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通关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

表9-1宣传的历史

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

表9-2宣传的概述

考点三:宣传的特点★★

(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

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

【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

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

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

9.2考研真题

一、概念题

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

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

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

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

二、简答题

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

(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

(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江西师大2018、2014年研)

(4)“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的联系和区别。(人大2017年研)

3.简述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关系。(陕西师大2018年研)

4.什么是“新闻宣传”?在“新闻宣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湖南师大2016年研)5.宣传的三要素。(华农2012年研)

三、论述题

1.试述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聊城大学2016年研;中传2014年研;清华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试简述传播与宣传的关系。(中传2019年研)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上海大学2019年研)

(3)宣传和新闻的异同。(重庆大学2019年研)

(4)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四川大学2018年研)

(5)新闻、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及联系。(兰州大学2019年研;上海交大2018年研)

(6)简析新闻与宣传的区别。(湖南大学2016年研;华中师大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4年研)

(7)试论新闻和宣传的异同。(中传2011年研)

(8)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宣传和新闻视为一体,但新闻与宣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请论述新闻与宣传有什么不同。(北京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9)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西安交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7年研)

(10)论述新闻、宣传、舆论之间有何异同以及联系。(上海交大2018年研)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 (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 (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 (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 (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 (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 (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 (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 (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2.公民新闻 3.宣传者 4.客观性报道 5.新闻框架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 一、概念题 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①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指一定社会中有着共同的利益,面对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意见、态度的人。②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它或是社会现象,或是社会问题,或是社会伦理,也可以是突发性的社会事件。③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实际就是针对特定事物所形成的判断,以语言或行为形式表现出来,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评价性。④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公众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一致意见要成为具备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其间必须经过公开表达的形式向社会传播。 5.舆论的持续性 答:舆论的持续性,又称“舆论的韧性”,任何舆论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它与舆论客体的情况有关。如果人们议论的客体所体现的理念与公众差距过大,或“问题没有解决”,舆论持续的时间就会较长。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一、概念题 1.新闻客观性(上海大学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内容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它对于新闻事实的见解,主要通过客观的叙述形式,凭借事实本身的逻辑表现出来。 2.公平原则(北大2006年研) 答:公平原则,又称“平等原则”,是指新闻传播的公正性,即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公正性也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公平原则的含义是:传播工作者负有社会责任与职业道义,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地从媒介获得信息,发表意见,进行申辩和反对他人观点的权利与机会,传播工作者不享有传播自己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并以个人意见与片面事实压制他人意见与其他事实公开传播的特权与自由。 3.客观理念 答:客观理念,又称客观精神,是客观性原则精神层面的内涵。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必须

