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首先阐述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被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被抵消掉。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R. Bryant, et al..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1988

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完全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国为保持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而需要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同时,为避免“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政策的出现也需要各国间经济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如图19-1(a)所示,本国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LM曲线右移至LM1。这一扩张性货币政策一方面会推动本国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进而使得本国产出增加,经济均衡点由A移至B。另一方面,本国产出的增加会通过进口的拉动作用使得外国的产出增加、外国利息率提高,在图19-1(b)中表现为外国的IS曲线由IS*右移至IS1*,经济均衡点由D 变为E。但是,此时本国和外国的均衡点B和E都不是最终的,经济会继续进行调整。这是因为,随着本国利率的下降,本国资本外流,B点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在浮动汇率制下会导致本币贬值,而同时外国由于国际收支顺差而会出现货币升值。本国货币贬值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从而使得产出进一步增加,IS曲线右移至IS1;由于本国货币贬值和两国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国和外国居民都会用本国产品替代外国产品,从而导致外国产出下降,图19-1(b)中表现为IS1*左移至IS2*。由于汇率的变动导致本国和外国的最终均衡点分别为C和F,本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最终导致外国产出下降。这通常是被看作“以邻为壑”政策的一个典型例证,本国产出的增加是以外国产出的下降为代价的。为避免这种“以邻为壑”政策的出现,客观上也要求各国间加强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国际协调。

i

i

a b c f d e

(a) (b)

图19-1

另外,为维护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也需要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合作和协调。很多学者强调汇率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认为,将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水平或限制在狭窄的“目标区”(target zones)内波动,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波动性。我们知道,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货币政策会引发汇率的波动: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导致本国货币升值。

例如,如果美国相对于日本和英国实行相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那么美元对日元和英镑就有

贬值的趋势。如果日本和英国的货币当局也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外汇市场上抛出本币,

购进美元,那么这种联合行动就可以阻止美元的贬值,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由此可见,即

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也可以实现汇率的相对稳定,从而为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专栏19-1 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

表19-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模型模拟结果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 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美国 美国之外的OECD国家 美国 美国之外的OECD国家

GNP效应(%)

CA效应

(10亿美元)

GNP效应

(%)

CA效应

(10亿美元)

GNP效应

(%)

CA效应

(10亿美元)

GNP效应

(%)

CA效应

(10亿美元)

模型

本国 外国 本国 外国 本国外国本国外国本国外国本国 外国 本国外国本国外国MCM +1.8 +0.7 -16.5 +8.9 +1.4+0.5-7.2+7.9+1.5-0.7-3.1 -3.5 +1.50 +3.5+0.1 EEC +1.2 +0.3 -11.6 +6.6 +1.3+0.2-9.3+3.0+1.0+0.2-2.8 +1.2 +0.8+0.1-5.2+1.9 EPA +1.7 +0.9 -20.5 +9.3 +2.3+0.3-13.1+4.7+1.2-0.4-1.6 -10.1 0 0 -0.1+0.1 LINK +1.2 +0.1 -6.4 +1.9 +1.2+0.2-6.1+6.3+1.0-0.1-5.9 +1.5 +0.8+0.1-1.4+3.5 LIVERPOOL +0.6 0 -7.0 +3.4 +0.3-0.5-17.2+11.9+0.10 -13.0 +0.1 +0.4+1.6+7.1-8.2 MSG +0.9 +0.3 -21.6 +22.7 +1.1+0.4-5.3+10.5+0.3+0.4+2.6 -4.4 +0.2+0.3-15.9+12.0 MINIMOD +1.0 +0.3 -8.5 +5.5 +1.6+0.1-2.2+3.2+1.0-0.2+2.8 -4.7 +0.8-0.3+3.6-1.4 VAR +0.4 0 -0.5 -0.2 +0.5+0.3+1.7-2.6+3.0+0.4+4.9 +5.1 +0.7+1.2+5.2-10.0 OECD +1.1 +0.4 -14.2 +11.4 +1.5+0.1-6.9+3.3+1.6+0.3-8.4 +3.1 +0.8+0.1-1.6+2.3 Taylor +0.6 +0.4 - - +1.6+0.6- - +0.6-0.2- - +0.8-0.1- -Wharton +1.4 +0.2 -15.4 +5.3 +3.20 -5.5+4.7+0.7+0.4-5.1 +5.3 +0.20 +2.6+0.5 DRI +2.1 +0.7 -22.0 +0.8 - - - - +1.8-0.6-1.4 +14.5 - - - -平均值 +1.2 +0.4 -13.1 +6.9 +1.5+0.2-7.1+5.3+1.20 -2.8 +0.7 +0.6+0.3-0.2+0.1注:(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支出增加GNP的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量在4个季度内增加4%。

