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

涞源县中医院

内科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晄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

(4)病程:发病在8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8小时至2周为急性期;2周至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及《眩晕》[3]。

(1)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

(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

(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

(4)伴随症状:

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

(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

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X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DWI)、CTA、DSA等检查。

(6)排除疾病: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

(1)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晕,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眩晕或头晕且痛,其势较剧,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车;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入睡困难,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易醒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瘀阻窍证:眩晕或头晕而头重昏蒙,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眠差,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细或涩。

(4)阴虚阳亢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弱。

(5)气血亏虚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或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减。

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白茯苓,桂枝,泽泻,炒黄柏,苍术,黄芪,人参,炒曲,大麦芽,橘仁、生姜,大枣组成。该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眩之功,令痰浊减则眩晕轻;天麻平肝熄风,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中脘、丰隆、阴陵泉等穴穴位单

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祛风化痰,健脾和胃之品。如泥鳅、鳝鱼、萝卜、雪梨等。食疗方:芹菜苦菜汤(芹菜100g、苦菜100g煮熟适当调味即可)(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肝泻火。

①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由天麻,钩藤,煅石决明,炒山栀子,炒黄芩,川牛膝,炒杜仲,益母草,茯神,桑寄生,炙夜交藤,大黄组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太冲、肝俞、行间、太溪等穴单双侧?

采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之品。如芹菜、紫菜、雪梨、豆制品等。食疗方:菊花粳米粥(菊花10~15g、粳米60g,冰糖适量)(3)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通络,化痰开窍。

①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由姜制南星,麝香,半夏,麸炒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桃仁,竹茹,甘草,苏木,赤芍,川芎,红花,老葱,鲜姜,大枣,黄酒组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内庭、曲池、膻中、血海等穴单双侧。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或艾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活血通络、化痰开窍之品。如西瓜、冬瓜、金橘、橙子、红豆等。食疗方:车前子粳米粥(取车前子加水500ml,煎剩300ml,去渣,加粳米100g煮成稀粥。)

(4)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①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本方由川牛膝,煅赭石,生白芍,天冬,煅龙骨,煅牡蛎,龟板,麦芽,刺蒺藜,玄参、炒川楝子,茵陈组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品。如甲鱼、枸杞、银耳等。食疗方:甲鱼汤(甲鱼500g、火腿100g、香菇20、姜葱蒜适量,煮熟加黄酒、盐、味精适量)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本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朱茯神,炙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木香,生姜,大枣,炙甘草组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膻中、血海、气海、足三里等穴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之品。如红枣、山药、莲子、薏米、党参等。食疗方:当归黄芪乌鸡汤(乌鸡肉250g洗净切块,当归5g、炙黄芪30g 洗净,一起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①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本方由紫河车粉,龟板,炒黄柏,炒杜仲,怀牛膝,天冬,熟地黄,麦冬,淫羊藿,巴戟天,党参,茯苓组成。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刺疗法:风池、百会、太溪、肝俞、肾俞、足三里、志室、悬钟、三阴交等穴单双侧?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肾俞用补法,其余以平泻手法为主,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留针或灸20~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③饮食疗法:宜食之补肾填精,充养脑髓品。如鸽子肉、蛇肉、韭菜、枸杞等。食疗方:枸杞乌鸡汤(乌鸡500g、淮山药40g、枸杞20g,生姜10g、黄酒50g、食盐5g)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专方专用

补阳还五汤:清代名医王清任补气活血之代表方,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6~12:1),健脾助运,以活血通络之桃红四物去滋腻不行之熟

地,易以咸寒入络之地龙增强其通络熄风之功。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奇效,常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也专用于眩晕(后循环缺血)气虚血瘀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2)药物外治

①吴茱萸(胆汁拌制)100g、龙胆草50g、土硫磺20g、朱砂10g、明矾30g,小蓟根适量的比例配制,先将前5味药粉碎为末,加入小蓟根汁调制成糊,敷于神阙穴或双侧涌泉穴,每穴10~15g,2日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证(出自《76个中药外敷肚脐疗法验方》)。

②白芥子30g、胆南星15g、明矾15g、川芎10g、郁金10g,姜汁适量比例配制,先将前5味药粉碎为末,加入姜汁调制成膏状,敷于神阙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一周,用于治疗痰瘀阻窍之证。

