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2015-01-09 何俐眩晕论坛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 (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 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眩晕的分类

目前,以Hojt 分类为基础、按照眩晕发生的机制和性质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蜗前庭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病变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联系、内侧纵束、小脑或大脑皮质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病因有后循环缺血、后循环出血、小脑脑干肿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颅颈交界区畸形、偏头痛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但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除偏头痛性眩晕外,前庭中枢性眩晕几乎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为唯一表现。

非前庭性眩晕病因包括眼源性眩晕(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虹膜炎和视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眩晕(贫血、白血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压等)、精神疾病所致眩晕(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等)。

眩晕的诊断

一项对德国200 名眩晕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源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约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约占7%~10%,非前庭性眩晕约占5%~15%。

眩晕的诊断需要针对性的详细了解病史资料,包括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而突发性眩晕的伴随症状,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根据。如为前庭性眩晕较轻、症状持续存在而无耳部症状,首先要考虑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眩晕突发而伴一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则考虑突发性耳聋;眩晕伴意识丧失、抽搐等考虑癫痫性眩晕;眩晕伴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甚至有定位体征,多是后循环缺血;眩晕伴头痛、多梦、失眠、心悸和多汗等而无其他阳性体征,多为精神性眩晕等。

后循环缺血的新定义目前,后循环缺血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 (即经典的VBI)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 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 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

后循环缺血的病因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后循环缺血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症、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后循环缺血与颈椎骨质增生以往认为,转头/颈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眩晕。这是典型的以假设或经验代替证据的传统医学模式,也是导致当前后循环缺血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后循环缺血患者除有颈椎骨质增生外,更有动脉粥样硬化,无法确定是骨赘压迫而非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中,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而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即狭窄/闭塞的常见部位),而椎骨内段(即可能受骨赘压迫的椎动脉部分)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与老化有关的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基于后循环缺血新认识的几个关键点后循环缺血包括TIA (即经典的VBI)和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转颈或体位变化后眩晕的主要病因不是后循环缺血。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检查、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后循环缺血与眩晕眩晕以周围性眩晕为主。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表现之一,但后循环缺血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单纯的眩晕极少是后循环缺血的表现。据报道,在以眩晕为主诉急诊就医的患者中,仅3.2%~4.0%为卒中事件所致。

Lee 等指出,在小脑后下动脉病变所致后循环缺血中,约有17%患者出现类似于周围性眩晕的临床表现,甚至出现单纯性眩晕;而小脑前下动脉病变所致后循环缺血同样可出现耳蜗前庭周围性损害表现,甚至不伴其他小脑脑干症状体征。Paul 等指出,单纯性眩晕是后循环卒中前最常见的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在老年人中,卒中前眩晕发生率达15%,且其在后循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循环。有报道指出,眩晕伴3 种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不伴者的5.51 倍。有研究团队以ABCD2 量表对眩晕后发生脑血管事件进行预测,发现评分≤3 分的患者发生率仅为1%,而评分≥6 分的患者发生率高达27%。

