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级的控制下逐渐成为国家的一个机构,教会的领袖如主教、牧师等俨然成为特殊阶级,徒具形式,缺乏宗教活力。和其他政治机构并无二致。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即使坎特伯雷大主教“想要扶持正在衰落的国教也已太迟了”。他本人曾拒绝向新王威廉三世和玛丽女王宣誓,于国教损害不小。同时,18世纪盛行理性主义,人们宗教情感普遍淡漠;中上层社会尤为如此,宗教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缀与摆设,下层阶级又被国教遗忘。恰如1738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所言:“人们公开蔑视国教是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这种邪恶习已渗入大都市,每日都可看到……它的神职人员得不到尊敬。”这种局面的造成,除了18世纪早期盛行的理性主义影响外,更主要是国教内部腐配不堪,保不住全民“精神领袖”的地位。许多牧师道德败坏,一味谄媚贵族阶级,求权求利,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置于脑后。这些牧师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世俗利益,又与当时的政治纠结不清,因而遭到人们的唾弃。许多高级圣职与政治领域一样,人们争相夺取,教士成了“只对金钱感兴趣的恶棍”,他们公开买卖大主教头衔,甚至在报上作广告,因为这笔收入往往很大,又有什一税作担保,许多教职工人员急于寻找这样的肥缺。同时国教内部收入分配不均,各级教职差别很大,在教士间形成巨大的社会鸿沟,使得教士们不可能全心全意投诸本职工作,抵消了应有的宗教信念与起码的献身精神,抹杀了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国教衰弱不堪乃时势所必然。

当然,如果国教仅仅限于内部腐朽,而不卷入世俗事务争夺,人们或许对它还会有些敬意。但是,国教的高级圣职人员往往在占据了大部分财富后,却不愿承担“精神教化”的义务,而是花钱雇人替他们工作。如在许多地区,高级圣职人员及部分教士往往把征收什一税的工作,托付给一个欲人,并把自己教区也托付给这个俗人管理,自己则到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于是出现了当初法令所不允许的一个人负责几个教区的情形。一旦出现一个人管理几个教区的局面,这个人就不可能住在一个固定的任地(教区内),自然就不能有效地从事教区内的宗教工作。这样渐渐地使得国教失去了对乡村精神生活的控制,而乡村生活的至圣之处即在于主日礼拜———“一种人们能够想象到的,洗涤并开化人类心灵的最佳途径”。

18世纪国教种种弊端与邪恶,是那个时代的共生物。人们对国教及其圣职人员的蔑视,早就滋生起来。同时,国家也没有通过议会立法,筹款建立新教堂,因为没有教堂,人们没有地方去敬神,久而久之就失去精神寄托的场所。而且当时即使有新教堂的建立,也没能赶上人口的增长。一些稍有责任心的国教牧师们已经抱怨,由于缺少教堂,导致不去教堂人数的增多,以及非国教的迅速传播。当时这些全新的社区主要在英格兰北部、苏格兰中部和威尔士南部的铁矿业、纺织业工业区。在这些地区,即使是离居地最近的教堂也有数英里之遥,极不方便。自然,国教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小。因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必须有适全这些穷人的需要,并要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新宗教,才会攫住新工业区人们的心灵。

总的说来,国教丢失了它对乡村生活的监督与教化,忽视了新工业区人口的精神需要,下层人民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当时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当人们需要面包的时候,主教们送来石头”。如此玩冥不化,积弊甚深,因此当时的国教“若想继续存在下去简直是不可能的,它在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就象与正义和理性背道而驰一样,……迟早不可避免地要毁灭……”卫氏深知教会本身无能力肩负使命,希望能有新的、活泼的宗教团体辅助它,充实它,并给它注入新鲜血液。1746年他发表了《再向有理性宗教和有宗教信仰的人进言》一文,大胆宣称英国是一个背叛上帝、违反诫命的国家,号召上下各阶层的人痛心悔改,且认为当务之急是宗教与道德生活的复兴和个人灵魂的得救以及教会的改革。他如此疾呼,并非要推翻国教,而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把国教健全起来。因此可以说,他创立卫斯理宗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国教的呆滞状态,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他渴望通过他的传教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变腐朽不堪的国教,改变社会生活的粗俗与低劣,让下层人民安于现状与命运。

