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

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

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昆明市文产办

二O一六年八月

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具备创新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征。推进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昆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为规划布局好“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挥昆明市对全省的引领示范作用,根据昆明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求,依据《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一、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编制背景

(一)“十二五”时期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昆明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5848家,占全省41.2%。在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50家,占全省的43.6%。2014年昆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为全省唯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的州市。

一是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昆明市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办法》、《关于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昆明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在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等方面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办法,优化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软环境。

二是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以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先后建成,以昆明重机厂、昆明铣床厂、昆明橡胶厂、云南电视机厂等为代表的一批老旧工业厂房正在改造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命名挂牌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官渡古镇、银河T-PARK科技园等首批10个“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三是民族文化亮点显现。“十二五”期间,以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的《云南映象》、《孔雀》等为代表的演艺精品在全国演出上千场,在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12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多场,年均观众人数超过13万人。舞蹈剧《十面埋伏》、音乐剧《阿诗玛》作为中国音乐剧节的开幕式开演剧目隆重推出,并进入上海人民大舞台参加中国音乐剧展演季演出。

四是新兴业态快速成长。“十二五”期间,昆明市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主的新兴业态快速成长,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初见成效。2014年1月,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5年12月,被省文产办认定为云南省唯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开放试验园区,2016年4月20日,昆明国家广告产业园正式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

五是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昆明新知集团有限公司、昆明憨夯民间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等15个文化企业进入《2013-2014年度云南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占全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总量的75%。新知图书集团在西南地区建设了67个连锁书城,在南非、斯里兰卡、泰国等9个国家建设了9个国际连锁华文书局,对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文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总体来看,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培育和提升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在昆明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中,传统业态占比较大,传统产业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新兴产业需要继续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旅游、市场、金融及相关产业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文化消费还有很大可开发空间。“金、木、土、石、布”等特色文化产业需向中高端迈进或引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是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不够平衡。2014年,主城五区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60.18亿元,占全市的88.4%,其他县(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辐射强、带动大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多,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薄弱,一些产业门类还未起步,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呈扩大趋势。

三是人力资源匮乏,专业人才欠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文化企业中,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昆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领军型人才较为缺乏,同时,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中,文化融资、评估鉴定、产权交易、创意设计、文化贸易等高层次人才也较为缺乏。人才不足成为制约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文化市场建设还需加强,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昆明市文化市场布局不够合理,服务范围有限,文化市场设施落后,市场商业模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和服务对外贸易量较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走出去”不足,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业态较为单一,附加值低,规模和影响力较小。

“十三五”期间,要积极解决上述发展中的问题,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积极推动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是旗帜,是灵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昆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树立城市文化品牌、加快建设辐射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核心区的关键要素,也是昆明市抓住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应对挑战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昆明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位置,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最前沿。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也是综合考虑昆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做出的必然选择。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四个中心”中,打造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是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

第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围绕“文化+”,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昆明整体经济实力,有利于增强昆明的城市竞争力。

第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昆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文化日渐成为提升区域软实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昆明历史厚重,文脉悠长,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我们以全球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创意的手段演绎昆明市的国际形象,围绕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用世界语言叙述昆明故事,用创意建立起鲜明的昆明文化形象识别体系,实现昆明文化形象的创新发展,提升昆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同度。

二、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功能提升、梯次发展和项目带动为着力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引导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整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当龙头、促跨越、上水平、惠民生、奔小康,为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当好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发挥政府在方向引领、规划引导、资源统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原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创新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开放的原则。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吸引海内外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人才进入昆明,参与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围绕“十三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昆明市重要支柱性产业这一主要目标,把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入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中,实现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由数量扩展向素质提升转变。到202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完善,文化影响力和对其他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定位,积极实施文化引领战略,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园区建设、产业融合、项目带动,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城市。

1.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到2020年,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力争实现文化创意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4年基础上翻两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全市重要支柱性产业,建成10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打造3至5家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的龙头文化企业。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施重点突破、梯次发展战略,确立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休闲业、节庆会展业、工艺美术品业、演艺业为特色的“1+2+4”产业结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40%。

3.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按“科学谋划、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一圈两区六带”(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产业拓展区和辐射区、六带延伸的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开发格局,构建文化特色鲜明,区域功能明确,发展重点突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开发格局。

4.产业活力显著增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旅游、大健康等相关产业,与金融、科技等相关要素实现深度融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推动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对文化资源、文化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占全市服务贸易的比重达到20%以上,对外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四)发展思路

