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设情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为例

巧设情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为例

巧设情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

—碘”为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情境建设就是很好的教学载体。通过情境的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展现更多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情境教学的设置应该是自然的,不是生硬的。那么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合理的设置,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笔者在“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这节课中对于情境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了探究。

一、注重人文素养与化学学科知识结合的情境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教师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后,可以巧用一些情境,在展示学科知识的同时展示教师个人魅力。比如“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这节课的引入就设置了一个小环节。

【展示】一张“无字”的白纸

调平控制系统Bode图如图5,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均为正,该调平控制系统是稳定的。由Simulink仿真可得出控调平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6),调平控制系统能达到稳定状态,但响应较慢,需设计模糊PID控制器。

【讲述】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学好化学的秘籍,XX同学,请你给大家打开读一下。

【操作】教师帮忙向白纸上喷一种液体(出现字迹)。

【展示】读“爱化学、爱霞姐”

通过改进后的使用,解决了原电缆托辊支架存在的上述问题。更换任一托辊,无需拆卸电缆托辊支架,实现了任一托辊可以单独更换。在更换任一水平托辊时,只需拆卸电动铲运机后尾架两侧边板水平托

辊固定卡块,然后将水平托辊从卡槽上取出,再更换安装新水平托辊,简化了水平托辊拆卸工序。在更换任一垂直托辊时,只需拆卸该垂直托辊上、下固定卡块,取出垂直托辊,再进行更换安装。

(1) 因建筑物本身对信号的屏蔽和吸收作用,导致无线电波较大的传输衰耗,从而产生移动通信信号的弱场强区和盲区。通过室内覆盖系统,实现室内信号的准确覆盖。

【讲述】刚刚这一瓶神奇的液体是什么呢?那么它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这个液体是碘酒,亦称碘酊,写在纸上的是无色的米汤。

课前事先用淀粉写了“爱化学、爱霞姐”这几个字,当碘酒喷上去的时候,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像看魔术一样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课题的引入利用了碘的显色反应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后续探究碘性质的欲望,同时也为学习碘的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如果在没有任何情境之下过多的强调甚至要求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会显得很唐突。但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多花点心思,让学生自然喜欢上化学课堂、喜欢上化学老师,课堂就是成功的。这种渗透人文素养的教学,强调了师生关系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拉近了师生关系。这节课的情境创设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都还记得碘这节课。

二、培养学生自学化学情境素材的能力

教学中化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受课时、教学条件的各种限制,教师在课堂内能传授的知识容量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信息的搜集,在信息搜集中建立化学学习的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讲述】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碘的面纱,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含碘物质呢?碘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碘的知识,展开小组汇报。

在课前,教师就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小组对有关碘的知识进行搜集。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搜集了很多跟碘有关的知识,课外小组成员之间会经常交流搜集到的信息,从而进行整合。有个小组准备了专题,从碘的自然分布以及生活中碘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了解。组员们表示以前只知道加碘盐,但是具体加的什么根本就不清楚,但是这次他们不仅调查了加碘盐的成分,也弄清楚了不同地区对加碘盐的用量需求,以及很多跟碘摄入有关的生理特征,让他们对碘这个元素充满了好奇。学生的这种课前组织调查学习的情况,其实也是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通过调查的很多信息,小组内自建学习的情境,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方法。教师更应该将课堂放手,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在调查之中他们学会了调查学习的基本方法,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高中研究性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重视实验教学的情境教育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化学实验的创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且有效。如何利用好化学实验达到创设情境教育的目的,也是值得研究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着化学的影子,将实验和生活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中一些能利用起来的实验,教师一定要抓住结合点,创设合适的实验情境。

【指纹实验】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条,一个同学用手指在纸上用力摁几个手印,另一个同学先用手指在鼻翼两端蹭一下,再在纸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铁头大哥名叫张乾,乃油铺坤二少爷的兄长,曾上武当习武三年,好行侠义,扶危济困,交结英雄,专与官府作对。满州事变后,组织义勇军袭击日寇,被关东军通缉,便潜回鄂东老家,带着一帮穷兄弟聚于闹春楼,以推花车送货为掩护,以图东山再起。百里香深知铁头大哥的为人,便问其故。琵琶仙说:“田五哥,您也不是外人,我就把实话告诉您吧!”

