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讲解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历程及改革措施。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对改革开放以及民生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因此导致公共服务长期处于资金短缺供给不足的局面。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发在国家在经济、政治局势稳定之后,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可见我国也应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但是在施行中,由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和公益性导致有能力且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私企较少,市场化难以顺利进行。我国提出了合资经营、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纯民营模式、公共民营合作制、凭单制度等合作模式来鼓励私营企业投入到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中。为实现新形势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公共服务;市场化;垄断;竞争;政府主导

Marketizatio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investmen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people's livelihoo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rge, so the public service has long been in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fund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we have found that after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s stable, the public service market will be gradually realized. It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also implement market-orien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but in practice, because of monopoly and public welfare public service to have the ability and intention to engage in this industry private market is less, it is difficult to smooth. China has put forward a cooperative mode of joint venture, contract contract, franchising, pure private mode, public 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and voucher system to encourage privat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t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

Public service; marketization; monopoly; competition; government led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2)

Key word: (2)

一、绪论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5)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国外研究现状 (5)

2.国内研究现状 (6)

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的概念和方式 (6)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念 (6)

1.公共服务的概念 (6)

2.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念 (7)

(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方式 (7)

1.权威型供给模式 (7)

2.商业型供给模式 (7)

3.志愿型供给模式 (8)

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趋势 (8)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必然性 (8)

1.市场化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8)

2.市场化缓解财政压力,提升服务品质 (8)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理论依据 (9)

1.公共选择理论 (9)

2.新公共管理理论 (9)

3.公共治理理论 (9)

四、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10)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0)

1.供给能力差、地域供给水平不同 (10)

2.公共服务供给率低,且服务质量不佳 (10)

3.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效果不理想 (11)

(二)我国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11)

1.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11)

2.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性导致市场化的难度加大 (11)

五、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措施 (12)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趋势的可行性分析 (12)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模式多样 (12)

(三)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建设 (12)

六、结论 (13)

参考文献 (1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发展速度加快,使得经济增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新兴行业以优质的服务和先进的科技渐渐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人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后对公共服务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我国人口众多且地域辽阔,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无法满足各区域的不同服务需求。且公共服务依靠财政拨款为大家提供基本的、非盈利性的服务,投资大且经济回报率低。国家发展建设同样需要财政拨款与政府监管,相对而言政府部分对公共服务的重视度不够,无法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转变以及国家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受国家发展状况、政治背景、国际地位等综合因素影响。优化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有利于推进国家发展建设进程,促进经济产业链、民生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建设高效运行。本文研究目的就是了解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具体情况,针对与日俱增的服务需求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对强化和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西方国家政府财政危机,出现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现象。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基本社会福利得不到保障,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5]。萨瓦斯在其著作《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指出可以通过依靠公民、社区以及采取“政府服务、政府间协议、政府出售、合同承包、补助、特许经营、自由市场、志愿服务与自我服务等”等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改变政府单一供给主体的现象。盖伊.彼得斯在其著作《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中,提出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私人部门通过竞标有机会参与政府工作,打破政治领域中政府垄断,以期以市场竞争模式代替传统官僚体制,并认为政府

间协议和合同外包等是未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模式,应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以上先进公共服务理念均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打下良好基础[5]。

2.国内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政策,开放的市场环境使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但是公共服务水平却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需求落差,我国将少部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以试行办法观测公共服务市场的可行性与运行效率。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日俱增的社会多元化需求也对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原有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运营体制,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并退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公共服务的高效运行[3]。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我国财政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公共服务质量、效率与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与提高[3]。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调了政务优化的重要性,而公共服务作为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采用市场化制度既可以解决财政压力又可以保障公共服务质量。然而在现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中难免会因为市场机制作用无法发挥或发挥不好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应结合国家政治背景、经济实力、产业机构模式提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优化措施,逐步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共服务模式实现优化供给和高质服务。

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的概念和方式(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念