卫斯理宗是卫氏的创造。作为一名国教牧师,卫氏出生于一个有着宗教背景和清教虔诚奇特结合的家庭。1703年他出生时,家中很贫寒,他的母亲苏珊娜·卫斯理并没因此灰心失望。她把众多的子女训练成为守秩序、忍耐、礼貌和顺从的人,这种训练为他们的未来工作打下了基础。1720年卫氏入读牛津基督学院,成绩优良。四年大学的教育,促使他对宗教问题进行思索。1725年他决定从事圣职,不久被国教授以会吏圣职。此时他读书交友,认为“真正的宗教要深种在我们的心头,而上帝的律法不单及到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更

管辖着我们的思想”。每逢圣日,他去教堂服务,领圣餐作祷告。不久,弟弟查理入学牛津,兄弟俩亲眼目睹国教日益腐败,宗教生活流于形式,社会道德败坏,犯罪增加的现实,为了挽救信仰危机,他们和一帮热心的基督徒于1729年在牛津大学组成“牛津圣社”,这个小团体最后成为18世纪遍布英伦三岛和美洲的循循派(即卫斯理宗)宗教复兴运动的先驱。

1739年4月2日在伦敦,卫氏初次作露天布道,他想借上帝之名“传播福音给穷人”,想让那“被掳的得释放,眼瞎的得看见,叫那受压迫的得自由”。他的布道以穷人为对象,他的宗教俨然成了“为穷人”的宗教。当然他并非真正从关心穷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只不过想为国教重新争取下层群众。尽管如此,正是这一传教标志着卫斯理宗的诞生。

卫斯理宗即循道宗,又叫卫理公会,它是以卫氏的宗教思想为基础的各教会的总称。1738年开始独立传道,1791年卫氏去世不久,卫斯理宗脱离国教而独立。

卫氏把卫斯理宗看成宗教运动,意在“改革国家,特别是国教”,它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基督教运动,这在英国,自中世纪以来是没有过的。

二、卫斯理宗的社会影响

卫斯理宗产生于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它伴随了工业革命的整个过程,对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创始人卫斯理成为英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宗教人物,“英国人士对他的景仰,不减于对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确,“在英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人象他那样直接、明显和有力地感动人和改变人们的灵性生活的”。恰如一位史家所言,“即使我们用最夸张的语言,也难以尽述卫斯理当时所领导的灵性复兴运动的价值,因为百年以后,英国圣公会和其他宗派教会的宗教精神,四分之三是受到卫斯理的灵性复兴运动的影响”。它引起了国教内部的福音主义运动,可谓是一场宗教革命,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当法国大革命极大地冲击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时,福音主义者们更加提倡谨慎的道德与严肃的宗教生活。他们看到社会很可能在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下发生崩溃,害怕“宗教对人们的意识失去控制”而造成“文明社会的弃而不存”。于是,他们试图在宗教教育方面寻得一剂良药,开始讲道,兴办主日学校,举行道德聚会研读圣经等,他们渴望通过遍布全国的教区制度的帮助,实现全民道德的再生。

总的说来,这些深受卫斯理宗影响的福音主义者确实帮助上流社会复兴了宗教生活的严肃性和道德责任感,而且他们把宗教视为一种极为有用的社会摧制工具,提醒统治阶级正确使用这个工具。他们也同样帮助大众恢复了道德礼仪的一些标准。19世纪30-40年代,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在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普遍惧怕革命的时候,他们提倡培养工人阶级的宗教意识,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活。

卫斯理宗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教的懈怠,教堂匮乏而,不能适应新的人口增长需要等因素有关。到工业革命快要结束时,统治阶级才认识到教堂的重要,因为没有教堂,人们就失去了定期礼拜的场所,教会他就难以控制人们的思想。于是,新教堂的建立似乎成为医治社会罪恶的万能良药。1818年议会立法,提出《新教会法案》拨款100万英镑作为建立教堂费用,不久又任命一个永久委员会,负责监督实施这一计划,每年向议会报告。到1830年,新教堂已建好134座,还有50多座在兴建中。中产阶级此时掀起宗教热潮,为建设新教堂,提供财政支持,形成维多利亚时代宗教繁荣的大好局面。当然,18世纪新教堂的设立存在着法律上的困难,直到1834年新教堂的设立才不受立法动议的影响。