因此,我们也应注意到,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以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会导致患病率、病死率的升高;但反之,过度诊断,甚至认为眩晕就是后循环缺血,或泛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是错误的。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 (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2012年5月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中医治疗;针灸推拿;综述 中图分类号:R6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0-0109-02 近三年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综述 邬祥燕* *天津市和平区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0041) 2012年3月20日收稿 后循环缺血(原称椎动脉型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见病,可出现发作性眩晕、头疼、耳鸣、视物模糊、复视、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其本质由于后循环系统,血流速度异常导致对脑干、小海、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部位供血不足而出现可逆性功能障碍。该病以中老年为多见,近年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常反复发作,发病率逐年提高。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的针灸、 推拿、牵引、药物等疗法对该病有见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经济实用等特点,现将近三年来治疗该病综述如下。1针灸治疗高兵兵[1] 等取风府、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约20~30mm ,针尖稍向内下方,得气后留针30min ,期间行针3次。与西药西比灵相比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8%,对照组为 72.22%,经X 2 检验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李悦芳[2]项丛刺治疗,将76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项丛刺纵向取下脑户、风府、哑门穴。总有效率92.1%,对照组常规针刺总有效率89.5%。陆姝帆[3]等采用针刺风池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为治疗组与单针刺风池穴进行对照观察。经过相同疗程的治疗,根据患者治疗前后FS-CSA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的痊愈率与愈显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吴远华[4] 等采用项八针法治疗,取风池、供血、颈椎旁三针。供血位于风池直下1寸,颈椎旁三针为第4、5、6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患者坐位或侧卧位,针刺风池穴时,毫针向鼻尖或喉结方向斜刺1.5~2寸; 针刺供血时,毫针向对侧口唇直刺1.5~2寸;针刺颈椎旁三针时,针尖向脊柱进针1.5~2寸。总有效率为90.9%。 张绣国[5] 等养血补脑针刺方治疗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主穴取百会、上星、风池、天柱、列缺,配穴取颈夹脊穴、后顶穴,并用口服尼莫地平片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徐文源[6] 等针刺取百会,上星为主穴,颈项强痛配夹脊穴,视物旋转较甚配太冲,4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陈日新[7] 等用热敏灸治疗,临床观察灸感与灸敏关系,对41例患者,采用特制艾绒艾条治疗,取神庭、大椎穴双点温和灸,每 次治疗50分钟, 每天1次,7天1疗程,有效率85.3%.,并均有热敏感疗效。 2电针治疗 沈华[8]颈夹脊穴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治疗组41例,采用长城牌KWD-808I 型全能脉冲电疗仪(江苏省武进市第三无线电厂生产)及TDP 治疗患处, 将两组电极分别夹于凤池穴及平第六颈椎棘突的夹脊穴处毫针针柄上,TDP 照患处。总有效率97.56%,对照组32例,采用毫针针刺总有效率78.13%。 3针推治疗赵光华[9]在颈椎周围软组织及颈项部压痛点等部位进行推拿 手法治疗后,选取风池、完骨、天柱为主穴,根据病情的不同,再选 取颈部夹脊穴等相关穴位每穴均行针1min 以上, 再接G6805电针仪,用疏密波,留针30min 。治疗颈性眩晕200例,总有效率达98%。 慕强[10] 等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50例,滑动按压颈椎压痛点,针刺C 2-T 2穴有效率100%,痊愈率96%。 袁海光[11] 等推拿手法配合眼针治疗45例,并与口服西比西灵胶囊对照,结果经过10天1疗程,共计2疗程治疗,治疗组总 有效率91.1%。对照组总有效率75.6%。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查其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9例(86.78%),对照组仅32例(71.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05)。4针牵治疗周贤华[12]等针刺加动态牵引法治疗48例,对照组30例取百会.风府、天柱、风池、病变阶段夹脊穴针刺,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动态治疗牵引,总有效率93.75%。 5针药治疗 张向东[13]等针灸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针刺百会、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穴、阿是穴,总有效率药,2009,49(34):72. [7]Brodsky JB,Malott K,Angst M,et al.The relat ionshipbetween tracheal width and left bronchial width:Implications for left -sided double lumen tube selection.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1,15:216-217. [8]Hannallah MS,Benumof JL,Ruttimann UE.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left main stem bronchial diameter and patient size.J Car dio -thorac Vasc Anesth,1995,9:119-121.[9]欧阳葆怡,温晓晖,梁丽霞.双腔支气管导管型号选择分析.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6):366-368. [10]Naqahiro L,Miyamoto M,Suqiyama H,et al.Bronchial injury due to 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J].Kyohu Geka,2011,64(5). [11]Venkataramanappa V,Boujoukos AJ,Sakai T.The diagnostic chal -lenge of a tracheal tear with a 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massive air leak developing from the mouth during mechanical venti -lation[J].J Clin Anesth,2011,23(1):66~70. [12]崔德壮,王桂祥,刘汉花,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 [13]Smith DB,Hirsch NP,Ehrenwerth J.Placement of 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s.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impressions and bronchoscopic findings[J].Br J Anaesth,1986,58:1317-1320. [14]于建飞.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 准确性.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2(31):333-335.[15]朱彪,缪长虹,薛张纲,等.气流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定位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3):204~205. [16]吴建华,陈志远,王玉珍,等.支气管套囊充气法引导双腔支气管插管管端对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44(6):465-466. [17]侯会文,欧阳葆怡.