2.分别将两只白纸条迅速放入有碘的试管中,迅速盖上塞子。加热观察现象。

(4)依托既有维修企业服务升级。针对实施I/M制度,多地依托既有维修企业进行技术与设备升级,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与技术培训,使得企业投入成本大幅度缩减,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企业积极性,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广州实施I/M制度以来,共95.9万辆排气超标车辆得到有效维修治理。

3.观察一段时间后将白纸条取出,用淀粉刷子刷一下。

生物降解反应机理:消除污染羽中电子受体及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限制,使得微生物进入正常或活跃的状态,促进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好氧或厌氧生物降解[20].狄军贞[21]以生物麦饭石为载体,在其上固定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ting bacteria,SRB)污泥,以其作为PRB 活性填料,并且添加Fe0组成生物-非生物协同去污的新型PRB井下原位修复系统,对煤矿酸性废水(主要污染物有展开连续动态、变负荷的模拟修复研究,结果表明:Fe0-SRB-麦饭石-PRB系统处理煤矿酸性废水不仅可以实现多种污染物的同步去除,还能实现在无外加碳源的情况下井下原位长效修复.

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

【问题】请解释一下为何二人的指纹有浅深?

这个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动手一个趣味实验,学生能了解到碘的色、态、溶解性、易升华以及显色反应的性质。这个情境的设置是这节课的精彩环节,学生对实验中自己的指纹呈现的不同现象非常感兴趣,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借这个情境,教师同时可以进行学科职业生涯教育。比如由这个实验联系到指纹鉴定技术,利用化学知识可以进行很多相关的检测工作,比如犯罪痕迹鉴定、农药成分鉴定、化妆品检验等职业。在这节课以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一下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实践证明,学生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化学学科可以从事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解法1:设u=,v=,则u2+v2=1且u≥0,v≥0,该曲线方程为四分之一圆,于是问题转化为:y为何值时,直线u+v=y与该四分之一圆有交点。由图1容易得到,y的取值范围为,即为所求函数值域。

四、数据信息情境教学直观呈现

数据是非常直观的教学资料,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对于工业提碘用的原料是海带而不是直接从海水中提取这个知识点,如果只是教师告知学生,显然很没有说服力也很生硬。笔者结合实情在这个环节上就设置了数据信息的情景。

【讲述】海洋中碘总储量共有930亿吨左右。比陆地储量多得多,那么能否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碘呢?

【PPT】提供有关数据,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

表1 部分元素在海水中的总量和含量

元素钠氯铀镁锂金碘溴————总量45亿吨1800亿吨2500亿吨500万吨800亿吨95万吨含量(g/L)10.77 1.935 0.000003 1.290 0.00017 0.000004 0.00006 0.067

表2 碘元素在不同物质中的含量

6×10-6%1%海水干海带

【讲解】海带中的碘含量是海水中的10万倍,海带、海藻这些海洋植物有特殊的生物富集功能。

首先引导学生们对海水中部分元素的总量和含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碘元素的总量其实非常高,但是单位体积的海水中含碘量很低,所以如果直接从海水中提取显然是不可行的。再通过对比表2进行分析可知,干海带中碘的含量非常高,从而引出生物富集的概念,顺理推出工业上从海带中提取碘更方便。通过数据情境的设置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悟海洋资源的丰富,同时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素养。

五、巧用哲学思想的情境化教育

在化学学习中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挖掘这些哲学思想,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自然世界,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水平。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五个维度之一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在关于碘离子氧化剂的选择上就进行了很好的演绎。

【探究】如何实现碘的三种形式之间转化?

操作1:向浸泡液中先加淀粉再逐渐滴加氯水,边加边振荡。

操作2:操作1后继续加入维C溶液。

1.3.3 耕地土壤养分指标区域趋势特征及分级指标利用Arc GIS 10.2中的地统计学分析模块Geostatistical Analyst中的Trend analysis分析各土壤养分指标的趋势特征。X轴表示正东方向,Y轴表示正北方向,Z轴表示个点的实测值大小,将Rotation Angles中的Location角度旋转至30°或3D Graph的Horizontal角度旋转至120°后可清楚地分析养分空间趋势。每个方向可用一个多项式来拟合,如拟合曲线为直线,说明没有趋势效应;若为确定的曲线,则存在某种趋势效应[10]。

操作3:向浸泡液中先加淀粉再逐滴加双氧水,边加边振荡。

【讨论】同学们留意一下为什么氯水加至过量时没有蓝色,而双氧水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这两种氧化剂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氯水过

量时没有蓝色出现呢?

【问题讨论】工业上从海带中提取碘,采用何种氧化剂较为合适?

【追问】既然使用双氧水作为氧化剂不存在进一步将单质碘氧化为碘酸根离子,为什么工业上不是选择不受量控制的双氧水呢,而是选用氯水呢?

