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是一座极富个性、独有神韵的城市。

一般来讲,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而身处西部腹地的成都却是一个可以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肩的相对富裕的地方。成都市区高速公路密集度全国第一,电脑销售量和私家车拥有量全国第二,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比率全国第三,世界零售业巨头在成都落户最多。2005年成都GDP达到2371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4位,已是西部龙头。

一般来讲,富裕的城市大都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工作繁忙,而成都却显得非常闲适、格外安逸。第一次到成都,你会惊诧一座城市怎么有那么多大大小小露天不露天的茶馆儿。天好的时候,茶客总是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午后的太阳从枝桠间、藤蔓里懒懒的射下来,在竹椅、盖碗儿和茶客身上撒下斑斑驳驳的光。那光是从张爱玲笔下溜出来的,好像美人的眼,不甚明朗,却暖暖的满眼都是情味儿。街上路不宽,行人的脚步散散的,间或有装饰精巧的人力三轮车从你身旁缓缓驶过,留下一阵微风,或是卖白玉兰的女孩儿朝你走来,带来一阵香气,那香一串儿一串儿的,不是玫瑰百合那种铺天盖地的芬芳,而是甜甜的、软软的,好像南方水乡精致的小点心……

一般来讲,以安逸、闲适著称的都是些小城,比如可以和天堂媲美的苏州,“是个好地方”的无锡,有黄酒、茴香豆和美貌船娘的绍兴……。而成都市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都市,而且是超大的大都市。

一般来讲,超大的大都市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比如扼守长江黄金水道、又面向大洋的上海和座拥两江三镇、“九省通衢”的武汉。而成都平原不但地处内陆,而且四面环山:东有巫山云雨,南临云贵高原,西靠邛崃山、贡嘎山、峨眉山,北依米仓山、大巴山、龙门山。真所谓“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好像一道道天然屏障拱卫着天府成都,形成一块相对闭塞的地理单元。

一般来讲,闭塞的地方,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心态也相对保守。清代浙江人冯应榴主试四川,就出了一道题目叫《井蛙赋》,讽刺四川考生是井底之蛙。虽然备受“盆地意识”之讥,但成都在事实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敢为天下先的眼力、能力!远的不说,拨乱反正之后,成都人巴金以厚厚的五卷本《随想录》开启了中国知识界对文革的最深切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商业广告,第一张股票,第一个民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产权交易市场,第一家交易所式的批发市场,第一所私立学校皆出自成都。地理闭塞的成都竟同深圳上海一道引领着中国开放的节奏。成都人丝毫不掩饰对新奇和创造新奇的兴趣,就是时下备受争议的行为艺术、地下电影、人体彩绘、网络爱情、超级女声、亿万富翁征婚等等都或以成都为发轫之地或因成都而蔚为壮观。

一般来讲,创造新奇的城市都是年轻的,像深圳、珠海、厦门那样,商业文明因为没有太多历史沉淀的阻碍,很好地浸润到了城市的血肉骨髓。而成都虽然是《新周刊》评定的中国时尚人士聚居的“第四城”,却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史载,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迁到这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在这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并模仿先人的用意,给这个新生的都府取名为“成都”。从那时直到今天,成都从未更名也从未迁徙,在漫长而又变幻的历史风云中,她堂堂正正地以成都二字迎送着秦的严谨、汉的优雅、唐的华丽、宋的富足、清的汇聚……

一般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必然古迹丰富,而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调查,成都清代以前的建筑已经全部毁灭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候祠、杜甫草堂、青羊宫、文殊院、大慈寺……都是清代中期重建的。明末清初长达八十年的战乱,使成都变成了一片废墟,人迹罕至,虎狼出没。而此后短短100年间,这块曾饱经战火的土地不仅完整地承继了长达3000多年的精神遗产,还汲取了更为广阔丰厚的外来文化基因:江西人带来的豆鼓和湖南人带来的辣椒催生了崭新的菜系;陕西人的酿酒技术酿出了驰名中外的川酒大曲;江西弋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安徽徽调、江苏昆曲和四川的民间小调被移民艺人们巧妙融和,创造出了人称“五腔共和”的川剧……100年,仅仅100年,凤凰涅槃,浴火腾飞!