1.公共服务的概念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总称[3]。公共服务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又要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科教文卫事业等,为社会公众提供保障与条件,以方便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公共服务按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具备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服务分为纯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纯公共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包括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平等且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安全、司法、基础医疗、义务教育、

环境保护等。准公共服务则属于混合公共服务范畴,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与满足个人需求相结合的特点,既能满足公共需要,也能满足个人需要,在人人平等消费时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与排他性,需要付费以获得此类服务,如水电气、交通设施、通讯设施、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2.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概念

是指利用市场标准去配置公共资源,并采用市场标准来评估公共服务生产者和供给者的效率。个体能够在不同的服务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宋世明则概括为:第一,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决策与执行过程分离,即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政策,公共部门、私营部门、非盈利性组织等负责完成政策执行,市场机制则能把决策与执行相连接;第二、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注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性与竞争性,应以竞争取代垄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第三,消费者可以在多元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中进行选择[5]。

(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和方式

1.权威型供给模式

权威型模式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权力运作为方式、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来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1]。公共服务的资金供应、生产安排和具体的服务规划都由政府控制,所提供的服务大多都是无偿或者低价的形式。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多为免费的形式,少数项目会收取廉价的报酬。权威模式又包括政府服务、政府出售和政府间协议三种形式。大多数国家由政府创办企业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的直接生产包括四种类型的企业:国家企业、国管公司、国有公司、国有持股公司。所涉及的行业基本为军事、医疗、公路、水电等,其经济收益不高但是对改善民生,提高国民综合实力有这重要意义。

2.商业型供给模式

商业供给模式中公共服务成为可以市场交易的产品,三个要素特征为:一是生产主体即为盈利机构;二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三是产出品为公共服务。

商业攻击模式的攻击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私人供应并生产,拥有一定的收益权;二是由政府供应,但是由私人生产,两者之间签订采购合同保证双方利益;三是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联合供给,满足了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的关联性。可

以通过增加某种服务的销量来刺激其它服务的需求增加,起到公、私服务共赢的良好循环机制。如私人生产的电视销售,带动了公共服务电视节目行业的发展。私人手机的销售,带动了公共社交软件、网站信息的发展。

3.志愿型供给模式

以无偿贡献的方式投资或者生产公共服务的模式成为志愿型供给模式。例如大型公益事业,灾区抗洪抢险救助等活动,还包括自发组织的援助机构、志愿服务等等。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流通的便捷,近几年自发形成了许多大学生公益团体和民间救助机构。充分体现了我国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趋势

从公共服务国内外研究发现,国外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期普遍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这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目前步入信息化时代,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公共服务模式呢?本章就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然性和理论依据来分析,公共服务市场化在我国推行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必然性

1.市场化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过于单一,不利于行业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行业难以满足民众的多元化需求。而原有的垄断型公共服务部门因缺少相应的激励和竞争使得服务质量停滞不前。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可以优化产业机构,激发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提高工作效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投入资金皆由公立部门确定,对投入与产出比没有硬性规定,导致了“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造成收益不佳及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时代之需,是顺应我国发展生产必经的改革之路。

2.市场化缓解财政压力,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原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往往会引发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公共服务市场化之后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高端的产品。既可以满足民众需求又可以缓解政府财

政压力。完善的公共服务虽然会让国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状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告诉我们给民众提供丰厚的公共服务和物质保障,不如建设一些盈利企业让民众既可以学到技能,又可以使他们根据物质、经济水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财政支出经济数额有限,放在公共服务的福利保障上不如投资到国家建设上比较快。因此施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又可以促进民众积极进行生产建设。对我国科技、人文和谐发展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的理论依据

1.公共选择理论

在20实际80年代布坎南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社会经济成员的一部分,在实行公共服务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经济个体有更高的经济追求也是为了完成自认目标,政府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加强国家建设,引进新型生产技术或者管理理念,培养发展高端知识分子。在此前提下政府作出的投资是有规划的,而公共服务行业投资大,收益少,实施效果难以满足大多数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值得政府巨大投资。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打破政府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重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干预,改变政府职能,使公众在竞争中做出最优选择。2.新公共管理理论

