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综合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中国社会在经过过去三十余年的强势改革之后,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治理是个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元素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个已经出现深度社会分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社会治理形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如果不进行变化,仍然采取过去的社会管理模式,只会让这种矛盾日益加深,且愈演愈烈,加大社会矛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社会发育的基本标志,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公民社会发展,限制过强过大的政府权力,进而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并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局面,是实现我国社会有效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目标的基本途径。自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政府报告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转型”,这一转刑即意味着政府将告别过去的全能形象进行适当放权,而社会组织被引入到社会治理之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完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党与政府所提倡的党为主导,政府管理,社会配合,民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局面,这一新模式是对马列主义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寻找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论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借鉴了现代中外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最新理论或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撰写。本篇论文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交代来闸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下我国政府把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放在政府改革转型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变革中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近年来的政府报告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在大环境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和转型的重点。国内外的学者们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方面的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借鉴依据。

本文的学理基础包括治理和善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而文章的创新点则在于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是一系列的论证过程,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论题展开讨论,首先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一般理论,着重分析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的概念、特征、功能等,以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和优势。在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行阐释的时候,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和探讨了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利弊,以及在当前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一部分是问题分析的现实基础。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包括:实现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本土化、推动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社会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化、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化社会治理等,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正文部分还探讨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四个地区性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第三部分就是结语部分,得出了整篇文章的结论,即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治理和服务功能,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意义尤为深远。本文希望通过系统地分析给出建议,通过各方实际的努力改善我国社会组织的现状,期待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参与更多的社会治理,从而承担更多的治理责任,进而逐渐将政府从细化而全面的管理角色抽离出来,真正地完成转型。

