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发表者:赵东奇

原著孝长山整理凌云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的治疗八法中,属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畴,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种类型,而为瘀血蓄积而设者。临床上以荣血离经,坯以留止,络脉瘀滞,血行不畅为病理特点的一切疾病。在诊疗过程中,皆可应用本法治疗。现在医学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紫癜、子宫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记载。《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这是关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记载。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病理是由于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导而下。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的血痹虚劳篇更明确地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治之。仲景之意,非大黄蜇虫丸可以缓中补虚,盖因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虚症百出,用大黄蜇虫丸攻去瘀血,则营养自复、气血强壮,疾病自愈。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于瘀血的认识多所发挥,是善于应用活血祛瘀法的专家。他创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个逐瘀汤,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所制之方,均从实践中来,疗效很高,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其后,唐容川《血证论》对于失血瘀血诸证加以总结,辩证用药,不偏不倚,极尽方治为集血证之大成者。

我们学习本法,在临床上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其中尤以妇科为要。妇女主血,由于妇女的生理关系,月水胎产无不关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为患也。如用于妇人少腹痛、徵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其他方面尚用于瘀痛、创伤、痈肿、肠痈、虚劳、痹痛、酒糟鼻、暴发火眼、紫印脸、风疹块诸症。曾见一老医,一生专用吴鞠通先生之化徵回生丹。以治妇科瘀血诸病,而名躁一时者。

在临床上,此法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应用极广,疗效显著,实为医学

之中肯,活人之一大法门也。然怯懦者多不敢用,孟浪者不查证性,一味草率从事,竟有因而偾事者。

先哲对血证之研究有许多专论,如元.葛可久之《十药神书》,清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唐容川之《血证论》,都是研究血证之专著,其他散见于各书者亦复不少。对于瘀血致病这一学说的发展,以王清任氏的贡献最大,在治疗上也有独到之处。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应用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脱发、白癜风、眼疼白珠红、牙疳、久泻、不眠、心跳心忙、晚发一阵烧、交节病作等,其作用机理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由此观之,活血祛瘀一法,由来已久,是历代医学家们所习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之一,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今天,我们以实践为基础,根据临床治验,确实感到有我们深刻学习之必要,哪怕是在临床上能够得到正确地运用此法,也是有益的。

关于瘀血之治,前人之论已备,余点滴一得,有以下四点:

一。瘀血的主要见证已具,脉舌可以不论;二、凡属瘀血凝滞为病,不可过用苦寒,一味投以清热泻火。可用辛凉宣透,佐以祛瘀,或用辛润、或用温化,必以活血祛瘀为主,所谓求其属也(王氏之论不谬,不知是何);三、虚不任补,必有实邪,每多瘀血留于经遂为患,不可图虚而不敢攻下,致虚而益虚。(可有瘀血痹阻之证可察)经曰:"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证,绝人长命?岂是之谓乎?四、凡病受不得寒冷刺激,发病有一定的时间性、季节性,即与血瘀有关。此言从王氏交节病作之论悟及之。

现将几年来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法所治病案,略列数则以附之。

刘姓女孩,八岁。十月初急患发热、腹痛、后重便血。住某卫生院治疗七日,未见好转,病反日益加重,乃出院求诊,彼时患儿已十分危险,水浆不入,腹痛便血已十余日。诊之,脉细而数,身无大热,一腹尽疼。脐部四周疼痛较剧,拒按,面色苍白,下血紫黑,时有少许脓液。拟诊为积滞内停,蓄久化热,下痢伤血之候。治以扶正养阴,化滞祛瘀为法,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党参、麦门冬、赤芍、蒲黄、五灵脂、鸡内金等味治之。一服之后,腹痛即有小效,二服腹已不疼,排软便两次,并随便排出大豆瓣约一大握。盖乃该儿四月前所食者。其父见之大喜,以为病根已除,次日又来取药,余嘱给以细软之食物调养。因大便尚有血液,腹

按尚有微痛,原方减硝黄,加当归、川芎、花粉、丹参、蒌仁、黄芩、桔梗两剂,非但不效,病反加剧。据此,乃知实无补法,必攻祛瘀,是病乃愈。瘀滞不去,徒知见病治病,原无向愈之机,至此益信许学士癖囊窠臼之说为据,如无窠臼食物那得在胃肠停得如此之久,亦奇矣。

余妹桂兰,得虚损病,遍延遐迩名医,施治罔效,愈治愈重,渐至不支,百里之遥,归家就诊。以为手足之情,定能竭尽其术而全力救治也。及至吾面,似将不识者。已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容颜憔悴,面色苍白,动则气喘,行则振掉,行气已脱,将成五劳三极之候。业已医治半年,历经名医院诊治,断为贫血,但治疗全然无效,后转诊中医之门,皆诊为气血虚弱,宜补气养血,投药治疗。一帖小效,二帖即重,有服一帖即重者,因之不敢再治。余诊,脉浮濡无力,齿缝溢血,下午发热,舌淡无苔,口干不渴。初拟养阴健脾之剂,一剂有效,二剂反复,有加重之势。乃辗转思之,虚症如此,如何不任补药。窃思,仲景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立大黄蛰虫丸治之,以其内有干血也。且劳极为瘵,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古人治劳瘵原多以攻逐瘀血为治。虚劳已极,脏气不足,脾胃衰弱,固难任峻补重剂。内有干血,实证也。实则实也,已犯虚虚实实之戒,宜其用药不效而反剧也。张锡纯曰:"仲景于《金匮》立虚劳一门,特以血痹虚劳四字标为提纲。益知“ 虚劳者必有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虚劳者,并知治虚劳必先治血痹,治血痹即所以治虚劳也"。于是乃弃汤液用丸散,乃大黄蛰虫丸之意,用百损丸(浦辅周先生方)治之。本方有滋补肝胃,强壮筋骨,通经活络,活血消瘀之效。重用鸡血藤即能通经活络,又能养血补血,纯属以通为补之方。一料服尽,病有转机,饮食增进,精神转佳,已能为炊矣。继用《金匮》薯蓣丸两料缓缓调理,服药两月,尽剂而愈。因是方亦主以虚劳诸不足,风气白痰也。试观此重症,初无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牙内有干血之证可察,岂有用开破之药攻逐瘀血之理。可见,仲景之书,言简意赅,理精方效,章句之中,别有深意。吾用此法治愈三例虚劳病人,尽皆虚损已极,唯其余两例有血痹之证可查耳。

一李姓室女,十八岁,患腰痛有年,不能操作,学业亦废。屡经医治不效,于七七年春就诊于我。余诊,脉象无显著变化,唯见腰疼颇重,稍一坐久即不胜其痛。审视脊椎弯曲变形,只腰部及两腰眼处有黑皴甚厚,恍悟,此肌肤甲错也,

乃荣卫不行,经络之中有瘀血所致,用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加桃仁、红花、白术、牛膝、芍药、桂枝、血竭为剂,一剂即效,五剂痊愈。

