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叠字诗欣赏

叠字诗欣赏

叠字诗欣赏
叠字诗欣赏

叠字诗欣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七组叠词朗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

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代】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鬓云松令·叠字词》

【清代】吴承勋

掩纹纱,开宝鼎。一树梧桐,一树梧桐影。

络纬啼烟秋欲暝。翠玉楼前,翠玉楼前井。

风衾寒,鸳帐冷。好梦无端,好梦无端醒。

离别团圆今夜并。愁依阑干,愁依阑干等。

这是极为精彩的一首叠字词。词的主题是思妇的秋怨,上片的时间是黄昏,下片的时间是夜晚。上片只写黄昏的景色,抒情主人公并没有出场,但她的孤单、寂寞、哀愁,尽在萧索的景色中。下片写思妇在梦中与丈夫团聚,好梦的来临没有先兆,好梦消散也无缘无故,她只能如往日一样,愁依阑干,苦苦等候。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唐代】无名氏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

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

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这首词选自《敦煌曲子词》。词的上片写春天细雨中的池塘,下片写江边的舞女。运用类叠的修辞方式发展到极至,即全词均是叠字的情形,这难免给人以文字游戏的感觉,但在这游戏的背后,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居匠心。

?《天净沙·即事》(四首其四)

【元代】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这首曲子赞美女子的容貌,描写爱情的和谐美满。前两句用春天的莺燕双双飞舞,花柳摇曳多姿来形容两情相悦和女子的美好。后三句写这个女子言谈举止事事都很有风度和韵致,又娇美年轻,一切都恰到好处,是个无可挑剔的美人。这首曲子通首叠字,音韵优美,一气贯注。

?《书怀》

【明代】朱权

纷纷雨竹翠森森,点点风花落绿阴。

贫恨苦吟穷寞寞,乱愁牵断梦沉沉。

昏昏岭隔重重信,渺渺江如寸寸心。

因有事情闲默默,我于疏拙老侵侵。

“侵侵”的“侵”字左边部首应是“马”字旁,未找到故以“侵”代之,意为马奔驰的样子,比喻时间即逝。诗人为了取得音韵哀婉缠绵,在每一句都用了叠字,为了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重复与拖沓,他细心地把叠字安排在句中不同的位置。此诗不仅仅是叠字诗,而且也是回文诗。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代】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叠字诗》

【唐代】寒山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

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寒山是唐代的诗僧,这首诗写的是贫士的身境和心境。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叠字诗》

不详

今古人生有几何,繁华耀眼烟云过。

追官逐利马蹄疾,得得得得得得得。

诗中连用七个得字,从字面看是模拟马蹄声响,实际是表明自己不愿追名逐利,欲过淡泊宁静生活的理想。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

《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东南大学-含考试大纲).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教学大纲 一、总则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唐宋诗词鉴赏”应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人才,以诗育人,在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东南大学四牌楼本部曾是六朝皇宫、台城所在地,是“竟陵八友”聚会之所,沈约等便在这里提出“四声八病”说,创作“永明体”诗歌。现在较多的学者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梁武帝萧衍、沈约、萧纲等创作的《江南弄》十多首、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陵《长相思》已具有词的雏形,只是未完全讲平仄格律。这些作品也诞生在东大这块土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南大学是我国格律诗词的发祥地。在这里弘扬诗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西风劲吹,母语教育危机重重,以诗词这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思路: 1、对中小学已学唐宋诗词系统梳理: 大学生过去也接触过许多唐宋诗词的名篇,但缺乏系统性。本课程按唐诗、唐宋词两条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较系统的相关知识体系,对已有知识及信息梳理、更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从诗史、词史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诗词为媒介,以“高尚”与“和谐”为目标,开展道德情感教育。 中国诗歌有“言志”的传统,中国历代的大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写过不少闪耀思想光辉的诗篇,唐宋更是其高峰,结合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感情,使之关心民生疾苦,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学习苏轼等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 本课程与大学语文等文学素质课一样,应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情感教育的功能,不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唐宋诗词精品的感染下,使学生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 学生求知往往经历:无知——有知——怀疑——创新和朦胧——较清晰——再朦胧——再清晰的过程。学习唐诗、宋词的同时,也应学习宋以来的“疑古”传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对文学精品,也要敢于白璧求瑕,对大家、名家也要敢于找出其不足。少点迷信,多点独立思考,多点标新立异。这对学生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建立开拓创新意识很有好处。 4、“浅化”与“深化”相结合,“求甚解”与“不求甚解”相结合 历来诗词鉴赏均采取注释、赏析、作者介绍相结合的“浅化”模式,我们在“浅化”的同时还适当“深化”教材,通过单元[总论]、[集评]、[汇评]、[本事]、[附录资料]、[真伪考]、[作品综述]等去“深化”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部分优秀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也迫使老师去贴近学术前沿。 本课程坚持以课外、课内相结合,要求学生从“不求甚解”——知之较多——渐入佳境,

