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拓展阅读一

阅读下文,请概括出泉坞山山林的特点。

寻幽泉坞山

在泉坞山,迎接我的是漫山遍野苍翠挺拔的橡树,一片片,一排排,一丛丛,将整个大山包裹在一片绿色海洋之中。我沿着细石铺就的盘山小路,向密林纵深处

前行。

山林幽幽,枝叶遮天。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谁不想爬到最高峰而“一览众山小”呢?越往前,山路越窄,坡度越大,出现的岔道也越多。我索性沿着比较平整

的那条路向山上迈进。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林,将一棵棵橡树长长的身影映照在小路上,细细的山风带着丝丝凉意,熨帖我满是汗水的面庞。一个信念支撑着:爬到山顶去!

山路没有铺到峰顶。

我不作停歇,几分钟的攀爬,终于登上了峰顶。极目远望,我的失落感顿生:感觉对面的峰顶要比这边高。那是大山的最高峰吗?还有比对面的山顶更高的山峰

吗?一个接一个念头瞬息之间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一个又一个不确定的因素搅乱了

我奋力爬上山顶后激动的心情。一阵凉风吹过,让我有所醒悟:我为什么非得爬上

最高峰?也许此行中,不会遇见最高峰。不过,这样也好。人生当中,有取必有舍,

有得必有失。

找到一块大石坐下,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寂静中,耳畔响起风儿穿过树林的声响和我的呼吸声。这时,我才注意到周边到处都是华盖冠顶的橡树。我能感觉到它

们乐观、豁达的心态,它们努力将自己的枝干伸向蓝天,去迎接阳光的沐浴。

举目仰望,湛蓝的天空被翠绿的枝叶切割成极不规则的几何图案,静似处子纤云弄巧,动如仙人乾坤挪移。动静之间,不变的是这蓝与绿,紧紧地相拥相融,编

织着美轮美奂的苍穹。

刹那间,我的心境豁然开朗。这景致,不正是我要找寻的静谧与安宁吗?

拓展阅读二

水韵周庄

周庄是水设的天地,水是周庄的财富所依、风情所在。周庄的起源、繁衍和一路风光,全都归功于水的灵性、水的恩赐。江南巨富沈万三就是依赖周庄及其周边

万顷的肥水沃土,耕作灌溉而粮满仓囤,驾舟漕运而富可敌国,最终成了一段匪夷

所思的神奇佳话,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仿佛还能从沈家浩大的庄园梦境里见到一架架

水风车,呼啦啦扯着白帆,哗啦啦戽(hù)着河水,不停地转悠在凉风习习的蓝天

下……

周庄人能过上如此滋润而悠闲的生活,理应对水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而对于慕名周庄的四海游客来说,也不例外,同样是水,带给他们无穷的诗意游兴,

也会替他们寻找回缠缠怀旧之心和渐渐远去的童年记忆。你看,那些倒映在河水里

的旧院老宅,包括所有历经风雨沧桑的斑驳粉墙,所有光溜溜写着明清印记的朽木

残石,所有古风雅致的水墙门、旱踏渡、桥头楼、雕花廊、蠡壳窗……一切在空灵

妩媚的艺术动感里变得楚楚动人,恍然隔世。于是,观赏者醉了,谁不以为眼中见

到的就是活脱脱的明清风情小镇,而且,一点也没有时间的断痕,也不见了今人无

奈为之时人工修缮而留下的败笔。

这时,假如恰逢雨丝飘零、水雾轻拂,那么,观赏者定然又会产生别样的情愫、别样的灵感。雨水细若绣花针,一根根、一缕缕,从那处只有咫尺之遥的屋檐空当

间落下来,从那家园子的老树新绿间落下来,然后,抹亮一片片青砖黛瓦,朦胧一

处处雕栏镂窗,偶尔,也会听到“啪哒啪哒”的脆响,那是挂在滴水瓦边的水珠,它们因不堪重负而无奈地扯着葫芦状的身姿,一点一滴地分头掉在那处半深不浅的石板滴痕里,掉在行人那把东摇西晃的雨伞上,掉在街头飘来的江南丝竹里……我读我思

1.开头的“周庄的起源、繁衍和一路风光,全都归功于水的灵性、水的恩赐”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拓展阅读三

天赐福地熊峰山

安仁是一个生态宜居县,这里好山好水、好景好物俯拾皆是,特别是县城郊东南部约5公里的熊峰山,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丰富,历史积淀厚重,是安仁人心目中的第一福地。

