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秉镰教授课上作业)

一、总述

1.国外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图表见附件)

全球化条件下的物流经济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

(1)基于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物流、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

(2)向集约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物流活动国际化。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和合作性加强。(物流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物流服务向优质化、社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中心的迅猛发展,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向全球化发展)

上表是通过对来自于61个国家的多于1500位供应链行政总裁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最频繁的外包服务是本地和网络运输(分别是83%和79%),其次是仓库外包(69%),通关及报损外包((67%),以及货运外包(51%)。这份报告还指出:

(1)运输外包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更加广泛;

(2)欧洲地区的总裁更倾向于外包他们的运输管理;

(3)相比起其他地区,北美洲的组织(51%)更倾向于将运费审计及支付工作外包(拉丁美洲10%,欧洲18%);

(4)亚太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组织对顾客服务外包更加关注。在拉丁美洲,订单的到达,处理以及履行外包是其他地区的两倍;

(5)在亚洲地区,报关和货运外包叫其他地区更加广泛。

(1) TPL 的概念、特征、绩效、发展阶段等

①概念

第三方物流在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伙伴或物流外部化,类似于外协或契约物流( James C. Johnson, 1998);也有将TPL 定义为: “一家公司使用另一公司进行所有或部分物料管理或产品分销” ( Robert B. l- landfield , 1996)的物流; TPL主要是“外协所有或部分公司的物流功能, 相对于基本服务, 契约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物流服务, 以长期互益的关系为特征” ( Russell A. Gilmore, 1998); 它是“综合物流服务供

应商, 提供给潜在顾客向一个供应商购买其所需的全部物流需求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服务的能力” ( Bowersox, D. J, 1998)。

在1988年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一项顾客服务调查中,首次提到“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种新思维被纳入到顾客服务职能中。在美国的有关有著作中,将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定义为“通过合同的方式确定回报,承担货主企业全部或者一部分物流活动的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形态可以分为与运营相关的服务,与管理相关的服务以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服务三种类型。无论哪种形态都必须高于过去的公共运输业者和契约运输业者所提供的服务。”美国东北大学供应链管理教授Robert C. Lieb (1993)认为,TPL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功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荣誉教授和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John Coyle(1996)认为TPL是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功能的外部供应者;Simehi-Levi等(2000)认为TPL就是通过一家外部公司来执行公司的物料管理或产品配销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美国著名的MERCER管理顾客公司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为:“向发货人或收货人提供从物流节点的功能服务,到更大范围的物流渠道的一体化服务;把运输管理、存货调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以较低的渠道总成木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2年10月公布的《物流术语》是这样解释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管理经营,而这些能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物流服务的专业公司称之为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它们提供的服务包括运输、仓储、码头装卸、库存管理、包装以及货运代理在内的诸多业务。

在1996年日木内阁阁僚会议上通过的“经济结构的变革和创新计划”中,第三方物流定义为:由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按照货主的要求受托完成相关的物流业务。在日木的物流书籍中,第三方物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第三方物流是指为第一方生产企业和第二方消费企业服务的中间服务商,即专业的物流企业;另一种解释是第一方物流是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自己运作物流业务,第二方物流是指物流企业提供诸如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企业,而第三方物流则是指专业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具体物流业务运作等全部物流服务的企业。

②绩效

第三方物流能力以及绩效是一个一直被广泛关注的领域。其中Brwersox和Daugherty(199

5);密西根州立大学的物流研究团队(1995);Eckert和Fawcett(1996);Clinton和Closs (1997);Lynch(1998);Ellingger(2000)均在第三方物流绩效的测评尺度,竞争优势以及更高的企业绩效上有所研究。

Daugherty,Stank和Ellinger(1998)在研究中指出,与其他功能所不同的是,物流活动会通过与降低成本同样的方式影响企业总的绩效。许多的企业甚至将物流能力作为差异化的一种手段。

