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学

1.一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1)边缘学科的定义

边缘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

(2)传媒经济学是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是在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一

种应用性新学科。传媒经济理论的产生,不仅拓宽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的两种倾向 传媒经济理论是不是我国传播学发挥作用的支点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概念的提出 “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过程 广播电视媒介经济属性探讨 应用传播学体系

传媒经济新理论的推广

传媒经济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

传媒经济学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媒经济学研究

①传媒经济学是传播学与经济学之间相交叉的产物。

②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相交叉的产物。

③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3)边缘学科的属性对传媒经济研究的要求

传媒经济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要求传媒经济的研究者和传媒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否则,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交叉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

2.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1)传媒产业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既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2)传媒市场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形成及其重要作用的体现是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

(3)传媒的功能由传媒性质决定。

传媒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决定了传媒效益也有两种,即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传媒与受众的关系既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媒机构或传媒经营者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二、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1.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1)应明白人们相互交换信息的目的,明白改革和使用先进的传播工具的目的;

(2)应明白人们交换信息的活动如何实现,所需传播工具如何获取;

(3)应明白人们传播活动的规律以及它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4)应明白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才能保证传播信息任务的实现。

2.传媒经济学的理论意义

(1)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媒的性质、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2)为建立科学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做好理论准备。

(3)为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4)为传媒产业经营和组建传媒产业集团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5)填补了我国传媒理论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我国传媒理论的内容。

(6)找到了应用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理论。

3.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的两种倾向

(1)把所有的学科都同传播学“挂钩”,好像传播学可以包罗万象;

(2)把传播学当作“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怕传播学的发展会影响新闻学。

4.对传媒经济学理论的认识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1)在思想认识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用政治代替一切。

(2)在管理体制上受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人治占据主导地位。

(3)在理论上没有弄清楚传媒经济的特点,担心经济冲击政治。

(4)在实践上我国传媒机构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然把市场视为“可怕之物”,惟恐发展传媒经济会影响媒介宣传功能的发挥。

(5)在管理上还没有真正符合要求的管理人才,一旦进行操作,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本来是由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往往怪罪于发展传媒经济。

5.传媒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1)传媒经济理论的确立为我国传媒产品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依据。

(2)传媒经济理论的确立为我国传媒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同国际接轨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传媒经济理论的确立为我国传媒开展产业经营,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过程

1.“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概念的提出

(1)1978年和1979年,我国经济正处在恢复期。为解决中国报业生存和发展问题,提出了“报业经济”的概念。

(2)1984年初提出了“广播电视经济”这个概念。

2.“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为了搞好经济宣传,1987年底,由四川省广播电台、电视台联合发起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了经济宣传研讨会,提出了“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3.广播电视媒介经济属性探讨

(1)自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以来,“四级办”方针贯彻执行。

(2)1989年我国理论界首次提出了广播电视媒介具有经济属性,使传媒单一的政治属性变成了两种属性,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3)1992年底1993年初,我国理论界由单一的经济学研究转向应用传播学研究,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传播业务,并提出如制片人和制片人制、广播电视产业化、产业化集团、电视节目走向市场、制播分营(离)、政产分开的问题等。

4.应用传播学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13年的努力,于2005年成功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传播学体系,其标志就是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应用传播学”丛书,即《应用传播学引论》、《应用传播学史纲》、《经济传播学总论》、《政治传播学概论》、《区域传播学导论》、《文化传播学通论》。

5.传媒经济新理论的推广

(1)传媒经济新理论推广面临的困难

①传统理论和观念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还会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发挥着作用。

②新理论从确立到转变成实际行动需要时间,况且理论有许多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③现在实施这种理论的办法(措施)还没有总结出来,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老办法去实现新理论的要求,很可能会产生否定新理论的结果,甚至造成不自觉地走回头路的现象。

④现行的体制,甚至组织机构都还不适应新理论的要求,这样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也是可能的。