调研报告: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建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通过立法,明确非营利的定义与标准,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所从事的必要的有偿服务与营利之间的界限模糊,造成人们对非营利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误解和责难,同时造成对人们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积极性的伤害。有些新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组织,大多以营利性的逻辑来展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9.34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许家 [导读]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仅能有效补充政府职能,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群体的养老环境。但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空间受挤压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有所帮助。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不仅能有效补充政府职能,而且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群体的养老环境。但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空间受挤压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有所帮助。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 (一)社区养老的内涵 社区养老是以社区为载体,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各界力量,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物质精神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在社区活动,在家休息灵活的养老方式。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 1、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是指以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理念,政府的作用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登哈特夫妇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划桨》一书中梳理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并系统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目的而不是副产品,战略性思考、民主化行动,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客户服务,责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尊重人的价值,而不是生产效率的价值。 2、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开始兴起并进入诸多学者的视野,在各个研究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世界银行、全球治理委员会和联合国开发署等国际机构对治理的定义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具体表述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他们认为治理强调多元主体、机制、过程和制度等因素。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法律上的保障。目前国内和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大多都是由国务院及民政部制定颁布的,这些政策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总揽性,但是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时需要的是更加细致规范的指导,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正是缺乏对社会组织参与权利具体的内容或是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加规定,同时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时应有的奖励制度或是对非法的参与方式做出相应的惩罚等方面的规定也十分模糊。 (二)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可归结为外部监督问题。从科学规范的监管政策到问责主体,在年检制度、重大活动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较宽泛,针对性不强,这就导致了政府的监管政策失效,政府监管政策内容宽泛,对社会组织约束力低,加剧了社会组织的监管问题。 (三)社会组织参与空间受挤压。我国长期处于家长作风很强的政治统治之下,塑造了人们事事靠政府的心态,社区居民认为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合法主体,社会组织是不正规、没保障的代名词,使居民心生抵触。这直接造成居民不配合、抵触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造成资源无法整合协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却很低的局面。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一)细化法律法规。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相关的基础制度框架也已形成,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细化。首先,需要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结合社会组织的实际参与要求,对社会组织具体的参与活动如参与的内容、参与的途径和参与的程序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其次,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参与细则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是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 (二)加强监督力度。就政府而言首先要明确权责部门,在确保社会组织独立于自主的基础上,及时修改调整对社会组织的税收、行政政策,加强资金审查力度,及时考察社会组织项目任务完成效率,完善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其运行的正当性,预防违法事件的发生。同时严厉惩戒运营过程中的非法行为,维护公共利益。除此之外,合理运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及时性的优势,曝光不合法的行为,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打造一片净土。 (三)优化参与环境。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可以通过牵头构筑活动平台,深入社区开展讲座,提供社会组织的报刊书籍等方式实现,在符合政策要求的情况下,政府可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作为参与主体的社会组织要利用自身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公信力,为社区养老服务制作一张响亮的名片。 四、小结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解决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难题,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细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力度、优化参与环境迫在眉睫。当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困境的化解并不能一蹴而就,在化解老问题的同时,也要主要解决产生的新问题,避免新矛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困境与策略选择——基于安徽省铜陵市的实践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03):86-90. [2]方永学.遂宁市安居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J].中国社会组织,2015(06):36-37. [3]褚庆义.南阳市开启社会组织与养老服务双赢新模式[J].中国民政,2015(04):49. 作者简介:许家(1992年12月—),女,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西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与改革。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 综合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中国社会在经过过去三十余年的强势改革之后,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由于社会组织的日益成熟,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问题也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治理是个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元素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在一个已经出现深度社会分化的社会中,传统的社会治理形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如果不进行变化,仍然采取过去的社会管理模式,只会让这种矛盾日益加深,且愈演愈烈,加大社会矛盾。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社会发育的基本标志,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带动公民社会发展,限制过强过大的政府权力,进而形成社会多元治理的格局,并最终形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局面,是实现我国社会有效治理,从而达到“善治”目标的基本途径。自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政府报告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转型”,这一转刑即意味着政府将告别过去的全能形象进行适当放权,而社会组织被引入到社会治理之中,将二者进行结合,完善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 我国党与政府所提倡的党为主导,政府管理,社会配合,民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局面,这一新模式是对马列主义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基于我国现实情况的选择。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研究考察的对象,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寻找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论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借鉴了现代中外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最新理论或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撰写。本篇论文共有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对于国内外研究综述,重点、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交代来闸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当下我国政府把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放在政府改革转型的重要地位,同时在变革中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服务的治理创新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服务的治理创新 近年来,社会组织在参与地方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尝试,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协助政府解决差异化、多样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让社会聚合更多的正能量,使党和政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方式更为有效。 作为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宁波在提高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力度的同时,意识到相对于政府整齐划一的社会救助政策,如何更加有效地满足大量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救助需求,如何在治理理念引领下,通过社会化的参与,提供政府不能包办的大量服务性救助,从而在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使社会救助的供给向更多地服务贫困者延伸,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提升城市社会福利的总体水平,是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并着力予以破解的问题。 发动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比如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公益创投机制,才能实现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协同互动,更好地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让社会更加有序地运转起来。社会化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社会救助服务

