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秦皇岛是海港区海阳镇中学高秋华教学(习)设想: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其内容是与正值花季的女儿进行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全文以朴实的语言向女儿昭示了爱情的真谛。教读本文,首先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本文的真谛,了解人类纯真的感情----“爱情”;第二,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爱情教育,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爱情”;第三,积累有关名家对爱情的论述的名言与诗句,以期提高学生的古文化积淀。

教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搜集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②积累名家关于“爱情”的名言与警句

过程与方法:

①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本文运用故事巧妙阐述文章真谛的构思

②重点语言文字的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习)重点、难点:

借鉴他人的生活智慧,思考与品味爱情的真谛。

教学(习)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前预习与指导:

①扫除学习障碍,初识文本把握文本内涵(主题).

②查找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常识

③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搜集有关爱情的相关名言与诗句.如《孔雀东南飞》、《梁祝》、《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神雕侠侣》、《红楼梦》、苏轼《江城子》、白居易《长恨歌》、《诗经·周

南》等等

教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整体把握

1、组织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无论何时,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何为爱情?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或许能够了解爱情的真谛。

2、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①内容初探

本文作者为回答14岁女儿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而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以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对爱情是什么进行阐述,给女儿以深刻的启示。﹙设计意图:旨在对预习情况进行了解,扫除理解的障碍﹚

3、整体把握:

1)学生诵读全文,结合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提出存疑之处。

教师预设:

①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类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

到哪三种信息?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②通过故事的叙述,你能用课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来阐述什么是“爱情”?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探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与明确:

教师预设:①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三种信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与默契,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这三者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②展示多媒体信息:故事中有“爱情”寓意的句子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

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Page 44)

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Page 47)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研讨文本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引导,进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整体把握文本﹚

二、语言品析

1、教师示范、预设如下: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理解指导:此句包含人生哲理,可以多角度理解。而就本文而言,在于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创造幸福。

2、学生自己提出值得欣赏与品味的语句畅谈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环境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培养学生语言品析能力﹚

三、延展与拓宽

1、名人眼中的爱情

①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信息

②教师预设如下:(投影)

爱情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惟有那因为爱而变得思想明澈双手矫健的人才算爱情。-----车尔尼雪夫斯基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苏霍姆林斯基

③学生朗读理解名言

2、我眼中的“爱情”

①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爱情故事(概述其内容,简要评价)

②教师因势利导,出示投影如下:

我眼中的“爱情”:

梁山伯祝英台化蝶的凄美哀怨

Jack 与Rose My heart will go on

杨过与小龙女历尽艰辛获取的侠侣之情

宝玉和黛玉“离经叛道”叛逆的“爱”

(以上图片均已进行超级链接) ④ 师生互动明确爱情的内含:

“爱情”是 忠诚、心灵的追念、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

3、古诗文句积累:

①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名句

②教师预设投影如下:

“爱情”名句积累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

?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长恨歌》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生活链接之真情告白:

假如:你现在面临“青春期朦胧的爱意”这个早到的课题,你会怎么做?是告诉父母,是讲给朋友,还是深埋心底。你用怎样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讲一讲,议一议,看看怎样是最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请以“早恋之我见”为话题做口头作文

(鼓励学生个性的发言,教师注意适时引导)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课下学生更多的搜集到的是文艺及影视作品中的“爱情”故事,过于理想化,通过教师的引导,从感性到理性上加强对主题的理解,与此同时积累优秀诗文的阅读与积累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课与寄语

“爱情”是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但爱情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

我们紧记:青春不是恋爱的季节,走过多雨的今天,迎接灿烂的明天!

