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

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2.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

学核心观念。

3.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

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4.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一、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气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2Fe+3Cl 2===2FeCl 3

2Na+Cl 2===2NaCl

Cu+Cl 2====CuCl 2 2.与非金属的反应

Cl 2 + H 2===2HCl

3.与水的反应

Cl 2 + H 2O=== HCl + HClO 2HClO === 2HCl+O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初中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单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以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光照

学科能力: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知方式:由感性到理性为主。

生活经验:零散的了解一些含氯的物质,听说过氯气,对海水中的资源了解很少。

学生特点:学生求知欲强,对实验等感兴趣,思维敏捷,积极表现,但是观察、实验记录往往不够全面,往往会遗漏信息,分析小结和科学表达能力尚待提高。因此教学难点主要是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第二是氯气与水反应及反应方程式的落实。

效果分析

本节内容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用实验事实说明问题,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时刻刻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可以说是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注重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视频录像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比较深入,培养了初步的探究物质性质的能力,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在多媒体视频录像播放和教师课堂演示实验两个环节,初步学习基本的观察、记录的方法,具备初步的归纳小结的能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有所欠缺、观察不够全面,记录不够规范,归纳小结时表达不够清晰明了,因此,这些内容是在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一。

总的来说,上课时将学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前课后要主动学习,尽量用实验事实进行教学,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大的提升,将会使后继学习更有信心。

教材分析

从物质种类上来看,本节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从实用性来看,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氯气与水反应是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原理所在,而生活中漂白粉(液)广泛的使用是运用了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原理。离子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认识氯气与水反应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氯气的自身氧化还原),强化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

而认识非金属元素存在多种变价。

从课时安排来看,本课内容新授课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一是从物质分类和原子结构的角度整体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二是观察实验和记录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由以上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5.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

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6.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

学核心观念。

7.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

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8.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第二节海水中的主要元素——氯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9.通过氯气泄漏事故等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辨识Cl2、次氯酸的性质,观察现象并运用化

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

10.分析原子结构,演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的化

学核心观念。

11.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氯水的性质,并通过实验

探究、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探究的素养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

12.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课前预习※

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色有_______气味的______体,______毒,易_____,____溶于水。实验室中应怎样闻气体:。

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的反应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非金属的反应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工业制HCl 原理)

实验现象:火焰,在瓶口。

H2 、Cl2充分接触,遇强光,会快速化合,放出大量的热,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与钠、铁、铜、氢气的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3.Cl2与水的反应:

氯气溶于水所得的溶液叫“氯水”,氯水呈色。

Cl2 + H2O 2HClO光照_________(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放出氧气。)新制氯水存在的微粒①分子②离子;

久置的氯水变成了,主要微粒。

※新知探究※

【实验目的】

1、认识氯水的性质。

2、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勇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实验原理】

氯气与水的反应

【仪器药品】

氯水、NaHCO3溶液、AgNO3(HNO3酸化)溶液、蒸馏水、

PH试纸、表面皿、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等

【实验过程】

编号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取氯水瓶观察氯水的颜色并闻气味。

(2)①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1ml氯水,

②逐滴滴加5-6滴NaHCO3溶液,观察现

象并记录。

思考:

1.根据(2)、(3)分析结果,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有什么,氯水表现什么性?

2.根据(4)分析结果,推测使PH试纸褪色的物质可能是什么??

3.根据探究结果和分析,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对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②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巩固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氯气和相应的金属直接反应制取的是()

A. AlCl3

B. CaCl2

C. FeCl2

D. KCl

2、自来水用适量氯气杀菌消毒,不法商贩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谋取暴利,我们可选用下列哪种试剂鉴别加以鉴别()

A. BaCl2溶液

B. NaOH溶液

C. AgNO3溶液

D. 酚酞溶液

3、氯气之所以长期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 ( )

①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可以毒死、熏死细菌、病毒②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ClO,可以杀死细菌、病毒③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的工艺简单、成熟,易于操作,且成本低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 D.①③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重点从物质种类上来看,重点学习氯元素的单质──氯气;从氯气的知识结构来看,重点学习氯气的强氧化性;从氯气的氧化性来看,重点学习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教科书对重点知识不仅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而且安排了“实验”“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并不断加深。

