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日本城市规划的运作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和城市开发计划。

一、城市土地使用规划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分为地域划分、分区制度和街区规划三个基本层面。每个层面的土地使用规划都包括发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规定二个部分。发展政策制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不具有直接管制开发活动的法律效力,但作为制定管制规定的依据。

1、地域划分

城市规划区的发展政策制定未来10~20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包括人口和产业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开发、交通体系、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和城市防灾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市建成区以及周边的农业和森林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往往是城市建成区的4 ~5倍。根据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划分的依据是未来10年的城市化趋势和人口分布预测。都道府县政府每隔5年进行城市规划区的基本状况调查,涉及到人口、产业、土地和交通等方面。

地域划分与城市规划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和土地调整计划相结合,目的是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态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设施的投资效益、确保城市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促进地域包括现状的建成区未来10年内将要优先发展的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将会集中在这类地区,区内农田可以转变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受到土地使用区划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许与农业无关的开发活动,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政府投资也不会集中在这类地域。

2、区划制度

土地使用区划是日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体系的核心部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划分为12类土地使用分区,包括7类居住地区、2类商业地区和3类工业地区(见表1)。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区,依据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对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态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区是为了避免用地混杂所造成的相互干扰、维护地区形态特征和确保城市环境质量。

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筑法就引入了土地使用区划制度,仅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三种类型,以确保私人部门的开发活动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之间相互协调。在1950年,增设了准工业区类型。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对于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又进行了细划,土地使用分区增至8 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居住区面临着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开发压力,导致用地价格飞涨。到1993年,居住区又进行了细化,以限制各类居住区的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土地使用分区也从8类增至12类。

在1964年,引入了容积率作为建筑容量的限制规定。在此之前,建筑容量控制的相关规定是基地覆盖率和建筑高度。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建筑高度一直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建筑抗震结构的技术进步,建筑高度限制逐渐放宽。容积率规定在控制建筑容量的同时使建筑设计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筑物的斜面管制界定了建筑物的“外壳”,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特别是日照要求)。在斜面管制的“外壳”之内,建筑物的形态设计是完全自由的。

土地使用分区的法定依据是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标准法。城市

规划法规定土地用途、地块面积、基地覆盖率和容积率,建筑标准法则涉及到建筑物的具体规定(如斜面限制和阴影限制)。尽管如此,土地使用分区制度作为对于私人产权的有限控制,只是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但不能达到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

除了土地使用分区作为基本区划以外,还有各种特别区划。这些补充性的特别区划是以有关的专项法而不是城市规划法为依据的。特别区划并不覆盖整个城市化促进地域,只是根据特定目的而选择其中的部分地区,包括高度控制区、火灾设防区和历史保护区等。

3、街区规划

在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质量,公众参与的意识也日益增强。如前所述,土地使用区划只是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低限度,并不能达到城市发展的理想状态。在1979年,中央政府的规划委员会和建筑委员会提出了地区规划的建议;在1980年,对于城市规划法和建筑法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以采纳街区规划。

日本的街区规划作为促进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的一种规划措施,参照了德国的建造规划(B—P1an)。街区规划范围为数公顷,针对街区的特定情况,对于土地使用区划的有关规定进行细化,并对建筑和设施的实际建造进行详细布置。因此,街区规划是比土地使用分区更为为精细化的管制方式,有助于增强街区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街区规划内容包括规划文件和规划图则,有时还附有地区景观意象图示,以帮助公众对于规划意图的理解。规划文件包括发展政策和物质规划二个部分。发展政策部分阐述地区发展目标以

及实施策略,不具有开发控制的法律效力。物质规划包括土地使用、公共设施(如车辆通道、公园和其它开敞空间)、建筑设计(除了容积率、基地覆盖率、地块面积、建筑后退和高度以外,还包括建筑物的形态和外观)和保留树木的规定。

近年来,街区规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不仅是对于土地使用区划的细化,往往还可以修改和取代土地使用区划的有些规定。土地使用分区是定期修编的,而街区规划可以根据需要而随时编制。街区规划逐渐被作为一种且有灵活性的规划措施来促进私人部门参与城市开发项目,同时也使当地社区享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街区规划的实施依赖于开发商和土地业主的各项建造活动,因此要促使所有的权益者都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对于街区发展前景达成广泛的共识。

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公共开放空间、教育、文化、医疗和社会福利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建设省和其它部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和私有机构,都要纳入城市规划的统筹考虑。