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对肺隔离和通气效果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5):576~578.[18]Chow MY ,Goh MH ,Ti LK.Predicting the depth of insertion of left-sided 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s [J].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02,16(4):456-458. [19]叶靖, 欧阳葆怡,董庆龙.动态量化通气指标评估老年患者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3):469~475.[20]任全,龚治平,黄怡真等.用吸引管法指导左型双腔支气管导管满意就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246~247. [21]李明星,刘继,周玉萍 .“吸痰管通畅法”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前端位置[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6):372. [22]崔德壮,王桂祥,刘汉花,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 [23]韩梅,王多有,韩枫桐,等.Arndt 支气管阻塞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效果的比较.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72. [24]陈素伟,景卫,关善辉,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核查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4):299. 109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9-10-30T11:25:32.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孙雷 [导读] 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青冈县人民医院 151600 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 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偏头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and migraine vertigo(MV).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48 patients with migraine verti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eye movement examination and high stimulation rate audibility were mainly adopted.Brainstem response(ABR)and cranial MR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with PCIV,21 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9 had abnormal blood lipid or(and)blood sugar,23 had abnormal blood vessel ultrasound,8 had blackness or dizziness before suddenly rising,17 had abnormal high stimulation of ABR,and 5 had abnormal cranial MRI(lacunar infarction).Among 48 MV patients,41 were motor sickness,17 were sensitive to exercise,25 were phobia or/or phobia,31 were migraine,13 were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3 were MRI abnormalities,and 36 were hyperstimulation ABR abnormalities.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MV,we can see that the onset age of MV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 patients.The onset symptoms of PCIV mainly manifest in blood pressure,dyslipidemia or(and)abnormal blood sugar,arteriosclerosis and so on.The onset symptoms of MV mainly manifest in motor disease,motion sensitivity,photophobia or atherosclerosis during seizures.(and)fear.Head MRI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High stimulus ABR can not be used as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but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types of vertigo. [key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ingle;vertigo;migraine 近年来,产生眩晕状况的患者逐渐增多,不仅发病率极高,而且其发病时产生的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病理的复杂性为这类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这种急性发作性眩晕症状认识的深入,确立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在临床上凸现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者鉴别诊断的必要。所以,本文围绕PCIV与MV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这两类眩晕的临床诊断与鉴别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的选择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眩晕症状患者。PCIV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8.1(29-78)岁。MV48例,其中,男1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7.3(11-65)岁。 1.2 PCIV的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将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确定为:缺血事件相关的眩晕,但无大脑后部、脑干和小脑受累的症状及体征,同时要求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眩晕(其他类型的耳源性眩晕、低血压、偏头痛性眩晕或精神性眩晕等);高刺激率ABR检查结果提示内耳缺血;有后循环缺血的高危因素,如变位眼前发黑或晕,血压、血脂、血糖、血管超声、MRI、高刺激率ABR、视动等发生异常情况。 1.3 MV的诊断标准肯定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标准:①中度以上的发作性眩晕;②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的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3];③至少2次眩晕发作有下列之一的偏头痛症状:偏头痛性头痛、畏光、畏声、视觉或其他方面的先兆;④排除其他病因。可能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的标准:①至少1次中度以上的发作性前庭症状;②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关于偏头痛诊断标准符合偏头痛;眩晕发作时出现偏头痛;偏头痛加重的因素可以加重眩晕:特定的食物、睡眠差、激素改变;抗偏头痛治疗有效并除外其他疾病。 1.4 检查方法与结果判定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高刺激率ABR分别采用11.1Hz和51.1Hz的刺激率,并比较两者Ⅰ-Ⅴ波潜伏期的差值,超过0.28ms(包括0.28ms)为异常。 2 结果 PCIV患者52例,其中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20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5例(腔隙梗死)。前庭功能检查37例,冷热试验异常13例,眼动检查异常24例。 MV患者48例,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7例患者接受头颅MRI检查,未发现异常。 PCIV与MV鉴别要点:MV平均年龄小于PCIV患者。临床表现: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晕后循环缺血与神经科诊断误区-高山