2、讲究实用性重点知识选择的依据之一是实用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是工业上制盐酸的重要方法。因此,这些重点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氯气的化学性质若开展学生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身体不适,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操作性不强,可设计微型实验。

3、体现思想性。例如,通过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活上的应用等真实情景,感受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形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课标分析

2、分析:

从上面的课标要求来看,这与旧教材中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备、检验、尾气吸收、用途等要求差别很大。新教材更加强调从资源的角度切入,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原理性知识指导氯气的学习,通过化学实验来有重点地了解氯气的性质,更重要是通过氯气这种典型非金属单质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研究一类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高中化学_鲁科版 必修一 第三章 第四节 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第二课时) 溴和海水提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思考”和“活动、探究”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氯、溴、碘单质的物 理性质,探究其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方法,了解溴单质及溴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实验,探究比较物质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情感、态度: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良好 心理素质。通过对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人类与环境友好相 处的情感,激发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过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氯气是氧化性很强的非金属单质;在第二章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还原剂与所含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另外,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活泼性强的金属(具有还原性)能把活泼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海水是化学元素的宝库,并认识了镁单质的还原性和主要用途,以及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和方法。所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通过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及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把氯与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对比,并引导学生明确“可根据物质颜色的特殊性来检验物质的存在”的基本实验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也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四、教学媒介及教学素材: 教材:化学1(必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媒介:PPT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镁单质的提取原理及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海洋元素”的元素-溴, [板书]:三、溴和海水提溴 [问题]:同学们知道人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吗? [学生看书后回答]:因为地球上99%的溴元素是以Br-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 [过渡]:我们在第一章中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学生回答]: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为浅黄绿色的氯水,能与许多金属(如Cu、Fe)、非金属(如H2等)反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讲述]:我们前面学过的氯元素和我们今天要学的溴、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方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高二鲁科版第三章第四节 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 新授课(1课时) 一、教学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先播放录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看视频,总结视频中的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水和镁,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实验,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镁的化学性质,并通过对生活中镁的认识,进而引出提取镁的必要性。通过自学海水提取镁的工艺流程解决很多问题,再动手自己设计工业流程,增强学生动手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海水提取镁的原理与过程。 (2)初步掌握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2.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学习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镁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动手的精神。 (5)认识开发利用海水这一巨大资源的重大意义。 (6)对于如何提高化工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镁的化学性质和镁的工业提取流程 难点:工业提取镁的流程设计 四、学情分析: 反应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掌握,规划工业流程对学生来说是中挑战。 五、教学方法分析: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一体化教学设计 1.鉴宝---挖宝----藏宝----用宝 2.鉴宝---用途,体现宝贝的价值,学习的意义,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挖宝—工业设计,海水提溴 藏宝---保存 用宝—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3.重点是鉴宝 (1)宝贝的价值—用途 (2)宝贝溴单质的评价---轻松诙谐的语言中,获取信息,填写表格,再实验演示 (3)探究氧化性强弱:溴碘 (4)通过实验,反思萃取。课后实验补充相关具体内容 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学情分析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知识: 1.溶解度 2.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3.升华 4.富集 需要用到的方法: 1.溴提取的工业设计 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能力: 1.阅读自学,提取信息,整合解决能力 2.实验观察能力;语言描述能力 3.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 1.通过海水提镁,学生已经掌握简单的工业设计可以迁移到海水提溴,通过讨论,教师提供方案,让学生再分析总结反思。 2.萃取的本质是溶解度的不同。学生已经有溶解度的知识,教师可从这个角度切入,让学生分析萃取的本质。 3.利用学生已有氧化还原知识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预测实验现象,再实验验证。实验本身可以再复习萃取的应用。 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效果分析