课后随笔

本教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文本为依据,深刻挖掘文本的内含,让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于情感态度方面接受教育。学生也能够在充分预习筹备的情况下融入课堂,简述自己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为阅读的主人。

再有,本案例课程能够环节清晰,循序渐进“初读初解--整体把握与研读---精读品析与探究---延展与拓宽”每一环节都使学生可感可

知,层次清楚。

此外,整个案例也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也有相当的体现。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初中丁志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童话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构思精妙的方法。 3、正确理解爱情,做一个真正的人。 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以马卡连柯为榜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主要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https://www.doczj.com/doc/2316681042.html,/view/39195.htm 2、重点字词: 一抔黄土(póu)一幢(zhuàng)忐忑(tǎn tè)繁衍(yǎn )曙光(shǔ)怒不可遏(è)伫立(zhù)麦穗(suì)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忐忑:心神不定。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伫立:长时间站着。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诗词: 爱情,是人类神圣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古代神话中有众多的爱情传说,现实社会中也有传颂至今的真爱故事,文人墨客们更是写了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歌颂爱情。请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播放幻灯片,大屏幕显示)https://www.doczj.com/doc/2316681042.html,/u27/v_NTIyNjk4NTc.html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今天我们学习的《致女儿的信》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关于爱情的一封信,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二、整体感知,讲故事: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中讲述的故事。(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理清层次:(幻灯片展示) 1—4段,交待女儿的问题,表明我的态度。 5—24段,引用祖母的故事,阐述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25段,告诉女儿如何对待爱情。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 教师寄语: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2.写作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语。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严庄坤 一、教材分析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主题。可当今青少年往往泛爱成灾,成了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引导孩子们正确理智的看待爱情呢?请让我们来学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二、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讨论、研讨、搜集资料和相关的阅读促进理解与体悟。 六、教具教时: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阅读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林觉民的《与妻书》;回顾我们所讲过的李商隐、纳兰容若等的爱情故事等。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李莫愁问“敢问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随”?同学们,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一年后”,“五十年后”,“三年后”人物的眼神的,这美和力量分别指什么? (3)你认为作者最终告诉女儿爱情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3、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培养正确爱情观: (1)播放有关的婚礼影象片段后讨论: 在教堂教父会对结婚的双方问类似这样的话:“无论对方是健康或残疾,无论对方年轻或苍老,无论对方富裕或贫穷,你都愿意嫁给对方(娶对方)为妻(为

人教版 9上 : 全册学案精品: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宿愿()伫立()怒不可遏(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化为乌有:

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1、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 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三、练习反馈 跑过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致女儿的信教师导案

武当中学教师备课活页导学案教师导案 《致女儿的信》导学案 主备人:成菲使用人:成菲 教研组长签名:教务主任签名: 教学目标 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一、故事导入 1、讲故事导入: 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回答。 2、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寓言) 三、品读探究 学生领读寓言部分,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 (三次、美和力量) 1、三次同样的美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或者说三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无与伦比的美;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 2、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男女相爱的真挚情感)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3、那么,上帝第二次看见的变了没有?(还是美) (1)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呀? (1)解释“无与伦比”,思考: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2)那么这种“无与伦比的美”是什么呢?(忠诚)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思考。 三、新课讲授: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课外拓展: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 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 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 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 14 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

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 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 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 部专著,600 多篇论文,约1200 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 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致女儿的信》学案.doc

1、下列加点字注咅正确的一组是(化为乌有wn B.涕泗ti (3) 一挤((6)繁衍( 代表作有 ) (2)宿愿( )(5)怒不可遏( )黄土 ) 等。本 )( 国《致女儿的信》预学+导学案 班级: _________ 互助对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10月23日 编号018 对手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学使能力提升 展示让神采飞扬 学习方法:阅读课文,翻查各种参考资料,互助对互助学习或小组学习。 学习目标:扫清课文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评价:采用对手互评或教师点评。 A.界限jiG 暴殄天物tidn ? ? C.萌发m6n 繁文缱节m 忐,占、不安tdnte D.刹那cha 自怨自艾di —拆黄土 pou ? ? 繁衍生息y 如怒不可遏Q 2、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忐忑( )( (4)刹 ( )那间 3、 苏崔姆林斯基,是— 文选自 。 4、 请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 )的人的吋候。 %1 我的( )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 %1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扌不黃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 5、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 千百万的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忐忑: ? ? %1 上帝怒不可遏。怒不可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1 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繁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 女儿在收割麦子,孙儿们在草地上嬉戏。嬉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小组合作探究) 经过预学,学习了知识,你会用吗? 一定行! 6、理解句子“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的深层含义。 7、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 想,这三者Z 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8、“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预学案(独学或互助对互学)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打好基础是过好学习的第一关!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案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学案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二、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 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 怎样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 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学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五、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也就是说——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 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

