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潮流,加尔文将这一事业推向了高潮。尽管两人都是在推动宗教改革,但有相同也有不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就相同点来说,两个人都反对教会对人们的残酷统治,反对教皇的统治,认为《圣经》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每一个人不用通过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圣经》应该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来书写而不是只有一种。两人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就神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两个人观点就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是人,而加尔文则认为是上帝。其次,前者让人的精神获得了神圣性,而后者使得一系列经济活动也有了神圣性。再者,前者十分看重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的作用,后者则认为上帝的拣选是最重要的。最后,加尔文激进的思想,对欧洲之后的发展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这便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两人在该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之后经济的发展。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故事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的教会统治使得资产阶级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的新思想受到资产阶级以及底层人民的大力推崇。马丁路德信奉以自己内心的思想为信仰的思想。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到底有哪些呢?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束了天主教会的宗教封建统治,使得宗教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对社会思想的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在思想上有引导作用,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马丁路德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觉悟源于他的出身以及所受的教育。马丁路德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受到了良好的学历,有着高等的学历。他曾经进入过修道院,思考自己的灵魂和现状。

马丁路德认为,救赎是通过信仰而受上帝恩赐的免费礼物。每一个真正悔改的基督教,即使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并说: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不相符的道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不仅仅在德国取得重要成效,使得人们的思想解放。更加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思想解放。使得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宗教信仰成为激励民族国家和君权专制发展的动力,成为民族国家发展的精神凝聚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于天主教会统治下的宗教信仰的解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社会思想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2.高二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考卷

3.高考历史宗教改革复习题及答案

马丁_路德与现代德语

第28卷第2期2006年6月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 I V ERSI TY OF SHANGHA I FOR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28No 12 Jun 12006 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侯素琴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93) 摘 要:152221545年,马丁?路德为推动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工作。他的《圣经》德译本同时揭开了德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伟大的翻译家。在《圣经》翻译中他汇聚丰富的德语词汇,尽可能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切实可行地树立了一种统一、普遍而稳定的通行全德的民族共同书写语言,为日后现代德语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丁?路德;《圣经》;翻译;德语统一;现代德语 作者简介:侯素琴,讲师. 目前在中国已有相当多的德语学习爱好者,他们对德语在中国的推广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学术论著,期刊,还是网络,都可以看到有关德语学习、德国文化和国情的文字。随着中德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升温,德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现代德语是如何形成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是值得每一位德语学习爱好者思考和理解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德语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氏族语言(公元前),词汇少,用词简单;二、部落语言(纪元开始后),由一种或多种氏族语言发展而成,地区上分为东日尔曼语———哥特语和西日耳曼语;三、部落语言,形成于4-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时期。在几个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政治上形成集团的基础上产生,但不统一;四、统一的民族语言,它从发展到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德语的这个演变阶段中,出生于15世纪的马丁?路德 (M atin Luther )通过翻译《圣经》对德语的统一起了 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路德之前的日耳曼语言主要受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以拉丁语为主,各个地区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官方语言和方言。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日耳曼语言受到意大利语和法语的冲击,逐步在固定的社会阶层形成相对固定的语言形式,但拉丁语仍然占统治地位,例如中世纪非常盛行的骑 士文化作品① 大部分都是由拉丁语写成,以文学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在宫廷中传播,语言优美,深得上层社会喜爱,但是这种语言仅限于统治阶层使用,根本无法传播到大众中去,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和农民仍使用各个地区差别很大的方言,这对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很大障碍。但是无论人们之间的语言有多大的差别,基督教却是他们共同的信仰,《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文字载体也因此由神职人员以口述或其他形式传播于广大民众。同时,随着地区间的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欧洲的资产阶级于14世纪萌芽并开始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并与当时的欧洲教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贪得无厌的罗马教廷利用人们对《圣经》,对上帝的信奉,麻痹人们,出售“赎罪券”,宣称人生来有罪,只有花大笔款项购买赎罪券才能得救,大肆盘剥各地区的老百姓,骗取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威尔丁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表了《95条论纲》,驳斥教皇的作法,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以罗马教会为打击对象,抨击教会种种恶劣行径,路德指出,神职人员任意解释《圣经》,是出于愚弄人民和统治人们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传播基督教,因此他认为每个普通教徒都应该自己阅读《圣经》,直接跟“上帝”对话。在路德之前已有各种《圣经》译本,但多为希腊语和拉丁语,虽然也有一些德语译本,但是由于理解或表达上的缺陷,包含很多曲解的内容。因此路德决心给广大教徒提供一本准确统一的普通语言的《圣经》德语译本,从而使生活在中下层的老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完美版