婉转流连叠字诗

婉流连叠字诗 叠字诗 语具有单音独体的特性,重迭词运用此特点,建构重复音节的词,词若是有规则地重复,便自然形成一种节奏。因其本身有相同节奏,表达同样的韵律,故具有音乐效果。 重迭词又名重言,是以两个相同的字来模拟物声,因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以重言迭字的方式出现,既可尽其义,又在音响效果上,达至微妙之极。从《文心雕龙物色》得知早在《诗经》的时代,诗人们已大量将重迭词运用在文学作品里::“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属采附声,亦与心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故《诗经》三百篇之所以令人动容,在于善用重迭词抓住感官之想象,吸引读者的目光。 叠字诗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所谓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而一个词,也称“重言词”。叠字是一种组词手法,叠字重言是语言文字学上的一种法则,是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造句修辞方式。使用该手法,将某种含义的字重叠起来,既可创造双声叠韵的音乐美,又能大增强对某事物某思想某感情的表达效果,鲜明地强烈地构架意境和渲染气氛,最终达到加强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与情绪冲击,加深读者对及作品的理解与印象。叠字的恰当动用,可以增加语语言的音节美,增进情感的强度,对联和民歌中用得最多。 叠字大体可分三种,即拆字叠、回文叠和双字叠。叠字诗属于双字叠,是指诗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全诗各句都用叠字组成的为叠字体诗。叠字诗是由诗词叠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杂体诗。叠字诗常见于我国古体诗词优秀作品之中,最早可溯至《诗经》,至南北朝入唐,便臻于成熟,出现了工整标准的体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诗用叠字最难。”及宋、元年间,发展到了叠字词或叠字曲。 如《卫风》里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朅揭揭。庶姜孽孽”的文字记载,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积而不乱。有古诗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也连用六迭字,不落俗套,清新自然。 唐高僧寒山的《叠字诗》: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猿来树袅袅,鸟入林啾啾。时催鬓飒飒,岁尽老惆惆。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这首诗写的是“贫士”的身境和心境。 唐王建《宛曲》: 宛宛胜上纱,红红绿绿苑中花。 纷纷泊泊夜飞鸦,寂寂寞寞离人家。 白居易的这首叠字诗《寄韬光禅师》,是古来传诵的佳作。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这首诗为“连珠吟叠璧”,现代大学者钱钟书称赞“极七律当句对之妙”: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清下界闻。 遥想事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后世写叠字诗的不少。如明代朱权的《书怀》不仅仅是叠字诗,而且也是回文诗: 纷纷雨竹翠森森,点点风花落绿阴。贫恨苦吟穷寞寞,乱愁牵断梦沉沉。 昏昏岭隔重重信,渺渺江如寸寸心。因有事情闲默默,我于疏拙老骎骎。 诗人为了取得音韵哀婉缠绵,在每一句都用了叠字,为了避免由此而产生的重复与拖沓,

叠词在诗文中的效果

叠词在诗文中的效果 (一)什么是叠词 叠词一般指含有重叠字的词,主要形式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等,如纷纷,飘飘然,绿油油,安安稳稳,格格不入,无时无刻,大名鼎鼎。 (二)叠词的表达作用 1.增强诗文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起强调作用。 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有些叠词渲染气氛,令人如临其境。 古典诗歌运用叠词摹声,不仅因为它能增强形象性,还因为它充满音韵美。有些叠词用来描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再现事物运动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率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 ★学过的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 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全诗运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水清浅,人含情。由景

叠字诗欣赏

叠字诗欣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七组叠词朗读起来,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