的生产力,提高了社会救助服务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网络化。由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搭建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依托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平台间的协同功能不断完善,成规模的平台网络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宁波的81890求助服务中心,加盟的服务性企业达740多家,注册志愿者10万多名。目前类似于81890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已达138个。此外,宁波注册登记的58家基金会净资产余额近23亿元,年均公益事业支出近4亿元,为社会参与救助服务提供了渠道和大量的资金支持。 项目化。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公益项目为载体,引入市场机制,盘活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实现项目资助和公益服务的有效对接,促进社会资源在公益服务领域的流动。通过开展公益项目设计大赛和项目对接活动,打造了“恒爱行动”、“五谷画坊”、“名医下乡直通车”等一批社会救助服务品牌项目,满足各类救助对象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项目因更接地气、更顺民意,救助服务也更加精准、更受欢迎。如宁波恒爱公益编织站项目,编织产品通过义卖拍卖、企业认购、商场寄卖等方式进行“销售”,使项目运作逐步具有自我造血功能。 专业化。对特殊人群的特殊帮扶需求、个体求助者个性化的救助需求,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引入专业团队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b18107051.html,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作者:吴泽群 来源:《学会》2017年第02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 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二)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 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三)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 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是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四)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 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二、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一)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思考与举措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而青年作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祖国发展的接棒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这支力量中的主力。与此同时,随着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的西城青年,其“社会人”特性正日益明显,流动性强、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等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青团引导青年投身区域发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必要工作。 20__年,为适应首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群体的新变化,西城团区委专门成立社会工作部,集中力量从零做起,全力打开了以“社区青年汇”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将09年以来,北京市首批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视野,以他们为样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与生活状况”摸底调研,通过对3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广泛普查,以及30份个案访谈,团区委对社会领域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这一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发现,社会领域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因其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贴近青年现实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区工作者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自身,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缺失、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二、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具体工作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西城共青团提出了一延、一变、一过渡的工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广西日报时间:2014-04-23 14:23 谢舜王玉生傅金鹏 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事实表明,社会共治是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政府、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被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社会共治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社会组织具备政府和营利性组织所没有的独特属性,即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互益性或公益性,因而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组织的“井喷式”增长,其角色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在理论层面研讨和在实践层面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 重要角色 社会组织在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递送公共服务、调节公共冲突等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因而在社会治理中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传统的社会管理意味着政府主导的单方面、单向度、单手段的管理工作。社会管理的主要行动者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地、单向度流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以管控等“硬方法”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即便是发挥作用也处于被号召、被组织的地位。可见,传统社会管理的理念主要是管治。而社会治理强调权威来源的多元化,包括政府、社会组织、营利性组织及其他机构和个体;各主体平等协商、密切合作,形成共识,而非一家独大;综合运用法律、规则、权力和习俗等治理工具,刚柔并济。显然,现代社会治理的理念是共治。从管治到共治的转型,意味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充当着重要角色。 社会组织是民生需求的扫描仪。了解和反映民生需求是有效开展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大量的社会组织来自于社会基层,活跃在基层,与民众关系密切。一方面,

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的问题与建议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为老服务“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总体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第13项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也提到了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由此,街道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作为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为老服务领域中,承担着大量繁重工作。 另一方面,在“决定”第4项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中明确“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可见,街道作为基层管理机构,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公共服务和事务性管理,是改革的趋势。 从2012年起,我所在的挂职街道提出了用3-5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以项目化工作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框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围绕“助老、助学、助困、助残”等民生问题,以承接项目的模式,开展专业化服务。这与国家法律和党的社会治理方略相一致。 鉴于由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化工作,既是街道在政府职能

转变理念下的有益尝试,也是基层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途径,更是对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挑战,为此,笔者拟结合挂职期间参与街道民生工作的实践,在对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领域项目化工作的实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化工作的制度规范的角度,谈些体会与思考。 一、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领域项目化工作的实践 据了解,该街道现有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社会组织共32家。其中,属于民政系统的有8家,由街道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者由街道聘用事业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的7家,只有宝善公益事务服务所1家是由社会人员自发组成,由街道于2012年底从杨浦区引入。 2012年,街道民生项目化工作有16项。其中,涉及为老服务的有5项,均由职能科室承担。2013年,为老项目有两类10项,包括心灵慰籍类和生活照顾服务类,由上述民政系统的8家民非组织分别承担。其中,由宝善公益事务服务所承接的项目化工作主要是“银手杖”和“左邻右里调和”两项。 如上所述,为老服务领域中涉及的社会组织,其负责人大多是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者聘用的事业人员。这一现状的形成有各种原因,包括历史形成、约定俗成或是上级部门拨款成立等等。由这些社会组织承担的项目化工作,本身缺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合作与教育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江宁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治理与政府管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政府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而“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政府管理”,更突出的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的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因而,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说社会管理,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虽然社会管理包括政府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和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容,但社会管理仍然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