致女儿的信 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课文标题】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说明】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 【教学过程】 1、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提问。大概1-2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点一两个同学谈谈看法,借以查看他们此时的爱情观正确与否。)“如果你们有情感上的困惑,会跟自己的爸爸妈妈说吗,父母又是怎么和你们交流的呢?”(此情况下学生也许会小声议论,但基于大部分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也许他们会回答“不会”。)“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跟大家差不多是同龄了,她就向自己的父亲提出了这个敏感的问题,那么,她的父亲是怎么回答的呢?真正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检查预习,认识作者,积累字词。(大概6分钟左右) ⑴.关于作者,你都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下?(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如不够全面加以补充,反之则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教育家。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⑵.字词积累(板书生字词,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注音释义,同时请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做题,随后对正,巩固。)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3、师生共同用情读文,整体感知文意。(大概8分钟左右) ⑴“请同学们快速通读全文,然后与同桌交流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并给文章分段。” 大概三分钟后请一个同学来谈感受,根据回答适当点拨,明确两点:人类爱情的伟大;父亲教育方式的高超。 另请一位同学划分段落,视回答情况进行指正,补充: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简单板书) ⑵刚刚有同学降到自己很少和父母沟通情感问题,那么大家看看文中的父亲和我们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他是什么态度呢。请同学回答,并根据情况给予提示“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父亲的态度”,学生很容易找到第三段,表明了“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那又是用什么方式解答“我”的问题呢?很容易明确是讲故事的方式。这样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也便于女儿的理解、接受。 4、解读文意(爱情部分即文章主题5~25段)(大概18分钟左右) ⑴要求学生回顾故事部分并填表格(学生阅读时在黑板上画出表格)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致女儿的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 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范文 《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1 【特殊教学背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与文化巨人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文坛泰斗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着名学者傅雷的家书(节选)一起构成“感受精英思想”主题单元,编者意图在于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品读,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毫无疑问,《致女儿的信》“承担”了这系列思想风采中的爱情教育的“使命”。 文章主题深刻。文章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爱情是一种生命体验,“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这无疑为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早恋”提供了感性材料。 文章写法独特。书信对“爱情是什么”没有作枯燥的理论上的阐述,而是以一个童话故事为基本框架,通过上帝三次视察人间诠释了爱的伟大:爱情的力量征服了无所不能的上帝,人类主宰了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作为书信体,文章有很多细腻的抒情与描写。行文意味深长而又文采斐然。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思想“风险”。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各种传媒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瑕想,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初涉“爱河”,苏霍姆林斯基对年轻人的“不设防”和宽容稍有不逊便会演变成“鼓吹”与“教唆”。 教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定位难度。本文是篇思想、艺术价值都很高的经典美文,爱情又是学生较为敏感的话题,就主题纠缠过多,又很容易把它上成一堂以“爱情”为主题的班会课,而忽视它的语言特质和艺术价值。 【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致女儿的信》寓意深刻,文字却浅显易懂,可以一个课时学完。依据韩军老师“新语文教育”的课堂理念,每堂课直奔语言,把握几个要点就行。 本人选择了三点作为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化为乌有、无与伦比、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体悟细节,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进行表达。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哲思(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思路的设计 为避免“主题至上”对语言特质的干扰,我确定了以“说听读写”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秦皇岛是海港区海阳镇中学高秋华教学(习)设想: 《致女儿的信》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其内容是与正值花季的女儿进行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全文以朴实的语言向女儿昭示了爱情的真谛。教读本文,首先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本文的真谛,了解人类纯真的感情----“爱情”;第二,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爱情教育,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爱情”;第三,积累有关名家对爱情的论述的名言与诗句,以期提高学生的古文化积淀。 教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搜集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②积累名家关于“爱情”的名言与警句 过程与方法: ①整体感悟文章内容,了解本文运用故事巧妙阐述文章真谛的构思 ②重点语言文字的品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的爱情观,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习)重点、难点: 借鉴他人的生活智慧,思考与品味爱情的真谛。 教学(习)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前预习与指导: ①扫除学习障碍,初识文本把握文本内涵(主题). ②查找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常识 ③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搜集有关爱情的相关名言与诗句.如《孔雀东南飞》、《梁祝》、《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神雕侠侣》、《红楼梦》、苏轼《江城子》、白居易《长恨歌》、《诗经·周