在城市规划确定了公共设施的位置以后,所在地块的建造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公共设施的实施机构被依法授予强制征地的权力。在公共设施所在地块,原则上不允许其它开发活动,除非是不超过二层、没有地下室和简易结构的临时建筑物,还必须得到都道府县政府的批准,并且这些建筑物日后不会得到赔偿。当设施所在地块的土地业主的建造要求得不到批准时,可以要求实施机构征购所在地块。

在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和土地使用必须进行整体考虑,但两者的目标期限往往并不一致。例如,地域划分考虑未来10年的发展需求,而道路规划则要考虑未来20年的发展需求。因此,土地使用规划必须与道路建设规划相协调,特别是主干道路的实

施计划,因为道路两侧用地一旦发展起来是相当难以改变的。国家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全国性基础设施则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规划布局,以各个专项法(如道路法)为依据,而不是纳入城市规划范畴。

三、城市开发计划

较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计划无法完全依赖土地业主的开发意愿,因为日本的土地产权较为零散,地块规模较小,使开发商难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开发计划,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法定措施(如划定土地有效利用地区和城市再开发地区),确保城市开发的整体性和避免城市无序扩展。根据城市更新法,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都要编制城市更新计划作为城市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

土地有效利用地区一般是交通节点(如火车站)附近的木结构房屋集中地区。这类地区不仅容易发生火灾,区位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此,采取了各种土地使用管制措施,以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同时确保城市环境质量,包括降低基地覆盖率和设置建筑后退要求,以较高的容积率来鼓励开敞空间和人行步道。

在土地有效利用地区中实施城市开发项目,可以对于私有产权进行三种方式的公共干预。

(1)土地调整是在地块面积基本不变的条件下,根据街区规划进行地块界线的重新划分,广泛应用于各类地区的大规模开发项目;

(2)产权置换是将土地产权置换成为建筑产权,因为再开发增加了建筑容量,使有些土地业主有可能置换到新增加的楼层,而空置出来的土地可以用于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再开发;

(3)强制征地方式适用于城市外围的大规模开发(如60年代和

70年建设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以及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产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过程,出现了废弃的工厂、铁路货栈和码头用地。为了鼓励私人部门积极参与这些废弃用地的再开发,从而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在城市再开发地区采取提高容积率作为奖励措施,但要求开发商提供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因此,城市再开发的街区规划被认为是一种“有条件的区划”,对于高强度开发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进行社会再分配。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唐子来李京生)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行政体系

日本的政府行政体系包括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和区市町村三级政府。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不仅得到各项法律的支持,而且可以运用财政手段,因为地方政府的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在相当程度上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资助。至1995年,共有47个都道府县政府和3234个区市町村政府。12个人口规模超过50万的城市享有直辖市的地位,具有都道府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一、中央政府的规划职能

根据日本的政府行政体制,从国土规划到城市规划是一个至上而下的过程。国家土地署负责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并与中央政府的有关部门(包括建设省、运输省、农渔业省和内务省)和地方政府进行磋商和协调。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将日本国土划分为五种区域类型,分别是城市区域、农业区域、森林区域、自然公园和保护区域。

城市规划区范围与国土利用规划的城市区域大体相同,城市规划法只适用于城市规划区。日本的1274个城市规划区涉及到1967个市镇(约占市镇总数的61%)和1.13亿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

91%)。城市规划区与行政辖区并不一致,有时会涉及到多个行政辖区。

在中央政府中,建设省的都市局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能是协调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下列规划事务需要建设大臣的审批。

(1)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的划分;

(2)指定地区(大部分25万或2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的土地使用区划;

(3)大型公共设施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计划。

除了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和审批城市规划,中央政府还通过财政拨款(国家财政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央政府还设置了各种公共开发公司(如大都会地区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城市住房开发公司和区域开发公司等),直接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计划。

二、地方政府的规划职能

根据城市规划法(1968年)的规划权限下放原则,地方政府的规划职能得到加强。都道府县政府负责具有区域影响的规划事务,包括城市规划区中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的划分、25万或25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使用区划等;区市町村政府负责与市利益直接相关的规划事务,包括25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土地使用区划和各个城市的地区规划,跨越行政范围的规划事务则由上级政府进行协调。

三、城市规划的行政程序

中央和地方议会是通过立法和财政来影响城市规划的,规划审议则由规划委员会主持,议会并不直接参与,尽管有些议员可能会成为规划委员会的成员。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城市规划委员