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元代】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鬓云松令·叠字词》 【清代】吴承勋 掩纹纱,开宝鼎。一树梧桐,一树梧桐影。 络纬啼烟秋欲暝。翠玉楼前,翠玉楼前井。 风衾寒,鸳帐冷。好梦无端,好梦无端醒。 离别团圆今夜并。愁依阑干,愁依阑干等。 这是极为精彩的一首叠字词。词的主题是思妇的秋怨,上片的时间是黄昏,下片的时间是夜晚。上片只写黄昏的景色,抒情主人公并没有出场,但她的孤单、寂寞、哀愁,尽在萧索的景色中。下片写思妇在梦中与丈夫团聚,好梦的来临没有先兆,好梦消散也无缘无故,她只能如往日一样,愁依阑干,苦苦等候。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沈天祐)

《定风波》赏析(沈天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在黄州。为能深入地去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营垒中去了。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领袖司马光等人的顽固态度是很有区别的。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凡是新法中符合他所提出的“丰财”“强兵”“择吏”等主张的各项措施,他是予以肯定的,为此,他遭到了旧党中顽固派的排斥。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在《定风波》词牌下,作者加了一个小序,对为什么写这首词作了说明。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其中“沙湖”是地名,位于黄冈东三十里。“雨具先去”是指携带雨具的人先走了。“狼狈”,是进退都感到困难的意思。 词开头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穿林打叶声”是指风雨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响。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时,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并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张张地去寻找个避雨场所。事实也是这样,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但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而且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他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是“不妨”。“吟啸”,是指吟诗长啸。“徐行”,是慢慢地走。苏轼在风雨之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这种表现是何等地与众不同!极富于浪漫色彩,通过这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苏轼的这一表现,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要登上东边的山岗放声长啸和面对着清澈的溪流而写作诗章的举动和苏轼上述表现何等相似!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和气质的接近,所以苏轼是那样地钦佩和赞赏陶渊明。接下来的一句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芒鞋”是草鞋,可见作者这次出外郊游是一身野服打扮,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苏轼看来这种打扮比起穿了官服骑着马要强得多,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涵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

古诗词中叠字名句集粹

古诗词中叠字名句集粹(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之一)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之二)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古诗十九首之三)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古诗十九首之三)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古诗十九首之八)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之十)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十)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之十一)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古诗十九首之十六)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古诗十九首之十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短歌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民歌《敕勒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靖蜒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秋兴八首之三》)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杜甫《田舍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大弦噪噪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噪噪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渭城朝雨浥輕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练习:唐宋诗 9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感慨综合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径:直截了当 B.犹自 ..音书滞一乡犹自:仍然,还是 C.泥上偶然 ..留指爪偶然:偶尔 D.永夜 ..月同孤永夜:长夜 解析:选C。C项中“偶然”的意思是“间或,有时”。 2.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应似飞鸿踏雪泥B.老僧已死成新塔 C.惊风乱芙蓉水D.人生到处知何似 解析:选C。C项,“”,使动用法,使……颤动摇曳。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江流曲似九回肠 A.路长人困蹇驴嘶B.主人奉觞客长寿 C.人生到处知何似D.应似飞鸿踏雪泥 解析:选D。例句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省略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有关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将进酒》充分展示出李白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B.“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C.《和子由渑池怀旧》中“雪泥鸿爪”的借代,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D.“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里用老马识途的故事,指出古人存养老马,是取其经验和智慧。 解析:选C。C项,“雪泥鸿爪”是比喻。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干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有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经·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作者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解析:选C。本题难度中等,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所以,C项中的“与他们完全一样”理解错误,选C。 6.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了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了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7~8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请看古代诗词十首叠字

请看古代诗词十首叠字、顶针、回文诗 1、《叠字诗》 层层套套绮罗衫,正正方方披锦肩。 燕燕莺莺音带笑,盈盈款款步生莲。 丝丝语语凤凰柱,缕缕声声鸳鸯弦。 久久长长无限意,和和美美一生缘。 2、《顶针诗》 探君归来步缓慢,来步缓慢醉梦微。 醉梦微醒鸡报晓,醒鸡报晓探君归。 3、《半字诗》 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4、《一字诗》 一瓣心香一瓣荷,一泓秋水一泓波。 一池碧叶一池影,一路风光一路歌。 5、《嵌字诗》 【三】语【三】言【三】字经, 【月】圆【月】缺【月】长明。 【桃】红【桃】绿【桃】含笑, 【花】谢【花】开【花】舞风。 6、《复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7、《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8、《回文诗》 四时花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笼晚霞。 纱笼晚霞烟照暖, 霞烟照暖四时花。 《回文诗》 石山染痕苔青青, 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 溪流泛舟轻拂风。 注:顺着读,倒着读,都可。 风拂轻舟泛流溪, 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 青青苔痕染山石。 9、《宝塔诗》 花, 细蕊,奇葩。 香满室,缀天涯。 如粉如黛,似帛似纱。 玉环头上戴,西子鬓边插。 疏影赋诗寄酒,丽容迎客添茶。 庆功曾到帝王阁,贺喜常来百姓家。 蝶, 俏丽,高洁。

