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煤都”。

地下热水资源:全市有地热田3处,面积大,总量高,可采量多,并有一定的潜力区。地下热水除热能资源可以利用外,对发展矿泉疗养、养殖和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此外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太阳能,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是一个资源宝库。

1.3社会与经济

政府部门重点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内外贸易繁荣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然而大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工业结构调整尚需努力,地方财政尚需努力,城镇下岗再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深入了解大同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仍需尽快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一、1954年版总体规划(1954-1972)

城市性质:大同市是煤炭、电力、建材、

机械制造的工业城市,是京包、同蒲线上

的重要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旧城及城外周边

规划特点:

1、先生产后生活、偏重工业建设的总体

思路;

2、规划层次与内容明显欠缺,似为建设计划;

3、典型的“摊大饼”式的空间结构;

4、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二、1984年版总体规划(1984-2000)

城市性质:大同市是雁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以煤炭电力为主

的重要能源基地,是华北地区的重要铁路

枢纽,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的工

业为重型结构,在发展主导工业的同时,

注重轻工业的发展。

城市发展方向:向旧城以外的南部、

西南部发展,御河以东地区为城市发展预

留用地,避开老城独立发展新区。

规划特点:

1、提出了绿化系统及文瀛湖风景游览

区生态目标;

2、划定了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森林保护区等长远发展保障目标;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不够明确,原则不够清晰,控制不够严格;

4、放弃了古城整体性、真实性的保护理念,由整体性保护降为了片区和点状保护,由此行成了对古城整体风貌大面积建设性破坏的开端;

5、未能将御东区域纳入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范围。

三、2006年版总体规划(2006-2020)

城市性质:大同市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能源城市。

城市发展方向:以御河以东地区为城市主要发展方向。

规划特点:

1、城市空间布局中明确提出建设御东新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

2、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设御河生态公园、文瀛湖公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更为明确。

3、对城市发展目标预期明显不足,对区域地位下降面临边缘化威胁认识不够,产业结构依然单一,经济发展缺少动力,城乡一元化结构不够明确,空间结构主城单一集中,城市特色缺乏张力。

4、在主城区内散点布置建设的各类大型工业,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不利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四、2011年总体规划修改(2011-2020)

城市性质:国家新

型能源基地与国家循

环经济示范区、现代先

进制造业基地、多元文

化相融合的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

产旅游城市、中部地区

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

市与综合交通枢纽城

市之一、京津上游地区

的生态屏障。

城市发展方向:向

东(御东)、向西南(口

泉)为城市主要发展方

向。

规划特点:

1、城市定位中强调了产业、文化、生态并举,明确了发展旅游城市的目标。

2、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为:主副双城,协调发展;重组交通,优化联系;整山治水,修复环境;文化复兴,再现辉煌。

3、城市交通体系中对轨道交通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4、明确了城市产业以园区集聚发展为方向,但产业多元化预期不足,开发区工业用地的布置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城乡统筹发展。主城区逐步形成由城区、御东区、口泉区等组成的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

城市规模合理化。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万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7平方公里以内。具体规模要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铁路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系统。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

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

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落实。要进一步做好云冈石窟保护区范围内的治理整顿工作。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要重视大同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3.1 城市发展目标

历史文化价值复兴的示范。进一步挖掘大同文化名城的文物资源与文化内涵价值,形成以休闲旅游、文化体验为主的文化价值复兴发展格局。

中部城市崛起的支点。整合自身和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通过构筑联系京津冀城镇群地区和国家煤炭—能源基地的交通大通道,促进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使大同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

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全面加强民生事业和居住社区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步,建立起城矿一体化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3.2 城市发展策略

首先,应构筑面向北方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资源输出型运输格局,转变为经济要素和各类资源的汇聚运输格局。逐步向综合型的科技城市或文化创新城市转变。

其次,要加强与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和产业联系。一是要向东全面融入京津冀城镇群,加强与北京的文化与旅游联系;同时加强与天津、唐山等的工业经济与商贸物流联系,并加强矿产原料等物资集运联系。二是要提升面向于中西部地区的节点服务功能,在煤炭-能源服务与资源管理功能方面加强与晋中、陕北等地区的联系;同时注重与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的经贸物流联系。

