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本文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探讨通过控规调整与城市设计,在城镇居住社区实践十五分钟生活圈理念的路径,为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控规调整;城市设计;十五分钟生活圈

1.引言: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2018年12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

为响应国家及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求,东莞市发布了《东莞市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设计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现代宜居为重点,优化拓展公共生活空间,构筑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的理念。

1.项目概况及需求

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塘厦镇政府意向在中心区仅存的以空地为主的连片区域,作为规划15分钟生活圈项目选址,为塘厦中心区未来打造连片高品质居住社区。

塘厦中心区的发展,从旧城服务中心跳跃到新行政文化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拓空间发展需要,对新旧中心的中间过渡区域发展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属于塘厦中心区范畴,面积约37.14公顷,通过对项目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2.1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在控规中项目范围内规划为居住用地、商住用地、教育用地、绿地和水域。缺少居住相关的配套设施。

2.2交通不成系统

项目范围内缺少东西向道路联通,中心商住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通达性差,道路结构不连续。项目周边有多个规划公园,缺少将公园连接的慢行步道。

2.3滨水空间被忽视

从项目范围穿过的石马河,现状河道河岸生硬,不够绿色生态。河道两侧缺少滨水空间,使得人们临水而不亲水。

1.城市设计与控制要点

结合城市设计研究,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梳理解决。通过整体定位、居住空间形象、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控制要点。

3.1整体定位

功能定位:本项目作为塘厦中心区少有的连片居住生活区,旨在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示范区。

形象定位:本项目位于石马河沿线,是展示滨水风光带、活力水岸、生态友好的重要形象地带。

3.2优质住区空间形象

通过提出建筑形态与体量、建筑高度以及天际线引导等控制要素,与周边空间环境协调共生,塑造高低错落、连续富有变化的空间形象。

重要视点控制:对东兴大道-石马河方向沿线建筑按照圈层进行控制,距视

点约100m、300m、500m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仰角符合视点的感官舒适性。

天际线引导:通过主要道路界面控制,整体引导形成“高低错落、韵律有致、舒朗通透”的城市天际线。

3.3滨水界面通透性

通过控制沿石马河滨水界面的高层建筑面宽比(K值)、滨水商业DH值和滨

水断面设计,达到舒朗通透的空间效果。

建筑面宽比(K值)、建筑连续面宽:控制滨水区域沿线高层建筑面宽比(K 值)≤60%,高层建筑连续面宽≤60m。

滨水建筑H/D值:控制滨水第一排24米以上建筑D/H值≥1:1,引导自内陆

向河道方向逐级递减,形成舒适的河道空间,同时为更多市民提供观赏河道景观

的视野条件。根据街道高宽比理论,街道高宽比为1:1时,易于形成活跃的街道

气氛,空间保持平衡状态。

滨水裙房建筑退缩:将建筑距调整为10米,街道高宽比为1:4。根据街道高

宽比理论,街道高宽比为1:4时,道路两侧的建筑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可以

突显环境舒缓感和开阔感。

滨水断面控制:通过滨水断面设计,优先满足人亲水活动的需求,以人为本

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环境。优化滨水活动空间。

3.4构建慢行系统

加强调整地块与石马河沿线周边开放空间的联系,营造活力街道空间,营造

开放连续、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形式。道路红线宽度为24m,加项目地块10米的建

筑退线,调整街坊内部形成一条34米宽的内部主要慢行廊道。结合外部主要生态和景观资源,本次项目主要构建3条慢行廊道。

1.具体调整内容

将城市设计落实到控规层面,同时结合“城市经营+预控留白”的规划思维,对项目的经营和后续开发进行规划。

4.1道路调整

提升道路等级,增加路网密度,调整滨水道路断面。将原规划五路道路红线宽度由18米调整为24米,并连接至东兴大道。新增一条支路,同时增加一条预控虚线道路。扩大滨水一侧的非机动道断面,增加居民亲水活动空间。

4.2用地调整

核减项目范围内商住用地,增加居住用地面积,将中间的居住用地调整为预留建设用地,在范围内居住地块新增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为提升滨水地区空间品质,打造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修正沿河建筑退距。

4.3.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运用城市经营理念,通过政府收储项目范围内居住地块,将地出让收益作为流域治理资金。从而通过流域治理带动周边环境质量提升,拉动周边土地资源增值,以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反哺流域治理基础设施投入。

塘厦镇对于中心区定义为”全镇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东莞东南部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方案将位于项目中心位置的居住用地进行留白,结合城市发展需要,预留建设用地未来可建设城市公园、文化配套、高品质住宅、商贸服务,甚至生态修复恢复耕地;为未来预留更多想象空间和可能性。留白用地并不是“一刀切”地将地块进行完全留白,而是在未来开发方向与发展时序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对地块范围内的开发建设进行严格限制[1]。

