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讲义共79页

产业经济学讲义共79页

产业经济学讲义

课程说明

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为面向21实际的高等教育教材系列教材--《产业经济学》(21世纪教材),由苏东水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第二版教材。计划授课时数为72课时(民族班)或54课时(汉族版)。为学好这门课程建议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要求具备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学科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多看一些相关行业经济方面的杂志、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方面的政策文件。作为配套内容,建议学生看看一下所列图书:

1.陈耀,国家中西部发展政策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推荐本书的基本理由:新疆作为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应当了解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北京,发展进程中的基本产业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在时间中的演变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2 郭克莎,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推荐本书的主要理由: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又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度问题。本书从结构优化出发讨论产业结构优化中的细节内容,是产业经济学核心内容的重要读物,又是从经济发展角度全面把握和掌握产业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

3 李大山主编,区域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推荐本书的理由:虽然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有其整体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上的合理性,但是全局合理不一定对局部合理。本书从区域产业结构出发,讨论区

域产业结构优化方面的理论分析。重点是提供了如何判断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和优化方面的实证分析方法和案例。

4 毛健编,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选择,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

推荐本书的理由:本书主要是从政府干预角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政府产业政策选择、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效果评价,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问题。这是本课程多从静态角度分析的弊端的有效补充。

5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产业经济学七十一个综合二复杂的经济系统里面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子系统。从系统用的角度考虑和分析产业经济学才能够使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用的准,用的合理,用的周到。本书从指标体系的分析入手,系统的观点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对不同指标如何进行分析,如何通过指标来判断优劣问题,如何用系统的观点动态掌握和处理问题方面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思维。

6 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推荐本教材理由:从不同的角度编写的教材,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同类教材对读者提供更为宽广的理解和更深层次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本书是较早以前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提供我国学者较早时期对本学科的定位以及产业经济问题的理解问题的有用工具。

7.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推荐本教材理由:本书是一本反映产业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入门教材,在准确全面地把握产业经济研究前沿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

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中国的10个重要产业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层现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本书特色就是国际产业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时间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特点。

8.郑凯捷.分工与产业结构发展—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上海,负担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理由:本书采取层层推进的分析方式,将研究产业结构从制造经济到服务经济转型过程的视角引入到以分工为代表的中间需求因素上,从制造经济自身出发去探寻服务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以我国经验为样本,印证理论分析中关于工业产业分工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机制,具有理论前沿性,分析方法的独到性。这符合学生能够多视角掌握产业理论问题的需要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产业的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从总体上把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产业和产业经济学的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难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产业经济学的概念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并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或者说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产业本身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及产业的空间发布规律的学科,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地区分布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具体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产业本身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规律以及产业的空间发布规律的学科。

两种观点:一是窄派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是同义语,产业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产业组织问题,故又被称为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业经济学以“企业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是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绩效和产业政策。

二是宽派观点:认为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之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及其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研究领域较宽,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

学科性质:在我国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学科分类目录中,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

产业经济学以理论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产业经济活动中的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来指导国民经济各产业的运行和发展,因此产业经济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产业经济学可以说是夹在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

2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3 .学科体系

有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形成发展及理论基础。第二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化学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第三层次,构成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发展四大块。第四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为为人”。第五层次,阐述产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1.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实践意义: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强产业间联系和确定适合的产业发展战略。

3. 研究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结构转换的新时期,需要有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加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都迫切需要以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为依据;我国加入WTO后,对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的深入研究就更显必要。

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系统分析方法论(系统论的观点是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唯物辩证方法论(唯物辩证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和系统的根本方法论)、“人为为人”方法论。(人为为人是经济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2. 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3.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工具:博奕论、投入产出分析法、计量经济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

博奕论 (延伸)

博奕论(game theory)是研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所能达到的均衡的理论。

在产业组织领域中当研究寡头企业的决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时,往往由于企业行为是互为因果而强相关的,故必须使用博奕论来加以研究。

应用博奕论来研究的最早领域是产业组织,现在博奕论常用于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价、企业兼并、反垄断规制、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

