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本章考点

1.概述

2.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反应

第一节概述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由于凝集反应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其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从方法上来讲,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玻片法凝集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递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Widal反应、Well-Felix反应、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分为4类:①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②反向间接凝集反应;③间接凝集抑制反应;④协同凝集反应。

图14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查抗体)图15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查抗原)

图16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查抗原)

(上图为标本中含有待测抗原,下图为标本中无待测抗原,注意凝集说明标本中没有待测抗原)

间接凝集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以载体来分,常用的为红细胞、胶乳颗粒及明胶颗粒等。

常用的试验有:

1.间接血凝试验:其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被动地凝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间接血凝试验可分为三类:①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血凝,称为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

②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称为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③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则能抑制原先的血凝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间接血凝试验—:红细胞沉积于管底;1+: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周围有散在少量凝集;2+: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较松散;3+:红细胞形成片层凝集,面积多于2+;4+:红细胞形成片层凝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山东大学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膜的表面结构; 2.掌握凝集素促使细胞凝集的原理; 3.学习研究细胞凝集反应的方法。 【实验原理】 1.凝集素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转移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一起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花生凝集素和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是他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又称为糖萼)。凝集素能与细胞外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从而引起细胞凝集。凝集素引起的血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物化学过程完全不同;另外,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但是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因此,Ponder提出应称“凝集素组织化学”而不能称为“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 人们利用凝集素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识别和研究不同类型膜结构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进行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临床输血,在皮肤、肾等器官移植的时候选择ABO血型相符的供体;不孕症和新生儿溶血症病因的分析及亲子鉴定等。另外,凝集素在临床疾病防治、机体生理活动调控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展示出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植物凝集素可抑制受精;芸豆凝集素可直接抑制HIV-1反转录酶的活性,减少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细胞膜表面糖复合物的糖链结构与肿瘤细胞增殖、侵染、转移等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凝集素芯片技术实现了对癌症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有助于筛选出癌症相关的糖链标志物。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如植物血球凝集素,伴刀豆凝集素和土豆凝集素等,它具有凝集细胞核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一、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 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经典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由亲水状态变为疏水状态,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例子的作用,中和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细胞凝集反应 二.实验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支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 PNA),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如刀豆素 A(Conconvalina,ConA)、麦胚素(Wheat germ agglutinin, WGA)、花生凝集素 (Peanut agglutinin, PNA)和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 SBA)等,凝集素是它们的总称。凝集素不是来源或参与免疫反应的产物,它们具有的某些“亲合” 特性,能被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方法所应用。 血型鉴别实验,也是凝集反应的一种。 三.实验用品: 土豆块茎 显微镜,粗天平,载玻片,滴管2支,离心管2支 PBS缓冲液:称取NaCl7.2g,Na2HPO41.48g,KH2PO40.43g,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调pH值到7.2. 4.2%的红细胞 四.实验步骤:

1.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g,加10mlPBS缓冲液,浸泡2h,浸出的粗提液中含 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2.以无菌方法抽取兔子静脉血液(加抗凝剂),加生理盐水3ml,在 1000r/min,离心5min,重复3次离心,最后按压积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1%红细胞液。 3.分别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1%红细胞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左孔内,充 分混匀。 4.同时分别用滴管吸取PBS缓冲液和1%的红细胞悬液各一滴,置双凹片右 孔内,充分混匀,做对照实验。 5.摇晃5—10min后,观察有无发生细胞凝集并置显微镜下观察。 图左为PBS缓冲液对照图右为土豆凝集素