5.多空间实践十五分钟生活圈理念

5.1公建服务空间——多层次、人性化的社区服务

通过控规调整,在核心区10分钟步行范围(500米)内规划有公园、文化、

学校、体育、健康、商业等社区生活级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滨水公园、社区健康

服务站、养老院、小学。在片区层面完善基础保障型服务,在社区层面重点丰富

提升型服务。确保居民在适宜的出行范围内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

居民形成绿色健康、交往共享的生活方式。

5.2公共空间——高品质、绿色生态

通过河道两侧的自然生态驳岸和滨水栈道,打造沿河绿带,连接周边规划的

塘厦观光公园、消防主题公园、崖山公园、塘厦中心公园形成绿色生态公园系统。

5.3街道空间——便捷联通、舒适宜人

结合街坊内部的建筑退缩,在片区内形成3条慢行廊道,加强公园公共性与

地块可达性,优化区域交通微循环。通过要求步行通道24小时开放、采用砖石

铺装、地块边界与市政人行道标高一致、连接路段设置无障碍慢行过街设施等,

来保证调整街坊内慢行系统的开放性和舒适性。

5.4居住空间——尺度适宜、密度适中

从空间延续、整体开放角度出发,将居住功能集中布局在调整范围中部,打

造滨水绿色、尺度适宜、密度适中的社区居住环境。同时,腾挪出来的用地调整

为预留建设用地,为未来发展留下了想象空间。

6.结语

本次通过城市设计得到控制要点,结合控规调整落实,从空间和公共设施等多方面打造15分钟优质社区生活圈。运用“城市经营+预控留白”规划理念阐述了韧性、弹性并举的规划创新思路,在规划管控层面切实践行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倩."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留白”机制研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实施与管理).Ed.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373-379.

探索产业小镇的策划复兴新路径——以海风小镇策划规划方案为例

探索产业小镇的策划复兴新路径,——以海风小镇策划规划方案为例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中的黎安海风小镇的策划规划设计 为例,依据海南城镇发展特色,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把海风小镇的项目策划和改造复兴作为研究重点,完善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高 效的促进小镇的产业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具有海南特色的城镇 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项目策划;文化产业;演艺文化;空间策划 1 研究背景 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 通知》中提出目标: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 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海南省政府也于2015年提出建设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并强调特色产业小 镇建设重点在特色、关键是产业,形成一批带动力强、能助农增收的产业支撑, 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就地城镇化,走出有海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 海风小镇现状 海风小镇位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陵水黎安镇内,处于东高岭,黎安 港和南海之间,环境秀美,占据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 本次研究范围位于海南国际旅 游岛先行试验区黎安海风小镇。现

状已建设一半原安置区,其中包括住宅建筑、超市、36班小学、综合市场、综合 服务中心以及道路等。剩余用地为村庄和农林用地。 海风小镇在建设完成一半后便停滞不前,是由于多方原因,包括村民拒绝搬 入已建安置区、政府及开发商分析发现目前的开发方案不能满足小镇未来的持续 发展等,小镇亟待融合资源优势,突破现状。 3项目总体策划 3.1 确定发展目标——是项目总体策划的重中之重,它是指导空间发展的核 心动力。 海风小镇的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确定: 1、依据既有规划和政策,确定区位功能。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创新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推进旅 游与免税购物、医疗康体养生、演艺娱乐、邮轮游艇、高尔夫、文体会展、婚礼 节庆等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旅游+”,构建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大 力推进文体旅游,大力开发海上体育休闲项目。加快发展特色城镇和乡村旅游, 开发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2、针对经济、文化、城市区位等情况提出多项目标。 受三亚大旅游圈的环境影响,依托道路交通条件,滨海沿线已建成较多的滨 海旅游区和度假区,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海风小镇位于该旅游发展带,在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配套产业方面都有先天性的优势。 3、形成多层次发展目标。 提出四大产业板块打造产业链条,并与黎安先行试验 区内的其他产业形成联动,四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演艺 产业、文创产业、游乐产业、度假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浅谈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城乡规划实践路径—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本文以东莞市塘厦镇沿河片区调整为例,探讨通过控规调整与城市设计,在城镇居住社区实践十五分钟生活圈理念的路径,为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理念的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控规调整;城市设计;十五分钟生活圈 1.引言: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打造方便快捷的生活圈。2018年12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居住区规划由居住区模式向生活圈模式转变。 为响应国家及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要求,东莞市发布了《东莞市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设计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以现代宜居为重点,优化拓展公共生活空间,构筑15分钟社区优质生活圈”的理念。 1.项目概况及需求 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塘厦镇政府意向在中心区仅存的以空地为主的连片区域,作为规划15分钟生活圈项目选址,为塘厦中心区未来打造连片高品质居住社区。 塘厦中心区的发展,从旧城服务中心跳跃到新行政文化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城市品质提升,拓空间发展需要,对新旧中心的中间过渡区域发展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项目属于塘厦中心区范畴,面积约37.14公顷,通过对项目现状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2.1缺少公共服务设施 在控规中项目范围内规划为居住用地、商住用地、教育用地、绿地和水域。缺少居住相关的配套设施。 2.2交通不成系统 项目范围内缺少东西向道路联通,中心商住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通达性差,道路结构不连续。项目周边有多个规划公园,缺少将公园连接的慢行步道。 2.3滨水空间被忽视 从项目范围穿过的石马河,现状河道河岸生硬,不够绿色生态。河道两侧缺少滨水空间,使得人们临水而不亲水。 1.城市设计与控制要点 结合城市设计研究,对项目存在问题进行梳理解决。通过整体定位、居住空间形象、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控制要点。 3.1整体定位 功能定位:本项目作为塘厦中心区少有的连片居住生活区,旨在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示范区。 形象定位:本项目位于石马河沿线,是展示滨水风光带、活力水岸、生态友好的重要形象地带。 3.2优质住区空间形象 通过提出建筑形态与体量、建筑高度以及天际线引导等控制要素,与周边空间环境协调共生,塑造高低错落、连续富有变化的空间形象。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未来社区规划建设路径探索——以成都市双流区环城生态公园周边未来社区规划为例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未来社区规划建设路 径探索——以成都市双流区环城生态公 园周边未来社区规划为例 摘要: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公园城市语境下,未来社区建设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通过对“公园城市”、“未来社区”等概念的辨析,结合人的需求特征研究及公园城市建设要求,探索 公园城市理念下未来社区规划建设的共识,涉及功能调整、品质提升、形态塑造、场景营造和精细治理5个方面。 关键词:公园城市未来社区环城生态公园人本需求 1、研究背景 1.1公园城市理念内涵 公园城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实践,是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新时 代城市发展新境界,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指导城市 发展的新模式,公园城市的建设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尊 重人的各项权利,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 1.2未来社区的内涵及相关实践 “人本需求”和“技术变革”作为城市和社区发展的两大主要动力,推动城 市从工业城市演变到现代城市、未来城市,社区也由传统社区向生活社区、未来 社区演变。社区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单元,未来社区成为 推动城市和社区建设由功能性向人本化、由信息化向智慧化进阶的重要举措。

