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概述

?(一)价值的概念

?价值一词与梵文和拉丁文中的“掩盖、保护、加固”有渊源关系,是在由此派生出来的“尊敬、敬仰、喜爱”等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含义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

的,可珍贵的,可尊敬的,可重视的。”

?哲学的意义上,价值这一概念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物—自然、社会(客体)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其二,价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用于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概念。

?(二)价值的特性

?其一,客观性。即客体的价值不管主体认识不认识,是否要去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主体性。指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价值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价值的变异性和多维性。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及满足

的程度。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的含义可因以下使用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P296 ?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如刑法学中的“犯罪价值论”问题的探讨,并非暗示犯罪行为可能具有某种价值,而仅仅从价值判断的角

度来研究犯罪问题。

?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哪些价值。如秩序、自由、效率和正义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

值的事物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

称为法的“目的价值”。

?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此种意义上的法的价值,称为法的“形式价值”,它与法的目的价值不同,并不是指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

社会理想,而仅仅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那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

?(四)法的价值分类

?1、群体法律价值与个人法律价值

?群体法律价值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要求及法律对该社会群体的实际效应。

?个人法律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以及法律对个人的实际效应。

?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与群体对法律的要求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相对于群体法律价值而言,个人的法律价值更注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如个人行为的自由、平等、权

利、人格尊严、个人财产的保护以及个人发展条件获得法律的保护等。群体的法律

价值追求则更注重于正义、秩序等内容。

?2、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与负价值

?法律的正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一致的情况。

?法律的无价值是法律对主体不产生效应。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与社会实际状

脱节,没有实现的可能。第二,法律之间不协调,使有些法律不能实现。第三,有些法律没有得到切实实施而无价值。

?法律的负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相反的情况。

?3、目的性法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

?法律的目的价值构成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反映着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宗旨,它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的权威性蓝图,也是关于权利义务的分配格局应怎样的权威性宣告。

?法律的目的价值最集中地体现着法律制度的本质规定性和基本使命。

?目的性法律价值的属性

?第一,法律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凡是可以借助于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来加以保护和促进的美好事物都可以视为法的目的价值,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在一起。法的目的价值的多元性在现代法律制度中更显突出。

?第二,法律的目的价值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法的目的性价值也不同。

?古代社会法律追求的主要目的是秩序;现代文明社会法律追求的终极目的是自由和人权。

?第三,法的目的价值的有序性。法的目的价值系统具有某种内在的统一性,法所追求的诸多目的价值是按照一定的位阶排列组合在一起的,当那些低位阶的价值与高位阶的价值发生冲突并不可兼得时,高位阶的价值的就会被优先考虑。

?3、目的性法律价值和工具性法律价值

?法律的工具性价值是指法是中介自由、正义、秩序等的一种工具,由此体现法律价值的要求。

?如:法律本身就是获得正义、自由的手段。

?4、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法的形式价值:法律制度在形式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

?法的权威性、普遍性、统一性和完备性

?案例:中国的再审制度与法律的权威性

?再审的普遍性大大削弱了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也不利于法律权威性的树立。

为此,2008年围绕再审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要修订并出台了配套司法解释,对现有再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再审逐步向三审终审过渡。

?4、法的目的价值、形式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法的评价标准体系:在法律上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遵循的准则。

?价值确认与确定价值位阶

?法律价值发生冲突时显得非常重要

?(五)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

?1、什么是法的价值冲突

?不同的法的价值之间在特定场合的竞合状态就是法的价值冲突。

?如:非典时期秩序价值与自由、人权价值之间发生的冲突

?第一,价值位阶原则。这是指在不同位阶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在先的价值优于在后的价值。

?第二,个案平衡原则。这是指在处于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之间发生冲突时,必须综合考虑主体之间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个案的解决能够适当兼顾双方的利益。

?第三,比例原则。价值冲突中的“比例原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的价值

须侵及一种法益时,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例如,为维护公共秩序,必要时可能会实行交通管制,但应尽可能实现“最小损害”或“最少限制”,以保障社会上人们的行车自由。换句话说,即使某种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以其他价值的损害为代价,也应当使被损害的价值减低到最小限度。

?交通法:撞了不白撞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奥托车无责仍赔偿案例

?撞了不白撞与法的价值冲突选择

?交通规则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秩序价值要求所有违反了交通规则的主体应当承担自己的后果。本案中,原告曹志秀的过错非常明显,擅自进入只有机动车能够进入的二环主路是造成自身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被告刘寰虽然也有过错,但过错程度较轻。如果从法的秩序价值来看,本案应当由原告曹志秀对自己的死亡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交通法第七十六条关于撞了不白撞的规定(实际上确立了机动车的无过错责任,即车主在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也要承担10%的责任),使法律的保护天平倾向非机动车和行人,体现了法律对人的终极关怀。而法律对人本身的关怀价值位阶高于法的秩序价值。因此,本案作为中国第一例“撞了不白撞案件”也昭示了在不同价值发生冲突时,位阶更高的价值将优于位阶低的价值。

?二、法与自由

?(一)自由的含义

?康德:“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如果我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如果这就叫做自由,这种思想就太肤浅了。

?康德关于自由的经典定义:“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自由,乃是野蛮鲁莽,放纵情欲,就如:我要打你就打你,要杀你就杀你,这一类行为,并不是自由,而是无法无天,是乱来。?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而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不能有这种自由。但是自由,正如人们告诉我们的,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那种自由(当其他任何人的一时高兴可以支配一个人的时候,谁能自由呢?)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洛克《政府论》

?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

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律上的自由:自由是法律上的权利,其边界就是不能从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二)法律与自由

?1、自由是法律的基本价值之一

?法律应当以实现和保障人的自由为基本的目标和内容。

?2、法律对自由的保障

?第一,以权利义务方式设定自由的范围以及实现方式

?第二,将责任与自由联结(排除了破坏自由的自由)

?第三,设置国家权力及正当程序以提供救济

?国旗致敬案与自由

?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的麦诺斯维尔小学在内的所有美国公立中小学小学都要求学生每天都向国旗致敬,并宣读《效忠誓词》:“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及其它所象征的共和国,国家一体,自由公正与我们同在。”这是美国学校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内容。1936年的一天,10岁的威廉和12岁的莉莲突然决定不再向国旗致敬。原来,他们的父母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耶和华见证会的教义要求信徒们拒绝向上帝以外的任何偶像致敬。受父母和教会牧师的影响,威廉和莉莲小小年纪,就知道向国旗致敬违反他们的教义。

?老师再三向他们灌输爱国重要性的思想但仍无济于事。而校方又不愿意因为两个孩子坏了学校的规矩,况且,向国旗致敬还是当时宾州的一项州法,学校必须执行。

校方只好要他们退学。威廉和莉莲的父亲戈比蒂斯赶紧找到学校,表示向国旗敬礼的确是爱国情操和公民良好素质的表现,但是,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向背。他们很爱美国,但也崇敬上帝,并认为爱国公民也一定是崇敬上帝的人。他们并不要求学校取消向国旗致敬,而是希望不要强迫他们的孩子去从事违背他们宗教信仰的行为。

学校则认为,向国旗致敬既是州法也是校规,不能通融。况且,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对小孩子有益无害,不应该有例外。既然戈比蒂斯不愿意让孩子服从,那结果只能是除名。

?两个孩子不能上公立学校了,戈比蒂斯又没有钱送他们去私立学校。戈比蒂斯向费城的联邦地方法院控告麦诺斯维尔学校侵犯他家的宗教自由。法院判他胜诉,指出"

向国旗致敬不能作为学童到该校上学权利的一个条件"。学校不服,上诉到联邦第三巡回上诉法院,结果,仍然维持原判。学校还是不服,1940年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此时麦诺斯维尔学校成为了原告,而戈比蒂斯成了被告。