一王姓妇,四十三岁,得血崩症,每发必于日暮之后乃大下血块,甚者有大于鹅卵者,其人旋即昏迷,以如此三日。经中西医数人医治无效,情形甚危。视其所用皆炭类止血,和西药麦角等。其血如不急止,必气随血脱,危之立见。余视其人面色苍白,脉弱无力,舌上无苔,色淡,腹按疼痛,下血成块。其血不止者,乃淤血之故,淤滞不化,其崩必不能止,必以日暮乃作者与王氏所说之交节病作无异,特时间有长短不同耳,亦淤血为祟之征。方用生化汤加人参,大蓟,丹参,益母草,琥珀等味,加大剂量。一日尽剂,排出小血块若干,腹以不疼,当晚既无发作,可以安然入睡矣!次日减少其剂,又服一剂,崩血于是遂愈。继服人参养荣汤调理以善其后。

县邑吕姓之妇,年四十余,得头痛病十数年,久治不效。自言所服之药,何止车载斗量,鲜不一效。时余公出客于此,求为诊治。诊其脉象和缓,不浮不沉,舌色正常,头痛时痛时止,但痛有定处。诊为久痛入络之症,用通窍活血汤。因麝香无处购买,遂投用血府逐瘀汤加僵蚕、蝉蜕一剂痛减,连服五帖,数载沉疴,顿愈。

同里王姓,男,四十五岁,曾得吐血病,稍事调治而止。数年后秋七月,续发大吐血病,治疗数日不效,一医投以黄连上清丸,有效,遂连服七十余丸,病愈。二年秋复发,呕血盈盆,大有翻天覆地之势。我以《金匮》泻心汤加石膏、生地、白芍、海蛸、象贝、白芨、茜草、白茅根,一剂血止,两剂痊愈。乃师先哲之法也。陈修园曰:"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治百效。"唐容川曰:"止血,其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所以逆上者,以其实故也。"又二年秋,王某求为诊,曰:"近日觉心口处凉甚,昔日如此,不出十日,必发吐血病,年旦五十,再发,吾命休矣。"余细度之,其腹凉甚而发吐血之患,抑或衰时过用寒凉之咎乎,昔日吐血曾服黄连上清丸数十丸和其他寒凉之剂,血被凉遏,留瘀于经络之中,是以交节病作也。况余诊亦未善为斡旋,未思及之也。治之之法,以温化瘀血,通经活络,兼调阳明为法。乃用官桂、炮黑姜、元胡、桃仁、红花、花蕊石、牛夕、象贝、海蛸、白芨、炙草,连服两帖,腹已不凉,

后加成为散剂,服药一月乃停,至今七年,未见复发,已收全功,用花蕊石者,取葛仙翁化瘀为水之法。搜逐络中之瘀也。

肠痈一症,只从开展应用中药治疗以来,中医界有些人信心不足,取消积极态度。认为中医中药治疗肠痈虽然有效,但绝无根治之可能,最后仍不免一刀之苦。余以为不然,近几年来,我用中药治疗二十余例肠痈之症,尽皆痊愈(都是初中期病例,有七例慢性者防止破溃,为慎重起见,仍以手术为是)无一例再行手术,或留有慢性病变者。基本治法,采用活血消淤,壮水制火,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化徵软坚。肠痛亦痈肿也,兹特发生之部位不同。取"荣气不行、逆于肉里"之意,治疗必用活血化瘀之法为主,选方以清肠饮(《青囊秘诀》方)、景岳红藤煎,大黄牡丹皮汤、少腹逐瘀汤、杨栗山先生治肠痈方,出入加减,甚为得心应手,疗效甚捷。

本镇刘姓之媪,年五十余,患肠痈病。症状:恶心呕吐,腹痛,以右侧少腹为甚,右腿曲而不伸。拟诊为缩脚肠痈之症。方用:

元参一两、地榆一两、麦门冬一两、双花二两、当归二两、甘草三钱、薏苡仁五钱、丹皮三钱、大黄三钱、桃仁三钱、芒硝二钱、蒲黄三钱

灵脂三钱、没药二钱、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服后,病愈大半,两剂腹已不疼,症状消失,又减小剂量,主以活血化瘀,稍事加减,继服一剂,病痊愈。前后仅服药三帖,竟如此痊愈之速,至今五年,并未复发,已经根治,免于一刀之苦也。此岂非中药可以根治肠痈之明症乎?仅举一例,以示余言不妄也。肠痈之病,久治不愈,乃过用寒凉之故,此非中药之不善,乃不善用药为不善也。肠痈之症,如单行清热解毒,一派寒凉,则冰伏毒热,络中之瘀血难消,瘀血不化,则病易反复,瘀则不通,不通则荣卫之气不行,不行则痛,知其病根不除,牵延难愈者也。观杨栗山先生除根药自知(当归五钱、僵蚕二钱、蝉蜕二钱、大黄一钱、蜈蚣一钱、老蜘蛛两个于瓦上,以酒盅盖住火焙存性、映山红五钱,共为细末,空腹一钱,温酒送下,肿消自愈)不外活血消瘀,虫蚁搜络之治,不思古人制方之义,尚怪中药不效乎!中医认为,病邪之著人体,始传热中,末传寒中,欲要治慢性者(寒凝血滞型),必温经活络,有包块者佐以软坚化徵,体弱者佐以补气合血,多服数帖,可奏全功。

我场窦书记患慢性肠痈,如法治之,两帖药后病愈大半,但腹尚有微寒,

按之有指头大小包块一枚,按痛,用少腹逐瘀汤加鳖甲、三棱、莪术,服三帖,包块消失,腹已不疼,遂告痊愈。至今八年,未再复发。

妇人少腹痛(西医往往诊为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是瘀血所致。其痛必在少腹三角之内,拒按,或有徵瘕,或少腹寒冷,大都必须应用活血祛瘀之法乃愈。妇人之生,以血为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或有七情郁结,或为六淫所伤。瘀血凝滞不行,酿成是疾。治以王氏少腹逐瘀汤加减极效。患此病者,久而久之,卫气不运,少腹失于温煦,时感寒凉者颇多。因而久不孕育。即傅青主所云:"寒凉之地,不生草木,垂深之渊,不长重龙"也。宜温通血脉,助阳补气,我以此方加减,治疗此病数十人之多,获效甚多,十年未孕者,服之竟有子,王氏诩为种子第一方,不为过也。

痈肿初起,发热疼痛,用仙方活命饮,醒消丸之类方剂,据证加减,疗效甚佳。或消或溃,其愈一般不出十日之内。制方之义实愈活血消瘀之法。我用此法治愈痈肿二十余例,溃后用补气养血内托之剂,效如反响,此皆前人经验,可细心揣摩也。治疗乳痈余多用和乳汤(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象贝三钱、花粉三钱、甘草三钱、山甲一钱)加冬葵子、乳香、没药、陈皮、姜蚕、防风、丝瓜络,莫不应手而愈,共治三十余例,历试不爽。