国内外各大城市在未来社区方面已有一些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如:上海崇 明城桥生态社区以零碳发展为理念,充分应用智慧化技术,打造一座高效率、高 循环、低影响、低消耗的被动式零碳社区,倡导邻里和谐共享的低碳生活方式; 纽约提出“建立强大而公正的城市”,重点关注活力的民主、健康的生活、包容 的经济、公平卓越的教育、活力的街区、宜人的气候、高效的出行、现代的基础 设施等。 2、公园城市理念下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思路 基于公园城市概念及国内外城市的未来社区规划研究分析,公园城市理念下 未来社区的规划建设关键在于将人的需求作为城市建设最优先考虑的重点,借助 先进的规划理念和现代化科技手段,塑造更生态、更舒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体现在规划思路上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发展逻辑的转变,要从“产-城-人”转向“人-城-产”;二是空间逻辑的转变,要从“城市中建公园”转向“公 园中建城市”;三是设计逻辑的转变,要从“空间建造”转向“场景营造”;四 是治理逻辑的转变,要从“自上而下”转向“自下而上”。 3、公园城市理念下居民的需求特征解析研究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解析,一方面应立足当下,利用多源数据精准识 别现状人群需求,提升当下人群的需求获得感;另一方面应面向未来,科学预测 人群空间分布及人群结构的变化趋势,构筑面向未来人群的发展策略。 3.1现状人群需求 基于多源数据,识别双流区现状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行为活动特征,形成 现状人群画像。具体举措包括:借助夜间工作日的手机信令数据,通过核密度分析,识别本地人群的年龄结构分布特征;以现状用地及企业类型反映职业类型分布;以白天工作日的手机信令数据反映工作岗位的密度分布;以白天和夜晚的活 动联系认识职住关系等。辅以问卷调查、现场踏勘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服务设施 方面,龙桥北片区居民对教育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有较大需求;在公园建设方面,五显片区居民对公园活动丰富度需求较大;在功能业态方面,九江片区居民对商 业设施有较高要求。

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以无锡市滨湖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例

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 ——以无锡市滨湖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为例 摘要:在高质量发展和“三区三线”刚性管控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新方式。本文以在无锡市滨湖区的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实践为例,强调了区级层面更新统筹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区级更新策略的几个关注点,阐释了应从发展问题和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更新策略应对,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更新原则,以期为区级层面的更新规划和更新统筹提供思路框架和有益探索。 关键词:城市更新;更新统筹;更新策略 1 城市更新成为空间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土地财政”逻辑的推动,我国在过去三十年来经历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以及部分城市超前的“空间城镇化”。新时代面临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的刚性管控,“增存并举”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城市更新成为空间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 2 区级更新专项规划是城市更新推进的关键抓手 2.1区级更新专项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的更新实践中,长期采取以具体更新项目为主体的更新方式,对城市更新的理解偏重于“三旧”改造,产生了城市建设和风貌破碎化、公共利益难以