?案件背景

?在此之前,也有三个拒绝向国旗敬礼的案子上述到最高法院,但均以属于州管辖范围而被驳回。但本案发生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在欧亚大陆如火如荼地展开,美国也面临着卷入战争的威胁,故国内的爱国主义热情有所抬头。在这一背景下,最高法院破例受理了这一案件。

?判决结果及理由

?最高法院在1940年6月3日以8比1的悬殊票数判戈比蒂斯败诉。

?判决理由:

?法院的一个重要责任是必须在“自由和权威的冲突中寻求协调。但是,当所涉及的自由是宗教的自由,而权威又是保卫国家民众的权威时,司法的良心就面临着最严峻

的考验"。而在他看来,在这一考验中,当个人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社会的利益相抵触时,则当事人便不能推卸其政治责任。

?而向国旗致敬就是这样一种不能推卸的政治责任。为此,他特别论述了国旗作为国家象征的重要性。“一个自由社会的最终基础是共同情感的凝结”。这种情感是靠美国所有人民竭诚团结共同努力培养出来的,并成为世代相传的传统。“我们靠象征生活。国旗是我们国家统一的象征,它在宪法的框架内超越了我们内部的各种分歧,无论这种分歧有多么巨大"。因此,"国旗是民族力量的象征,是自由最具有意义的标志”。

?判决影响

?最高法院基于政治和国际形势而非宪法基础作出的这项判决,引起舆论大哗。全国各家报纸中批评这一决定的远远多于支持的。美国中西部最有影响的一份报纸《圣路易斯邮报》的评论很有代表性:"最高法院的这一判决是违反美国原则的,我们认为最高法院已经向普遍的歇斯底里投降。如果爱国情操依赖这样的做法--违反人民最基本的宗教自由--来培养的话,那么,爱国情操就不再是高尚的,而是一种通过法律来灌入我们喉咙的东西"。

?这一明显违反美国传统自由权利的判决,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预料。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遭到无端的攻击,许多孩子被迫失学。一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这一案件为社会上的迫害和歧视活动开了绿灯。据美国公众自由联盟1941年的统计,全美共发生了236起攻击耶和华见证会信徒的事件,共有1000人次受到伤害。

?西弗吉尼亚教育局诉巴内特案

(West V irginia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1943)

?在戈比蒂斯案判决的鼓励下,西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法律,要求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课外活动加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据此,教育局要求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定期背诵效忠国家的誓词和向国旗致敬。学生如果拒不服从,将受到开除的处分。有7个来自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家庭的孩子为此被学校除名,学校当局甚至威胁要把他们送到少年犯教养所。

?面对学校当局的专横行为,家长们不服。其中一个叫沃尔特·巴内特将案子告到当地的联邦地方法院,因为他的两个女儿都被学校除名了。

?由3位法官组成的法院判定,拒绝向国旗致敬的行为合法,原告胜诉,公开挑战西弗吉尼亚州国旗致敬法和戈比蒂斯案。这样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注意到由于最高法院法官立场和构成的变化,至少会有4个大法官反对原来的判决,这就为推翻这个恶劣的先例提供了可能。当地教育部门当然不服,遂上述联邦最高法院,该案正式名称是西弗吉尼亚教育局诉巴内特(West Virginia State Boar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 1942),通称国旗致敬第二案。

?判决结果及理由

?最高法院有意选择6月14日--美国国旗日--这一天作出判决,它以6比3的票数决定维持地方法院的原判。这一判决的结果与三年前正好相反,这是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立场改变得最快,也是最彻底的一次。

?新任大法官杰克逊起草并宣布的多数意见认为:向国旗致敬“是一种言说(utterance)的形式。象征表达(symbolism)是原始的但却是有效的传递思想的方式。使用国徽和国旗来象征某种制度、观念、机构或个人是心灵沟通的捷径”。由此看来,法院实难认可一种强制性的言论表达形式。“如果维持强制性向国旗致敬的话,我们就必须允许公共权力来强迫个人说他并不想说的话”,而这显然是违反言论自由原则。

?判决结果及理由

?这一判决揭示了自由的基本含义:自由就是我不想做某事就可以不做某事。

?焚烧国旗案: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89)

?1984年8月,共和党在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全国大会,再次推选保守的现任总统里根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候选人,竞选连任。对左派人士来说,共和党大会也是他们表达不满和愤怒,吸引民众和媒体关注的大好时机。一群号称是“革命的共产主义青年旅”(Revolutionary Communist Y outh Brigade)的团体百十号人,在其领导人格理高利·约翰逊的率领下,吵吵嚷嚷地穿过达拉斯市中心,抗议共和党偏袒大企业的政策。

?他们一边呼喊反对共和党、反对里根的口号,一边用喷枪向沿路的政府机构大楼涂鸦,还不时地破坏草坪和绿树泄愤。其中的一位随手拔下一家银行门前的国旗给约翰逊,本来这面国旗是为了庆祝共和党大会而悬挂的。当他们来到市政厅前,约翰逊将煤油到在美国国旗上,他的伙伴则用打火机点燃。示威者一边焚烧,一边开心地欢呼歌唱:“美国,红、白、蓝,我们唾弃你。”等到示威者散去后,一位旁观者才小心翼翼地收拾起被焚国旗的残片,把它埋葬在自家后院。

?一位便衣警察目睹了整个过程,并用对讲机向警察总部作了报告。警察随后就逮捕了约翰逊,并指控他违反了得克萨斯州的一项州法。该法禁止亵渎“庄严的东西”

(venerated object),它们不仅包括美国国旗,而且也包括得州州旗、公共纪念物和墓地。除了阿拉斯加和怀俄明两个偏远州以外,当时美国其他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有类似的地方法律。

?检察官很容易就找到一些目击者作为证人,他们明确表示,焚烧国旗是对他们情感的严重冒犯。约翰逊立马被判有罪,处以有期徒刑一年和2000美元罚款。

?约翰逊和他的伙伴将案子上诉到得州的刑事上诉法院。出乎达拉斯地方检察官的意料,上诉法院不仅推翻了定罪,而且认定约翰逊的所作所为是一种“言论” ,应该受到宪法第1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权的保护。违反美国宪法的不是约翰逊焚烧国旗,恰恰是禁止并惩罚损坏国旗的这项得州州法。得州上诉法院在判决中援引了41年前最高法院在《西弗吉尼亚教育局诉巴内特》一案中的判决,认为既然政府强迫公立学校的学生向国旗致敬就是违反“言论自由”,那么焚烧国旗也是一种表达,也受宪法保护。

?由于得州的刑事上诉法院无权宣布得州州法违宪,加之这一问题涉及到无数美国民众对国旗神圣情感,因此,得州要求最高法院审查州法是否合乎宪法。

?在讨论这一案件中,最高法院法官中的开明和保守两派泾渭分明,意见针锋相对。

联邦最高法院最终以5:4的票数表决通过了维持原判的决定。

?在法官布仁南(Brennan)起草的多数意见中,布仁南非常巧妙地区分了“言论”(speech)与“行为”(conduct)之间的不同。对美国政府来说,限制有害行为要比限制有害言论容易得多。他们认为,“宪法第1修正案有一项最基本原则:政府不得因社会发现某种观念本身令人生厌或不合人意,就去禁止人们表达这一观念”。根据这一原则,“州政府防止扰乱治安的公共利益并不支持这项定罪,因为约翰逊的行为并未威胁扰乱治安。州对维护国旗作为民族和国家统一象征的愿望,亦不足以支持其对约翰逊政治表达的刑事定罪。因此,我们维持得州刑事上诉法院的判决”。

?判决影响

?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意味着全美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失效。在美国最大的退伍军人组织--美国军团(American Legion)等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下,国会两院不仅通过决议案谴责最高法院的判决,而且很快通过了保护国旗

的联邦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对国旗的亵渎,而不论是否对他人构成冒犯。总统还呼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来推翻最高法院的判决。但就在《国旗保护法》生效的当天(1989年10月30日),一位叫艾奇曼的女士以身试法,在国会山当众焚旗被捕,因为她知道这是让最高法院判决该法无效的最好办法。这就是焚旗第二案:美国诉艾奇曼案(United States v. Eichman) 。

?案子很快上诉到最高法院,尽管有民众和国会的压力,最高法院依然我行我素,1990年6月再次以5比4的票数判决了《国旗保护法》违宪,重申其焚旗合法的立场。?这样一来,美国的这些护旗爱国者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用宪法修正案的办法来推翻最高法院的判决。

?1995年、1997年和1999年,众议院先后三次以312比120、310比114和304比124的微弱的2/3多数通过了修正案,但在参议院的结果却令护旗派大失所望:1995年的投票是63比36,离2/3多数仅差3票;1997年保护国旗的修正案未能列入讨论议程;而2000年3月的投票则是63比37。

?讨论:如何评价美国的焚烧国旗案?