3.3城市发展规模

人口方面。近中期,大同中心城区的就业岗位主要以消化“两区改造”的安置人口为主。远期随着大同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物流和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将对周边地区人口产生较强吸引力。目前大同市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将近160万。预计2020年可达170万,2030年200万。

在城市用地方面。未来大同中心城市的用地增长主要采取“协调新区建设与老城、矿区更新的关系,走存量挖潜与外延扩张并重”的模式。考虑到未来大同“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动力主要来自新产业区的建设、城市对内对外交通设施和路网的建设,新功能区的拓展,老城与口泉居住区改造(沉陷区、棚户区改造为主)以及新居住区建设等方面;此外老城和矿区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地和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大力调整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4.1.1 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和扩张,顺应产业转型和多元化发展

随着产业转型和多元化的推进,不仅对城市空间资源在数量上的需求扩大,对空间资源的质量要求也在提升,城市空间绩效或者说单位空间资源的综合产出需要提高。通过优化和调整,形成符合新产业结构的空间结构,是提升城市空间绩效的重要手段。

4.1.2 通过差异化政策推动城区、口泉、御东的功能提升

利用城市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的契机,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空间政策,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实现各种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空间绩效,形成功能有序、协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决定空间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

4.1.3 通过控制战略性空间资源来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对于大同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在产业转型和多元化过程中,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城市仍然是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合理布局,才能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同时减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为了建设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应在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识别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空间资源,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

因此,在城市扩展的主要阵地即新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重点是识别战略性空间资源,合理安排新中心、新产业区、对外交通枢纽地区等重要职能,并预先构筑完善的生态网络,为新区空间结构的形成打好基础。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4.2.1 主城:疏解老城、开发御东

通过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削弱御河的门槛作用,引导开发建设向御东集中。利用御东新区建设,安排古城的职能疏解,为古城改造、拆迁的部分居民和单位提供安置空间。同时,在御东安排区域性服务职能和新的产业职能,形成城市新的发展动力。

中心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一、御河以西

古城片区:大同古城及其周边地区,是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应加强古城历史风貌保护和恢复,逐步疏解人口,向御东转移行政办公、金融商务等职能,强化旅游集散和组织职能,以十字街为核心组织商业服务职能,保留古城的商业氛围和活力。应通过土地置换等措施,全部搬迁片区内的大齿等工业企业。东小城作为古城向御东的过渡地区,应加强空间形态与古城的协调。

城西北片区:目前部队、铁路等单位占地较多,上风上水方向,发展条件好。近期应进行规划控制,避免无序开发,远期待时机成熟,将编组站向城市外围转移,并逐步置换部队用地,优化道路系统,可适当安排职业培训等职能,铁路和编组站可改造为带形绿地。

城西南片区:推动同车向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搬迁,在原址部分建设工业遗产公园。加强该片区城乡结合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网系统。

城南片区:搬迁经开区城南片的工业企业,加强二电厂周边的防护隔离。加强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中村治理改造。城西南片区和城南片区位于未来主副双城的交界地区,处于整个城市的几何中心位置,近中期宜加强规划控制,为远景发展中不可预知的城市功能提供空间。

二、御河以东

御东核心片区:与大同古城隔河相望,是御东开发的启动区和核心区,是承担区域性服务职能的主要地区。在御河大桥东安排金融商务中心,在大同大学东侧安排行政文化中心。沿兴云路形成与古城呼应的东西向轴线,打造现代化城市景观。作为新区建设的启动区,要注重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合理配置,并利用御河、文瀛湖等自然景观,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绿化体系,优化人居环境,吸引城区人口的转移。文瀛湖西侧应结合行政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安排部分公共

服务设施,包括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设施。迎宾大桥东侧现检察院周边安排部分行政机关。

文瀛湖片区:包括文瀛湖东侧地区。调整绕城高速公路,安排休闲、度假、酒店等服务设施和中低密度住宅。经开区的南环路以北地区应逐步置换为住宅区和研发地区。文瀛湖南北两侧应保持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从马铺山至迎宾路的生态和视线通廊。

御东南部片区:位于御东核心片区以南,是御东新区远期开发的地区,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居住等配套服务,主要安排中高密度住宅。南环路南的滨河地区远期可安排市级商业中心,与古城商业中心构成一北一南两个中心。大塘公路沿线安排批发市场。