Memon ( 1998) 等运用相关矩阵提出与物流绩效相关的因素来进行评估,这包括价格、是否符合契约要求、是否具有创造力、财务稳定性、是否达到品质要求与绩效水准、是否准确送达、高级主管的承诺、较少的失误率和对突发问题的反应能力等九项因素, 其中后四个因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这些研究都发现物流能力为企业的合作策略和合作绩效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物流能力很多时候被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补充:然而,在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下,物流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③第三方物流特征

TPL主要是“外协所有或部分公司的物流功能,相对于基本服务,契约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物流服务,以长期互益的关系为特征” ( Russell A. Gilmore, 1998);它是“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 提供给潜在顾客向一个供应商购买其所需的全部物流需求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服务的能力”( Bowersox, D. J, 1998)。

较早给出TPL 定义的Lieb (1993)认为,TPL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功能)。而Coyle (1996)等则认为TPL是对单一公司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功能的外部供应者;按照Coyle 等的观点, 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以下的特征:(1)整合超过一个物流功能的活动,通常代替客户执行两项以上物流功能的服务;(2)第三方物流通常不会代替客户做存货管理,仓储不等于存货管理;(3)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使用的物流设备通常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控制,即使这些资产不隶属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本身;(4)具备全面的物流服务能力;(5)附加价值的提供。2000年Simchi- Levi 等认为T PL就是通过一家外部公司来执行公司的物料管理或产品配销的部分或全部功能。④发展阶段

Chrisoula 和Douglas (1998)按照TPL所提供的服务类型、所实施控制的水平以及在企业

战略重要性方面所处的水平,将TPL的演进分为导入期、知晓期、需求期、整合期和差别化期五个阶段:

导入期:TPL观念处于萌芽状态,仅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运输紧张时,企业才会予以考虑。

知晓期:TPL观念得以流行,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存货控制和成本削减的替代选择,以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然而,TPL仍引起企业界对缺乏物流控制权的担忧。

需求期:TPL 的观念开始得到企业界的认可和采纳,重要市场和法律的变更增加了配销的复杂程度,导致有配销专长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协助成为企业的必需。

整合期:TPL的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转向第三方物流。

差别化期:TPL的观念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向的一个区分器,国际化的趋势以及日益重要的伙伴和联盟关系,使得企业将TPL 作为增加竞争力的必需功能,以支持企业使命。

(2)物流企业管理

Moore(1998)指出:当前的商业环境充满了在成本,质量,服务以及时间上的压力。并且企业经商的范围广布全球,涉及到不同的文化和市场。伴随着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将必须重新估算自身的价值,企业文化以及商业流程。

“特别的,知识经济的出现对物流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不再需要建立基于基础构架,基础设施方面的供应链策略。而信息,技术以及客户关系则成为了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Anderson(1996);Manheim(1996);Copacino(1997)均持这种观点。

Manheim(1996)还提出,“企业开始对专业化物流产生大量的需求,这种物流模式能够管理工作流程,客户关系,提高现存能力,并且发展新的技能。然而,通过引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条码扫描技术以及运输追踪等传统的方法(如通过采用这些技术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并不能解决这些新的挑战。”

(3)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与TPL的结合

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掀起了市场新一轮的改革。因特网作为一种市场工具的发展与使用直接为交易市场引入了“电子商务”这一概念。

在虚拟市场中,因特网在客户与公司的交易渠道中扮演了一个生动的媒介角色。

Peter Drucker(1999)指出,“电子商务正从根本上改变着经济,市场及产业结构;产品与服务的流程;不同的顾客市场,顾客价值及顾客行为;工作和劳动力市场。然而电子商务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毕竟我们身在此中,而看不到全貌。”

Copacino 1997;Brooksher 1999 ;Karpinski 1999进一步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出,“因特网所创造出的电子商务以及一种全新的市场渠道将深刻的改变企业的商务模式以及他们对物流活动绩效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出现需要一种全新的物流模式。公司与客户在网上进行交易所必需面对的问题是他们并不能通过因特网进行货物的运输。从而,这一新的交易模式迫使很多传统企业把投资向物流企业转移。