--临床免疫学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本章考点 1.概述 2.直接凝集反应 3.间接凝集反应 第一节概述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由于凝集反应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其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直接凝集反应。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从方法上来讲,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玻片法凝集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0血型的测定。 试管凝集反应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递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Widal反应、Well-Felix反应、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分为4类:①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②反向间接凝集反应;③间接凝集抑制反应;④协同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赵海泉主编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细胞生物学分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1.目的 学习植物凝集素的提取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和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少数例外),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二、实验用品 1.材料 土豆块茎,兔血。 2.试剂 0.9 % NaCl溶液,PBS缓冲液(称取7.2 g NaCl、1.48 g Na2HPO4、0.43 g KH2PO4。加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I,pH 7.2)。 3.器材 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注射器,6号针头,载玻片,容量瓶,滴管,离心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提取凝集素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0 g,加100 ml PBS缓液,浸泡2 h,将浸出的粗提液过滤,即为可溶性土豆凝集素提取液。 (二)制备2%的红细胞悬液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静脉血液(加抗凝剂)2 mI。加8 mL 0.9 % NaCl溶液,

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再加0.9 % NaCl溶液至10 ml,反复洗涤5次。最后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三)凝集反应 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1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 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四、注意事项 1.若沉淀压积的红细胞暂时不用,应将其4℃保存。下次使用前,先洗涤再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2.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作业与思考题 1记录血细胞凝集情况。 2实验课程感想或感受。 教学内容: 1实验室安全教育。 2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小导师制 3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4本次实验内容讲解。 知识点: 实验动物知识。 采血操作。 凝集素。 显微镜。 记录方法。

免疫学——沉淀反应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指导老师:陈玮__ 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和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 实验类型: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钟一鸣 1.沉淀反应——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实验原理】 双向扩散是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到琼脂板相对应的孔中,两者各自向四周扩散,如果抗体和抗原相对应,则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若同时含有若干对抗原抗体系统,因其扩散速度不同,可在琼脂中出现多条沉淀线。观察沉淀线的位置、形状等可对抗原或抗体作出定性分析。本试验常用于检测抗原抗体的纯度,滴定抗体的效价以及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和分析未知抗体(抗原)。临床上用此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甲胎球蛋白AFP ,作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诊断指标。双向扩散实验所需时间较长(24h ),灵敏度不高。 【实验现象】 沉淀线 Ag 对照 Ag 对照 Ag 待测 Ag 待测 Ag 对照 Ab Ab

1).六边形排列孔中,六条沉淀线在抗体孔周围衔接成一个完整的圆形 2).三角形排列孔中,出现两条沉淀线,且二者相交顶端相连 【实验结果】 待测样本AFP阳性,与阳性对照含有浓度基本相同的AFP 【讨论】 1).六边形排列孔中出现完整的圆形,说明阳性对照抗原和待测样本抗原浓度基本接近,使得六个孔中各沉淀线离中央孔的距离接近,围成完整的圆形 2).三角形和六边形排列孔的沉淀线均较接近中央孔,说明待测抗原和阳性对照抗原的浓度略大于抗体浓度。 3).制琼脂板时,不能太薄,且因要打六边形孔,尽量保证边上的孔不能太浅 4).沉淀线不明显可能和抗原抗体浓度以及放置时间有关,放置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明显,过长则会使已经形成的沉淀线解离或散开而出现假阴性 2.免疫电泳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 【实验原理】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移动的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的电荷有关,蛋白质抗原在PH8.6的缓冲液中带负电荷,故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球蛋白的等电点为PH6-7,故在PH8.6的缓冲液中带负电荷少,且分子较大,移动缓慢,同时因电渗作用,反向阴极移动,于是形成抗原与抗体相对移动的情况,在二者相遇的最适比例处产生白色沉淀。此种在双向免疫扩散的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由于抗原、抗体在电场中做定向移动,限制了琼脂双向扩散时抗原、抗体朝各方向自由扩散,因而提高了实验的敏感度,同时缩短试验时间,故可作快速诊断。 【实验现象】 Ag Ab Ab Ag