始终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自觉地将对象与自身加以区分。客观性的本质在于传播者的超然性,即“新闻工作者摒弃个人好恶,主观世界服务客观世界,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 4.客观方法 答:客观方法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是客观原则的内涵之一。在操作层次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以一种公正、超然以及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就行了。”具体而言,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①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②以五个w报道;③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④引述当事人的话;⑤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⑥不采取立场;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5.客观性报道 答: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运用引语;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6.新闻的倾向性 答:新闻的倾向性是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新闻理论十讲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 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 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 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 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新闻≠舆论 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 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 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 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 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 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 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 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看大师“讲”新闻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安生 合上书本,第一印象,与之前读的《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那样的学术论文截然不同,摒弃了抽象的论述,而是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犹如亲临课堂倾听陈力丹老师讲课,直白生动,深入浅出。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讲话、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另外,正如作者在“写在前面”所说“不说套话,可能是本书的特色”。读完本书,受益颇多,对新闻学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又深入了一些。 第一,形式新颖。 本书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每一节犹如一节课,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另外,因为本书是由录音整理, 作者结合自身经验,用第一人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好像一位长者站在对面与你交流心得, 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直白生动,深入浅出,结构上跳出了原有新闻理论教材的套路, 讲得让人入境。而讲课的同时,又像是在同你交流、讨论,激起你的共鸣,引发你的思考。 第二,厘清新闻学的基本概念。 不管是作者对新闻的定义的分析,还是宣传、舆论,亦或是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甚至是“有闻必录”。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评。 第三,审慎、批判的学术态度。 例如开篇时,作者说不是讲什么是新闻,而是“通过比较来体会‘新闻应该是什么’”。再如,提到舆论时,“你必须要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作者举出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以示佐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要点整理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宣传 一般来说,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时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合起来说呢? 这是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传播,也可以夹杂着宣传的成分。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新闻和舆论是什么关系呢?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新闻反映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新闻页可能没有反映舆论。 五、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 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 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2、文化封闭,在认知上趋向于同化对象,对外部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内部协调比应对外部 更有现实价值。 3、内圈往往是进入外圈的必要精神基础。 4、圈层间具有内在的彼此渗透性和灵活的伸缩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传播结构的特征: 1、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 2、上一层次比下一层次获得较多的信息。 3、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管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4、一旦外部真实的信息扩散,社会顷刻瓦解。 现代生活传播结构的特点: 1、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发散的活动趋势。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三讲 新闻真实)【圣才出品】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概念题 1.新闻的真实性[湘潭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人大2006年研]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其内涵与其他领域的真实性,有所不同。理论家运用概念和推论达到对现实的真实概括,文学家运用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新闻工作者则是通过对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变化的具体、准确、一丝不苟的实录,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新闻不容许有任何虚构或合理想像的成分。 2.具体真实 答:具体真实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某一具体报道的真实。就新闻传播的实际运作来看,具体报道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实的报道。在实际传播活动中,具体报道的整合要符合现实生活的整体面貌。整体面貌的情况将直接依赖于具体报道。但新闻报道整体真实的要求,使其对具体事实的选择要考虑它与整体的关系,具体真实将对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产生影响,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新闻报道的真实。 3.整体真实 答:整体真实,是指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全体”报道,是否反映了事实世界的主要状态、主流方面、主导趋势,如果是,就实现了整体真实,如果否,就未达到整体真实。整体真实针对的不是具体的新闻报道、具体的事实对象,而是新闻媒体、新闻传播界所有具体新闻报道构成的“全体”。整体真实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具体报道的整体真实。中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某家具体新闻媒体也可以称为个体新闻媒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作的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宏观层面的整体真实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新闻媒体全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4.炒新闻 答:炒新闻是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近几年来,对新闻真实性威胁最大、危害最烈的就是炒新闻。炒新闻的背后,必有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驱动,其中有的是社会上的职业骗子,专门造假新闻骗稿费。 5.“合理想象” 答:“合理想象”是指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这一术语,是在讨论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时提出来的。然而,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不允许以可能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为依据。以已知的事实去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这是逻辑推理的任务,而这种推测也只有在得到事实证明后才能成立;用想象来写作,这是文学的创作方法,不能用在新闻上。如果“合理想象”可以成立的话,记者就可以凭他的主观想象来写新闻,人们就无法核对事实,就很难保证新闻真实。 6.新闻失实 答:新闻失实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新闻未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新闻事实,它是以客观的新闻事实存在为前提的,与假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圣才出品】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 一、概念题 1.喉舌论 答:喉舌论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是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喉舌,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早在19世纪初,资产阶级报人都纷纷以国民的耳目喉舌自居。马克思也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将报刊的职能定性于与政治的关系,肇始于这篇文章。 2.多元功能 答:多元功能,又称多样性功能,新闻机构从事的主要活动是传播活动,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传播活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业的功能是多样的。对于新闻业的功能,代表性的观点有:①拉斯威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②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施拉姆与波特的“三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实行、麻醉精神)。我国学者主要从新闻媒介的角度对其社会功能做出概括: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