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升产业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向外搬迁污染严重的原料制药企业。在大塘公路沿线安排汽车改装产业园区,符合其公路运输大进大出的需要。在大塘公路沿线安排物流、仓储设施。大准线以东地区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远景发展备用地,可结合机场发展临空物流、加工产业。

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利用周士庄站安排铁路专用线,作为大齿、同车、柴油机厂等装备制造企业外迁地,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延长产业链,形成装备制造业基地。结合周士庄镇,安排配套居住和服务设施。在周士庄站北,结合大张公路,安排铁路物流、仓储基地。

4.2.2 副城:构筑中心、完善服务

副城应利用“两区”建设契机,完善城市服务职能,通过构筑新中心、梳理道路交通网络、构筑生态网络,形成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工业企业逐步搬迁,铁路及编组站远期可作为城市轨道利用。利用引黄水库,组织郊野生态公园。同时利用甘河、绕城高速绿带等生态走廊,形成与西部山体、十里河生态走廊衔接的城市生态网络。副城地区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以生态走廊形成隔离。

4.2.3 历史文化轴

历史文化轴以同云路、大西街、大东街、兴云路为依托,西至云冈石窟,东至文瀛湖,是联系古城、新区的城市主轴和紧密纽带,是展现大同历史文化风貌的时空长廊,是承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空间载体,是保障古城职能疏解的重要通道。

历史文化轴自西向东依次连接:云冈石窟——云冈景区入口服务中心、公园——大同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御河大桥——滨河公园——金融商务中心——大同大学——行政文化中心——艺术中心——文瀛湖休闲公园,全长约23公里。

云冈石窟至云冈景区入口段应作为主要的旅游通道,继续完善沿线绿化建设和景点组织,形成以云冈石窟为核心,包括周边景点的大景区;云冈景区入口至御河大桥段是展现古城风貌为重点的地区,要注意沿街景观的组织,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和恢复;御河大桥至文瀛湖的兴云路段是展现大同现代城市风貌为主的地区,与古城段一新一旧,交相辉映;文瀛湖段重在体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文瀛湖东以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作为轴线的终点。

4.2.4 城市拓展轴

随着远期城市南部地区的逐渐开发,人口分布的重心将逐渐与历史文化轴偏离,为了引导远期大同的有序发展,规划在城市南部以南环路、开源街为依托,形成与历史文化轴平行的城市拓展轴,在带状分布的主副双城中,与历史文化轴共同构筑东西向的主要轴线。

城市拓展轴自西向东依次连接:塔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口泉新中心——十里河生态走廊——城南片区中心——新商业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倍加造机场,全长约40公里。

城市拓展轴是加强主副双城联系的重要轴线,是组织大同产业和服务职能、体现大同新时期城市风貌的重要轴线。应建设贯穿东西的交通性主干道,组织BRT、轨道等快速公共交通方式。近期应加强南环路的规划建设,做好校南街-南环路、公园南路-开源街的衔接规划,对沿线用地加以规划控制。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建设相互交错,城中村问题较突出:目前矿区的服务功能区与城区用地开始相连,并纳入了大量村庄用地。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空间资源管理混乱,迫切需要加强空间统筹与整合。

二、古城整体天际线风貌特色保护欠佳,名城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古城城墙、城内众多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不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城内遗存不多的东南四合院街区大多年久失修、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城内大量新建建筑阻挡了传统建筑的天际线、视线通廊,景观冲突严重,如十字街(大西街、大东街、大北街和南关街)的建筑风貌千奇百异。

三、口泉御东发展不足,配套服务相对缺乏。口泉地区过于强化生产职能,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少,显示出市场对该地区的发展缺乏信心。御东地区的发展以较分散的点状开发为主,御河西岸热火朝天的房地产开发与御河东岸的寂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内外交通组织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对外交通煤运为主,货运枢纽作用不足。现状市区交通枢纽偏于北部和西侧,不利于城市拉开框架,对城市外围新产业园区的支撑也不足。内部交通有待完善,交通引导作用不足。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可以预见的是,在产业转型和多元化的推动下,大同城市空间将同时面对规模的扩张和结构的重组。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规划引导对于解决城市空间结构的问题并形成有序、高效的空间结构至关重要。