认真分析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客观判断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劣势,结合《云南省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内容和要求,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遵循“顺势而为、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突出重点、扩大开放”的方针,贯彻落实“123456”发展思路,即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昆明市重要支柱性产业这一目标,明确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相统一,确立龙头、主导、特色(1+2+4)发展三类业态,打造“一圈两区六带”四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实施五项工程建设,提供六大保障措施,促进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重点领域

根据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比,按照立足业态发展现状,科学谋划未来发展,兼顾昆明市特色文化资源的原则,确立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传媒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主导,以文化旅游休闲业、节庆会展业、工艺美术品业、演艺业为特色“1+2+4”的产业结构。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

重点发展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等门类。依托昆明国家级广告产业园,集聚广告创意企业,实现广告业全产业链发展,积极促进新型广告媒体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特色创意设计,促进民族特色元素与时尚创意设计结合,推动民族特色产品创新发展,提档升级。加强建筑设计业与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建筑设计服务,创新经济、安全、舒适、美观、实用的设计理念,深入挖掘、整合相关业务,延伸产业链。支持旅游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会展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重点业态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设计服务产业的融合,鼓励龙头设计企业牵头组建各类设计产业联盟。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创意之都”建设,依托每年一届的“创意昆明”系列活动和高校创意设计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人才、创意设计企业、机构和工作室入驻昆明,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整体水平,建成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水平文化创意设计基地,增强文化创意设计对其他业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2.现代传媒业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加强内容信息和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为内容生产和媒体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推动传统媒体与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建设集新闻发布、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全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和技术支撑平台。大力培育新媒体内容产业,发展数码内容制作、手机游戏动漫,搭建新媒体产业发展平台,创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加快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支持新知集团、新华书店等拓展实

体书店业务,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推动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产业发展。依托昆明“天然影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影视拍摄业。提升影视产业服务水平和能力,拓展和完善置景道具、协拍队伍、服务设施、外景拍摄资源、后期制作等服务内容,打造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条。鼓励和支持包括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微电影、网络自制、婚纱摄影等现代影视业态的发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南博会及昆交会、边交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等渠道,推进新闻采访、纪录片、电视剧走出去;贯彻落实国家扶持城市影院建设的有关政策,打造本土自有院线,整体贯通电影产业链,编织昆明市立体电影产业发展网络。

3.信息传输服务业

大力发展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的示范应用为驱动,大力发展以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为支撑的新兴信息服务业,支持发展新兴网络增值业务。完善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建设一批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扶持内容集成平台、服务集成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服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积极发展众创空间,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促进昆明市网络文化产业的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及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鼓励和扶持平台型文化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推广模式。推动文化信息传输企业面向南亚东南亚实施数字电视“走出去”战略。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建立一批软件技术园区,把昆明市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软件开发、出口中心。

4.文化旅游休闲业

充分发挥昆明市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自然风光优势、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时尚娱乐、休闲娱乐、体验娱乐、数字娱乐,形成多层次的文化旅游休闲消费。不断丰富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层次,加快七彩云南·古滇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推动云南民族村、云南世博生态主题文化公园等项目改造提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景区品质、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一批体现昆明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高原风光、都市休闲的主题特色文化旅游景区。

5.节庆会展业

以建设国际会展品牌为目标,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引进更多国际国内品牌会展落户昆明。把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国贸中心打造成昆明举办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专业展的主要承接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会展都市。整合会展资源,引导现有会展企业组建股份制会展企业集团或会展联盟,加快培育和引进实力雄厚的专业会展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参股等形式,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会展龙头企业。推动会展业态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会展和会展电子商务,加强虚拟会展与实体会展的互动和融合,扩大会展网上交易规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展商业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会。培育会展策划、代理、广告、宣传、工程等会展服务类企业和专门机构,增强会展产业策划运作的创意性。充分发挥昆明“春城”的有利气候优势,推进“聂耳音乐节”、“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民族、体育类节庆活动。

6.工艺美术品业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步伐,促进昆明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

时代元素相结合,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族与时尚相辉映的工艺美术品。积极发展“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门类,提升特色文化产品知名度,建立民族民间手工艺人培训基地,加强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实现人才之间的传输,实现民族技艺的活态性保护,在艺术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扶持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发展,提高交易规模和经济收益,积极培育画廊、拍卖行、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中心等组成的工艺艺术品市场主体。