几个典型的博奕问题,如囚徒困境、田忌赛马、猜硬币博奕、划拳博奕等。囚徒困境

图中囚徒1、囚徒2代表本博奕中的两个博奕方;他们各自都有不坦白和坦白两种可选择的策略;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数组,表示所处行列代表的两博奕方所选策略的组合下双方各自的得益,其中第一个数字为囚徒1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为囚徒2的得益。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囚徒总体来讲,还是对个人来讲,最佳的结果都不是同时坦白得到(-5,-5),而是都不坦自所得到的(-1,-1),两囚徒决策时都以自己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都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较大利益。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

给我们的启示:当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只为自身利益打算时,即使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个体行为是不一定符合集体或社会利益的,甚至也不一定真能实现个体最佳利益。这又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宏观调控常常是必需的,放任自流并不是使全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政策。

系统动力学 (延伸)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

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行为是由系统结构所决定的,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致的;系统动力学更进一步指出系统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从而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这又与产业经济学中各产业间的联系和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所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产业经济是十分有效的。

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数值要求不高,故特别适合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

作业:

①试述产业经济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学科体系

②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学时数: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深入理解产业的涵义,掌握产业的各种分类,了解中国和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以及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本章重点:产业的内涵;产业分类中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本章难点:产业扩张的度量

教学要点:

第一节产业的形成与分类

1.产业的内涵:产业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是不断拓展的。

产业应具有的同类属性或特征:从需求角度,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供给角度,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活动是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和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指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主要有关联方式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国家标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技术关联--如制造业、冶炼业、建筑业等。

原料关联--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木材工业等。

用途关联--如汽车制造业、自行车制造业等。

方向关联--如单向、前向、后向、侧向、双向等。

战略关联--如主导、先导、支柱、先行产业等。

延伸内容

●三次产业分类法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继承和发扬;三次产业成为目前研究产业结构的最主要的分类法;第一产业泛指广义农业;第二产业指广义工业;第三产业指广义服务业。

●国家标准分类法

为统一统计和分析口径,由政府编制和颁布;具有整体性、广泛性、权威性、强制性、代表性、目的性、特殊性和较高科学性的特征;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标准分类。

中国也有自己的对产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国家标准,即由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它把中国全部的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

●国际标准分类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0个大项(1 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 矿业和采石业;3 制造业;4 电力、煤气、供水业;

5 建筑业;

6 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

7 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 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

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

10 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若干中项、若干个小项、若干个细项四个层次,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

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对社会生产过程分析所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第I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II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运用于产业结构分析有局限性。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泛指进程方面具有很大实用价值;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此法的应用逐渐减少。

生产要素分类法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的分类;

劳动密集型,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资本密集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化等;知识(技术)密集型,如航天、生物、信息等;此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服装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主要有四次产业分类法、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生产流程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延伸内容

●四次产业分类法

是在原三次产业的基础上增加第四产业的分类;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中国的王树林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即从第三产业中把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的产业分离出来;其包括科学研究、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等。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是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

●生产流程分类法

是按照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等;

●霍夫曼分类法

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产业分类;可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而对制造业部门的划分;可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

第二节中国产业经济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产业经济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产业经济的出现起了积极的催化作用,推动了积极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获得相应发展的产业结构形态。

第三节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

主要介绍了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的产业积极的起源。

第四节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1.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机理

管理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表现在:管理文化与产业经济运行的同步性;管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性;管理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动力性;管理文化在产业发展中的创造性。

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作用的方式:渗透式、导向式、桥梁式和转化式。

2.管理文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从东西方比较的角度,在网络经济和行政经济两个方面,阐述了管理文化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3.管理文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以下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资本的来源与运用;产业资源的构成与运用;产业关联与运用;产业布局与运用;产业结构优化动力与运用。

4.管理文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在产业政策主导模式、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规制等方面的差异

5.管理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在产业发展的以下方面出现了不同:经济增长的社会资源基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文化基础、知识作用和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

延伸内容

补充:

产业的成长发展阶段: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业形成关键因素资本的形成是产业形成最核心和最首要的因素。资本的形成是通过投资实现的。投资可使新技术得以开发、推广和应用,从而直接推动新产业的形成。

另一关键是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产业创新与企业创新是推动产业形成的重要力量。产业创新指的是原有产业由于技术、分工、组织、管理生产过程的创新有可能分离出的新产业;企业创新指企业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行为,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企业创新可以直接引起产业形成,也可引起产业创新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产业形成。产业形成标志该产业应具备一定的规模,至于一定的规模究竟有多大,这要看各类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虽然难以有量的测度,但这一产业必须在与国际同类产业的比较以及国内其他产业相比较中占一定份额;有专门化的从业人员,其含义是:有专门