在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中,针对地区差异较大的特征,既要加强整合和协调,同时应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政策。在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中,新中心的选择、产业布局的调整是历次规划的重点内容,同样也是本次战略规划不可回避的重点。

第6章总结

大三下学期在韩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11级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课程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名城的建设思想,认识了大武汉近些年的发展蓝图。在课上同学们听取老师的悉心教导,积极表达自己的规划想法,与老师的授课形成共鸣。课后我们认真复习总结,查找资料,在参阅世界著名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增长了对世界认识,扩大了视野,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城市规划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广泛涉猎各式各样的文献资料。就我个人而言,在查找大同城市规划文献的过程中,对家乡在山西省、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以后家乡的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们大学生与家乡乃至国内城市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身为资源环境学院的一员,我们更担负着规划和美化城乡的使命。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后为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大同市

[2] 中国项目咨询网:城市总体规划任务.2011年12月

[3] 城市设计价值研究·东西部经济研究院内部论著(第21期规划价值研究).2012年4月

[4] 山西省人民政府.2012年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3月

[5] 徐辉.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2012年3月

[6] 《大同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08—2030年).2008年3月

[7] 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本质和观念

[8] 王静霞. 新世纪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展望.2002年2月

[9]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综合篇)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上海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二零零七年五月

编制说明 近年来,随着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的新领域、新热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和谐城市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空间规划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规划领域,地下空间规划的编制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不利于城市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管理。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中城市的中心城区以及重点规划建设地区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与最新科技,分析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建设的成功积累与经验教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并充分考虑与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层次、内容、方法、深度、成果文件、以及编制与审批的程序等提出要求,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编制工作,并为正在研究制定的《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规范》 联合编研组 2007-05-18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联合编制研究单位: 一.主编单位与负责人 同济大学束昱 二.参编单位与负责人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迅 2.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石晓冬 3.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国强 4.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陈志龙 5.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瑶玲 6.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顾新 7.清华大学童林旭、祝文君 2007-05-1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国也已编制完成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向世界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此相随,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2008年底的30.4%。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65%。经济与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我国城市发展沿用“摊煎饼”式的粗放经营模式,表现在城市范围无限制地外延发展。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大部分城市占地成倍增长,图1.1位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热岛分布图。根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060个左右,7亿-10亿人将在城市中居住生活。 据统计,1986年至1996年,全国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963万亩。这比韩国耕地总和还多。平均每年占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的耕地,这是已经考虑了开发复垦耕地7 366万亩增减相抵后的结果,实际上开发复垦增的新耕地质量较低,3亩以上才能弥补原l亩耕地的损失这一现象到如今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以2008年为例,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8.257 4亿亩,加上复耕补充的耕地,仍净减少29万亩。由于城市一般位于自然条件较好区域,所以耕地减少中优质耕地损失十分惊人。如1991年至1995年,全国水田减1004万亩。按照城市化发展的相关分析,以目前人均城市用地100m2的水平计算,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发展将再占地1亿多亩,按人口平均,中国是耕地资源小国,人均仅有1.44亩,仅及世界人均值4.65亩的31%,图1.2为北京市1987年与2001年城市绿地比较。图1.3为北京市1993年与2001年用地比较。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题

城市规划原理案例分析 例1:我国东部某市人口规模45万人,编制了以 制造业、商业为产业发展方向的 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图示为总体 规划中的道路交通规划。一条与 其他城市相连的一级公路经过城 市西侧;现状有一条铁路由城市 北部穿过。并设有火车站;西江 由城市东侧穿过,航运发达,客 运、货运均有较好的基础。 请指出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修改意见。并作指示性 的修改。 道路交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 (1)过境道路穿越城市,不合理; (2)城市主、次干道穿越铁路过多; (3)东西向主干道偏少; (4)沿河两岸,东西向联系道路偏 少; (5)铁路穿越市区,对城市影响较 大; (6)铁路客运站内主干道穿越,不 利于站线布局; | (7)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以及 轮船码头布局分散,不利于交通换乘; 修改建议: (1)过境公路西移,与城市在南北各预留一个出入口; (2)将客货混用的港口码头调整为客运码头和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布置在城市北部仓储区和工业区,客运码头布置在城市中部,靠近铁路客运站和长途客运站; (3)增加东西向主干道密度; (4)加强沿河东西向联系,增设过河主干道; (5)铁路从城市北部穿过,或将铁路客运站规划为南北出入口,方便南北两区使用;(6)减少干道穿越铁路。 例2图为某城市的总体规划示意图,表达了城市干道网布置与地形地貌、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试评析其主要优缺点 优点: < 1.主次干道布置顺应了山势河流 2.沿东西向城市中心大道布置城市中心公建有利于组织城市特色,西为西山风景区,东为客站。 3.工业、仓库用地区位合理,对外交通方便,靠近货站。 缺点:

1.沿铁路西侧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担过境交通功能,两侧布置了市中心公建,影响了交通功能的发挥,道路功能混乱。 2.工业、仓库区内部没有规划道路系统与城市其他用地缺少联系。 例3:图示为某城市2000---2020年总体规划。该市为南方一座中等城市,规划人口35万人。城市西侧为由山和湖组成的省级 风景区,一条省道沿南北向经过 该市。 请指出城市布局和交通方面的主 要问题。 分析如下: (1)工业用地布局分散,临近风 景区的工业用地位置不合理。二、 三类工业用地与教育科研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之 间缺少隔离带。 ? (2)城市南侧缺少公共设施用 地。 (3)仓储用地位置不当,不利于 使用,同时也对居住区造成一定 影响。危险品仓库距离居住区过 近,而且缺少必要的隔离带。 (4)污水处理场不应布置 在城市水系上游。 (5)快速路穿越市区,不 合理。 (6)道路网没有结合河流 布置,不合理。 (7)机场距离城市过近, 机场端净空穿越市区,不合 理。 例 4 某地级市总体规划确 定,主城区在现状基础上仍 分为5个组团,该市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有3条河流, 主导风向东北风。现状常住人口60万人,规划为90万人(见现状图和规划示意图) 规划要点: 1.城市性质:省城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基地。 2.总体布局:为“二主三副”的组合型布局结构,二个核心A、E组团;三个副组团即B,C,D功能组团;各组团之间保留农田和生态绿地进行分隔。 ? 3.道路交通:新增高速公路出入口3,规划连接各组团的城市快速路系统。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1 河南城建学院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题目:河南某地下停车场的规划设计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 12 月23日 完成时间: 2014 年 01 月03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7) 一、地下停车场总图设计 根据所分配的大致区域和具体方案参数情况特别是周围地面道路和建筑情况,设计地下停车场的总图设计,布置停车场的功能区划分。

1.1 总图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如下: 1)场地的建筑布置、形式、道路走向、行车密度及行车方向;2)是否有其它地下设施;3)周围环境状况;4)工程与水文地质情况; 5)要考虑地面出入口一侧有至少两辆车位置的候车长度;6)停车场应有明显的标志,并按规定设置标线;7)单建式停车场要考虑车库建成后面部分的规划。 1.2 功能区划分及面积说明 根据设计提供的原始条件,对于附建式停车场,附建式停车场受地面建筑的平面柱网的限制,利用的是它的地下部分,其平面布置受地面建筑的影响。 总图设计功能区包括:出入口、停车区、管理区、辅助区等; ⑴、出入口:进出车用的坡道、地面口部及口部防护等