7.演艺业

重点推进以民族特色,时尚元素、异域风情为特色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视听艺术和文化交流等文艺演出业的发展。实施龙头带动,精品提升战略,鼓励行业整合重组,组建演艺龙头企业;不断调整创新、充实提升《云南映象》、《十面埋伏》、《阿诗玛》等为代表的精品演艺项目,通过品牌效应,与娱乐、商务、餐饮等相关领域结合,培育拓展演艺市场空间。建立专业票务营销体系,积极探索多途径销售模式,开拓网络营销市场;建立专业的演艺产品出口经纪公司,鼓励发展外向型演艺中介机构,积极推动优秀演艺产品“走出去”。加强演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推进昆明剧院、春城剧院等老旧剧院的改造提升和昆明杨丽萍大剧院、聂耳大剧院等新建项目的规划实施。支持云南院线联盟建设,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艺术观赏性强的演艺精品。

(二)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科学的发展格局

按照国家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顺应昆明市拓展协调发展新空间要求,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文化特色鲜明,区域功能明确,发展重点突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圈两区六带”的空间开发格局。

1.打造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

围绕滇池增强文化创新创造力与品牌影响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强化环湖生态圈、文化旅游圈、休闲体验区建设,打造城市生态新窗口、文化体验新载体、综合旅游新地标。以主城五区为核心,全力培育“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环滇池生态文化旅游圈。

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功能疏解,加快工业企业搬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根据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文化引领、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休闲娱乐、会展节庆等业态,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打造底蕴深厚、精致惬意的现代都市。

呈贡区、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要充分利用区位、土地、政策、交通等优势,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承接老城区文化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转移,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能力,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艺术体验、信息传输、电子商务等业态,打造品质高端、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大学城、科技城、创新城。

围绕滇池周边的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郑和故里、西山风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完善环湖湿地公园建设;围绕湖滨观光和文化体验,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文化体验、旅游度假、文化体育等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品牌,文化体验新亮点,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2.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区和辐射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拓展区,包括安宁市、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阳宗海风景区。通过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影视拍摄等业态,打造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的重要承载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辐射区,包括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倘甸和轿子山两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

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县区脱贫,重点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文化旅游等产业。

3.打造六带延伸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

结合昆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打造六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进一步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主城-晋宁-玉溪、红河发展带,沿昆磨高速、泛亚铁路中线发展,南接玉溪,分别延伸至磨憨辐射老挝、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依托国际性大通道交通基础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族工艺品等业态。

主城-宜良-石林-文山发展带,依托云桂铁路、南昆铁路、昆石高速和宜良至丘北高速公路等主要对外交通线路发展,联通北部湾和珠三角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民族工艺品等业态。

主城-安宁-楚雄-大理发展带,连接滇西城市群,沿杭瑞高速、成昆铁路向西,加强与滇中产业新区西区等地区协调发展与合作,强化对滇西的辐射作用,联通芒市,辐射缅甸皎漂,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聚集度,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业态。

主城-富民-禄劝-攀枝花发展带,以昆武经济带为支撑,依托京昆高速,富民至四川会理出滇入川高速,辐射川南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休闲、民族工艺品等业态。

主城-寻甸-东川-昭通发展带,依托渝昆高速、高铁和寻甸功山经昭通巧家出滇入川高速,发挥东川长江经济带节点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等业态。

主城-嵩明-曲靖发展带,沿沪昆高速、高铁,贵昆铁路,昆明至曲靖高速公路发展,依托空港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重点发展印刷包装创意设计、教育咨询、特色文化旅游等业态。

(三)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实施五项工程建设

1.推进融合发展工程,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大健康、旅游等产业,金融、科技等要素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创新,增加就业岗位,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依托昆明市独特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优势,结合古滇文化旅游名城等特色文化资源,温泉、湿地等特色生态资源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资源,推动养生养老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培育特色化康体养生模式。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旅游业态创新发展中的提升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品设计、文化旅游发展、旅游业态提升充分结合,促使传统旅游业向商务会展旅游、国际旅游、康体运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修学旅游、旅游地产、花卉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转移。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打造城区“十五分钟全民健身圈”,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提升“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等一系列知名赛事活动,不断提高赛事品质和影响力。推进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创意体育产品开发等体育相关行