⑤缺乏运用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人才,特别是传媒经营人才奇缺,这样不得不使用由传统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才。

(2)科学运用传播学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要真正地弄明白传媒经济为什么不是经济学科;

②从理论的角度要加快中国化的应用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③从人才的角度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人才的培养。

四、传媒经济学效果

1.传媒经济效果

传媒经济效果是人类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用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

(1)传播效果的六种观点

①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标准或表现程度。

②是指传播者在改变受众固有观点、立场方面的威力程度的表现。

③是传播者的行为对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④是指传媒功能的发挥程度。

⑤重点是检测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和不接受、反感的程度。

⑥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对社会以及对传播者自身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其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

(2)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特点

①不是强调传播过程诸要素的个体作用,而是由各个传播要素所构成的传播过程的整体作用,而这个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传播效果的动态性。

②传播过程作用的对象不单指接收传播信息的受众,而且对社会,特别是对传播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强调检测传播效果的标准不是停留在传播内容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上,而是进一步强调传播对象接收传播内容后同接收传播内容前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取决于受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一般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一、 资源配臵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臵职能的原因: 1.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 )外部效应的存在 3.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4.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 1)征税 ( 2)转移性支出 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原因: 1.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2. ) 政府作为市场上一种经济力量, 运用宏观上的经济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节经济,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传媒经济学教程

《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点 P9微观经济学视角包括哪些方面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等。 P19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内涵、特征是什么? 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完全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纯公共物品;部分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准公共物品;完全不符合上述两个特点的叫作私人物品。 纯公共物品需由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应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私人物品则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P24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谁提出的?内涵是什么?(问答题) “二元产品市场”由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1989年提出。 内涵:“二元产品市场”指媒介只创造一种产品,却活跃于两个性质迥异的市场。媒介的二元市场存在两个产品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及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和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二元产品市场”是传媒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P45什么是“共鸣效果”?“溢散效果”? “共鸣效果”: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溢散效果”:“反对议题”有可能由另类媒介引入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P48什么是媒介的“序参数效应”?(问答题)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实物商品的需求是不连贯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然而,媒介的序参数作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自觉要求。提供特定信息和情绪体验的媒介内容产品,本质是塑造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意志,这是社会个体的一致性需求,不仅有连贯性,而且始终存在着将所有内容商品的需求联合成统一体的内在趋势。媒介的序参数效应将偶发事件、个体行为或单次商品消费纳入社会符号意义系统,同新闻资讯意义变成人们文化心理地图上的“地点”。媒介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产业亲和力和资源涵化力,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序参数效应”。 P58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预估受众:指媒介从业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 实测受众:指媒介经营者自己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 实际受众:指真正消费媒介产品或服务的受众。 P62受众碎化?原因? 受众碎化指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的选项中的过程。 原因: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第二是技术先进性;第三是政策许可。受众差异性与消费消费需求的丰富性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先进性则决定着满足受众不同需求的内容找到传布渠道的可能,这两者构成受众碎化的潜在现实,潜在现实变为现实则要视政策许可而定。(在政策许可范围

国际经济学课件笔记

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提取自陈爱贞老师的课件 BY Clark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 ?Economies of Scale,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 本章结构 ?本章简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与贸易 ?倾销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小结 ?本章简介 ?国家进行国际贸易基于两个基本原因: –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贸易 –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或者提高产品的回报 ?两个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国际贸易模型: –垄断竞争模型 –倾销模型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概述 ?贸易模型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完全竞争: –假定某个行业中的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现实中,许多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也即具有递增的产品回报) –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的生产效率越高。 ?在规模经济下: –产出随着所有投入品的增加成正比例更快的增长。 –平均成本(单位成本)随着市场的规模降低。 ?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每个国家必须集中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而国际贸易使得各国既能利用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同时又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表6-1: 某一假定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 ?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可以是: –外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小厂商构成,而且是完全竞争的。 –内部规模经济 ?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的规模。 ?大厂商对小厂商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 –两种规模经济形式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不完全竞争理论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圣才出品】