“更小的订单,更频繁的订货,更小的运输量,以及日复一日的重复运输已经成为现实,并且将货物及时的门对门的运输到客户的手中却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而现在,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成功的公司都必须依赖于他们有效的物流配送系统。”(Huppertz 1999;Foster 1 999 ;Harrington 2000;Hill 1999)

Karpinski(1999);Stone(1999)指出,为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企业开始加强配送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功能。进一步的,Bienstock 1997; Chow 1994;Gooley 1996;Ellinger 200 0在研究中发现,顾客满意度的高低常常与物流服务的绩效紧密相关,而对企业的整个绩效的关注却不那么强烈。Gooley (1996)进一步发现很多顾客正是由于更好的物流服务才会购买某个企业的商品。

亚马逊公司的Jeff Bezos认为,“物流和客户服务是电子商务中的最大问题。许多企业在网上开店,并将自己的网页弄得非常漂亮,然而他们却始终无法得到客户的青睐。”Brooksher(1999)提出,网上订单的增长依然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以至于企业传统的物流计划将会轻易的被过剩的客户需求所改变。而顾客之所以选择在网上购买企业的产品正是由于购买的便利性,商品的价格以及运输的速度。

为了使网上交易更加的可行,企业必须精确的搜集订单,将货物从仓库运送到客户手中,实时监控库存水平的变化,了解支付信息,以及确认顾客是否及时准确地收到货物。

因而,Kroll(1999);Karpinski(1999);Foster(1999)认为这些物流方面为企业带来的挑战将迫使很多企业去寻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专业的服务。

(4)其他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文献综述

[1]第三方物流通过共享资源和提高运作效率为客户增加价值。Berglund,et,al(1999)

[2]节约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等即为物流外包的最重要的特征。Bhatnagar,et,al(1999)。

[3]物流外包服务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物流成本上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Boyson,et,al,1999)

[4]第三方物流公司遵循的“成本和分销”原则战略,与采用其他形式的战略相比,创造了更多的业绩Sun and Toe 1999

[5]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信息技术支持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提高了中心化市场的可行性。(Lewis and Talayevsky 2000)

[6]节约运输成本和扩大网络运营,是影响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重大因素。(Skjoett-Larsen 2000)

[7]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第三方物流,包括仓储和运输服务服务已经向商业化的方向发展。(Van hoek 2000)

[8]第三方物流的高度成功表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如大力强调服务绩效等(van laarhoven et al2000)

[9]为了促进供应链的发展,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主要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同时这几个因素又决定了其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其中包括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Bolumole 2000) [10]基于产业和企业个体策略的压力,企业的战略选择虽然是十分有限的,但应做出引领企业向主导战略方向发展的决策。(如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实施物流外包战略,从而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Persson and virum 2001)

[11]对于美国物流服务提供商,单一的欧洲市场需求与其最初假设相同,而扩张化的市场为美国物流产业提供了更多的需求。(Stone 2001 )

[12]丹麦的物流提供商往往是规模不大的公司,并聚焦于国内市场或是有限的有客户需求的市场。(Larson and Gammelgaard 2002)

[13]第三方物流用户最满意的是物流成本的节省、物流服务水平和客户服务水平的提升。(Lieb and Miller)

[14]调查结果表明,发展第三方物流业与加快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Knemeyer et al 2003)