会,由议会成员、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组成。

城市规划是一个公众参与的过程,在地方政府批准一项规划之前,要公开告示并使公众有机会参与评议,公众意见以书面形式呈交给地方政府。根据日本的行政听证程序,公众意见由上一级政府的仲裁机构来审理。

城市规划又是一个多方协调的过程。在进行各种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中,要与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磋商和协调。如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的界线发生变化时,需要与农业和其它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和协调。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唐子来李京生)

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法规体系

尽管早在1919年就颁布了城市规划法,然后又制定了各种专项法和相关法,日本现代城市城市规划体制的基础则是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

在60年代,日本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潮时期,面临一系列城市问题,如许多城市化地区缺乏最低水准的基础设施、工业和居住用地混杂导致了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影响到城市的运作效能。为此,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为新的规划体制提供了法律基础。(1)明确划分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并实行开发许可制度,以阻止城市无序蔓延;(2)土地使用分区从4类增加到8类,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3)土地使用区划的审批权限从中央政府下放到都道府县政府,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法定环节,使城市规划程序更为地方化和民主化。

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城市改善、发展和保护的政策;(2)城市化促进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的划分;(3)土地使用分区;(4)地区规划;(5)城市开发计划(包括土地调整、城市重建

和新居住区发展);(6)土地开发许可制度;(7)发展项目审批;(8)城市规划程序。

进入8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人高速时期转为稳定时期,大都市地区的人口膨胀问题得到了缓解。经济繁荣促使人们追求城市生活的品质,城市地区的再开发、环境治理和城市中心的复兴等成为城市政策的新议题。1968年的城市规划法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修改,特别是引入了各种类型的街区规划,作为土地使用区划的细化和补充,以增强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和独特性。

除了城市规划法作为主干法,日本的规划法规体系还包括其他三类有关法律。

(1)更高层的法律包括国土发展综合法、国土利用规划法和国家主干高速公路建设法等;

(2)相关法包括促进农业地区发展法、森林法和土地征用法等;

(3)专项法又可以分为与土地使用区划有关的(如建筑标准法、港口法、城市化促进地域内的保留农田法),与城市开发计划有关的(如土地调整法、新居住区发展法、城市更新法、大都会地区住宅用地供给的特别措施法)和与城市设施有关的(如道路法、有轨电车法、河道法、城市公园法、污水设施法、停车泊位法)。

资料来源:《城市规划》(唐子来、李京生)

上海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精心整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规划编制体系的构成和特征 特大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层级往往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规划的门类与内容也更加丰富。一方面由于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在行政分级管理体制背景下展开的,既要保证市、区县、乡镇几级政府在规划管理上的独立性,也要确保各级政府所执行的规划具有高度的衔接性和可操作性,那么规划编制体系势必呈现多层次的特征,以强化总体规划对详细规划的延伸关系,战略部署与实施安排之间的衔接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特大城市地域大,规划管理涉及的覆盖面大、地区多,那么为了使规划便于实施管理和突出地区特色,规划的编制也会在横向上进行细分和针对性处理,加强网1.1结构。横向的1.2第三层面是中心镇总体规划、市级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和新城、国家级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第四层面是一般镇(含乡)总体规划和市级产业园区、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五层面是按经批准

所示。 2. 2.1 1 用、 安排。 2.2 1 总量, 每个分区面积约为100-150平方公里。6个分区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细化和深化,将宏观发展目标的原则转化为中观层次规划要素的规定性控制,使局部地区的规划建设更好地贯彻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实现整体目标与局部利益、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的统一。2)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依据分区规划确定的规划原则,结合行政单元、市政社会服务设施网络,合理划分规划单元,中心城进一步划分为242个控制性编制单元,一般一个街道分为2-3个规划单元。按编制单元进一步分解人口与建筑的控制总量,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建筑总量、建筑密度和高度、公共绿地、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内容,作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以及城市设计、规划策略等指导性原则,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3)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所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和指导性原则,对编制单元内的土地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为强化规划的全覆盖,对编制单元进行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3郊区规划