实验五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凝集反应 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 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 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1.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2.方法 (1)取载玻片一张(平置实验台上),用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划分为3格,并标明1、2、3。 (2)取巴氏吸管一支,套上乳胶皮头后,吸取1:10 稀释的伤寒杆菌诊断血清1~2 滴于第1、2 格内,另取巴氏吸管一支,吸取生理盐水1~2 滴于第3格内。 (3)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取少许伤寒杆菌菌培养物与第1、3格内的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然后用同样方法取少许大肠杆菌培养物与第2格内的的诊断血清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静置数分钟后观察结果。 3.结果观察与判定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步骤:(略) (四)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1.加少许棉花 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 3.放置37℃水浴 4.放置冰水水浴 5.加肝素10个单位 6.加草酸钾2mg (表9-3文字说明:略) 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1、富血小板血浆 2、少血小板血浆 3、生理盐水 4、羊肺悬液 5、0.025mol/l cacl2 血液凝固时间 (表9-2文字说明:略) (五)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 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和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和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 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 发生凝固。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和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8’15’’ 2’15’’ 6’45’’ 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 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 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 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血液,虽也发生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水解掉后,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血纤维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在毛刷上见

细胞凝集试验报告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摘要】细胞凝集素可以将不同的细胞粘连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凝集现象。通过不同的变量,控制细胞凝集反应因素,观察细胞凝集程度。 【关键字】血细胞凝集素凝集反应 【背景介绍】 细胞凝集指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在不用显微镜时即可用肉眼看到的明显的现象。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患者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凝集实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素是一种能够与糖类物质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具有一个以上同糖结合的位点,因此能够参与细胞识别和粘连,从而将不同的细胞联系起来。常见的凝集素有刀豆素A、麦胚素、花生凝集素、大豆凝集素等。凝集素主要的作用就是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在细胞间形成“桥”的作用,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细胞的凝集与细胞的细胞膜有关,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普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以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免疫反应等都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细胞凝集的作用很多,机体免疫中反应中,细菌等颗粒性病原体

会与凝集素结合而产生凝集反应,从而被更好的清除。 细胞凝集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在临床上血细胞的凝集作用可用于血型鉴定,同时凝集素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帮助抵御感染。 【实验材料】 1、试剂:土豆凝集素(已制备好)、2%兔血红细胞悬液、PBS缓 冲液、生理盐水。 2、仪器:移液管、离心管、离心机、有凹坑的载玻片、带刻度的 试管若干、显微镜。 【实验方法】 1、检查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否完备,完好,准备实验; 2、土豆切片,取2g放入10ml的PBS缓冲液中浸泡2h,获取土豆凝集素(此步骤已有老师准备好); 3、梯度稀释制备不同浓度的土豆悬浮液:取1ml的土豆凝集素悬浮液原液于其中一只试管中,并编号1×;另取0.5ml的土豆悬浮液原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0.5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5×;再去一只试管,加入1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 4、取1ml已制备好的2%的兔血细胞悬液,通过系列稀释将血细胞悬液制备成不同浓度:在1ml的试管上编号为2%;在标号2%的试管中取0.5ml于另一只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0.5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并编号1%;在1%的试管中取0.5ml的细胞悬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并加入0.5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编号0.5%;(在实验时由于各方面原因,误将已制备好的2%兔细胞悬液当做兔的静脉血,而加入3ml 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从而重复实验不必要的步骤,需要在以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报告

姓名董朔晖系年级生命科学院2011级学号201100230164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凝集反应日期2012.2.23 实验一:细胞凝集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表面结构。 2、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3、掌握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 4、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 家兔(或2%家兔红细胞悬液)、土豆块茎(或由土豆块茎制作的可溶性土豆凝集素粗提取液)、PBS缓冲溶液(磷酸缓冲溶液)、柠檬酸钠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2、实验器材 5ml注射器、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三、实验原理 1、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糖萼)。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反应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2、凝集素是一类含糖(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即糖蛋白,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能与细胞外