第二章 传媒经济学研究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学 1.一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1)边缘学科的定义 边缘学科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之间的交叉地带形成的一种新兴学科。 (2)传媒经济学是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是在与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的交叉地带产生的一 种应用性新学科。传媒经济理论的产生,不仅拓宽了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围,而且为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传媒经济学是一种边缘学科 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传媒经济学的意义 传媒经济学的对象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的两种倾向 传媒经济理论是不是我国传播学发挥作用的支点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报业经济”、“广播电视经济”概念的提出 “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的命题 传媒经济学的探索过程 广播电视媒介经济属性探讨 应用传播学体系 传媒经济新理论的推广 传媒经济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 传媒经济学效果 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的方法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传媒经济学研究

①传媒经济学是传播学与经济学之间相交叉的产物。 ②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新闻学相交叉的产物。 ③传媒经济是经济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3)边缘学科的属性对传媒经济研究的要求 传媒经济作为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要求传媒经济的研究者和传媒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交叉型的知识结构,否则,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传媒经济运行规律的。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交叉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 2.传媒经济理论体系 (1)传媒产业的形成及其作用的发挥,既是产业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2)传媒市场是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形成及其重要作用的体现是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 (3)传媒的功能由传媒性质决定。 传媒具有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决定了传媒效益也有两种,即经济效益和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 (二)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结构,包含三要素: 腹地 … 核心(中心城市群)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三)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 (三)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劳动与资本【圣才出品】

第七章劳动与资本 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劳动需求 1.边际产值和劳动需求量 (1)劳动需求量 媒介对劳动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从媒介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决策中派生出来的需求。假定媒介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企业,则其对劳动的需求量就是劳动的边际产值等于

工资时的员工数量。在其他因素(如办公室大小、可用的机器设备等)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即所谓的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边际产量与工资 图7-1中水平虚线为工资水平线。公司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雇用的员工数量应是工资水平线与边际产值线的交点A。当员工数量低于A点所对应的员工数量时,新增员工的边际产值大于工资,边际利润为正,因此增加员工会增加利润。当员工数高于A点所对应的员工数量时,新增员工的边际产值小于工资,边际利润为负,因此增加员工会减少利润。 图7-1边际产值与工资 (3)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 对一个竞争性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边际产值曲线也是劳动需求曲线,而工资水平线则为劳动供给曲线。将此结论普遍化,便得到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见图7-2)。 图7-2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

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边际利润等于价格,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是边际成本完全等于边际利润时的产量。由此可见,从劳动投入角度考虑的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从产出角度考虑的企业达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是一致的。投入需求与产量供给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劳动市场上就业方面利润最大化均衡与产品市场上利润最大化均衡并不矛盾。 2.劳动需求变动 劳动需求曲线会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发生移动。影响劳动需求变动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1)价格(P)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当劳动产品价格上升时,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外移;反之,劳动需求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向内移动。 (2)边际产量(MPL)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边际产量增加,劳动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外移;反之,劳动需求减少,劳动需求曲线向内移动。边际产量实际上衡量的是劳动生产率,引起边际产量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技术变革,也可以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边际产量实际上衡量的是劳动生产率,引起边际产量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技术变革,也可以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如通过职业培训)。 (3)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本)的供给 对可以替代某种劳动的生产要素而言,该要素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劳动需求减少。 3.劳动需求弹性 (1)劳动需求弹性的公式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这几天,到图书馆查找有关经济类的书籍,发现了张五常先 生的《经济解释》。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原来经济学的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这的确是本很有意思的书。 张五常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华裔经济学家,他在产权理论方 面造诣很深。拜读完《经济解释》后,却发现张五常竟把经济学的 文章用散文的体裁写出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一下子让原 本枯燥无味的经济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这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让我深深地敬佩起张先生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了。 在幽默诙谐且充满睿智的文字的感召下,我一口气通读了一遍,仍觉意犹未尽,便十分想推荐给更多的同学,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又不免犹豫,因为《经济解释》这本书就如同张五常先生本人一样充满了争议。正如张先生自己在文中写到的一样:”《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也许,张先生在这里是高估了他的读者,认为他们应该已掌握了传统的经济理论,现在已不需要他像经济学课堂上一样灌 输所谓的经典理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要从一个全新角度去阐释最为简单的经济学道理。 《经济解释》这本书确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课本。它兼有散文的基本特征与经济学的灵魂主线,即所谓的”形散