3.基本功能 答:基本功能,是指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职能。在中国的环境中,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中,传播新闻、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是最基本的功能。传播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公共舆论机构;传播者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监测者、瞭望者。因而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测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传播者通过报道新闻的方式,营造一种信息环境,使新闻收受者的观念、态度甚至行为方式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强化或转变,这就是舆论引导。 4.核心功能 答: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是传播新闻,这也是新闻媒介的核心职能。原因包括:①新闻传播现象,根源于人们的信息交往需要、新闻需要;新闻传播业的诞生,根源于对新闻信息的规模化需求。这一切都表明,新闻传播业、新闻媒介的核心功能只能是传播新闻的功能。 ②传播新闻能够成为核心功能的另一根据在于,其他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新闻传播,是新闻功能的延伸。 5.新媒介(四川大学2009年研;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新媒介”或“新媒体”是一组概念的集合,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媒介。目前来看,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媒介”或“新媒体”也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 6.大众传播[北师2005年研;复旦大学2004年研]

新闻理论十讲原文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 一新闻不等于宣传 一般说来,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宣传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治宣传,一类是商业宣传,政治宣传中,观点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会回避这种宣传。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宣传有很多种,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目的是其中一种,新闻和宣传不是一回事。 新闻和宣传的差别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的容一定要有实在的容,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容,宣传则不一定,宣传注重的是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新闻的容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新鲜的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容,多数已有,通过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传播的容除了新异之外,本身应该是具体的事实,而不是套话空话。 4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摆一个实时传播出去,过了这个点,再大的事实也没有了价值。宣传者可能及时把握事实,选择一个能够够产生宣传最大效果,对宣传者最有利时机说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传播没有控制对方的意思,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宣传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另一点,宣传不愿意说不利于自己的,只愿意说对自己有利的,与新闻不同。 宣传是有目的的,就会存在目地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因而存在道德悖论。马克思说,要求的手段即是不正当,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目的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应该也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值得怀疑。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罪恶。 新闻含有的宣传成分有可能来自提供者。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把宣传当新闻,宣传里没有新闻,很生硬,形式上很热闹,没有受众。 新闻中可以包含宣传,有的是记者自己主动宣传,例如现在的一些环保新闻。不过,这样的新闻在学界受到质疑,因为不符合新闻职业的客观原则,有些新闻含有宣传成分,则来自新闻提供者。 二新闻不等于舆论 舆论实在社会中自然产生,自在的意见形态。是自在,不是自为的,自为就是有组织,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舆论不是随便可以说的,在一定围,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个时候意见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说舆论认为,要求调查数据作支撑,或者要有一个大体的估算。某种意见低于一定总体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整体中,这种意见只能说是少数人的意见,但绝不是舆论。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时,但多数新闻报道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这时,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媒体是舆论的载体,理论上可以这么说,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陈力丹