香港城市规划条例中文.pdf

章:131 《城市規劃條例》憲報編號版本日期 詳題 30/06/1997 本條例旨在為有系統地擬備和核准香港各地區的布局設計及適宜在該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則,以及為擬備和核准某些在內發展須有許可的地區的圖則而訂定條文,以促進社區的衞 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由1991年第4號第2條修訂) [1939年6月23日] (本為1939年第20號(第131章,1950年版)) 條: 1 簡稱 30/06/1997 本條例可引稱為《城市規劃條例》。 條:1A 釋義L.N. 50 of 2005 10/06/2005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material change in the use of land or buildings) 包括在任何土地上放置物料,而不論該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是否已經用作放置物料,只要放置物在面積、高度或數量上 有所增加; “土地擁有人”(land owner) 的涵義與《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第2(1)條中“擁有人”的涵義相同; “上訴委員會”(Appeal Board) 指根據第17A條組成的上訴委員會; (由1991年第101號第2條增補) “中期發展審批地區”(interim 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26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 “佔用人”(occupier) 包括任何土地擁有人的租客(不論該租客有否繳付租金)、居於任何建築物內的人,以及於任何建築物內作持續全時間佔用的人; “訂明費用”(prescribed fee) 就任何事宜而言,指根據第14(2)條訂立的規例就該事宜而訂明的費用; (由2004年第25號第2條增補) “建築物”(building) 包括任何構築物或構築物的部分; “財產”(property) 包括載於任何車輛或貨櫃內的任何東西,但不包括不動產;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現有用途”(existing use) 就某發展審批地區而言,指緊接該發展審批地區的草圖的公告在憲報刊登前已存在的建築物用途或土地用途; “貨櫃”(container) 包括改作居停地方或貯物之用或改作任何其他用途的貨櫃;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發展”(development) 指在任何土地之內、其上、其上空或其下進行建築、工程、採礦或其他作業,或作出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 “發展審批地區”(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3(1)(b)及20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但不包括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 “違例發展”(unauthorized development)─ (a) 就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或第20(7)條所描述的土地而言,指違反本條例 的發展;及

香港法定图则与中国大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对比 精简版

香港法定图则与中国大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对比 目录 一、法律体系对比 (2) 二、规划体系对比 (3) 三、土地用途表与建设用地适建表对比 (5) 四、香港法定图则土地用途分类与大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对比 (8) 五、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法定图则修改对比 (9)

香港 《城市规划条例》及其修正案是香港规划体系的核心,于1951年实施后进行数次修订。相关法规简单,主要有: 《城市规划条例》 《建筑物条例》和《建筑物(设计规例)》 《郊野公园条例》和《海岸公园条例》 《古物及古迹条例》 《香港机场(管制障碍物)条例》 环境方面的法规《空气污染管制条例》等 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施行,是我国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第一部法律,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废止。相关法律: 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配套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

香港城市规划体系

说明: 1香港地域面积小,土地面积1104.04平方公里。没有做类似于大陆“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以全港及次区域发展规划为纲领性规划。 2全港及次区域发展策略相当于大陆总规,但其不具备法律效应,其对土地总体功能划分、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方面作出宏观布局。 3. 法定图则采用多类图则并行的基本构架,由分区计划大纲图、发展审批地区图和土地发展公司/市区重建局发展计划图三大类型组成,三类规划地位平行。通俗的说,发展审批地区图适用于即将开发地区;分区计划大纲图适用于正在规划建设地区;发展计划图适用于已经规划建设好的地区。 4.法定图则组成: 说明: 1.土地用途表中含11类香港土地用途大类,即综合发展区、商业/住宅、住宅甲、住宅乙、住宅丙、乡村式发展、工业、政府、机构或社区、休憩用地、其他指定用途、绿化地带。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2004年3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53号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 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 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本标准与准则解释权属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1大类、53中类、80小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版图文稿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 准则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2004年3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府[2004]53号发布 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1 总则 1.0.1 为实现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章第十二条以及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标准与准则。 1.0.2 本标准与准则以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同类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0.3 在深圳市行政区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标准与准则执行。 1.0.4 深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0.5 本标准与准则解释权属深圳市人民政府。 第一部分城市用地 2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2.1.3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1大类、53中类、80小类。 2.1.4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1.5 城市用地分类代号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各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2.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2.1的规定。 深圳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表2.1