神奇秀美的熊峰山,是安仁县内外人们休闲锻炼、旅游观光的好地方。从山脚上到山顶,既有羊肠小道,也有盘山公路,道路两旁满是遮天蔽日的参天古树及各种各样的繁花野草,不时还有三两只野鸡、野兔从路的这边忽地蹿到另一边。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4.6%,古树名木种类广、数量多,各种植物1200余种,其中还有树龄超过130年的古银杏,野生动物9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就达到20余种。

在半山腰的熊峰庵,寺庙说不上有气势,但来历却颇不平凡。据历史记载,它已有1700多年了,建而又毁,毁而又修,清代同治年间重建,上世纪80年代,南岳法师释怀和尚来此庵后加以扩建,三栋佛堂,一栋斋堂,四合布局,雕龙画凤,空灵肃静。扩建时,在旧庵址基础中挖掘出一块石碑,记载了熊峰庵的历史变迁,后来,人们又把该石碑重新安置在庵基脚下。熊峰庵历经千年演绎,名声远扬,香火旺盛。

再向山顶方向行不多远,就是著名的熊峰山阻击战战壕遗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70年,你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惨烈悲壮。1944年,日本侵略军要打通南下的通道,在熊峰山受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双方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伤亡都很惨重,日寇始终没有能够越过巍巍的熊峰山,时至今日,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在安仁民间口口相传。

熊峰山的秀美、雄壮、奇险全在于其山峰。登临山顶,可以尽情欣赏美景。

最突出的一景莫过于三柱塔,明朝万历年间安仁有开明人士捐资建设了一座文塔,清乾隆年间欧阳熊倡众重修,清嘉庆年间,安仁籍大教育家、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捐资再修。之后,本邑进士卢兆鳌和绅士林添瑞又增建了二塔于文塔左右,分别坐落在三个峰头,彼此相距约100米,“三塔俱成,屹然鼎峙,望之如笔格”,寓意人文霞蔚,群贤奋起。1944年,日本侵略军进攻熊峰山时疑三塔为中国军队碉堡,炮轰而毁,仅残存基座。2011年起,安仁县委县政府按照原貌重建了文塔,塔高33.8米,一共七层。山顶还有大石林场建设的一座瞭望塔,这是游览者登高望远的好地方。站在熊峰山顶放眼近看,只见数十山岭排接连云,植被葱郁,树木参天,云山雾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登上山顶,还可以一览安仁县的全景,真切地领略到安仁四季不同的风景。

【我读我思】

通读全文后,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展开全篇的。请你找出所有标志

性词语。

参考答案

《寻幽泉坞山》

苍翠、高大、挺拔、茂盛、静谧、无边无际。

《水韵周庄》

1.总领全文,交代了周庄的特点,为下文具体写周庄河中流淌的水韵、天空飘洒的细雨做铺垫。

2.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雨在音乐中翻飞飘洒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天赐福地熊峰山》

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山脚、半山腰、山顶。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 初中语文(1)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情形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 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 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

苏教版语文八上《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虞志江授课班级:初二(6)班 级别:片级授课时间:2005.11.22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 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

新概念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Lesson18

新概念第四册课文翻译及学习笔记: Lesson18 【课文】 First listen and then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What would you say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orpoises? There has long been a superstition among mariners that porpoises will save drowning men by pushing them to the surface, or protect them from sharks by surrounding them in defensive formation. Marine Studio biologists have pointed out that, however intelligent they may be, it is probably a mistake to credit dolphins with any motive of lifesaving. On the occasions when they have pushed to shore an unconscious human being they have much more likely done it out of curiosity or for sport, as in riding the bow waves of a ship. In 1928 some porpoises were photographed working like beavers to push ashore a waterlogged mattress. If, as has been reported, they have protected humans from sharks, it may have been because curiosity attracted them and because the scent of a possible meal attracted the sharks. Porpoises and sharks are natural enemies. It is possible that upon such an occasion a battle ensued, with the sharks being driven away or killed. Whether it be bird, fish or beast, the porpoise is intrigued with anything that is alive. They are constantly after the turtles, who peacefully submit to all sorts of indignities. One young calf especially enjoyed raising a turtle to the surface with his snout and then shoving him across the tank like an aquaplane. Almost any day a young porpoise may be seen trying to turn a 300-pound sea turtle over by sticking his snout under the edge of his shell and pushing up for dear life. This is not easy, and may require two porpoises working together. In another game, as the turtle swims across the oceanarium, the first porpoise swoops down from above and butts his shell with his belly. This knocks the turtle down several feet. He no sooner recovers his equilibrium than the next porpoise comes along and hits him another crack. Eventually the turtle has been butted all the way down to the floor of the tank. He is now satisfied merely to try to stand up, but as soon as he does so a porpoise knocks him flat. The turtle at last gives up by pulling his feet under his shell and the game is over. RALPH NADING HILL Window in the Sea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 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 ....,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 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 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穿过莽莽林 ...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 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岚云气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在自然生态上,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人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段析】这一自然段先以设问句表明中心;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所表现出来的“思古幽情”;之后描绘的“莽莽林海”“云雾浓稠”“山岚云气”等特有景观,给人以幽深、清凉、神奇之感,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古典文化”是作者初进山林的总体感受,也反映了台湾人发展旅游的观念。这一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的美感,疏朗有致,严谨活泼。 【品味】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一词,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叙述的问题