此理论核心理念是经济、效率和效益。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及市场竞争与激励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活动中,建立竞争性政府,注重政府的绩效与效率。

3.公共治理理论

该理论主张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主体不限于政府,公共机构、私人机构或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都可以是治理主体。该理论主张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重视公共服务产出的结果,这样既能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又可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在公共服务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市场化程度,指出公共服务市场化应是有限的市场化,政府应构建与其他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合作伙

伴关系。

综合以上观点,我国虽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虽然同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国家之间人文、经济、物质的交流合作加速了我国国际化进程。但是公民个体的经济水平差异,以及地域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很多不足。应结合我国实际状况,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它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应顺应时代发展,紧跟国际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潮流,提高政务效率和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四、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1.供给能力差、地域供给水平不同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整体能力较差。我国幅员辽阔,在世界国际面积排行第三。

但是我国总人口数位居世界第一,人均土地占有率仅为世界平均人口数的3

1。所以人均资源数量极少,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一大主要原因。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多为周边沿海城市。因为进出口贸易的频繁和物产丰富,吸引许多先进生产力。经济实力、环境气候、相关政策等均影响我国人口分布与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域情况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水平不同,我国在提供公共服务资金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建设支出占比。更多的省份会将发展建设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经济落后的省份往往公共服务水平更加不理想。

2.公共服务供给率低,且服务质量不佳

我国人口众多导致公共服务行业人均占有资源少,目前仍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例如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教师培训及发展资金较少,导致了师资水平提升进度缓慢。而每个教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较多,导致了教师投入大、学生效率低的不合理配置局面。在医疗行业,公立医院有医保及农合政策也让各个科室住院人数过多,拥挤的就医环境无法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些中小学、或者培训机构、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的发展都需要国家公共服务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我国开放的市场环境又给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所以公共服务供给率低和公共服务质量差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

3.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效果不理想

我国虽然一直提倡公共服务市场化,但是在施行过程中,由于原有企业的垄断性质,以及政府主导部门的无偿效益。使得私人无法在公共服务中占据有利资源、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因此愿意从事、且有能力从事公共服务行业的企业很少。一些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一是公私合营的公共服务双方建设资源与收益各占一定比例,国有资金短缺通常采用“以产抵资”的合作形式。如果管理者不加强监督制约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则会造成国有资源流失。二是公共服务市场化以盈利为目的会忽略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三是虽然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运行,但是仍存在着腐败和私人垄断的现象。四是民众过度依赖公共服务,导致公共责任缺失。五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给社会带来新的政治、经济局势,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影响所产生的变动是否可控,是否朝着好的一面发展,还有待我们观察研究。以上种种观点说明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的发展脚步有所减缓,改革效果不甚理想。

(二)我国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财力有限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我国中央政府收入占国际GDP比重较少,这说明我国政府财力不足落后于世界各国。财政收入少则难以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虽然近几年我国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物质水平稳步提高。但国家经济支出多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生产建设中,争取以提高全民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完善教育和医疗事业来带动全民素质、文化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个人成长空间。相对而言投入到发展建设中的资金较多,则无更多余款支持公共服务的发展。

2.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性导致市场化的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水平较低下。公共服务行业多由国家垄断,即便后期开展市场化,私营企业在生产资源、生产技术、营销模式上都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敢于从事且有能力从事公共服务业的市场资源较少。此外公共服务行业目的是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导致公共服务行业投资与收益不成正比。此外公共服务市场化市场准入机制存在缺陷、招标机制尚不规范、特许经营权的管理尚待完善且政府政策的一致性较差。以上原因导致了我

