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旗袍与历史变迁

中国旗袍与历史变迁

中国旗袍与历史变迁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孙晓梅

引言: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之一,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旗袍文化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变化,更是一种历史文化变化的反映。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服饰也开始逐渐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就让我们以旗袍为例,来看一下从服饰中反映的历史文化的变化吧。

旗人由最早为游牧生活因而进一步转变,服饰也随人们的生产方式顺应时代发展,一改过去的单一服饰风格,将马蹄袖改为宽大自如的大袖口。腰身逐渐变小,面料将从前北方厚重的动物皮毛改为丝绸。旗人在服饰的装饰上加以考究,其赋有镶边工艺反复精良,竟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十八镶”。不仅在镶边工艺上煞费苦心,在衣襟处同样是呈现各类样式。旗人对服饰的讲究,不仅仅只是在服饰上的改良对头饰和鞋子都有改观。旗人独有的旗袍再加上大拉翘和马蹄底的花盆底鞋。拉长了身材比例,使人独显雍容。

旗袍开始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自清代至旗袍风行之前,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女性均通过与袍服或上装相配的裙和长裤将下肢基本遮盖。而在旗袍的配伍中, 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裤的记载外, 其时尚主流基本为旗袍内不着可能外露的裙及长裤,而是配穿合体的袜,甚至不着袜而裸露小腿。众所周知,20年代的上海是名媛的交流地,名媛贵妇们参加各种聚会、活动、骑马等,甚至还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于30年代开始大大的流行起来,是中国女子的普遍服装。三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西化。随着民众需求和西方文化影响,旗袍变得目不暇接。旗袍在束缚身型形态上更己成熟,使袖口处变长又收短,放宽或有收窄,在镶边处饰有带着蕾丝边的喇叭袖和长袖,袖子忽长忽短种类繁多,如紧窄的长袖、清爽的短袖,

等一应俱全;在裙长可长可短至膝盖下方,当时流行的鱼尾裙、锯齿边裙据,各具风情 ; 在腰身处开始采用“省道”、衣领等处“归拔”、“立体剪裁”等工艺发展,旗袍上的图纹在当时以刺绣更是交织、层叠融合了蜀绣、京绣、湘绣、苏绣的“绣能生花,绣鸟能挺,绣虎能奔,绣人传神”悦动的特色。在1929年,旗袍被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之后,旗袍在中国大陆逐渐被冷落,在文化大革命中还被批判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等,旗袍呈现没落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全国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实施。文革始出,优雅考究的旗袍作为“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封、资、修”产物受到社会的批判。当时社会以朴素低调为标准,女性以着“绿军装”和“工作服”为美。十年文革,既是传统文化的破坏,也是旗袍的一次大灾难。此时的旗袍处于社会的断层面,因而旗袍的痕迹慢慢隐匿了三十余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得到改观。

到了八九十年代,传统文化重新被推崇,旗袍的情况也得到改观,但是可惜的是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像原先那样重新大范围高热度的流行开来,身着旗袍的人只有一小部分人而已。但是由于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

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旗袍文化得到发扬。

在之后,旗袍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开始不断的发展,不但在国内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国际上展露面貌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它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自这之后,旗袍越来越被各国人民所认知。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3月,中国旗袍会成立,名誉会长为彭丽媛。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这便是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为止的旗袍发展史,旗袍跨越差不多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经历过盛传衰弱,历尽沧桑,见证了那么多的历史风雨,积淀了如大海细沙般的历史文化,经过祖代的相传,经过不断的改造、相传。到了现在,旗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

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以旗袍为卖点的电视剧和电影则不断出现,比如著名的花样年华、色·戒。

旗袍一路走来像一名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过风雨的阻挡和璀璨的光芒。旗袍跌跌撞撞直至走向当今社会。西方社会对中国旗袍艺术虽产生冲击,但旗袍其自身独有之特性,将传统

“滚边、镶边、盘扣”装饰独一留存,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旗袍特有的灵魂无不体现出艺术美的思想中“虚实”合并的独有思想。旗袍所显现出性感的身姿和其特有的写意图案,无处不在散发着中国女性特有的韵味,“错彩镂金芙蓉出水”同代表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两种不同姿态的美,而中国旗袍兼收并融,将这两种美学思想夺目绽放。旗袍所表现了中国女性的高贵典雅、宁静肃穆,且旗袍的存在更好的体现出中国女性的仪态万方。总之,从原始社会的衣不遮体,到现代社会服装的多姿多彩,服饰总是在告诉着我们什么,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通过服饰我们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和统治阶级的奢华。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它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它与统治者的意志相关。希望通过对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研究,更多地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中国知网 [引用日期2014-10-11]

黄雨涵·《错彩镂金--中国旗袍演变史》·青岛科技大学

李春玲·《旗袍文化研究》

李诚·《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与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