD;或有出血倾向、正在使用抗凝剂时 D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有感染的病人。 E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F 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腿痛病史者,脊柱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G 患者拒绝椎管内麻醉者。 H 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内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 麻醉前访视 1.主管麻醉医生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充分了解病史,复习医疗记录和实验室检查。 2.检查穿刺标志是否清楚,明确脊柱有无病变、畸形。 3.检查穿刺部位、邻近组织有无感染。 4.是否存在出血性疾病,出血倾向,是否正在使用抗凝药治疗。 5.是否有经常头痛史,是否存在隐性脊髓病变。 6.是否有腰、腿疼病史,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 7.检查有无困难气道。 8.术前用药医嘱情况 9.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准备常规: 1.麻醉车 2.麻醉包 3.麻醉药 4.急救药剂: Atropine、Ephedrine 5.监测仪:E.K.G.、BP.、Pulse Oximete 电极 6.可供全身麻醉的设备(如麻醉机及麻醉药品、喉镜) 7.一次性面罩、通气道、湿滑瓶,吸痰管 流程: 1. 检查麻醉机及监测仪器的功能是否正常。 2. 将急救药品备妥,置于麻醉药车上,Atropine及Ephedrine。 3. 准备病人:

(1)病患数据确认,术前用药确认。 (2)为病患装上E.K.G.、BP.及 Pulse Oximeter。 (3)吸氧 (4)检查病患的点滴输液是否顺畅,予full run。 (5)医护对立于患者双侧,向病患解释,并摆好垂直侧卧、屈膝、头弯姿势,头部垫薄枕,成“虾米状”。 (6)确定穿刺部位,L2-L5 4.将腰麻包置于腰麻车上,小心打开,倒入适量的消毒溶液,再将无菌2ml空针, 巡回护士 协助配置腰麻药液。 *参考配方 0.75%布比卡因2ml,50%高糖0.3ml,麻黄素0.2ml配制而成。 1%罗哌卡因2ml,加50%高糖0.3ml。 5.穿刺 (1)皮肤消毒(范围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后铺消毒洞巾。再次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检查腰穿针与针蕊是否匹配*正中穿刺法旁正中穿刺法。三次失败换人尝试。 6.穿刺成功后,固定针体,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再将适宜容量的腰麻复合药液注人。 *麻醉操作中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呼吸、脉搏等变化。 7.据预期的麻醉平面调整患者体位。 8.待麻醉完成后,约2-3分钟,询问病患下肢是否有热热的、麻麻的感觉。并用盐水浸润的 棉签测试平面。 (※注:皮肤分节位置-乳头T4、剑突T7、肚脐T10、鼠蹊L1) 9.确认达预期平面后,协助病患平卧。 10.随时注意病患的生命征象,严密监测。注意! 11.为病患铺盖适当的被单,及依手术部位作适度的暴露。 12.并告诉病患若有不适情形要告知:如呼吸困难、发抖、恶心呕吐等。 131.维持良好的循环呼吸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 14.及时填写麻醉文书。 15.手术结束,再次测试麻醉平面,出室平面于T6以下。 16.手术结束患者移床后,常规再次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不适主诉。 护送病人 至病房与与主管医生交班,共同确认生命体征平稳,并明确注意事项。与患者家属和/患者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整理,物品归位 随访 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腰背疼等,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双下肢活动情况,

硬膜外麻醉术后一定需要去枕平卧吗

硬膜外麻醉术后一定需要去枕平卧吗? 临床上,凡硬膜外麻醉送返病房后常规嘱其去枕平卧6小时,这有没有必要?我们就此分析一下,让大家对此有所了解。术后头痛是腰麻的常见并发症,而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目的是尽量避免可能发生的头痛。硬膜外麻醉也会产生这种并发症吗?对此,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知识。 硬膜外麻醉是将药物注入硬脊膜外间隙而产生麻醉效应的一 种方法。由于硬脊膜上达枕骨大孔,并在该处于枕骨大孔上骨膜融合,即硬膜外间隙在枕骨大孔处是闭合的,与颅内不直接相通。我们常规麻醉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后不可能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不影响脑脊液量及压力。从解剖及生理上分析,硬膜外麻醉术后不会发生头痛,头胀等并发症。 但是也许有人担心,觉得硬膜外麻醉术后病人血压会降低,怕睡枕头会影响血压。其实这种担心的根据是不足的。硬脊膜外麻醉,特别是一些高位硬膜外麻醉,可使内脏神经麻痹,腹腔内血管扩张,血液瘀滞,血压下降而有波动。如血容量不足,酸硷平衡紊乱或心功能差者则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较为明显。而这些变化在回病房时基本恢复正常或已处于代偿阶段,此时去枕与否不会影响血压、脉搏的改变。但如有血容量不足及其它原因而引起的低血压,不论去枕与否均可发生。