妇人产后发热,腹痛拒按,烦躁不安,舌红脉沉数或涩、或脉舌无变化,糜不可以应用此化徵回生丹最妙,此鞠通先生之心法效方也。至于妇人徵瘕,必于对症方里加入益母草,其效乃好,余另有治验,兹不多缀。

一。活血祛瘀法的应用机理:

关于瘀血宜去之理,晚清医家唐宗海曰:"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己癸绝不合.其已入胃者,叫其吐下可也.或从小便出,或遂从大便出,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凡血症,总以祛瘀为要,此节论述,不但阐明了离经之血宜逐之理,而且着重指出了滞留在经脉之中的瘀血更有驱除之必要。故曰:"急宜用药消除,不然必留邪为患也"。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载之治吐血三决,其一便曰:"宜行血不宜止血"。洵属经验之谈。

据此,瘀血宜消殆无疑矣。推其表现形式可有两端。其一曰离经之血蓄而不化;其二曰瘀血留于经脉之中滞而不行。其蓄而不化者,或留胃肠,或蓄胞宫,

或结于肌腠。发为疯狂闷乱,发热疼痛,神昏谵语,逾墙上屋,或结为积块,日以益大。多表现为热症和实症。用药宜化瘀功遂。其在经脉之中瘀血滞而不行者,流于四肢,必发为疼痛,疼痛久之,络必痹阻,滞在脏腑,发为虚劳。滞在肌肤,发为风疹,多表现为寒证和虚证。用药宜温通经络,渐消缓散,合血消积,飞走入络。任其致病之基因不同,莫不手瘀血,以瘀血为病之本也,法在必去。所伤轻者,原可自愈。重者必须用药消除,否则其害无穷。曾见闪挫关节,未能介意,而转成骨劳者多矣!病变多端,总归淤血,淤血不化,则诸药难愈,淤血不去,则新血难生,此活血祛淤一法之所由立也..

二.关于病例机转:

瘀血的病理机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瘀血滞留于经络之中,气不得行,荣血痹阻,发为疼痛。(二)由于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事竭乏,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发为内痹虚劳。(三)由于六淫之邪,袭入经络脏腑,瘀血留止,结为徵瘕。(四)荣气不行,逆于内里,久而化热,发为痈肿。(五)癫狗咬伤,邪毒入里,损伤经络,血必走窜大肠,凝结成块,发为疯狂。(六)六淫邪毒外侵,瘀血积于腠理,则荣卫不和,发为寒热。(七)瘀血在于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其他尚有久痛入络,疼痛不已。瘀血上冲,神昏闷乱等等

三. 应用活血祛瘀法的症候:

人的脏腑之内,躯壳之中,一切疼痛之症,以荣卫痹阻,气血不调,经络不通,瘀血凝滞,化寒化热者居多。瘀血之症,其痛必有定处,疼痛拒按,肌肤甲错,或有徵瘕,或有血块,下血色黑,口干而渴,时有发热,谵语发狂,逾墙上屋,昏愦闷乱,或与瘀斑,或见血丝血缕,舌紫或有瘀点,脉沉或涩,或沉数而涩。其中以痛有定处,疼痛拒按为主要见证。

瘀血之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必须细心体察,方能得出正确诊断。张石顽论妇人产后瘀血云:"败血冲心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则逾墙上屋,此则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此败血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或喘急者,此败血冲脉......。又产后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是胃气虚败而血滞也。"此皆产后瘀血之重症,张氏论治颇详,宜参观之,不可不详。又如妇人只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妄,瘀血在黑,其人发狂(如《金匮》下瘀

血汤之治癫狗咬妻即是),有的又有一定的时间性,至期乃发,每多怪异,有如神灵所凭者。

亦有瘀血积于胞宫经遂之中,而见证不著者,也应有应有本法为治者,有常有变也。尝见妇人崩漏下血,久则不愈,无瘀血凝滞的显著证候,西医施以刮宫术,其血即止,岂经脉中有瘀血之明症乎。后遇此病,久治不愈,无其他病变可查,于对症方里(如胶艾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大蓟、益母草而获救者甚多,此即宜行血不宜止血也。

应用活血消瘀一法,我以为不必尽于脉舌。余临床十余年来,所见瘀血诸症,并非尽有舌紫或有瘀点,脉沉而涩,或沉实而数者,而以脉舌无变化者居多。此脉舌固瘀血内蕴,络伤痹阻之见症。然无此脉舌者,亦罹患瘀血蓄积之症。此余所谓不拘脉舌者此也。曾见内有瘀血之证,而脉弱无力,舌质淡红,面色白,精神萎靡,大实有羸状者。所以《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石室秘录》、《辩证奇闻》诸书,均着重论述临床证状,鲜言脉舌,不为不无见的。其余瘀血诸病,更信而有征,所谓舍脉从症者,良有以也。

四..关于活血祛瘀的临床应用法则问题:

应用活血祛瘀法,也一定要运用四诊、八纲、脏腑辩证等施治的方法为主要依据,证之血证所固有之证候,辩证施治,才能丝丝入扣,用药不拘,增加疗效。其法大抵有:扶正祛瘀者,加参生化汤之类是也;有祛瘀生新者佛手散,大黄蛰虫丸之类是也;有辛润活血者,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是也;有清热化瘀者,大黄牡丹皮汤,仙方活命饮之类是也;有温通血脉者,少腹逐瘀汤,温经汤之类是也;有攻逐血瘀者,复无活血汤,抵当汤,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之类是也;有行气消积,和血通络者,大七气汤之类是也;有渐消缓散,活血化瘀者,鳖甲煎丸之类是也;有攻坚破徵,飞走入络者,化徵回生丹之类是也。他如分经按部、王氏各有方治。凡此种种,对症发挥,推而广之,可应无穷之变也。但须要知道,应用本法则一般要在合血的基础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础上诸逐瘀,不要猛药杂投,观王清任之方自知

五..关于活血逐瘀法的运用要点:

方药的运用要根据其痛必有定处而不移,疼痛拒按,或胸脘痛,或胸肋痛,或大腹痛,或少腹痛,或腰肋痛,或肢臂痛诸点,其变化如发热、发狂、崩中漏下,

肠痈、虚劳、痈肿、瘀血上冲,发为血厥,呃逆等临床表现,辩证用药。《血证论》云:"上焦之瘀,多属阳热每以温药为忌。下焦之瘀,多属阴凝,故产妇喜温忌寒,以其血存下焦也。知此,则知以温药治下焦瘀血尤为合宜。然亦须审系寒凝乃用温药,若血室热,则仍是桃仁承气汤证"。如此客观的辩证审病,乃能无误。此皆用药的尺度和标准,不可不知者。