[15]在发展第三方物流中,公认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 Stank et al 2003)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论文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摘要】本文简要就企业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重点对项目质量管理的方向、办法等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期对建筑市场项目质量管理提供一些必要性的认识。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领域实行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节约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确保项目各个节点、各个分项、分部工程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领域实行项目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期、节约资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标就是确保项目各个节点、各个分项、分部工程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一概述 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把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已被企业各级领导所认同。内抓现场质量领先,外抓市场名优取胜,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营战略已被广泛采用,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而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是企业形象的窗口,因此抓工程质量必须从施工项目抓起。而项目质量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也是企业深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部提出抓工程质量要实行“两个覆盖”(即:要覆盖所有的工程项目和覆盖每一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也是着重强调了抓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抓项目质量管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层次,二是项目层次。以下就两个层次分别谈一谈对抓项目质量管理的认识。 二质量管理的关健 2.1 抓项目质量管理必须覆盖所有的工程项目 工程质量形成于施工项目,每个施工项目质量的总和代表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优质工程是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企业形象的金字招牌,劣质工程损害企业形象,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质工程的正面效应与劣质工程的负面影响并不是一比一的对等关系,对企业信誉的影响可以说是“十誉不足,毁一有余”。企业为维护自身的形象,必须重视抓好所有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南京桥梁项目部多年来抓工程质量管理---坚持“两个一个样”(即:工程大小一个样,重点非重点一个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完全证明了抓质量管理必须覆盖所有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

第三方物流外文文献(原文与翻译)培训课件

我国第三方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战略选择 【摘要】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文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在于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差距、物流效率不高、缺乏系统性管理、物流平台构筑滞后、物流管理观念落后等。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益物流、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价值链联盟、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虚拟化战略等三种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精益物流战略;价值链联盟;虚拟化战略 1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企业对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控制能力不强,在“采购黑洞”、“物流陷井”中造成的损失浪费难以计算。因此,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策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第三方物流几种可行的战略选择。 物流的定义 在完成商业交易之后,物流将以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益的方式执行将商品从供应商(卖方)流转到顾客(买方)的过程。这就是物流的定义。在物流过程中,既需要诸如物流设施和设备(物流运输工具等)的硬件,也需要对物流实施信息化管理进行物流标准化。此外,政府和物流组织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物流的三大主要功能 (1)创造时间价值:同种商品因所处时间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商品流转过程中,往往会处于某种停滞的状态,物流的专业术语就称之为储存。储存创造了商品的时间价值。 (2)创造场所价值: 同种商品因所处位置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价值。这种因商品流转过程中而产生的附加增值称之为物流的场所价值。 (3) 同配送加工价值:有时,物流活动也能创造配送加工价值,这种物流加工主要改变商品的长度、厚度和包装形态。物流中经常提到的“分割成更小的部分”就是配送加工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大多数物流加工都能创造商品的附加价值。

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 一、引言 由于在供应链环境下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输、分销和售后服务都是由相应的供应链成员企业来共同完成,产品和服务质量是由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而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关注企业自身内部的质量管理活动,对于上游供应商质量管理则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与策略,如何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来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也已从原本价格的竞争,技术的竞争逐步转变到上下游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许多外国一流企业的强势加入使得中国国内竞争极度激烈化。第三方物流,外包等等都在速度的发展,怎么样才能在供应商之中选择适合自己而且质量符合要求的企业就是实现企业盈利的一个重要依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为降低成本,许多跨国企业都把中国当作其全球的原料、零件供应基地。同时,国内的企业也将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发包给供应商生产。于是就形成了企业、供应商、分承包方的复杂的供应网络,在网络的每一个环节的成本、质量、及时性都将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供应商质量管理成为企业急需挖掘的利润增长点,对供应商的选择、评审、培养使之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随企业的发展共同成长。 面对供应商质量管理,学术界已经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取得了多角度,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企业时刻面对着产品寿命周期短,企业交货期紧,产品需求质量高和不断要求提高售后服务的困境,对于供应商管理企业也需要时刻不断优化和更新。 二、主题 本人大量查阅、浏览了中国期刊网上当前已收录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观期刊网对于供应商下的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大量文献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这次写作提供比较好的素材资源和值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述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是由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它为顾客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二)第三方物流的分类 第三方物流内部的构成一般可分为两类:资产基础供应商和非资产基础供应商。对于资产基础供应商而言,他们有自己的运输工具和仓库,他们通常实实在在地进行物流操作。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我国最早的理论研究之一是第三方物流:模式与运作。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 (三)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状况看,第三方物流在发展中已逐渐形成鲜明特征,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1.合同化关系: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物流经营者与物流消费者之间关系的。根据合同来实施具体的操作。 2.服务个性化: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来增强自身的服务,来满足消费者。 3.功能专业化:物流所提供的服务从工具到操作过程,都必须体现专业水平。 4.管理系统化:第三方物流需要建立现代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5.信息网络化:在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信息共享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个效益。 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 (一)国外公司看好中国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得到了长足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传统的如中国储运总公司、