实际上,手术后恰当的卧位,不仅有利于治疗,也可减轻某些病人的症状。睡枕平卧是大多数人习惯的舒适卧姿。如无其他特殊要求,术后可给予睡枕。这既可减轻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也消除了家属对此的紧张担心情绪。 《中国麻醉与疼痛》曾有一篇文章,就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与否进行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去枕与否,对硬膜外麻醉术后血压,呼吸,脉搏及术后头痛头晕发生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徐世元教授也曾在丁香园网上答疑中说,“从麻醉专业角度来说,…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六小时?此做法没有必要,但护理常规如此要求则任其便。…腰硬联合?后去枕平卧六小时还是有必要的,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 如需要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镇静、镇痛药物强化等手术结束时,病人虽然意识清醒,但可能处于嗜睡状态,说明静脉药物还有一定量的残余。这时建议去枕平卧,以保证良好的通气,必要时还可吸氧;如病人返回病房后出现恶心呕吐,也建议病人去枕平卧,呕吐时尽量侧头位,有利呕吐物的流出,防止误吸。 总结,单纯就硬膜外麻醉的手术而言,如术后病人返回病房时情况稳定,没必要去枕平卧。但如果硬膜外麻醉时出现穿透硬脊膜的情况,则必须去枕平卧了,并最好坚持1-2天,并尽量补足液体,具体可咨询麻醉医生。各种麻醉方式应该补充多少基础量?另外如果病房有特别要求,则按病房自己护理常规处理。

穿破硬脊膜案例的处理

穿破硬脊膜案例的处理 椎管内穿刺时麻醉医生常用的操作技能,由于是经验性盲穿技术,故穿破硬脊膜仍是有可能发生,虽然几率为1.5%,但是头痛发生几率却高达52%。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本人从事麻醉专业将近十年,一直小心翼翼,可最近在一次硬膜外穿刺过程中,还是不小心刺破了。 病例回顾 患者女性26岁,50kg,因“停经40周,脐带绕颈两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腹产。患者检查无明显异常,准备在L2-3间隙穿刺。常规摆体位,消毒铺巾,穿刺。(这段时间刚好医院在第三期工程,所以手术室楼下时常能的听到装修而产生的噪音)。回到正题,当硬膜外针进入2cm,玻璃注射器测试有阻力,接着继续进针,大约2.5Cm时,隐约察觉到刺破感,此时脑脊液开始快速流出,立即拔出穿刺针,随后在T11-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回抽无脑脊液。手术前以小剂量可谱诺分次给药,10分钟后测试平面T8,麻醉效果可,手术顺利进行,术毕并推注生理盐水20ml,术后拔管送回病房,嘱病人去枕平卧三天,每天补液3000ml。 随访 术后前三天,患者无头晕头痛,无其他不适。第四天患者起床活动,无头晕头痛,第七天患者出院,无头晕头痛。 原因分析: 1、周围环境,嘈杂的装修声音。我们麻醉工作是一项精密的操作,一定要全神

贯注,切记不可分心。 2、病人较瘦,硬膜外间隙与皮肤的距离只有2.5cm,相对距离短。记住碰到瘦弱的病人,要考虑到进针深度短的可能性。 处理: 硬脊膜穿破后头痛后,90%患者多于7-10内症状减轻或消失,那么在穿刺时,我们能做什么相关处理呢?也许我们更多要做的就是预防。 首先,当穿破硬脊膜时,要么往上一间隙进行穿刺,要么改全麻。同时,我们可予其他方式进行相关预防。 1、可向蛛网膜下腔单次注入10ml生理盐水。 2、有报道说除穿破后,在硬膜外腔注入20ml右旋糖酐40,(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 3、蛛网膜下腔置管2-3cm,间断给吗啡0.1mg-0.2mg,保留导管24-48h,不仅有良好术后镇痛作用,还可激发炎性反应加速硬脊膜损处愈合。 4、去枕平卧,大量输液和口服液体。可明显改善头痛的程度。 5、硬膜外血补丁:是治疗术后头痛的金标准。单次硬膜外血补丁可改善症状90%以上,但是本人还貌似没有见过此方法。 小结:

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及对认

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3T14:28:51.2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0期作者:蔡健陈翔 [导读]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远安县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全身麻醉,研究组应用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药物用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的6、12、24 h的MMSE评分要比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麻醉后24 h的MMSE 评分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另外,对照组的患者在麻醉后6、12、24、72 h的POCD 发生率要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时,采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都具有比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是采用硬膜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要明显小于全身麻醉,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老年患者;麻醉效果;认知功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69-78岁,平均年龄为(71.32±9.74)岁。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7-79岁,平均年龄(71.23±9.6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年龄都应大于65岁;麻醉方法采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术前没有相关的认知和意识障碍。排除标准:术前MMSE评分≤ 23分;存在听力、视力等功能障碍的患者;患有精神或神经疾病、肝病、术前服用影响研究结果药物以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1对照组麻醉方法:采用全身麻醉进行麻醉,通过对患者的静脉注0.04ms/kg咪达唑仑、0.3 ms/kg依托咪酯、5斗/kg芬太尼、0.1ms/kg维库溴铵进行麻醉,3分钟后对气管进行插管,成功后使用麻醉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同时使用异丙酚加瑞芬太尼维持患者的麻醉时长,并且持续的输注维库溴铵以把持患者的肌肉松弛[3]。 1.2研究组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在患者的第一和第二腰椎之间通过硬膜外穿刺的方法进行置管,尽量使患者在手术台上保持平卧位,注射2%利多卡因3ml、0.375% 罗哌卡因2ml,术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追加一定量的罗哌卡因以维持患者的麻醉时长,同时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等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如果发现患者的血压明显的降低,要加快药物的输入速度,必要时还应该注射6mg/次麻黄碱;如果发现患者的心率出现异常,要及时的注射0.5 mg/次阿托品[4]。 1.3观察指标 通过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指标变化情况。(1)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主要包括麻醉时间、苏醒时间以及药物的用量。(2)麻醉前和麻醉后6、12、24、72 h 的MMSE评分,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总分为30分,分数在27—30之间为正常,分数≤ 23 分可划分为认知功能障碍。(3)对比两组患者在麻醉后6、12、24、72 h 的POCD 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应用SPSS18.0,计数计量资料应用X2(%)以及t检测(x±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药物用量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具体见表1。

丹东市麻醉学三基考试试题和答案解析

丹东市麻醉学三基考试试题和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硬膜外麻醉病人行控制性降压时,病人对降压药的反应是 A.与全身麻醉相同 B.比全身麻醉反应迟钝 C.比全身麻醉反应敏感 D.有时比全身麻醉反应迟钝,有时比全身麻醉反应敏感 E.以上均错 2.肌松药的合理应用,下列哪项描述错误 A.肌松药是全麻的重要辅助用药 B.用于全麻诱导插管和术中肌松维持 C.可避免深麻醉带来的危害 D.肌松药单与氧化亚氮合用不宜进行腹腔内大手术 E.给肌松药后,拇内收肌松弛早于咽部肌肉 3.有关缩窄性心包炎病人的麻醉,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术中病人应采取头低位 B.氯胺酮增快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应慎用 C.此类病人术中失血较多,应注意输血 D.极危重病人应在清醒表面麻醉下插管较安全 E.应尽快剪开心包扩大显露面积 4.TSH值升高>10mU/L,提示如下疾病但除外 A.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B.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C.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D.缺碘性甲状腺肿 E.甲亢手术或核素治疗后 5.下述全麻假说哪项是正确的 A.膜流体化假说认为,全麻药使流动性降低,脂质膜变“硬”,通道不能变形开放B.相转换假说认为,全麻药使脂质膜从“液”相变为“固”相,影响通道开放C.侧向分离假说认为,全麻药使侧向分离界面接近蛋白质,通道无法并启 D.质子泵假说认为,全麻药使膜内质子外漏增加,膜功能受抑制 E.上述均不正确 6.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绞痛,拟行腹股沟疵修补术,哪种麻醉方式不妥A.局麻 B.静脉麻醉 C.吸入麻醉 D.复合全麻 E.脊麻 7.肌沟法臂丛阻滞哪一项不正确 A.易于掌握 B.肥胖病人或不合作小儿较适用 C.上臂、肩部阻滞完全 D.高位阻滞不引起气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