(2)GNP效应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影响;CA效应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资料来源:Frankel and Rockett.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When Policymakers Do Not Agree on the True Mode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8,

no.3,1988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我们可以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可能产生的潜在收益,从一个侧面来进一步论证国际经济政策进行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囚徒困境”博弈

利用经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很好地说明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理由。假设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两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每一国都试图针对通货膨胀的冲击确定其最优货币政策。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来衡量两国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效果。①图19-2为本国和外国货币政策战略选择博弈,图中支付矩阵分为4个方格,分别表示本国与外国货币政策不同组合条件下的两国“痛苦指数”的数值。例如,方格Ⅱ中的数字表明当本国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外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本国“痛苦值”为-7,而外国为-10。两国制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使“痛苦指数”最小,即每一方格中“痛苦指数”的绝对值越小则越理想。

外国

松货币紧货币

松货币-8,-8(Ⅰ)-10,-7(Ⅲ)

本国

紧货币-7,-10(Ⅱ)-9,-9(Ⅳ)

图19-2

在封闭条件下,两国决策者只需根据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替代关系就可以确定本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而在相互依赖的开放条件下,一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还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如果每个国家都奉行使自己的“痛苦指数”最小的货币政策,同时假定另一国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变,那么,在图19-2所假定的支付矩阵条件下,对于本国来说,无论外国采取宽松的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本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都是最优的,因为这使得本国在每一种情况下的“痛苦值”(即损失)都最小(分别为-7和-9),所以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占优策略(dominated strategy)。同理,根据对称性原则,外国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其占优策略。因而最终博弈的均衡就处于方格Ⅳ,即两国都选择紧缩性货币政策,两国的“痛苦指数”都为-9。这一均衡解是唯一的,是该博弈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①参见C. Paul Hallwood, Ronald MacDonald.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Malden, Mass.: Blackwell, 2000, p108.

但是对于两国来说,方格Ⅳ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的。如果两国能够得到方格Ⅰ的结果,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假如两国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够进行合作和协调,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他们就会达到方格Ⅰ,两国的“痛苦指数”都为-8,比不合作时的结果都有所改善,这实际上就是两国进行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当然,要使方格Ⅰ成为长期的或持久的均衡,两国就必须做出约束性承诺、对违反约定的行为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否则两国都会有欺骗对方的动机(因在本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而对方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本国的“痛苦指数”将由-8降为-7)。

由此可见,在经济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其它国家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如果各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进行协调,而是各行其是,则最终的结果可能对这些国家来说都不是最优的;而如果各国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则可能会带来共同利益,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

(二)滨田图示(Hamada diagram)分析

与上述简单的“囚徒困境”博弈所得出的结论一样,滨田宏一(Hamada, 1979)用图示直观地说明了在存在政策溢出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助于改善参加协调国的福利水平。滨田图示虽然演示的是两国的情况,但其论证可直接推广到多国情况。

假设有经济相互依存度很高的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两国制定政策是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如图19-3所示,横轴代表本国的政策工具I,纵轴代表外国的政策工具I*。沿着坐标轴移动,本国和外国的政策趋向扩张。由于两国的相互依存,对一方而言,它的最优政策选择必然受到对方政策选择的影响。很显然,对于本国来说,必然存在这样一点B,它表示本国最愿意采取的政策与外国的政策构成的组合,即B点为本国的最佳福利点(bliss point);同样对于外国来说也必定存在这样一个最佳福利点B*。图中两组无差异曲线U和U*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产生相同效用水平的政策组合。从本国的角度来看,越接近B 点的政策组合给本国带来的效用越大,本国获得的福利越高,即U1的政策组合优于U2,U2的政策组合优于U3,以此类推。同理,对外国而言,越接近B*点的政策组合给其带来的效用越大,即U1*政策组合优于U2*,U2*的政策组合优于U3*,等等。两组无差异曲线U和U*的一系列切点代表两国最优的、最有效率的政策选择组合,将这些切点连接起来的BB*线为“帕累托契约线”(Pareto contract curve)。