【PPT】呈现有关物质工业品价格数据

因为要照顾病号,陈建伟再也没来车间上过班。肥料厂的效益每况愈下,编织袋厂都快没活干了。闲着没事干的女人,喜欢聚堆嚼舌根子。李萍和陈建伟的关系,往往成了她们的下酒菜。还传的有鼻子有眼,不仅仅是留两个包子的问题了。更有甚者,说陈建伟老婆就是因为他俩的事气病的。嘴长在人身上,你永远管不了。李萍已经习以为常,反倒气不起来了,因为她的心思不在这里,她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都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从要登记何东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就准备这么过下去了?朝九晚五,结婚生子,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这么过的……这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氯水双氧水1600元/吨1.4万元/吨

关于碘的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氯水做氧化剂时一旦量多,碘会被继续氧化到更高价态,需要降低价态时可以选择还原性的维C溶液。这个情境中渗透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万物是变化的,转化是相互的,在变化过程中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在化学这种自然学科的研究中需要学生们秉承严谨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的具备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在选择双氧水氧化剂实验时,学生们发现氧化产物却不受试剂用量的影响,这体现了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哲学思想,由于物质本质的结构不同导致性质上的差异性。但通过数据的呈现,学生们发现氯水的价格远远低于双氧水,因此就容易

接受工业为什么选择氯水做氧化剂的原因了。这个情境的设置其实是教导学生们考虑问题要注意全面性,认识事物更应该是多角度的,能平衡事物的利弊才是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不难发现情境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润物细无声的,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生活或者学习的直接关联性更紧密。其实在化学学科中教师可以利用很多情境素材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巧妙利用这些资源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化学

“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案例1——“氧化还原反应”(必修)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氧化还原现象。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过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3)通过设计汽车尾气综合治理方案的活动,感受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初步形成绿色应用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食品脱氧剂作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2)通过对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汽车尾气绿色化处理方案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 三、教学流程 1.宏观现象 【学习任务1】实验探究食品脱氧剂的作用。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还是定量水平)。

学习任务1教学流程图 2.微观本质 【学习任务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2教学流程图 【学习任务3】建立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模型。 【评价任务3】诊断并发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学习任务3教学流程图

巧设情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为例

巧设情境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以“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 —碘”为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高中的化学学习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情境建设就是很好的教学载体。通过情境的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展现更多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情境教学的设置应该是自然的,不是生硬的。那么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合理的设置,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笔者在“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这节课中对于情境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了探究。 一、注重人文素养与化学学科知识结合的情境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教师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以后,可以巧用一些情境,在展示学科知识的同时展示教师个人魅力。比如“从海洋中提取的元素——碘”这节课的引入就设置了一个小环节。 【展示】一张“无字”的白纸 调平控制系统Bode图如图5,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均为正,该调平控制系统是稳定的。由Simulink仿真可得出控调平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6),调平控制系统能达到稳定状态,但响应较慢,需设计模糊PID控制器。 【讲述】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学好化学的秘籍,XX同学,请你给大家打开读一下。 【操作】教师帮忙向白纸上喷一种液体(出现字迹)。 【展示】读“爱化学、爱霞姐” 通过改进后的使用,解决了原电缆托辊支架存在的上述问题。更换任一托辊,无需拆卸电缆托辊支架,实现了任一托辊可以单独更换。在更换任一水平托辊时,只需拆卸电动铲运机后尾架两侧边板水平托

高中化学: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例

“境脉链接,模型建构”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以“硫和二氧化硫”教学为例* 一、内容解读 1.课标要求 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硫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硫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 2.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硫和二氧化硫。在这之前,教材已经安排学习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概念与理论知识以及金属单质与典型化合物的性质。为了加强理论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教材在编写时从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入手,从化学变化的视角考虑硫单质能否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发生反应。之后,根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预测二氧化硫的性质,通过化学实验研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材中资料卡片“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引导学生从正面认识二氧化硫的价值,从而能够辩证看待二氧化硫。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认识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从知识层面来看,已经学习了酸雨的定义与危害;分类法、实验探究法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等基本理论;钠、铁、氯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从能力层面来看,学生整体能力较强、素养较高;知道从价态、类别角度认识无机物的性质;从心理层面上看,高一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好奇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2.潜在困难 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实验思维不够严谨;尚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硫的原子结构,推断硫元素可能的化学性质并进行证实,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 *改编自:王星乔.“境脉链接,模型建构”促进核心素养落地[J].教学月刊(教学参考),2019(7-8):68-72.