而神不散”.”形散”只是”散”在其形式上,而”神不散”是不散在其经济学的脉络上,是不散经济学的灵魂思想上,即我们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定、稀缺、竞争、效用(在《经济解释》中张先生使用了”功用”这一翻译)以及需求定律和交易理论等。实际上张先生也正是按照这样的脉络来为读者讲授他所理解的经济学。当然我不敢苟同他所有的观点,也许这也正合乎张先生的处事原则,因为在他的《经济解释》之中也同样充满了对权威观点的怀疑。这正如他在”经济解释之三”中所明确指出那样,”世上没有不可替代的 理论”.但我对张先生的学识之渊博,行文之流畅,观点之新颖确是十分钦佩的。 张先生把《经济解释》的第一章便定为了”科学的方法”. 在这一章中张先生则更像一位哲学家,向读者传授着他的经济哲学。 而这种经济哲学正体现了张先生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的精神与态 度则正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时所必不可少的。这一章一 开始,便介绍了两种极端理论,一为特殊理论;一为套套逻辑。所 谓特殊理论,即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不 具一般解释力。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 可能是错的,例如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便是一个套套逻辑。这 两种理论实际是无用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走入这两种极端。但有时对特殊理论而言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 张先生对待学问是十分严谨,极具科学精神。但书中的有 些观点我不能完全认同。张先生在对马克思的评价时带有极强的个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受众——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审视问题的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这些视角可以指导人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3)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

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2.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 ①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归纳为: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②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 a.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③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 a.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国际经济学心得笔记 1.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降低社会总福利; 出口补贴有利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政府财政支出,降低了社会总福利。 2.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 3.出口贫困化根源在于贸易条件的恶化,会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4.产品的水平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 5.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又称为铸币平价。 6.国际收支表的基本编制方法是采用单式记账法。 7.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1年(注意瓦解时间)所实行的金汇兑 本位制,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没有挂钩。 8.牙买加体系确认了浮动汇率合法化。 9.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部分。 10.长期国际资本流动方式: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借贷; 短期:贸易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金融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 1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基石)、市场开发原则、公平贸易原则、 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2.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商品。 13.在比较利益模型中,两种参与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在两国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 间。 14.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15.绝对技术差异理论和相对技术差异理论均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 16.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的汇率制度是钉住汇率制。 17.非关税壁垒措施有: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制、外汇管理、出口补贴、倾销、反倾销、 自愿出口限制、政府采购政策、进出口的国家垄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18.一国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越好。 19.倾销行为有两种:持续性倾销和掠夺性倾销。 20.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发展本国产业的竞争优势。 21.中国采取的汇率制度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2.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经常项目差额,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部 分。 23.国际贸易使商品价格均等化(主导力量),生产要素均等化和要素技术密集度均等化。 24.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 经济一体化。 25.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各成员国产生的静态影响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26.自由贸易会使参加国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27.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本国国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 28.套汇、套利、套期保值均属于投机性外汇交易(错)套期保值不是。 29.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保护程度相对较高。 30.若将国际投资看成一种交换,则是用现在的商品去交换未来的商品。 31.国际收支表组成: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国际寸头。 32.一个大国对进口征收关税,会导致世界价格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条件。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英]道尔(Doyle, G. )著;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 (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书名原文: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 第1章传媒经济学介绍 什么是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它所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变化的经济因素,这些因素时刻指导或约束着从业人士如经理人、决策人进行抉择。 经济理论中的公司 传媒公司所具有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某种方式参与制作、包装和发行传媒内容。 所谓的“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条件要素投人不变时,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或总产量)产生的变化。‘‘收益递减规律,表明如果在一定量的固定要素‘如,车间和设备)上增加一个可变要素(如,自由技术人员)的使用数量,这个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将最终