【引入分析】通过诗情画意的文字,激发了学生,拉近了师生关系。 【碘升华实验】设计独特,效果明显,注重了环保。 【溶解性比较】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将学习趣味化,很好。 【探究性实验】有条件最好学生分组,注意环保化设计 【一体化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练习】升华提高 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教材主要讲了溴、碘的溶解性,碘升华的特性,萃取的原理和操作,比较了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海水提溴、物质的用途。通过溴碘溶解性的演示操作,体现对比的学习方法。氯溴碘单质氧化性强弱比较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要做好这个实验,必修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因此教材先讲述了萃取的原理,让学生掌握了萃取的实验操作,才能将后续实验做好。而用途的展示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也体现了学好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 了解溴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2.了解溴、碘的溶解性。 3.掌握通过置换反应比较氯溴碘氧化性的方法。 4. 了解海水中提溴的工艺原理;了解萃取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快乐学习,感悟人生。 三、难点突破 1、运用氧化还原观点预测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先假设,后实验验证,再通过书写方程式掌握。 2、海水提溴结合海水中提镁进行有效迁移,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对“富集”进行拓展。 3、挖掘用途的价值,反馈化学反应。 4、实验过程中,发挥学习小组的价值,深入探讨,交流。 海水中的元素(第2课时)评测练习 1.试管壁上附着单质碘,可用那些方法除去?

高中化学_活泼的金属单质——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系统研究元素化合物的起始课。本课时的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有利于复习、巩固和运用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也能为以后卤素及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以及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建立金属钠是一种强还原性金属单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其表现出还原性的化学反应,从微观上明确金属钠的强还原性是其易失电子的重要表现。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完成金属钠的相关实验,初步体验有序地、全面地、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准确地用语言描述,尝试对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于金属钠的性质的研究,理解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重视以定性、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通过对钠着火的处理,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的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重点理解钠与氧气、水的反应。教学难点是分析、描述实验现象【教学过程】 [引入]上一章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分类,第一节我们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以实验为基础系统研究钠及其化合物,顺序为单质、氧化物、碱、盐。今天我们一块认识单质钠。 [板书]一、活泼金属单质---钠 [投影]一、活泼金属单质---钠 [讲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同学们能不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一下,钠可能有那些性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初中化学_第八单元复习 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从三个方面对学情进行分析:1、已有知识:酸碱盐的性质,溶液的组成,溶解过程;2、已有经验:接触过以下物质的分离、鉴别和 除杂问题;3、可能的困难:(1)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2)条理清晰的表达溶解度曲线方面的问题,(3)多种方式获取

信息的能力。学生能课前认真做好预习,有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预设的任务中,注意引导学生有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 此外,在掌握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情感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课要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三统一。 效果分析 情境教学就是“情”与“境”,“教”与“学”的有机融合,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情境的创设都十分贴近,把一整堂都置于一个情境中,教师用多媒体图片的意境总结各种化学资源的内涵,使空洞的知识变的充实。再由图片叙述意境提出问题。不仅达到了复习的目标又让学生复演古人的智慧同时达到对学生智慧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熏陶,立志于科学研究,感受化学的神奇。 一堂课应该让情境服务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尽情发挥,良好的情境更是我们课堂效率提高的有效手段。多媒体的应用。更是让傅老师把每一张图片都赋予一定的功能,每一张图片都有生命,都是课堂的一部分。 课堂活动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活动使学生主动的情感热烈投入、思维积极参与、观察与行动相统一的一种有效方式。英语课堂设计应以学生兴趣为主,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坚持主体性,多样性,目的性,才能使活动设计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课堂活动活动首先要考虑活动的目的。要有明确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活动是否与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相关,活动是否必要?将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能力,以及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其次注意活动设计的主体性,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水平运用能力的一种检测,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现场反馈。最后应注意活动的组织、课堂管理,能否做到令行禁止,让活动恰当好处,正好处于老师的控制下。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积极地开展。

高中化学_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溴与海水提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溴与海水提溴——教学设计 【考纲要求】1、了解提取溴、碘的工艺流程、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海水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认识、熟悉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工艺流程 2、正确书写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海水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情景导入】寿光市发生溴泄漏事件,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观察探究】1、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溴单质碘单质 颜色 状态 特性 【实验探究一】碘在水中溶解度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大,如何从碘水中提取碘呢? 向碘水中加入少量的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开始时上层、下层; 振荡、静置后上层、下层。 【课堂小结】萃取和分液 萃取:利用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 从碘水中提取碘:

【实验探究二】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验验证: Cl 2 、Br 2 、I 2 的氧化性强弱 实验目标试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比较 Cl 2、Br 2 氧化性强弱 比较 Cl 2、I 2 氧化性强弱 比较 Br 2、I 2 氧化性强弱 结论 【交流思考】海水提溴的工业流程: 1.海水中Br-的含量是多少?浓度怎么样? 2.可以用什么物质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 3.海水提溴需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归纳小结】 本节课是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第二课时——溴与海水提溴的内容,