保障等新的问题;同时更新实践多聚焦于物质空间改造,视角和策略较为单一, 忽视了社会文化与群体关系、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生态保育与发展等问题。 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是在区级层面的更新统筹规划,强调加大政府统筹和 规划引领的力度,用顶层设计角度强调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的互动与均衡,协调 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发展与保护、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关系,是对于城市发 展公平、协调、品质、共享的新尝试。 2.2区级层面的更新统筹 2.2.1 “强区放权”有助于城市更新快速推进 区级层面的更新统筹对更新实践的管控与指引最为直接和高效。以深圳为例,在2015年以前,深圳城市更新工作由市主管部门统筹,各区仅能按市局相关要 求申报、审查和实施,并不具备太多主导职权,导致市主管部门面对多区的局面,也造成沟通协调难度大、审批时限过长、审批流程冗长等弊端。城市更新全面推 进使市城市更新局面临巨大的审批压力,城市更新强区放权的改革应运而生(赵 冠宁,等,2019)。为此,深圳市政府于2015年9月决定在罗湖区开展城市更 新工作改革试点,“罗湖试改”两年期限,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最大程度地减 少审批期限,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伴随城市更新管理事权的下放,各区政府开始积极编制能够反映自身发展导 向和诉求的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城市更新片区统筹规划。区级城市更新专项 规划将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进行分解,使之能够更好地契合各区发展诉求、调 动各区主观能动性,对于衔接落实更新计划管理和统筹指引更新单元规划编制也 具有积极作用。 2.2.2 区级层面是规划管理和利益协调的核心单元 市辖区是规划实施的基层行政单元,直接应对各方利益。在规划改革的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对应行政事权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强调“一级政府、 一级事权、一级规划”,分区规划配合市级总规落实发展目标、核心指标等管控 要求,反馈区级诉求,细化分解用地布局。

存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与实施策略探讨——以永嘉县瓯北新区为例

存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设计与实施策略探讨——以永嘉县瓯北新区为例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031 【摘要】存量视角下,针对片区城市设计受增量用地趋无、开发意愿难以协 调等因素影响难以顺利推进的问题,以永嘉县瓯北新区为例,通过上位规划梳理、片区存量研究、蓝图式设计修正、二次开发潜力评估,提出了“规划+空间+经济”的思维组合方式,优化发展结构、强化空间特征。从经济实施可行性方面校核规 划设计方案、空间开发强度、制定合理开发时序和单元捆绑组合,探索多种更新 和城市设计联动的规划实施策略和路径。通过将更新、设计、实施衔接,解决了 存量背景下,城市片区更新统筹经济动力不足、城市设计难以落地、更新后片区 绅士化社会公平性难以兼顾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设计校核,实施策略 1.引言 我国大多数城镇面临着快速建设的发展要求,用地粗放、空间混乱、特色缺失,成为制约城镇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障碍。在西方国家的城市从工业化向后工 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被越来越多地视为一种 推动“城市复兴”的有效手段和媒介[1]。浙江省各县镇领先破局,结合自身特 征不断探索和解决优先转型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存量用地紧张、权属复杂的本 底下,蓝图式城市设计无法应对城镇转型提出的特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重塑 城镇魅力的新挑战。谋求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整合历史遗留碎片化空间、结合自然特征和发展特征重塑空间特征、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利用更新补齐公共服务设施欠账,以提升发展能级、城镇魅力和人民归属感。本 文结合永嘉县瓯北新区更新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编制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存 量优化视角下更新设计与实施策略。

人民城市理念视角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实践价值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为例

人民城市理念视角下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实践价值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为例 李锡坤;刘中起 【期刊名称】《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年(卷),期】2022(3)2 【摘要】在国家倡导社会公平、公正和关注民生、共同富裕的前提下,重视社区建设和社区规划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转折期和提升期。社区生活圈的提出是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发展时期,为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思路从计划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推动了社区生活圈的价值 取向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型升级。本文认为,人民城市作为贯 彻“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实体产物,它应当是一个有机生命体,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其重要器官,而社区是城市细胞。社区生活圈的多重含义决定了它的价值多 元性。本文以价值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相关案例,从主客关系、人与自然、人的社会 关系三个维度分析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与实践的价值构成。15分钟社区生 活圈作为生产、生活行为的载体具有工具价值,又因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而具有生态价值,其涉及的实践活动通过信息交流、行为互动等方式影响 社会关系发展而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社区内外部资 源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和环境动态变化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实现人民城市的可行路径。 【总页数】18页(P131-147) 【作者】李锡坤;刘中起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应对群体性信访的街道大联动格局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为例 2.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探讨——以上海新华路街道为例 3.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探索 ——以上海市、济南市的实践为例4.城市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以上海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为例5.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视角下老龄化友好慢行系统探讨--以上海新华路街道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为例

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实践与思考——以 广州市为例 引言:自“三旧”改造开展以来,广州市经过十余年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 城市更新工作促进了存量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但也面临着复杂土地权属影响土 地整合效率、国有集体用地混杂难以有效统筹利用、城市更新与土地收储各自为 阵等阻碍成片连片高质量更新改造等问题。在当前以土地整备推动连片城市更新 的创新路径指导下,通过梳理和分析广州市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土地整备经验,探 讨优化提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城市更新、土地整备 1广州市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内容与意义 1.1“三旧”改造衍生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 为解决低质低效城乡空间治理的问题,广东省提出以“三旧”(即旧村庄、 旧厂房、旧城镇)改造的方式促进存量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形成了广东省特有的“三旧”改造模式。通过对土地再开发权及收益进行再分配,激发存量土地再开 发的资本和市场活力,加速城市更新的进程。然而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更 新迈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既有按一定分类推进的改造模式难以解决因权属混杂、 用地破碎而产生的存量用地整合及规划问题。 在探索实践中,广州市将土地整备作为一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存 量建设用地连片开发的重要手段,运用于城市更新工作中。通过统筹土地、规划、利益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厘清不同地权的用地整合问题、平衡多方利益主体,将 零散、低效的城市更新地块,整理为相对连片、规模化的土地,同时落实城乡公 共利益与产业发展等城市发展需要。 1.2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定义