《成功之路》教案

教材:《成功之路》进步篇·听和说Ⅰ,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邱军主编。第三课“我想换个房间”,第一部分:介绍留学生宿舍。 教学对象:非学历短期来华留学生。 教学地点: 课型:初级汉语听力课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1)熟练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 (2)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回答课本问题。 2.技能领域:(1)学生能正确回答课本问题,语调比较自然; (2)熟练掌握如何描述学校宿舍的房间种类及如何订房 3.情感领域:学生想了解中国学校宿舍的主要种类。 4.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1.词语:独立公共床位上下不等订押金收据 入住退房结账 2.语言点:掌握订、入住、退房、结账等词的用法,了解学校宿舍 的种类,学会如何订房。 教学难点: 1.词语:独立、公共、上下、不等、订、入住、退房、结账 2. 语言点:理解听力材料,能概括各部分内容;熟练掌握订、入住、 退房、结账等词的用法,了解学校宿舍的种类,学会订房。教学方法:以听为主,听说结合,辅以任务法。

教具: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2’) 点名、上课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5’) (一)口头提问上节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上新课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第一 课学的知识,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第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 呢?学完第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住的宿舍是什么样的?你们喜欢现在的 宿舍吗?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宿舍?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生词(15’) (1)读生词:先让学生认读,教师纠正发音;然后教师领读, 注意难读和易错的字词;最全班后齐读。 独立dúlì公共gōnggòng 床位chuángwai 上下shàngxià不等bùděng 房费fángfai 家具jiājù上网口shàngwǎngkǒu 订dìng 入学通知书rùxu?tōngzhīshū填表tiánbiǎo 押金yājīn 收据shōujù入住rùzhù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花集初中曹永龙 2007年10月22日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将作者浏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并对字词句段加以细致品味,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深入文章、体味景致之奇美、文字之奇妙、语文之大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整体感知作者的浏览线路学生作导游式的讲解,反复诵读文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学生学情情况的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标注段记字词和预设问题听录音)课文研读(解决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本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说——口语训练) 1、导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八年级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听录音,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光。 2、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二、整体感知(能力——探究训练) 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段前标注段序,

18新阿里山纪行1

大庄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张会敏审核夏一倩魏文静戴文君审批 课题 18 阿里山纪行(1)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字的读音及词的意义。 2 反复朗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喜爱。 学习难点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学案导案 一.【依案自学自主探究】(熟读熟记、读书自学、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标注疑难) 1 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并注上拼音。 2 搜集阿里山的相关简介读一读。 【知识链接】 1 作者档案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着。代表作有《小说美学史》等。 2 背景资讯 1997年作者应邀赴台湾讲学,接风宴会上轻轻回荡的《高山青》的歌曲,激发了他游阿里山的愿望,在台湾友人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阿里山并被其优美的景色所震撼,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意在让大陆人民了解阿里山,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3 文学资讯关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2﹚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 4 文体知识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题解说题目“阿里山纪行”中的“阿里山”点明了游记的对象,“纪行”暗示作者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为读者介绍阿里山的美景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 《阿里山姑娘》, 学生听。听完后, 老师说:这优美 动听的旋律歌咏 的是台湾最负盛 名的风景区阿里 山。今天就让《阿 里山纪行》一文 引领我们追随作 者的游踪,去踏 访阿里山的通幽 曲径,去亲近阿 里山如诗如画的 风光。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的。显然文章的重点是介绍作者的“行”,只要抓住文中表示行踪的语 句即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3 多音字辨析。 幢创禅桧 二【集中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导学案批阅情况,集中所有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补充阿里山的简介。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组内讨论交流、解它组疑难、形成展示材料)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老师小结: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 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一般游记 都采用这种写法。 3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图,试看用四字短语 概括一下。 4 给课文划分层次。(画在课本内) 四【学生展示总结归纳】(代表展示解答它组疑难,学生点评或拓展) 五【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教师提新知,进行归纳,依教学目标分层次选择练习题, 即“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山岚.﹙﹚静谧.﹙﹚ 谛.听﹙﹚红桧.﹙﹚ 2 词语解释。 接风洗尘:静谧: 无可匹敌:谛听: 恍如隔世:山岚: 3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风俗各异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 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云南。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 民族,就这个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任选 一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四教师小结。 五课堂检测。