被中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作用,从而凝集细胞。凝集素引起的细胞凝集,其细胞膜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与血液凝固中发生的复杂生化反应完全不同。 3、竞争性抑制实验:凝集素能与不同的糖蛋白特异性结合,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凝集。 四、实验步骤 1、2%家兔红细胞悬液制备:以无菌方法抽取家兔耳缘静脉血液1ml (5ml注射器中先吸取3ml柠檬酸钠溶液),用0.9%的氯化钠溶液洗5次,3000r/s离心5min,最后按沉淀的红细胞体积用0.9%的氯化钠溶液配成2%的红细胞悬液。 2、土豆凝集素制备:称取去皮土豆块茎2g,切成薄片,加10mlPBS 缓冲液,浸泡2h,浸出粗提液中含有可溶性土豆凝集素。 3、细胞凝集反应:双凹片土左侧滴土豆凝集素1滴,2%家兔红细胞悬液1滴;右侧滴PBS缓冲液1滴,2%家兔红细胞悬液1滴。在双凹片上混匀,摇动。 4、低倍镜下观察。 五、实验结果 1、实验结论 2、实验照片

肥达试验和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二者均在正常值内,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H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O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接种了伤寒菌苗或者是接种的回忆反应;O抗体效价超过正常值,H抗体效价正常,可能是伤寒早期或者其他沙门氏菌感染; 一般间隔1~2周复查,若抗体效价比前次结果增高2~4倍,则具有诊断价值。 实验报告

任务二:打孔 1.待琼脂板凝固后在琼脂板中间部分打四个孔,孔径3mm,孔距10mm。在左上角打一个孔作为标记。用胶头滴管吸去空上废液。 提示: (1)打孔时要小心,勿使琼脂层脱离载玻片或琼脂板底层开裂,以免加样时顺裂缝或底部散失。一旦出现裂缝或脱离现象,可向孔内滴加少许温琼脂加以弥补或将琼脂板在火焰高处来回通过几次补底。 (2)在琼脂板左上角打上标记孔,有助于确定正负极方向和样本上样位置,通常情况下,有标记孔侧,放置于正极端。 任务三:加样 1.如下图所示加样,用移液枪每个孔加10微升对应液体: C:人待测血清;D:人阳性血清;E:抗人血清抗体/诊断血清 提示: (1)抗原和抗体在一定的pH条件下,由于带电荷量的多少及分子量大小不同,在电场中以不同的速度作定向移动。在pH8.6的缓冲液中,多数蛋白质抗原物质带负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移动,而其抗体大多为Y球蛋白,等电点较高,带负电荷较少,且分子量较大,电泳速度慢,受电渗作用影响向负极移动。 (2)加样时勿使样品外溢或在边缘残存小气泡,以免影响扩散结果。 (3)抗原、抗体的量应相接近时容易出现沉淀带,反之不易发生,如抗原过多,可造成假阴性结果,可通过稀释抗原加以解决。 任务四:正确放置琼脂板至电泳槽 1.向电泳槽中加入约2/3体积的pH8.6 0.05mol/L巴比妥溶液,将加好样的琼脂板放入电泳槽,有标记孔的一侧放在正极端。 2.用纱布条搭在琼脂板两侧,以便电泳。 提示: (1)电泳时抗原、抗体电极方向不可放反。 (2)搭桥时应注意与凝胶接触紧密,否则会使电流不均匀,致使沉淀线歪斜、不均匀。 任务五:确定电泳电压 1.设置电泳仪Us=6V,Is=4mA,Ts=60:00 提示: 电压、电流增大时,电泳时间可更短。但电压过高则孔径变形,可将琼脂融化,电流过大抗原抗体蛋自易变性,干扰实验结果;电压过低时沉淀线出现的时间会延长。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总结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 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针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 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 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竞争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他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 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LISPOT 免疫印迹法 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 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和B 细胞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 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 T细胞 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吞噬细胞...............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 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 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 三 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 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 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一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玻片法和试管法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2.了解凝集反应基本类型及血型鉴定的各种方法包括正、反定型,血型板鉴定法和血型卡鉴定法。 [实验原理]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人类ABO血型抗原主要有A和B两种,根据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有无可把血型分为四种。据此,将抗A和抗B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抗A或(和)抗B抗体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据其凝集情况便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实验器材] 1.器材:光学学显微镜,消毒缸 2.材料:消毒干棉球,一次性采血针,载玻片,玻璃试管,一次性带刻度朔料吸管,医用黄色垃圾袋 3.试剂:75%医用酒精,0.9%NaCl注射液,抗血清试剂抗A、抗B [内容与方法] (一)玻片法凝集实验 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用干棉球止血。2.取洁净载玻片1块,在中间用蜡笔画一条竖线,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载玻片两端。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4.肉眼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 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二)试管法凝集实验 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标记上A、B字样,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中 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2支标记试管中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 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三)演示实验(包括反定型鉴定法、板式和卡式法的结果判读) 1.实验老师准备0.5%标准红细胞:A型、B型、O型,已分离血浆的抗凝血 2.取洁净试管3支,分别标记上A、B、O字样,将受检者血浆加入已标注A、B、O字样的试管中各1滴。 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0.5%标准红细胞血球悬液A、B、O 型,分别加于相应标记的试管内,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离心后观察结果)。 4.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_1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04573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report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 禽流感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血清中抗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判断未使用疫苗群体的感染状态等。该试验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动物健康组织进行全球流感监测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而且因其具有经济、快速、可靠、操作简便、能够处理大量的样品,并能在短时间内报告禽流感抗体水平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禽流感疫病监测和免疫抗体检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但因该试验受人为操作影响较大,经常因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造成结果偏差大、重复性差等问题,现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该试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一探讨。 一、血凝试验操作程序 1、取96孔90°V形酶标板,用微量移液器在第一至第五排的1~12孔每孔加25 μL PBS液。 2、吸取25 μL标准禽流感抗原加入到第一排第1孔中充分混匀。 3、从第1孔吸取25 μL混匀后的抗原液加到第2孔中,混匀后吸取25μL 加入到第3孔中,依次进行倍比稀释至第二排最后一孔即第24孔,最后弃去25 μL。第三排孔至第四排孔同上操作。 4、依次向第一至第五排孔的每孔中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