目前国内针对土地整备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概念,我国台湾地区、 深圳市、佛山市等地均开展了土地整备的实践与研究,具体来看土地整备在不同 政策框架和实践操作中代表了不同的内涵。在《广州市城市更新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广州市将土地整备定义为“市、区人民政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综合 运用‘三旧’改造、土地管理、规划管理等公共政策,推动城市更新土地整备, 实现土地资源空间重组、产权重构和利益共享,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的土地 综合利用方式。 1.3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内容 广州市将土地整备作为“三旧”改造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制订了涉及 土地整备项目的全流程规划与设计,从数据摸查、方案编制、实施路径指引、政 策保障等方面,为土地整备工作开展提供支撑。具体而言,在“三旧”改造项目 数据摸查阶段,结合土地整备评估、标图入库条件等分析,明确有必要纳入改造 范围的用地;在方案编制及审批阶段,在“三旧”改造片区策划及实施方案中设 立土地整备专章。结合规划调整与修改,综合运用“三地”整合、留用地统筹、 收购归宗、储备用地支持、土地置换、土地复垦、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等手段,明确标图建库补录、完善历史用地手续、“农转用”、“集转国”留用地指标办 理等内容,明确项目土地整备的路径;在实施路径指引阶段,结合用地报批指引 等文件,指导完善各类用地手续,优化“三旧”改造中涉及的国土空间规划、建 设施工等审批流程,提高“三旧”改造项目落地效率。 1.4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的意义 土地整备的实践与做法,对广州市的城市更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代表 着城市更新由局限于原有标图建库标准的单个“三旧”改造项目推进,逐步转向 成片连片改造的变化趋势。对于改造范围中破碎、零散,无法纳入改造的用地进 行有效整合,实现改造项目统筹利用,整体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二是规范土地整 合的手段与路径,由探索实践转化为政策指引,从项目实施的各阶段流程中落实 用地、指标、建设实施等内容,从提升土地整备的效率支持城市更新项目推进; 三是土地整备有利于引导“三旧”改造项目统筹与通过规划落实城市公共利益, 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及公益性用地。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级传导体系探索——以湛江市为例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级传导体系探索 ——以湛江市为例 摘要:规划传导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当前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之间传导 体系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相关规划实践,同时梳理湛江市既有传导体系的问题,结合湛江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下的规划传导体系,以期对湛江市乃至 其他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传导、湛江市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下 文简称《若干意见》)制定了“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随着《市级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正式发布,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 也基本明确,然而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之间、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总体 规划与详细规划、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传导机制尚未建立[2],各个地区的 探索仍在持续。良好的传导机制是保证国土空间规划逐级逐层有效传导、规划得 以实施的极重要一步。本文尝试从湛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取构建 传导体系的一些建议。 1.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传导体系新要求及地方探索 1.1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传导要求 针对以往多部门在职权上的相互冲突,在规划上的相互矛盾,在“五级三类 四体系”的规划体系下,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 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3],由自然资源部门统一 对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进行保护与开发管控。同时,为实现各级总体规划实施落地,在市县规划传导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纵向上要做到不同行政 主体事权分明、管控边界不冲突、不矛盾,例如可以从妥善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事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 规划(2018-2035)》为例 十九大国家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更加强 调城市园林绿化的人居服务功能。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综合国土、 城市、环保、农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规划,统筹城市绿地和乡村绿色空间,构建涵盖山水 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空间游憩体系。新颁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比老规范, 对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公共绿地要求更高,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 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探索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方法,是一项战略而紧迫的工作。本文以《无锡市绿地 系统规划(2018-2035)》实践为例,探索新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 1无锡基本概况和绿化现状 无锡拥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长期以来,无 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自成功创建为国 家园林城市之后,无锡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绿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园 绿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西多东少、中部不足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公园绿地对居住 用地的服务覆盖率偏低,公园重绿化轻功能、内涵不丰富等问题。沿湖沿山沿河建设的生态 多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可达性较差。 2规划策略: 1、绿地网络化。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无锡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 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 园人文内涵。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 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3、蓝绿统筹。加强“蓝绿空间”的统筹保护与系统规划,重视滨河绿地和湖滨公园建设。无 锡处于江南水乡地区,同时滨临太湖,应加强滨河绿地和湖滨公园建设,彰显城市特色。 4、公园体系化。构建多级均衡的公园体系,人绿对应,提高公园对生活圈的服务覆盖范围。 3规划编制方法探索 1、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生态本底 在此次市域绿地系统结构规划中,将自然保护区、农田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等一些重要性生态 斑块作为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北滨长江、南抱太湖、河荡纵横、圩田环绕、城绿相融”的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市区绿地系统结构规划落实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结构性绿色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形成“太湖山水引入城、运河风廊贯穿城、山水林田楔入城、公园绿道嵌入城”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形成“一带三廊六楔”生态格局+“一核十脉千园”蓝绿网络,增强城区生态连通性、彰显城 市山水特色。一带:沿太湖山水生态绿带。三廊:以京杭运河-沪宁城铁、沪宁高速、京沪 高铁构筑三条生态风廊。六楔:指深入中心城区的生态楔形绿地。一核:锡惠山和龟背古城