香港市区重建历程_机制及其启示_陈敦鹏

香港市区重建历程、机制及其启示 陈敦鹏 摘要:作为亚洲地区市区重建和城市更新的先行者,香港市区重建历经自发改造、半市场化改造到法定机构主导等多个发展阶段,至今市区重建的运作机制逐步成熟、工作框架逐步稳定,其间诸多经验、教训如重建策略、制度保障、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以及拆迁安置标准等可为内地城市更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市区重建;城市更新;历程;机制 随着城市功能与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欧美国家城市往往发展百年以上才会出现重建和更新等问题,在亚洲众多新兴发展城市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同样问题,但是城市更新的特征与问题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具体城市旧区重建与城市更新可以从哪里需求参考和借鉴,以及借鉴什么、如何借鉴等问题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亚洲城市发展领头羊的香港,其市区重建在不同发展阶段尝试了多种不同模式,为国内城市更新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比较与分析脚本。在城市更新公共政策的庞大体系如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计划体系和规划体系等众多因素当中,笔者认为香港市区重建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机制,对于从旧城改造向城市更新逐步转变的国内城市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1、香港市区重建历程 1.1自发改造阶段 早在1884-1905年间针对旧区和旧建筑破旧问题,香港政府就在太平山摩罗下届和九如坊等地区进行“平民区清拆计划”,但真正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则始于1970年代,为配合香港的住房政策调整和旧城改造的需要,香港政府允许民间组织——房屋协会进行旧城改造,该协会可先通过磋商的方式收购物业,若不能成功,则由政府代为收购,由该协会进行重建,并对受计划影响的人士按折扣价出售改造完成的物业,剩余部分仍然按照市场价格销售。由于缺乏政府各方支持,房屋协会推进的进展较为缓慢。197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考虑让私人业主直接参与旧城改造,为此划定了多个综合重建区,邀请各业权人参与发展,但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1.引言 城市设计 2.背景 3.地理设计环境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5.应用范围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海旁用地 ( 4 )公共空间 ( 5 )街景 ( 6 )文化遗产 ( 7 )观景廊 ( 8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8.实施 空气流通 9.背景 10. 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1. 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主要原则 11.2地区层面 ( 1 )地盘布局 ( 2 )通风廊/风道 ( 3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 4 )海旁用地 ( 5 )高度轮廓 ( 6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3地盘层面 ( 1 )平台建筑 ( 2 )建筑物的排列 ( 3 )建筑物的透风度 ( 4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 5 )园景美化设施 ( 6 )外伸的障碍物 ( 7 )冷质物料 12. 空气流通评估 13. 结论 二零零六年七月版本 1.引言

1.1为了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形象,以及改善我们建设环境的 质素,规划署先在二零零三年完成了「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 下称「城市设 计研究」 ) ,再在二零零五年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1.2本章所载的城市设计指引,是根据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制 订的。内容涵盖主要的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课题,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 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 城市设计 2.背景 2.1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 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 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 立、 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 配置,以及建筑形式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 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2.2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 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3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城市设计研究」。目的是拟备一套城市 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 纲领。下文各节详载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订的参考性城市设 计指引。 3.地理设计环境 3.1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这地理环 境对城市形貌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a)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b)香港的陡峭地形促使各区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 的山脉则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以及 (c)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 形式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毗邻的景色区。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1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香港建 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 和概念。 4.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 ?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 ?环境保育 ?地区特色和市容?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土地用途和活动 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 ?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和高度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城市规划与发展分析 ——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深圳是具有改革开放特征并且是几个改革开放城市中建设发展最为成功的城市,其经济发展经验无疑是试验田的宝贵果实。二十几年的发展让深圳极具吸引力,汇集了全国的高端人才,融合了四面八方的文化,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区城市。正因为如此,深圳的融合文化优势、政策优势,在未来会起到引领国家发展走向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这座特殊的年轻城市如何建设发展,其规划发展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并给予解答。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深圳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临近珠江入海口,通过口岸可以直达香港。全市面积1991.65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有103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约有13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为251万人。全市共有六个行政辖区,由西至东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和龙岗区。另外,还设有龙华、坪山、大鹏以及光明四个功能区。深圳的发展是奇迹式的,从仅有几万人的边陲小镇摇身成为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仅只花了2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城市规划是必要和重要的过程,怎么样运用好城市规划是现在问题所在。深圳的城市规划作为实验地,它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首次与市场接触,其不足反映了高速发展的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与矛盾。因此,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的试验田和代表,对其进行规划范式深入研究,其成果能为我国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与借鉴。 1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考虑到深圳的政治、经济以及发历程等情况,在此用时间来划分深圳城市规划发展,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9年至1986年,深圳城市建设的基础时期。“文革”的影响使城市规划发展停滞了一段时间,所以在后来的城市规划思路方法和内容上实质仍是50年代苏联模式的延续。因此在最初的深圳城市规划中,规划仅是延续了国民经济计划,实际上也就是计划具体的落实,并没有新的规划信息加入,也没有特定的研究。从城市建设角度来