如果两国制定的政策互不影响,不存在政策的溢出效应,则本国的无差异曲线为垂线而外国的无差异曲线为水平线,两国只需调整自身的政策工具就可实现最优的福利水平,而不用考虑对方的政策选择。但在两国政策存在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在给定对方政策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最佳政策选择问题。例如,给定外国选择的政策工具I1*,本国要选择与其水平线相切的无差异曲线U3,因为这是本国所能达到的最接近B点的效用水平,这就意味着本国的最优政策选择为I1。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找到其它的给定外国

不同政策选择情况下本国最优的政策选择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本国的反应曲线R。同理,可得到外国的反应曲线R*。

I

I1*

I1 I 图19-3

如果两国之间不存在政策协调,则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合作均衡——纳什均衡和斯塔克尔伯格均衡(Stackleberg equilibrium)。在前一种情况下,两国都同时独立行动,即本国和外国均在给定对方政策选择下,独立地、不受影响地选择自己最优的政策,从而最终均衡点为两国反应曲线R和R*的交点N。N点为纳什均衡点,在这一点,两个国家都在另一国家政策给定的情况下选取自己的最优政策,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希望改变其政策。另一种情况是,假设一方为先行者,另一方为追随者。先行者意识到一旦自己采取某种政策时,追随者将根据反应曲线选择其最佳政策。考虑到自己的政策选择对追随者的影响,先行者将根据追随者的反应曲线选择最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因此,如果本国是先行者,则最终均衡点为Z;如果外国是先行者,则均衡点为Z*。Z点和Z*点为斯塔克尔伯格均衡点。在这两点,先行者的无差异曲线与追随者的反应曲线相切,因此是先行者在考虑到追随者的反应时所能实现的最佳政策选择。

通过分析不存在两国之间政策协调情况下的两种非合作均衡可以发现,其均衡点都不在“帕累托契约线”BB*上,所以都不是帕累托最优点。

而如果两国之间进行政策协调,使得均衡点达到契约线BB*上,则双方都可以达到比非合作均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从而实现帕累托效率改进。当然,均衡点在

契约线BB*上的确切位置,取决于双方相对的谈判力量:如果本国的谈判力量较强,则均衡点在契约线上的位置更靠近B点;相反,如果外国的谈判力量较强,则均衡点更靠近B*点。

总之,滨田图示模型说明了在各国间经济政策存在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时,各国间经济政策的不合作均衡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虽然上述分析由于假定每个国家都了解其它国家可能采取的政策类型、并且能够计算出不同政策组合对其自身福利的影响效果而过于简单,但还是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所能产生的潜在收益进行了很好的说明。

在现实中,虽然各国有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愿望,但由于各国政府的政策目标往往并不一致,所以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真正实行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

第二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提出了双边或多边的经济政策协调方式。这些协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和汇率政策协调三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的协调

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包括有关国家利息率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针对利率调整方向。一旦一国希望通过利率的调整来干预经济,以达到控制经济过热或经济衰退之时,该国不仅要确定一个利率调整的方向,还要同有关国家协商,协调它们之间利率调整的基本方向。因为它知道,在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各国利率调整的方向大相径庭,那么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目标都不能顺利实现。各国不仅要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率变动方向,而且还要协调各国利率调整的幅度。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各国利率水平之间的差异将带来资金在各国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将一直持续到各国间的利率差被完全消除为止。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政府与其控制利率,还不如控制货币的增长量。因此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还可以采取协调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方式。一般而言,货币主义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经济,甚至在他们看来,在确定了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之后就不必干预经济的增长过程(即政府应实行单一货币规则)。总之,无论一国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还是控制利息率,都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协调,特别是与本国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国家协调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的协调

实际上,在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之间,不仅要协调它们的货币政策,还要协调它们

的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协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财政政策的协调。如果一国的财政支出过度,政府就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加以配合(如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种配合意味着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或者物价上涨率比较高,这将导致一国货币供应增长率的上升,从而会出现因没有协调财政政策使各国之间货币政策的协调难以维持的现象。因此成功的货币政策协调常常伴随着财政政策的协调,或者说,各国之间只有同时协调它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国经济政策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三、汇率政策协调