何廉臣曰:"消瘀当分部位,消一身经络之瘀,如王氏身痛逐瘀汤,消上焦肺络之瘀,如仁伯清宣瘀热汤(活水芦苟、鲜毛根、鲜枇杷叶各一两,新绛钱半、旋覆花二钱、青葱管三支、广郁金汁四匙同冲);消上焦血府之瘀,如王氏血府逐瘀汤;消中焦隔下之瘀,如王氏隔下逐瘀汤;消下焦少腹之瘀,如王氏少腹逐瘀汤,消一身经窍隧之瘀,如王氏通窍活血汤。此皆按经分部活血消瘀之要剂也。又如妇人徵瘕,用桂枝茯苓丸;血痹虚劳用大黄蛰虫丸;产后瘀血腹痛用《金匮》下瘀血汤、延胡索散,化?回生丹;发热腹痛用生化汤加丹参、益母草、金银花、生地、丹皮;妇人杀血心痛用失笑散;产后恶露不下用佛手散;热入血室用桃仁承气汤,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桃仁;妇人经络痹阻,瘀血流注,腰腿疼痛,甚则扶墙而走,久治不愈者,用自制药酒方(当归、白芍、地枫、年健、杜仲、木瓜、乳香、桂枝、血竭各三钱,牛膝、钩藤各四钱,冰糖四糖、白酒五斤,放于罐内,密闭,用水煮一炷香时<约35分钟>,取出,放三日后服之。)此余经验方,极效,共治十余例,皆愈。吐血止后消瘀,用花蕊石散,去血过多止后消瘀用圣愈汤加桃仁、丹皮、红花、枳、香附、云岑、甘草。打扑瘀血在里,胸腹刺痛用桃仁承气汤;瘀血停于肋下,用复元活血汤。瘀血停在经络,用和荣止痛汤、七离散、定痛和血汤;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腰疼臂痛用活络效灵丹,肠痈腹痛用大黄牡丹皮汤,景岳红藤煎仙方活命饮、失关散等加减;肠痈腹痛不剧,久治不愈,乃寒凝血痹所致,用少腹逐瘀汤加薏仁、败酱、当归、花粉、黄芪、桃仁,有包块者加鳖甲、三棱,文术,妇人产后淤血上冲,怒骂坐卧,逾墙上屋者用化徵回生丹;癫狗咬毒,淤血在里,结于胃肠者用<<金匮>>下淤血汤,抵挡汤;妇人产后风疹,由淤血所至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余治一妇人,马姓,住县城,产后得风疹甚剧,不能下床行动,动则既发,发则瘙痒难忍,风团累累,包头裹腿,报捻而卧,如此年余,诸医束手.吾用血府逐瘀汤加麻黄,杏仁,黄芪,蝉蜕,僵蚕,血竭,三帖既愈.后又用此法治疗妇人重症风疹三例,故知妇人病此在肌腠有淤血

也),柔血调血之通剂,用四物汤,难以具述,唯临症者通变可也..

关于药物的选择:遣药治病,亦与选方一样,古人成法不可费也。前人的经验皆从实践中来,某药与某药配伍都有深义。如桃仁配红花,乳香配没药,三棱配文术,蒲黄配五灵脂,血竭配土虫,当归配川芎,芒硝配大黄等。又如活血多配行气之药以为之助,盖人身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行则血行,相辅相成之义也。每味药之性味都有阴阳之偏颇,功能有缓急之不同,主治有入气入血之别。因此在用药上,要因人而别,因证而别,以症选法,以法立方,以方议药。血竭、乳香、没药、土虫、蒲黄、五灵脂、汉三七、郁金、桃仁、牛膝、红花、归尾、川芎、延胡索、山楂、醋炒大黄、水蛭、虻虫、赤木、泽兰、王不留行、穿山甲、皂刺、京三棱、文术、丹参、大蓟、益母草(大蓟、益母草有止血化瘀之效)等药,为瘀血诸病常用治药物。双花、当归、蚤休、花粉、地榆、败酱、元参、生地、炮姜、赤芍、犀角等,为治疗变症之佐治药也。可据证化裁应用之。

如用治活血调经,产后腹痛则多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消瘀用桃仁、红花;止痛祛瘀用延胡索、乳香、没药、蒲黄、灵脂;活血散瘀用赤木、泽兰;活血通络用王不留、山甲、皂刺、牛夕、理气消瘀用三棱、文术、破血化?用水蛭、虻虫等。

六..应用注意:

(一)大吐血或血崩昏暗等大失血症,必须先用止血之法,血止之后方用化瘀。吐血一般用十灰散,犀角地黄汤。《金匮》泻心汤崩血用固冲汤,傅青主之治老年血崩方,胶艾四物汤,独参汤等。所谓留得一分阴血,便有一分生机。有形之血,不能骤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防生阴亏之理也。失血因有瘀血之症,不可一概而论;(二)不用过用寒凉,寒凉过甚,则损伤脾胃,脾气伤则脾不能统血,尚有崩决之患。其二有凉遏之害,致使瘀血留于经遂之中,易于复发。(三)逐瘀之法,所用之药相当猛峻,非必要不可滥用。(四)一般要在和血的基础上活血,在活血的基础上逐瘀,也不要见到一点瘀血症状,就用活血祛瘀之法进行尝试。活血逐瘀毕竟是开破之剂,有伤气伤血之弊,慎之。(五)一般禁用香燥之药,以其煎熬阴血,瘀血难化也。孕妇一般禁用,以其破血逐瘀,活血动血、恐伤胎元也。内经虽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论,也应慎重为是。如必用本法为治,也一定要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

大半而止,过者死"为原则。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运用活血祛瘀一法,以治疗痈肿(如乳痈、肠痈,乃发于体表多处之痈)肋痛(特别是久痛入络者)妇人少腹痛,热入血室,痛经、产后瘀血腹痛,以及由于瘀血而产生的发热疼痛等病(即西医所说的炎症性变)不可概以寒凉之剂,清热解毒之品。寒凉之剂用于火毒之症则可,急则治其标也。如用于大痈红肿,肠痈、腹痛、乳痈、喉痹、产后瘀血发热等症。余只见其害,而未见其利也。治病必求其本,凡此诸病,瘀血凝滞不行为本,而表现之发热疼痛之症状为标。岂可只见到症状之标,而忽于瘀血为本之本。《灵枢》痈疽篇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透彻的论述了由荣卫不行而产生痈肿的发病机理。经文明明如此,如何一派寒凉杂投而不顾乎。夫荣血者,液汁也,遇温而行,遇寒则凝,此常理也。故治此者,必以活血祛瘀为主者,以瘀血原为病之本也。

在辩证上,不要为舌质和脉象束其手脚,乱其方寸。要以有鉴于脉舌,亦勿拘于脉舌为原则。临床上我应用本法治疗瘀血诸症,与脉舌不符者甚多。如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等主要见证已备,脉舌可以不论,舍脉从证可也。此余从临证体会出,有病案可凭者。