主要知识点是卤素单质的性质,包含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这里,突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而利用萃取的方法使其与水分离。在化学性质这一点上,突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递变性,从而为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打下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非金属和金属元素的性质,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第一课时海水提镁的学习,让学生们已经初步对海水中的元素有了了解,对海水的综合利用有了初步的概念。另一方面,必修一第一章氯气的学习,让他们对卤素单质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所有这些,让学生们能够更顺利的学习溴和碘的性质。从而提高了他们课堂的参与度。 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观察实验探究、动手实验探究、问题探究等多种探究形式,解决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是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第二课时——溴与海水提溴的内容,主要知识点是卤素单质的性质,包含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这里,突出它们在水溶液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从而利用萃取的方法使其与水分离。在化学性质这一点上,突出卤素单质氧化性的递变性,从而为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打下知识基础。 从全局来看,本节课还起到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基础的作用,有了卤素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在后面讲元素周期律便更加有理论支持。 溴与海水提溴评测练习 1.能使淀粉碘化钾溶液变蓝的是() A.碘酒 B.盐酸 C.氯化钾 D.碘化钾 2.向NaBr、NaI、Na2SO3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剩余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A.NaCl I2 B.NaCl NaBr Na2SO4 C.NaCl Na2SO4I2 D.NaCl NaI Na2SO4 3.在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氯水充分反应后,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A.上层紫红色,下层近无色 B.均一、透明、紫红色 C.均一、透明、无色 D.上层近无色,下层紫红色 4.已知某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4,现欲使溶液中的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变成4∶3∶2,那么要通入Cl2的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的() A.1 2B.1 3 C.1 4 D.1 6 5.将浸湿了溴水的棕红色滤纸,挂在含二氧化硫的容器里,滤纸退色了,这是因为() ①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②溴因挥发而退色③二氧化硫具有还原作用④溴被还原成Br- A.③④ B.① C.②③ D.② 6.某强酸性溶液中可能存在N O3-、I-、Cl-、Fe3+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被还原,由此推断该溶液中() A.不含N O3-,含Fe3+

高中化学_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第1课时活泼的金属单质—钠 【素养目标】 1、从原子结构角度认识钠,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从分类角度认识钠,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从实验探究角度认识钠,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温故知新】 1、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利用树状分类法对钠进行分类 3.写出金属活动顺序表及铁与氧气盐酸硫酸铜反应的方程式。 【讨论与交流】 科学猜想:请预测金属钠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实验验证: 【实验探究1】钠与氧气反应 实验2-1 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光泽和颜色,并注意新切开的钠表面发生的变化。 现象: 实验2-2将干燥的坩埚加热,切取绿豆大小的钠,迅速投到热坩埚中,加热片刻,待钠融化后撤掉酒精灯,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一.钠的物理性质 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地,熔点 (小于100 ℃),密度比水的________但比煤油的_____。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与O2反应 ①常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2)钠还可以与其他非金属反应: Na + Cl2 = 2.与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实验探究2】钠与盐反应 实验探究:Na和CuSO4溶液反应 烧杯中加入一些CuSO4溶液,加入绿豆大小的钠,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思考】和预想的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结论: 【实验探究3】钠与水反应 【预测】从物质的组成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预测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实验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烧杯中加入一些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加入绿豆大小的钠,观察现象。 现象:

初中化学_《海水中的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水中的化学》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是一种典型的溶液,以及溶液的组成。 2、通过归纳总结开发利用海水的方法,复习巩固“海水提镁”“海水制碱”的原理;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海水淡化的方法,对比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蒸馏、蒸发、结晶的关系。 3、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将本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4、通过交流、讨论,提升化学观念,如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晒盐”和海水淡化都是在用物理的方法分离混合物,而“海水制镁”和“海水制碱”是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从而认识到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有两种途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溶液知识重新认识海水中的化学,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注意提升自己的化学观念和化学理念,领悟到对终身学习有益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对于大海我们并不陌生。本节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大海,探秘海水中的化学知识,本节课我们复习——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学习目标】