国制度存在很大滞后性难以全面施行公共服务市场化。

五、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改革措施(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趋势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明晰化,人们有能力和资本来发展建设公共服务行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多元化需求的转变以及物质水平的提升,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公共服务市场化可以提高行业竞争力,促使生产服务创新发展,迎合大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优质的公共服务获得的收益又可以完善公共服务行业发展,使其进入一个稳步提升的循环链。近几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公共服务市场化,既可以缓解财政压力又能给一些民营、私营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并可以采纳优秀的发展成果来完善原有公共服务制度的不足,使得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成为发展生产力、增强国有企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模式多样

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口可以采用合资模式,包括中外合资、国有企业与国内民营企业合资两种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不少中外合资企业,中国人口基数大且劳动力廉价使得许多发达国家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随着我国民众素质提高、科技发展与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劳动力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组织以后,国家提倡与沿线国家施行合作互助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模式也越来越多,除了以上的合资模式,还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纯民营模式、公共民营合作制、凭单制度等等。可见我国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建设在推进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建设中,首先应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行业的投资成本,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和约束政府投入比例。公共服务的主要目的仍是要改善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所以对公共服务中政府应承担的部分必须达到规定标准,对所提供的资源以及政策的良好执行也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公共服务市场化中我国政府应引导行业良性发展,争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次政府应完善促进适度竞争的政策制度,深化产权改革、培育多元

化的市场主体体系;推进市场的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必要条件;改革定价成本,一是要应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产出比制定合理的公共服务价格,二是要方式垄断行业价格虚高,应起到合理管控的作用。最后应加强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设立和规范独立的监管机构,监督公共服务行业市场化发展。防止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有些人以权谋私,损害公共利益的发展。

六、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展,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完善新形势下国民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在发展执行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门控制力低,私营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经验不足等情况。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有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服务质量难以提升的局面。公共服务市场化采用多方合作的模式既可以激励行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实力,又可以实现我国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国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经济总值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建军. 日本邮政业市场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罗瑜亭. 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效率研究[D].深圳大学,2017.

[3]曹师勤.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评估机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

[4]陈玲.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包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6.

[5]黄业震.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7.

[6]鲁静.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空间评价与空间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袁丹,欧向军,唐兆琪. 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7,37(03):32-39. [2017-09-12].

[8]赵海英.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阶段性分析——基于政策环境变化的政府政策选择[J]. 经济研究参考,2016,(64):40-44. [2017-09-12].

[9]周定财,杨浩. 公共利益视角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8(01):9-14. [2017-09-12].

[10]邓建明. 对后发展地区推进水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17,(15):20-22+19. [2017-09-12].

[11]王树文. 我国民生类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政府管制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2016,(04):235-239. [2017-09-12].

[12]叶雯,贺世红. “新常态”下我国政府进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与路径分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34(04):101-105. [2017-09-12].

[13]蔡长昆. 制度环境、制度绩效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个分析框架[J]. 管理世界,2016,(04):52-69+80+187-188. [2017-09-12].

[14]陈秋芸. 目前我国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措施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5):32-36. [2017-09-12].

[15]施建君. 晋江市污水处理行业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6.