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且形成群体;该产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有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产业扩张概念理解是指产业形成之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扩大自身的过程;既含产业在量上的扩张,也指产业在内涵方面有质的改变。前者具体指产业内企业数量、生产能力的放大,后者具体指技术的进步,管理素质的提高,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产业扩张阶段是产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产业能否扩张意味着幼小产业是否被扼杀或夭折,还意味着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这关系到产业的成长发展,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产业扩张实质

产业扩张的实质是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产业扩张的内在动力源于产业孕育之后存在的成长基因和成长条件:追求高额利润是产业主体的内在动力;需求的存在为产业成长提供了成长空间;社会资本的流入是产业成长的条件或土壤。产业之间的生存竞争是产业扩张的外部压力。

度量产业扩张的指标和因素:产出增长率;产业产值和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和地位变化;产业资产总规模和劳动力就业人数变化;产业的主要产品在国民消费总支出中的相对变化率。

产业成熟过程产业经过充分扩张达到极限之后,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空间的扩大趋于停滞。随后,产业进入一个规模稳定、技术稳定、供给与需求稳定、产品稳定、地位显赫的阶段,即产业的成熟阶段。

产业成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实现过程。它经历着从局部成熟到整体

成熟,从个别产品成熟到少数产品成熟再到大多数产品成熟,从少数企业成熟到整个产业大部分企业成熟的过程。

产业成熟实质首先表现在技术上的成熟和先进;

其次表现在产品的成熟。产品的成熟是产业成熟的主要标志,其基本性能、式样、功能、规格结构将趋向稳定,且已被消费者习惯使用;

再次是生产工艺的成熟;

最后是产业组织上的成熟,意味着产业内企业间建立起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市场竞争是有序的,币场运作规则合理,运作水平较高,市场绩效较高。

产业成熟特点强盛-成熟产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人气旺盛,产品的普及程度高,员工为之自豪,企业财大气粗。

生产能力接近饱和状态,市场需求饱和,供求矛盾不大,买方市场出现。

成为支柱产业,其生产要素、产值及利税份额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产业衰退概念理解产业衰退是产业从兴盛走向不景气进而走向衰落的过程。产业衰退是客观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是产业经济新陈代谢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相对的或绝对的规模萎缩,产品老化、退化、功能减退而出现的颓势状态。

产业衰退可分为自然衰退和偶然衰退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将产业发生的虚假衰退误认为是产业的衰退。产业在扩张和成熟期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会发生短暂的走下坡路情况,这不是产业的真正衰退,因为产业没有老化。

产业衰退本质本质是产业创新能力的衰退或降低。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新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不足或衰退,必然会导致生产量的减少、产品老化、利润水平下降、产品成本升高,从而使该产业竞争力下降。

产业衰退是对产业自身的否定并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的过程。老产业衰退与新产业形成并存使产业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保持旺盛的活力,推动产业经济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产业衰退标志或特征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开工严重不足,而且在较长时期里产品老化、产量负增长、产品供过于求;

利润率下降、严重亏损、财务状况恶化;

企业退出现象大量发生;

重要产业或大面积的产业衰退可能引起经济波动;

衰退过程可能出现“复兴”,但最终还要衰落;

产业的衰退期延续时间最长。

本章内容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深入理解产业的涵义,掌握产业的各种分类,熟悉产业成长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和标志,了解中国和外国产业经济的起源以及管理文化对产业经济的作用。

本章作业:

①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②产业形成的过程和关键因素及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本章学时数: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本章重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中国产业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1.农本思想

人们经济生活的物质需求主要依靠农业,统治阶级实施其政治统治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对农业的重视是自然的。从有关文献记载来看,春秋及其以前社会对当时的商业的态度是肯定的,并无明显的重农抑商倾向,当时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对商业活动没有过多干预。

战国初期李悝从重农角度提出“农是国之本,农伤则国贫”的观点;

商勒、苟况、韩非等人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未”的口号;

战国时期土地的私有化和自由买卖已经出现,给商业资本向土地投入开辟了途径,而商业资本向土地投资最初必然是对自耕农进行兼并,就势必造成军事官僚实体赖以进行的军事兼并的物质基础发生动摇。因此,为了保证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地主阶级便在传统重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重本抑末的理论,从此偏重农业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