首先,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任务一】认识海水的组成 人们称大海是“蓝色的聚宝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已经知道,海水中蕴涵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请看大屏幕:海水成分(各离子含量)的图表。通过图表,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意图:认识海水的组成,知道海水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是盐,溶剂是水。 【任务二】开发和利用海水 (一)提出问题:海洋是人类的聚宝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中获取有用的物质,你知道从海水中可以获取哪些物质? 意图:总结人类获取物质的方法:(一)物理方法(二)化学方法 (二)重点强化 1、“海水提镁”“海水制碱”的原理。(一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完成在导学案中)。 意图:复习巩固“海水提镁”“海水制碱”的流程和原理。 2、海水晒盐、海水淡化的原理?对比二者的区别。 意图:复习蒸馏、蒸发、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例:( 2014烟台)海水淡化。下图是一个简易的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装置。证明得到的水是淡水的方法是。

高中化学_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⑴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课题。文字资料有海水中盐的数据图片资料有长芦盐场和莺歌盐场工作的图片,引入本节内容。了解海水中丰富的化学资源,树立资源观。然后展示生活、生产中含氯的物质,用图片资料和分子式,如消毒剂、清洁剂、聚氯乙烯、合成杀虫剂等。 创设含氯物质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问题情境,产生亲近感,不惧怕氯元素。 接着引入新课。本节我们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具体研究氯元素组成的重要物质——氯气。 ⑵观察氯气阅读史料认识氯气 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思考两个问题: (1)从氯气的发现到确认为一种新的元素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你从这一史实中得到什么启示? (2)舍勒发现氯气的方法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则消息引发学生对氯气物理性质的认识。 期待结果:1.通过化学史实渗透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老师指导下写出相关方程式。 3.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4.学生逐步提高观察、思考、多角度分析、提炼、小结的能力。 ⑶通过观看视频证实对氯气化学性质的猜想 教师引导。回忆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氯气的类别预测氯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基于氯气的毒性,为防止氯气逸散污染空气,采取实验录像、教师演示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 观看钠、铁、铜、氢气分别和氯气反应,重新理解燃烧。 ⑷一条生活常识引发的思考和实验探究 “自来水晒过之后才能养金鱼”这一生活常识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氯气和水反应,从而了解到复杂的氯水,探究氯水的成分。 ⑸交流分享归纳小结 归纳总结 PPT投影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难点,串讲知识点。学生更随教师思路回

高中化学_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节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2.掌握金属冶炼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意义 ◆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学生介绍使用不同生产工具材料,明确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概括与总结,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活泼金属冶炼方法和过程的认识,并延伸到金属冶炼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 1、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生在掌握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基础上,了解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说明一般金属的冶炼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人类在重要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的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及其应用;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典型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 2、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来看,高一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奇爱问、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形成,渴望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效果分析 这节课总的来讲课堂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 1提问环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总体可以,一些基本的化学方程式能够书写正确。 2,对重点和难点的解释还算到位,资料卡片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关系,作为老师,保持了课堂应有的激情,讲的比较投入。 3课堂互动探究环节学生活动积极,小组讨论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演示实验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5.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优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了学生对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对学习方法的探索上。由世界地球日引出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沿着历史的足迹研究金属的冶炼方法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关系。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形成教学主线,然后依据这条线索,形成链条式问题串,在不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驱动下,较好达成三维目标。全课营建了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气氛,教会了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_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及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1 mol物质质量的讨论,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尝试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体会定量研究方法对研 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换算,理解概念、运用和巩固概念, 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概念的建构感受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2、在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 2、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化学计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涉及物质的量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类比、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首先初中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引出质量和粒子数目这两个概念,接着通过问题36g 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引出连接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见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的桥梁——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9-50页,完成【思考一】和【交流活动一】 【板书】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回忆初中内容 学生理解物质的 量这个物理量建 立的必要性。 从初中学习过 的方程式的含 义入手,提出设 问“36g水中有 多少水分子?” 以问题引出质 量和粒子数目

