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活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科技创新机制体制的建设对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对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并提出了意见建议,旨在为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建设提供参考。

一、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环境现状不佳

总体上看,省内一些地方和部门,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科研设施和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闲置浪费比较严重,专业化服务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问题突出,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比较严重。

(二)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科技投入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9 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活动投入模块得分为73.55,在全国省(市)排名中名列第15 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科研创新活动的进行需

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做保障,没有足够的经费使得很多科研活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这对于科研创新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科技创新经费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供给,没有充分利用企业进行科研经费的筹集。

(三)科技创新活动产出水平偏低

科技创新活动产出能力反映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活动的活跃程度,是连结研究开发投入与市场需求的桥梁。2009 年,河南省科技创新活动产出分值仅高于山西、内蒙古和西藏,维持2008 年的28 名的位次未变,处于全国下游水平。2009 年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出水平的分值为63.69,位居全国第27 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化反映了科技活动产出成果商品化的能力强弱。科技创新活动不能投入到生产实践中进行验证是阻碍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四)创新竞争力综合评价较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河南省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综合分值和排名,2008 年是69.41 分,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第18 名,2009 年排名降至第23 位。三个评价模块中科技创新环境下降2 位,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下降3 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继续处于低位水平(第28 位),整体在全国31个省区市排名中处于中等偏下位次,这和河南省人口、农业、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加强河南省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建设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注重突破制约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推进协同创新,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一)从思想观念上,将科技创新活动置于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7月在长春召开的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各级政府要不断更新观念,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让科技创新意识覆盖到各个行业,突出科技创新活动在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树立创新的观念。以前瞻性和长远性的思维,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投入足够的经费和精力,从根本上为发展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形成自主创新体系

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面向当地科技前沿和现代化

建设需要,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根据河南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和河南实际相结合”,创建符合河南特色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的“本土化”。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多渠道筹资支持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经费作支撑,无论是实验材料的购买还是实验器材的配置,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做保障。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课题是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实验,才能取得成果。在这些反复的实验中,对科研经费有更大的需求。各级政府财政在兼顾各个行业发展建设的同时,要尽量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通过增加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保证。此外,政府还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为科技创新筹集资金。

(四)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河南省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必须提到日程上来。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科技研究项目的实用性要经过严格审核,从而确保新技术能够切实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减少项目研究活动和经费的重复和浪费。第二,省财政支出中要为科研中的纯科学(pure science)的成果转化做出经费预留。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既要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创新,又要对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双管齐下,相互作用、相

辅相成。第三,对科技创新结果转化为实体产品提供有利的政策。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发展在变化革新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大多数企业是采用稳步发展的理念在经营。所以在经济效益尚可的状况下,很少人会冒险经营新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来促进企业接受创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当中。

(五)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省市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内陆地区人才流失较多,部分人才学业有成后都愿意到沿海地区或者是出国发展。为了留住人才,内陆地区必须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中原人口密度大,经济底子薄,并非是最佳的宜居城市,为了吸引人才进行科技创新,要提高他们工作的薪水和福利待遇。第二,政府要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六)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

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在省级经济发展战略中增加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第二,将省内各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互联网和实际项目合作联合起来,从而有利于技术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工作的进行。第三,选定河南省的特色产业进行技术链研发,例如洛阳牡丹,可以从饮食、药用、化妆品、艺术收藏、

旅游、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切入,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让河南洛阳牡丹的各种价值分享到祖国各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其在科技创新体制的构建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加快河南省科技创新的步伐,完善其科技创新体制,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联。二要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提供保障,既包括各级政府的科研财政经费,也包括社会的各项科研经费筹资。三要在政策上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的行为发生,从而能够将科学技术切实转化成为生产力。四要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来引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五要调整高新技术对产业的升级指导作用,从而从根本上优化改进生产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