卫斯理宗也使中产阶级间接地受到影响。本来特别渴望发财致富的中产阶级,又在卫斯理宗自立自助精神的刺激下,产生了19世纪英国白手起家的工业家的自我成就感,他们相信其财富是上帝给他们的奖赏。卫氏本人曾不懈地告诫人们“不要闲暇无事,不要做无价值的事,不要消磨时光,也不必要不需要的地方多费功夫和精力。除了邪恶之外,做任何事情皆不可耻”。卫氏号召人们“勤劳、正直、节制、有意识地努力工作”,这不仅是“宗教的要求,而且是商业美德”。于是,商业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承认。许多工人阶级扳依卫斯理宗同样希望得到物质报赏,如杜拉姆地区的卫斯理宗信徒在19世纪末指出:“耶稣可以为你的孩子把啤酒变成

衣服,给你提供一个家。”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强烈的个人主义哲学主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自立自助精神的影响,自立自助对时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国民教育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崇高的生活目标,锻炼出钢铁般的性格,使自己的性情得到充分的发展。据说自立自助可以导致人们财富的增加,财富又使人们争取体面,这在英国表现得极为明显。于是,人们渴望自己能“拥有健全的头脑、潇洒的风度、优良的性情”,不愿自己是个“庸俗的暴发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敬。这种对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正是卫斯理宗教义所要求的,卫氏相信“一个人在现世生活中可以臻于完美”,肉体与精神、思想与行为皆可如此。这种完美的呼吁对时人有着不小的号召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向上流社会看齐成为塑造良好国民的有效途径。特别是19世纪初期以后,许多中产阶级的卫斯理宗信徒由于财富的不断增长的,随后就是希望获得社会的尊敬。同时,卫氏要求人们行动要端庄,避免随后一切轻佻与嬉戏,这就使得中产阶级避开一切可能引起激进主义的事情。尤其是1815年以后一段时期,30-40年代,北部城镇一些大的卫斯理宗教堂被富有的商人或矿主控制后,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取得支配地位,他们反对激进,主张保守,整个社会也因此趋于保守和反动。

在卫斯理宗的影响下,工人阶级则变得追求“自尊”。卫斯理宗给工人阶级送来了“自尊”的面纱,它分散了工人阶级参政议政的注意力,但对工人阶级的组织、工人运动的形式以及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这些工业革命中造就的下层阶级走进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影响非卫氏始料所及,也非初衷所愿。

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宗教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英国,凡是国教影响最弱之处,就是卫斯理宗影响最大之地。影响最大的地区是西部及北部工业区,而南部及东部农业地区所受影响甚微,这与卫氏指导思想有关。他相信农业工人愚昧无知,不愿向他们传播福音。

维多利亚时代的工厂主们非常清楚宗教作为一种纪律约束的有用性,他们利用卫斯理宗训练了第一、二代产业工人,使他们习惯于纪律、规则和服从。按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E·P汤普逊的观点认为:卫斯理宗最吸引人民的时候在于,人民对尘世现状的明显绝望,使得他们寻找另外的世界的解决方法;同时它分散了工人阶级参加政治斗争和工联组织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工厂主们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汤普逊认为卫斯理宗的至关作用在于,工厂工人们养成规则、纪律与服从的习惯,并使自己成为“出卖自己劳动的奴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18世纪90年代以后,工人阶级激进运动受了极大打击,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绝望心情,使得许多工人转向宗教,希冀获得灵魂安慰。于是工厂主们渴望自己的工人与他们保持一样的宗教信仰,以便于控制工人,一些开明的政府官员也认识到卫斯理宗是工人聚居区和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英国社会一直稳中稍动地向前发展,其中卫斯理宗是起着一定作用的。

工业革命早斯阶段,工人阶级对新兴的工业文明有过许多抗议与反叛。随着激进运动走向低谷,保守势力一时获胜,特别是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自身弊端有所减轻以后,成千上百的工人开始用自尊和自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卫斯理宗成了工人阶级谋求新生和社会调适的主要机构,它的教堂吸引了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筹未建设教堂。它的信徒很多,有时“包括了整个家庭,并非仅是男性挣面包者”。它的教党员成员也并不排斥其他教派人士。如工联运动的中坚或友好协会的成员,可能都参加国教的主日礼拜,然后又聚首于卫斯理宗的教堂之中。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以“公认的价值准则来约束自己,做一个诚实、清醒、有道德、有思想”的人,一句话,要做一个体面的人。