所以成都是值得研究的。

所以成都是研究不尽的。

研究成都,首要的是把握支撑这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精神。而要把握这种文化精神,就一定要做历史与现实、思想与生活、宏观与微观的全面考查,领会这种精神在时间长河的不断淘洗中,从源头到流韵的变化之道。

开场白走进天府之国

——关于三个概念的阐述

——地域——

——地域文化——

——成都地域文化——

第一章天府之国的自然美

【引子】上帝为什么造四川

第一节山水

——“不尽名山大川,奔来眼底。”

第二节平原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第三节云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四节冬夏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第二章天府之国的人格美

【引子】四川人是天下盐

第一节“文”的精神

第二节“和”的品质

第三节“逸”的追求

第四节“活”的头脑

第五节“冒”的气势

第六节“忍”的心机

第三章天府之国的社会美

【引子】方言俗语里的成都社会

第一节“能容便容”——和谐是目的

第二节“得过且过”——安逸是条件

第三节“说走就走”——自由是追求

第四节“想唱就唱”——闲适是环境

第四章天府之国的艺术美

【引子】在三星堆感受古蜀国艺术之魂

第一节入眼——诗﹑书﹑画

第二节入口——菜﹑酒﹑茶

第三节入耳——琴﹑曲﹑戏

第四节入心——山﹑水﹑花

第五章天府之国的美学精神

第一节诗意的栖居——成都美学精神的灵魂

第二节冲突与融合——成都美学精神的当代嬗变结束语出川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 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建筑风格移植到中国南方水乡地区,那就会出现种种的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设计者来到中国,他首先能找到的只是地理条件的异同,对老百姓最普通的审美则是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奇思妙想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推敲并最终定格在地面上时,那么这个建筑一定是杂糅而不是纯粹的。 二、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谈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就一定要明确地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以及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目的性。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吴宇亭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是固定不动的,而建筑设计现在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缺少了自我的个性,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 Abstract:The local culture i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not stationary, but now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industrialization,lack of self-person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fewer and fewer local culture. Keywords:regional,cultural,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同一个建筑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特色,总会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建筑越来越失去了它本来的特色,越来越不能够表现当地建筑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了他固有的文化形态。 一、.地域性文化的回归 1、文化与建筑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 建筑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人们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所创建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状态以及社会风气。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永久的标志性。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看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

2017电大巴蜀文化地域文化3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50分。)得分:50 1. ()是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其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o E A.禅宗 C B.密宗 C c.华严宗 C D.净土宗 满分:5 分 2. 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不属于巳蜀地区的播种方法的是()。 C A.撒播 E B.散播 C c.点播 C D.条播 满分:5 分 3.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 C A.《诗经》 C B.《周易》 C C.《巴国志》 E D. 《山海经》 满分:5 分 战国时期绘画中有一?件十分值得注意的作品, 即四川成都出土的()o该壶 4. 分为三层,描写采桑、宴饮、奏乐、弋射、渔猎、水陆攻占等场面,它几乎囊括了战国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生活,且采取横式构图,把不同的时空的情节表现在同一画面上,也给汉代绘画以很大影响。

C B.《水陆饕餐纹壶》 E c,《水陆攻占纹壶》 C D.《水陆夔龙纹壶》 满分:5 分 5. 唐贞观九年,四川遂宁(一说在中江县)()的创建,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中一种新的办学形式的诞生,据称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书院。 C A.太元书院 E B.张九宗书院 C C.南阳书院 C D.竹林书院 满分:5 分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E A.前蜀 C B.成汉 C C.蜀汉 C D.后蜀 满分:5 分 7. ()的《登幽州台歌》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恢复魏晋风骨。 E A.陈子昂 ° B.李白 C C.杜甫 匚D.温庭筠 满分:5 分 8. 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01.42米的(),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C A.矮海井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一.点击文化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黄道周,张燮等一大批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清初出现了一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很高地位。 1.林语堂:(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独具一格。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即《剪拂集》等。 2.杨骚:著名诗人.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杨骚一生著述丰富,共出版21笨书。其中有抒情诗集《春的伤感》《半年》等;剧本集《米雏》《他的天使》;诗句集《记忆之都》;译作有《铁流》《十月》等。 3.许地山:以笔名落花生闻名于现代文坛的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主义倾向。如小说《春桃》就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正直爽朗以及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春桃泼辣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4.沈耀初先生(1907---1990),福建省诏安县人,世居诏安城南士渡乡,故自号士渡人 (七十后改士渡叟)。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遂至画艺有成,名震中外,1974年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台湾当局“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等。 附中考考题:漳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称,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目前,漳州市政府正在努力打造“文化漳州”的品牌。现在请你协助完成一份宣传“文化漳州“的小册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下面任务。 (1)这份小册子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他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名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变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欣赏地方艺术栏目四:探访名胜古迹栏目五:品尝风味小吃 栏目六:品味民俗风情栏目七:追寻历史深渊 (2)在“栏目一”中,简要介绍漳州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面备选的漳州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介绍。 备选文化名人: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沈耀初 示例: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 二.欣赏地方艺术 (1)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百多种造型,既有传统戏剧中知名角色,及生.旦.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媒婆”和“白阔”是极其成功的代表作。(2)漳州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1:木板年画题材广泛,主要有:门神,福神,童子遗迹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