城市新区的规划、管控和协调实施路径探索—以安康市城东新区核心区控规为例

城市新区的规划、管控和协调实施路径 探索—以安康市城东新区核心区控规为 例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兴泰南路1418号710048 摘要: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安康市城东新区核心区控规为例,在规划、管控、利益协调三个方面,尝 试在空间规划上提出“内外兼修”的规划路劲探索,在规划管控实现了“三级传导”管控路劲探索,在实施保障体现了“协调实施”路劲探索,以推动城市新区 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并以期类似新区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新区;规划、管控、实施;路径体系 一、前言 20世纪初期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 需要更大的城市空间作载体。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形式,对城 市空间形态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特色的新区城市空间体系规划设计 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的品质。 本文通过分析城东新区核心区从规划设计到管控再到协调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为城市新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参考。 二、安康城东新区核心区概况 安康市位于秦岭南麓,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之一,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健 康中国”的示范重任。用地局促、交通拥堵、功能混乱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提出“疏解老城,发展新区”的战略,以主打健康养生、绿色宜居、生态旅游功能的

城东新区,应运而生。规划片区作为城东新区的核心板块,继承了安康市优美的 生态环境与山水城市特色;同样,新区所面临的用地低效、设施匮乏、风貌欠佳、管控缺失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规划、管控、实施路劲建立 城东新区成立以来,各种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层出不清,但是未 能有规划系统统筹城东新区的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城东新区的发展混乱且停 滞不前。在次情况下,系统梳理新区开发利用现状,在合理布局引导的基础上, 理顺各类规划及实施项目并指导新区高效有序的开发建设市城东新区空间开发利 用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此基础上,城东新区控规提出“山水半岛,康养新城”的新区发展目标, 依照规划、管控以及协调实施三重导向的路劲探索,引领新区空间开发利用。在 新区建设上,提出“外修风貌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内修民生提升宜居生活品质” 的内外兼修的规划路径,在新区管控上,建立了结合城市设计引导的三级规划控 制体系,并重视控规的落地性,探索了全程协同、保障实施的工作方法。 四、“内外兼修”的规划路劲探索 对于健康的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塑造城市形象是前提,同时也需要坚持表里 如一的建设理念,既注重城市外观形象的建设,又注重城市内涵的培育。城市新 区既要比“面子”,又要重“里子”,努力做到外与里统一,做到“内外兼修”。 在城东新区核心区外在形象的塑造上,重点突出交通组织、景观格局、公共 空间和空间形态等方面,凸显山水城市特色。城东新区核心区重视依山就势,基 于dem模型,优化调整上位规划的道路线性,选择经济合理的竖向设计,倡导组 团开发、分台建设、有机布局的山地建城模式,并保留片区内部高地,建设中央 公园,下穿隧道,减少土方量,并凸显山地特色。确定大庙山、黄洋河、黄洋河、磨沟河三条外围生态景观廊道,依托中央公园、主要道路建立景观轴线,景观节 点等重要生态要素,引绿入城,优先建立景观格局,再进行城市建设。重点在滨 水地带预留公共开敞空间和完善的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并依托水绿空间,密织慢

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规划研究——以云梦县高铁新区规划为例

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规划研究——以云 梦县高铁新区规划为例 一、规划背景 云梦东站是汉十高铁孝感区域地级全落地式站台,距离孝感主城区不足8公里。汉十高速铁路是武汉至西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驱实施区段,。该站位于云梦县集中建设区东部,是云梦县东部区域进入主城区的门户。云梦东站按一般中间站设计,主要办理旅客列车到发、通过作业,是汉孝城际铁路和武西高铁武汉直通线的接轨站。 为带动云梦城区东拓,提速云梦城区发展,特形成本文针对县市级高铁站前区域的发展及规划加以研究。 二、规划重点 (一)梳理交通格局,畅通“微循环”,汇入“大动脉” 依托汉十高铁云梦东站的确立、云孝城际铁路互通接线、云梦东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理顺高铁区域与集中建设区、与周边县市、与孝感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云梦对外交通的快速连接,汇入国家沿江高铁大动脉,助力云梦在更大的战略平台谋求自身发展,建设云梦城区接受辐射和释放区域影响力的双向通道。 (二)强调城市新区整体性开发 高铁片区既是云梦集中建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新的独立的地区经济增长热点。强调城市新区整体性开发,统筹考虑高铁片区功能定位、功能布局、交通系统、水系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城市发展新区。