参考文献-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涛,丛培经.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吴涛,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丁士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丛培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培训讲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田金信.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青出版社. 2002. [10]自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1]张金锁.工程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12]丛培经.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桑培东.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l4]蒲建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王要武.工程项目管理百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戚振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7J顾慰藉.建设项目质量监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8]张毅.工程建设质量监督[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l9]王祖和.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0]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1]赵涛,潘欣鹏.项目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2]顾勇新,吴获,刘宾.施工项目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3]李三民.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4J陈乃佑.建筑施工组织[MJ.北京E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5]许元龙.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6]郑海航.企业组织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7]许程洁,周晓静.建筑工程估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8]姜华.施工项目安全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三方物流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文献信息 标题: Busin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ird-Party Logistic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ustralian Courier Firms 作者: Michael W; Ferry J; Ahmad A 出版物名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卷: 10;期: 3;页: 323-336 年份: 2015 Busin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ird-Party Logistic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ustralian Courier Firms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ly validated measurement model of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 Australian courier firms. In third-party logistics firms, logistics performance directly influence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keholders/customers. The courier firm is an important model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In this study, all measures are validated by both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Empirical data for the study was collected through a web-based survey. A total of 162 response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measurement model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the study. This measurement model contributes to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literature. It provides insight to ass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 the postal/courier industry. In addition, the measures can be generalized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anagement purposes. Keyword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logistics performance, business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ostal/courier industry 1. INTRODUCTION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decades,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boomed worldwide, and competition in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3PLs) market is now very intensive. The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

《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 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一)建筑工程质量理管国内外现状 欧洲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从欧共体到欧盟,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人们认识到,质量已成为全世界的任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质量有了可比性,也使产品、过程、体系有了可比的质量。企业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提高整体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其竞争力。因此,欧洲企业不满足通过ISO9000标准认证,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有更高要求的质量体系标准。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永恒的话题。建筑工程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某一时期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建筑,它是一门艺术,代表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及民族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与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涉及多个学科。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同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发第9l号主席令公布《建筑法》,并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建筑法》第三条规定:“建筑活动应当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的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就是确保其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等各项特性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建筑法》,2000年1月30口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第27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并实施2000年1月10国务院第2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促使工程建设企业建立了完善企业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企业和各项目、建设、生产各环节的质量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严格按照建没程序、国家强制性技术标准、建没合同约定履行质量保证职责,大大促进了我国工程质量的提高。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的全能”它包括质量方针、质量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质量管理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质量检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连锁超市物流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翻译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摘要: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连锁超市就开始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物流和分配是连锁超市运作过程中的纽带,在超市的平稳运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土超市涌现出的很多问题,现在逐渐成为超市发展的瓶颈。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将会分析现今存在于中国农村超市的物流和分配方面的问题,然后提供一些相应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农村地区,货品分配,策略规划,物流,连锁超市。 1 介绍 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新的运作系统及销售模式,开始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发展。这些连锁超市带领农民提高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异、提升农村地区和农村市场现代流通的发展。连锁超市在农民中很受欢迎。然而,物流和分配是连锁超市的核心,却仍非常薄弱。分配的优势是超市运作成本、利润及相关合伙人附加利润的关键。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解决农村超市物流及分配方面的问题,对农村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非常关键。 1.1农村连锁超市物流及分配的一些概念和特点