(三)西药治疗

后循环缺血急性期的治疗没有专门的共识,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4]进行。后循环缺血在8h以内超急性期以眩晕为突出表现,可选择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同的抢救,进入急性期卒中单元的治疗模式及临床路径,即对起病 3.5h以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3.5~4.5h用尿激酶或新型溶栓药替奈普酶静脉或动脉溶栓;4.5~6h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6~8h 机械取栓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的特殊性,机械取栓时间可延长至8~12h。在超急性期对所有不合适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抗血小板、降脂、降压以及预防卒中危险因素治疗。12h以后,可以给予抗血小板、降脂、降压以及预防卒中危险因素治疗,也可以对后循环缺血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在急性期8~12h以后进行如下中医内服、外治、针灸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要点

1.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针对前庭及小脑功能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转头平衡法、直行转头转身平衡法等康复锻炼,掌握循序渐进及保护原则,避免摔跤。

(1)闭目直立:闭上双眼,双脚并拢直立,站立1min,如果能够平稳站立,就改为单足站立,持续站立半分钟以上。

(3)退步试验:闭目前进5步,后退5步,前庭功能不正常者前进时偏向患侧,后退时偏向健侧,如此反复进退5次。

(3)疾病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常识,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2.情志调理

(1)沟通:用语言疏导法加强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指导其进行自我情绪控制。

(2)移情易志:用移情易志法(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怡志)稳定患者情绪,可采用看书读报、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抑郁或心烦焦虑感。因眩晕出现情绪抑郁焦虑感时,可使用安神静志法(采用静志安神,清心静养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自觉地戒除恼怒,调和情志,不为某些症状而惶惶不安,忧虑不宁,恬淡无求,顺从自然,心情舒畅)。

(3)社会支持:取得家庭社会理解,鼓励家属陪伴以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一)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

1.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

①主证: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

②伴随症状: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白等;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

③发作频率。

眩晕(后循环缺血)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且<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一)西医分级疗效评定标准[3]。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级、Ⅰ级;中度:Ⅱ级、Ⅲ级;重度:Ⅳ级、Ⅴ级。

(二)评价方法

1.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的病情按照以上疗效标准对眩晕进行疗效评价。

2.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TCD)、MRI(+DWI)、CTA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3.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1王慧荣2孙权(通讯作者)3 (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Ischemia"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后循环缺血孤立性眩晕与偏头痛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9-10-30T11:25:32.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孙雷 [导读] 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青冈县人民医院 151600 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性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 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偏头痛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and migraine vertigo(MV).Methods 52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and 48 patients with migraine vertigo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for clinical observ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eye movement examination and high stimulation rate audibility were mainly adopted.Brainstem response(ABR)and cranial MRI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Results Among 52 patients with PCIV,21 had abnormal blood pressure,9 had abnormal blood lipid or(and)blood sugar,23 had abnormal blood vessel ultrasound,8 had blackness or dizziness before suddenly rising,17 had abnormal high stimulation of ABR,and 5 had abnormal cranial MRI(lacunar infarction).Among 48 MV patients,41 were motor sickness,17 were sensitive to exercise,25 were phobia or/or phobia,31 were migraine,13 were eye movement abnormalities,3 were MRI abnormalities,and 36 were hyperstimulation ABR abnormalities.Conclusion By analyzing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CIV and MV,we can see that the onset age of MV patients is younger than that of PCIV patients.The onset symptoms of PCIV mainly manifest in blood pressure,dyslipidemia or(and)abnormal blood sugar,arteriosclerosis and so on.The onset symptoms of MV mainly manifest in motor disease,motion sensitivity,photophobia or atherosclerosis during seizures.(and)fear.Head MRI is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High stimulus ABR can not be used as a differential point between PCIV and MV,but it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iating from other types of vertigo. [key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single;vertigo;migraine 近年来,产生眩晕状况的患者逐渐增多,不仅发病率极高,而且其发病时产生的症状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病理的复杂性为这类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深化改革,对于这种急性发作性眩晕症状认识的深入,确立后循环缺血(PCI)的临床诊断,在临床上凸现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性眩晕(MV)两者鉴别诊断的必要。所以,本文围绕PCIV与MV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这两类眩晕的临床诊断与鉴别策略。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者的选择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眩晕症状患者。PCIV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8.1(29-78)岁。MV48例,其中,男1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7.3(11-65)岁。 1.2 PCIV的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将单发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确定为:缺血事件相关的眩晕,但无大脑后部、脑干和小脑受累的症状及体征,同时要求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眩晕(其他类型的耳源性眩晕、低血压、偏头痛性眩晕或精神性眩晕等);高刺激率ABR检查结果提示内耳缺血;有后循环缺血的高危因素,如变位眼前发黑或晕,血压、血脂、血糖、血管超声、MRI、高刺激率ABR、视动等发生异常情况。 1.3 MV的诊断标准肯定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标准:①中度以上的发作性眩晕;②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的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3];③至少2次眩晕发作有下列之一的偏头痛症状:偏头痛性头痛、畏光、畏声、视觉或其他方面的先兆;④排除其他病因。可能的MV诊断依据Neuhauser等[2]的标准:①至少1次中度以上的发作性前庭症状;②至少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头痛分类委员会关于偏头痛诊断标准符合偏头痛;眩晕发作时出现偏头痛;偏头痛加重的因素可以加重眩晕:特定的食物、睡眠差、激素改变;抗偏头痛治疗有效并除外其他疾病。 1.4 检查方法与结果判定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高刺激率ABR分别采用11.1Hz和51.1Hz的刺激率,并比较两者Ⅰ-Ⅴ波潜伏期的差值,超过0.28ms(包括0.28ms)为异常。 2 结果 PCIV患者52例,其中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20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5例(腔隙梗死)。前庭功能检查37例,冷热试验异常13例,眼动检查异常24例。 MV患者48例,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7例患者接受头颅MRI检查,未发现异常。 PCIV与MV鉴别要点:MV平均年龄小于PCIV患者。临床表现: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晕后循环缺血与神经科诊断误区-高山