花下舞,水边歇。 飞上琼阁,落于玉阶。 老庄托梦幻,梁祝恨离别。 春色采来酿蜜,韶光留住成结。美人团扇笑相戏,素手轻捉趣与谐。 10、《数字诗》 万岭千山百里云,十花九树八成荫。七家六五四双燕,三李二桃一片春。

唐宋诗词研究

《唐宋诗词研究》作业题 一、分析: 1.骆宾王《在狱咏蝉》:此诗作于患难之中: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全篇以蝉比兴,以蝉寓 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 2.孟浩然《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 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高适《燕歌行》:这首诗热烈地颂扬了士兵们的英勇爱国精神,同时严厉地抨击了将领们享乐腐败和视士兵生命 为儿戏的轻敌冒进,使苦与乐、庄严与无耻形成了鲜明的对此。结句借古喻今,点出朝廷因用人不当所造成的恶果,比一般因靖边而思名将的含义更为深刻。全诗形象鲜明,气势奔放,四句一韵,流转自然。 4.李白《行路难》:《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 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5.杜甫《兵车行》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 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6.白居易《长恨歌》:《长恨歌》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公元806年(元 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这首《无题》描写了爱情的珍贵难得和对爱情的贤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文人 对爱情生活的挚着追求和特有的恋爱心态,可看作一首爱情诗,并无更深政治寓意。此诗构思新巧,想象丰富。首联写见难别难,颔联写爱情之生死不渝,颈联拟想别后对方的生活,尾联表达了无望中的希望,层次清晰,拟想合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人们的离别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之情。此诗语言精美,丰富多彩,“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象征,“春蚕”二句的比喻,使诗歌在表达感情方面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深含。深情绵邈,典丽精工,是此诗的风格特色,也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总体风格特色。 8.柳永《雨霖铃》:这首词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 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 (周济语)的风格特色。 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明显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被苏轼转化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好像是抄袭,没有什么新意。但若果真如此,苏轼的词就没有必要写了。幸而,苏轼的整个命意与李白有所不同。李白的主题是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比是短暂的,但是,虽然短暂,仍然要潇洒地欢度,而苏轼的却不是。李白笔下的月亮是没有具体时间的,而苏轼面对的月亮是中秋的月亮。李白的月亮固然引起了戍客的乡愁和思妇的怀远,但并不是指向具体的个人,而是一般概括,富于哲理性,而苏轼的月亮却很有个人色彩,充满对亲人的怀念。 10.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数百年,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亦惟有以赋体 读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作法上是有创造性的。原来的《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押平声字,调子相应地也比较徐缓。而这首词却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既不委婉,也不隐约,不能列入婉约体。 11.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这是辛弃疾词的压卷之作,怀古伤今,苍凉悲壮。虽作用典颇多,但能关合时事, 用得极为贴切。 12.姜夔《扬州慢》: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 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二、论述: 1.唐诗繁荣原因之我见

唐宋诗词意象浅析

唐宋诗词意象的研究 高二(11)张丹妮 指导老师:许深湘(潮州市金山中学) 一、课题提出 与同学朋友相处,谈得最多的话题是读书。在几乎把读书等同于读教科书的环境里,大家的内心依旧保留着渴求的空间,并普遍表现出接纳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许多人对唐诗宋词具有一种出自民族文化血脉的天然的亲近感,但这掩饰不了他们走近诗词时所感到的陌生与困惑。如何使他们走近那已成为过去而又永远鲜活的经典,触摸那已降下帷幕而仍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历史,了解那位有亲近感,却因相隔久远而略显生分的相知故交呢? 就初涉此道的中学生而言,了解古典诗词意象可提供一条明晰的理解诗情词意的途径。 二、研究进程 1、收集资料(4周); 2、研究撰文(5周); 3、交流定稿(2周)。 三、研究成果 (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万千事物,由诗人词家的精心筛选而成为抒情主体的观照对象,经过作者情感与意识的加工并呈现在诗意的语录中,使之成为诗词作品中个性鲜明、面目各异的意象。 我国古典诗词的意象系统十分丰富,但又相对稳定,某些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约五万首唐诗中,“月”出现了一万一千余次;宋词中也有许多常见的意象,据检索,《全宋词》中“梅”出现的次数为二千九百五十三次,还可列出一些其它常见意象的统计数字。作为情感符号的意象,具有主观象喻、递相沿袭、多歧义歧解等艺术特征。我们关注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是因为它们与诗人词家的生命情感体验同构呼应,又常能凸显诗人词家个体的各自面目,使我们从中看出作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结构方面的特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是中国古典诗歌美 -125-