“自助”、“自尊”两股合流,导致了工人阶级有文化人数的增加。与此相适应,18世纪晚期兴办主日学校,卫斯理宗信徒投诸极大热情,他们相信学校教育“可以在早期铲除人类天性中的固有邪恶”。主日学校工作,越来越成为工人阶级自助和自我改进的机构。当卫氏在金斯伍德为矿工布道时,觉得有为矿工子弟创设学校的必要,否则这些孩子长大时,会变成粗野无礼、冥玩愚昧之徒。因而,学校创设的目的是教育一般贫寒儿童,主要学习宗教知识,其次是读书、写字以及算术等。同时卫氏希望成人在工作之余多学一点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维多利亚早期及中期时代,几乎每个自学成才的能写自己回忆录的工人,很大程度上是在少年及青年时

代受卫期理宗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儿童时代,学习卫斯理宗规定的课程,长大后在主日学校里做事,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增加自己的知识。同时,卫氏要求每个传道师都应不断汲取有益的知识,于是,这些浑身充满卫斯理宗虔敬的青年信徒,先是扳依卫斯理宗,再试着讲道,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成为有知识的信徒。

在工人的教育与道德发展过程中,卫斯理宗几乎是一个天然阶段。卫斯理宗信徒对国民教育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对天成千上万默默无闻的劳动工人和劳动妇女来说,卫斯理宗成为他们精神上的休憩场所。他们从自己的教堂中寻找生活的重新估价,教堂给他们提供安慰与保障。为逃避世俗生活的艰辛,他们就去教堂,在每周一两次的教堂礼拜中,寻找能够超越世俗生活的许诺,从而安于现状。

卫斯理宗不仅是工人阶级的精神休息场所,而且它的组织制度也影响了工人运动,卫斯理宗的小组制度为激进运动和宪章运动提供了一种极有用的模式。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激进主义者争相传阅汤姆·潘恩的著作,借以吸取养分,滋润激进主义。许多人如卫斯理宗小组成员般聚集一起,一方面可以进行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世俗事务的讨论。通过聚众讲道,练就一种能言善辩和自我控制的本领。卫斯理宗成了工人们实行民主与自我管理的学校。工人运动不仅借用其组织形式,而且利用其宗教外衣,从事社会和政治改革活动。在新工业区,卫斯理宗影响广泛,随着它的教堂超过国教教堂的数量,信徒们不断向国教挑战。随着19世纪的进步,英格兰许多大的工业村美普遍设有卫斯理宗教堂。在卫氏之前,每20个信徒中有19人有参加国教礼拜,卫斯理宗兴起后,这个比例下降为一半。卫斯理宗信徒超过了所有非国教徒的人数。从数量上说,卫斯理宗显然削弱了国教,它年轻气盛,充满活力又组织有序,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之大之深可以显见。大多数被国教忽视的穷人,一般不去任何教堂,也不受基督教的影响,但对卫斯理宗早期的活动却极为清楚。这与当时穷人的现状密切相关。因18世纪的英国,下层人民生活悲惨,整个社会没有人愿意关心他们,而且国教神职人员本应从事的工作,也早被置于脑后。于是出现了群龙无首,缺少“牧羊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卫氏的许多主张,虽本意在于复兴国教,安抚社会下层,并不是穷人的宗教,但却引起了普遍群众的热烈响应。这是一种处于被遗忘境地的穷人心理,一旦有人愿意关心他们,就会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与强烈盲从。于是卫斯理宗俨然变成了“被忽视的穷人的宗教”。其实,卫斯理宗并不是真正关心穷人,而是其独特的感染力传然。

同时,卫氏除了热心传教外,确也做过一些关心穷人的工作。他从未忽略过帮助穷苦无依的人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如他曾为年老寡妇设老人院,为患病无医的贫民筹建免费治疗所,举办贷款,免息给经营小本生意的贫民,并为贫民设习艺所,授以谋生技能,设学校教育贫民子弟等。卫斯理宗信徒还支持慈善机构,向穷人灌输基督徒的责任,并反复强调卫斯理宗的社会义务。当然,这些工作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或许很平常,但在18世纪的欧洲却难能可贵。这也正是卫斯理宗吸引穷人的很重要原因。