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要求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 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 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 ______发表“ 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 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 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 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 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 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 _____, 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 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课堂识真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 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 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海南大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题目: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号: 20090704310053 姓名:张丽荣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 2009级 系别:行政管理系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王欣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7日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摘要】马丁·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一)阶级背景 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 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 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二)宗教背景 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 巧立名目攫取金钱。教会的奢侈豪华, 挥霍无度, 对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沉重负担。西班牙著名讽刺作家爱拉斯谟这样评价当时的教皇和主教,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教皇主教, 并不执行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交给基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建议】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马丁·路德宗教“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并通过与天主教会的区别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前思考】1517年10月,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交它张贴在维登堡的教堂门口。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生源地。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 二、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三、经过: 1、开始:1517年10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①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②意义: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B、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科目名称:世界经济史 题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姓名:沈国旭 学号:11041067 任课老师:王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摘要:马丁·路德领导的德意志宗教改革,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心灵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他所提出的“因信称义”说,指出教徒获救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在16世纪,德意志的马丁?路德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发端,在欧洲推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向天主教会宣战的号角,得到了欧洲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从文化视角看,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不仅打击了天主教教会势力为主的西欧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思想的解放,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之前,德国虽然是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他的中介商会和行会手工业占有突出地位。以北部著名的汉萨同盟为例: 这个商务组织控制着几乎半个欧洲的贸易,其加盟城市一度达到160 多个。不同于南部的地中海地区的商品交易,经常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略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让德国的商业长期免于战争的困扰。手工业方面,德国人精湛的手艺和上乘的质量让德国商品在欧洲首屈一指。再加上德国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一切让德国稳居欧洲经济的首位。 但是此时的德国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君主四立,关税林立的现状严重阻止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同时,教皇的势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人民的身上,出了沉重的什一税外,教皇为了解决自己的债务危机,还炮制出“赎罪券”这一敛财工具,声称购买“赎罪券”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并命令教士四处兜售这些赎罪券,这些赎罪券每年从德意志地区搜刮的财产居然超过了奥地利国王一年的税收收入,这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在积累,引起了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可见, 铲除封建割据、完成国家统一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 但是驱逐罗马教皇势力却是行将来临的革命的当务之急, 也为资产阶级借以掀起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提供了可能。 中世纪末期减市的繁荣是培育资产阶级的温床, 而“异端”神学却是当时反封建斗争极为普遍的理论武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证明: “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 必然首先就是讨教会的攻击, 而一切革命的社会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扰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 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马丁·路德于148 3年生于艾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 其父后来迁居曼斯菲尔德当了矿工,不久因队借领主三座炼铁炉发家, 成了企业主。父亲本指望池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 然而路德却潜心神学研究, 并取得博士学位。在风云激荡、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革命前夕, 他正担任维登堡大学教授, 还身兼十多所修道院的区牧。由于家庭出身在他的思想上深深地打着农民和城市中等阶级的烙印, 面对德意志民族苦难沟现实, 他毅然走上了探求解放祖国的道路。 1517年10月31日, 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城市大教堂的公布栏上公开钉出了他对赎罪券质疑的《九十五条论纲》。结合时代的新特点路德提出了“因信得救”的思想并以此来批判教皇的赎罪券的丑恶罪行。这一论断得到了德意志地区人民的强烈追捧,各地的民众纷纷发起运动来反对教皇的统治。革命的星星之火已被点燃,一场席卷德意志的革命已无法阻挡。宗教改革的发展 在论纲中,路德并没有直接与教皇决裂,他只是对部分教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单纯的将罪行引致兜售赎罪券的教士身上,但是,路德低估了底层人民对教会的憎恨,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了路德的本意,反教会的运动风起云涌,由此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群众的抗议引起了教廷的注意,这不但影响了教廷的收入,并深刻打击了教廷的统治基础,教廷立马提出召见路德的诏书,要求路德在60天内到罗马面见教皇并接受教会法庭的审判。