?国旗案总结

?1、信仰自由与言论自由是自由的重要内容。法治社会应当保护人们的信仰与言论自由。

?2、自由不是绝对的,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法治社会对自由的限制应当仅限于对行为的限制,而不是对思想进行限制。信仰自由与言论自由都是思想自由的延伸。?三、法与正义

?(一)正义的概念

?关于正义的含义代表性的观点:

?正义是各得其所

?正义是对等的回报

?正义是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

?正义是法治或合法性

?正义是公正的体制(庞德、罗尔斯)

?三、法与正义

?(一)正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关于正义的论述:(1)正义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着不同的正义观,其中统治阶级的正义观占据着主导地位。(2)正义都是具体的,受到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并最终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3)正义是历史的产物,不存在永恒的正义。

?(二)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庞德、罗尔斯所谓的社会体制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首要的正义。

?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

?所谓主要制度是政治结构和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

?人们之所以把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作为首要的正义,是因为三个理由:

?其一,它相对于法律形式上的分配正义具有母体性。

?其二,它相对于其他领域层面的一切正义具有实质性。

?其三,它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具有根本性。

?(三)法律正义

?法律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种,要解决的是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法律正义的一般标准有:(1)法律必须具有普遍性。(2)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地适用法律。(3)人是目的。任何法律规则都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仅仅当作工具。

?李昌奎案

?李昌奎是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鹦哥村村民,2009年5月16日,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2010年7月15日一审判决: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二审结果为故意杀人罪、强奸罪判处李昌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讨论:如何评价省高院的改判?这一改判是否实现了法律正义?

?徘徊在法律与正义之间:王斌余讨薪杀人案

?实现正义也必须通过合乎法律的途径,否则可能会承担违法后果。

?(四)法律与正义的关系

?1、西方学者关于法与正义的关系的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法本身就代表正义,法与正义是等同的。

?第二,认为法与正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法是正义的体现,正义是衡量法好坏的标准。

自然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与正义有密切联系,主张自然法、正义是衡量实在法好坏的唯一标准,主张“恶法非法”。

?第三,认为法与正义无关,至少没有必然联系。分析法学派大都持此观点。

?2、正义对法的作用

?在法律生活中,正义发挥着各种积极作用。

?第一,正义对法律有积极的评价作用和推动作用。

?第二,正义对法律的进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法对正义的作用

?法对正义的实现也有巨大的作用。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法是实现正义的手段

?第二,法律是实现正义的保障

?第三,法律通过分配权利来确立正义

?四、法与安全

?安全是个人生存、发展的起点,是人们追求最高意义上的幸福的依据,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人类所共同需要的一种社会性状。一个被称为正义的社会不能不首先具有安全的性状,一个被称为正义的法,不能不具有安全的性状,任何法应当以安全为目的指向。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保存生命、保全肢体、维护健康,使个人所有的物和既定的相互关系免于不法的侵害和破坏,始终是法的安全价值的基本内容。

?四、法与安全

?安全是指社会成员的生命、人身、财产得到保护,不受非法侵犯。

?安全意味者法律必须能为主体提供某种秩序,当人们在该法律秩序下从事活动时,其合法的权利不会招致损害,因而产生可预期的安全感。

?五、法与效率

?(一)法律效率的含义

?法律所追求的效率价值包括两种意义上的效率:法以外的效率和法自身的效率。?所谓法以外的效率是指在法律规则体系的制度安排下,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效率。

?所谓法自身的效率,是指法律机制运作中的投入与产出比,一个有效率的法律运作机制应该是简便、快捷、省时、省力。

?(二)法律与效率

?1、效率应当成为当代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

?原因在于:

?(1)法律担负着实现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与配置的社会目标的新使命。?(2)法律对当代经济生活的全面渗透。

?(3)效率的价值目标可以成为正义的价值目标的补充。

?“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2、效率对法的影响

?(1)效率对法律调整范围的影响:当代各国的法律普遍制定了直接干预自然资源的使用问题,相继制定了自然资源保护的法规;对交易成本也给予了重视。

?(2)对权利义务分配的影响:将效率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意味着法不仅按正义的要求分配权利和义务,而且要以效率作为分配权利和义务的标准。

?(3)对法律程序的影响:各国普遍采取措施来提高解决纠纷的法律程序的效率,降低法律程序的成本。如证据保全、先予执行、判决与调解相结合等。

?3、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通过确认和维护人权,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承认并保障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人们为着物质利益而奋斗;确认和保护产权关系,鼓励人们为着利益的目的而占有、使用或转让(交换)财产;确认、保护、创造最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之容纳更多的生产力;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

?六、法与秩序

?(一)秩序的概念与特征

?1、秩序观的历史演进

?其一,等级结构秩序观。

?其二,自由、平等的秩序观。

?其三,“社会本位”秩序观。

?其四,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

?2、秩序的概念与特征

?秩序是一个表征主体生存环境协调程度的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秩序概念是指客观事物自律的状态。

?狭义的秩序概念仅仅指人的活动依一定的规则或方式连结而成的状态。

?秩序总是意味着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事件的可预测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

?2、秩序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意义上的秩序,是指通过法治而形成的社会秩序。它具有四个特点:

?其一,社会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其二,秩序性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均衡性。

?其三,社会主体的有规则状态。

?其四,可预测性。

?(二)法律与秩序

?1、秩序的要求

?要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就需要:

?第一,社会具有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

?第二,规则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得到人们的遵守。

?第三,规则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秩序的上述要求对法律必然产生影响,人们对秩序的追求,必然会导致:

?第一,法律的产生。从历史上看,法律正是由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法律的确定性。

?第三,法律的稳定性。

?法律对秩序价值的作用

?第一,规范性功能。即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摸式,并坚持行为方式的规范化,可以给予社会生活以很大的有序性与稳定性。

?第二,调节性功能。即控制和安排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使之协调有序发展。

?第三,保护性功能。即通过惩罚违反规则的行为。保护和鼓励符合法律规则的行为,使社会保持在一定的有序状态,使这种状态不被打破和扰乱。

?法律在建立和维护秩序中的作用

?从静态来看,法律在建立和维护秩序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P308-313

?第一,建立和维护阶级统治秩序。

?第二,建立和维护民主政治的运行秩序。

?第三,建立和维护经济秩序。

?第四,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第五,建立和维护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新秩序。

?“非典”期间的秩序

?当一个国家或社会遭遇紧急状态时,秩序往往会成为首要的法律价值,因为一旦社会秩序失控,其他的法律价值也很难保障。因此,在特定情形下,为了维持秩序,甚至可以暂时牺牲其他的法律价值。

?六、法与平等

?(一)平等的含义

?所谓平等,从广义上讲就是指社会主体于相同的情况下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相同的资格(人格)、相同的发展机会和相同的待遇。具体言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资格(人格)平等,发展机会平等,待遇平等。

?资格(人格)平等,是指人们之间不论其有无自然的差别,都应当具有相同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立存在的资格或人格。

?发展机会平等,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地发展自我能力,同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任何人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阻止他人发展自己的潜能。

?待遇平等,是指社会给每个人的待遇(包括奖励和惩罚)应是相同的,如同样的劳动应得到同样的报酬,同样的犯罪应受到同样的处罚,不能因为人们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偏袒或歧视。

?讨论:船员不得由女性出任的原则是否违反平等原则?