十首最美叠字诗词

十首最美叠字诗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元)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鬓云松令·叠字词 吴承勋(清) 掩纹纱,开宝鼎。一树梧桐,一树梧桐影。络纬啼烟秋欲暝。翠玉楼前,翠玉楼前井。风衾寒,鸳帐冷。好梦无端,好梦无端醒。离别团圆今夜并。愁依阑干,愁依阑干等。 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 无名氏(唐)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 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 皎皎绮罗光,轻轻云粉妆。 天净沙·即事(四首其四) 乔吉(元)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书怀 朱权(明) 纷纷雨竹翠森森,点点风花落绿阴。 贫恨苦吟穷寞寞,乱愁牵断梦沉沉。 昏昏岭隔重重信,渺渺江如寸寸心。 因有事情闲默默,我于疏拙老侵侵。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宋)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叠字诗 寒山(唐) 独坐常忽忽,情怀何悠悠。 山腰云缦缦,谷口风飕飕。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800字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1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

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范文2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诗歌中的叠字

诗歌中的叠字 诗歌中的叠字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又称为复字、重言,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古典诗词曲中,叠字的运用相当普遍。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竟有204篇见用叠字。《诗经》在运用叠字方面显示了精深的语言表现力和惊人的创造性,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郑风"风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都是受到历代评论家称许的叠字佳句。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把《诗经》中的叠字汇集分类,编成《毛诗重言》一书。可见后世对诗三百”叠字修辞之妙是何 等击节赞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对于《诗经》的叠字给予高度评价:灼灼状桃

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这是说:《诗经》中的叠字如灼灼”依依”杲杲”等,虽然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把客观景物描摹刻画得情貌无遗”形神毕现;即使人们再苦思冥想上一千年,也将不能找到更为恰当的词去取代这些叠字。 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叠字的竟达十三首之多。如《青青河畔草》全诗十句,开头六句连用了叠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青青”是从色彩上形容春草之碧绿,郁郁”是从意态上描绘柳树之葱郁,写出烂漫春光之中草木的生机畅茂。盈盈”是形容楼上女”的绰约风采,皎皎” 表现出这位女子临窗凝眺时的姿容仪态。艳丽的红粉妆”再加上娥娥”二字, 愈显现出她美丽的容貌;洁净白晰的素手”再饰以纤纤”二字,更加具体地刻画出素手”的形态。顾炎武指出:这首诗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日知录》)。自然妥贴,毫无矫饰雕琢之痕是这首诗的特点,顾氏之评,切中肯綮。 在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盛行之后,叠字运用就比较少了,这是因为近体诗在句数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遣词造句都讲求高度精炼,如果一味滥用叠字,势必造成诗意的繁复和音节上的板滞。但在唐宋两代律诗里,成功地运用叠字的佳作还是不乏其例的。如崔颢的《黄鹤楼》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是说登楼远眺时,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尽收眼底;萋萋”是形容鹦鹉洲上芳草浓密茂盛,一片葱翠,由于运用了两组叠字使这联诗句形象鲜明,如在目前,意境更为高远。假如去掉这两组叠字,诗句成为晴川汉阳树,芳草

二轮复习(唐宋诗词)

【诗歌专题复习】——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试论述杜甫叙事诗的特点。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第五,杜甫的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如《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郫州省家的一路所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