[16]秦政科. 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7]包杰.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8]王娟. 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监管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9]王璇.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化改革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20]张传杨. 定点制度对公共服务领域构建竞争性市场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 一般地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业性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好了,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毋庸置疑,经过前一阶段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应对生态环境恶化和能源资源短缺引发的严峻挑战,而且要求加快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应对基本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多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继超越生存型社会的临界值。就恩格尔系数来看,2000年城市达到39. 4%,农村达到49. 1% ,均低于50%的临界值。同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降至50%的临界值。2001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4. 1%,首次低于15%的临界值;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7%,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2003年,城镇化率达到40. 5%,首次超过40%的临界值。从这些量化标准来判断,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一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阶段性矛盾。[1]由此可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在当前,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有的是发展不够的问题,有的则是共享不够的问题,即没有很好地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按理说,社会进步的成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共享,但实际上是由强势群体来享受或首先享受;同样,社会代价的后果应当由全社会来分担,但实际上大部分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来承担。因此,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模式、问题及对策* 筱娟杨梅** [摘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推进模式,探究了公共服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认 为,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是缺乏公共服务标准造成的。因此,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 建设中应着力于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是改善公 共服务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 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通过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对于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规范政府公共服务行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缺乏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造成的。因此,探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失为解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的现实选择。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推进模式 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主要由中央倡导、地方推动。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同地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程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乡村,省、市、县优于乡镇基层的状况。从具体推进情况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出现了不同 ***本论文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课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指标体系研 究》(YJ2011-13)的研究成果之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柏良泽、中国政法 大学副教授翟校义给予了有益的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筱娟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117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郁建兴吴玉霞 (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 [ 摘要 ]服务型政府将满足公民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不仅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政府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复合供给模型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了两次分工。初次分工是将服务规划者(提供者)和生产者相分离,并可产生多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二次分工是生产者将自己不能直接生产的服务,通过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组织生产,通过将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来间接满足服务需求。复合供给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异质性公共服务需求。[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复合模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服务型政府以满足公民需求为最高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服务型政府:从职能转变到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服务理念、职能体系、服务体制、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始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新型政民、政社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公民权利、制度框架、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展开了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是相对于以往的“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而言的。刘熙瑞认为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指导理念,两种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体制上皆有不同①。侯玉兰从理念、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比较,并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提供市场和社会难以提供的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②。郁建兴等将服务型政府看成是与发展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从发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7)。 ②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载《前沿论坛》,2003(23)。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深化西岗区卫生服务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缓解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当前卫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政协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由区政协文法委与区政府卫生局组成调研小组,就我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有关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走访,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区公共卫生硬件建设和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视察,分别召开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并到重庆、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区进行学习考察,广泛收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摸底调查中,我们重点就我区卫生资源、人口结构、参保情况、慢病人数、医患比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摸清了与我区卫生服务服务工作有关的一些基本情况。 1、卫生服务资源基本情况。截至今年一季度,辖区共有医院18家,按所有制划分,公有制医院13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94.3%;非公有制医院5家,占总编制床位数的5.7%。按隶属情况划分,省属1家,市属3家,区属1家,部队所属2家,企事业单位所属6家,个体所属5家。除医院外,辖区有妇幼保健所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会联办7家。此外,辖区另有门诊部、诊所139家,全部为非公有制医疗机构。配置相对密集的医疗机构使我区的千人口床位数和医生数保持了较高水平。现我区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为12.9和5.97,两项指标都高于市内其他城区和全市4.46、2.48的整体水平,也大大超过了《辽宁省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所提出的“原则上城市应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张、医师3.0名”的标准。 2、居民群众享受医保情况。参保情况是衡量居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标。西岗区现有户籍人口33.67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7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0.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1.3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63.4%;参加商业医疗保险4.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6%;自费医疗7.4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低保人员0.84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63万人,占低保总数的75%;未参加医保0.18万人,占低保总数的21.5%。外来常住人口1.9万人,其中参加医保0.18万人,占外来常住人口总数的9.5%;

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的利弊剖析

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社会化的利弊剖析 有选择地将部分公共服务项目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职能在公共领域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政府面临着社会需求急剧增长与公共财力相对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顺应政府职能转变,顺应民众诉求的必然趋势。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有利因素 1.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和民营化的方式,实质上是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市场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通过制定标准和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则又发挥了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场化取向的公共服务项目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政府动作缺乏效率,而市场动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比较早地使一些私立医院和学校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打开了政府垄断医疗、教育资源的缺口,增加了民众对资源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公立学校、医院的竞争压力,对这些行业加强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对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与服务普通民众相结合。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的公共服务,虽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却缺乏应有的活力,从而使广大民众的公共消费维持在较低的基点上。政府主动降低公共服务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构筑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务项目投入机制,使公共服务领域在横向上不断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有助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以社会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务领域,既是对政府职能的承接和转移,也是公共管理领域对“小政府、大社会”的呼唤。私立医院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规格的医疗服务,私立高中近年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影响的扩大,汇聚了城市人气,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医院运行以来先后引进了一批硕、博士生;私立高中的举办也从外省引进了大批本科生,这对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进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民众,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效地缓解了公共服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图说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