?乙肝歧视案与平等权

?安徽芜湖青年张某于2003年6月报名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和面试,成绩均排在报考者中的第一名,在进入规定的体检程序中,张某被诊断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他既不是“小三阳”也不是“大三阳”,只是一名普通的感染者。有关专家明确表示,张某基本不具备传染性,在社会生活角色上应该视为健康人。9月25日,芜湖市人事局以口头方式宣布,张某由于不符合公务员身体健康标准而不被录取。据原告称,当时他希望对方出具一份不予录用的书面答复,或复印两次医院体检的化验单,但结果均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中,张某不得已一纸诉状递到法院,状告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

?这是国内首例因“乙肝歧视”引发的行政诉讼官司。按照国内现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不能献血或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并不能视为现症肝炎病人处理。张某只是一名普通的感染者,并且现行劳动人事法规和规章对此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乙肝歧视”所涉及的法律权利实际上是携带有乙肝病毒和没有携带乙肝病毒的公民报考公务员的平等竞争的权利。应该说,正是由于乙肝传播常识的缺乏和法规的弹性规定,让乙肝患者遭遇了不公平待遇。?(二)法与平等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平等是法的价值目标和制约因素,法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和可行手段。

?1、平等是法的价值目标和制约因素

?从立法上看,平等是鉴别立法的进步与落后,区分民主的立法与专制的立法的显著标志。

?从执法上看,平等是促进执法活动公正无私、提高执法质量的必要因素。

?从守法上看,平等是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反对特权的力量来源。

?2、法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和可行手段

?平等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平等的观念、理想和要求以平等的原则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中介转化为现实平等的过程。

?法律上的平等仍然只是一种可能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而且也是一种有限的平等。?从法律上实现平等,只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但不是最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

?2005年3月8日,龙岗公安分局龙新派出所民警在刘屋社区悬挂了两条内容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和“凡举报河南籍团伙敲诈勒索犯罪、破获案件的,奖励500元”的横幅。此行为引起了河南籍人士的不满。2005年4月15日,河南籍郑州市民任诚宇和李东照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的行为侵害了二人的名誉权为由,要求被告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讨论:派出所民警悬挂该横幅的行为是否适当?

?外嫁女权益保障案(2001)

?基本案情

?2001年10月,某村20多名外嫁女分别向法院起诉,要求该村村民委员会付清1997年至2000年(不等)的股份分红款,并确认原告2001年后的股权。

?村委会不同意,认为女子外嫁后便脱离本村,这是中国上千年的农村传统,这些外嫁女子不享有分土地的权利。

?讨论:本案中,外嫁女能否参与土地分红?

?法院判决

?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梁某作为世居村民,属于村集体的一分子,对于1988年村集体土地被国家征用后的补偿款,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尽管原告于1989年出

嫁,但其户籍仍未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关精神,原告结婚后应与其他村民对土地征收补偿款及村集体财产有同等的权利。

?法院判决

?1994年,被告根据村股份合作制章程,以原告已出嫁为由,剥夺了原告获得股份分红的权利,该草案既没有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又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因此被告依据上述草案规定,剥夺原告股份分红权益的理由不成立,被告理应向原告发放同等的红利。

?法院判决

?由于原告梁某对1999年以前分红权利的诉讼请求已超过法律规定的两年诉讼时效,不受法律保护;且2001年的股权要等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和重新确权工作完成后再确定。故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付清1999年度及2000年度的股份分红2400元给原告梁某。此案判决后,原被告均没有提起上诉。

?法律分析

?平等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价值之一。

?平等包括男女平等,尤其是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依据宪法确定的原则,新中国陆续颁布了《婚姻法》、《选举法》、《继承法》、《民法》、《刑法》等十余部基本法律。?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本案还涉及到我国乡土社会民俗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问题,当民俗和法律不一致时,应以国家法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

?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讨论: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

?七、法与人权

?法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

运用价值工程方法进行方案的评价选优-第12讲

【案例二】 背景: 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拟开发建设集科研和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其设计方案主体土建工程结构型式对比如下: A方案:结构方案为大柱网框架剪力墙轻墙体系,采用预应力大跨度叠合楼板,墙体材料采用多孔砖及移动式可拆装式分室隔墙,窗户采用中空玻璃断桥铝合金窗,面积利用系数为93%,单方造价为1438元/m2; B方案:结构方案同A方案,墙体采用内浇外砌,窗户采用双玻塑钢窗,面积利用系数为87%,单方造价为1108元/m2; C方案:结构方案采用框架结构,采用全现浇楼板,墙体材料采用标准黏土砖,窗户采用双玻铝合金窗,面积利用系数为79%,单方造价为1082元/m2。 方案各功能的权重及各方案的功能得分见表2-3。 表2—3各方案功能的权重及得分表 问题: 1.试应用价值工程方法选择最优设计方案。 2.为控制工程造价和进一步降低费用,拟针对所选的最优设计方案的土建工程部分,以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为对象开展价值工程分析。将土建工程划分为四个功能项目,各功能项目得分值及其目前成本见表2-4。按限额和优化设计要求,目标成本额应控制在12170万元。 表2—4各功能项目得分及目前成本表

试分析各功能项目的目标成本及其可能降低的额度,并确定功能改进顺序。 3.若某承包商以表2-4中的总成本加3.98%的利润报价(不含税)中标并与业主签订了固定总价合同,而在施工过程中该承包商的实际成本为12170万元,则该承包商在该工程上的实际利润率为多少? 4.若要使实际利润率达到10%,成本降低额应为多少? 分析要点: 问题1考核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评价的方法、过程和原理。 问题2考核运用价值工程进行设计方案优化和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 价值工程要求方案满足必要功能,清除不必要功能。在运用价值工程对方案的功能进行分析时,各功能的价值指数有以下三种情况: (1)VI=1,说明该功能的重要性与其成本的比重大体相当,是合理的,无须再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2)Ⅵ<1,说明该功能不太重要,而目前成本比重偏高,可能存在过剩功能,应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3)Ⅵ>1,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较多,其中较常见的是:该功能较重要,而目前成本偏低,可能未能充分实现该重要功能,应适当增加成本,以提高该功能的实现程度。 各功能目标成本的数值为总目标成本与该功能的功能指数的乘积。 问题3考核预期利润率与实际利润率之间的关系。由本题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若承包商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利润率。在本题计算中需注意的是,成本降低额亦即利润的增加额,实际利润为预期利润与利润增加额之和。 答案: 问题1: 解:分别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成本指数和价值指数,并根据价值指数选择最优方案。 1.计算各方案的功能指数,如表2-5所示。 表2-5功能指数计算表

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方法 (重定向自价值链分析法) 什么是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分析方法是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在在价值链过程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为了提升企业战略,美国战略管理学家Porter(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价值链的范畴从核心企业内部向前延伸到了供应商,向后延伸到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这也形成了价值链中的作业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客户以及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联,使价值链中作业之间、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影响价值链的业绩。因此,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Thompson, 1967)。Thompson还认为,价值链中作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即它们的联系越强),就越需要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把生产资源的分工协作和物流过程组织成为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使处在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取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 什么是价值链中节点

[考研类试卷]法理学(法的价值概述、法的基本价值)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doc