马丁路德及其思想

马丁.路德思想 马丁路德尽管并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甚至在他的晚年还一再的表现出反自由的强烈意识。然而,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的接受起来。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无论具体的外在特征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在内心真诚的基础上,西方政治思想开始进入自由主义时代。不追究不考量不评判的外在特征,使得人们的创新活力大大激发,基于欲望,认识和开拓世界的进取精神彰显开来,在对自由边际的追逐中,人类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发展。而自由主义基于宗教改革的思想,或许才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为深远的意义。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传记作家罗兰·培登说1546年路德逝世时,已经是一个“脾气暴躁,容易发怒,放纵自己,有时还有点粗鄙的老人。”路德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1967年)这一位由德国东部小城出来的中世纪修士,最后成为整个基督教会的表征。那么,他在今天象征些什么? 首先,他象征着改教对基督教运动的重要性。改教并不是几百年前所发生的一件事,一举完成,以致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第二,教会应该完全依靠上帝的话语,路德说:“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这话语就是基督耶稣。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第三,一位圣徒就是一个因信靠耶稣基督,蒙他的恩典,得到他拯救的罪人。教会是圣洁的,因为教会的元首基督是圣洁的。虽然是圣洁

的,但这身体中的肢体仍然是罪人,不断需要赦免和领受新的力量。因此路德希望教会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教会。在那里生病的人可以得医治,贫穷的人得饱足,伤心的人得安慰,缺乏知识的人得到教导,罪人得蒙拯救。 幸运的是,这位年迈的反抗者的个人缺点并没有对他崇高的成就造成任何影响。他最终不仅改变了基督教,也改变了整个西方文明,尽管这一切的工作并非仅仅是他一个人做的。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宗教上。他就像是一个起点,一道曙光!从他开始,基督教的信仰的根基开始回到圣经当中,不在是教会的公会议。他对“人如何得救”、“宗教权威性何在”、“何为教会”、“基督徒生活的真谛是什么”这四个基本问题,给予了鼓舞人心的崭新答案。而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答案均是他从圣经中所找到的。因此,他的勇敢,为后世新教的发展,以及对圣经原则正确阐释和坚持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新教的任何经典描述都必定是这些核心真理的回声。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02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推荐下载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 思想家、世界历史文化伟人。16世纪初他发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在改革中他 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领袖,并建立了路德宗和基督新教。 我们可以从1518年,所写的《海德堡辩论》,以及1520年所写的三大名著《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中,看到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一)神学的分类 在路德所著《海德堡辩论》中,他将神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荣耀神学,第二类是十字架神学。 荣耀神学是从世界去认识神,企图运用理性,透过神所创造的宇宙去证明神的存在并掌握他的属性。中世纪的神学家所高举的就是荣耀神学,他们一方面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神的创造去推断神的属性。这样做,他们不单高举了人的理性,更将被造之物提高到与神属性同等的地位,仿佛人可以从被造物的性质看到神的本性。所以,荣耀神学就是荣耀人的理性,荣耀宇宙的奇妙。 十字架神学认为人是被造物,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穷尽神的奥秘,神的本性与旨意是深不可测的,是人的理性不及的,假若神不向人启示,人绝不可能认识神。要认识神,我们就得谦卑的按照他的启示,他的方法、他的途径。神最清楚的向人启示他自己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创造,而是十字架。在十字架上,神的尊贵、荣耀、权能、公义慈爱与他的谦卑、宽容、忍耐结合在一起。透过十字架看神,神不再单单是一位高高在上,在权力、威严和绝对智慧中的神,而是一位亲自来到罪人当中,为罪人死的救赎主。 道成肉身与十字架受死的奥秘,粉碎了人理性的骄傲,叫人谦卑下来,听任神用他的途径去 启示自己。 (二)重要的神学理念 (1)唯靠圣经(或惟独《圣经》)。在路德的神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圣经的权威。 唯靠圣经即信仰生活最高的权威是圣经,教会不是信仰最高的权威。对路德来说,圣经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的依据。教皇的谕令、议会的决定、教会的传统,这一切与圣经对照起来,便显得微不足道;它们固然可能是真理的表达,但却不是真理的依据,只有圣经是神启示的真理的依据。 当时,罗马教宗在西欧居于太上皇的地位,不仅仅因为他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敛财手段多样,经济上富有,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西欧的宗教与精神领袖,掌握着遍及各国的天主教会。为了维护教宗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主教有一整套神学理论及其支柱,以论证教宗至上、神职人员至高说教的正确性。 他们认为教宗是上帝在现实世界的代表,这是教宗的一大法宝。因为基督教信仰的神是上帝,教宗宣称自己是上帝的代表,当然就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高统治者,凌驾于一切