解读5.1 必修课程——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化学解读(1)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课程的内容。 2017年版2003年实验版变化 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 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 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 分。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 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 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 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 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 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没有划分模 块,由2003年实验版的化学1、化 学2的6个主题变为了5个主题, 重新整合了部分主题的内容,旨在 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 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 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 有一定的发展。

高一化学《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点归纳——典例解析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主要方法; 2、掌握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3、认识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预防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海水的淡化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区越来越多||,水荒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制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海水淡化已成为获得淡水资源重要的途径||。 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水农业等||。 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重点||。 要点诠释: 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有: (1)蒸馏法:把海水烧到沸腾||,水蒸发为蒸汽||,盐留在锅底||,蒸汽冷凝为蒸馏水||,即是淡水||。这种古老的海水淡化方法||,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大量锅垢||,很难大量生产淡水||。现代多级闪急蒸馏淡化使古老的蒸馏法焕发了青春||。水在常规气压下||,加热到100℃才沸腾成为蒸汽||。如果使适当加温的海水进入真空或接近真空的蒸馏室||,便会在瞬间急速蒸发为蒸汽||。利用这一原理||,做成多级闪急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此种淡化装置可以造得比较大||,真空蒸发室可以造得比较多||,连接起来||,成为大型海水淡化工厂||。这种淡化工厂||,可以与热电厂建在一起||,利用热电厂的余热加热海水||。水电联产||,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现行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多采用此法||。如果太阳能蒸发淡化法能够投入实用||,古老的蒸馏淡化技术又会上一个节能的新台阶||。 海水蒸馏原理示意图 (2)电渗析法:使用一种特别制造的薄膜来实现||。在电力作用下||,海水中盐类的阳离子穿过阳膜跑向阴极方向||,不能穿过阴膜而留下来;阴离子穿过阴膜跑向阳极方向||,不能穿过阳膜而留下来||。这样||,盐类离子被交换走的管道中的海水就成了淡水||,而盐类离子留下来的管道里的海水就成了被浓缩了的卤水||。 (3)反渗透法:使用的薄膜叫“半透膜”||,半透膜的性能是只让淡水通过||,不让盐分通过||。如果不施加压力||,用这种膜隔开咸水和淡水||,淡水就自动地往咸水那边渗透||。我们通过高压泵||,对海水施加压力||,海水中的淡水就透过膜到淡水那边去了||,因此叫做反渗透||。 (4)冷冻法:即冷冻海水使之结冰||,在液态淡水变成固态冰的同时盐被分离出去||。这种方法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需要消耗许多能源||,但得到的淡水味道却不佳||,难以使用||。 此外||,离子交换法、太阳能法、压气蒸馏法、流通电容吸附法、露点蒸发法等也是正在发展中的海水淡化技术||。 要点二、从海水中提取溴 在海水中||,溴总是以溴化镁和溴化钠的形式存在||。提取溴的方法常用空气吹出法||,即首先浓缩海水||,使溴盐富集;加酸使海水酸化(调节化学平衡||,防止氯的各价酸生成)||,通入氯气||,溴离子被氧化成单质溴;使溴蒸汽和SO2、水蒸汽反应产生HBr;再把HBr用氯气氧化得到Br2||。主要反应方程式如下:Cl2 + 2Br-=Br2 + 2Cl- Br2 + SO2 + 2H2O=2HBr + H2SO4 2HBr + Cl2=2HCl+ Br2 要点三、从海水中提取碘 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碘||,利用晒盐后的卤水也可制取碘||,所采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淀粉吸附法、硝酸银或硫酸铜沉淀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等||。某些海藻具有吸附碘的能力||,如干海带中碘的含量一般为0.3%~0.5%||,比海水中碘的浓度高10万倍||。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流程如下: 涉及到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 要点四、从海水中提取镁 镁在海水中的含量仅次于氯和钠||,总储量约为1.8×1015吨||,主要以氯化镁和硫酸镁的形式存在||。从海水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教学为例