【学习评价二】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 : 23 S : 32 1.53 g Na2CO3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2mol H2SO4的质量是多少? 【教师】点评加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 【达标练习】 相对原子质量:H:1 N :14 O:16 Na : 23 Al : 27 S : 32 1. 下列关于摩尔的认识,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数量的单位 B.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 C.摩尔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量以及物质质量的具有双重意义的单位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 氧气的摩尔质量是() A. 32 g B. 16 g C. 32 g/mol D. 16 g/mol 3. 下列关于摩尔质量的论述正确的是() A.氢气的相对分子量是2 g/mol B.氮分子的摩尔质量为28 C.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 D.H2SO4的摩尔质量为98 g/mol 4. 在0.5 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约为()个 A. 3.01×1023 B. 6.02×1023 C. 0.5 D. 1 5. 含有1.204×1024 个铝原子约为mol Al,其质量是g。 6. 98 g H2SO4的物质的量是,约含个H2SO4分子。学生学习例题解 题步骤并完成学 习任务二 学生做题回答问 题 巩固本节课所 学内容。 通过例题引导 学生理解概念、 应用概念,并规 范解题步骤 通过学习评价 来评估学生的 学习情况

2019-2020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4《海水中的元素》教案高一化学教学反思设计学案说课稿

2019-2020年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3.4《海水中的元素》教案高一化学教 学反思设计学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内容以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线索展开,简单介绍了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重点介绍了金属镁的提取原理、重要的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溴和氯、碘的氧化性强弱关系,以此为启示,介绍溴单质的提取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内容既承载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又使学生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既关注了知识的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又关注了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顺序及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3、了解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和应用及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到

综合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的活动探究,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 三、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镁的还原性;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 难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重点思考“交流·研讨”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师准备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第1课时 【引入】尝过海水的人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不能直接饮用。看来,海水除了含有氢、氧元素外,一定还含有其它元素。那么,海水中还含有哪些元素呢?它们在海水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它们在海水中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提取利用食盐的? 【指导阅读】阅读P92-P95第一部分:海水——化学元素宝库。 【学生阅读后回答】海水中共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它们在海水中的含量差异很大。人类通过海水晒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食盐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是人体必须的物质,更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在工业上,主要通过氯碱工业等进行综合利用。 【老师总结】教师点评并简单介绍 ....氯碱工业(不要求掌握这部分内容)。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 第三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混合与分离对物质的应有范围的扩展。 2. 通过对物质的提纯方法复习,学习分离物质的思路、方法和原则。 3.通过复习分离提纯方法及其原理,提升用微粒观认识物质的意识。 4.认识海洋、空气、石油是重要资源,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分离提纯物质的思路、方法和原则。 教学难点 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分离提纯物质的思路。 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物质的分离和混合在教材中应用(以工业制氧气和合金为例)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分离提纯的思路、方法 以海水为例学习分离提纯思路和方法 活动二:物理方法 问题思考: 1. 海水淡化、海水晒盐、除去粗盐中泥沙的方法? 2. 三种物理方法对应的原理是什么? 使学生认识分离和混合在研究物质和物质应用中的作用,理解本节学习内容的意义 让学生明确思路和方法,从混合物性质入手,根据各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方法 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性质不同分 物质的分离提纯 物质分离提纯意义、思路、方法 物质除杂的原则及典例分析 分离提纯的化学方法 分离提纯的物理方法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分布较广,贯穿于整个教材,但知识零散,学生还不能整体认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在初四复习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对常见物质(如自然的水、空气、石油、海水)的物理分离方法有初步认识,通过学生除去粗盐中可溶性物质的学习对化学除杂方法也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思路、方法和原则没有深入的认识。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分离、提纯有了整体的认识。能从混合物的成份分析入手,经过认清性质、明确思路、选择方法步骤,对该问题的解决有较明确的思路。

高中化学_第4节 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镁单质的性质,提高用离子反应分析海水提镁过程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会从氧化还原角度探究镁单质的还原性的方法。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95-99页,划出重要知识,规范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并记熟基础知识。 2.结合课本知识独立思考,规范完成学案(不会的先空着不写),用红色笔做好疑难标记,准备讨论。 【问题导学】 一、海水----元素宝库阅读课本95-97页,画出并记忆以下基础知识: 1.海水中的常量元素有哪些?海水中的微量元素有哪些? 2.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氯碱工业 3.碘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二、镁和海水提镁 1.阅读课本98页,了解海水提镁的流程 2. 金属镁的密度___________,另外,镁合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特性使金属镁成为制造汽车、飞机、火箭的重要材料,从而获得的 _______________美誉。在冶金工业上,金属镁常用做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3、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

