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

历史:

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简介:

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装饰精细,色泽鲜艳,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脱胎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等。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赤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艺术欣赏两大类。实用的有:花瓶、咖啡具、食具、烟具、文具、茶具以及围屏、挂联、挂框、盘架、插屏等漆器家具;有脱胎人物、动物、博古和仿古制品等欣赏陈列品等,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工艺流程: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轻”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

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这是福州脱胎漆器特殊的制作工艺所决定的。其从塑胎、选料至成品有二十几道工序。现简述最能体现福州脱胎漆器特点、优点的工艺顺序,旨在使人们对福州脱胎漆器有所认识,为福州脱胎漆器正身、令“李鬼”现形,有利振兴福州脱胎漆器,激发人们保护弘扬福州脱胎漆器这一民间艺术。

一、先预制好泥胎或木瓣胎的模型;

二、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

三、刷上脱离剂两道;

四、髹上推光漆;

五、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

六、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次夏布或绸布 视器大小;

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

八、用水冲丢泥胎或脱去木瓣胎;

九、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

上述一至七,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工序,其与我国传统的漆器工艺大同小异。含装饰、上推光漆等,不一一述之。

从这些工艺和工序可以知道:

一、福州脱胎漆器成品中的成分只有漆、夏布或绸布及一些辅料,故可达到“一羽轻”的特点;

二、福州脱胎漆器成品,里外两面都是上推光漆,故能达到光亮美观、不怕水浸、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的优点;

三、福州脱胎漆器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需要几个月时间。

收藏:

收藏脱胎漆器主要看两大价值点,一是历史价值,二是艺术价值。脱胎漆器诞生于宋朝,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外表上的装饰精细,而且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保养:

由于福州脱胎漆器具有耐酸、耐碱、防虫、防蛀、耐腐蚀等多种

性能,在保养方面较为简单

·漆器工艺品要陈列在不受阳光曝晒、不受风吹雨打、不受烟熏积土的环境中,保持一定的湿度。

·漆器工艺品不要与坚硬锐利的物体碰撞摩擦,避免强烈的震动。·漆器工艺品长期陈列,可用鸡毛帚和柔软的长毛刷清理灰尘,也可用棉纱布抹干净;如果出现污垢,用棉纱布沾上食用油轻轻抹净。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软木画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寿山石雕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福建· 福州福州伬艺曲艺 福建· 福州福州评话曲艺 福建· 福州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民间音 省级:疍民渔歌(疍民盘诗)、高湖舞龙灯、传统言永(这两字拚成一字)春拳、“米家船”裱褙技艺、苏苏酱鸭制作技艺、洪塘篦梳制作技艺、民天虾油制作技艺、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石竹山祈梦习俗等11项上榜。 厦门市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厦门漆线雕技艺、答嘴鼓、南音、歌仔戏、高甲戏共5项。省级: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厦门答嘴鼓、厦门南乐(即南音)、厦门歌仔戏、厦门高甲戏、厦门大道公信仰(即保生大帝信俗)、厦门送王船习俗、厦门中秋博饼共8项。 泉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区3.泉州拍胸舞鲤城区4.梨园戏泉州市5.高甲戏泉州市6.泉州提线木偶戏泉州市7.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县9.泉州花灯泉州市10.德化瓷烧制技艺德化县11.惠安女服饰惠安县。 泉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美术:永春纸织画;民间音乐:泉州南音、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民间舞蹈:泉州拍胸舞、泉州踢球舞;戏曲:泉州高甲戏、泉州梨园戏、泉州提线木偶、泉州南派布袋戏、泉州打城戏;民间手工技艺:泉州惠安石雕工艺、泉州花灯、泉州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泉州安溪蓝印花布;消费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文化空间: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等。 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布袋木偶戏、漳州锦歌、漳州木版年画、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东山歌册等、 漳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漳州入选的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东山南音、高山族舞蹈、漳州南词、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工艺、漳州八宝印泥传统制作工艺、东山黄金漆画技艺、东山剪瓷雕工艺、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岩溪硅塘祭祀民俗、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漳州木版年画、漳浦剪纸、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四平锣鼓乐、浦南古傩、漳州芗剧、漳州布袋木偶戏、诏安铁枝戏、南靖竹马戏、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福建土楼 摘要: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汀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造型独特、规模宏大、文化底蕴丰富而闻名于世,已成为客家文化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抽象符号。客家土楼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民间夯土版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成就,更是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精华之大成的宝贵实物。本文主要介绍了土楼的建筑功能、造型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土楼、建筑功能、布局、装饰工艺、旅游价值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体的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是一种集体聚居的生土夯筑的大型建筑,形式多样,且因地制宜,与周围山水和谐相处。土楼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员,说明这一承载着灿烂历史的建筑形式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从福建省南部的中等城市漳州往北朝龙岩出发,从闽南跨越到闽西的狭窄山道……在有水田的山谷中蜿蜒而流的河岸膨出的地方,恰似大地盛长的巨大的茸草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或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一样,飘荡着好几个环形的瓦屋顶。那真是好像拔地飞腾而上,又似从天空舞降而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光景……”这是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首次看到圆形土楼时的强烈感受。这就是福建土楼,它有宫殿建筑的宏伟壮大,有封建府邸的雕梁画栋,有城堡的精密防卫,有久经历史的文化韵味。但它又不是被贴上某个时代标签的帝王产物,不是现在只能被世人崇拜回味的历史,它只是生长在山间野里的民间住宅,至今还活灵活现的分布在大片的疆土上,被普通人使用。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那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而成的永定客家土楼,错落有致、蔚为壮观,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令人惊叹、令人陶醉,它具有着如下功能: (一)居住功能 土楼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在建造之初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另外楼内具有固定的谷仓,可储存战时所需粮食,并在楼内饲养家畜,起到了一定的补给作用。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福建脱胎漆器艺术简介