最新阅读(成功之路进步篇1期末考试)

阅读(共100分) 一、选词填空(2分*10) A. 再说 B.终于 C.竟然 D 任何 E.不妨 F. 偷偷 G. 先后 H. 接着 I. .聚 J. 别说 1、大卫做饭很好吃,他也喜欢热闹,所以朋友们经常()在他家吃饭。 2、老师让小明唱了一首歌,()又让他跳了一个舞。 3、他是个孩子,()他已经知道错了,你就被生气了。 4、那个人趁摊主不在,()地拿走了一把香蕉。 5、他喜欢旅行,()去过海南岛、乌鲁木齐、南京等地。 6、前几天天气一直不好,今天()晴了。 7、很多人都想参加这次比赛,你()也试试。 8、这个学生两个星期没来上课了,没有()原因。 9、跑完5000米,()不常锻炼的人,就是常锻炼的人也觉得不容 易。 10、老人打了一个盹儿,醒来发现那把特制的雨伞()没有了。 二、排顺序(2分*10) 1、A.不过商人当时并没有慌张 B.商人发现自己的伞竟然丢了 C.他很镇静——————————

2、A.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很佩服她 B.听了小芳的话 C.都说小芳的理解既深刻又独特——————————— 3、A.好像心里在说: B.“你们看,我的小儿子够聪明的吧!” C.曹操得意地看着官员们——————————— 4、A.等了好长时间肉终于煮好了 B.就架起锅猪肉 C.有一次,大禹饿极了——————————— 5、A.不料,他的一个学生却表示出了不满 B觉得老渔夫改得特别好 C.孔子一听——————————— 6、A.很多年以前 B.一座山里住着一家人 C.父母和女儿阿青——————————— 7、A.开始表演起倒油的技巧来了 B.有在葫芦口儿上放了一个有孔的硬币 C.老人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8、A.鸟儿们特别感谢凤凰 B.做了一件飘了的衣服送给了凤凰 C.它们拔下来自己的羽毛————————————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 中语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摸索:你所明白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漂亮〞之讲。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翱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立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盛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那么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闻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高耸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特有味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着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附答案: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 (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 (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 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引用 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4.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18课听力:Electric currents in modern art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18课听力:Electric currents in modern art Lesson 18 Electric currents in modern art 现代艺术中的电 流 Listen to the tape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 below. 听录音,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How might some of the exhibits have been dangerous? Modern sculpture rarely surprises us any more. The idea that modern art can only be seen in museums is mistaken. Even people who take no interest in art cannot have failed to notice examples of modern sculpture on display in public places. Strange forms stand in gardens, and outside buildings and shops. We have got quite used to them. Some so-called 'modern' pieces have been on display for nearly eighty years. In spite of this, some people -- including myself -- were surprise by a recent exhibition of modern sculpture. The first thing I saw when I entered the art gallery was a notice which said: 'Do not touch the exhibits. Some of them are dangerous!' The objects on display were pieces of moving sculpture. Oddly shaped forms that are suspended form the ceiling and move in response to a gust of wind are quite familiar to everybody. These objects, however, were different. Lined up against the wall, there were long thin wires attached to metal spheres. The spheres had been magnetized and attracted or repelled each other all the time. In the centre of the hall, there were a number of tall structures

阿里山纪行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8课阿里山纪行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填字成词:(4分) 风mǐ静谧líng听雄jīn山间 2.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4分)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人(),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阴(),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3.下面括号中的词语读音相同,请选用合适的填人空格,并简要说明选用理由:(4分)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有如、如蝇、如蚊的声音……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或是的世界。(禅蝉) (2)虽到了人迹罕的地方,却令人兴倍增。(至致) 4.本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入车窗又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入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5.文中方框中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十八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学案2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 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 二、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从作者对阿里山不同风光的描写中,作者对阿里山有着怎样的感情?作者的这种感情在文 中有没有直接表露出来?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检测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最新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doc

【主持词大全】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课文,以下是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内容,供大家阅读。 阿里山纪行课文原文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