南》等等 教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整体把握 1、组织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无论何时,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何为爱情?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或许能够了解爱情的真谛。 2、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 ①内容初探 本文作者为回答14岁女儿关于“什么是爱情”的询问而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作者以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对爱情是什么进行阐述,给女儿以深刻的启示。﹙设计意图:旨在对预习情况进行了解,扫除理解的障碍﹚ 3、整体把握: 1)学生诵读全文,结合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提出存疑之处。 教师预设: ①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类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 到哪三种信息?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②通过故事的叙述,你能用课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来阐述什么是“爱情”?2)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述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探讨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与明确: 教师预设:①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三种信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与默契,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这三者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②展示多媒体信息:故事中有“爱情”寓意的句子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8课《致女儿的信》学案 教师寄语: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意思。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无与伦比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3.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二、理解探究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到“思索着离去”,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3.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文中“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三、合作释疑 5.你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句话? 6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四、课内精读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怒不可遏()一抔()刹那()伫立() 2、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爱情有什么样的感受?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吗? 3、面对女儿的提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下个定义给出答案,而要讲这个故事呢? 4、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说说这些变化的深长意味。

傅雷家书教师学案

总第课时 孙伯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傅雷家书》教学案 课型:讲读主备人:朱国华主讲人: 《傅雷家书》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学习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2.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预习内容 一、查找傅雷、傅聪父子的资料,有条件可以欣赏傅聪的钢琴曲磁带。 二、注音:谀辞枘凿扶掖廓然无累 羲皇涕泗横流 三、解词 1、自知之明 2、重蹈覆辙 3、刻骨铭心 4、涕泗横流 四、读课文,标段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2、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附:书信格式的要求(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庸碌、凭吊、自知之明”等词的音形。◆说明两封家书的联系。 ◆正确理解“坚强”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在合作、交流中,赏析、探究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殷殷爱子情和浓浓爱国情。◆学习做一个坚强的人!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体现了作者殷殷的爱子情和浓浓的爱国情。学习本文,抓住书信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是如何表现“慈父情深、朋友情重、赤子情结”的;同时关于“坚强”、“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的议论这一难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引导学生一面理解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和忠告,一面感受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领悟。 三、学习对象分析作为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部分现代文的阅读知识。学习本文,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可以着力巩固和提高其概括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可以着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走进作品;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及其展示的平台,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五、教学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写信》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写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掌握书信的书写方式和信封和电子邮件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3.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4.坚持运用书信的形式与人交往,书信练笔。 【教学重点】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教学难点】 把握书信语言的特点,正确的表情达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加QQ好友)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

就来学写书信。 二、审题指导。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板书:写信) 例文导学 师:写信一点儿也不难,想跟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一写清楚、写明白就行了。当然,写信和平时的作文是有所不同的。怎么不同呢?下面咱们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例信全文(略) 阅读思考: 1.结合本文及以前接触过的书信,说说书信的基本格式。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提出的什么问题? 3.谈谈这篇书信的语言特点。 合作交流:针对上面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书信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及日期六个部分,有时也可部分省略。 2.这篇书信回答了女儿“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三、要点点拨。 1.书信格式顺口溜 称呼顶格打冒号,先向亲友问个好; 正文每段空两格,一件一件不乱套; 署名日期别漏掉,工整写在右下角。 2.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

19陈涉世家导学案

19、《陈涉世家》(第一课时) 司马迁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背诵精彩语段。 预习·导读 (一)预习指导 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有疑问的词语、句子. (二)预习过程 1、搜集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朝家、家和。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篇,包括(帝王传记)12篇,(记诸侯本系)30篇,(序列人臣事迹)70篇,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后人赞曰:“,” 2、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辍耕点缀掇啜泣怅恨苟富贵嗟乎 鸿鹄之志闾左谪戍戊戌当行度已失期以数谏故罾 丛祠篝火陈胜王忿恚佐毋斩鞭笞袒右攻蕲 询徇殉社稷谯憔樵 3、熟课文,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学习过程 一、导入(2分) 二、预习检查(用双色笔,改错时用红色笔)(5分) 三、自主学习:10分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