成都地域文化特色

前言 “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不是越来越有差异,而是越来越雷同。……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一个城市在拷贝着另一个城市,而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却拷贝着更加恶俗的城市。……那时,你见不到相同的面貌,你每到一地,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关于独特空间的构成。”对于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问题,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也同样指出:“现在全世界城市正面临所谓‘特色危机’。几十年来我们一度对巨大的建设量颇为自豪。曾几何时,在全国围的大兴土木之后,惊然发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城市城外一个样’,对清一色的单调的建筑样式,人们越来越不满,并提出了批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基础层面,而应该越来越注重在的精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者们也似乎体会到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开始放慢脚步,回望曾经的城市痕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此时开始反复被大众所提及,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一座城市,这样的联系也使得快速发展下的公共空间除了其本身的作用外,更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作为城市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艺术是传达城市名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味,满足市民精神诉求,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当代公共艺术更加重视文化属性,艺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来督促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析 摘要: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内地域文化也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更多现代文化融入到地域文化当中,也使得地域文化环境艺术氛围得 以改变,因而我国地域文化取得了全新发展成绩。受外国文化入侵与冲击影响, 使传统地域文化环境变化,难以遵循既有发展轨迹。而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所以有必要实现传承与创新。基于此,文章将地域文 化作为研究重点,阐述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传承;创新;探析 一、地域文化和环境艺术设计关系阐释 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文化是互相影响与作用的关系,以地域文化视角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能够融入大量文化认知,同时在精神诉求层面也会获取全新 文化内容。特别是蕴含地域文化内容的生活,要求环境设计能够与地域发展需求 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地域全面可持续发展[1]。在环境设计中,地域文 化是最关键的来源,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在有效美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也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融合科学技术、人文理念以及自然 科学的基础上,使得环境艺术可以借助地域文化得以深入发展,在实际设计和现 代科学技术有效融合的同时,实现理论实际同步发展的地域文化,与精神文化的 融合趋势相适应。对于环境设计艺术来讲,致力于对地域文化状况的研究,实现 设计的延伸性发展。如果以长远角度思考,通过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 方式,能够确保两者的有效传承和发展[2]。 二、地域文化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我国是文明古国,同样也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国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各具特色,为中国文化的绚烂多彩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保障。然而,在各区域范围内,人们会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将地域文化真实地体现出来,而且地域环境建筑艺术也突显了民族风格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方面,地域文化集中表现在各地区标识性建筑亦或是人文建筑方面。 以江南水乡为例,其河网密集度较高且由流水环绕,使得房前屋后形成了小桥流 水为基础的空间布局。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民居一般都是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了能 够与江南气候特点相适应,在布局方面会采用穿堂传统布局,注重空间明亮性与 宽敞性[3]。另外,在建筑风格方面,更强调建筑整体细节的雅致性,尤其是屋檐 与门窗,会选用复杂纹饰雕刻,而很少通过彩色修饰,以免对布局风格造成不利 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房屋处理方面,多以褐色与墨绿色为主,和白墙灰瓦相互 映衬。 三、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原则 (一)环境艺术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实施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将自然环境当做主要对象。结 合地域文化设计作品可以发现,几乎全部的设计师都会将自然放在首位,而且在 设计过程中,仍将环境艺术设计当做核心内容。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更强 调设计和地域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进而优化设计工作自身特点与文化环境的结 合效果,将设计所蕴含的本土精神充分地彰显出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和地域文化的融合 基于地域背景,有必要正确认知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设计,才能够实 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以保证对自然地形与地貌形成系统化地了解[4]。当前,在大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 告 实践参加者:庄艳雯 实践主题: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告 地点:家中常州图书馆篦箕巷 时间:2010年8月3日——8月10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活动内容:江苏区域文化研究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 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后有了长足的进展。鉴于这种现状,通过查 阅书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民间挖掘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了解源远流长的江苏文化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一.背景资料——认识江苏 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 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 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是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 11%,连绵近1000千米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 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的简称“苏”的繁体字原本就是此意。 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 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 地区的上古史,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 的古文化。这里是中国吴文化和汉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 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以及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 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经济文化 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的说法,扬州成为南北交往要冲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与浙江, 上海接壤的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苏州、松江(今上海)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苏 州的丝织业,更是享有世界盛誉。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 列前茅。