福建脱胎漆器 历史: 福州三宝之一,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简介: 福州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装饰精细,色泽鲜艳,结实耐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脱胎漆器是以漆的色泽来装饰的。传统的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色料、晕金漆画、嵌银上彩、锦纹、嵌螺甸、仿古铜等。后来发展了宝石闪光(即赤宝砂、绿宝砂)、仿彩窑变、匏纹、暗花、仿青铜器、雕填、浮堆等技法和多种漆艺技法综合运用的磨漆画品种,并将漆技艺同玉、石、牙、木雕结合起来,使漆器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艺术欣赏两大类。实用的有:花瓶、咖啡具、食具、烟具、文具、茶具以及围屏、挂联、挂框、盘架、插屏等漆器家具;有脱胎人物、动物、博古和仿古制品等欣赏陈列品等,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工艺流程: “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轻”的写照;福州脱胎漆器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73444881.html,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张艳娟贾楠 来源:《大观》2015年第12期 摘要:中国有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民间艺术,它们丰富多彩、内容多样,带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从而展示了我们中国民间艺术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随着大工业化时代的兴起,很多机械化的生产代替了原始手工化生产,一些传统的制作手法和传统艺术创作逐渐的流失。如何保护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题。如今,在新时代的今天,如何保护中国民间艺术的发展是我国传统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色,民族文化需要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发展,因此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非常珍贵的,我们不光要重视起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而且要发扬和传承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 关键词: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 我国是一个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创造生活,贴近生活的历史产物,它包含着工匠们的智慧和各种手工艺创作的内在灵魂,体现了人们对艺术文化的热爱,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 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具有审美与实用性价值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艺术的种类也逐渐的增多,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逐渐渗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比较有名的皮影、蜡染、蓝布印花、景泰蓝等民间艺术作品都依据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创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增添生活的情趣,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当地民间特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中国民间艺术应该如何发展?如何传承中国的艺术文化?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应加大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在民间艺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重视。作为政府要想引导民间艺术的发展,必须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氛围,对于民间艺术的创造人,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支持民间产业艺术文化的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设立奖项来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或者开发民间艺术产品的产业链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宣传力度。 文化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能够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也可以作为提升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应发展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形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文化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圆楼均在永定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 福建土楼夜景(20张) 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 永定岩太土楼群 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福建土楼大多具备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中国五大著名漆器 扬州漆器 江苏扬州的传统漆器工艺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发展于盛唐,鼎盛于明清,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和地域特色,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千百年来,扬州漆器艺术逐渐形成了“胎形稳固,做工精细,光泽腆润,造型别致”的独特风格,和剔红雕漆、平磨螺钿镶嵌、软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周制)等著名品种,扬州漆器与北京漆器、福建脱胎漆器并称为中国“三大漆器”。 成都漆器 据史书记载,四川自古盛产生漆与朱砂,成都是中国漆器最早的发源地之一。2000年,从成都出土的战国船棺中发现大量做工精细、纹饰斑斓、亮丽依旧的漆器,说明战国时期蜀人的漆器已非常发达。 举世闻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器,其中大多烙有“成市草”、“成市饱”(即成都造)等铭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时期成都是全国漆器的制造中心。 成都漆器为手工制作,主要以木材、土漆为原料,根据设计要求将木材车制成型,再施以各色漆加工而成。其装饰技法有:雕、嵌、描、绘、堆、贴等。其中雕花填彩、银片丝光是成都漆器的独有风格,技艺在全国同行业绝无仅有。 北京漆器 北京的漆器最迟应该是在元代产生。在明清两代,一直是作为宫廷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北京的漆器可谓是品种繁多,除了常见的立体镶嵌、百宝镶嵌和彩绘等品种外,还有一些工艺也被应用在漆器的制作上,产生了雕填和刻灰等漆器品种。 雕填漆器是在木胎上,经过抹灰,多次上漆后进行彩绘。随后按照纹样,勾勒出浅细的纹路,再戗以金银粉或填彩漆而成。经过以上工序制作而成的雕填漆器在艺术表现上,要比在灰地上进行雕刻的刻灰漆器更丰富。雕填作为漆器一个重要品种,在明清的时候,存世数量就不是很多。流传到社会上的更很少,现在大多数被一些大的博物馆收藏,最近两年,随着收藏爱好者鉴赏能力提高,雕填漆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福建漆器 脱胎漆器为福州三宝之一,已有200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原稿