(三)整体化考虑地块的用地性质 依据综合高铁站点地区圈层发展理论,将土地的建成形态、产生的动态氛围 同步考虑,把各地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地块开发的重要参考,把整个区域的用 地进行统一设想。全局观、整体性、集约式、人性化地进行用地性质的安排和规划。 (四)为开发、建设、管理提供法定依据 为指导高铁片区的开发建设,统筹安排片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 规划管理,为开发建设提供法定依据,实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三、规划策略 (一)建立内外畅通的交通连接 对外交通连接:以云梦东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为核心,以已建成的新G316、 即将建成的新G316孝感西北外环和现有的省道S211(云安线)、省道S334(云 陡线)等四条公路为依托,打通云梦对外、云梦城区与孝感主城区的快速交通联 系通道。 高铁片区与城区交通联系:以建设东路和凤栖东路为载体,重点加强城区与 高铁片区的联系。改造升级建设东路,提高区域内横向疏散能力。 高铁片区内部环路:完善高铁片区内部支路系统,梳理畅通区域内部交通微 循环。 (二)合理布局圈层扩散的用地布局 以高铁站点地区圈层发展理论为指导,规划将高铁片区划分为三个圈层,分 别是核心圈层、拓展圈层和辐射圈层。以圈层为基础,布局交通、商业零售、商 务服务、信息中介、居住等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梳理路网骨架,结合用地布局、服务半径、道路交通可达性确立层次分明、等级有序的公共服务核心。叠加功能 区域与公共服务核心,形成综合功能的社区单元,最终形成高铁片区空间布局。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例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涡阳县城南 新区为例 王庆庆;赵彬 【摘要】城市规划中,传统基于“城市-片区/管理单元-社区”三级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虽能对应人口规模快速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并且便于管理和实施,然而却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性较弱、人的差异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文章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例,以慢行、水系绿化、公共服务等搭建总体空间结构,提出构建半径800~1000m的社区生活圈,在此基础上引导社区服务设施沿宜居生活道路集聚,提倡设施的综合设置和共享使用,注重设施与生活相关要素的互动,打造乐活街区.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社区建设模式和推动更新的触媒作出了先行探索.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年(卷),期】2018(038)006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作者】王庆庆;赵彬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1.1 社区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在当代城市规 划中,社区往往被作为居住用地的最小“单元”进行人口规模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单元”,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对居民生活品质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层面。 1.2 传统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 根据使用功能划分公共设施类别,采用“城市-片区/管理单元-社区”三级的公共 服务配置体系,逐级确定设施类型和建设标准是目前城市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最常用方法。所谓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上述三级配置体系中的最末层级,是相对于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片区等行政管理单元的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而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基于社区划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层级清晰,分类明确,能够较大程度上完善个城市各片区的公共服务配置,便于管理和实施。然而从居民使用的角度出发,也相应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各自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忽略了设施的共享,居民跨社区的人际交往被弱 化[2]。社区在实现了各自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完善配置后,往往成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服务的自足使得空间距离对居民活动范围的约束力更加凸显。 (2)传统基于社区规模配置相应设施的方法忽略了社区间的差异性,无法从人的需 求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合理配置。不同类型设施的服务空间范围存在差异,不同社区居住的人群差异也导致居民的需求差异,完全以规模作为配置依据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缺漏。 (3)传统的设施空间布局的方式对社区空间要素的差异化分析不足,公共服务设施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探讨——以深圳为例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 置探讨——以深圳为例 摘要: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是社区生活圈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深圳为例,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商业六大类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空间分析与调查问卷,从全市层面到典型生活圈样本,分析设施的类型、覆盖率、居民使用体验,总结设施配置特征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社区服务设施;设施配置;社区生活圈 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人民城市的重要实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作为行业标准正式实施,提出社区生活圈是城乡生活和城乡治理的基本单元[1],要以社区生活圈为空间载体完善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践行生活圈的人本理念,有必要转变过去以抽象人为对象,依据规划人口进行千人指标的底线配置方式[2],以人的尺度、需求和体验重新认识社区服务设施,优化调整空间供给。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深圳为例,以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便民商业六大类社区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分析,从全市层面到典型生活圈样本,全面分析评价深圳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的特征及存在问题,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深圳及其他地区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评估和规划完善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深圳是一个高密度的移民城市,常住人口1756万人,平均常住人口密度约1.8万人/km²。深圳外来人口多,人口整体年轻化,儿童和 青年人比例高。此外,深圳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现状形成非常多元化的社区,包括早期政府主导的福利房社区、市场商品房社区、城中村社区等等,需求呈现 差异化、多元化。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多源数据架构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情况,除了空间大 数据分析,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以充分了解居民对各类 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感受和需求。 1.2.1 空间数据分析 通过空间数据分析,评估现状社区服务设施的类型、各项设施覆盖率等特征。设施覆盖率指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总居住用地面积的比例。 本次研究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数据来源于各专项规划数据及行 业主管部门数据,社区菜市场数据利用百度地图API进行POI数据抓取,并进行 数据处理。居住用地数据源于第三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2.2 问卷调查分析 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759份,其中包括对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调查问卷203份,居民调查问卷5556份,调查样本涵盖了深圳市各个行政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对象包括不同年段居民,采用线上问卷和样本社区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空间配置分析 2.1设施类型分析 深圳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一共包括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养老六大类 设施。相较于国家《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及上海等城市标准,社区层级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研究——以《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例