在各国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作为经济干预的最佳目标时,它们之间不仅要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要协调汇率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尽管一国可以采取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从而政府只需顾及自己的内部平衡,但是各国为了维持本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减少对外贸易的风险,还是趋向于采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意味着一国不仅要顾及本国的内部平衡,还要照顾外部平衡。我们知道,一国在干预经济以维持自身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时,不仅可以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还可以通过汇率政策加以调整。当一国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以便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但是如果各国政府都这样做,就会出现各国竞相采取货币贬值政策的现象,结果是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可能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任何一国的货币贬值幅度超过其它国家,各国之间的贸易风险也就随之产生。如果一些国家采取货币贬值或预期货币贬值政策,而其他国家采取货币升值或预期升值政策,这些国家货币的汇率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投机和资金的转移。这种单纯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资金转移不利于各有关国家经济的稳定和正常的增长。

实际上,各国货币和财政政策,进而是汇率政策协调的最高阶段是统一各国的货币,用一种货币代替各国自行使用的本国货币。当各国使用统一货币时,各国不能自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也不能提高或降低本国的利息率。同样地,统一货币意味着各国必须有协调一致的财政政策,否则,统一货币之下,不可能给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条件。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信用的扩张,否则,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产生“挤出效应”,同样会抵消掉财政政策的作用。当然,统一各国的货币以后,汇率协调将不复存在。因此统一货币是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最高级形式。

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特别是各国经济波动的程度有差异,它们在协调经济政策方面有许多困难。而且,各国偏好的差异、政策协调利益的分配以及不愿放弃政策自主独立性等因素也使得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在多边协调中,各国一般选择比较松散的协调方式(如信息交换、临时性的危机管理等),除非它们之间经济关系已达到十分密切的程度。

第三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在实践中,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全球性和区域性两种,前者主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西方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参与进行的;后者是在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间进行的,其中政策协调比较成功且协调水平比较高的区域组织是欧洲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和英国为了避免出现战前那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

在汇率制度方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作用的时期,各国的汇率不能随意调整。即使在浮动汇率制度普遍实施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要对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监督。这种监督作用不仅是针对经济发达国家的,也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因为它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汇率政策也一样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汇率监督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多边监督:它主要分析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的相互作用,并估价这些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该组织试图在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促进各成员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和加强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协调。另一种是个别监督:主要是检查成员国的汇率政策,要求各成员国将其汇率调整的安排通知给该组织,以利于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

然而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涉及的成员国过多(目前为186个),并且它们经济发展的程度也有差别,因此从总体上看,这种协调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像另外一些国家那样大,所以各国对这种协调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1976年,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等七个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形成了七国集团,以加强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七国认识到,它们之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不仅关系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到它们各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为其中一国任何一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它们商定,每年就它们共同关心的各国经济及世界经济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协商。

1985年,西方五个主要工业国家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一起召开了著名的“广场会议”,提出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促进汇率稳定的改革建议,并实现美元对日元贬值。1986年,七国集团财长在东京召开会议,提出了10项具体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协调。1987年,七国集团首脑在威尼斯会议上,对实现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作出了具体规定。同年七国集团财长在法国卢浮宫召开会议,提出要求美国减少财政赤字,德国、日本扩大内需,以消除汇率不稳的根源。1987年爆发全球股市危机后,七国集团财长联合发表声明,强调为稳定汇率进行国际干预。1994年底,七国集团财长会议协商对策以稳定

墨西哥比索的币值①。1998年10月,七国集团首脑和财长会议又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扩散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稳定日益动荡的国际金融局势的建议。

2003年以来,为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了解,八国集团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多次召开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就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全球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其他重大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和政策协调,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专栏19-2 20国集团金融峰会

20国集团(Group 20或G20)成立于1999年,成员包括:八国集团(G8)成员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以及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和作为一个实体的欧盟。20国集团属于非正式论坛,旨在促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就世界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开展协商和对话,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2008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20国集团召开了多次金融峰会进行政策协调。2008年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出席会议的各国领导人深入讨论了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商议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举措,探讨了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规范、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并就应对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计划涉及到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加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完整性、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五个领域。2009年4月2日,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大蔓延、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背景下,20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伦敦举行。各国领导人在此次会议上重点就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此次峰会取得了许多积极务实的成果,包括20国集团领导人同意为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提出应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重申将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给各成员,以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为其经济恢复提供直接支持,等等。2009年9月25日,20国集团领导人第三次金融峰会在美国匹兹堡举行,会议重点讨论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和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促进全球经济平稳发展等议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得到大幅提升,成为此次峰会的最大亮点。各国领导人承诺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提高至少5%以上,决定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世界银行将至少增加3%的投票权。会议决定今后20国集团峰会将取代八国集团峰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而且20国集团峰会将实现机制化,自201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

