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真正方向:自西向东、参照方向:北逆南顺);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

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

区时换算公式:所求区时=起时区区时±时区差.

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

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黄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

②方向(真正方向:自西向东、参照方向:北逆南顺);

③周期(1恒星年:365 日6时9分10秒;回归:365日5时48分46秒);

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⑤地理意义(a.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

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

南北两侧依次递减;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

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余角即当地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纬线纬间距.

即:H正午=90-(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差)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

23.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极圈以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其余为温带——(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24.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下降0.6oC,

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高高低低;

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26.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

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其中阴天云层多时消弱和保温作用都明显;

27.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

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8.全球的热量平衡

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表面的热量收入与支出相等。

29.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30.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32.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

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33.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东亚季风:

夏季吹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成因: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南亚季风: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

夏季吹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冬季吹东北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34.锋面与天气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

锋面的雨区总是出现在冷气团一侧;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5.气压系统与天气

高压(反气旋)气流下沉,近地面由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

低压(气旋)气流上升,近地面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判断高低压方法:数值法——中低周高:低压,反之。

风向法——由中心向外吹:高压,反之。

气压值在1010附近的为近地面;气压值在600以下的为高空。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36.气候的形成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集锦

厦门市翔安一中2013年高三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

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自然日界线:零点所在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 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人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向东旧一天,向西新一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 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整理 必纠41个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的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 6、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与北京时间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数轴法),确定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过线减一日,向西过线加一天)。 7、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8、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注意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段进行计算。 9、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地方时为12时)。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太阳方位与日影方向相反。 10、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1、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北球为冬季。 12、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与冬至日、远日点与夏至日的区别。 13、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p=pgh)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4、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高考地理应考基本原理和规律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 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区时换算公式:所求区时=起时区区时±时区差. 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 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 昼夜

高中地理 原理规律大归纳

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大归纳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高中地理基础差应该怎么学

高中地理基础差应该怎么学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 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 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 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 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 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 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 调的文字) 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 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 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 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 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 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 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 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 [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 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母题导入 (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 形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 (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3)A 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人文地理知识点

第一章 一、地理学的三个阶段P1 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地理学进入近代科学阶段; 3、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内部。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P4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四、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德国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P24 1、形式文化区: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减弱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功能中心(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位置是明确的,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没有。 3、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通过感情或符号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P26 1、扩展扩散:【特征】(1)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目的性强,接受时就准备传播,不分等级,如同传染病一样;(2)等级扩散:层次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等级顺序;(3)刺激扩散:文化形式变化大,不是原封不动的接受,而是受刺激和启发后的改变;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摈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迁移扩散 三、文化景观研究3方面P33

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 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 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o)。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

空间:人文地理的基本本质Space: The Fundamental Stuff of Human Geography 一.前言 空间被视为是地理的基本本质,如此的重要使得人类学家Edward说,这好比是性一样,它一直存在,但是我们却很少谈论它。如果我们谈论此话题,也不提及有关技术或更严肃的话题。有些地理学家甚至讨论到空间都觉得相当尴尬。但是若是不讨论空间议题的话,那么地理就并不是一门很完整的学科。因此我们将简短地介绍空间的议题,说明为什么人文地理学家需要研究此议题。一些地理学者坚持必须要解释空间,了解空间的意义。 空间已经用许多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不同空间的观点所汇集成书本,可以找出一些准则,就如同哲学或物理一样。本书所要讨论的空间是有关于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这将涵盖许多页,因此,我将浓缩这些想法,形成一种可管理的形式,并且说明人文地理学者对空间的四种型态。用相关的观点来看待空间,而不是将空间看成是一种容器,作为产生这些过程的地方。 空间引起建造困难和连续的工作,以及带来不同事情(身体、动物和植物、人造物体、地景)来维持收集。因此许多不同空间得以存在,产生彼此的相关。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我们将这些构成空间的要素归类成四种不同的类型:经验、区块、想象、和地方。 二.第一种空间:经验结构 经验的空间是有关于我们日常生活发生的过程所建构出来的。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空间事物包括办公室、脚踏车、计算机、衣服、烘干机、火车、电视和花园路径等,但因为这些都是很世俗,因而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存在。事实上,近来地理学者有系统地探讨谦虚的内容、架构。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每天的生活所创出来的空间:测

考前必看专题:地理规律和原理

专题复习:地理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 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 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 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9时B.12时C.21时D.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月7日4时 B.1月8日11时 C.7月7日11时 D.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 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 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 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为00:00,B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学案四地理原理、过程示意图及各种变式解析 1. 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2. 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 3.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要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4. 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考点分析预测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这类题目侧重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用和说明各种原理图、过程图,领会和理解各种图所表达的含义;要运用提供的图表解释或分析说明某一地理现象、原理;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结合地图分析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规律;分析此地理要素对其它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原理、过程示意图已很少以教材中原图面貌出现,也即以各种变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如2000年、2001年江苏文科综合考题中的光照图。过程(包括流程)示意图也是近年来常出现在试卷中的,如2003年地理单课试题中的33题(全球环境问题)、34题第三小题(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2003年文科综合考试选择题5~7题。知识结构重建 地理原理图包括: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形成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示意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过程示意图有:风的形成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锋面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农业、工业投入至产出模式示意图,普拉托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示意图,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矿展示意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示意图.开垦荒地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示意图。 1. 判别原理图、过程示意图所反映的地理要素:分析判断各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说明原因或列出结构关系式。 2. 确定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问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之间的相互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气候、地形、水等条件与农业生产的联系,城市形成、发展与所处的位置、地形、山河分布、交通线等的联系等。 3. 比较相同区域、不同区域各种地理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确定试题中图文的一致性.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地理知识。 4. 预测本区域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5·对整个判断过程进行反思,形成疑问。运用地理规律.判断、分析、描述地理事物的合理性,也即检测所判定的地理事物是否合符逻辑、是否符合常理。 过程规律总结(要点梳理点拨) 判读分析各种原理、过程示意图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 1.光照图是原理图中难度较大的,常见的光照图有侧视图、俯视图、展开图、平面图、立体图等。变视图的难度就更大,以下就这类试题可能考查的相关内容及解题技巧作简要介绍: (1)判断南北半球(或自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及各条经纬线的度数。 A:根据给定的经纬线度数判定半球。 例l 如图4-1所示,甲图中经线从右向左数字变大为西经,且在160°W-20°W之间是西半球,纬

高考地理人教版总复习人文地理基本原理

人文地理基本原理 学习目标: 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内容: 一、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般因素:______、______ 突发与个性化因素:_____、____、风俗习惯、宗教、政策、环境问题等 年人口变化情况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___因素:新大陆、新矿产地、城市(美国的阳光地带) 2、___因素:驱逐出境、流亡、战争、宗教 3、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变迁(环境难民)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区: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入区: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_______________ ___因素、____因素、行政因素等 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回答

(1)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A.东南B.东北风C.南风D.西南风 (2)如果要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3)适宜在P点布局的是 A.钢铁厂B.造纸厂C.印染厂D.自来水厂 四、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___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___导向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 ___导向型: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___导向型:炼铝厂 劳动力导向型:_____ 技术导向型:_____ 变化: 工业原料投入的变化;生产工艺的进步;交通运输的发展;包装保鲜技术的发展;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重视。

高中地理学法指导

高中地理学法指导 一、明白学习地理有何意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主要涉及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除此之外,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二、明确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那为什么考不出高分呢?这就是没有搞清楚高中地理学什么的问题。那么,高中地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高中地理具有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部分地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部分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 其实,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习方法因人而宜。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佳学习操作模式,所以学习方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只能是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只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