图说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附件:相关规定

一.政府投资边界的规定: (一)《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二)《政府投资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六条〖资金投向〗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能够由社会投资建设的项目,尽可能利用社会资金建设。国务院对政府资金投向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 号)(三十三)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公益性和基础性建设。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生态环保、农林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政府投资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7月5日),科学界定并严格控制政府投资范围,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五)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政府投资资金只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的项目,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原则上不支持经营性项目。建立政府投资范围定期评估调整机制,不断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完整版)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 姓名: 学号: 专业: 教育层次: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1)

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析 摘要: 本文主要讲解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历程及改革措施。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对改革开放以及民生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建设的投入比较大,因此导致公共服务长期处于资金短缺供给不足的局面。针对此问题我们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发在国家在经济、政治局势稳定之后,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可见我国也应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度,但是在施行中,由于公共服务的垄断性和公益性导致有能力且有意向从事此行业的私企较少,市场化难以顺利进行。我国提出了合资经营、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纯民营模式、公共民营合作制、凭单制度等合作模式来鼓励私营企业投入到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中。为实现新形势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 公共服务;市场化;垄断;竞争;政府主导

Marketization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investmen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people's livelihood infra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large, so the public service has long been in the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fund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we have found that after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s stable, the public service market will be gradually realized. It shows that China should also implement market-orient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but in practice, because of monopoly and public welfare public service to have the ability and intention to engage in this industry private market is less, it is difficult to smooth. China has put forward a cooperative mode of joint venture, contract contract, franchising, pure private mode, public private cooperative system and voucher system to encourage private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 It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 Public service; marketization; monopoly; competition; government led

(完整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docx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试行)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分标准得分 明确了标准化试点领导机构及职责,得 1 分; C1领导职责 (2 分 ) B1 组织管 试点单位或区域主要负责人承担标准化试点建设领导职务的,得 1 分。 理( 4 分)组建标准化试点工作机构,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物资等工作条件, C2工作机构( 2 分)得 1 分; 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化知识与工作方法,至少接受过 10 学时标准化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明,得 1 分。 A1 基本要将标准化工作及试点建设纳入试点单位或区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促进标 准化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得 1 分; 求( 10 分) C3管理机制( 2 分) 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制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以及 标准化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并能长期有效运行,得 1 分。 B2 机制建 设( 6 分) C4经费保障( 2 分)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经费,通过文件等形式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经费长期保障机制,得 2 分; C5激励政策( 2 分)发布了标准化工作激励和奖励机制、政策性文件或主要领导批示的,得 2 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C6 体系规范性( 2 分) C7 体系完整性( 4 分) B3 标准体 系要求 (12 分) C8 体系协调性( 2 分) A2标准体 系( 30 分) C9 体系有效性( 4 分) C10 标准规范性( 6 分) B4 标准要 求( 18 分)C11 标准科学性( 6 分) C12 标准适用性( 6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标准汇总表及编制说明满足GB/T24421 等相关 国家标准的要求,或者与本单位、本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流程相适应, 得2 分 标准体系构成合理、结构完整,覆盖试点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全部事项 ; 标准体系从试点单位或区域实际出发,覆盖了主要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各环 节,得 2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之间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能够体现该试点所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特点,体现该单 位或区域特点,得 2 分; 标准体系与该单位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该试点建设目标任务相协调,能支撑 业务发展,得 2 分。 标准文本格式规范,满足GB/T1.1 要求,标准文本结构合理,标准语言表达 准确、严谨、简明、易懂,术语、符号统一,标准制修订程序规范,得 6 分; 标准技术要求合理,指标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得 6 分; 标准内容与组织管理特点相适宜,与管理服务活动、流程相匹配,能反映服 务对象的需求,得 6 分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并不是指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每一具体服务都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供给。其宗旨就是由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来决定供给主体,这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的一方,也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总之,要以公共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准绳,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它与政府、市场本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 (二)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 (三)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摘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正在逐渐被广大学者及社会管理者所重视。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主体,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要起到带领作用,以自身的不断革新来促进其他社会管理者采取有效创新措施。现今,伴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越显的重要,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正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大举措,因此,本文笔者以社会管理创新提法为背景,讨论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政府;电子政务;电子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言: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政务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多,居民享有的公告服务明显增多"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各类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协同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经验不足理论滞后等,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完善。 1.概念综述 1.1社会管理创新综述 1.1.1由来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逐渐被学者和社会管理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