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垄断规范和管理的实践过程。第二,社会管理很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第三,社会管理更多地是表现为从自身主观意愿出发管控社会,想当然地自上而下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政策。第四,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治理行为者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例如,政府应更多地引导和更少的管制,民间组织及公民社会更多地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成为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等等。传统的社会管理意味着政府主导的单方面、单向度、单手段的管理工作。社会管理的主要行动者是政府,权力自上而下地、单向度流动,管理手段较为单一,以管控等“硬方法”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及其他社会组织是被动的管理对象,即便是发挥作用也处于被号召、被组织的地位。可见,传统社会管理的理念主要是管治。而社会治理强调权威来源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关于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的调研 长宁区政协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以下简称中央)精神,对接中共上海市委(以下简称市委)今年1号课题,根据中共长宁区委(以下简称区委)的统一部署,中共长宁区政协党组牵头组织了?进一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增强基层社会治理活力?的调研。在陈建兴同志的带领下,区政协充分运用区委重点调研课题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智库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等多种方式,学习领会中央和本市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系列要求,认真听取市区有关职能部门、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有关领导的意见,从长宁的实践探索出发,在总结回顾基础上,对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开展协商建言,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对现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推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促进社会组织领军人才纳入今年的领军人才推荐表彰工作和区政协委员调整工作,并对下一步有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社会组织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协同成效逐步显现 1 、依据《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本次调研涉及的社会组织范围,主要包括依法登记成立的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组织)、还包括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社区群众活动团队以及各类群众自组织等。

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后,区委区政府要求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精神,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大协同?,取得积极进展。 (一)社会组织已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照市和区里的有关要求,社会组织形式已初步覆盖实施主体。据区社建办的调研统计,长宁街镇综合类、专业类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机构中,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俱乐部、居家养老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服务社、司法社工站、综合协管服务社等,均为民非组织或社工机构。在满足多样化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形成了传统人民团体?阵地?组织(社区家庭文明指导中心已是民非组织)、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区老年协会、草根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格局,以?民生?实事、?公益?活动等为载体,在社区各类困难人群帮扶、慈善超市、外来人口子女关爱等服务事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街镇建立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已逐步成为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项目运作的公共平台。特别是,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和街镇分会,坚持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动员区域内1800余家单位、组建四个义工大队,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关爱行动?,帮助救助困难群众约17182人、12345户。 (二)助老等领域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已具有良好基础。上

王婷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书

编号 社会组织服务项目 申请书 组织机构: 立项日期:

项目名称:关注孩子心灵上的成长 项目设计的背景及对社区需求的把握: 项目目的 促进学生与家长以亲子关系的长的交流,使双方均能相互理解与信任,使父母更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促进孩子的健康成改善和家庭问题的分析为主。整合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为区内儿童开展社区服务,帮助解决儿童问题,满足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和社区的和谐一致,从而促进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项目背景 1、服务对象需要。低保家庭父母因经济地位而引发婚姻不协调、失业压力、教养方式恶化等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身心发展、受教育、与父母沟通、实物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较突出。且青少年是富有创新意识、行动力强的群体,对社会的整体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需要政府及社会对低保家庭的青少年给予特别的关注。 2、社会发展需要:低保家庭父母因经济地位而引发婚姻不协调、失业压力、教养方式恶化等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在身心发展、受教育、与父母沟通、实物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较突出。且青少年是富有创新意识、行动力强的群体,对社会的整体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需要政府及社会对低保家庭的青少年给予特别的关注。 3、区域发展需要:街道和社区流动人口多,伴随着城市化衍生的流动儿童较多。他们多是跟随着家庭分散地居住在这一带的城市社区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流动人口群体内部的支持网络,他们面临的问题比其他流动儿童更为复杂。同时,这些流动儿童多处于学龄期,而学龄时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重要时期,如果学龄儿童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同辈关系,可以帮助其顺利的进入青春期。可见,对流动儿童的服务是存在着大量需求的,因此,开展此项目意义重大。 4、社区工作需要:青少年的发展对于社区来说,是推动社区营造非常重要的一环。社区需要为青少年的学习、健康发展及能力建设提供广泛的支持网络,青少年的正向成长发展又能够为社区营造和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所以,有目的地提供针对社区青少年发展的服务,发挥社区各系统的联合资源作用,促进青少年在社区中的能力建设,这是一项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修改意见同上!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社会治理创新 【申论范文】 从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和内涵可以看出,与社会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因此,对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考察,很有可能会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这一角度切入。以文章为例,预测如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对全篇材料的理解,围绕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这一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语言流畅,逻辑清楚,800-1000字。 【基本内涵】 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参考范文】 把权利放出笼子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社会治理的改变和创新正是顺应了社会变革,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权利放出笼子——要求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赋予其应有的权利。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仅一字之差,却更突出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既不同于政府,又承担了以往政府承担的许多职能。李克强曾说:“强调用社会的力量办好社会的事情,是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可见,社会组织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不断进步。