香港的城市规划发展史

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 摘要:香港作为一个完全殖民资本促动型城市规划发展的典型城市,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港城市风貌。国际流变中的香港,经历了特殊的城市演变,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实现了城市的繁荣,展示出充满特色的发展轨迹,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典范。本文就以时间为脉络,对香港开埠以来城市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个梳理,分析了香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香港城市规划发展制度转型 一、香港城市概况 香港自1842年开埠后,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商港。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区继续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全港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89万亿港元。香港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一直是香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香港特区总土地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仅有265平方公里,占比约24%。剩余土地以林地、草地、灌丛为主,且有41.9%的土地属于郊野公园及其他受法定保护的土地,大量自然用地得到很好的生态保育。截止2011年,全港人口为710.81万人,主要集聚在都会区和新市镇,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如何使香港更好地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发展需求,是香港的城市规划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香港城市发展综述 香港全境的土地约有80%的地域属于丘陵山地,唯一较广阔的平地位于新界西北部,主要建成区位于维多利亚港狭长的南北面。据估计,香港人口的大多数居住于港九市区及新市镇,仅有约5%居住在新界乡郊地区,其增长以大规模移民为主,从开埠之初的5000余人猛增至1997年的650余万人。二次大战后的人口激增,加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香港的城市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40~50年代的香港移民聚居在港岛和九龙市区,且大部分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寮屋,没有完备的市政设施,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在60年代末,香港政府采取措施,大量清拆寮屋,并通过公屋政策,把人口迁移到市区外围地带,使香港城市发展向郊区延伸。至70年代,香港各主要市区渐趋饱和,城市发展只有向新界扩展,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新市镇计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功地把35%的居民分散到8个新市镇。这项计划增加了香港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

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技术指引(试行)20160907

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技术指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管理,依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以下简称《编制技术规定》)及《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等,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审查。 第三条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容积率是指城市更新单元内开发建设用地的计容积率建筑面积(以下简称“规划建筑面积”)与城市更新单元内开发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城市更新单元内开发建设用地(以下简称“开发建设用地”)是指出让给项目实施主体进行开发建设的用地。规划建筑面积由基础建筑面积、转移建筑面积和奖励建筑面积构成。 第四条基础建筑面积是指开发建设用地各地块用地面积与对应的地块容积率的乘积之和。基础容积率是基础建筑面积与开发建设用地的比率。其中,地块容积率按《深标》4.2条计算、取值,地块容积率涉及的居住、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密度分区基准容积率及工业、物流仓储用地符合以下情形的,按本条规定取值: (一)商业服务业用地位于原特区内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主、副中心且位于《深标》密度三、四、五区时,按密度二区基准容积率取值;位于上述地区之外且位于《深标》密度四、五区时,按密度三区基准容积率取值。 居住用地位于《深标》密度四、五区时,按密度三区基准容积率取值。 (二)新型产业用地位于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地铁线路站点500米范围内或属市重大产业项目时,地块容积率按6.0取值;位于原特区内或深