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的思考 余昌盛 摘要:经过漫长而动荡不安的生活,客家人终于能在异地开基,重建家园。他们根据所处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融入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并按照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需要,采用从中原传承而来的建筑工艺,修建出神奇的土楼住宅建筑物,并蔚然成风,使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不同类型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不仅以其恢弘奇巧的建筑构造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其深刻的土楼文化内涵发人深思。 关键词: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价值意义 一、福建地区客家土楼文化发展现状 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一座座奇特的土楼星罗棋布,它是居住在那里的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的民居建筑,今天它在历经千百年的沉寂后终于爆发出了属于它的独特的光芒。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福建土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地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居民的杰出典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的土楼中大部分只是简陋实用的大型民居。而从历年来土楼普查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在建国之后几十年里整个土楼社区的巨大变化,建造土楼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之前数百年,但在改革开放之后,大型土楼的建造就迅速减少以致彻底消失。但是现如今,这个“中国南方的山中传奇”以其独特的风采吸引着从日本和欧美远道而来的学者和旅游者。伴随着土楼的申遗成功,现在客家土楼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并且逐渐走出国门。近年来,前来考察客家土楼的国内外专家络绎不绝,他们无不被客家土楼之风采所折服,称赞其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旅游业的发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的土楼旅游持续升温,土楼旅游服务业应运而生。但为避免商业气息过浓,影响土楼保护及旅游秩序,当地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引导、特色发展,让客家土楼延年益寿,古韵犹存,永续利用。 二、客家人土楼文化形成的原因 2.1土楼具有良好的安全防卫功能 在闽粤赣地区这个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出现的客家土楼,具备防御功能是第一位要求。在山区丛林地区,盗匪猖獗,野兽伤人,加上历史上频繁的战乱,都对居住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客家土楼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的产物,因此防卫功能成为了客家土楼最突出的特点。而土楼之所以有如此之强的防卫功能,主要得益于土楼的三道防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土楼外墙,不仅高大而且厚实,因为外墙既是承重墙又是围护墙,所以其强度、刚度、整体性和稳定性不言而喻。因而凭借土楼外围的土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就足以抵御外来的猛烈攻击。第二道防线是土楼的平面布局,楼内平面功能布局又与防卫要求相适应。当地居民运用自身智慧,在土楼内建起走马廊,以联系环周的各个屋舍,使得土楼内部的交通顺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相互支援,这也是客家土楼中很有特色的布局形式。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土楼的洞口防卫。客家土楼不仅用高墙、厚墙作为防御,还在墙的一定高度上开设洞口作为枪眼,而枪眼呈现外小内宽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对外观察并减小目标,降低伤害。外墙上众多的枪眼口能够实现全方位的防御,组成火力网有效地阻止翻墙而入的敌人,加强了屋面的防卫。总之,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的防卫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这也是客家民居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因应之道,也是其时代的表征。 2.2土楼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谈到土楼的经济性必然要追溯到土楼的建筑材料上来,客家土楼主要的建筑材料是黏土、杉木、石料还有沙、石灰、竹片、瓦等辅助材料。客家人充分运用当地的生土和林木资源作为基本的材料,并在农闲时让大量族人参与工程,大大地节省了建筑费用。而土楼在至今的千百年中历经了地震、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依旧安然无恙,这些事实证明这些取材经济土楼建筑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并有极强实用性的建筑。但是土楼的实用性不仅仅只体现在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土楼内部各个功能区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福建土楼多是建筑规模较大且其实恢弘,土楼内部环环相套,层数多,功能分区明显。一二层不开窗,一层是厨房,二层是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并且带有私塾供楼内子女读书用,整座楼内四通八达,各种功能齐全,满足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充分发挥了这种居民建筑方式的实用性。 2.3土楼具有保护环境之效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木,而这些材料都是取自大自然。在福建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