① 1994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七国集团首脑会议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97年,七国集团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在区域化协调方面,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针对当时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崩溃就采取了协调各成员国汇率的政策。它们采取联合浮动的汇率制度,即对内采取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对外采取联合浮动。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升值,所有成员国一起升值;一个成员国货币对外贬值,其它成员国货币一起贬值。这种汇率的协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平均已达到60%以上。这种协调有助于稳定它们之间的贸易关系,减少他们之间的贸易风险。

1979年3月,欧洲共同体又在汇率协调的基础上试图将这种内部协调的机制规范化、制度化,提出并正式启动了“欧洲货币体系”。按照这个体系,成员国不仅要采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还建立了保持汇率稳定的预警机制和储备基金。一旦某个成员国的汇率难以维持,可以动用欧洲货币基金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各国采取的汇率约束不同,但是这种机制确实起到了促进成员国贸易、投资关系发展的作用。

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了新的目标,在1992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欧洲统一大市场。为此成员国要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各成员国之间的征税制度和间接税的税率,以便为成员国之间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自1990年开始,欧共体成员国商定,从1992年开始,经过三个阶段的努力,在成员国之间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其中包括建立欧洲联盟的统一货币“欧元”,并且建立欧洲中央银行。自1999年1月1日起,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2002年1月1日,欧洲联盟发行“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代替各欧元区成员国的货币(目前,欧元区16个成员国为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 )。为了实现统一货币的目标,欧洲联盟要求各成员国要协调它们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长期利率、政府财政赤字以及政府公债等的水平要符合《马约》规定的“趋同标准”。这意味着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权将受到约束,或者说成员国将它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权上交给了超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可以肯定,欧盟成员国之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和统一货币的实施将为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章小结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难以单独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上当一国采取某种宏观经济政策时其效果常常被其他国家相反的政策所抵消,而且为避免“以邻为壑”政策的出现和稳定汇率也需要加强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各国经济政策的有效协调可以为各国带来潜在收益,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国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在国际政策协调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而欧洲联盟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是目前比较高级别的区域经济政策协调。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何为“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

2. 试用传统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说明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3.试用滨田图示说明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4.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有哪些?

5.试述欧盟进行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论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 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 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 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学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概述与术语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自由贸易政策:是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涉,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从而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管理贸易:是指政府对私人的国家贸易活动实行高度的管制或者是由政府政策控制、引导或管理的贸易。不在竞争条件下、不按边际成本定价的贸易 进口替代战略:一过采取高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措施,严格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综合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途径: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能;鼓励资本输入,提高生产力;鼓励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管理水平;获取规模经济效益②实现经济增长。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③达到均衡。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为了使一国经济既能与外部经济实现互补,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就必须依靠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二。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国民经济的运作方式,经过实践检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为世界各国认同,但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良好的外贸政策能促进一个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又能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贸易政策在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即世界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影响,联合国的各种决议的实施以及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政治和经济安全②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③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④与他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⑤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⑥与他国的政治关系⑦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⑧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⑨政治和社会因素,如选民的支持程度⑩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集体行动和游说等

形势与政策论文: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

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第十九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密切相关,各国之间的经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国(尤其是大国)的经济政策自然也会对他国经济产生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互相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化来传递的。因此在经济一体化日益增强的国际环境下,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目标,还须考虑其国际影响。于是,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产生了协调的必要。本章首先阐述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原因和理由,然后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具体内容,最后介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实践。 第一节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问题越来越关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国际协调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比较受推崇的今天,世界上主要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政策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争议比较大的问题集中于国际政策协调的方式、水平及其效果方面①。 由前一章,我们了解到在浮动汇率和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形下,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结论是在不考虑别国的影响情况下得出的。如果考虑别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那么一国的货币政策能否达到目标就值得怀疑了。例如,当本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扩大货币供给量),可是如果与本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得利率提高,本国增加的货币资金将会大量外流,结果一方面使本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因为资金的流出而被抵消,另一方面对方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也会因为资金的流入而变得难以发挥作用。相反,当一国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又会由于与之经济密切相关国家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被抵消。因为当一国紧缩经济时,本国利息率上升或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将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被抵消掉。由此可见,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 ①这方面的各种争论可参见R. Bryant, et al.. Empirical Macroeconomics for Interdependent Economies.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e,1988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国际经济学练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是() A.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B.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C.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不断增长D.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A.国际经济活动B.国际经济关系 C.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D.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学产生的时间()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二、判断改错题 1.国际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主要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站在单个国家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的。()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A 二、判断改错题 1.×。将“国际贸易理论”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 2.×。国际经济学是从西方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系统科学。 3.√。 4.×。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是独立于个别国家之外来研究所有国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对外贸易顺差,并将金银视为财富的唯一形式的理论是()A.比较优势理论B.贸易差额理论C.要素禀赋理论D.相互需求理论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有借鉴意义的是()A.发展本国工业B.发展本国航运业C.追求贸易顺差 D.对外贸易垄断3.最早对重商主义提出质疑的英国学者是() A.约翰·穆勒 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大卫·休谟