降低。 但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相反的是,许多传媒公司产量(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往往是享受递增而不是递减的边际收益。 竞争市场结构 理论上,市场结构主要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以及垄断。这些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市场中有多少个互相竞争的生产者和销售者。 如果一个市场内只有少数几个供给者,而它们的产品无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出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的话,那么这种市场结构就是寡头垄断。寡头垄断是传媒公司所处市场的最普遍的市场结构类型。 规模经济在传媒中很普遍,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高初始生产成本,低边际再生产和分销成本。范围经济一一通过多种产品的生产而实现的经济——也是传媒企业的普遍特征。 传媒的主要经济学特征 传媒具有的一个整体特征就是传媒公司常常同

高培勇《公共部门经济学》导师教案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 2.在掌握公共经济学理论体系及方法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探讨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公共选择理论,公共财政政策作用的一般原理,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的公共经济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有重点的讲授,辅以读原著、课堂讨论、写小论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学习进度表

五、各章节的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 第一章导论 1.内容:公共部门界定;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经济学发展;公共经济学的地位和内容 2.重点: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3.难点:无 作业题: 1. 什么是社会公共需要?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 1.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 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第二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内容: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公共部门的职能 2.重点: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及公共部门的职能 3.难点: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及实现的条件 作业题: 1、公共财政要担负哪些职能?

2、简要解释MSB=MSC的含义。 思考题: 1、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2、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第三章外部效应 1.内容: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外部将就与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纠正 2.重点: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失效的分析及外部效应的纠正 3.难点:科斯定理在纠正外部效应中的应用 作业题:举例说明负的外部效应与正的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思考题:对外部效应纠正的政府及非政府措施 第四章公共产品理论 1.内容: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产品与纯粹的私人产品:需求分析;纯粹公共产品的配置效率;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乘;混合产品 2.重点: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 3.难点:混合产品的提供。 作业题: 1、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来说,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哪些特性? 2、如何实现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配置效率? 思考题:1、什么是混合物品或服务?混合产品是怎样供给的? 2、什么叫免费搭乘者?如何解决免费搭乘者问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

《宏观经济学》课程笔记1: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 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 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 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 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 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 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 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 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 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物价稳定资源利用问题 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三、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1、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 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四、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1、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提出三个模型 第一、收入─支出模型(或曰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第二、IS─LM模型 第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经济波动) 2、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三大理论 第一、通货膨胀理论 第二、就业理论(失业理论) 第三、经济周期与增长理论 3、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探讨两大政策 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开放经济中的均衡:可贷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均衡 (注:课堂上不作统一讲解。) 五、GDP的概念及其理解 1、什么是GDP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 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最终产品价值、增加值、新创造的价值。 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 第一、市场价值 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 第三、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 第四、时间和地域限制 3、与GDP有关的其他概念 第一、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是以基年(如某一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 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第六章 广 告)【圣才出品】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1.生产可能性边界 (1)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2)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会移动。每一次技术进步几乎都导致传媒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促使传媒产业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传媒产品或服务。 2.短期与长期 短期和长期时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1)短期是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求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

个时间区间。 (2)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和设备)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 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 1.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2.成本 媒介的总成本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固定成本不能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1)总可变成本,是指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之和。在短期生产中,总成本是指总可变成本与总固定成本之和。 (2)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对应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其表达公式如下: 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量/产量的变动量 (3)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来看,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因而逐渐下降,平均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先降后升。 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 1.生产者均衡