[考研类试卷]法理学(法的价值概述、法的基本价值)历年真题试卷汇 编1 1 法的事实与法的价值(武大2007年研) 2 自由与秩序(武大2006年研) 3 社会正义(厦门大学2011年研) 4 实质正义(浙大2006年研) 5 形式正义(厦门大学2009年研) 6 正义与平等(武大2007年研) 7 法律位阶(南京大学2008年研) 8 简述法的价值。(中山大学2010年研) 9 法的目的价值。(吉林大学2007年研) 10 法的形式价值包括哪些内容?(中南财大2004年研) 11 简述法的评价标准的功能与我国法制建设中应坚持的标准或原则。(武汉理工2007年研) 12 如何鉴定良法与恶法?(清华大学2005年研) 13 简述法律价值冲突的原因。(武大2007年研) 14 解决法的价值冲突时应遵循的原则。(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15 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南京理工2011年研) 16 你如何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命题?(北航2010年研)

17 简述法律保证自由实现的方式。(中财2011年研) 18 简述法在促进和保障诉讼正义方面的作用。(北理2008年研) 19 试述法的价值体系的特征及其构成。(南京大学2009年研) 20 近来,钓鱼式执法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在钓鱼式执法活动中,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试以法的价值理论评述该种执法活动。(武汉理工2010年研) 21 试述法的秩序价值。(南京大学2011年研) 22 为什么说秩序是法律的基础价值?(武大2006年研) 23 法与自由。(南京师大2010年研) 24 如何理解“法律以自由为目的”?(首都经贸2006年研) 25 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实际.试论自由与秩序这一对价值在法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南财大2008年研) 25 在传染病疫情严重时,国务院颁布了一项条例。规定为了保护社会公益可以限制人身自由。某甲因违反该条例而被拘留15天,他不服,来找你咨询,你会如何回答他。(清华大学2006年研) 26 该条例是否具有合法性。 27 个人自由与社会公益如何协调。 28 有人说“自由就是做法律允许的事情”。谈谈这句话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29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请结合法理学原理对此加以剖析。(武大2007年研)

2020司法考试一卷知识点:法的价值

2020司法考试一卷知识点: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判断和法的事实判断 (1)事实判断是一种描述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实际上是什么的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应该是什么的判断。 (2)客观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价值是判断者附加在客体之上的,不同的主体其价值观不同,故对同一客体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因此,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3)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它是立法者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做 出的关于人应该如何行为的判断,故,法律规范为价值判断。 (4)根据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如果大前提是价值判断结论必然为 价值判断,故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一定主体依据法律规范所作出的 实体结论为价值判断。 (5)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总体上属于事实判断,但是认定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一个证据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 力大小需要相关主体做价值判断。 二、法的价值的种类 (一)秩序 秩序之所以成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因为: ①任何社会统治的建立都意味着一定统治秩序的形成。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因而秩序对于法律来说,无疑是基本的价值。 ②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的正常结构、过程或变化模式,它是人们相互作 用的状态和结果。任何时代的社会,人们都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 的相互调适,这就要求通过法律确立惯常的行为模式。

③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价值,同样也需要以秩序为基础。然而,秩序虽然是法的基础价值,但是 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所言的秩序还必须接受正义的规制。 【提示】对于秩序价值,司法考试中未直接考查。 (二)自由 自由的定义学说众多,各家意见也不尽统一,对于考生来说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争议中。考生应当重点掌握自由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以下两点考生应该予以注意: 1.法律是自由的保障,自由是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之一。良法应当是自由之法。 2.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范围的,而这个限度和范围由法律来设立。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3.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法律既保障自由又限制自由,在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法律何时及何种情况下限制自由是正当的。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以下学说: (1)伤害原则 在《论自由》一书中,密尔把人的行为分为自涉行为和涉他行为。前者只影响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伤害到自己,后者则影响到别人或 者伤害到别人。密尔认为只有伤害别人的行为才是法律检查和干涉 的对象,未伤害任何人或仅仅伤害自己的行为不应受到法律的惩罚,简言之,社会干预个人行动自由唯一的目的是自我保护,只有为了 阻止对别人和公共的伤害,法律对社会成员的限制才是合理的,可 以证成的。 (2)法律家长主义 法律家长主义原则也称父爱主义,其基本思路是,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合理的。家长式的法律强制是指为 了被强制者自己的福利、幸福、需要、利益和价值,而由政府对一

论法无禁止即自由

论法无禁止即自由 “法无禁止即自由”也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其来源与西方法学,是私法自治的根本原则。“法无禁止即自由”这一理论学说最早是产生于以法治和自由著称的古希腊,现在已经渐渐融入各个国家的法律之中。“法无禁止即自由”顾名思义:只要公民不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范,公权力机关就不能以任何名义干涉公民的行为,而公民也不必为此承担法律责任。“禁止”受国家公权力约束,“自由”是公民在“禁止”范围外的权利,因此“法无禁止自由”仅适用于私权范围。“法无禁止即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公民的自由空间,同时也是对政府公权力的一种约束。 “法无禁止即自由”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在当今的法治社会的运用中却存在很多争议和问题。比如“法”的含义和范围、“禁止”的范围、“自由”的主体和范围等等这些都需要准确认定,再比如从“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外延和内涵看:法不禁止的就真的自由了吗?法律禁止的范围内就真的没有自由了吗?从“法无禁止即自由”的可行性来看,该原则在法治生活中总能有效利民的实施吗?它就不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吗?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解决。下文就这些争议和问题简单的作一些论述。 “法无禁止即自由”中的“法”是指法律,其不仅仅指公法或者私法,而是指规范整个社会秩序的所有法律。“法无禁止即自由”中的“禁止”是为了防止公民有危害他人、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的不正义的行为,所以这里的“禁止”指的是对公民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法律规范,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大多以“禁止”、“严禁”、“不得”、“不应”“不许”“不准”等词为标志,义务性规范则是多以“必须”“应该”“有义务”等词为标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每部法律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并不是每一部的法律的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都能限制公民的自由,换而言之,公民在某些法律的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下仍有一定的自由。比如民法中的无权处分,法律规定无权处分人不得处分他人物品,但是依旧有行为人虽然无权处分,但依旧处分他人物品,且经原所有人追认后,其处分行为还可能有效。法律权限规范下,公民仍有其自由空间,立法者并不禁止公民依其分际做进一步交易。 “法无禁止即自由”中的“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或者公民,不能是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等等,也不能是公权力行使者,因为

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的四个学习方法

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的四个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了解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与其它三个科目之间的关系。考生在学习和理解中即要了解科目的考试知识点与另外三门课程的教材内容的对应关系搞清楚,又要明确科目本身也具有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特别要求应考人员具有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希望先学理论,不要急于做大型案例题。做案例必须有系统的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作基础。建议先看其他几门教材,掌握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再做案例题。否则事倍功半。学习方法二:掌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学习的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案例分析题是综合考核应考人员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检验应考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绝大多数为计算题,部分知识点采用问答、这门课要求大家综合掌握,灵活运用前三门科目的知识,解决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主要考察报考人员在综合掌握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及相关法规、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和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三个科目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三:领会与《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考试有关的重要文件精神注意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对考试内容的影响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XXXX)。还有建标[XXXX]206号文件《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建设部联合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各文件对于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课程授课与考试的影响。《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要按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3版)有关规定调整。XXXX年教材及纲基本未变,但考试里的重点会有所转移。希望大家结合历年考题和新形势下的造价体系的改革,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学习方法四:掌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考试大纲中的重要精神比原XXXX大纲新增了:估算,敏感分析,工程量清单报价,利用网络计划表编制投资计划、决算(新增资产的划分)。常考的部分如:设计、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合同,网络与索赔,招投标,工程量计算,206号文件,工程量清单,价值工程均要求熟练作题。