马丁路德金演讲 中文翻译

马丁路德金演讲- 我们向何处去 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 亚特兰大,佐治亚 1967年8月16日 现在为了回答“我们向何处去”这一问题,也是我们的主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我们的现状。当初拟定宪法时,一个不可思议的公式规定黑人在纳税和选举权方面只是一个完整人的60﹪。如今又一个匪夷所思的公式规定黑人是一个完整人的50%。对于生活中的好事,黑人大约只享有白人所享受的一半;而生活中的不愉快,黑人却要承受白人所面对的两倍。因此,所有黑人中有一半人住着低标准的住房。而且黑人的收入只是白人的一半。每当我们审视生活中的负面经历时,黑人总是占着双倍的分额。黑人失业者是白人的两倍。黑人婴儿的死亡率是白人的两倍,从黑人所占的总人口比率上看,在越南死亡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 其他领域也有同样惊人的数字。在小学,黑人比白人落后一至三年,并且在他们种族隔离的学校,学生人均所得到的补贴比白人的学校少得多。20个上大学的学生中,只有一个是

黑人。在职的黑人中,75﹪的人从事的是粗活。 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我们的出路在哪里?首先,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我们必须要在一个仍然压迫着我们的体制中站起来,形成牢不可破且有威严的价值感。我们再不能因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羞耻。要在几百年来灌输黑人是卑微的、无足轻重的人民心中唤起他们做人的尊严绝非易事。 黑色的描述和黑人的贡献 甚至语义学似乎也合谋把黑色的说成是丑陋和卑劣的。罗杰特分类词典中与黑色相关的同义词有120个,其中至少60个微词匿影藏行,例如,肮脏、煤烟、狰狞的、魔鬼的和令人作呕的。而与白色相关的同义词约有134个,他们却毫无例外都褒奖洋溢,诸如纯洁、洁净、贞洁和纯真此类词等。白色的(善意的)谎言总比黑色的(恶意的)谎言要好。家庭中最为人所不齿的成员被称为“黑羊”(既败家子)。奥西。戴维斯曾建议或许应重造英语语言,从而教师将不再迫不得已因教黑人孩子60种方式蔑视自己使他们延续不断怀有不应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学目标】 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自主学习】 一、“九十五条论纲”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 (1)16世纪初,德意志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新生的经济形态是___________ 。 (2)阻碍德意志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 (3)“罗马教皇的奶牛”指___________ (4)天主教廷能够控制德意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工具是___________。 2.马丁·路德的思想 下列对右图人物叙述错误的是()

A.他是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 B.他建立了推动民族复兴的教会 C.他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D.他反对宗教,立志改革 3.“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1)“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 ”的发表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4.马丁·路德的斗争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 ①“九十五条论纲”②《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③《圣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措施不包括() A.反对兜售赎罪券 B.简化宗教仪式 C.驱逐天主教会势力 D.建立民主教会 4.马丁·路德坚持《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

人教版选修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2课马 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