基于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教 学为例 摘要: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落实新课标的重要实践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情境,够引发学 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主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通过问题情境素材,结合高中化学 学科的特点,选取生产生活中的真实素材,将问题情境融入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中,以问题的形式将课堂上要学到的知识合理地融入情境,让教学围绕问题情境 展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深度学习;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深度学习理论注重获得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关键能力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的 目标培养,这与化学核心素养目标相契合[1]。另外,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核心素 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改的基本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要转变 教学观念,把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 从课堂的领导者变成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需要学生付出努 力才能完成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希望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的心理困境中,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其学习动力。 本文是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真实问题情境创设方式,结合对“化学 反应的调控”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进行教学设计流程和构建策略。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情境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的调控”在生产生活中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为例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为例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培养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聚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在化学学习环节的自觉性,以便于学 生能够形成化学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探究 引言: 实验教学模式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当中经常选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能够 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学习和观察、检测,实验教学模式也能 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化学知识内容进行理解,集中课堂注意力。 一、借助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探究素养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使用实验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加高效、高质 量的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力的培养 和提升锻炼才是高中学生应当聚焦的关注点所在,实验教学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 更加直观的了解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内部反应环节出现的不同现象,提升学生的学 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高考对于学生考核的重点方向 之一。教师通过实验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并 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直观深入的对化学知识进行探究性的 学习和创新性的思考。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师就可以通过使用 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人体中的基础的有机化学物质进行学习,在开展课 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疑问和假设,人体中最基本的有 机化合物有哪些,这些有机物又有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培养学 生的目标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能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此外,在开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张孟敏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22年第03期 初中化学主要是以模块、单元或专题(主题)的形式展现的。“单元设计既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也是课时开发的背景条件。”传统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以课时教学设计为主,单元教学设计往往被忽略。这就严重割断了课时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 一、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核心素养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知识,生动反映了学科的内在本质和思想。”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接受化学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与品格。 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正如王磊教授在讲座上所说,化学要“以主题为单元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使认识结果、认知途径和素养能力并重”。可当下化学一线教学中常常忽略单元教学设计这一重要环节,这显示出对它进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有利于整合化学教学资源,有利于合理安排化学课程时间,有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体系,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实验式、体验式教学。当然,单元教学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初中化学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不能仅仅用课时来进行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要以单元整体性作为首要原则,把核心素养整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上面。学生在整体单元设计中,需要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与能力系统,实现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2)循序渐进原则。初中化学学科单元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人认知事物是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过程。初中化学的学习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阶梯性过程。如由大家熟知的空气到氧气到制取氧气,整个单元教学设计要从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内容入手。学生如果一上来就遇到一个个拦路虎,就会丧失继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科学史话”栏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科学史话”栏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周慧智 来源:《中学化学》2021年第11期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已在各地推广使用。教材共设置了“课堂实验”“方法导引”“科学史话”等14个主要栏目,栏目设置特色彰显,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栏目有序分布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挖掘、理解和运用教材特点,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科学史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化学学科文化的传承,“科学史话”栏目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必修教材中的“科学史话”内容及价值1.新课标对“科学史”的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首先整体上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在相关主题中以“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业要求”三个角度具体化提出了学生在“科学史”上的要求。例如必修内容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中,学习活动建议“查阅化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有关资料”,学业要求中提出教学目标:学生“能列举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事件,说明其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能说出其中的创新点”,情境素材建议“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电离理论的建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这些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或学业要求上的内容都是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史,并以化学的视角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科学史话”的价值 (1)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教材中有电离理论、氧化还原理论的建立过程、元素周期律(表)的发现与发展史、苯分子的结构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等,这些科学史素材充分展现了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化学规律的形成与发展,在课堂教学时,合理将这些“科学史话”穿插在化学学习中,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相关化学知识的发展线索,又能加深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且还渗透了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氯气的发现、元素周期表的创建等科学史素材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惧权威敢于质疑、崇尚真理的科学追求;克服困难勇于付出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思维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感人的科学史,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态度,对发展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将会起到催化剂的效果。 (3)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研究价值与应用 关于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尿素的人工合成、工业合成氨等科学史充分展现了化学学科为人类做出的突出贡献,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揭示了“化学——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内涵。将这些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学科对人类进步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感受化学学科的自然魅力,真正认识化学学科的研究价值与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习的自信,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的“科学史话”是最好的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素材。爱国正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当今的化学教育应担负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科学史融合到化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构建国际理解的科学史坐标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渗透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史话”的应用策略 1.通过以“科学史话”为线索的教学,构建新化学知识形成和发展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某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化学知识,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由于抽象化色彩偏重,直接讲述概念,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则是囫囵吞枣式的死记硬背模式,难以顺利构建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才能真正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科学史上,一种化学理论的建立总是多位科学家一层层不

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之“逆向设计四线贯穿法”

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之“逆向设计四线贯穿法” 作者:*** 来源:《教育界·A》2021年第03期

【摘要】文章指出了以素养为本的“逆向设计四线贯穿法”的教学设计思路,即纵向以课堂情境导入、重点学习、难点突破、建模提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横向以情境线、活动线、知识能力线和素养线为四条主线,把课堂的四个环节用四条线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逆向设计;四线贯穿法;素养;情境;学习活动