病理反应在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情况,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而其致病之基因,皆为内有瘀血(实邪)实者因瘀而实,虚者因瘀而虚。实者攻下瘀血,邪去则正安,虚者亦宜攻下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难生。虚则为标,实则为本也,实则宜下,虚不宜补,总以祛瘀为要。所以活血祛瘀之法,为治瘀血为之正法,其他诸法乃应证之变法也,

吾以虚不住补,必有实邪者,以实者实之,精气已虚顺其势也。盖人之正气已大败方输,当此之时,必帅一旅精锐之师,而直捣其巢穴,则必前途反戈,首尾夹攻,熟几一举而制胜也。此所以忡胜之大黄蛰虫丸之所立也。致于瘀血为害,受不得寒凉激惹,至期乃发者,抑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虚者,肺气虚也。肺主皮毛,寒则皮毛受之,孙络之血为之凝而不行,不行则气不通,不通则血痹,此风疹痹痛之症所由发也。至期乃发热,必有所因(如诱因)或气血乖离阴阳盛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故乎,此为我们之所探讨者也。

视此,瘀血致病比较广泛,所以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关于瘀血

的病因、病理、症候,以及传变和治疗,在《李问》、《灵枢》、《金匮》、《伤寒》的有关经文中,很早就有详细之记载,而且被历代医家一直沿用到现在,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正确地运用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的许多病症,且疗效颇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我们一定要努力整理和发掘,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服务。

通络活血化瘀的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通络活血化瘀的方法 导语:很多人出现了骨科疾病就非常容易出现血液淤积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并不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生命健康,但是这种情况会延缓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 很多人出现了骨科疾病就非常容易出现血液淤积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并不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生命健康,但是这种情况会延缓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的恢复进程,提前了解一些相关的通络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的家快疾病的治疗进度更快的恢复自身的身体健康。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药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以其性温行血海,能通周身血脉,宿血停滞。当归、川芎配伍,能上开脑络之瘀闭,外舒肢体筋脉之拘挛,效果较好。红花辛香走窜,活血通经脉,以通经络之不利,达四肢祛瘀血;桃仁甘苦相兼,性平濡润,去瘀血,润肠道,以治遍身之疼;四肢麻木,大便燥结,桃仁、红花相伍,辛润结合,功效益彰。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化脑脉之瘀滞,止脑之出血,并通利四肢关节。丹参、乳香、没药均能活血而祛瘀。其中丹参尚能降而行血,清血中之火,安神志为其长;乳香长于散结、活血、止痛,以治筋骨指节之拘挛;没药、茺蔚子善于祛瘀散血,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发表者:赵东奇 原著孝长山整理凌云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的治疗八法中,属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畴,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种类型,而为瘀血蓄积而设者。临床上以荣血离经,坯以留止,络脉瘀滞,血行不畅为病理特点的一切疾病。在诊疗过程中,皆可应用本法治疗。现在医学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紫癜、子宫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记载。《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这是关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记载。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病理是由于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导而下。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的血痹虚劳篇更明确地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治之。仲景之意,非大黄蜇虫丸可以缓中补虚,盖因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虚症百出,用大黄蜇虫丸攻去瘀血,则营养自复、气血强壮,疾病自愈。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于瘀血的认识多所发挥,是善于应用活血祛瘀法的专家。他创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个逐瘀汤,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所制之方,均从实践中来,疗效很高,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其后,唐容川《血证论》对于失血瘀血诸证加以总结,辩证用药,不偏不倚,极尽方治为集血证之大成者。 我们学习本法,在临床上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其中尤以妇科为要。妇女主血,由于妇女的生理关系,月水胎产无不关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为患也。如用于妇人少腹痛、徵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其他方面尚用于瘀痛、创伤、痈肿、肠痈、虚劳、痹痛、酒糟鼻、暴发火眼、紫印脸、风疹块诸症。曾见一老医,一生专用吴鞠通先生之化徵回生丹。以治妇科瘀血诸病,而名躁一时者。 在临床上,此法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效,且应用极广,疗效显著,实为医学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汤配合西医基础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型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DN)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5例。两组均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汤:山药、黄芪、生地黄、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泽泻、丹皮、水蛭等治疗;对照组加羟苯磺酸钙胶囊口服,两组均以3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高于对照组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肾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气阴两虚瘀血阻滞型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中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增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一旦发病,会迅速损害肾脏,并出现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等,此时肾病已不可逆,可致糖尿病患者死亡。在我国19%~42.4%的终末期肾病是由DN所致,并有上升的趋势[1]。临床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DN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DN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治疗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70~39岁,平均年龄(53.38±10.03)岁;病程6~28年,平均病程(10.24±2.8)年。对照组男42例,女23例,年龄70~40岁,平均年龄(52.29±9.09)岁;病程7~28年,平均病程(10.01±2.9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各项常规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符合DN西医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辨证标准;(3)年龄18~70岁;(4)患者表示知情理解,并且同意试验;符合上面所述者,可纳入本试验中。排除标准:(1)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对本试验的药物有过敏反应者;(2)有其它肾脏疾病,如各类肾炎、肾动脉狭窄,泌尿系统严重感染者,尿路阻塞性疾病等病史;(3)患者其它疾病引起的尿蛋白增加,如心力衰竭,酮症酸中毒者;(4)有心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或有精神障碍和其他疾病者;(5)正在服用与本试验相关的其他中药。 1.2 诊断标准和评分标准