另外,卫斯理宗吸引穷人的重要原因还有卫氏极具鼓动力的传道。卫氏通过传道,向穷人们揭示了一个新的天堂和新的人间。并把宗教植入他们的灵运动。重新恢复宗教的慰藉作用,使之成为一种精神鼓励与价值评判标准。他还提出了人类天性的观念。自尊、自助、勤俭、正直所有这一切都是天性而非信念,并且可以和自己的经历和谐共生。没有人是穷的,没有人天生是地位低下的,更没有人是堕落的。在一个充满疾病、社会不公、少年夭折和多种不安的社会里,卫斯理宗并非如国教那样无视普通人民生活中的悲惨现状,而是强调原罪。教义以及邪恶的遍存,所有这些都需拯救,并通过上帝的恩宠而赦免。一旦人们“发现耶稣”,他们的生活就会改变,宗教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不管他们地位多么低下,上帝也为他们留下一个位置。它保留了穷人们极为可悲的自尊,并牢牢地引起连同工人阶级在内的下层人民的热烈反响,形成影响较大的社会运动。到1780年,社会下层人民的宗教热情也已复苏,对青年一代的宗教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卫斯理宗除了在教义上吸引人民,引起人民的思想转变外,更主要表现在实际中,卫斯理宗强烈地主张工作与节俭,提倡一种“不懈的、无私的基督徒生活”,勤俭、节制、集中精力工作是那些寻求拯救和获得拯救者的本质优点。这些主张对整个社会生产及经济增长都产生了影响,它强调人们的工作是神召,赞美并提倡人类的职业劳动,尽管这种工作也可能仅仅是仆役的工作。人们会以为:“我是为上帝工作,而不是仅为我的老板

或自己。所以我要力争做出成绩,尽可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查理·卫斯理有一首赞美诗,认为每日工作和生活即是勤勉地侍奉上帝,诗中写道:

噢/上帝;依你之名/每日我去工作/你/只有你/想要知道/我所思所说所为/因你愉快地雇我/不管你已给我多少恩宠/让我尽染惊喜/最终/我会随你走向天堂

诗中渗透着人们崇高的职业感:努力工作,天堂之门就会大开。

三、结 语

卫斯理创立的卫斯理宗极大地影响了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社会,它引起了国教内部的福音主义运动,间接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对于社会的下层,卫斯理宗提倡清教品质,为工人阶级送来“自尊”,并对工人运动的组织形成、工人运动的活动方式及工人的阶级意识都有一定的影响。它对下层人民影响之大,说明它是一场场势不小的社会运动。它使“英国人民保持了基督徒的本色”,提高了国民道德水平,广泛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总之,卫斯理宗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需要,对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参考文献]

[1]Stanley Ayiling:John Wesley[M].London,1979.

[2]L.W.Cowie:Hanoverian England1714~1837[M].Lond on,1967.

[3]Fred D wyer:Georgian People[M].London,1978.

[4]J.E.C.Harrison:The Common People[M].London,1984.

[5]John Miller:Riligion in the Popular Prints1600~1832[M].Cambridge,1986.

[6]John Stevenson:Popular Disturbances in England1700~1870[M].Lond on,1978.

[7]吕大吉,何光沪.比较宗教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约翰·卫斯理.约翰·卫斯理日记[M].北京: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77.

[9]T.S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M].杨民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Methodism in England(1740-1840)

ZHOU Wen-yin g

(Chinese Pe 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China)

A bstract:Methodism came into being in18th centur y in England,when the Church of England was ap-proaching the decadence of its for mal power and influence,and the new industry was in bud,the whole society was undergoing disturbance and restlessness.Though there were hardly any originl doctrines,with its peculiar outdoor preaching,Methodism made its influence felt at all levels of the society.Methodism ushered in new order.