头晕、后循环缺血和神经科医生的某些诊断误区 高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科门诊头晕/眩晕的病人很多,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往往会犯某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错误一是把头晕/眩晕的主要原因归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目前已经被淘汰的名称,错误二是臆断某些异常检查结果为头晕/眩晕或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原因。这些病人不但在神经科就诊,可能还会到耳鼻喉科就诊,耳科医生如果对神经科医生所犯的上述错误不清楚,当看到病人在神经科被诊断为VBI,就误认为这个病人有VBI,甚至还影响了某些耳科医生的诊断思路,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诊断误区我们神经科医生要尽量避免,耳科医生也要引起注意。 一、VBI已更名为后循环缺血(PCI)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国际上对于PCI认识的过程,国际上七十年代就已经不再使用“颈动脉供血不足”,明确颈动脉缺血只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两种形式,九十年代以后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国际卒中权威Caplan教授建议统称为“PCI”。因此,2006年的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号召大家不再使用VBI这个名称,而统一使用PCI,指的是后循环的脑梗死和TIA。从字面看起来,VBI与PCI名称的主

要差别VBI是“供血不足”PCI是“缺血”,似乎是在咬文嚼字,“缺血”就比“供血不足”要文雅或高明得多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更名很重要的一层用意是为了纠正或限定这个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长久以来VBI被滥用了,很多不是“缺血”或“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眩晕都被当成了缺血或供血不足。 那么,我国大量中老年人的头晕/眩晕是怎样被诊断为VBI的?临床表现上认为其为既非正常但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一种状态,并借助颈椎-X光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出诊断。既非正常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状态在临床上很难界定,而这两项辅助检查用来诊断VBI或者PCI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颈椎骨质增生不是PCI的主要病因 门诊就诊的头晕/眩晕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拍过颈椎-X片的,尤其是老年人。颈椎-X片报告上常出现的诊断有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这些病人自己都会问“大夫,我脑供血不足是不是颈椎病引起的?”在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和2009年头晕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中都通过文献复习告诉我们,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在相同年龄的老年人,是否有VBI 者其骨质增生的程度没有差别,所以,颈椎病不是PCI的主要病因,不能根据颈椎片上的骨质增生就判断病人的头晕/眩晕为颈椎病所致,或颈椎病所致的VBI。其实一细想就明白,老年人谁没有骨质增生呢?但多数病人的骨质增生是不能解释其头晕/眩晕的,因此,对于拍了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的老年人,其头晕/眩晕同样要认真分析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新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2014最新综述 在英国,平均每年有150,000个人患缺血性卒中,其中大约有20—25%(具体范围为17—40%)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据可靠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后循环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为10/100000—26/100000)。患者有后循环TIA发作史或其他短暂的脑干缺血症状,尤其反复发生,提示即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应尽快寻求合理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寻求新的急性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是当前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综述旨在揭示正确诊断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包括鉴别后循环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要点: 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 2、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 3、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难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 4、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三倍。 5、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6、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治疗。 一、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循环动脉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2015-01-09 何俐眩晕论坛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 (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 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眩晕的分类 目前,以Hojt 分类为基础、按照眩晕发生的机制和性质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蜗前庭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病变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联系、内侧纵束、小脑或大脑皮质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病因有后循环缺血、后循环出血、小脑脑干肿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颅颈交界区畸形、偏头痛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但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除偏头痛性眩晕外,前庭中枢性眩晕几乎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为唯一表现。 非前庭性眩晕病因包括眼源性眩晕(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虹膜炎和视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眩晕(贫血、白血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压等)、精神疾病所致眩晕(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等)。 眩晕的诊断 一项对德国200 名眩晕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源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约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约占7%~10%,非前庭性眩晕约占5%~15%。 眩晕的诊断需要针对性的详细了解病史资料,包括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而突发性眩晕的伴随症状,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根据。如为前庭性眩晕较轻、症状持续存在而无耳部症状,首先要考虑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眩晕突发而伴一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则考虑突发性耳聋;眩晕伴意识丧失、抽搐等考虑癫痫性眩晕;眩晕伴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甚至有定位体征,多是后循环缺血;眩晕伴头痛、多梦、失眠、心悸和多汗等而无其他阳性体征,多为精神性眩晕等。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建议收藏)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文档交流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