4.甲国使用同样数量资源比乙国能生产更多的X,则乙国在X生产上具有()A.绝对优势B.比较劣势C.绝对劣势D.比较优势 5.甲国生产单位布和小麦分别需要6天和9天,乙国为10天和12天,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乙国进口小麦B.甲国出口布C.乙国出口布D.甲国出口小麦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约翰·穆勒B.大卫·李嘉图C.亚当·斯密 D.李斯特 7.被称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基石的是() A.贸易差额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 D.相互需求理论8.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B.技术水平差异 C.需求强度差异D.商品价格差异9.律师打字速度是打字员的两倍却雇佣打字员打字,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律师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B.律师在律师咨询上具有比较优势 C.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比较优势D.打字员在打字上具有绝对优势 10.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贸易应发生在() A.发达国家之间 B.发展中国家之间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D.需求相似国家之间 二、判断改错题 1.贸易差额论虽然产生时间很早,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理论。()2.贸易差额理论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针对所有产品而言的。() 3.贸易差额理论是第一个自由贸易理论。() 4.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的是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一个特例。() 5.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 6.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国两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时仍可以参与互利贸易。()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从理论上说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互利贸易。() 8.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只有当一国生产率达到足够高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 9.如果贸易发生在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贸易后国际市场价格更接近于小国封闭条件下的国内市场价格。() 三、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2.比较优势 四、简答题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2.简述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刘宁宁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 〔中文摘要〕本文在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含义、形式、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协调收益进行了研究,说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参与其中的国家会从政策协调中获得收益。欧洲经货联盟的创立及实践对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做出了新贡献。 〔英文摘要〕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eaning, forms, targets and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y coordination. On this basis, it goes on to study theory foundation,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The results tell us that it is beneficial to coordinate national policies among governments. The emerge of EMU and the its practice contribute to this theory.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博弈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一、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动因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主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同的经济体越来越相互依赖,所有国家都是相互依存的。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一国可以忽视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它能够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国内外经济的均衡。而如今,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变量(如汇率的稳定或避免贸易失衡)、新的媒介变量(资本流动,进出口)、和新的工具(贬值,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外汇储备方面的政策诱导的变化)。这些新的工具,及那些在封闭经济中运用的变量,会对国内外均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外国政策的选择会对本国经济福利产生重要影响。从理论上说,在纯粹的浮动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完全自由波动可以隔绝经济震荡在国际间的传导,因而一国的宏观政策效应不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于是也就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不存在的,各国都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优先保证实现内部均衡,进而对其国际收支和货币汇率水平产生影响。 政策协调的主要动因源于国内独立的政策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任何一国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在短时期内传递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会相互影响。这一背景下,一国在追求内外均衡目标的过程中,不能仅从本国角度孤立地制定经济政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变得日益紧迫和重要。 Cooper(1969)最早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大的分支:一个是建立在博弈论方法基础上的最优政策分析;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多国模型并利用实际数据对协调收益进行实证研究。此外,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侧重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协调的制度规则。近些年来,随着欧洲货币联盟的建立,很多学者对主权国家如何在超国家的货币一体化组织构架下,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达到联盟内部的最优政策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推动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新发展。 第一部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在一个经济体内部,自由竞争的经济机制依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得分权化的决策从总体上达到最优效果。那么这一分权化原则能否推广到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国独立制定的经济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若其他国家针对这一溢出效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则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可能会对该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国在考虑内外均衡的实现时,必须将政策的溢出效应考虑进去。早期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围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和政策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它实际上分析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从而成为该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美国经济学家Cooper(1969)最早对国际经济相互依存问题进行研究,此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相对价格:Px/Py为X的相对价格,含义是用Y代替货币作为X的计价单位,表示用一个单位的X与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Y的数量。相对价格曲线又可以表示国民收入预算线。 贸易条件:(对出口X的国家来说)。贸易后的国际均衡价格与贸易前的均衡价格差距越大,贸易后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越高,贸易利益越大。贸易条件的改善(贸易条件变大)意味着一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交换利益:如果个体之间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偏好,通过相互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图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产量条件下,消费者福利的改善) 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较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故主张取消进口、鼓励出口。 比较优势:如果,则称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人均资本存量:是要素禀赋实际衡量的估算值。 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两种商品的资本劳