Key words:methodism;England;function of social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 范俊军]

第19讲 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9讲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D说法错误。 4.(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改良了蒸汽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参赛 第一次工业革命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 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 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 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 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 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 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 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 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 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血腥的圈地运动 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 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 积累了资金。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 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金钥匙。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 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 媒体显示《共产党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生答后师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促使人们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 师: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后来冶金、采煤等其他领域也纷纷出现了 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和革新创造有哪些呢? 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 开始想方设法提高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很多根线的珍 妮纺织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在纺织领域又相继有了一系列的发 明创造,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瓦特又改良了蒸汽机,瓦特蒸汽机是一个在 工业革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请大家阅读教材思考:瓦特蒸汽机相对纺 织领域的主要发明有什么优点?它的出现的有何重大意义? 生答后师说:水力动力要求水资源丰富,高山峡谷落差大,且受枯水季节限制。蒸汽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能广泛使用。从此,工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第三讲英国工业革命再认识 一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 按照常识,英国在1760-1820期间发生了“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或者相对于19世纪后期的工业化运动和20世纪后半期的新技术革命,称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中国知识界,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已经出现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著作。在国际学术界,研究工业革命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究竟是谁最早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迄今仍然没有定论。 19世纪末以来,工业革命问题在史学界引起了经久不息的讨论。讨论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一场工业革命。汤因比使用革命一词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他主张革命说的人如J.L. & B. Hammond 夫妇也认为,这些变革“像政治革命把法国与其过去相分隔一样,完全使英国与其过去相分隔”,“是人来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C. Beard 1901年出版的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说得更形象生动:“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实际上是中世纪的英国,安静、原始、未受商业贸易吼叫所纷扰。突然地,几乎是晴天霹雳,到来了工业革命的暴风雨和紧张的气氛。”《国富国穷》的作者D.S. Landes说:我们表示为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意味着比轮子发明以来的任何事物都更激烈的突变。多卷本《欧洲经济史》的主编奇波拉观点更激烈:没有革命像工业革命一样具有显著的革命性。 “工业革命”说也可以看作一种历史突变论的主张,强调历史的非连续性或断裂。反对的意见则持“渐变论”或“渐进论”的史学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对工业革命说的质疑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出现。认为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并非短时间完成的。“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之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在克拉潘的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几乎看不到工业革命一词。他认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商务1964中文版,上卷:10、188页)写了《工业革命》一书的艾什顿也说,把一系列变化说成革命是有争议的。革命意味着一种突然的变化,但这并不是经济过程的特征。他沿用这个概念不过是“因为它已经长期被使用并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大众语言之中,提出一个新词取代它未免太书生气。”罗斯托干脆用“起飞”代替工业革命。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否定工业革命的存在而以“加速演变”代替之,曾经是保守的历史学家的一种时尚。(《革命的年代》:35)但近年以来,一些激进的学者也开始放弃工业革命的概念。例如沃勒斯坦认为:工业革命和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念绝食让人产生很大的错觉。无论把工业革命的时间延长还是区分量变与质变都拯救不了这个概念。因为它的前提是英国因其独一无二的特质而处于有时地位。而我们需要确定的是世界经济体的结构框架,英国只是这一框架内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将不再使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令人误解的概念——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现代世界体系》卷3:42) 对工业革命又有乐观论与悲观论两种认识。有意思的是,突变论或革命论者多是悲观论者。渐进论者则有不少乐观论者。汤因比和哈孟德夫妇,以及后来的韦伯夫妇、霍布斯鲍姆、E。P。汤普森都是悲观论者,认为工业革命具有灾难性后果。如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一个更黑暗的时期——似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任何灾难和恐怖一样的时期;灾难和恐怖是因为与财富增长并肩而来的贫困的巨大增长;大规模生产是自由竞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通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有的历史事件,原因和条件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有的历史事件必须分清,原因就是原因,条件就是条件。例如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及变革 (一)经济变革 在一系列前提条件下,最终孕育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8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51%,进出口贸易占25%,铁路超过1万公里,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迫切需要广阔的市场。但英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封建制度残余的影响和重商主义束缚。因此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经济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 斯密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利己,就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个人利益不仅创造和维护经济机制,而且还促进了财富的增长。他说:“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他认为,满足人们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去增进社会利益,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的前提下,都应完全自由,“在他自己的方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勤奋和资本加入对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的竞争”。为了保护竞争,斯密反对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去干预社会生活。他说:“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不该注意的问题,而且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再危险也没有了”,“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 因此,斯密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应该是一个“守夜人”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职能应局限于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大多来自过去的自耕农、手工工人和工匠。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过着田园生活,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革命发生后,大规模圈地运动、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宁静,往昔的男耕女织生活难以为继,工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食不果腹 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主食是土豆和面包,在困难时则代之以芜菁。肉类、鱼类、蛋类的消费都很少,只是偶尔食用一点咸肉或鲜肉。19世纪30年代,普德西市(Pudsey)的编织工曾经说,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到一点肉。鱼的消费则更是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鱼仍被视为奢侈品。工资比较高的纺细纱工人偶尔会买一些鱼,但也并不多。工人家庭食物的质量通常很差,“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 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许多儿童抱怨说:“我老是吃不饱,多半只能吃到带盐的土豆,从来没有肉和面包”,“今天中午,一点东西也没有吃,我们家里从来就不吃午饭,吃的多半只是带盐的土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面包。”1804年,一位工厂督察员在巡视了一群生活极为贫困的纺织工人后说:“他们的身体糟糕透了,整个群体的身高急剧下降,到了小人