叠字词成语归类

语文知识积累(叠字词、成语归类、诗句、名言警句) 2009-05-20 12:53:09 阅读37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叠字词 1、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2、ABAB:通红通红鲜红鲜红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研究研究 3、ABAC:一心一意一模一样半信半疑人山人海十全十美 4、AABC:津津有味多多益善栩栩如生济济一堂头头是道 5、ABCC:生机勃勃兴致勃勃生气勃勃得意洋洋喜气洋洋 6、ABB:红通通红彤彤黄灿灿金灿灿绿油油 7、ABAB(声音)哗啦哗啦轰隆轰隆嘀嗒嘀嗒叮咚叮咚淅沥淅沥 二、成语归类 1、描写人物仪表、容貌、体态:仪表堂堂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眉清目秀如花似玉 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视死如归拾金不昧临危不惧 3、带有“鼎”的成语:鼎足之势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三足鼎立一言九鼎 4、带有数字的成语:一干二净两面三刀四面八方五颜六色九牛一毛 5、历史故事的成语:按图索骥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兵不厌诈三顾茅庐

6、带有一对反义词的成语:大公无私承前启后翻天覆地弄假成真舍近求远 7、带有一对近义词的成语: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七拼八凑胡言乱语 8、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惊弓之鸟 9、形容很专心的成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一志目不转睛 10、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眼高手低目瞪口呆头重脚轻口是心非耳闻目睹 11、描写春天的词语:春光明媚万紫千红春色满圆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12、描写夏天的热: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 13、描写山的成语: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高耸入云寸草不生连绵起伏 14、描写水的成语:水平如镜波澜壮阔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波涛汹涌 17、表示心情的成语: 高兴:兴高采烈心花怒放欣喜若狂心旷神怡沾沾自喜 伤心:垂头丧气心灰意冷悲痛欲绝心如刀绞万箭穿心

诗歌中的叠字

诗歌中的叠字 叠字是指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又称为复字、重言,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两字相叠被称为单叠,四字相叠被称为双叠。在古典诗词曲中,叠字的运用相当普遍。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竟有204篇见用叠字。《诗经》在运用叠字方面显示了精深的语言表现力和惊人的创造性,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小雅"车攻》)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郑风"风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都是受到历代评论家称许的叠字佳句。清代语言学家王筠把《诗经》中的叠字汇集分类,编成《毛诗重言》一书。可见后世对“诗三百”叠字修辞之妙是何等击节赞赏。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对于《诗经》的叠字给予高度评价:“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这是说:《诗经》中的叠字如“灼灼”“依依”“杲杲”等,虽然只是相叠的两个字,却可以“以少总多”,把客观景物描摹刻画得“情貌无遗”,形神毕现;即使人们再苦思冥想上一千年,也将不能找到更为恰当的词去取代这些叠字。 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叠字的竟达十三首之多。如《青青河畔草》全诗十句,开头六句连用了叠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青青”是从色彩上形容春草之碧绿,“郁郁”是从意态上描绘柳树之葱郁,写出烂漫春光之中草木的生机畅茂。“盈盈”是形容“楼上女”的绰约风采,“皎皎”表现出这位女子临窗凝眺时的姿容仪态。艳丽的“红粉妆”再加上“娥娥”二字,愈显现出她美丽的容貌;洁净白晰的“素手”再饰以“纤纤”二字,更加具体地刻画出“素手”的形态。顾炎武指出:这首诗“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可继”(《日知录》)。自然妥贴,毫无矫饰雕琢之痕是这首诗的特点,顾氏之评,切中肯綮。 在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盛行之后,叠字运用就比较少了,这是因为近体诗在句数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遣词造句都讲求高度精炼,如果一味滥用叠字,势必造成诗意的繁复和音节上的板滞。但在唐宋两代律诗里,成功地运用叠字的佳作还是不乏其例的。如崔颢的《黄鹤楼》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是说登楼远眺时,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尽收眼底;“萋萋”是形容鹦鹉洲上芳草浓密茂盛,一片葱翠,由于运用了两组叠字使这联诗句形象鲜明,如在目前,意境更为高远。假如去掉这两组叠字,诗句成为“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则兴味索然了。 唐代诗人李嘉祐有一联诗:“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在李诗每句前加上一对叠字。前人认为这是王维袭用或点化李诗句,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指出,王维是盛唐人,李嘉祐是中唐人,前人怎能偷用后人的诗呢?其说甚是。抛开谁袭用谁这个问题,仅就两联诗的本身进行对照比较而言,王诗多了两组叠字,却增色不少。“漠漠”显示出江南水田的广漠开阔,一望无垠;“阴阴”形容夏木的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