此次设计准备采用直线双车坡道,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表4.1.7中规定,小型车坡度选用15%左右,高长比值约为1:6.67,并且采用由线缓坡道,坡道所占面积大约是170m2左右。地面中部设置挡水段,同时搭建拱形雨篷。 ⑵、停车区:停车间、行车通道、步行道等 此次设计是在建筑物的地下一层设计停车场,因此辅助设施就占据很大的面积,停车区面积大约是1800m2。 ⑶、管理区:门卫、高度、办公、防灾中心、卫生间、楼梯间等 门卫、调度、办公、防灾中心在所提供的原始条件中找不到,可能设置在地面,卫生间所占的面积是30m2左右,楼梯二处。(见附图) ⑷、辅助区:风机房、送风机房、排风机房、低压配电室、防护用的设备间等 据原始数据可知,风机房:54 m2,送风机房:55m2,排风机房:47.5 m2,低压配电室:43 m2。 1.3 总的形状、建筑面积说明 此次设计的停车场的地面建筑的形状基本上是直角梯形,建筑方位台附图所示,停车场的建筑面积2841.1m2,坡道面积170m2,停车区面积1800m2左右,辅助区总面积800m2(包括行人通道) 1.4 防火等级划分、通道数量要求及说明(防火规范)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表3.0.1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一.济宁市北湖生态新城总体规划设计分析 1.规划定位为:济宁城市的主中心,全市的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 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 2.城市总体定位为:一个以水为特色的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定位为:一个城水交 融、生活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新区。 3.主要职能:济宁主城的新城中心,以旅游度假为中心、行政服务及商务办公为 主线,居住生活为支撑的城市新区。 4.用地规模:北湖生态新城规划总用地约97平方公里,行政辖区用地面约57平 方公里,其中滨湖路以南的度假区用地约25平方公里,滨湖路以北的区域除去水域的建设用地约32平方公里。即除绿地面积9平方公里,其他建设用地2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6平方米。 5.规划的总体功能结构为: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 ?一轴:城市发展主轴:是沿北湖路由老城中心往北湖延伸的城市发展轴。是城 市核心发展轴,重点发展综合服务功能。 ?一带:是京杭古运河文化发展带。是济宁运河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的重要空 间,也是本片区的特色之一。 ?两区:北部的城市建设区与南部的北湖度假旅游区。 ?四心绕一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度假服务中心四个城 市中心围绕北湖湾布置,共同构筑济宁滨湖城市中心区。 6.片区发展策略 ?01片区:铁路北片区,规划范围日荷铁路以北,荷花路以西,梁济运河以东, 北到规划界限。规划用地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0.9万人。该区是产业转移区,近期逐步将规划区的工厂转移到该区,适当发展无污染工业,作为近期的经济支撑。 ?02片区:荷花片区,规划范围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济安桥南路,南起高压走 廊, 北至日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4.2万人。由于该片区邻近老城区,是近期重点建设的居住区,包括安置和部分房地产开发。 ?03片区:文体片区,范围由东起北湖中路,西至梁济运河,南起外环路, 北至 高压走廊。规划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1万人。该区以高教园区及文体中心为重点,建立济宁文化体育设施基地。 ?04片区:古运河西片区,规划范围东起京杭古运河,西至北湖中路,南至外 环路。规划用地面积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7万人。本片区以运河文化为中心,建设济宁运河之都的风貌。 ?05片区:古运河东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南起礼贤 路,北到规划边界。规划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该区是近期居住重点建设区域,沿古运河建设运河文化区。 ?06片区:南环片区,规划范围东起洸俯河,西至京杭古运河,北起礼贤路, 南到望湖路。规划用地面积2.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6万人。是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 ?07片区:北湖湾东片区。规划范围北起外环路,南至北湖北堤;东临洸俯河, 西至经北湖路。规划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1万人。商业金融业为核心,完善配套居住。传承运河文化精髓,将石佛村打造为“江北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重庆西部物流城规划及中心区城市设计