分配是一个经济活动,是企业家基于消费者需求,用最有效的方式在分配中心或其它地点储存货物,并且把这些货物运送到在合理经济框架内的其他客户。它包含购买、储存、分类、货物处理、递送及其它活动。它是一个物流活动的方式,结合了特别的、完整的业务流程。在农村地区,农民和农产品独特,所以,与城市物流分配相比,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 1.2农村地区的主要物流和分配问题 A.低均匀分布率和高运作成本 根据商务部调查,自从―一万村‖市场项目开展以来,农村连锁超市的覆盖率已经达到超过60%,但是分配率却只有40%。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国内连锁超市60%的平均运送率,也大大低于国外连锁超市高于80%的运送率。均匀分配有利于统一采购。商店不能得益于连锁。这就会导致高物流成本。 B.不合理的物流和分配模式,导致信息读取效率不高 最近,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和分配渠道主要由分配中心、农产品和供应市场合作社、第三方物流和分配系统组成。事实上,这三种分配方式也同样面临着高物流成本的问题。许多连锁超市没有建立自己的分配中心,因而不能满足分配服务的需求。即使一些连锁超市建立了自己的分配中心,也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农村超市规模较小,缺少建立分配中心的资金,因此,一些分配中心不能满足超市分配的需求。农村连锁商店分布较广,单个的连锁超市分配还是比较有限。收入比分配中心的建立和运作成本还要低。 C.分配中心的延后建立、低下技术水平、低分配水平 农村连锁超市的分配中心改造和扩大都是基于原来的仓库,这并不能满足连锁超市的服务需求。这些分配中心只能用来当仓库、储存及运输,缺少了深层的货品加工容量、信息加工以及反馈功能。这些基础设施不够,也缺少了机械化的检测、加工、冰冻、冷藏、包装及其它设备。电脑信息管理系统也远远不够,导致了不能及时进行与供应商、总部以及分部的数据交换。很难有效地管理物流信息,所以所有功能的协作及整合程度仍然非常低。 D.不充分的信息共享系统 农村连锁超市的信息系统构建是相对落后的。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互换系统以及增值网络系统都还没有使用。决策和信息管理系统也远远不够。很难在

第三方物流论文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李晓娜 12-6 摘要 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虽然我国目前已出现了许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但是组织方式的科学性,各环节的衔接和协作的规范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和服务质量都有所欠缺,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本文阐述了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优越性;简要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若干可行性的建议;论证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趋势

引言 物流市场的兴起使得第三方物流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第三方物流在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或物流外部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个公认的划分是把独立与产、销之外的其他物流活动的承担者统称为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已越来越成为物流市场的主体,在美国有57%的物流量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业完成的,在社会化配送发展迅速的日本,第三方物流业占整个物流市场的80%。 1第三方物流概述 1.1第三方物流的的概念 物流一词源于英文的”logistics”,原意是军事后勤保障,在第二方世界大战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物流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动及管理协调。物流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主要方式是通过仓储克服空间距离。 第三方物流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一个为外部客户管理、控制和提供物流服务作业的公司。 1.2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第三方物流具有很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双方关系的契约化第三方物流通过契约形式来规范与物流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第三方物流公司根据契约要求为需求方提供服务并且管理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活动及过程。 1.2.2物流服务个性化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根据不同的物流需求在企业形象、业务流程、产品特征、顾客需求特征、竞争需要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提供针对性强的各项话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 1.2.3服务功能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公司所提供的是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从物流设计、物流操作过程、物流技术工具、物流设施到物流管理必须体现专门化和专业水平,这既是物流需求方的需要,也是第三方物流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1.2.4物流管理系统化系统的物流功能是第三方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方物流需要建立现代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1.2.5信息应用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基础,具体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手机的数据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储存的数据化等。在物流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促进了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和物流效益 1.3第三方物流所具有的优势 当今竞争日趋激化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大背景下,第三方物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1.2.1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由于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业务上面面俱到的专家。为此,企业应把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1.2.2 运用新技术,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当科学技术日益进步时,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能不断的更新信息技术和设备,而普通的单个制造公司一时间通常很难更新自己的资源或技能。第三方物流公司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优势的方式满足不同零售商的各种需求,而这些服务是通常都是制造商已经加难以做到的。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是围绕建筑施工项日质量方面进行的指挥、 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本文围绕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对其特点、过程等展开了分析,并就当前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The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Bidding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Abstract: Dividing the bidding document into technical bidding and commercial bidding and scoring them respectively, then evaluating and awarding the bidding according to soma principles and the fixed procedures and it m ay be the promising solution to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idd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bidding; procedure。 正文 1、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其特点 一般地,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就建筑施工项目质量