价值链分析案例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更多的关注于企业内部活动的价值产生。通过分析识别企业活动,将企业活动归类分析、加以区分,确定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目的是寻找产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如采购、库存、研发、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最终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除了分析产业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如开发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之外,还要分析产业价值分配模式,进而确定企业在所处产业的价值链条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产业价值链的几个例子: 1、汽车产业价值链——五十铃和福特 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维修=〉贷款购车/汽车保险/汽车租赁。越是价值链后端利润约微薄,汽车制造业务已经成为“鸡肋”,虽然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其利润贡献正逐渐降低; 而且竞争日趋激烈,谋求更大发展已经十分艰难。相反,与汽车相关的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市场容量有限,但利润丰厚、前景广阔。 五十铃公司,80年代初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卡车制造经销商;为更大的发展,花了7年时间成功将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转扩展到轿车生产方面,但是,遭遇轿车制造业不景气,轿车事业部连年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给日产汽车公司。在同一时期,福特汽车公司,明智地及时将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汽车租赁、贷款购车、汽车保险等业务,1996年这三块业务的销售收入只占整体的1/5,但利润却占到50%。五十铃公司的失败在于没有把握住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在“利润会随销售收入增长”这一逻辑指导下,最终将企业带入一种危险境地;福特公司的成功在于能够迅速识别成熟行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卓越的市场声望,步步为营地推进;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先机优势。对手眼睁睁地看到原来不起眼的“边缘”业务成为福特公司的利润源泉。 2、日用品产业价值链——宝洁与沃尔玛 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原材料生产商=》日用品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如果看了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就认为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也有相同的特点,那就大错特错了。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比起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更为复杂,产业内生产商与销售商的利润分配根据两者竞争力的差别可分为三中情形: A、生产商导向:当生产商实力强大,而分销商劣势明显时,生产商在价值链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可以瓜分更大份额的产业利润。如宝洁,对于一般的分销商、零售商,宝洁可以提出统一销售价格、商品摆放位置、促销活动等要求。 B、销售商导向:当销售商实力远胜与生产商时,销售商在产业利润分配中则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例 如沃尔玛可以通过其全球采购中心,制定商品采购的质量标准、价格标准、供应商供货时限等,从而确立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C、战略联盟——当宝洁遇上沃尔玛:强强联合是最合理的结局,谁都明白失去对方将会造成的损失。 3、家电产业价值链——以空调为例 空调业价值链:零部件供应商=》空调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概述 ?(一)价值的概念 ?价值一词与梵文和拉丁文中的“掩盖、保护、加固”有渊源关系,是在由此派生出来的“尊敬、敬仰、喜爱”等意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含义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 的,可珍贵的,可尊敬的,可重视的。” ?哲学的意义上,价值这一概念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价值是一个表征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物—自然、社会(客体)的关系,揭示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机和目的。 ?其二,价值是一个表征意义的范畴,用于表示事物所具有的对主体有意义的、可以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概念。 ?(二)价值的特性 ?其一,客观性。即客体的价值不管主体认识不认识,是否要去认识,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二,主体性。指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同一主体的价值,都是不同的。价值的主体性又表现为价值的变异性和多维性。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要的积极意义。 ?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及满足 的程度。 ?(三)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学研究中,“法的价值”这一术语的含义可因以下使用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P296 ?其一,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如刑法学中的“犯罪价值论”问题的探讨,并非暗示犯罪行为可能具有某种价值,而仅仅从价值判断的角 度来研究犯罪问题。 ?其二,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增加哪些价值。如秩序、自由、效率和正义等。法律发挥社会作用的目的就在于对这些有价 值的事物予以保护并促进其增加。这种价值构成了法律所追求的理想和目的,因此 称为法的“目的价值”。 ?其三,用“法的价值”来指称法律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此种意义上的法的价值,称为法的“形式价值”,它与法的目的价值不同,并不是指法律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 社会理想,而仅仅是指法律在形式上应当具备的那些值得肯定的或“好”的品质。 ?(四)法的价值分类 ?1、群体法律价值与个人法律价值 ?群体法律价值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要求及法律对该社会群体的实际效应。 ?个人法律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以及法律对个人的实际效应。 ?个人对法律的要求与群体对法律的要求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相对于群体法律价值而言,个人的法律价值更注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如个人行为的自由、平等、权 利、人格尊严、个人财产的保护以及个人发展条件获得法律的保护等。群体的法律 价值追求则更注重于正义、秩序等内容。 ?2、法律的正价值、无价值与负价值 ?法律的正价值是指法律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与主体的法律价值追求一致的情况。 ?法律的无价值是法律对主体不产生效应。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法律与社会实际状

5 价值工程习题库

第5章价值工程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价值工程的目标是( )。 A.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最好的经济效益 B.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功能 C.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所需最高功能 D.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使用者所需的必要功能 2、价值工程的核心() A.功能分析 B. 成本分析 C.价值分析 D.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3、价值工程中,确定产品价值高的标准是( )。 A.成本低,功能大 B.成本低,功能小 C.成本高,功能大 D.成本高,功能小 4、价值工程中(价值V、研究对象的功能F、寿命周期成本C,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 A. V=C/F B. V=F/C C.V=F+C D.V=F-C 5、在一定范围内,产品生产成本与使用及维护成本的关系是( )。 A.随着产品功能水平的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使用及维护成本降低 B.随着产品功能水平的提高,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使用及维护成本降低 C.随着产品功能水平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使用及维护成本提高 D.随着产品功能水平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使用及维护成本提高 6、价值工程中的功能一般是指产品的( )。 A.基本功能 B.使用功能 C.主要功能 D.必要功能 7、在建筑产品生产中应用价值工程原理时,应( )。 A.在分析结构、材质等问题的同时,对产品的必要功能进行定义 B.首先确定建筑产品的设计方案,然后再进行功能分析和评价 C.在分析功能的基础上,再去研究结构、材质等问题

D.在分析结构、施工工艺的基础上,确定建筑产品的功能 8、价值工程中总成本是指( )。 A.生产成本 B.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C.使用成本 D.使用和维修费用成本 9、价值工程中寿命周期成本是指( )。 A.生产及销售成本+使用及维修成本 B.试验、试制成本+生产及销售成本+使用及维修成本 C.科研、设计成本+生产及销售成本+使用及维修成本 D.科研、设计成本+试验、试制成本+生产及销售成本+使用及维修成本 10、下列关于价值工程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 B.价值工程的目标表现为产品价值的提高 C.价值工程是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D.价值工程的重点是产品价值分析 11、在建设项目的决策、规划和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各阶段中,采用价值工程提高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关键环节为( )。 A.决策阶段和规划、设计阶段 B.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 C.规划阶段与设计阶段 D.决策阶段与施工阶段 12、价值工程是就某个具体对象开展的有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和改进,可作为价值工程对象的是( )。 A.为获取销售利润而增加成本的 B.为改善性能而进行各种研究的 C.为获得功能而发生各种费用的 D.为扩大市场销售份额而进行的各种投人 13.在价值工程活动中,首先将产品各种部件成本由高到低排列,然后绘制成本累积分配图,最后将成本累积占总成本70%左右的部件作为价值工程主要研究对象的方法称为()A.因素分析法 B.强制确定法 C.ABC分析法 D.百分比分析法 14.在价值工程的方案创造阶段,为了激发出有价值的创新方案,会议主持人在开始时并不摊开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对与会者进行抽象的笼统的介绍,要求大家提出各种设想,这种方案创造方法称为() A.德尔菲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强制确定法 15.在价值工程中,功能是指产品的()

(完整版)PEST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案例+波特价值链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PEST Analysis) PEST模型简介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如图所示: (一)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重要的政治法律变量: ?执政党性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府的管制税法的改变各种政治行动委员会专利数量专程法的修改环境保护法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国防开支水平政府补贴水平反垄断法规与重要大国关系地区关系对政府进行抗议活动的数量、严重性及地点民众参与政治行为 (二)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重要监视的关键经济变量: ?贷款的可得性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储蓄)倾向利率通货膨胀率规模经济政府预算赤字消费模式失业趋势劳动生产率水平汇率证券市场状况外国经济状况进出口因素不同地区和消费群体间的收入差别价格波动货币与财政政策 GDP及其增长率 中国向工业经济转变 \ ?(三) 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 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 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 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关键的社会文化因素: ?妇女生育人口结构比性别比例特殊利益集团数量结婚数、离婚数人口出生、死亡率人口移进移出率社会保障计划人口预期寿命人均收入生活方式平均可支配收入对政府的信任度对政府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购买习惯对道德的关切储蓄倾向性别角色投资倾向种族平等状况节育措施状况平均教育状况对退休的态度对质量的态度对闲暇的态度对服务的态度对老外的态度污染控制对能源的节约社会活动项目社会责任 对职业的态度对权威的态度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变化宗教信仰状况?(四)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⑴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 ⑵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 ⑶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⑷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法的自由价值之体现