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社会治理的核心目的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社会治理水平的高低,关乎民生、发展和稳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它的第一个职能就是服务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要给特定的社会群体或者在特定的社会领域提供一定的服务。比如工会服务工人群体,为工人群体表达诉求;环境保护组织,为环保事业提供服务等等。因此,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为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提供不同的服务,起到协助政府提供服务的作用,真正的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中公教育。 发挥表达诉求的作用。在社会治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利益诉求,也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不满的诉求,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处理这些利益诉求,一方面可能会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对政府的不满意情绪,损害政府形象。在处理广大群众的诉求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通过所在的社会组织来向政府反映情况,由社会组织与政府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维护成员权益,表达成员的诉求,这样既可以增加表达诉求的渠道,也可以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利益。 发挥有效监督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督促。在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可以监督企业是不是按照要求生产合格的产品,防止出现一些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监督政府,监督官员,督促官员和政府公平地制定政策,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社会组织有着与政府和企业不同的基层性、多元性、利他性和公共性等性质特征,sxoffcn 能够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政府要在社会治理中着重关注社会组织的作用,给予其相应的权利,让社会组织真正地发挥服务、表达诉求以及监督的作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

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 ——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 作者:刘振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主体逐渐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而地方政府在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重要经验,包括通过获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取得创新的合法性权威;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推进政府和社会组织分开,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等。地方政府在社会组织治理创新上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不仅有助于完善中国社会治理的格局,而且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加强了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还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社会组织;治理创新;地方政府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场“全球结社革命”,即“第三部门运动”。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中,社会组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中国社会组织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成为社会治理的新主体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基本的组织制度形式,“社会组织”一词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组织性等特征。本文所使用的社会组织是狭义的概念。 我国民间结社和民间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社会组织。在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具有一定公共性质及公共职能的民间会社组织,比如“善堂”、“救济会”、“诗文社”、“会馆”、“商会”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民间会社组织,在倡导善行德行、加强人际互动、实现社会协调、提供社会服务、规范从业行为等方面,与现代社会组织有着许多类似之处。不过,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产生于清末民初。1908年,清朝政府颁布《宪法大纲》,首次在法律上认可民间结社。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组织曾有比较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颁布《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并依法取缔各种反动社团,对当时社会需要的各种社会团体进行了登记。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团体的活动空间不大,作用有限。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性社