新闻大学 · 新闻理论·JOURNALISTICIJNIVERSITY2006年第l期总第87期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学久远的命题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禁止在报道中直接、公开地采取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 新闻客观性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始终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原则—这是《维系民主》首先要证明的一条结论。该书也因此而宣称新闻客观性是“不死之神”新闻客观性何以一直成为北美传媒中的“不死之神”呢? 第一,客观性可以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特别是媒介与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遵守这些客观性准则,新闻媒体就保持了自己的稳定性和保证了接近官方信息源而不必牺牲政治独立和中立的公众形象。”(56页) 第二,商业逻辑催生了新闻客观性,[7]“拥有经济头脑的报业老板意识到一份报纸应该面面俱到,仅有偏执的政治内容是不够的”,因为“为了获得大量潜在的读者群,新闻得被认为是公正的才行”。(47页) 第三,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批评和“逃脱责任”的一种“策略仪式”,通过这种“策略仪式”,“记者可以确立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假值,使自己免于编辑的责难和因诽谤而吃官司这样的危险,还可以使他们不必为报道中暗含的价值观或后果负责任”。(23页) 论述新闻客观性的范畴。 从新闻道德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种规范化的理想、一套新闻采写编的工作标尺。这些目标包括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记者的超然与中立态度。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对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假定。这些假定是:事实与价值之间、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相互隔离是可能的,“反映世界”或“全真地捕获世界”也是有可能的。第三,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闻客观性是一套采写新闻的实践和“统一的技术标准”。第四,新闻客观性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以种种机构化了的形式体现出来。新闻客观性是在特殊的机构框架中运行的,并且不是简单被动地反映,而是参与了这种框架的组建。第五,新闻客观性是有关新闻的公众话语中的一个活跃部分,是受众对新闻期望的共识的一部分。(60一5页)新闻客观性在《维系民主》中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概念,而是一套完整而周延的“体制”。这种“体制”不能不让人联想起法国哲学家福柯(M.FouCault)对于话语“体制”的研究,事实上,《维系民主》一书的作者也承认,他们对于新闻客观性的分析部分地得益于福柯的方法。(96页)在他们眼中,新闻客观性既是宏观理论,又是微观实践;既是渗透到新闻体制、新闻理论、新闻伦理到新闻采写编排各个领域的一种职业精神,又是一种文化形式和一套高度程式化了的操作性很强的程序。〔’。〕上述五个角度是互相依存、难以分割的。前两个角度的共同点在于,把新闻真实视为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之一。真实是客观性首当其冲的要素,而“真实地反映世界”也是有可能实现的。第三与第四个角度的共同点则在于,把新闻客观性看作一种形式、结构,包括新闻采编的形式、新闻机构的结构(譬如广告部门与编辑部门不得混岗等)。第五个角度则表明,两位作者并没有忘记受众一方,新闻客观性往往成为受众在批判记者或新闻报道存在偏见时所采用的标准,这种标准兼有客观性理念与客观性形式的意味。因而,倘若允许我们用一句比较简洁的话来概括《维系民主》对新闻客观性的解释,那便是:客观性是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换句话说,作为形式的客观报道与作为客观性理念之一的真实性要求,是新闻客观性问题的两个大的方面。 我们以往探讨新闻客观性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与形式之间各执一端。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执哪一端,虽然从一方面看都有些道理,但毕竟失于片面。譬如,客观性的形式很有可能为有意操纵新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八讲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圣才出品】

第八讲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一、概念题 1.素质 答:素质,通常是指构成一个人的基本品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人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对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高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三个方面。 2.新闻道德[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种,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新闻道德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反映的是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遵循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拥有的道德观念、道德品性等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新闻道德,是指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业的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或者大众传媒自身,遵循一般的社会公德(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公德联系较为密切)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新闻职业道德由两部分组成: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 3.新闻传播职业规范[人大2011年研] 答:新闻传播职业规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

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一般以“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等形式规定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品格、思想与作风,以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其内容大致有社会责任、指导思想、品德修养、立场态度、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 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 5.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复旦大学2011年研;华师2008年研;人大2007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研;南京大学2004年研] 答: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在新闻业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信念,构成“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更不是媒体本身。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摆脱党派和团体的立场准确地报道事实。 6.新闻评议会[社科院2004年研]