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文档交流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文档交流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文档交流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 栓塞:是PCI 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文档交流 ? ?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临床研究?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 吴子明1 张素珍1 刘兴健1 陈艾婷1 冀飞1 杨伟炎1 韩东一1 [摘要] 目的:通过2组病例分析,探讨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 )与偏头痛性眩晕(MV )的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眩晕门诊MV 患者60例和PCIV 患者64例,分析其临床的特征性表现。检查方法包括:后循环缺血(PCI )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 )检查及头颅MRI 。结果:64例PCIV 患者,血压异常29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14例;血管超声异常37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14例;高刺激ABR 异常22例;4例头颅MRI 异常(腔隙梗死)。60例MV 患者,运动病45例,运动敏感20例,畏光或(和)畏声32例,偏头痛45例,眼动异常16例,MRI 异常3例,高刺激ABR 异常40例。高刺激ABR 在PCIV 和MV 的阳性率分别为34%(22/64),67%(40/60)。结论:MV 平均年龄小于PCIV 患者。MV 患者女性发病多于男性(2.75∶1.00),PCIV 性别比例差异减小(1.46∶1.00)。MV 的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是与PCIV 的重要鉴别点;PCIV 的主要特点包括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前庭功能检查不能作为鉴别的依据;头颅MRI 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 不能作为PCIV 与MV 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前庭功能检查无助于PCIV 与MV 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 眩晕;后循环缺血;偏头痛;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图分类号] R76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1781(2007)1620721203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 w een vertigo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migrainous vertigo W U Zimi ng Z H A N G S uz hen L i u X i ng j i an C H EN A iti ng J I Fei YA N G W ei y an H A N Dong y i (Depart ment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Chinese PL A General Ho spital ,t he O 2 tolaryngology Instit ute of Chinese PL A ,Beijing ,100853,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wo group s of patients with migrainous vertigo (MV )and vertigo resulting f rom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V )and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them.Method :There were 60patients with MV and 64patients with PCIV.Clinical tests includ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cerebral MRI ,oculor motion and high stimulating rate ABR.R esult :Among 64patients with PCIV ,29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nd 14had abnormal blood fat and/or pathoglycemia ;37had abnormality in 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 ;14suffered from amaurosis or dizziness upon fast getting up.Twenty two had abnor 2mal high stimulating rate ABR and 4had cerebral lacunar infarction in MRI.As for 60patients with MV ,45suf 2fered f rom motion sckness ;20were sensitive to motion ;32had photophobia and (or )phonophobia ;45had mi 2graine ;16had abnormal ocular motion f unction ;3had abnormal cerebral MRI and 40had abnormal results in high stimulating rate ABR.The percentage of abnormal high stimulating rate ABR in MV and PCIV were 53%(22/42)and 67%(40/60)respectively.Coclusion :The mean age of MV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Female is more prone to MV than male (2.75∶1.00);the sex difference in PCIV is lesser (1.46∶1.00).Motion sickness ,motion sensitivity ,photophobia and (or )phonophobia are principal differential highlights to MV.The major char 2acteristics of PCIV include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bnormal blood fat ,pathoglycemia and arteriosclerosis.Ves 2tibular function tests could not serve as a diff rential point ;Cerebral MRI might be helpf ul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The results of high stimulating rate ABR is not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 ,but it might play a role in differentiating other kinds of vertigo. K ey w ords Vertigo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Migrainous vertigo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1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2头颈外科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100853) 通讯作者:吴子明(Email :zimingwu @https://www.doczj.com/doc/249596616.html, ) 急性发作性眩晕常见的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 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这3种发作性眩晕由于临床特征鲜明,临床鉴别诊断非常明 确。近年来,由于对偏头痛认识的深入,也由于摒弃了椎基底动脉缺血(VBI )的临床诊断,确立后循环缺血(PCI )的临床诊断,在临床上凸现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 )与偏头痛性眩晕(MV )两者鉴别诊断的必要。所以,本文围绕PCIV 与MV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这两类眩晕的临床诊断与 ? 127?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8月第21卷第16期

(2020)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建议收藏)

(2014)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不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e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carotid insufficiency)。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可见,经典的VBI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

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 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 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 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如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NEMC-PCP)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PCI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PCI的主要病因类同于前循环缺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骨质增生仅是极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CT,TCD,MRI,SPECT或PET)都无法可靠地界定“相对缺血状态”。(4)虽然头晕和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但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PCI。基于以上共识,国际上已用PCI概念取代了VBI概念。 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

神经内科王菲 ?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 纲 要 ?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 后循环的解剖 ?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 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 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 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 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栓塞:是PCI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 ?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与治疗

后循环缺血的预防与治疗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了解并掌握后循环缺血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正确判断常见的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对后循环缺血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正确的诊断以及对后循环缺血进行快速急性治疗,特别是对由于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后循环缺血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性研究。 标签:后循环缺血;明确认识;了解病因;科学评估;正确诊断后循环(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后循环缺血的PCI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MRI)可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 患者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PCI涵盖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研究与操作。 1对后循环缺血的初步历史 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因沿用”颈内动脉供血不足”且由于对PCI 认识的滞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概念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认识。随着神经影像学和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80年代以后,形成了如下认识:①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主要病因,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②栓塞是最主要机制;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④虽然头晕/眩晕是常见症状,但此症状的最常见病因却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基于以上认识,90年代,PCI代替了VBI。 2后循环缺血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①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動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②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③穿支小动脉病变,有脂质透明病、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等损害,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PCI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锁骨下盗血、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3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干是重要的神经活动部位,脑神经、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和重要的上下行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