国的程度,从这些人中连一个近卫兵连都招不齐。”这说明工人的营养水平很低,饮食非常低劣。 衣衫褴褛 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饮食尚且如此,工人的穿着就更糟糕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写道:“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粗布(fustian)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fustian-jackets(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cloth)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 贫穷工人家庭一般都没有专门给孩子买或做的衣服,孩子们的衣服要么是用大人废弃的衣服裁剪而成的,要么是哥哥姐姐们曾经穿过的旧衣服。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或去上学之时经常赤脚,根本没有鞋子穿。用衣衫褴褛这个词来形容贫穷工人的孩子,是最合适不过的。 居住环境恶劣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环境明显恶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这些房子污秽不堪,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的一点家具,往往也是最粗糙、最普通的,而且经常是残缺不全的。有的历史著作这样描述了贫穷工人的房屋:“两把灯心草椅面的椅子,一张松木桌子,几条凳子。破损的陶制器皿,例如盘子、茶杯等,一两个茶壶和罐子,几把刀叉。一根用作火钳的破铁条,没有火炉围栏。有的人家有一副床架,有的没有,视各家的情况而定。真正称得上毛毯和床单的东西,他们连见都没有见过。他们睡觉的地方常常是用麻袋、棉屑或者麦秸铺成的,没有舒适的床架和羽毛褥垫的床。”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姚雷(软件学院,71108314)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工业革命的探讨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一百多年来,尽管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对于“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也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答案。 不同时代的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宏观经济学派则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技术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而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消费学派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它使生产得以实现,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二是扩大生产需要,尤其是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捉住了工业革命的特征。而本文主要是考量工业革命跟资本主义制度的宏观层面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是采纳社会变革学派的观点,把工业革命看作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而且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因而,本文所说的工业革命乃是广义的工业革命。它是“一次包括政治,经济一切在内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新课教学 一、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师: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视频材料和历史纵横,归纳工业革命首先产生英国的条件,并说出这些条件是如何获得的?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一方面,扫除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后,也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所以,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需要的一切条件都因为有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得到了保证。因此,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既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社会的稳定,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不断积累,日益扩大的海外市场既是工业革命进行的条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那么这五个条件到底是如何获取的呢? 师:英国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广阔的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丰富的原料,殖民掠夺也积累了雄厚的资金。血腥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离开土地,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也扩大了国内市场;同时形成了大片土地,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农牧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大量原料,也积累了资金。这两个前提,五个条件是不光是分析工业革命开展的因素,同时也是今后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金钥匙。不管是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迅速的原因,还是缓慢的原因都从这些因素入手就能做出准确全面的分析。 问:哪个因素是促使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呢?(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就多媒体显示《共产党宣言》中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 工业革命是经济史上的奇点,它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但工业革命本身并不是天外来客,它同样是一系列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给大家整理了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谢谢大家对的支持。 18世纪工业革命缘由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还要从十九世纪开始说起,当时资本主义在欧洲等国家发展的非常迅速,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也飞速进步,使得自然方面的科学研究出现了非常重大的进展,各方面的水平已经让当时的社会不能更好的适应,必须尽快提高生产力社会才会稳定持续的发展。而在1870年之后的这段期间产生了许多的新技术手段,新的发明和物品也层出不穷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为了生产力迅速发展,所以将这些新的发明以及技术用到了工业生产的用途上,从而再次刺激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时间是在19世纪七十年代。 18世纪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社会矛盾激化,而社会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发展和很多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调整主要是结束了封建社会中种植土地和拥有土地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了使用机器和拥有机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加速了旧社会制度的退幕,加快了新的社会的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出现的阶级资产阶级拥有着社会较高的财富。而随着资产阶级手中财富的增多,他们开始寻求在社会上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权。因此,他们开始推动一系列的起义和革命。那些专门为资产阶级工作的人们变成了一个新的阶级,这个阶级没有权利总是受到社会的压迫,生活水平和地位都非常的低。从此,人类社会开始分为了两个大的阶级。这两个大的阶级,有过合作,也相互斗争,就这样相互依存到现在。当今在全球化、各个部门分工协作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这两个阶级可以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继续合作。 18世纪工业革命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还体现在,这次的工业革命是从较为简单的行业发起,比如棉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最为有力的因素;有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状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无产阶级,国内的贫富开始有了明显加大的趋势和苗头。 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在政治上也有所体现,那就是遥远的东方国家,未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明显地落后了西方,西方国家不再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是开始了以工业为主要行业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率先开始的,各种能够节约人们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的出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条件,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事物和新颖的生活方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很多的新城市兴起,人口从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工业雄起,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慢慢地壮大,并且开始意识到权利问题。而资产阶级则为了维护属于自己阶级的相关利益,开始了