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试论公共服务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序言 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在行政改革实践中,都采用了市场化治理的模式并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也在稳步推进。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调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并注重效率和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立足本国实际,应对和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含义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即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赢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市场化突破了政府决策、政府执行的传统模式,通过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之间的复合配置,凸现了双方各自的功能优势,从而为政府以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了可能 二.公共服务市场化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 在我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资源环境约束增加、内外需失衡、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又与我国当前存在的两对突出矛盾密切相关:一是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质量低下之间的矛盾;二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通常发挥着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作用。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改善我国公共服务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黄恒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及其范围 标准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它为政府自身改革、政府管理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性、技术性的解决思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手段。作为标准化的主要成果,标准已经成为政府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规则,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而,形成了法律规则、经济规则、标准规则共同规范政府管理与社会秩序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概念中“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与“标准化”这两个要素的结合,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理论诞生,标志着标准化从传统的工业标准化向服务标准化的拓展,标志着标准从纯粹技术规范向行为规范的转变。 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是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为基础和依据的,但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上文界定,我国公共服务的范围可以包含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管理、市容与环境、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邮政与通讯等。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学界还没有一致意见。一般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评述及展望

□ 李阿萌,张京祥 1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衍生出来的概念,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服务资源向服务结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其均等化发展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城乡发展差距大,一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评述及展望 [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是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方面,较少关注公共服务在空间层面的落实,且尚未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系统的整合。今后应进一步拓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布局、配置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加强研究。[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城乡一体化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11-0005-07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Equal Urban R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Development/Li Ameng, Zhang Jingxiang [Abstract]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development will promote integrate urban rural development by spatial means.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s that current researches focus on public servic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while neglecting its spatial arrangement. Public service and its facilities need integration. Equal urban rural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from layout, standard, regulation etc. [Key words] Basic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facility, Equalization,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所占的比重约为30%~40%[1]。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了重要位置。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2] 。而促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08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77) 本期主题: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规划 [编者按]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设施布局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新时期,应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期论坛栏目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规划”为主题,刊发一组文章,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规划布局和配置标准等角度展开探讨,以期推动公共服务事 业的健康发展。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积极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促进上海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达2301.9万,其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达897.7万,占全部常住人口的39%。从世界范围考察,近几十年来,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表现为以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人口增长为主,且增长的势头强劲。一方面,城市发展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移民;另一方面,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时空变动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形成压力,对于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来说,主要体现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未来要促进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以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为战略。 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需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需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就上海而言,目前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性以及公共服务供需间的矛盾所引发的问题,都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资源承载的能力。当前,需要着力破解几个核心问题。 一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的政策取向下,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一个面向全体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无论身处何处,其公民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这是“权利公平”的体现。“机会公平”是要破除外来人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制度障碍,让稳定居住和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都有机会享受“同城待遇”。“规则公平”一要体现“普惠性”,即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享受上均一视同仁;二要体现“差异性”,即在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尚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非基本公共服务如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的供给,应该基于“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即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贡献大小,通过梯度累进的方式与本地居民共享。由此可见,“规则公平”是三大原则的基础,但机会、权利既靠制度规则,也要靠来沪人员自己努力争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那些没有进城的农业人口公平性的体现。 二是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短缺,且户籍制度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平衡机制? 对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居留时间越长,继续居留的概率就越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