头晕、后循环缺血和神经科医生的某些诊断误区 高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神经科门诊头晕/眩晕的病人很多,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往往会犯某些错误,归纳起来有两类错误,错误一是把头晕/眩晕的主要原因归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这个目前已经被淘汰的名称,错误二是臆断某些异常检查结果为头晕/眩晕或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原因。这些病人不但在神经科就诊,可能还会到耳鼻喉科就诊,耳科医生如果对神经科医生所犯的上述错误不清楚,当看到病人在神经科被诊断为VBI,就误认为这个病人有VBI,甚至还影响了某些耳科医生的诊断思路,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诊断误区我们神经科医生要尽量避免,耳科医生也要引起注意。 一、VBI已更名为后循环缺血(PCI) 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1]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国际上对于PCI认识的过程,国际上七十年代就已经不再使用“颈动脉供血不足”,明确颈动脉缺血只有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两种形式,九十年代以后国际疾病分类中也不再使用VBI,2000年国际卒中权威Caplan教授建议统称为“PCI”。因此,2006年的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号召大家不再使用VBI这个名称,而统一使用PCI,指的是后循环的脑梗死和TIA。从字面看起来,VBI与PCI名称的主

要差别VBI是“供血不足”PCI是“缺血”,似乎是在咬文嚼字,“缺血”就比“供血不足”要文雅或高明得多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更名很重要的一层用意是为了纠正或限定这个诊断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长久以来VBI被滥用了,很多不是“缺血”或“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眩晕都被当成了缺血或供血不足。 那么,我国大量中老年人的头晕/眩晕是怎样被诊断为VBI的?临床表现上认为其为既非正常但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一种状态,并借助颈椎-X光片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出诊断。既非正常又未达到缺血标准的状态在临床上很难界定,而这两项辅助检查用来诊断VBI或者PCI又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颈椎骨质增生不是PCI的主要病因 门诊就诊的头晕/眩晕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拍过颈椎-X片的,尤其是老年人。颈椎-X片报告上常出现的诊断有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这些病人自己都会问“大夫,我脑供血不足是不是颈椎病引起的?”在2006年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和2009年头晕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中都通过文献复习告诉我们,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在相同年龄的老年人,是否有VBI 者其骨质增生的程度没有差别,所以,颈椎病不是PCI的主要病因,不能根据颈椎片上的骨质增生就判断病人的头晕/眩晕为颈椎病所致,或颈椎病所致的VBI。其实一细想就明白,老年人谁没有骨质增生呢?但多数病人的骨质增生是不能解释其头晕/眩晕的,因此,对于拍了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的老年人,其头晕/眩晕同样要认真分析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头晕与后循环缺血