概要 重庆市是长江上游最大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初步形成的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为重庆市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委市政府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高度重视,重庆发展大物流产业的计划正抓紧实施,物流已经成为重庆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水路与铁路运输是重庆大物流发展中的重点,大力发展水铁联运是提升重庆物流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设计背景 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国十八个铁路集装箱节点站之一,同时更是铁道部所定中国五大铁路物流中心之一,它的开工建设,使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有条件成为重庆一个新的物流高地;市政府在重庆市主城区集装箱物流枢纽“一基地四港区”总体布局中,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确立为“一基地”,在重庆物流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沙区城市格局“东中西西”四大板块中,西部新城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重庆市主城区向西拓展的主要城市空间。它实际上承载了沙区“一区三高地”定位中的全部三个高地,即中国西部教育高地、高新技术高地、现代物流高地。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二、设计目的 对作为西部物流高地的现代物流产业城,在产业布局、空间形态、交通组织和风貌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提出物流城整体概念性规划构思,并对物流城产业链进行策划及规模预测,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同时将物流功能及物流延伸出的商贸、居住功能三者有机融合,并妥善解决交通问题,使之符合现代物流高地的功能定位。 三、设计理念 物流顺畅统领商脉绿色环保生态宜居 四、设计构思 以缙云山、中梁山为绿化山体背景,物流城处于两山环抱之间,通过梁滩河水系以及一纵线、二横线、渝遂高速动脉,伸展、延伸,进而与重庆、西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相联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心现代物流基地。 通过打造特色的物流功能区,进而带动商贸功能、城市配套等功能,形成一个集物流、商贸、居住、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生态综合物流城。 五、中心城区分析 5.1区位分析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 本次规划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坪?坝区是重庆市的西大门和重要交通枢纽,是重庆市主城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和成都市的必经之地,不仅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而且是重庆市的商贸和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坚实的基础。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大纲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总复习知识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首先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律,介绍了全世界城市经过四个阶段实现了城市化,丰富和发展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功能。 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全世界城市化的过程中按照发展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城市初期吸纳劳动力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容量外延扩大,完成城市化的第一阶段。城市通过再开发市中心,内涵式扩展完成了城市化第二阶段。城市郊区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了,外延式和内涵式并存过程完成了城市化第三阶段。目前的泛城市化现象,使世界进入城市化过程的第四阶段。 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都面临“城市化病”现象。但是不同的发展历史呈现不同的现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面临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城市郊区化和泛城市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滞后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前者表现为城市人口负增长和出现城市群;后者表现为城市工业化程度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是城市化的关键;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及环境要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城市容量又称城市空间容量或城市环境容量,是指城市空间在一定时间内,对城市人口、静态物质(建筑物和各种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的综合容纳能力。理论容量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根据城市性质、自然条件和经济地位、发展远景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实际容量是一个城市某个阶段实际存在的城市空间容量。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一般以人口密度衡量;土地容量,表现为各种用地指标。城市容量的计算方法。 理论容量与实际容量间的关系: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城市发展不充分、有发展潜力或空间。理论容量等于实际容量,城市处于发挥其机能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发展活力。理论容量小于实际容量,城市出现恶性膨胀,城市病出现。 城市规划要解决城市的四大功能布局和协调: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规划的期限: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10年。 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基数。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有产值推算法(劳动平衡法),职工带眷系数法,统计分析递推法,数理统计法,城市性质类比法。一般都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辅助校核,再根据城市环境、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决定。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态和演化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层次上分为内部空间(城市各功能区)、外部空间(卫星城、郊区、飞地)、群体空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空间结构内涵用密度、布局和形态评价。 城市密度表现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城市不同地段经济活动聚集程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完整版)同济大学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地下空间规划知识点摘要 一.绪论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地下空间 1.2 城市规划与地下空间规划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1 节约城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节约化的发展模式。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经验:把一切可以转移到地下的设施转入地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地下空间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 1.3.2 节约城市能源和水资源 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隔热性,热稳定性和封闭性,可用来贮热贮冷,贮藏水资源、电能和工厂精密生产。 1.3.3 缓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1)缓解城市交通矛盾:地下停车库容量大,用地少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建筑杂密,绿地减少(3)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抵御战争空袭,地震,风暴,火灾。地下救灾物资(4)有效解决“城市综合征”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二.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 2.1 国内外地下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2.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需求量研究 2.2.1 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 2.2.2 国内研究成果和实践 2.3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后发优势 三.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3.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3.1.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本作用:作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和管理城市地下空间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核心任务: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地下空间安排,探索和实现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功能之间的互相管理关系。 主要任务: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布局,协调地下与地上、地下与地下的建设活动,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依据。基本任务: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尤其是城市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地面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3.1.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地下空间开发不可逆,一次到位,长远考虑,留有余 地 (2)地上地下相互协调的原则:地下和地上空间形成整体 (3)远期与近期相呼应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落到实处,切合实际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的原则: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相结合 3.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 3.2.1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地下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步骤如下: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开发利用的现状,勘查地质状况和分析发展条件 (2)研究确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提出发展规模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进行空间布局,综合确定平面和竖向规划 (4)提出各专业的地下空间规划原则和控制要求 (5)安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6)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老城区以解决城市问题为主, 新城区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为主。 3.2.2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特点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系统性的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