脱胎漆器

1915年,福州脱胎漆器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后来还荣获莱比锡、芝加哥、巴黎、伦敦、柏林、东京等国际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脱胎漆艺焕发异彩。经过艺人们的改革、创新,脱胎漆器形成系列,有瓶、盘、盒、套具、围屏、人物、动物、旅游纪念品等2000多种。它的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中可算首屈一指。尤其是大型装饰,给人们以全新的艺术享受,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珍贵的黑宝石”。 如今,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里还摆放着有福州漆艺大师制作的油画大屏风、脱胎古铜大狮等。她们造型雍容华贵,古朴典雅,为人民大会堂增光添彩。其中摆放在福建厅的雕填脱胎花瓶,有2米多高,上百斤重,光亮鲜艳,坚固轻巧,精湛的工艺勘称一绝。 为了保护和发展福州传统脱胎漆器,2006年8月福州成立了漆艺基地。福州市还计划将漆艺基地打造成我国最大的脱胎漆艺城,这都将进一步推动传统脱胎漆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2007年5月,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脱胎漆艺小故事 近年来,福州漆艺更加彰显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更加瑰丽神奇,韵味无穷。20世纪70年代,轰动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许多漆器,历经了2000多年的风雨,依然往好如初,震惊了考古界。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聘请外省漆器艺