精细化管理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研究——以《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例 2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昆明 650228 【摘要】: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近期颁布的《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 规定》(2022版),与《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研究在建筑专业方面的差异相关内容,从颁布背景、主要特点、部分重点条文内容细化对比等相关方面对新的时代条件 下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精细化编制及执行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建筑专业对比;精细化管理 1、颁布背景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该文件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同时相关国家规范如城市居住区设计标准、昆明市城市设计导则、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等修订出台,各建设单位及民众等对原管理技术规定的提出反馈意见,参考发达地区精细化管 理经验,促成本次《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规”)2022 版的修订。 2、主要特点 技规(2016版)与(2022版):总体将规定从75条减少为67条,特点一,对已颁布上位法规的即作为依据,与之保持一致;特点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特点三,对公共空间质

量提升的条款着重修订;特点四,根据实际审批需要,明确部分要求内容;特点五,对空间质量、公共设施等各方面,进行精细化管控的修订。 3、《昆明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与(2022版)对比 针对技规(2016版)与(2022版)的对比研究,本文将首先进行总体区别对比,然后对实际工作中指导性强的部分精细化管控的重点条款进行梳理,整理出 总则、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间距与退让、城市空间景观与建筑形态、交通与 停车设置、地下空间利用、乡村规划建设、指标计算规则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研究: (1)总体区别 总体上,新技规的条文由原75条调整为67条,其中48条根据国家地方规定、优化城乡空间质量、反馈建议等进行优化修订;18条重复上位法规的内容进 行删除;5条结合最新国家及地方规定发展趋势进行增加。 (2)总则 一、第一条、第三条中,结合《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 及昆明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对目标进行调整优化;据《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规划标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优化历史文化名城条 款; 二、第二条中,适用范围进行调整,根据自然资源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 划编制指南》取消城市规划区的划定,并根据实际加强晋宁及阳宗海的管理,紧 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3)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一、第九条,对开发强度指标进行修订: 1)调整居住建筑分类: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调整分类及指标,将多层高层细化为Ⅰ类、Ⅱ类;2)调整商业、商务、娱乐指标:融合相关分类,

基于POI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以潢川县为例

基于POI的十五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以潢川县 为例 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居民生活需求之间 的矛盾越来越显著,构建“15分钟生活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本 文基于全量POI数据对潢川县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空间覆盖特征及可达性 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到,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设施覆盖率 水平较好,品质提升类设施有待提高,各类设施总体达标情况一般;日常出行和 商业服务类设施发展最成熟,不仅覆盖率、达标率高,且各分区差异小,而文化 活动和为老服务的达标率低且各分区差异大。针对各类设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心 城区重点提升区域、各分区重点提升设施、城市路网加密等建议,为中心城区公 共服务水平提升提供支撑。 关键词: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潢川县 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有宏观,也注重微观,社区生活圈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 重要内容,未来的空间规划将立足社区。目前,许多城市都相继提出了建设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目标,以生活圈为目标来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己经成为了各地的 共识,其从居民真实的城市生活出发,能够更好地反映居民生活空间单元与居民 实际生活的互动关系。打造城市生活圈以实现城市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生 活圈己经成为均衡资源分配、维护空间公正和组织地方生活的重要工具。 目前,可达性是进行城市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的主要方 向之一[1]。国外分析主要应用于城市医疗、超市、教育及公园等市政设施分析中,并关注各类设施布局对市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影响[2-3];随着国内城市发展问题 的日益凸显,“生活圈”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赵彦云等(2018)利用POI数据分析北京市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率和达标率以及与人口的发展协调

以县域为载体的全域乡村振兴思路探索——以宜都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为例

以县域为载体的全域乡村振兴思路探索——以宜都市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为例 摘要:县域不是城市,是“大农村”,乡村振兴不仅是村庄振兴,本质上是 县域的全面振兴。以县域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既能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在总体层面统筹规划引导,合理配置资源,协调乡村发展,也能够在人与资 源上实现城乡融合。推进县域的乡村振兴,整体需有空间视野,不能把乡村振兴 局限在单个村庄,整体上的统筹发展,能够为县域的全面振兴带来丰厚的裨益, 对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县域规划;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整体布局和发展提出了时代 要求,而县域空间的乡村振兴规划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抓手。县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作为总体统筹,顶层把控,指导乡村发展定位、建设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风貌提升以及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总体上可 以统筹各项投资建设,指导全域各乡村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宜都市全域乡村 振兴总体规划,探索全域的乡村振兴规划思路,为县域空间规划实施和生态空间 管控提供借鉴。 1.城乡融合是宜都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1.国家政策指引 2022年中共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推进新型城镇化,选择一批条件好的 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 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 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