马丁·路德的简介,贡献和评价等。贡献

加尔文的历史贡献 简介 约翰·加尔文(法语:Jean Chauvin,德语:Johannes Calvin,英语:Joh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法国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创始人。 加尔文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 父亲是一名律师。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 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 学博士学位。1532年改新新教,1534年赴瑞士巴 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 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 迫出走斯特拉斯堡,1541年返回日内瓦,重获市 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 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 概述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同路德宗相 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 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即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认为政权是上帝按其神圣意志所任命的,要为人民造福,并捍卫纯正的教义和教会。实际上他将教会权力置于国家之上,异于路德教会倚仗国家支持的主张。关于圣餐礼,加尔文的立场介于路德和U.茨温利两人之间,从形式上看,似乎更接近茨温利,但从实质上分析,应该说更接近路德。他反对天主教的变体论和路德的同体论,但也否定纪念说。他明确地肯定在圣餐中凭信心所领受的,是一种真实的,但是属灵的身体。这种主张,后被称为灵性的“真实存在论”。加尔文还在可见的教会和不可见的教会之间作了明确划分,并强调教会自治的原则,但在加尔文指导下的日内瓦教会却规定该市居民都是归正宗信徒,都必须服从该宗的教律。 圣灵论 虽然他在《基督教要义》中未另辟一章节还清楚说明他的圣灵论,但是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知道他对圣灵工作的观点。对加尔文来说,上帝的灵与上帝的工作同时进行,而促成人的“相信”,当圣灵在人心中运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读了上帝的话而产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确认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灵那奥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赎预定论 虽然救赎预定论(Predestination)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但主要架构非他独创或原创。就救赎预定论可分“救赎”及“预定”两点来说,对于预定加尔文认为,得不得救在乎神的拣选,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主权的。至于人们疑惑为什么有人不被捡选,他引用了申命记9:29:“隐密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的上帝,惟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一切的话。”他说人不会也不能质问神为什么施恩予人,那就不能问为什神会弃绝某些人。属神的心意人是无法明白,但对于拒绝救恩,人类依然需负责任。

浅析马丁路德金对教育的理解

浅析马丁路德金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是教人如何精细地考虑问题,如何批判地认识问题。但如果教育趋向于急功近利,那么社会将遭受到巨大的威胁;社会上最危险的罪犯是那些拥有思考能力,却丧失了道德底线的人。”五十年前,马丁路德金一语惊心,醍醐灌顶。 就我看来,精细地考虑问题以及批判地看待问题是人类智慧发展的一个必然条件。精细地考虑是一个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在认真思考后,理解到表象下的实质的过程。真正的精细思考是一种钻研,而这样的一种钻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像宏观世界的各种发明的演变过程,从汽车到飞机,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电报到手机,大大便利了人们的通讯;以及从分子的发现到夸克的发现,也让人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变化都是一个在精细思考和不断地钻研后才得以实现的。 批判地看待问题意味着跳出原有的框架,可以不轻易被洗脑,时刻保持清醒,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观点,能在已有理论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尤其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批判地看待问题需要坚持真理。正如梁文道所说,知识分子应只服膺于真理,而不是屈从于立场。像是布鲁诺,不畏强权,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也坚持着“日心说”理论。也像是亚里士多德,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的学说地基——“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哲学思想和内容上都与柏拉图存在着严重分歧。于是有人就职责他背叛了老师,亚里士多德回应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而要使人能够拥有精细地考虑问题,批判地认识问题这样的一种能力就必然缺少不了教育。 而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教育如果急功近利,那么社会将会遭受到巨大的威胁。现如今的中国教育,确确实实确实在向急功近利的方向发展。关注着现实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病。而这教育的各种弊病,师生双方都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我们投射到国内的大学,所谓的高等学府时,我们看到了一种病态的师生关系,而这种病态的师生关系恰恰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如今的大学教室早已把肩上的责任自动缩减为单纯的“授业”。“传道”不符合现代社会科学“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解惑”?对不起,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异乎寻常地守时,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另一方面,学生们也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更多地是寻思着如何通过考试取得高分,甚至每天关注着宣传栏看看有没有什么工作和兼职,仅仅认为大学学习就是为了工作,更有甚者直接将大学学习与社会工作划上了等号......当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将升学率,优秀率,毕业率,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素质和道德修养时;当那些即使是打着“培养学生素质放在首位”旗号的学校实际上仍是用“硬施加式的素质”这样一种华而不实的素质培养时,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一批又一批的考试机器,这个环境下出的越来越多的只是畸形的人,这样的社会你和我说有无限的潜力,有永葆的生命力?让我用北岛那句话回答,我不相信! 如果说素质的教育,或者说是思想行为道德品性的教育可以培养出真正为祖国效力,为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潮流,加尔文将这一事业推向了高潮。尽管两人都是在推动宗教改革,但有相同也有不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就相同点来说,两个人都反对教会对人们的残酷统治,反对教皇的统治,认为《圣经》才应该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每一个人不用通过其他任何人,只要通过《圣经》就可以与上帝对话,《圣经》应该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来书写而不是只有一种。两人也有很多的不同:首先,就神学思想的出发点和目的两个人观点就不同,马丁路德认为是人,而加尔文则认为是上帝。其次,前者让人的精神获得

马丁·路德的故事

马丁·路德的故事 导读: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7年10月31日,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

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 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 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