而言,其特点主要有: 1.1. 使用性 所谓使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能够满足使用目的的各种性能。包括理化性能,如规格、尺寸、保温、隔热、隔音、耐酸、耐碱、耐腐蚀等;结构性能,如地基基础牢固程度、结构的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使用功能,如民用住宅要能满足居住的需要,工业厂房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等。 1.2. 安全性 所谓安全性,就是指建筑工程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保证结构安全以及保证人身和环境免受危害的程度。一般地,工程的结构安全度、抗震、防火、耐火、放腐能力以及抗核污染、抗爆炸波等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特定的要求,都是安全性的重要标志。 1.3. 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就是指建筑工程从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内的成木和消耗的全部费用。 1.4. 可靠性 主要指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功能的能力。一般地,工程不仅要求在竣工验收时要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在一定的使用期内要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保证具有使用价值。 1.5. 环境适应性

第三方物流成本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third party logistics to implement the Just-In-Time system with minimum cost under a global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Just-In-Time (JIT) system wit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en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ly. Within the processes of the JIT system,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is required to deliver products using smaller delivery lot sizes, at a higher delivery frequency. For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who adopts sea transportation to deliver products, a collaborative third party logistics (3PL) can act as an interface between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and the downstream partner so that the products can be delivered globally at a lower cost to meet the JIT needs of the downstream partner. In this study, a quantitative JIT cost model

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一、前言部分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现行标准体系中的主流体系,它对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ISO9000等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过程要求,适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也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工具。本文综述主要探讨的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二、主题部分 一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运用系统概念和方法将质量管理涉及到的各阶段、各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和权限明确而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中小企业属于生产性机构,而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等。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明确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 (二)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 (三)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 (四)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 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其二是信息资源管理。 其三是物质资源管理。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测量、分析与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有效的自我完善机制,以识别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为适应这个要求,企业需要做测量、分析与改进工作,开展内部质量审核。 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贯彻脱离了组织战略的管理体系,使体系运行流于形式主义。 ISO标准作为管理类标准,既是科学的体现,又渗透一定的文化痕迹,有一个与本组织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问题。现在不少获证企业求证心切照搬照抄标准或“范本”条款,体系文件是按照标准条款展开表述的,而不是按照企业业务过程的固有规律展开描述的,加之监督和审核活动,强化了标准的制约功能,使得管理体系变的缺乏生气。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形式主义下活动,审核员已经成为“文件要素的审核的熟练工种”。 2.认证证书成了“假文凭”,管理体系退化。