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抓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为抓手,精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在新课标、新高考的大背景下,以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设计呢?下面介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逆向设计四线贯穿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厘清情境、学习活动、知识能力、素养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活动有序,紧凑高效。 一、何谓“四线贯穿法” 一般情况下,可将一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情境导入、激趣创疑;相机诱导、重点学习;合作探究、难点突破;拓展体验、建模提升。所谓“四线贯穿”指的是用情境线、学习活动线、知识能力线、素养线四条线贯穿于每个环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由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或深入思考,充分调用知识储备,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实践、交流、思考,在原有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悟出新技巧,在合作探究的体验中增长见识,逐步提高能力,形成素养。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例,呈现“四线贯穿法”教学设计(见图1)。 二、如何“逆向设计” 怎样运用“四线贯穿法”设计一节课呢?为了达成各环节的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在每个环节中采取“逆向设计”的方法,概括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确立学科素养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本节课需要培养、强化的学科素养。 第二步: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授课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需达成的学业质量目标。 第三步:以学定教。认真分析学情,在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储备及心理特点的前提下,为达成核心素养目标和学业质量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第四步:激趣创疑。为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挑选和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修3化学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课为例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选修3化学模型制 作实践活动课为例 摘要:基于STEM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以化学模型手工制作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通过模型制作实践活动,建构学生的模型结构观。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实践性、体验性、情境性原则,本节课以知识线、活动线、素养线三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模型制作;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理念 STEM项目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整合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设计与实践问题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与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相符合。STEM教育基于真实教育情境出发,在处理实际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灵活地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学科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基础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调动各个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设计 2.1 STEM项目学习目标

2.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晶胞结构模型制作及模型分析应用【教学难点】分子结构、晶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及辨识2.3教学流程 STEM项目教学流程图 2.4教学过程

环节一:模型设计,准备阶段 【创设情景】课前以一个分析晶胞中微粒配位数和判断配位多面体外形的问题为情景,诱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难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呢? 【学生活动】如果结合实物模型分析,可能会更直观,对微粒的堆积情况会更加清晰。 【教师活动】今天这节课,大家就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出常见的分子结构模型和晶胞结构模型,直观地感受微观结构和晶胞微粒堆积方式。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了解性能,综合比较,选择合适的模型制作材料。 【学生分组】将学生根据任务需要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次对应任务1—7,分配好任务。 【准备阶段】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讨论设计模型制作方案,组员明确分工,准备好所需的各种材料。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的设计方案,指导完善制作方案,课件展示相关分子结构、晶胞结构示意图。 环节二:模型制作,探究阶段 【任务布置】为了达到对近期学生学习过的一些典型分子结构、晶胞结构复习巩固、深入理解的目的,根据教学实际,分解任务,分组完成。 【任务1】制作P4、S8、B12、SF6的分子结构模型。 【任务2】制作C60分子结构模型、石墨局部结构模型,制作金刚石的局部结构模型、金刚石的晶胞结构模型。 【任务3】制作二氧化硅的局部结构模型、二氧化硅的晶胞结构模型,制作干冰晶胞结构模型、简单立方、体心立方晶胞结构模型。 【任务4】制作金属Cu面心立方晶胞结构模型、Mg六棱柱单元结构模型、Mg晶胞结构模型。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以“海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情境—任务”案例研究———以“海水的综合利用”一节为例 作者:田琪刘江田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9年第3期 一、设计思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主题式“情境—任 务”的形式,将化学知识逻辑、学生认知发展、真实情境与问题、任务与活动、表现与评价5 个方面交织和融合,使得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再建构与创造。其中,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是学 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 成的主要路径。作为路径的学科活动,必须体现实践性、思维性、自主性、教育性和学科性五大 特性。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在真实情境下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 形成“变化观念”“平衡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具体 如图1 所示。 “海水的综合利用”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以海水中物质的提取和 转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新课标要求选择和整合教材内容,以海水的综合利用为素材, 在真实情境任务中培养和评价化学学科素养,打通从知识技能到能力素养的“教、学、评”一体 化通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 所示。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学科问题融入生活实际。 【情境】展示盐水动力车———几滴盐水就能激活电池,产生动力,引发学生联想到海水电 池的开发和利用。 (设计意图:以盐水动力车的真实情境引入,联想到海水电池,再到对海水成分的微观探究,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化,从微观上探析海 水的组成,引导学生从宏微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温故知新,感知物质转化中的元素观。 【情境】从元素守恒的视角探析粗盐精制的实质,利用流程图作化学思维导图,呈现物质转 化的思路和结构化知识。 【任务】归纳粗盐精制中物质转化的规律。 (1)宏观辨识图3 中各步转化的过程。 (2)微观探析图3 中各步转化的物质组成。

情境引线,打造“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

情境引线,打造“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作者:*** 来源:《化学教与学》2020年第03期

摘要:以“溶液专题复习”为例,介绍情境素材及其融合学习内容的设计路径:分析内容寻找联结点、基于内容联结点设计实验情境、基于实验情境巧设问题串联覆盖学习内容、善用追问补齐遗漏内容。 关键词:情境设计;核心素养;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03-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0.03.008 一、问题提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的起点。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真实、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2]。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寻找一个情境素材把看似杂而乱的知识、方法、观念串联起来,既真实,又贴合学情?接下来,就以《溶液专题复习》为例谈谈情境素材设计的路径。