四川电大地域文化(开放本科)地域文化_0001标准答案

地域文化(开放本科)地域文化_0001 四川电大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5107331 参考资料 、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 自宋代以来,四川就成为全国的造纸基地;清代()是四川两个重要的产纸区。 A. 嘉定和潼川 B. 夹江和梁山 C. 内江和资中 D. 梁山和顺庆 参考答案:B 2. 为了全歼川康滇黔的国民党残敌,实现全国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50万大军在一野、四野各一部的支援配合下,分兵三路,向西南进军,发动解放祖国大陆的最后一战是()。 A. 二刘大战 B. 大西南战役 C. 解放战争 D. 乌江战役 参考答案:B 3. ()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

活殆尽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作家。 A. 艾芜 B. 阿来 C. 巴金 D. 王蒙 参考答案:A 4. 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A. 西岭天下秀 B. 峨眉天下秀 C. 华山天下秀 D. 天山天下秀 参考答案:B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四川著名建筑艺术的是()。 A. 青城山常道观 B. 德阳文庙 C. 七曲山大庙 D. 三清山道观 参考答案:D

6. 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政权。 A. 前蜀 B. 成汉 C. 蜀汉 D. 后蜀 参考答案:A 7. 古代巴蜀著名的天文学家不包括下列()。 A. 落下闳 B. 扬雄 C. 张思训 D. 秦九韶 参考答案:D 8. 作为蚕桑源头的嫘祖故里(),历代所产丝绸也驰名全国,如唐朝时,其特产“鹅溪绢”就因其纹样结构紧密匀称,层次分明,工艺精湛,深受赞许,被列为朝延贡品。 A. 盐亭 B. 南充 C. 中江 D. 成都

新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新高考地理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地域文化综合测试题(二)

综合测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新石器时代,江苏南部有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南京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 2、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江苏北部大致属徐州,淮河以南地区大致属于扬州。 3、明清以来,南通一带生产的“通花”质量上乘,冠绝亚洲。 4、清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5、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6、南通张謇兄弟集资创建了私立通州师范学校。 7、公元939年,李昪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改称江宁府。 8、谢灵运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山水诗创作的重要推动者。 9、镇江丹徒马建忠著有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 10、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11、在吴文化的大背景下,孕育了无锡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12、溧阳天目湖的砂锅鱼头,为江苏省天目湖宾馆首创,成为中国美食天地的一枝奇葩。 13、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 14、唐初,涟水即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 15、盐城市区有98条大小河流,有“百河之城”的称号。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南京云锦 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典雅,色彩富丽堂皇,宛如天上瑰丽、璀璨的云霞,故名云锦。 2、扬剧 是在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3、彭祖 传说为黄帝的后裔,活了800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寿星,也是我国的烹饪鼻祖。 4、下草湾文化遗址 双沟“下草湾文化遗址”是江苏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所在地。发掘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动物化石近百种以及古猿化石,距今1800多万年,同北京人的“山顶洞人”时代相当。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扬州经济文化的特征。 答:1、运河经济是扬州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隋唐时期还是明清时期,扬州都是作为南北方运河航运的中转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古代社会,扬州的位置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历史上扬州的兴衰无不与运河的兴废密切相关。 2、自然资源优势是扬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汉代开始,吴王刘濞即利用广陵的盐铁资源,发展冶铸业和盐业,“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最后“国用富饶”。此后扬州的发展一直都与盐业兴旺联系在一起。此外,扬州地区发达的农业经济也为扬州城市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