2015-01-09 何俐眩晕论坛 眩晕是一种空间定位障碍,是人体平衡系统失调而出现的运动性错觉或幻觉。眩晕(vertigo)一词是从拉丁文“vertere (围绕着旋转)”演变而来。眩晕患者常有周围环境或自身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倾倒、漂浮或自身不稳等。眩晕发病率高,国内统计65 岁以上人群,男性患病率为39%,女性为57%,与国外统计一致。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但目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存在简单地将眩晕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或诊断为“颈椎病压迫血管”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就眩晕与后循环缺血的诊断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眩晕的分类 目前,以Hojt 分类为基础、按照眩晕发生的机制和性质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和非前庭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耳蜗前庭及前庭神经病变所致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外耳道病变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联系、内侧纵束、小脑或大脑皮质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病因有后循环缺血、后循环出血、小脑脑干肿瘤、脑干脑炎、多发性硬化、颅颈交界区畸形、偏头痛性眩晕、癫痫性眩晕、颈性眩晕等。前庭中枢性眩晕病因多样但相对较为少见。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除偏头痛性眩晕外,前庭中枢性眩晕几乎都伴随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很少仅以眩晕为唯一表现。 非前庭性眩晕病因包括眼源性眩晕(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虹膜炎和视网膜炎等)、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眩晕(贫血、白血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所致眩晕(低血压等)、精神疾病所致眩晕(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等)。 眩晕的诊断 一项对德国200 名眩晕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发生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精神源性眩晕和偏头痛性眩晕。在我国,前庭周围性眩晕约占73%~87%,前庭中枢性眩晕约占7%~10%,非前庭性眩晕约占5%~15%。 眩晕的诊断需要针对性的详细了解病史资料,包括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而突发性眩晕的伴随症状,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根据。如为前庭性眩晕较轻、症状持续存在而无耳部症状,首先要考虑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眩晕突发而伴一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则考虑突发性耳聋;眩晕伴意识丧失、抽搐等考虑癫痫性眩晕;眩晕伴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甚至有定位体征,多是后循环缺血;眩晕伴头痛、多梦、失眠、心悸和多汗等而无其他阳性体征,多为精神性眩晕等。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医病证部分》 (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 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 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 阴虚阳亢证 肝火上炎证 痰瘀阻窍证 气血亏虚证 肾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BAEP) 、颈动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颈椎X 线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 案(2009 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 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或MR 检查。 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 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 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克、陈皮6 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 (2)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1、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西医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住院患者 一、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耳眩晕(ICD10:BRE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D)(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目闭难睁,伴眩晕多在翻身、起卧、低头抬头时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分钟,眩晕时无耳鸣及耳聋,伴有恶心呕吐,神志清楚,无肢体麻木、无构音障碍、无饮水呛咳等不适,发病诱因常有疲劳、思虑过度、情绪波动等;鼓膜检查多无异常表现,行耳石诱发实验阳性。 2、证候诊断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肝阳上亢证 痰湿中阻证 瘀血阻络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耳眩晕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耳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按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配合研究治疗者。 2、年龄6~80岁,病程不限。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常规检查项目 (1)专科常规检查; (2)纯音听阈测听检查; (3)声导抗检查; (4)双温实验(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急性期禁忌)视动检查,SRM-Ⅳ眩晕诊疗系统检测 (5)入院全身情况评估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乙肝五项离子1、离子2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等检查。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 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 (1)肝阳上亢证: 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 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 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 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 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 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 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先兆表现。 (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可一蹶不复而死亡。眩晕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二)西医诊断依据: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特点: 1)发病在50岁以上。 2)突然出现眩晕,与头位有关,持续时间短暂。眩晕常伴发恶心、呕吐、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5 年) 一、概念眩晕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可见于西医的周围性眩晕如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偏头痛性眩晕、前庭阵发症,中枢性眩晕如后循环缺血、脱髓鞘病变,内科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精神疾病如躯体形式障碍、慢性主观性头晕、神经症等,凡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眩晕进行辨证论治。 二、眩晕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2 版,2008 年)和《眩晕和头晕实用入门手册》(【英】阿道夫M ·普朗斯坦【德】托马斯·伦珀特着赵刚韩军良主译,华夏出版社,第1 版,2012 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前庭损害体征,如头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姿势步态异常、听力评估异常,或者中枢及脑干损害体征如扫视动作和眼球平滑追踪异常、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