4、镁的化学性质 1.海水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是很大的,下列元素不是海水中的常量元素的是() A.氯 B.氟 C.溴 D.锂 2.下列有关镁的性质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在浓硝酸中会产生钝化 B. 与水反应能释放出氢气 D. 镁燃烧产生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学生活动】 一、海水----元素宝库 1、常量元素(>1mg/L):共11种,占99.9% Na、Cl 、 Mg、S、Ca、K、C、Sr、Br、B、F 微量元素(﹤1mg/L):铀、碘、锂等 3、碘元素与人体内的一种激素——甲状腺素合成有关,而甲状腺素对人体的智力发育有影响,因此被称为“聪明的元素”。儿童缺乏得呆小症,成年缺乏得大脖子病 二、镁和海水提镁 1.阅读课本98页,了解海水提镁的流程 2. 金属镁的密度__较小___,另外,镁合金的__强度高__________、_机械性能好________。这些特性使金属镁成为制造汽车、飞机、火箭的重要材料,从而获

初中化学_复习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教学设计】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是一种典型的溶液,以及溶液的组成。 2、利用海水中的溶质和溶剂,以及溶液中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解性、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去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海水淡化的方法;利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理解海水制镁、制碱、纯碱的性质,进而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3、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 4、提升化学观念,如溶液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晒盐”和海水淡化都是在用物理的方法分离混合物,而海水制镁和海水制“碱”是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从而认识到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有两种途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教学重点 1、利用溶液知识重新认识海水中的化学,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注意提升自己的化学观念和化学理念,领悟到对终身学习有益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海水中的溶质和溶剂,以及溶液中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解性、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去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和海水淡化的方法;利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离子之间的反应)理解海水制镁、制碱、纯碱的性质,进而深入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1】 海水中提取镁的原理 海水石灰乳n氢氧化镁盐孽氯化镁通吼镁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知识树11方法提升1

海水中最多 的盐:_ 流程五A 、q f 水腕气 Mg(0H )2 MMgCI 2 绶 Mg 原理: MgCl,+Ca(OH)2=Mg(OH)2 I +CaCl 2 Mg(OH)2+2HCl=MgCI 2+2H 2O MgCl 2i*&Mg+Cl 2 f 【练习一】 (1) 在海水中加入的试剂1可以选用 (填溶质的化学式)操作1应采用的方法是 。该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剂2可以选用 (填溶质的化学式)操作2应采用的方法是 o 加 入试剂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问题探究2】 如何从粗盐中获得精盐? 三、【问题探究3】 1.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解度 曲线 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从 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NaOH Na 2CO 3 过滤 1 方 法 流 程 BaCI 2 _____________ Na 2CO 3 BaCI 2 _____________ , NaOH 过滤 蒸发 蒸发 可溶性的 SO 42- ) (cr Na* _____ 一、化学资源__1 海水中的物质 1 可 燃 冰 卤水(主耍 含N etQl 和 M gS O 4 试剂| 操作] M 巳(OH )2 一♦ 沉淀 I 溶液 I 无水 I I MgCl 』 电解 2.你还能举出利用溶解度曲线图在生活中应用 海底矿物 海水淡化 方 蒸馋法 法 法 膜 法 难溶性的泥沙 的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_《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分析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教材分析 本专题“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以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总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并以此作为载体探究典型非金属元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金属元素——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揭示氧化还原反应和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形成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化学科学的发展的认识,激发起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专题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参观利用海水资源的企业或展示利用海水企业的主要生产流程,让学生认识海水中主要化学物质的提取过程;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认识氯气及由氯气生产的产品的性质和用途;通过氯气、钠的性质的探索实验,让学生在掌握氯气、钠的性质的同时,知道人们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实验法,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认识溴、碘和镁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通过对比掌握氯、溴、碘性质的差异和钠与镁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探究,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浓度的减小的规律。 一、结构特点和内容框架 本专题着眼于氯、溴、碘、钠、镁这几种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同时将两个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穿插其中;

在知识安排上,注重知识和用途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二、内容与课标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标要求本专题内容 1.通过实验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溴、碘的提取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 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 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钠及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 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 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离子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