业的培育与发展。

推进文化创意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融合。结合昆明蔬菜、花卉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都市农庄,不断丰富农业品牌、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的创意和设计,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扩宽发展空间。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业融合。结合昆明实际,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文化金融服务力度,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财政政策协同作用,深化文化行政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便捷化、规模化、个性化水平。研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畅通投融资渠道,深化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提升文化金融服务水平。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把科技作为产业升级和创新的重要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创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能级,推进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由传统走向创新。依托我市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2.推进市场建设工程,着力拉动文化消费

充分利用昆明市作为全省文化创意产品集聚地和展示销售中心的优势,构建聚集云南特色文化产业各大门类、辐射全省十五个州市的综合市场。鼓励企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建立健全文化产品、服务营销渠道,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种类齐全、方式多样的文化综合市场,进一步拉动文化消费。着力打造提升以园博花鸟市场、景星花鸟市场、小龙四方街为主体的古玩、字画、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以云南奇石城、七彩云南、云南地矿珠宝为主体的珠宝玉石观赏石交易市场;以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图书交易市场。

培育文化消费理念,编制《昆明市文化消费指南》,鼓励文化企业拓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利用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向消费者及时提供最新文化消费信息。适时推出文化惠民卡,加强文化消费市场引导、商户联合营销、综合信息服务,实现企业有效销售和消费者有效消费。

引导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宾馆饭店等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商业服务与休闲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

3.推进联动发展工程,促进文化创意企业、项目、园区整体提升

贯彻落实好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办法》和《昆明市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定期评定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并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媒体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注重错位发展、差别竞争,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园区动态管理,实行不合格淘汰制。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立小微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奖励、项目补贴、物业费用减免、金融信贷等方式加大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盘活存量,改造提升一批项目,扩大增量,加快推进一批项目,立足长远,规划实施一批项目,扩大开放,引进落地一批项目,积极支持,服务配合一批项目,谋划和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现有产业调整优化,形成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创新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文化创意

产业体系。

重点推动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打造以创意设计、移动互联网、广告传媒等为主的广告传媒产业集聚区;加快紫云青鸟云南文化产业博览园、呈贡斗南花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形成珠宝玉石、民族工艺品生产展示交易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集聚区。强化园区孵化功能,提升园区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营水平。加快推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铣床厂等拟建或在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明确定位、完善功能、加快实施,重点发展创新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与时尚设计深度融合,以园区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4.推进历史文脉传承工程,加快特色文化街区(村落)建设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民族民俗传统,着力提升、改造特色街区,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加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镇名村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增强城市文化的整体感和可读性。保护和开发翠湖文化圈、金马坊文化圈,依托护国运动、西南联大旧址、一二一运动、云南陆军讲武堂、东西寺塔、名人故居等昆明历史文脉,进一步保护和开发翠湖文化圈和金马坊文化圈,重点发展时尚消费、高端珠宝、特色酒吧、旅游休闲等产业形态,将其打造成为昆明市的文化地标。

保护提升以昆明老街(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百年滇越铁路法式风情街、官渡古镇、龙泉古镇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体验区,以民俗民风、市井文化为内核,步行街区、历史建筑和景观小品为文化向导,注重当代文化创意和商业创新结合,把街区建成为一个具有休闲体验、文化消费、商业展演、城市时尚汇聚的昆明城市名片。通过古镇建设,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文化基因。

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转化,加强开发石林阿着底村、五华陡坡村、禄劝罗婺刺绣坊等民族特色文化街区、村镇建设,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突出产品特色和民族风情。

5.推进“走出去”工程,深化国际文化交流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商业行为相结合,策划一批有昆明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展现昆明多元民族文化,提高组织水平,扩大宣传范围。支持、配合、协调省属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集团等文化“走出去”项目。着力打造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憨夯民间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创意出口重点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主体,大力推动新知图书国际华文书局、大型舞剧《孔雀》海外巡演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项目,扩大对外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开放服务基地建设。集中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重点文化产业门类,集聚一批优秀外向型企业,探索制定优惠政策,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着力推动紫云青鸟云南文化产业博览园保税功能区建设,使之成为昆明市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的重要窗口。依托昆明金鼎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以构建众创空间等企业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先行先试实验区的试验,探索云南文化产品和服务面向南亚东南亚在全省具有可复制性的创新思路和发展经验,不断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和服务。

充分利用好相关国家驻滇领事馆、办事处等机构,成为昆明与相关国家沟通文化事务的纽带。把中国-南亚博览会举办成与南亚国家文化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主动参与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以民族民间工艺品为重点,研究举办云南与南