人,想复制这些沉睡千年的漆器,可是终因技术难度大,无法制成。最后还是来至福州的几十位技艺精湛的老艺人、漆艺大师,花了两年多时间,成功地复制了140多件西汉漆器。这些彩罐、大圆漆壶、彩漆几、漆雕等复制品,古香古色,光亮鲜艳,造型逼真,几乎以假乱真,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古人漆艺,让考古专家对脱胎漆器的高超技艺大为赞赏。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贵州民间工艺长期处于自发封闭的生产状态,一直不被人重视。改革开放后,民间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身价日益提高,尤以年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最为商家青睐,被大量收藏或收购。正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已经有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贵州,收购了大量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这种并不正常的商业行为使得大量优秀的民间工艺品散落于境内外,其中以民族服饰及刺绣、染绘工艺类的流失最为严重,而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 【关键词】地域性;异化倾向;蜕变与保护 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牙舟陶瓷、萧笛无疑是贵州民间艺术价值最高、表现力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精品。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严重的冲击着这些民间工艺品。经济社会中,民间工艺的商品属性进一步增强。在城市的工艺品店,离开乡土的工艺品被肢解成无数碎片,也背离原初的文化意义,仅仅成为一个可观赏的饰物。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本与服装浑然一体的银饰、刺绣、编织等已脱离了服装本生,被化整为零,分割成无数的片段,装进镜框,挂在墙上。贵州地处西部,尽管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弱,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形式

不容乐观。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艺术,认识其价值和地位,对贵州民间工艺的现状和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 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福建客家土楼课讲 教案

1.客家土楼的由来: 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最早的客家土楼萌芽于唐朝晚期南宋初期,明代中叶以前为初级阶段,明末清初以后为成熟阶段,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鼎盛阶段。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中,当时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2.现状及特点.: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闽西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 特点一:源远流长,最古老土楼1300年以上 特点二:模宏大,一座土楼可住数百人 特点三;齐全,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小王国” 永定客家土楼功能齐全,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等多种功能。 特点四:,文化底蕴博大精深 永定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 三、民俗学功能:1.维系:土楼,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又是族群文化的空间展演,体现了一个客家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宇宙观和意识形态等。在客家文化运动中,作为一种物化的符号标识,客家土楼在客家人的情感认同中逐渐扮演了一个认同符号。.福建土楼和土楼人家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民系文化和闽南福佬民系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土楼高大、宏伟、封闭的外观,表现出突出的防卫性能,其对内开敞,向心围合的布局则是宗族内部高度团结和强大凝聚力的体现。更为可贵的是,时至今日,这种优秀的精神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2.教化;永定客家土楼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客家人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乐善好施、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崇文重教等等客家精神和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土楼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3防御:有木结构连成整体,与土墙紧密相连;土墙内埋设大量长木条、长竹片作为墙筋,这是土楼具有很强抗震功能的最关键因素。圆楼的整体性、向心力更强,抗震功能也更突出。4审美:姿百态,种类达30多种,规模宏大,与美学密切相关. ,

旅游美学论文--福建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一朵世界建筑的奇葩 摘要:福建土楼,作为人类走出穴居后居住建筑的三大代表形式之一,以历史悠久、造型奇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介绍了土楼的起源与演变、土楼的功能特点及其旅游价值。 关键词:福建土楼,功能,起源,演变,造型,旅游价值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一、土楼的建筑功能 (一)居住功能 作为住宅,土楼首先具备居住功能。尽管它是对外相对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同样需要解决饮水、通风、采光、储藏等问题。而这些在建造之初就已经加以考虑。经过勘察地貌,相土尝水,人们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建筑的基址,并开凿打井以解决内部用水问题。在一些土楼的内部,布置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疏导生活用水和雨水排出,使建筑保持卫生的环境。由于只在三、四层开窗,窗户不能成为光线的来源,而巨大的天井提供了采光,同时也保证了每户的通风需求。另外土楼的墙可达1~2米,夏天室内凉爽,冬天阻挡寒风,内部环境较为温暖。 (二)防御功能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阻止了敌人从外入侵,窗口外小内大便于了里面的人向外观察,也称为箭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