区域经济学 课堂笔记 全书梳理 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①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② 应用性 ③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1 内涵 ①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②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③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 结构,包含三要 素: 腹地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二)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① 0.45: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②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0.16 2004年:0.47 ③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6 区域经济政策 四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法 2 对比分析法 3 系统分析法 4 数量分析法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 ————————————————————————————————日期: ?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一:《理解传媒经济学》学习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媒介经济学》(以下简称《理解》)这本书在图书馆是被放在新闻传播学书架上的,英文原题是《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本书介绍了现代传媒由于其零边际成本和特殊的市场失灵,而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经济现象和相应的经济规律,以及传媒各产业的基本情况,是一本普及型教材类读物。因为自己本科学习经济学,感觉《理解》深入浅出,比起大部头经济学的著作要浅显,又充分体现着经济学的逻辑与理性。 虽然只有百来页,但是《理解》用相当清晰的思路从报业、广电和网络四大媒介上做了深入探讨, 该书前段主要结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媒体和经济学相关的“两种商品”、成本、价值实现和外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实化至产业链的分析等?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电影业,着重分析美国在全球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和欧洲堡垒制度;新媒体,包括新媒体的经济学价值、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所存在的疑惑(如p2p问题等);各国对于传媒资源集中化的应对措施(促进资源整合or维持公平)。该书知识系统,叙述条理,几乎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另外参考许多资料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比较于国内号称唯一一本媒介经济学专著,《理解》更为切实,更让人容易理解。 《理解》清晰而详细地介绍了与传媒有关的主要经济学概念,并以非经济专业人士的需求为基点,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与传媒经济学研究 相关的基本概念;探讨了当今传媒产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联系经济理论与商业实践,论述了各种传媒行业——广告、电视、电影、印刷媒体和新媒体;审视了经济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辅导,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参考书,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传考研机构! 一、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招生量较少,招生数为9人,考研难度相对较高。据凯程从中国传媒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中传传媒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中8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传媒经济学考研考试科目里,传播历史与理论和传播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媒经济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怎么样?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中传在传媒经济学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据中国传媒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中传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中传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中传传媒经济学的就业方向如下: 传媒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相关领域 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就业方向为:文化传媒机构、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管理、研究、发型、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媒体、传媒企业、政府部门、高校以及各大企事业单位影视项目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影视制片人、发行人、策划人以及其他高级经营管理部门 三、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及各细分专业介绍 中传传媒经济学专业学费总额为3万元,学制为2年 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以及个方向15年招生人数如下: 1、传媒产业管理(招收9人) 2、国际文化贸易(招收2人) 3、文化产业管理(招收2人) 4、影视项目管理(招收3人)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语三选一 ③713传播历史与理论

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福师《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经济学概况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通过学习,应理解经济学中的稀缺性,经济主体及其关系,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生产可能边界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所有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贫富对立、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争端等,其实都产生于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这种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就是经济学中稀缺性的含义。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 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 (二)稀缺性与选择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对现有的资源的使用去向做出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面对稀缺性如何做出选择,并预测影响选择的条件是如何变化的科学。 在做出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使从这种选择中所得到的收益与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平衡。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这种平衡,就是最优化或经济化。最优化或经济化就是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所以,最优化或经济化是做出选择的基本原则。 资源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这就是说,你要在资源可供选择的几种用途之间权衡利弊作出选择。经济学家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有其他东西称为得到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 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它虽然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但并不是实际货币支出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或损失。 第二,当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机会成本是最大可能放弃的收入。 第三,如果资源没有多种用途,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第四,其他人的活动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 二、经济与经济体制 (一)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有共同面临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就是生产什么产品与劳务,各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产品与劳务。 “为谁生产”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如何分配给社会集团和个人。 (二)经济主体及其关系 任何一个经济都是由无数经济主体的,经济主体是能做出独立决策的最小的经济单位,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三类:居民户、厂商和政府。 居民户是作为一个决策单位生活在一起的一些人的集团。 厂商是利用资源生产产品与劳务的组织。汽车制造商、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厂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