血瘀证研究进展_郭强中

第14卷 第8期 2012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 ol. 14 No. 8 Aug .,2012 血瘀证主要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如气滞、气虚、痰凝、寒凝、血热和外伤等,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而引起的病证,临床表现上以舌黯、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曲张、唇痿色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痛处固定不移、脉涩等为特征。 1 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血瘀理论发源于《内经》,经历代不断丰富和发展,至清代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并且系统的学说,再经民国阶段的完善,以及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血瘀理论已经成为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结合成就最大的领域之一,由该理论衍生的活血化瘀治法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应用范围,并由此开发出一系列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1.1 血瘀理论的形成阶段 《内经》并无“血瘀证”之称,也没有“血瘀”或 “瘀血”的提法[1] , 其散在提及的“血脉凝泣”(《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血”(《素问?调经》)、“血凝泣”(《素问?调经论》)以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可看作是血瘀理论的雏形,书中对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类术语进行了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详尽论述,堪称是血瘀理论的起源与根基。 《内经》对血瘀证的形成原因概括为两大类[2],一类是外因,即由六淫所致,其中又以风、寒二邪为甚;另一类是内因,主要包括内伤情志(如“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久病血衰(如“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以及跌扑闪挫(如 血瘀证研究进展 郭强中,李云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广州 510120) 摘 要:血瘀理论源自《内经》,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中血瘀证研究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最紧密的研究领域之 一。在气滞、气虚、痰凝、阳虚、血热、外伤等致瘀因素作用下,血瘀证患者会产生血液及血管两方面的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衍生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目前血瘀证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仿照病因病机造模和重复病理过程造模两种,但能够全面体现血瘀证四诊要点的复合模型暂时还未出现。舌诊是血瘀证诊断的一个核心环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舌色、舌苔、舌质、舌下络脉等领域,但评价标准和方法尚在摸索当中。 关键词:血瘀证;进展;病理机制;动物模型;肿瘤;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8- 0045- 06 收稿日期:2012-02-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3288)作者简介:郭强中(1980-),男,江西九江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云英(1958-),女,广东高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咽喉嗓音疾病。 E-mail :docliyunying@https://www.doczj.com/doc/0b7776050.html,。 Research Progress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 GUO Qiang-zhong,LI Yun-ying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Blood stasi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 The research on blood stasis syndrome (BSS) has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area in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Stagnation of Qi,Deficiency of Qi,Condensation of phlegm,Yang deficiency,blood heat and trauma,which will rous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blood and vessels,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BSS. These changes are the basis for tumor development and migration. Using herb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e blood stasis is the way of TCM treating tumors and carcinoma. The methods for building animal models of BSS include imitating the etiology and repeating pathological process. Up to now,the composite model embodied all-round four major diagnostic methods points of BSS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Tongue diagnosis is the core link for BSS final diagnose,the current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lor of tongue,the tongue coating,body of tongue,sublingual collaterals and other parts,but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still in exploration. Key words : blood stasis syndrome ;research progress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imal model ;tumor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6-03-25T16:10:15.7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1期供稿作者:高宇 [导读] 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及降低血脂水平。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0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方法,将1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与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加减,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3%;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7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脂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可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及降低血脂水平。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冠心病;心绞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51例;年龄35~80岁,平均56岁;病程2年以内20例,2~5年38例,5年以上42例。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稳定性心绞痛55例,合并高脂血症48例,高血压52例,心率失常23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国际心脏学会和WTO制定的CAD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1-1)。临床上选择主证、舌象、脉象符合中医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 1.3 治疗方法 服用自拟益气滋阴活血化瘀方: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5g、熟地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15g、远志15g、甘草15g。兼胸阳不振加桂枝,兼痰浊加瓜蒌、半夏,气滞加木香、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4天为1疗程,,14天后统计结果。 1.4 观察指标 安全性指标有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肝功、肾功;疗效性指标有主证、心电图等。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正常心电图;有效:症状减轻,心电图下降缺血性ST段回升≥0.05mV;无效:症状及心电图未见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3%;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9%,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75%,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脂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 3.体会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病机多为淤血阻滞心脉。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阴两虚者居多,由于心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脉络不利,共同导致瘀血阻滞。临床症状多见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加重,脉沉细,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熟地当归养阴;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现代药理表明::能改善心肌的舒张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减低心肌耗氧量,降低血黏度。全方合用起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用,能减少毛细血管内皮损伤,保护内皮功能,并有扩血管,改善冠脉血供,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化作用,本研究从心绞痛,心电图改善程度及降低血脂的有效率来看,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肯定,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2]王建华.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及新认识[J].中国全科医学,2005,8(4):301 [3]李光伟.对2型糖尿病B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治疗的思考[J].内分泌学分册,2004,24(4):271-773 [4]神安国外医学煌,潘正星,欧阳远鹏.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J],2013,11(4):507-508. [5]王新有.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探讨[J].广西中医药,2008,31(4):14-15.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活血化瘀法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活血化瘀;黄疸;综述 黄疸是以面、目、肌肤熏黄,小便黄赤为特征的疾患。黄疸多因湿而致。或因肝胆湿热引起阳黄,或因寒湿阻滞引发阴黄。治疗大多从湿论治。但瘀热发黄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笔者现总结近年来活血化瘀在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1 中医对黄疸及肝炎的认识 黄疸一症,《内经》首发其端,仲景继之,论证极为精深,立方尤为明确。自唐宋至明清,名医辈出,论治綦繁,而其主旨,未尝逾越仲景范畴。前贤对黄疸有阴黄和阳黄之分。阴黄临床所见,宜以调补心、脾、肾为治;阳黄《内经》归之为肝胆脾湿热。《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证治准绳》主张“大法宜利小便,除湿热”。因此,清利湿热为后世医家治黄之大法。汪氏[1]总结了1960-1975年所收治的大宗病例,发现大部分黄疸病例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血瘀重、里热盛三大特征,并认为黄疸持久不退或加深的病因病机即为此三大特征所致。 肝炎尤其慢性肝炎常见的血瘀证候有:①肝区或两胁疼痛(隐痛

或刺痛);②肝脾肿大或有压痛;③血管异常,有毛细血管扩张症,如肝掌、蜘蛛痣及腹壁、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④有鼻、齿衄、呕血、黑便,皮肤瘀点瘀斑等;⑤舌质紫黯或瘀点,脉涩或结代无脉;⑥其它依据,有肌肤甲错、月经紊乱(如经多、经少、闭经、痛经等)、低热等,均为血瘀的依据。以上血瘀证候贯穿于慢性肝炎病理过程中。可见,血瘀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中医血瘀证包括结缔组织增生、变性及微循环障碍,这与慢性肝炎的病理特征相吻合[2-3]。 2 中医对活血化瘀的认识 血瘀是指血流不畅或血不归经所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古代中医文献称之为“蓄血”、“宿血”、“干血”、“死血”、“恶血”、“毒血”及“败血”等。血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大凡气滞血瘀或瘀滞不畅之血为狭义的血瘀;而污秽有毒之血为广义的血瘀。 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使调达舒畅,具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是维持血液在经脉中正常运行的重要脏器。在病理状态下,由于湿热、情志、劳倦等多种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血脉瘀阻,形成肝病血瘀证。慢性肝病常有黄疸、胁痛、积聚、臌胀等证候,血瘀是这些证候的主要病机。在治疗方面,应结合病因、病位,同时结合瘀血程度应用活血化瘀药物。由于瘀血程度有轻有重,治疗用药相应有别。古代文献中有“和血”、“活血”、“散血”、“行血”、“破血”、“逐瘀血”、“主恶血”等不同提法。瘀血较轻,血气不和者,选养血、和血药;瘀血一般,程度居中者,选活血、行血、通瘀药;瘀血较重者,选破血、消瘀、攻坚药[4]。

老中医教你活血化淤的方法

老中医教你5种方法活血化淤 15克,绿豆15克,甜杏仁9克,玫瑰花6克,红糖适量。先将玫瑰花用布包好,与洗净的海带、绿豆、甜杏仁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汤至熟,去玫瑰花,加入红糖调味即成。每日食用1次,连续食用20天~30天。适宜粉刺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者。 补血健脑、活血化淤的红糖 。性平,味甘。具有润肺生津、和中益脾、补血健脑、活血化淤、强身健体等作用。但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忌食。 红糖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在每百克红糖中,含蛋白质0.4克,碳水化合物93.5克,钙90毫克,铁4毫克,维生素B2 0.09毫克,烟酸0.6毫克以及一定量的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锰、锌等营养物质。 红糖中所含的矿物质铁,是构成红血球的重要成分,是造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红糖中所含的葡萄糖,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祖国医学认为,红糖具有补血、健脑、御寒、强身、