新闻理论十讲 Dean笔记

第一讲新闻——叙述真实 ※新闻≠宣传 新闻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即“传者扬其理”。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表现在: 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要有实在的东西,能够消除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疑惑或者给人新鲜的信息内容。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重复:新闻的内容一般是新鲜和异常的信息,宣传的内容多数属于已有的,需要反复说,加深印象。 3)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内容本身是具体的事实,而非套话和空话;宣传的目的要像接受者灌输一种观点、一种对某种事物的认同。 4)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把事实传播出去,宣传者可能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但可能会选择一个能够产生最大宣传效果的时机才透露出来。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没有控制对方的目的;宣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然后控制人们的行为。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报道有争议的事实时,要把争议双方(或多方)的说法都说到,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编辑在编排版面的时候也要考虑版面平衡问题,不能一版全是好消息或全是坏消息;宣传则相反,会有意突出某一点,遮蔽某一点,所以说宣传带有倾向性。 注意:除了不同,还要分析新闻与宣传暧昧的关系。 ※新闻≠舆论 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一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时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这一分法主要依据运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但新闻可能没有反映舆论,因此二者不能等同。 ※中外新闻观 西方最早的新闻概念源于《圣经》的传教,对传播者来说有一定的宣传目的,对手穿着来说,是指新鲜的事情和观念。在西方文化意义上,“新闻”一词是“新”的含义,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这个事实要求新鲜、有趣。 最初的时候,欧洲的新闻业没有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和商业宣传的义务。后来,有了广告,是新闻传媒经营部的工作,但不是新闻编辑部的职责。 19世纪中叶以后,大众传播业兴起,主要工业国完成了从党报时期向商报时期的转变,新闻传媒与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开始分家,转变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传播行业,形成职业道德。 中国新闻传播中伦理道德层面的要求较为强烈,宣传成分较多。中国传统对待信息的办法,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和选择的,对不符标准的信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造成对外的文化封闭,对外的高度警惕和同化对方。 中国古代的舆论,在不同的圈层里实际上都是由地位较高的长老或豪右掌控的,他们通过舆论对圈层内部信息导向的控制相当成功。这种舆论的存在,加深了群体对个体的干预,是制约个体使之符合一定传统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言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往往能举人也能杀人。如人言可畏。 在社会传播结构上,中国古代只有下对上或上对下的信息传递,不允许同级之间传递信息,害怕权力不稳定。这造成社会组织高度统一,但社会是分散的;上一层比下一层获得较多的信息,由于个人的主观因素较多地渗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主观意向的遮蔽,任何层级获得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 从历史传播结构上看,人们的观念呈现因袭、改良、折中、求同等特征,缺乏求异、否定、革命、偏激等。 ※新闻的定义 我国现代语言文字中对“新闻”的含义实在太广泛了,包括10种:1)指新闻体裁中常见的一种,消息;2)指各种新闻报道的总和,包括各种各样的报道形式、体裁;3)指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媒介形式);4)新闻行业的总称;5)各种新闻业务工作及其延伸,采写编等;6)新闻传播学的教育、研究;7)宣传;8)舆论;9)刚发生的事实;10)通讯社或通讯社的新闻稿。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将新闻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篇文章在是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作出。 李大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读书笔记《新闻理论十讲》是陈丹力教授理想状态下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新闻理论教材。摒弃抽象的概念用第一人称,直白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在浅显易懂中由浅入深地了解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十讲,分别从新闻与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新闻报道的内涵相关法律规定。是一本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同时是了解新闻专业的基础读本。 第一.为我们明晰新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如第一讲新闻与叙述事实为我们区分新闻与舆论、新闻与宣传的概念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新闻的定义,而我国则是以陆定一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其中作者指出“有闻必录”与新闻的客观性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最早出现“有闻必录”是在19世纪末 是一种新闻招徕的广告语言从来都不是新闻客观性的内涵表述。例如当时上海传媒上的“有闻必录,无言不详”、“有闻必录,无奇不搜”、“人吉如是,未知确否,姑志之,以符有闻必录之例”。同时举出了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就对“有闻必录”作出过批。作者对这些概念的细致的区别更是体现了他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用统筹学上通用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来佐证舆论的意义。对引证的例子、名人言论不是单一的截取出某个字词、某句话而是力求完整的再现原作者的原意,这样审慎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学习的。 第二.结构、观点和表达的新颖性。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体例上的开放式系统,避免了对新闻理论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本书摒弃了抽象的论述,以漫谈和对话的方式表达新闻理论,直白生动,深入浅出。书中的大量案例和图片,更增添了阅读上的快乐和理解上的便利。 第三.图片和案例的穿插运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穿插的报纸原样和合单纯新闻图片,不但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更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说穿插于案例之间既一针见血也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达到透彻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达到新闻的传播与互动效果。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通关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 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

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 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 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 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 (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 (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 (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 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