社会组织培训计划

社会组织培训计划 篇一:民政部关于印发社会组织培训 民政部关于印发《20XX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 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民函〔20XX〕3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各社会组织:为做好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规范项目流程,加强资金监管,提高项目效益,根据《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社〔20XX〕138号),特制定《20XX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现予印发。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对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广泛宣传动员,认真组织项目申报评审,切实做好指导管理,确保项目质量效益。在项目申报工作中,要优先考虑面向民生、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项目;优先考虑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作出特殊贡献的社会组织;优先考虑有地方财政资金、福彩资金和社会资金资助的项目;优先考虑上年度项目实施中管理规范、执行有序、效果显著的项目。在项目立项后,各地要审查、汇总、报送立项单位的纸质申报材料,及时召开立项单位项目工作会议,指导

其尽快启动项目执行。 20XX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统一通过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填报。各地要把初审通过的项目,在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汇总和排序,于20XX年12月17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统一报送项目办公室。全国性社会组织于20XX年12月5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项目办公室。 各社会组织要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科学设计,积极申报。获得立项的社会组织要规范项目实施,确保执行进度,严格资金管理,通过项目执行工作,进一步树立社会服务意识,挖掘社会服务潜力,发挥社会服务优势,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展示社会服务作用,发挥示范效应,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民政部 20XX年10月29日 20XX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强对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根据《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社〔20XX〕138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资金性质和分配项目资金是中央财政通过民政部部门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补助资金。20XX年项目预算总资金为2亿元左右,其中发展示范项目(a类)约5000万元,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B类)约6500万元,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完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 康发展 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民间非营利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扶助弱势群体和开展各种公益性的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所难以取代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发育和成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下面我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现状,近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方面作一阐述,仅供参考。 一、社会组织的由来 1996年,中央从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格局的角度出发,决定把民办非企业单位(当时的“民办事业单位”)交由民政部门进行统一归口登记。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肯定了社会组织的作用,明确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提出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任务。这一文件明确了社会组织包括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组织,登记管理统一由民政部门负责。1998年6月,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批准成立了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10月,国务院发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修订的《社会团体

登记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对社团和民非单位分别作了界定,确立了各自的组织特征和法律地位;规定了对社团和民非单位实行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和分级登记管理体制,同时明确了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各自的职责;完善了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保障了社团和民非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了社团和民非单位的基本行为,强化了以章程为核心的自律管理机制;明确了对违法行为和非法组织的处罚措施。至此,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有了重要的法规依据,走上了日益规范化的道路。按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定性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我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的基本情况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维护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我市现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08家,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文化、卫生、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管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把工作重心从盲目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民间组织的整体质量上来。在做好日常登记管理和年检的同时,较好地贯彻了民政部、省、市民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和专项执法检查,促进了社会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下的不足及对策

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下的不足及对策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加速了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瓦解,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的,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近年来,国内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但存在各方面问题制约其成长。唐代盛[1]等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国内社会组织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理念、认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伍良治[2]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制度供给严重滞后于社会建设需要的结论,并从立法角度提出建议。廖宏[3]发现社会组织改革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自身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并从观念、立法、政策、监管等多角度提出发展思路。社会组织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等。从社会组织的狭义定义出发,将公益性社会组织定义为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体系之外的,以公众自治性为基础的,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的一类组织。 它的外延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等等。 在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公益性社会组织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其先导作用。我国的社会治理主体正处于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社会多元治理的过渡阶段---"迈向社会协同治理"这一"新常态",是为了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以"社会协同治理"为原则,逐步培养社会组织独立自治地管理社会事务,实现政府对社会事务单向治理向政府与社会对社会事务协同治理转变。政府要树立有限政府理念,通过职权外移和适当退出、政府购买或外包方式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自治作用;又要培育与有限政府相适应的另一方公共治理主体。培育和引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在转变政府职能、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更切实的作用。 一、社会创新视角下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益性社会组织急速增长而导致社会承载力不足 由图1可见,从2010年到2014年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数量呈现快速递增趋势。总数从2010年的44.5万个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56.1万个。这样的急速增加,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社会承载力是无法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民政部2009-2012年各年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相关数据表明,社会组织增加值从2011年的1884亿元下降到201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