活血、化淤、生新等作用。主治胃寒脾虚等症,特别适宜产妇食用。 在吃红糖时,1次不要食用过多,最好将红糖煮成红糖水再食用,这样既可避免杂质入口,又可消毒,有利于消化吸收。 现为行经第1~2天或经前1~2天发生小腹疼痛,待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且经血颜色暗,伴有血块。患者可取完整带核鲜山楂1000克,洗净后加入适量水,文火熬煮至山楂烂熟,加入红糖250克,再熬煮10分钟,待其成为稀糊状即可。经前3~5天开始服用,每日早晚各食山楂泥30毫升,直至经后3天停止服用,此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即可见效。此法也适合月经不调、中医辨证为血淤者。 活血化瘀、养肝护肝的食品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调节人体血量分布;肝能调节情绪,分泌排泄胆汁,促进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养肝护肝22字法则 初春寒冷干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少量饮酒有利于通经、活血、化

益气养阴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益气养阴活血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1-09T09:57:39.1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作者:马翠红 [导读]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 马翠红 (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卫生院;江苏扬州225117) 【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接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35例/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比较2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法;2型糖尿病;并发症 2型糖尿病又叫做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者群体更为庞大,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发病率较高,患者血糖值长期处在高水平的状态,疾病会引发其他重大疾病。研究为了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的治疗效果,展开以下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研究时间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和观察组(37例,采用全科医学治疗)。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12例;年龄60岁-79岁,平均年龄(68.38±4.39)岁;病程时间2年-11年,平均 (7.38±2.32)岁。观察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和11例;年龄61岁-76岁,平均年龄(68.55±4.76)岁;病程时间2年-12年,平均(7.67±2.16)岁。2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2型塔尼哦啊并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空腹静脉血糖在9- 13mmol/L;(3)糖化血红蛋白在7%-10%。排除标准:(1)血液疾病患者;(2)精神疾病的患者;(3)合并重大肝肾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治疗,定时为患者服用扩张血管类药物[2]。观察组接受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药方:30克生黄芪、20克生地黄、20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天花粉、10克甘草、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川穹、10克玄参、10克地龙、5克红花、5克全蝎,每天一剂早晚服用[3]。治疗时间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2)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和低血糖。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2组2型糖尿病患者数据,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性采用t检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表示,卡方检验。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对比2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 2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糖化血红蛋白小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数据见表1。 2.2 观察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和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数据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现阶段的医疗手段无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控制。长期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4]。此外,西药服用存在低血糖风险,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胰岛素的使用计量。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疾病主要病位在于肝郁脾胃,阴阳两虚变生他症。益气养阴活血法中,生黄芪具有生阳通血之效、太子参具有生津益气之效、丹参具有活血祛瘀之效、生地黄能够降阴生火、川穹具有