二、情境素材设计路径的举例说明 1.分析内容寻找联结点 《溶液》是鲁教版教材五四制九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溶液部分的概念多。在溶液组成和物质溶解性方面,既有定性的,如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又有定量的,如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等;在方法方面,如定性与定量、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数形结合、观察、推理、对比、建模等;在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溶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溶液是一类既普遍存在又具有重要用途且人类根本离不开的分散系。分析这些内容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涉及能量变化,溶解速率、溶解限量(物质的溶解性)等都受温度影响(如图1),所以我们可以以温度为切入点设计与溶液有关的实验,以此连接溶解速率、溶解性、溶解度的复习。此外,实验情境既要真实、有意思、又要学生熟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基于内容联结点设计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密度时,曾学习:鸡蛋在纯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在这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密度实验中,有学生熟悉的氯化钠溶液。如果将鸡蛋换成千禧果,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若引入加热操作,既加快实验速率,又可串联复习溶解速率,溶解性、溶解度等相关概念。同时,为了呈现清晰的下沉、上浮现象,食盐水的浓度要尽量浓。为融人溶质的质量分数、建立数学模型等知识、方法的复习,可将盐水进行定量配制。基于这些考虑,就可以形成最终的实验情境设计(如图2):取一个千禧果小柿子放到250mL的烧杯中,加入160mL蒸馏水。观察现象。用电子秤称量409食盐加入该烧杯中。使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 3.基于实验情境巧设问题,融合学习内容 在该实验情境中,除了能借助温度变化融合复习溶解速率、影响物质溶解性及溶解度的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内容外,还可以借助巧设问题,串联复习其它内容。 在实验情境中,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这是一个渗透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的好素材。此处可设计问题:“我想通过这个实验获得结论:搅拌能加快这个实验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你觉得合理吗?”。学生会找寻这个实验的漏洞,一方面复习影响氯化钠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另一方面明晰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的应用视角。 为了能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融入实验情境中,对实验中的氯化钠溶液进行了定量配制(40g食盐,160mL蒸馏水)。既然是定量实验,那就可以融合溶解度的复习。借此情境素材,可设计较为开放的问题:“某同学想依据实验数据算出200C时的溶解度,你的想法呢?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既涉及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温度的关系,又串联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鉴别方法及相互转化,同时为溶解度曲线、数形结合法的引出做铺

从海水中提取碘——教学设计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长安一中贾英子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除了需要学生知道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基本原理外,还要在了解溴和碘的提取过程外,知道一些基本的物质提取的方法。在本节中出现了一些如过滤、萃取、蒸馏等化学中重要的分离操作,这些分离操作在高二的会考以及高三的高考中都常有出现,使高中化学实验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萃取和蒸馏对于高一学生普遍讲解过于简单单一,对于萃取剂的选择、蒸馏环境的选择等知识点也讲解过少,学生掌握较差。针对这一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方式及原理,一条是高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分离的方式及原理。 2、学生分析 (1)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市重点中学理科班的学生,学生整体思维较为活跃,化学基本功较好;而授课者本人为本班的班主任,和学生在情感上较为近亲,所以造就了师生讨论为主、课堂气氛活跃、相互配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合开展学生讨论、师生讨论,比较适合问题呈现、问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在《氯水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时,也采用了问题讨论的方式,学生上课回应积极,课堂效果较好。鉴于此,故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再次使用了问题讨论的教学方式。 (2)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为氯气的性质、简单的氧化还原的概念。在介绍了溴碘在海水中的存在状态后,学生基本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原理,简单推知溴碘单质可以用氧化剂氧化以得到单质。但是学生不易思考,此时得到的单质状态,纯不纯?如何进一步得到单质的纯净物?这里是需要引发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重要问题。 其次,萃取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的化学操作。属于学生“难知”的一部分内容。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机械地告之学生“萃取”操作、萃取剂的选择,对于细节处理相对粗糙,使得学生未能完全理解工业萃取的重要性、以及萃取对于得到纯净单质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萃取的原理以及萃取剂的选择原理,为后继的教学留下一些隐患。如何自然地突破这一学生“想知”“难知”的教学点,并让学生理解萃取操作,使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这其中,萃取剂的选择是学生易“错知”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合理解决“乙醇”问题也是要思考的。 再次,针对本班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学业水平,教学设计力求相应地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在年级测试中化学平均分远高于其他班级),将萃取质与萃取剂的分离、