项目质量管理开题报告

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管理0909(09531234)XXX 1.研究背景 1.1质量管理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什么对企业最重要?无可厚非就是质量。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质量”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早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质量意识,对所制造的石器进行裂缝检验。正如人类对一切事物的认知过程一样,社会对“质量”的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质量管理经历了质量检验、质量统计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发展阶段。人们逐渐认为,质量不仅要符合耐用的标准,而且要包含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等质量特征,要满足及超越顾客的需求。 近几年来,产品质量问题更是频频发生。例如近期动车组隔三差五发生故障,给乘客出行带来不便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中国北车经铁道部同意,已召回其子公司生产且已投入运营的54大列CRH380BL型动车组。通过前期运行过程质量问题的反馈,中国北车最终得出结论,近70%的问题是分供方零部件质量问题。而这些问题零件又出自哪里呢?毋庸置疑,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这些劣质的零部件肯定是来自一些中小企业。 在我国制造业的大军中,中小型制造企业可以说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也看到,这些中小型企业大多数属于一般性加工,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较少。长期以来其中不少企业的发展一直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表现为成本高、盈利少。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暴发的今天,我国的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的上涨严重挤压了本来就不大的企业利润空间,使得大部分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润时期,甚至有些中小型制造企业已经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上。在这种万分危机的情况下,这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企业的利润依靠什么来支撑?等等,这些都是摆在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大量实践证明,企业的产品质量是降低成本、占有市场的有力武器。因此,如何提升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工作。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又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日益激励的全球化的竞争条件下,中国将面临的是有高质量优势的众多国外厂商竞争。而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有着不可否认的巨大差距。因此,加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呢?惟有进行合理的质量管理这一条路。通过现代化的质量管理运用,才能使产品的质量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所以要仔细研究这一课题。 2 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业成本法【外文翻译】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业成本法【外文翻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外文翻译 外文出处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2001,7(1): 133-146. 外文作者Carles Gríful-Miquela 原文: 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ology for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main costs that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are facing and develops 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methodology useful for this kind of company. It will examine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third-party distributors in both warehousing and transporting activities. However, the focus is mainly on the activity of distributing the product to the final receiver when this final receiver is not the customer of the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y. Introduction In the last decade, development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companies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or such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the trend to concentrate in the core business by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and new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this context,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to costing might generate distorted information, This can result in making wrong decisions. When companies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

第三方物流国外文献综述(秉镰教授课上作业) 一、总述 1.国外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图表见附件) 全球化条件下的物流经济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 (1)基于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物流、物流管理系统信息化。 (2)向集约化和协同化方向发展,物流活动国际化。一是物流园区的建设,二是物流企业的兼并和合作性加强。(物流业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3)物流服务向优质化、社会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中心的迅猛发展,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向全球化发展) 上表是通过对来自于61个国家的多于1500位供应链行政总裁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最频繁的外包服务是本地和网络运输(分别是83%和79%),其次是仓库外包(69%),通关及报损外包((67%),以及货运外包(51%)。这份报告还指出: (1)运输外包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更加广泛; (2)欧洲地区的总裁更倾向于外包他们的运输管理; (3)相比起其他地区,北美洲的组织(51%)更倾向于将运费审计及支付工作外包(拉丁美洲10%,欧洲18%); (4)亚太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组织对顾客服务外包更加关注。在拉丁美洲,订单的到达,处理以及履行外包是其他地区的两倍; (5)在亚洲地区,报关和货运外包叫其他地区更加广泛。 (1) TPL 的概念、特征、绩效、发展阶段等 ①概念 第三方物流在国外常称之为契约物流、物流联盟、物流伙伴或物流外部化,类似于外协或契约物流( James C. Johnson, 1998);也有将TPL 定义为: “一家公司使用另一公司进行所有或部分物料管理或产品分销” ( Robert B. l- landfield , 1996)的物流; TPL主要是“外协所有或部分公司的物流功能, 相对于基本服务, 契约物流服务提供复杂、多功能物流服务, 以长期互益的关系为特征” ( Russell A. Gilmore, 1998); 它是“综合物流服务供

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质量将成为我国广大企业抓住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的关键。要拓展海外市场,必须靠有竞争力的质量;要保护国内的市场,不再有高关税和政府的过渡保护,也要靠质量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大发展。本文综合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便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管理改进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在“数量”问题已解决的今天,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和依赖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质量的领域不断拓宽,生活的质量、环境的质量、文化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质量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族的形象。质量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回顾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过程分工细化、日益复杂,许多美国企业按照泰勒的管理模式,纷纷设立检验部门,使检验与生产分离开来,其最大特点为“事后把关”。 (2)统计质量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就提出“控制与预防缺陷”的概念。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在方式上由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但这种方法只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而不能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的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将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二)、质量管理的理论流派 1、事后检验 20世纪,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1911 年泰勒出版了专 《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泰勒制度”,强调科学分工,故产品检验由以往的自产、自检改为产、检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结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这是质量管理事后检验阶段的开始。 2、过程控制 20 世纪20年代,著名科研基地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始研究质量问题。当时美国休哈特博士作为过程控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应用统计学于1924年提出过程控制(现今统称之为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先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