我的家乡——福州之风景篇与家乡特产篇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六年六班曹翊飞鼓山 耸立于福州市东郊,离市区八公里处,主峰海拔919米。 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鼓山涌泉寺列闽刹之冠, 是福州的骄傲。故有“既来福州,必游鼓山”之说。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西北部,至 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 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五代时,闽王王审知 次子王延钧继位,在此建造亭、台、楼、榭, 湖中设楼船,西湖成为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 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 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 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巍峨而壮观。 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 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 "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 位在江心。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 外的罗星塔。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 标志,有“中国塔”之誉。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 六年六班 曹翊飞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 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坯胎上逐层裱褙上去,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上灰地、打磨、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作为福州三宝之一,福州纸伞历史距今已逾千年。这种伞选材考究,需经过上油绘花等工序,烈日暴雨下不发泡、不爆裂、不脱骨、不漏水。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福州的“杨常利”纸伞获奖。 福州地区民间很早就流传着制作脱胎漆器、纸伞、角梳等的传统工艺技术,又称特艺。其中,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品“三宝”。 脱胎漆器与角梳、纸伞是福州特艺三宝,与寿山石雕、软木画又称为“榕城三绝”。如今,脱胎漆器又绽出奇葩一一磨漆画。 三山巧艺,四海独绝。 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教案

11.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的现状。 2.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了解民间艺术 的现状。 教学难点 :探索民间艺术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 的意识。 教学准备 :PPT 选择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进行调查,了解当地民间艺术 的现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引入 1.观看民间艺术《打铁花》视频表演。 2.老师介绍民间艺术“打铁花” 。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的采矿炼铁业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冶炼史同步兴起。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冶炼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鼎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确山打铁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这一千年绝技本就起源于老乐山道教文化,是一种由民间工匠及老乐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举行的活动,后来演变为综合性民间传统庆祝仪式。目前是河南省仅存的大

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于 2008 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如今却濒临失传。因为打花技艺性很强,传承困难,而且投入大,所以急需保护。 3.说感受:说说了解了民间艺术“打铁花”后,你有哪些感受? 4.生:自由表达 5.师揭示课题: 11.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 二、新知探究 (一)民间艺术的现状 1.阅读“相关链接” 2008 年 1 月 14 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目前已濒 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据调查,现在会唱凤 阳花鼓戏的人可能只有一个了。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 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 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 2.师过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3.议一议: 面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衰落,你有怎样的感受?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 (二)民间艺术的衰落调查

福州脱胎漆器发源于明代的雕漆。清乾隆年间17361795

福州脱胎漆器发源于明代的雕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制漆艺人沈绍安(1767~1835年)始创,是脱胎技艺与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典雅,色彩鲜艳明亮,纹理清晰秀丽。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莸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 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胚胎,用夏布或绸布和生漆逐层裱褙在胚胎上,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形,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施以各种装饰纹样。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直接涂髹,工序与脱胎布胚相同。 每件工艺品前后须经数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其装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锦纹、薄色料、晕金漆画、仿古铜、嵌螺、嵌银上采等10多种,后来又发展了宝石闪光、堆漆浮雕、仿彩窑变、仿青铜、仿唐三彩和匏纹技法暗花等工艺,并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等结合起来,使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采。磨漆画则是新发展的漆艺种类,平滑光亮,立体感强,瑰丽神奇,韵味无穷。 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大花瓶、大屏风、各种磨漆画以及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家具等300多个规格的3000多个品种。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的优点。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雕以福州北郊40公里的寿山村出产的叶腊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工艺品。 寿山石温润莹澈,斑斓多彩,柔韧易攻;分为田石、水坑、山坑等3大类120多个品种。田石极为稀少,石质最佳,按颜色分为田黄、田白、田黑、田红等4种,其中的田黄石温润通灵,最为罕见,人称“石中之王”,价逾黄金。水坑石多透明状结晶体,滋润雅洁,明泽如脂,主要品种有坑头冻、水晶冻、桃花冻、天蓝冻、鱼脑冻、玛瑙冻等。山坑石埋存在岩层夹缝中,往往一块料中含有红、黄、青、赭等多种颜色,瑰丽多彩,较出色者有白芙蓉、都灵坑、太极头和高山等。 早在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前,寿山石就被开采雕刻。唐代时,当地僧人把寿山石琢磨成念珠、钵盂,作为馈赠礼品。宋代时,寿山石被刻成石俑,用作殉葬,风行一时。明代时,出现寿山石章印钮雕刻。清代,寿山石雕名家辈出,如杨玉璇、周尚均等,流派纷纭。现代“薄意”雕刻大师林清卿的作品就可与同时代的吴昌硕媲美。 现代寿山石雕,继承传统技艺又有创新,其工艺分为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和印钮5大类,