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
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 情境生活化 ——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周云蓉 摘 要:将知识转化为问题情景,这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性 学习强调使学习者建立丰富的、复杂的、具有高度联系性的记忆表征,从而能够自主地在自己 已有的背景下学习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解答。因此,着力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设计能对学生 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就成为积极有效的教学行为了。本文通过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的 论述,指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也阐述了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方法 原则 素质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和教材之间的关 系,明确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中肯的。而其中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 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 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 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 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化学命题 〔案例一〕工业生产应用题。如:某化工厂按如下步骤进行生产:〔1〕以煤为燃料,煅烧石灰 石;〔2〕用饱和的 Na2CO3 溶液吸收第〔1〕步中产生的 CO2 生成 NaHCO3;〔3〕使第〔1〕步中得 到的 CaO 与 H2O 反应;〔4〕再使澄清的石灰水跟 Na2CO3 溶液反应。根据上述步骤可知,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有[ ]A.该厂的原料是煤和石灰石 B.该厂最终的产物是烧碱和碳酸氢钠 C.该厂排 放的废气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可以引导学生从该厂生产过程涉与的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来分 析:由煤作燃料,会产生 SO2、CO、烟尘等污染物,因而 C 是错误的。由〔1〕、〔2〕两个步骤 可知,该厂的原料是煤、石灰石和碳酸钠,否则不可能制得 NaHCO3,故 A 也是错误的。高温加 热石灰石的反应方程式是 CaCO3 = CaO+CO2↑,它是分解反应,CaO 和 H2O 的反应是化合反 应,反应方程式是 CaO+H2O=Ca〔OH〕2。消石灰与 Na2CO3 的反应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是复分解反应。上述四个过程没有出现置换反应,故 D 也是错误的。由〔2〕可知产物是 NaHCO3,
.

初中化学_11-3化学与农业生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3 化学与农业生产》教案

11-3 化学与农业生产—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喜欢对科学信息作批判思考、质疑或评价。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探究欲强,并且有热情,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他们会对工业、农业、环境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与人辩论。同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生物课的学习已不同程度地了解了一些化肥、农药的知识,但不够系统,且认识不到化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节教学的起点应定位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化肥和农药入手,使学生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农药的分类、名称、性能与作用,认识化学在化肥农药研制、生产和使用中的作用。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通过调查、实验、辩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鉴别常见的化肥,体验化肥和农药对农作物有利的一面和对环境不利的一面,真正地关心农业和环境。另外,通过鉴别氮肥和探究氮肥的“跑肥”现象学

习铵根离子的检验。让学生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本节教材内容与生物学联系紧密,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及缺乏这些元素时植物的生长缺陷都是生物课上学过的内容。在综合化学和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再从化学视角分析,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 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化肥的性质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1-3 化学与农业生产——效果分析 老师出示了《11-3 化学与农业生产》青岛市公开课。老师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借助电子书包多媒体技术、ipad硬件设施,展示了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课堂通过视频引入,巧妙地借助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研究创设了学生的“海水稻试验田”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引导学生在已有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从化学视角思考身边的问题,通过采集图片信息、运用比较分类法、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来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认识物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分析物质,从利与弊两方面来评价物质,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物质观。课堂最大的亮点还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在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使用、在自我反思评价上都进行了较好的示范,听课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 孙志学老师结合研讨内容做了精彩点评。对于这节公开课,孙老师认为至少有4个优点值得大家学习:1.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变革。整节课突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特点,用生动的课堂给

2023年高考化学(湖南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

2023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湖南卷) 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命题《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准则,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双新”改革理念,有利“双减”政策落地。与去年相比,保持试卷结构、题型题量以及考试难度的相对稳定。试题命题重点从铸魂育人、落实改革和保稳定方面开展。全卷设计合理,将学科内容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将素养立意和育人导向有机融合,知识覆盖面广,化学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重视知识的应用。 一、注重引领,突出立德树人 命题从试题立意、素材选择,均体现与时俱进,挖掘社会转型亮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较好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让考生感受化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化学试题的立德树人作用。 例如:第1题考查青铜器“四羊方尊”、竹木简牍、蔡伦造纸、铜官窑彩瓷等化学与传统文化;第14题以高效电催化氧化NH3合成N2H4的反应机理为情景,考查物质结构知识综合运用。 二、回归教材,加强考教衔接 化学命题进一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强调对基础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运用,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减少机械刷题;进一步加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考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优化试卷结构、丰富呈现方式、改变设问角度,创新考查方式方法,引导中学教与学减少死记硬背,强调知识融会贯通和能力复合运用,体现考查的综合性。试题对典型化合物的性质、基本反应类型、物质结构基础理论、物质基本转化规律、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方法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能有效地鉴别学生对学科基础的掌握程度,以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教学,实现考教衔接。 例如:第2题考查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化学用语,涉及共价型分子结构式、电子式、电子排布式、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第3题考查常见玻璃仪器的应用,蒸馏与分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