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主、副中心及组团中心时,地块容积率按5.0取值;位于上述地区之外时,地块容积率按4.0取值。 普通工业用地和现代物流用地地块容积率按4.0取值。 市政府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三)上述第(一)、(二)款各类用地位于大鹏新区(不含葵涌中心区)或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时,应符合生态保护或水源保护等要求。其中,第(一)款各类用地基准容积率按《深标》密度分区基准容积率取值;第(二)款各类用地地块容积率取值经专题研究确定。 第五条转移建筑面积是指城市更新项目实际土地移交率超出基准土地移交率核算出的用地面积与基础容积率的乘积。 实际土地移交率超出30%的产业升级类城市更新项目,方可按本条前款规定核算转移建筑面积。 第六条奖励建筑面积是指因公共利益需要,对符合以下情形的,依据城市更新有关规定及《深标》等给予的建筑面积奖励: (一)开发建设用地中,依据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规定和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创新型产业用房配建规定等要求,按建筑面积比例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创新型产业用房,其建筑面积作为奖励建筑面积。 (二)开发建设用地中,按已生效规划及《深标》等要求落实的附建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市政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作为奖励建筑面积。 上述市政配套设施中的公交综合车站或公交首末站、垃圾转运站(含公共厕所)、变电站,如属在已生效规划基础上新增的,再奖励1倍建筑面积。 (三)开发建设用地中,提供建筑架空层或建筑室内空间并经核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设在建筑首层时按其对应建筑面积奖励2倍建筑面积;设在非建筑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香港城市管理充满了辩证法:看似对立矛盾的各种管理要素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协调关系,使香港城市管理进入了较理想的境界。本文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内在机理使香港城市管理散发出辩证法的睿智? 一、“大”与“小”的均衡组合 “大”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全局、整体、系统,其载体是城市规划;“小”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局部、单位、要素,其载体是城市的细节。“大”与“小”是一对矛盾,城市管理者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界限,又要注意它们的密切联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这个角度看,离开了“大”,“小”也就不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把“小”放在“大”之中来把握。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香港城市道路管理混乱,车辆严重堵塞,交通事故频繁,曾被形容为“死城”。其症结是城市管理者把“小”等同于甚至凌驾于“大”之上,把思维局限于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上的一刻,孤立地看城市管理中星星点点的事情,而忽视了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香港政府树立了规划先行的理念。香港城市规划种类繁多,既有涉及全港的发展策略,例如现正在制定的《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也有较为具体的次区域发展策略和指引,还有地区层面的详细土地用途图则。2002年法定图则有105张,涵盖全港约一半的土地。{1} 另一方面,“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香港城市管理的精细之处随处可见,比如,每年香港的道路挖掘工程就有6万项之多。但是,在如此高频率道路施工中,却能做到少扰民,少污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政府部门细致的监督管理。合约期间,路政署对承建商的监管工作展开多达七个方面的检查,如果承建商在合约工程中的表现不符合要求,这一情况将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并可能影响相关承建商日后承投政府工程合约的资格。{2}为妥善统筹破挖工程管理,路政署成立了由运输署、警务处交通部及各公用事业机构组成的道路挖掘统筹委员会,每月一次会议,根据道路等级的主次等不同情况商讨各项详细作业计划,以此从整体上减少因各自为政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重复破挖,或延误工期等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目光放在细节上,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 二、人与制度的均衡组合 管理中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香港的经验表明:人和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作为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尽心、精心。精细化管理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1)