亚东南亚国家间的民族民间工艺品论坛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形成定期、轮流举办机制,逐步加深相互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增加文化内容,搭建文化合作、交流平台。利用已有的云南与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双方合作机制,拓展文化合作渠道。

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昆明市文化创意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争取建设对外文化贸易昆明基地,支持引导国内文化创意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培训等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民族旅游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凡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项目目录》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给予奖励。

四、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六大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进一步完善现有领导决策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服务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高位统筹、高层推进,调整充实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强化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问题的领导决策作用。

强化体制内外各项工作和各种资源的统筹,建立宣传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指导服务、属地县区主体责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建立规划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评估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和县区、开发(度假)区编制专项行动方案,细化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定期追踪、中期评估及动态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情况,确保规划有序推进落实。

(二)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移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精简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昆明市文化市场主体经营成本;理顺与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赋予文化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法人自主权,创新文化管理方式,注重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重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法律建设。深化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文化创意产品创造生产的引导。

加快推进昆明市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推进昆明市国有文艺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非时政类传统媒体、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昆明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科学界定昆明市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鼓励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规模,增加对重点项目及人才的资金扶持,并随着市级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修改完善《昆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优化专项资金扶持方向、支持方式,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和撬动社会投资的作用。推动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成立专业委员会和专门监督机构,拓宽引导基金运作模式,强化风险控制。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资产和土地处置、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政策集成创新和支持力度,形成立体多维的政策体系,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

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引导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等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开展针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贴息贷款、风险补偿、信用体系等建设。

推动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无形资产评价机制和信用评级制度,实现版权、著作权、收益权、销售合同、设计创意及个性化服务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緦徑铫膾龋轿级镗挢廟耬癣。

支持各类企业以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发行信托计划和保险资金等方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

(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集合产品研发、品牌提升、市场营销、人员培训、资源整合、项目扶持、融资信贷、招商引资、商业模式研发、信息共享等诸多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服务体系建设,总体研究和布局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文化人才交流和培训、外向型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传播体系建设等重大内容。

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行业组织在规划行业发展、维护行业利益、制订行业规范、专业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开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和发展项目推介、版权交易、评估鉴定、代理服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以市场化为方向,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为辅助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体系。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保护、开发和使用好民族传统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制,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申请专利的费用,可从市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及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给予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支持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帮助文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五)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和分析体系

统计局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分析,完善部门数据共享的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市旅发委、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加强本行业业态统计,客观真实反映业态发展现状。市发改委、统计局、工商局、地税局等部门建立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及利税统计制度,做到文化创意产业“一统到底、应统尽统”。加强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重点行业的统计评估监测工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家库、企业数据库、重点项目库,加强对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动态跟踪服务。

(六)强化人才支撑体系

牢固树立大人才观,营造一个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浓厚氛围。坚持开放包容,吸引集聚服务各类人才。建立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体现人才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充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突显人才、宣传人才,积极主动为人才和用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制定《昆明市文化创意人才专项政策》,科学编制《昆明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鼓励文化创意人才积极参加“四个一批”、“云岭文化名家”、“兴滇人才奖”申报。加大宣传昆明宜居宜业环境、创新创业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努力将昆明市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的人才高地。

重视多学科、跨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注重具有原创能力人才的培养。重点推进创意设计、文化传媒、广告会展、知识产权、民族工艺品等领域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云南高校现有人才培训基地提高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水平。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若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或实训基地。该栎谖碼戆沖巋鳧薩锭谟贛。

创新完善人才引进及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开放的教学科研团队,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以加强市校合作为纽带,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与高校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通过公开招聘、人事调动、合同聘用、项目合作、开办工作室(创作室)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为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将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相结合,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带项目、带资金、带创意的人才来昆明创业。突破文化创意人才区域限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在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智库平台,鼓励开展创意人才的国内国际交流,探索在发达地区城市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地设立“创新创业中心”,搭建高端人才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文化创意人才评价制度。允许和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其创作成果、技术手段、管理方式、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

五、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加快昆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障规划实施,细化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面向社会广泛宣传《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时发布各类信息,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导向鲜明、指标科学、权重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设立园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文化“走出去”等方面的考核指标,并引入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成果满意度的指标。对各县(市)区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区实行差别化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定期向规划主管部门汇报规划的实施情况,根据需要向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协教文卫体委汇报。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科学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