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讲课稿

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

摘要:文章首先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了概括性地描述,简要地介绍了土楼的 含义,其分布地域以及建筑成就。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土楼所在地区的气候,土楼的原料来源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四个方面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背景,并且对由此产生的土楼的建筑形式和技术进行分析。文章描述了土楼的三种主要的平面组合形式,并且介绍了土楼的空间组合特点以及形成原因。还简要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展示了土楼对当今社会研究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土楼背景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建造技术 The form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Hakka Tulou in Fujian 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Hakka Tulou in Fujian in general.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ulou,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Th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Tulou in four aspects: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where Tulou builds in,the material sources of Tulou and the standard of building technology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resulting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technology of Tulou.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main plane combinations of Tulou,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combination of Tulou and causes of forming that.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technology of building Tulou,show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which Tulou makes to present study in our society. Key words:Tulou background plane combinations spac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采,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

传承民间艺术 推进素质教育

传承民间艺术推进素质教育 陕西省旬邑县逸夫小学2006——2007年度课题活动 崔春锋焦继周 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无疑是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 作为“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一员,正是基于民间艺术独特的教育魅力,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抢救民艺,保护民艺,继承民艺”教学科研小组,确立了以继承技艺为基础,弘扬人文精神为重点,提高审美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充分调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做好“四个结合”上下功夫,即将民间美术教育与现行美术教育有机结合,将民间美术教育与弘扬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将民间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将民间美术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之后,课堂教学的形式完全变了,学生从教室走向了田野,走向了民间,走向了民间艺术师及民间艺术的发祥地,走向秀美的山川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课堂教学的材料也变了,除了画笔,增添了彩纸、黄泥、面团、石头,甚至草叶和树根都进入了课堂。学生在与石头、面团、草根的交流中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在彩纸的纷飞中体会到了创造的美,在民间故事的聆听中体会了朴素、原始的美,在参观名胜古迹的过程中体会了历史的美。这种对美的体会和延续,不断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激发了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培养。2005年我校5位同学的幻想画中日环保宣传画评赛中获奖,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从民间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2006年8月在湖南凤凰县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教育传承课程资源开发暨“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理论与实践研训会上,在听取了何韵兰、尹少淳几位专家的讲座后,作为课题研究者,我们深感在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挖掘上还比较肤浅,教育目标还未成体系,为此,我们在深入调查了解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确立了以当地流传广泛的草编、蒸花馍、绣香包、扎鞋垫为主要内容的乡土美术教育专题,配合统编美术教材在全校美术课堂中循环搭配,分层递进,从整体上不断增强学生对本土民家美术的了解和热爱,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作为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剪纸之乡”,并以拥有享誉海内外的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为代表的旬邑,若干年后还能否传承这份独特的艺术瑰宝,作为旬邑的传承着、教育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蒲公英行动”的真谛不在于模仿,关键在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所以,我们认为学习大师的剪纸技法,继承大师的艺术形式,并将这种艺术表现发扬光大正是课题组重点要做的,而且一定要做好的、做出成绩的一件大事。但怎样做好这件事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把握精髓,传承技艺 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的,乐观的,虚构的画面,便可看到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这种剪纸艺术形式是绝无仅有的。遗憾的是大师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请来了库淑兰大师的弟子,学习她的剪纸艺术和技法,请来了库淑兰剪纸艺术的发现者、研究者——县文化馆的文卫群老师专题讲授她的独具魅力的剪纸艺术,并在剪纸教学中有意淡化常规美术教学中对整体构图、事物造型、色彩搭配及三维关系刻意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小小剪刀的纷飞中,在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