动投入比例为:kx=Kx/Lx,ky=Ky/Ly,若kx>ky ,在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H-O定理: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线():新旧均衡点的连线,向右下方倾斜 偏向出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 偏向进口的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 纯粹的增长利益:在不考虑贸易条件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一国福利的改善 转移支付利益:贸易条件的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这不扽利益一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享有 悲惨增长():如果转移支付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前提:偏向出口部门增长、大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 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其他部门的需要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与新进展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被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首先对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的发展沿革进行了文献梳理与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沿革进展 引言 Fisher(1987)认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宗旨在于国家间通过对各自政策制定及其效果的协调而达成双赢,其协调途径主要通过外交谈判、双边或多边峰会以及国际组织等。伴随着欧盟和欧元区的成立、美国与美元危机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作为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理论也在实践应用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因此,在阐述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最新进展之前,有必要先对其理论沿革进行分析。 理论沿革 (一)关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必要性的争论 关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学术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Vauble(1983)认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似乎是不被需要的,因为它限制了国家间的自由竞争,并且由于政府间的政策共谋反而会增加通胀的风险,货币发行当局发布通胀的可信度也大为降低。Feldatein(1988)也曾指出:“我相信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诸多益处都是错误的和具有风险的,而且过多关注国家间的政策协调会削弱对本国政策进行调整的关注度。” 对于上述质疑,Kenen(1990)在随后几年的研究中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他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自行制定经济政策只有在各国的经济体总量都相对较小的时候才是最优的,一旦小国变成经济大国,国家间经济结构的相互依存就会上升为政策的相互依赖,到那时,一国的经济政策将必然影响到其他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除此以外,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更多的学者是从政策制定具有“溢出效应”这一视角出发去驳斥国家间无需进行政策协调这一观点的。由于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的存在,一国的政策行为会对另一国产生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可能来自财政、货币、税收、贸易、产业政策的变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必须的(喻国平,2009)。在前述学者所作研究的基础上,Etro(2001)对溢出效应政策及其影响作出了更为精确的解读。 他认为溢出效应经济政策包括负溢出效应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y)

国际经济合作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合作:不同主权国家政府、企业及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通过竞 争与协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侧重在生产领域中,以生产要素的移动和从新组合配置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经济协作合作。 2、宏观经济合作:是指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之间以及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开 展的经济合作活动。 3、微观经济合作:是指不同国家的公司和企业之间开展的各种经济活动。 4、多边经济合作:是指俩个以上国际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5、双边经济合作:是指俩国政府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活动。 6、垂直型经济合作: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技术和生产水平差异较大的厂商, 或者商品生产处于前后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7、水平型经济合作: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技术和生产水品接近的厂商或商品生 产处于同一产品阶段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协作。 8、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 的延伸和发展。 9、国际投资:又称对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 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10、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2个或2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某种政府协定, 或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消除区域内国家间的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国家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支援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 11、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逐渐清楚各种壁 垒和阻碍,使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联性和依存性不断增强。 12、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等方式进行的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 13、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 14、国际惯例:狭义的国际惯例仅仅是指那些在反复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成文的规则。 广义的国际惯例包括了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习惯做法。 15、国际投资:是指投资者的跨国界投资行为。 16、国际直接投资:是将资本直接投放到生产经营中,以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 理权为特征的投资,主要表现为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实行转移。 17、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取得利息或股息为目的的而购买东道国政府或企业发行的证券 的经济行为,其投资者不参与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18、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 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19、国际债券:是指某国政府或企业在国境以外发行的以某种货币为面额的债券。 20、外国债券:甲国发行人在乙国某地发行以乙国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叫外国债券。 21、国际信贷:也称国际信用,是指国际之间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是由一国或几 个国家的政府或银行或国际金融机构给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及自然人或法人提供的资金融通活动。 22、贸易信贷:是为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而提供的贷款,主要包括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 贷。 23、资本信贷:就是国际中长期信贷,一般用于新建企业,建设公共设施,扩大固定资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题库—国际经济学最新 (1)