第23卷第9期河北法学 V ol.23,No.92005年9月 Hebei L aw Science Sep .,2005 法的自由价值之体现 陈俊香 收稿日期:2005203221 作者简介:陈俊香(19672),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法理学。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 要:在一个法治社会里,自由是人们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一切活动的权利。在国家生活中,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 的,法律规定了自由的界限,法律上的自由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法律之下的自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统一。实现自由、平等的和谐社会,需要法律的自由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关键词:自由至上;法的自由价值;和谐社会;体现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33(2005)0920152203 Embodiment of Liberal V alue of La w CHEN J un 2xiang (Hebe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 Abstract :In a legal society ,liberty is the right to engage in all activities that are not banned law.Liberty exists in the form of law in the national life ,while law regulates the limit of liberty ,and ,liberty of law is the enactment and protection of liberty.Liberty under the law is the unification of individual libert y and social liberty.To realize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eal embodiment of value of law is required. K ey w ords :liberty supremacy ;liberal value of law ;harmonious society ;embodiment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法律作为指导、调控人类行为的一种工具,在国家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治意味着法上有法、法律至上。法治之法非意志之法。在符合法治的法律之下,个人不受表现为他人专断意志的法律的支配。因此,在法之下,不得有任何权力和个人超然于法律之外。法律至上不是意味着立法者的意志至上,而是意味着自由至上。 一、法的价值(一)价值的含义价值从词义上是“起掩护和保护作用的、可珍贵的、可尊重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用“真、善、美”或“假、恶、丑”等作为评断事物或行为的标准,前者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它们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可珍贵的;后者则相反。价值就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外界事物的功能和属性对人们的有用性或有益性。也就是说,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需要、目的、效益,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去改造客体,使客体同人们的需要达到某种 一致和满足。法学对价值问题的研究,其注意力侧重于从法律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上阐明法律价值的基本问题。 (二)法的价值或法律价值 1.法的价值的含义 法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这就是,法律的存在、属性、功能以及内在机制和一定的人们对法律要求或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人们的法律实践显示出来的。例如:“禁止偷窃”是一条为不同社会所共有的法律规则。如果我们对此不仅做出描述,而且要说明这个“法律现实”的理由或原因,即为什么偷窃行为是犯罪和应受惩罚。这种说明就含有价值判断。如果我们再从立法的角度而言,为什么要立这一法,其立法宗旨是什么,立法所产生的后果对谁有利和有什么利等,这也是价值问题。社会秩序的维护本身也需要客观要求。人类只有在一定社会秩序中才能生活,人类文明只有在一定社会秩序中才能进步。这就表明一定社会秩序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和文明的需要,因而是有价值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是掌握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 251—

项目案例价值分析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原北京市林业局) NC项目案例价值分析 北京分公司项目经理田云鹏bityp@https://www.doczj.com/doc/1816767762.html, 一、单位简介 ●北京市林业局是北京市政府主管林业行政的职能部门,负责本市郊区的林业生态环 境建设事业管理及林业产业的行业管理,行使林业的行政执法职权。 ●北京市林业局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果业、蚕蜂、种苗、花卉和森林旅游五业并举。 全市发展果树1400平方公里,年产值10亿元,蜂群6.2万群,养蜂万元户405个; 郊区苗圃面积400多公顷。 ●北京市林业局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起草林业方面的地方法规、规章草案,并组织实施和依法监督检查;研究制定有关 林业经济的政策,指导本市林业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组织指导郊区全民义务植树 工作和国土绿化、防沙治沙及各类林业基地等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国有林场、苗 圃、森林公园和景观景点以及集体林场、林业工作站;组织本市森林资源的调查、 规划、设计、动态、监测及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审核森林采伐限额并监督执行, 监督木材凭证采伐、运输等林政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授权,负责本市濒危物 种进出口管理以及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珍稀树种木材和其它珍稀野生植物及其产 品的出口审批;组织指导林木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工作;协调有关林业的国外智力引 进工作,指导林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训;负责管理林业基本建设和监督林业基金的 使用;负责统计、分析、报告林业工作数据。 二、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用友ERP系统之前,存在着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原北京市林业局的改革、发展: ●北京市林业局绝大部分单位仍然采用手工记账方式,工作效率低,会计电算化基础 相对比较薄弱。 ●北京市林业局及下属单位由于办公地点比较分散,尤其林场、苗圃均在北京市远郊 区县,财务数据无法集中,形成了每个单位的信息孤岛,无法为全局提供及时、有 效的数据及相关数据分析,制约了领导决策。 ●北京市林业局下属林场苗圃单位执行场圃行业会计制度,但是每年又接受财政拨 款,因此还需要按照财政要求填报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两套会计制度间的数据转换 给各单位的财务人员带来很多麻烦。而且由于对政策的理解不一致,导致转换得数 据结果也不很准确。 ●北京市林业局的财务审计需要深入到每个单位仔细审计财务会计帐表,一般一年只 有一、二次。审计信息滞后,并且审计费用较大。

浅析法的价值

浅析法的价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法的内涵法是什么? 谈到这个抽象的事物时,我们却无法用简明的言语来完整地表达其含义。即使是资深的法律人亦是处于这样的情况中。“法学者们还在为法下定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如是说。英国著名的哈特还专门写了一本解析法律概念的著作,书名即为《法律的概念》。始终未能给法律下一明确定义的原因之一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法的发展,人们对法的认识也有了不断的深入,角度也不断拓展。尼采曾说: “没有自身历史的东西才能被定义。”但没有自身历史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对事物的定义只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的一个概括,是有一定历史条件的。科学的定义虽然有利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但终究不可能包括不断发展着的事物的一切方面和全部性质。我国法学界对法也给出过多种定义,此处为了法律入门者更好的理解,个人更倾向于下面的这个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着国家政权的阶级) 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

件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二、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指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的积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法的价值分为不同种类,在此仅从法的目的性价值加以论述。法的目的性价值包括正义、自由、平等、人权、效率等。 (一) 法与正义。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是这样描述正义的: “正义是社会这堵墙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 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正义,也即公平,是法的价值中首要的也是至上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正义分成不同的类别,如分配的正义与矫正的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等。公平并不是要求所有人享有完全同等的对待。 (二) 法与人权。人权这个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热议,如今仍是人们广泛争论。人权是人作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那些权利。法对

司法考试法理知识点:法的价值之秩序

司法考试法理知识点:法的价值之秩序 法的价值之秩序 法学上所言的秩序,主要是指社会秩序。它表明通过法律机构、法律规范、法律权威所形成的一种法律状态。由不同的人所组成的社会要得以维系其存在与发展,就必须确立基本的秩序形式,而在其中,法律在促成人类秩序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法律都是要追求并保持一定社会的有序状态。因此,法律总是为一定秩序服务的,也就是说,在秩序问题上,根本就不存在法律是否服务于秩序的问题。所存在的问题仅在于法律服务于谁的秩序、怎样的秩序。 “秩序”之所以成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因为:首先,任何社会统治的建立都意味着一定统治秩序的形成。没有秩序的统治,根本就不是统治。因为在一片混乱之中,统治者的权力根本就无法行使,自然也就无法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模式。因而,法律的根本而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的建立,因而秩序对于法律来说,无疑是基本的价值。其次,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的正常结构、过程或变化模式,它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状态和结果。任何时代的社会,人们都期望着行为安全与行为的相互调适,这就要求通过法律确立惯常的行为规则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法律、规则、秩序可以成为同义词。再者,秩序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诸如自由、平等、效率等法的价值表现,同样也需要以秩序为基础。因为没有秩序,这些价值的存在就会受到威胁或缺乏必要的保障,其存在也就没有现实意义了。 当然,秩序虽然是法的基础价值,但秩序本身又必须以合乎人性、符合常理作为其目标。也就是说,如果秩序是以牺牲人们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那么这种秩序就不是可欲的秩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现代社会所言的“秩序”还必须接受“正义”的规制。相对来说,秩序主要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形式方面,而难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实质方面。