最新活血化瘀中药方

日常活血化瘀中药方案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 1、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 2、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 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 1、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 2、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举例: 1、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 1、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 2、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 1、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 2、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 3、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 4、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举例: 1、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 1、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 2、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全身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见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恢复期。 3、温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患肢水肿,肤冷,全身畏寒,舌淡,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弱等。常见疾病有:糖尿病血管病中、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后期以及下肢静脉性疾病后期。由于内外湿互为,湿性重着,缠绵难祛,一所以临床要辨清主次,慎重配伍。 4、湿聚火煎可以成痰,痰湿同类而有异,治疗上还应选用祛痰之剂,如温化寒痰的白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临床探讨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的临床探讨 目的对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对2013—2015年到该院进行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对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規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联合瑞格列奈及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IR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胰岛β细胞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联合瑞格列奈及二甲双胍能够有效的对老年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降低患者血糖含量、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具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标签:2型糖尿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临床探讨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病几率逐渐提高,在慢性代谢疾病当中,糖尿病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1],中国2013年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数量约有9 300万,约占据我国总人口的7.5%。导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胰岛素抵抗组织和胰岛β细胞功能产生漏洞,β细胞的死亡可能引发胰岛功能的损坏,从2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来看,具有严重的糖毒性。所以,要对糖尿病及时治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对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联合瑞格列奈以及二甲双胍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2015年到该院进行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平均年龄(55.13±8.94)岁,平均空腹血糖含量为(11.34±1.98)mmoL/L、平均饭后血糖含量为(17.86±5.06)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9.86±2.13)%;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平均年龄为(54.16±9.04)岁,平均空腹血糖含量为(12.43±0.99)mmoL/L、平均饭后血糖含量为(18.84±5.12)mmoL/L、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10.86±1.03)%。经医院论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16T14:31:58.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殷彩梅[导读] 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的总法则。 殷彩梅(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122000) 【关键词】活血化瘀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88-01 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的总法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瘀血病因病机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详述了瘀血的病症和治疗方药,奠定了血瘀的辨证论治基础,又经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的不断补充。血瘀是指血液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瘀血则是血不归经, 滞于脏腑、肌肤或停于血管的病理产物。血瘀或瘀血的形成主要由 于气滞、寒凝、痰浊阻滞或跌仆损伤等原因。 1 血瘀的临床表现 疼痛明显,如针刺,痛有定处,可形成包块,皮肤青紫,粗糙,肥厚,唇舌紫暗, 有瘀斑, 指甲紫绀等。临床疾病如风湿病及结缔组织变性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骨关节炎等。皮肌炎,硬皮病,色素沉着,还有肌肤甲错亦是血瘀的另一种表现。有人干脆将水肿、溃疡、糜烂、坏死、变性、增生、硬化和萎缩也归入血瘀证, 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举例 2.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5岁,患者3年前因寒受凉后出现腰骶部不适,僵痛,渐出现左臀、髋酸痛,查HLA-B27阳性,骶髂关节CT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模糊、硬化,见小囊状低密度区”,为Ⅲ级骶髂关节炎改变,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曾多方治疗, 不见好转,就诊时患者腰骶部、脊背僵痛,疼痛以夜间明显,伴畏风寒,喜暖,舌暗红、苔薄,脉弦细略沉。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督寒证),予补肾壮骨、祛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为:熟地20g,淫羊藿15g,金毛狗脊30g,制附片10g,杜仲20g,骨碎补20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10g,桂枝15g,川断20g,赤白芍各15g,知母15g,防风15g,土鳖虫10g,怀牛膝20g,炙山甲5g。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服药60剂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2.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60岁,患者30年前外受风寒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1h。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先后服用阿斯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药物治疗,后关节疼痛有缓解,自行停药。后又渐出现双肘、双膝关节、双足趾近端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服雷公藤、瑞得、芬必得、痹冲剂等药物无缓解。就诊时双手掌指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双肘关节、双足趾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手足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双手指畸形呈尺偏,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屈曲,掌指关节肿胀,双足趾关节屈曲畸形,双踝关节肿胀,伴倦怠、腰酸,舌边尖略红、见瘀点,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沉略滑。中医诊断:痹(肾虚寒痹),予补肾壮骨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熟地30g,骨碎补20g,补骨脂20g,桑寄生20g,羌独活各20g,千年健15g,伸筋草30g,桑枝30g,青海风藤各10g,赤芍20g,知母15g,片姜黄20g,益母草20g,土鳖虫10g,炙山甲10g,怀牛膝20g。服20剂,患者双手掌指关节、双腕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双膝、双足趾关节疼痛减轻,握力增加,关节晨僵减少。 2.3干燥综合症: 张某, 女,35岁。全身皮肤、口唇、双手及两目干涩不适 2 年余。曾于省级医院就诊,诊断干燥综合症。多方治疗, 轻微好转。就诊时患者口干咽燥,干咳无痰,口唇、双手及两目干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舌体瘦, 微显青紫, 脉细涩。诊断:干燥综合症(肺肾阴虚)予滋肾补肺、活血化瘀治疗,方药百合固金汤(生地20g熟地20g玄参20g川贝15g桔梗15g当归15g芍药20g百合20g甘草10g)加入桃仁20g、红花20g、川芎20g, 3剂后, 病人感皮肤稍有湿润, 守方服用 20 剂后, 病去十之八九。 讨论: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血瘀的总法则。是根据《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原则而设,属于祖国医学治疗八法中的“消法”。此法不但可达到瘀去痛止,化瘀生新,瘀去血止,加快血肿及肿块的吸收和消散之目的,而且增加血流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于消炎,促进疾病的治愈。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适应于以疼痛为主的疾病临床治疗时就应采用“通则不痛”的治疗方法。行气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与吸收,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作用,并对炎症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消肿镇痛作用,既要重视单味药的功效, 更要看到全方的综合作用, 病因辨证是提高疗效的重要保证。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综述与进展·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王鹏军,苗 阳,王 健,刘玲玲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3)01-006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1]。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中医学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本文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常用方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痰饮瘀血水停为标。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心阳虚是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水停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产物[2]。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以气虚、阳虚、血瘀、水停为主,气虚和血瘀出现频数最多;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气喘、水肿、心悸;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气虚血瘀水停(隐形水停或显性水停)。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痰饮水停是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产生,随着病情发展先后表现为隐性水停与显性水停[3-5]。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临床常见气短乏力等症状。心脏负荷增大,体循环淤血,临床常见颈静脉怒张、肝脏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尿少等;肺循环淤血,临床常见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如李用粹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6]。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7],故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8]。气、血、水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行不畅,逐渐变生水饮之邪,所谓“血不利则为水”[9],“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10]。病之初表现为隐性水停,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利等,随着病情发展则表现为显性水停,如肢体水肿,甚者胸腹积水等。 基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点,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提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 2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方药 陈可冀院士以病证结合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1]。 益气方以保元汤为基础。保元汤最早见于明代魏桂岩《博爱心鉴》,该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味药组成[12]。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健脾益肺,肉桂温阳,甘草既可补虚,又可调和诸药,为治疗气虚阳微的基础方剂。现代研究表明,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保元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慢心率,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等,提高临床疗效[13-15]。 活血化瘀方以冠心Ⅱ号为基础。该方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降香行气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诸药活血而不伤血,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药。现代研究表明,冠心Ⅱ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心血管保护作用[16]。 利水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为治疗水肿的基础方剂。现代研究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苓桂术甘汤能抑制血浆心钠素、AngⅡ、TNF-α、白细胞介素-1的过度激活,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7,18]。 苗阳等[19]对1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分析,杜俊贤[20]对3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研究,陈婵等[5]采用Shannon熵法对常用中药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的研究等表明,治疗心力衰竭益气药使用最多的为甘草、白术、党参、黄芪、太子参,活血药使用最多的为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利水药使用最多的为茯苓、猪苓、泽泻、益母草,与陈可冀治疗心衰常用药物大致相符。 3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显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刘勤社等[21]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其改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其改善中医证候及心力衰竭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刘韶屏[22]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补气活血利水方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且能够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脏搏出量,减小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陶泉等[23]的研究显示,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93.5%,2年内未复发率49%(西医常规治疗组为29%),而且减少或不用治疗心衰的有关西药,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周贻等[24]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增加6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朱红俊等[25]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通阳利水方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苗阳 · 7 6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

瘀血学说

瘀血学说 瘀血学说是研究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及血瘀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活血化瘀”疗法运用于临床日趋广泛,并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引起了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等学科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一、瘀血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瘀”最早的记载见于《楚辞》;汉《说文解字》谓:“瘀,积血也。”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瘀血”一词的是东汉张仲景之《金匱·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而与瘀血相关的论述则又可追溯到《内经》,随着后世历代医家的研究拓展,瘀血学说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具体治法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并在中医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对瘀血概念和本质的认识 1.瘀血的概念 在中医学文献中,可见“瘀血”、“瘀血证”;“血瘀”、“血瘀证”以及“瘀”、“瘀证”等提法。而其中所反映的含义和概念相同与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问题。在认为三者之间含义各具的观点中,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意见:一种为“因果”说,认为“血瘀”是指因瘀致病,为因;而“瘀血”系因病致瘀,为果。另一种或姑且称之为“层次”说,如王瑞林[1]认为“瘀”的概念范围最广,“血瘀”次之,“瘀血”最小。在证的方面,有因于血的血管内血瘀证及因于脉的血管外血瘀证之分;除此之外,陈可冀等[2]还认为,“瘀”的概念中,不仅包括血的“瘀”,尚涵盖了气的“瘀”,即所谓的“瘀血”或“血瘀”,“气瘀”或“气滞”。至于“瘀血”和“血瘀”的区分,似乎并无本质的不同,但考虑到西医中亦有“瘀血”的概念,以及其与中医学中“瘀血”概念的差异,陈氏认为中医学在“瘀血”与“血瘀”两个提法中,统一采用“血瘀”较为妥当。 2.瘀血的本质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脉中不断循行流动,“如水之流”,并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即所谓“正常的度”。在这一认知中,包含了“脉”与“血流”的内容,其中任何一方发生改变,均可导致血在脉中循行流动偏离正常的范围,即“血行失度”。如“脉”受到某种病理因素的影响而损伤,甚至破裂,造成血溢出脉外,渗流或停滞于体内,成为“离经”之血、“不归经”之血。而“血流”的状态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不能“如水之流”,而是“血凝而不流”,“血瘀滞而不行”,“血泣则不通”,造成全身或局部的血脉不通,瘀滞不畅,瘀结不散。因此在中医的观点看来,这种由血和脉共同构成的血行之度,一旦发生异常便可能成为瘀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综合病症,即瘀血证。 现代活血化瘀研究认为,瘀血是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体内存留离经之血,并由此而产生的机体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病理改变。瘀血证则是指因瘀血内阻而产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