?城市绿地系统 UrbanGreenSpaceSystem 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策略一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PedestrianSystemStrategiesintheHigh—densityDowntown —ACaseStudyontheHongKongCentral 郭巍/GUOWei 侯晓蕾/HOUXiao—lei摘要: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呈层叠状和网络化,是长期以来城市演变进化和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制约的共同结果。通过汲取中环地区步行体系的成败经验,提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步行体系发展策略:建立层级化的步行体系网络结构,构筑高连通性的复合步行体系,提倡多功能的步行体系空间使用,合理设置和利用步行体系节点。这些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规划与设计;步行体系;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香港中环 文章编号:1000—6664(2011)08—0042-04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08—04;修圃日期:2011—02—19 基金项目:北京林业大学青年科技启动基金(编号BLX2W8017)资助 Abstract:Thepedes咖systemintheHongKongCentralislayeredasanetwork,whichisacommonresultofthecityevolutioninalongtime,withthearea'squickdevelopmentandtopographyconditioninfluence.ThroughlearningSUCCeSSeSandfailuresofitspedestriansystem,thispaperproposesthatpedestriansystemofhigh-densityurbancenterareasshouldadoptthefollowingstrategies:Establishalevel?-networkstructureofpedes伍锄system;Constructacompositepedestriansystemwithhi【gh-connectivity;Advocatemulti—functionaluseofpedestriansystemspace;Setandutilizethepedestriansystemnodesinreason.Thesestrategieswillserveasaneffectivereferenceforothersimilarconstructionofhigh—densityurbancenterstoconstructaneconomicandefficientpedestriansystem.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urbanplanninganddesign;pedestriansystem;high-densitydowntown;HongKongCentral 香港总面积为1100km2,人口约700万(2010年3月数字)。由于香港地处岭南丘陵地带,连续起伏的山系盘踞整个区域,只有少量土地可以作为城市用地。香港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整个地区面积的25%,这使得建成区的密度高达每公顷380余人【1】。中环地区作为香港主要金融商务区,更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城市形态的高密度达到令人惊异的程度。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中环地区对步行交通的提倡成为必然。 完善的步行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提高商业效益,还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中环步行体系的建立是多年来城市演变进Y-V.席D这一地区迅猛发展以及地形条件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通过香港中环地区步行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成败经验,借此总结出高密度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其他类似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建设经济、高效的步行体系将起到有效的借鉴作用。 1中环步行体系的构成类型 香港中环地区的步行体系呈层叠状,是由一张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袖珍公园、花园平台、建筑的共享大厅、屋顶花园等在内的连接和叠加在—起的三维网络。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街道 街道是城市中心区步行体系中最为基本的类型。中环地区步行体系中的街道包括步行街、人行道、天桥和地下通道4种形式。港岛街道构成的街区布局早期分为四环九约。“环”即形容港岛北岸如环形回绕的地形,实际为四片街区集合;“约”则是更为细致的行政单位,构成了港岛街道的基本划分体系。在东西方向与海岸线平行的是较宽的交通干道,南北方向则是有很多连续台阶的传统商业步行街(图1),尤其在中环开发较早的南部,这些步行街宽不过3-5m,两旁大多是传统商贩。在街道的4种形式中,天桥对于步行体系的竖向充分发展而言,不可或缺。天桥体系是中环步行体系中极富特色的部分,包括自动扶梯、带顶棚的过街天桥、高层建筑中的2层(部分为3层)走廊、门厅,且与屋顶花园、主要建筑物和地铁站口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全天候空中步行网络。中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首先建成了香港第一个天桥步行系统。其中由巴马丹那事务所专门设计的长达1km的干诺道人行天桥,是当时亚洲最长的步行天桥[2】。中环天桥系统由北至南,从维多利亚湾的轮渡码头出发,穿越金融商业区的各个大厦,最后直达半山住宅区,途中经过机场快线车站和多个地铁站,并由台阶、自动扶梯形成不同标高层的转化,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天桥步行系统非常注重其内部的连续性以及和周围商业、娱乐设施的

深圳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0-2015)

深圳市城市更新(“三旧”改造)专项规划(2010-2015) 2014.6.16总则第一条为有序推进深圳市城市更新工作,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在落实《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4、《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5、《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6、《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府令第211号)7、《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8、其他相关规划及标准第三条本规划编制遵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全面统筹、科学评估、低碳更新、有序推进”的原则。第四条深圳市城市更新是指对符合“三旧”改造的特定城市建成区(包括城中村1(旧屋村)、旧工业区、旧城区及其他用地)内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 1、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 2、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3、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

展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4、依法或者经市政府批准应当进行城市更新的其他情形。第五条本规划范围为深圳市全市域。第六条本规划是指导全市城市更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深圳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011-2015)》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更新计划与城市更新单元2规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法定图则编制中城市更新单元划定的重要文件。第七条本规划期限为2010-2015年。第八条本规划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更新主管部门。第一章目标与策略第一节更新目标第九条规划期内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多种改造方式逐步实现空间潜力增加、用地结构调整,城中村环境全面改善,重点工业区转型升级,旧城区活力再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特区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完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应当实现以下目标: 1、全市城市更新改造规模180.6km2。规划期内更新规模约为69km2,其中,拆除重建规模为23km2,包括城中村12.7km 2、旧工业区9.2km2和旧城区1.1km2,拆除重建后应提供居住用地6.9km2、工业用地4.6km2、商业服务业用地5.7km2,以及市政公用设施、道路广场、绿地等其他用地5.8km2。规划期内年均拆除重建规模约为4-5km2。 2、规划期内城市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拆迁费用和直接

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摘要:城市规划的定义,任务,内容。充分阐述其含义与个人的理解。城市规划的定义,任务,内容。充分阐述其含义与个人的理解。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planning, tasks, content. Fully expounded the meaning and personal understanding. 关键词:城市规划的任务,原则,内容。 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 城市规划应分为战略性规划与操作性规划两个层面。近期建设规划的战略性内容和实施性的“建设”内容应分别归至战略性和操作性层面。总体规划应向战略规划转变,近期建设规划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互配合,共同组成操作性规划的一个层面。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既可组成一个层面并成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上位规划,又可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组成并列层面。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 城市规划的原则有五项,包括:整合原则,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美学原则和社会原则。 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1)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