5、将酶标板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0秒,室温(20-25℃)静置30 min 观察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 6、结果判定:将板作45°倾斜,观察红细胞是否呈泪滴状流淌。以完全凝集(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为1个血凝单位(HAU) 二、血凝抑制试验操作程序 1、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制4HAU抗原。(即1HAU抗原除以4) 2、取96孔V形酶标板,用移液器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PBS。 3、在第1孔加入25 μL被检血清,充分混匀后移出25 μL加至第2孔,依次类推,倍比稀释至第12孔,弃去25 μL。 4、按以上步骤加入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各做两份),作对照孔。 5、在第1~12孔各加入25 μL 4单位抗原,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下静置30 min。 6、每孔加入25 μL 1%的鸡红细胞悬液。置于微量振荡器上轻轻混匀,室温(20-25℃)静置40 min后观察结果,若环境温度过高,可于4℃条件下进行,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7、结果判定: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 log2,阳性对照孔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试验结果才有效。将酶标板作45°倾斜,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最大稀释倍数判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滴度。当被检血清效价大于等于4log2,判为禽流感抗体阳性。 三、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样品的保存及试验前处理 1.1 采集的血液样品应及时分离血清,最好分装至离心管中,标记清楚,离

实验报告

免疫检验技术实践报告

实践一直接凝集试验 一、玻片凝集试验((细菌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细菌玻片凝集试验的操作和结果判断。 2,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能做出正确的检验报告。 (二)实验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是用已知的诊断血清,与被检的未知细菌进行凝集试验,如出现特异性凝集,可确定被检细菌的种属或型别。 (三)实验材料 1,待检细菌: 2,试剂:诊断血清: 3,器材:玻片、接种环、酒精灯 (四)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物反应现象 (凝集或不凝集) 结果判断(阳性或阴性)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志贺菌抗体与伤寒沙门菌能发生凝集吗?为什么? 2,做玻片凝集试验时,应怎样操作才能使凝集现象明显,利于结果的判断? 报告者: 报告日期:

二、试管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常量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试管直接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熟练使用吸量管移液并进行连续二倍稀释。 2,能够正确进行首管血清喜事度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试管凝集试验的各级凝集程度和凝集效价,并准确报告结果。 (二)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用伤寒沙门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乙型(B)副伤寒沙门菌的诊断菌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对伤寒、副伤寒作辅助诊断。如果需要,有些地区可增加丙型(C)副伤寒沙门菌等其他沙门菌的诊断菌液。 (三)实验材料 1,诊断菌液 2,待检血清 3,器材:小试管、刻度吸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结果记录 *反应现象分别以—、+、++、+++、++++表示。 (五)实验报告 (六)实验讨论 1,如何进行血清的连续二倍稀释? 2,如果首管血清要求是1:15稀释,稀释后的总液量是3ml,应该如何进行稀释? 3,试管直接凝集反应,是稀释抗原还是稀释抗体?为什么? 4,应如何观察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 报告者: 报告日期:

免疫学——凝集试验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老师:陈玮__ _____成绩: 实验名称:凝集反应和吞噬作用______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钟一鸣____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实验原理】 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常用的包括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实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性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A、B抗原而分为A(含A抗原)、B(含B抗原)、AB(含A、B抗原)、O(均不含A、B抗原)型。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抗B抗体试剂和抗A抗体试剂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上有无A、B抗原。 表1 ABO血型鉴定表 血型抗A分型试剂抗B分型试剂 A+- B- + AB++ O- - 【实验现象】 1).在抗A抗体中,可见红细胞均匀分散,虽有时会见红细胞在圆孔中间沉积,但再加以摇晃便可发现红细胞分散。整体液体较为浑浊 2).在抗B抗体中,可见红细胞在圆孔中央凝集成块,加以摇晃也不分散,周围液体较为澄清。 【实验结论】 该受试者血液红细胞含B抗原,为B型血 【实验讨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实验时应当注意抗体和抗原的比例。即滴加的血液含量以及抗体含量应适当,而不要一个特别多一个特别少,会影响实验结果 2)当看到有红细胞类似在圆孔中间凝集时,可多加晃动,看其是否会分散——有可能是因为圆圈状离心晃动使红细胞向中间沉积,而不是因凝集产生的现象。若分散则为干扰现象,并不是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 【实验原理】 以红细胞为载体,将人丙种球蛋白(可溶性抗原)吸附在载体表面而成为致敏红细胞,然后用此致敏红细胞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抗变性IgG抗体),当患者血清中含有类风湿因子时红细胞发生凝集。此方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抗体,辅助诊断疾病。 【实验现象】 理论上第九孔阴性对照中,孔中的红细胞应紧密集中与孔中央,成为一暗红点,孔周围整齐光滑。第十孔阳性对照红细胞均凝集并均匀地铺于孔的四周,孔中央无红细胞沉积的暗红点。第1-8孔,若有类风湿因子,则应随着稀释度增加,红细胞由完全凝集于孔四周看不到中央红点,逐渐转变为可看见中央有疏松的红点,若最终稀释过多可致如阴性对照的结果。 本次实验,所有孔中,包括阴性对照,红细胞均凝集并均匀地铺于孔的四周,孔中央无红细胞沉积的暗红点。 【实验结论】 十个孔均为“++++”,无法判断凝集效价以及结果是否阳性 【实验讨论】 1).本次实验阴性对照仍出现完全凝集并均匀铺于孔四周的现象。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稀释液遭到污染,使得所有孔中红细胞均发生完全凝集。 2).实验时从恒温槽中取出96孔板时要注意轻拿,防止铺于孔四周已经凝集的红细胞因震动向孔心滑动,出现类似阴性的现象。 3).加致敏红细胞悬液时应从第9孔阴性对照开始一次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 3.协同凝集实验 【实验原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一种蛋白质,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SPA具有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

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五、实验结果: 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篇二:血糖的测定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 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