法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即主体只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一种主体不受外在压制和束缚的消极自由,一种主体有依自己独立意志行事的能力的积极自由。法律,指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包括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包括权力机关认可的判例、习惯等。 一、哈耶克的《法律、立法和自由》中自由和法律的关系 他提出的法律是规则的语言化表述的理论是其自发性理论的扩展,是一种从经济自发性到法律自发性的转移。他的这一跨越是通过论述自由——自发性——法律三者关系来实现的。在这三者中,“自发性”是理论根基,“法律”是论题,“自由”是探讨的主旨。哈耶克以法律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做为视角,重新划分了法律流派,即法律建构主义和法律进化主义,其界限在于是否承认法律的自发性,凡是承认的,就是进化主义,否则是建构主义。他坚持法律的进化理论,提出法律不能作为理性主义的滥用,不能以牺牲个人自由来达到不合理的社会目标。在哈耶克看来,法律是对已有规则的语言化表述,而不是超越这些已有的规则。而规则是指自发性的秩序的规则,不是人为的规则,只要实现了自发性那么法律就得到了其应得之意,那么自由也在情理之中了,法律对于自由的保证问题便成为实现法律自发性的问题,只要是保证了法律的自发性就是保证了个人自由本身。 哈耶克对于法律两种流派的划分的价值在于他认识到了在法律的发展中出现的人们对于理性的一种不加分析地信任,而导致了忽视理性可能在立法中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因为失去制约的理性,就会产生任意的不合适当前社会需要的法律形式。但哈耶克也以消极理性作为理性缺点的克服,导致对理性的否定,在立法中就表现为片面承认自发性,排斥理性立法的作用。虽然哈耶克提倡的是法制下的自由,看到了个人自由与遵循法则的一致性,但他仅仅把法制限于对已有规则的明述,这样导致了他把法律的作用能缩小到了最小的范围,企图以消极的法律管理来实现个人最大化的自由,否认法律在社会所可能承担积极的功能。 二、伯林《两种自由的概念》中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伯林将“消极自由”定义为:“别人是否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地,使我的希望不得实现。在此意义下,若我是自由的,意思就是我不受别人干涉。”公式表示为:“免于……的自由”(liberty from…),不被强迫。这一公式所包含的内容是有限定的范围。政府或法律的干涉在这一范围,而“免于饥饿或贫困的自由”尽管完全符合这一公式,但“饥饿或贫困”却不在柏林的“消极自由”共识的范围内。即“经济自由”不属于伯林所述的消极自由。他说“如果我的穷困是由于疾病——因为我生病了,所以我无法去买面包、或无法去为环游世界之行付款……因为我坡了脚,所以无法去跑步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无法做到某些事,基本上不能被指为缺乏自由,更谈不到缺乏政治自由。”只有当贫困是由不公正的制度安排所造成时,才能称之为受到压迫或奴役。所以在柏林的思想中,由市场本身或自身能力造成的贫困状况,即“经济不自由”,并不属于“消极自由”的范畴。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也持相似的看法。他表述“自由并不意味着一切善物,甚或亦不意味着一切弊端或恶行之不存在。”消极自由是绝对主体,不需要借助于他人行为,义务主体为除他以外的所有其他主体(包括自然人和组织机构)。立法上,法律应该原则上为他排除所有干涉。所以法律应该保护“消极自由”,为消极自由排除阻碍。 伯林认为“积极自由”很可能会假以各种理由摧毁许多神圣不可侵犯的“消极自由”,伯林分析数种“积极自由”的自由观念有一个共同点,“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的自由”,要想成为自由的人,就必须摆脱非理性的控制,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认为自由即是“自主”的”积极自由”观,是建立在一个蛊惑人心的比喻的基础上。伯林对“积极自由”也有个公式,那就是“去做……的自由“(liberty to…)。在某些情况下用“去做……的自由”公式表示的积极自由,甚至比用“免于……的自由”表示的消极自由还要“消极”。比如我们就此可以分析一下“去做绝食这件事的自由”与“免于饥饿的自由”这两个到底哪一个更加消极。哈耶克坚持这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论法律的秩序价值 周旺生 北京大学 【摘要】人类社会是以法律秩序为重要纽带而生存发展的。法律秩序是由法所确立和维护的,以一定社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表现出确定性、一致性、连续性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一种社会状态。法律秩序为社会主体提供安全保障,为社会关系提供依循的界限和规则,使社会可以据以稳定、繁盛和持续发展。法律秩序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好的实现法律秩序价值,需要使确认秩序和创设秩序完好的结合。确认应当确认的秩序,便能固化经验和提升生活;创设应当创设的秩序,便能创造生活和引领生活。 【关键词】秩序法律秩序法律秩序价值法律秩序价值体现法律秩序价值尺度 The Value of Law as an Order 一 在人类面前有两种秩序:一是自然秩序,一是社会秩序。自然秩序是由自然界的规律表现出来的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运作的秩序。春夏秋冬的依次转换,日月星辰的有序嬗变,金木水火土各自依其性能发生独立的和相互制衡的作用,这些数不尽的自然现象有序地存在和运行着,表现出自然秩序的恒久的伟力。社会秩序则是连接和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家庭和国家、公司和社团的循规而立,生产和消费、经商和劳作的分工选择,权力的归属、行使和制约平衡,权利资源的配置和义务的分担,这些纷纭多彩的社会现象有序地发生、存在和不息地运行着,显示出社会秩序不可须臾或缺的功用。 人类需要这两种秩序,离不开也摆脱不了这两种秩序。人类就是在这两种秩序环境之中生活的。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与物质的自然界发生关系,依赖着自然秩序而生存而发展。没有必要的自然秩序,日月无辉、星辰大战、四季紊乱,人类一日不能存活。人类自身又结成社会,在这个社会整体中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同他人发生关系,以社会秩序为纽带而生存,依赖着社会秩序而生活。没有必要的社会秩序,社会处于混乱状态,人类就没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有了社会秩序,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有着可以依循的明确的界限,社会的运行有条不紊,人和其他主体,才可能处于安全的状态,免受侵略、掠夺、抢劫,或一旦遭受这些危害便能通过相应途径挽回损失;才可能处于有序的状态,获得参与社会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前景做出预测和调控,以尽量减少行为选择的错误及其所带来的损失和挫折,尽量提升参与社会和实施行为的效率或收益,并尽量降低行为选择的成本;也才有可能谋求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和社会生活的质量。在正常情况下,“对我们周遭的宏观世界所作的观察表明,它并不是由无秩序的和不可预测的事件构成的一个混乱体,相反它所表现的则是意义重大的组织一致性和模式化。”[1]正由于必要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存在,社会才有可能出现繁盛而持续发展的局面。事实上,从来的繁荣昌盛时代总是同必要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相依傍。 人类所依赖的这两种秩序,各以其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类。自然秩序是以自然规律的调节实现其价值的。规律的内在作用和自发作用,是自然秩序深沉而有力量的滥觞。社会秩序则以社会发展规律的调节和人类的主观努力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价值。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调节和社会主体的自觉努力,是社会秩序发生作用的基本途径。社会发展规律的调节和人类主观努力的结合,产生了一个广大的社会秩序网络。法律秩序在这个广大的社会秩序网络之中,是一个基本的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