第课英国工业革命同步试题

第17课英国工业革命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工业革命的孕育、机器的发明和大工厂的诞生及蒸汽机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三个方面把握。关于工业革命的孕育重点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机器的发明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并由此推动其他生产行业工作机的发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从而形成了近代大工厂制度。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了解工业革命中各生产环节是怎样相互促进的,知道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认识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请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②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③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 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①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②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疑难点拨】 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部门的原因? 点拨:思考要从新兴工业部门的优势、市场的需要和原料供应等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棉纺织业是英国当时的新兴工业,受旧习惯束缚较少,对于新方法的采用较为容易。第二、当时英国棉纺织业比较集中,不像毛纺织业那样分散,因此也较容易采用机器化大生产。第三、英国逐渐占领印度,而印度盛产棉花,这样英国的棉纺织业有了充足的原料来源。而棉纺织品价格比较便宜,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

英国的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指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转变为以机械化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过程。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一切特征都具有典型意义。人们常常根据英国的情况给工业革命下定义,特别是把机器发明应用以及工厂制产生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从整体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也是在英国独家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始自18世纪下半叶,结束于19世纪中叶。当然,许多教科书在这个标题下还叙述了法、德、美、俄等国的“工业革命”,其实从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只有英国工业革命才具有基础的意义,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都只是英国工业革命影响在国外的扩散。换言之,作为现代文明基本原则之一的“工业化”,主要就是由英国的工业革命孕育和产生出来的。 第一节工业革命的准备 14—15世纪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英国会成为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逐渐在西欧国家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 一、市场制度的创新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 在农村,圈地运动打破了中世纪田园诗般的沉寂,独立小农成批地被扫除,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农场的经营方式。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代之兴起的是行业公会、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新的企业制度。 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和需求大爆炸,使整个大不列颠——从商人到手工业者,再到农民——都为对外贸易和商品生产而运转起来:尤其是与外贸有关的工场手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分料到户制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成为工场手工业新的组织形式;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银行、交易所等,近代金融制度等。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贸易的重要性超过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拥有商业资本的商人享有对许多领域进行投资的选择权,商人成为关键人物,相应产生了重商主义的学说和政策。重商主义使英国社会生活出现商业化趋势,打破了自然经济的沉寂。 这一时期的制度创新,使那些本已接近寿终正寝的陈腐关系和规范失去了效力,旧的制度被彻底打破了。 二、竞争有序化的制度安排 (一)竞争有序化的客观要求 制度创新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新制度本身并不完善,市场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基本上是无约束的,一些新的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出现,使这种无约束状态更加混乱。 无序竞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混乱,当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以后,对竞争的有序化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两方面:一是在混乱中获利最大的集团,他们希望将掠夺到的财产合法化、固定化,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二是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他们对于混乱的状态已经忍无可忍,爆发了多次要求建立秩序的公众行动,如反圈地起义1、平等派运动2以及后来的卢德运动3等。 (二)竞争有序化的法律保障 竞争有序化主要是限制过度竞争,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混乱,建立竞争规则,保护合法竞争、平等竞争。竞争有序化是市场向成熟阶段推进的关键问题。英国在竞争有序化、稳定市场秩序方面比其他国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第一,制定了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 第二,建立了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 第三,制定了保护发明者的专利法。 第四,制定了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 第五,建立了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