||,| 课程代码:105612〓〓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MA]国际经济学 [MA]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MA]生产可能性边界 [MA]社会无差异曲线 [MA]绝对利益 [MA]比较利益 [MA]相互需求方程式 [MA]贸易条件 [MA]提供曲线 [MA]贸易无差异曲线 [MA]出口的贫困增长 [MA]要素禀赋 [MA]赫克谢尔—俄林模型 [MA]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MA]列昂惕夫反论 [MA]要素密集度逆转 [MA]人力资本 [MA]研究与开发(R&D) [MA]技术差距贸易论 [MA]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MA]产业内贸易理论 [MA]需求偏好相似论 [MB]战略性政策贸易理论 [MB]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 [MB]关税 [MB]配额 [MB]幼稚产业保护论(M—B—K准则) [MB]有效保护率 [MB]倾销 [MB]广义国际收支与狭义国际收支 [MB]国际收支表 [MB]国际收支失衡 [MB]马歇尔—勒纳条件 [MB]J 曲线效应 [MB]外汇 [MB]汇率 [MB]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MB]黄金输送点 [MB]购买力平价 [MB]升水与贴水 [MB]布雷顿森林体系 [MB]特里芬两难

[MB]牙买加协定 [MB]国际资本流动 [MC]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MC]所有权特定优势 [MC]市场内部化 [MC]区位特定优势 [MC]外债 [MC]偿债率 [MC]经济债务率 [MC]现值债务率 [MC]出口债务率 [MC]贸易乘数 [MC]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C]斯旺图表 [MC]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 [MC]三元悖论 [MC]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MC]区域经济一体化 [MC]自由贸易区 [MC]关税同盟 [M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MC]世界银行(World Bank) [MC]世界贸易组织(WTO) [MC]经济全球化 简述题: [JA]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JA]试说明绝对利益说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JA]应如何评价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JA]试述国际贸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JA]试述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并对这一理论进行评价。[JA]试述要素均等化定理。 [JA]试述要素密集度逆转原理。 [JA]试述人力资本原理。 [JA]试述研究与开发(R&D)原理。 [JA]利用图形表述需求偏好相似论并予以评价。 [JA]利用图形表述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JA]试进行进口关税与配额的比较分析。 [JA]试述关税有效保护的政策含义并予以评价。 [JA]试述实施长期倾销的经济条件。 [JA]试进行反倾销的经济效应分析。 [JA]试述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表的基本概念。 [JA]试述国际收支表的基本构成。 [JA]试述国际收支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及考研真题详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9章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19.1 复习笔记 一、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由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由于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特别是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政策的有效性下降而溢出效应增强,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之间需要进行经济政策协调。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体现为: (1)各国为保持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由于各国宏观经济及其政策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各国采取不一致尤其是相反的经济政策时,将使各国经济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国的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政府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完全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国为保持其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 (2)为避免“以邻为壑”(beggar-thy-neighbor)政策的出现。“以邻为壑”是指一国采取的政策虽然对本国有利,却损害了别国的经济。 (3)维持各国间汇率的稳定,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各国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可以实现汇率的相对稳定,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收益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囚徒困境”博弈 利用“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可以很好地说明进行国际经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和理由。通过模型分析,可以获知:在经济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经济必然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如果各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不进行协调,而是各行其是,则最终的结果可能对这些国家来说都不是最优的;而如果各国进行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则可能会带来共同利益,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编者注:该部分内容涉及到博弈论相关知识,对此作简单了解即可。) (2)滨田图示(Hamada diagram)分析 滨田宏一(Hamada)用图示直观地说明了在存在政策溢出效应的前提下,进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助于改善参加协调国的福利水平。滨田图示模型说明了在各国间经济政策存在相互影响的溢出效应时,各国间经济政策的不合作均衡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 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1.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含义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各国在制定国内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各国间的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共同设置;广义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是指凡是在国际范围内能够对各国国内宏观政策产生一定程度制约行为。它从高到低可分为六个层次:信息交换、危机管理、避免共享目标变量冲突、合作确定中介目标、部分协调和全面协调。 2.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 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协调、财政政策协调和汇率政策协调三个方面。其中,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包括有关国家利息率的协调和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协调;货币政策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