农本政策,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政策,即如何看待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应的国家政策。农业实际上成了整个中国封建时期的“支柱产业”。农本思想的目的是维护农业的再生产,在政策上就要保证农业有充分的劳动人手,农业人口不能随意向其他行业转移。

历来的农本政策,其目标是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社会劳动人手固定在土地上,具体是要实现劳动人手与土地资源的合理结合,故调整人、地结合的比例就成为土地政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为达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大致有土地政策、赋役政策和人口政策三类。

真正开始对农业的偏重是从战国初期开始的,明确提出了“农本工商未”的口号,从此偏重农业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农本政策,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政策,即如何看待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应的国家政策。为达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大致有土地政策、赋役政策和人口政策。

2.工商业思想

伴随农本思想提出和依此实施政策的同时,抑商思想和政策即已开始提出和实施。但是实际上“抑商”思想不占主导地位。在工商业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即国家专营或专卖的政策。与对官营工商业极力扶持相对应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

伴随农本思想提出和依此实施政策的同时,抑商思想和政策即已开始提出和实施。但封建政府推行抑商政策并不是说其认为工商业是“末技”,是不重要的,而是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推行的政策。因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必然造成商人势

力的增大,导致土地兼并加剧,从而破坏小农经济的生存基础,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重农抑商就成为各个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扶持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即国家专营或专卖的政策。

与对官营工商业极力扶持相对应就是对民间工商业的抑制。中央政府决不会放任民间工商业自由成长为一支能与之抗衡的经济力量,否则对其一元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故对封建国家来说,其理想目标就是既允许它存在,但同时又将它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处于永远依附于国家的地位。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水利思想以其关注的对象和具体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治理黄河为中心内容的治理大江大河的“河工”思想和以维护漕(利用水道运粮食)运水道为主要内容的“漕河”思想。

水利思想以其关注的对象和具体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河工”思想和漕河思想。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城先为关中,后移洛阳、开封、北京,多在北方之地,一切时政皆赖漕河运输接济,故对增运水道的维护整洁自然成了国家的首要政策。而治理河工则以保漕为中心的思想也日趋明显,到明清时,治理黄河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南北运河的畅通。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体地来看,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大部类再生产理论实际上就是产

产业经济学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梯度发展理论: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生命阶段的产业有不同的最优区位。 W 1.网络外部性:指消费的外部性,即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将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 2.完全消耗系数:两个产业间的产品直接消耗关系。但一种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消耗不仅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前言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个量分析——微观:研究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家庭)在市场上的行为规律。 总量分析——宏观: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研究国民收支平衡规律及问题解决。 产业分析的经济对象:构成国民经济总体的各子系统和各子系统之间关系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研究产业经济学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产业组织合理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有效化、产业管理科学化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导论 掌握产业的内涵及分类方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产业的概念、克拉克大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内涵 1.产业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 2.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3.产业伴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4.产业具有多层次性——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是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有三次产业分类法、生产结构分类法、生产要素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等。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 定义——克拉克大分类法 是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产业分类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成三类: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 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从第一和第二产业三场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资生产部门。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补充:建筑业是第二产业,房地产业是第三产业。) 生产类型——三类,形成三级生产、三个产业

产业经济学义1-寡头垄断 (1)

第一部分 寡头垄断 一、寡头市场的特征 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寡头市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 寡头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寡头市场上,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在全行业的总产量中占一个较大的份额,从而每个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变动都会对其他竞争对手以至整个行业的产量和价格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某项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所以,每个寡头厂商的利润都要受到行业中所有厂商的决策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寡头厂商们的行为之间这种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使得寡头理论复杂化。一般说来,不知道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就无法建立寡头厂商的模型。或者说,有多少关于竞争对手相互之间的反应方式的假定,就有多少寡头厂商的模型,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结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寡头市场模型,可以对寡头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 二、古诺(Cournot )模型(同时定产) 古诺模型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的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本质是每个厂商都必须预测其他厂商的产量,在给定它对其他厂商产量预测的基础上,每个厂商选择白己的利润最大化产量。于是我们可以求解预测产量的均衡,即在均衡时,每个企业发现它对对方的预期是正确的。 假设一开始厂商1预期厂商2的产量为e q 2(上标e 表示预期)。如果厂商1决定生产1q 单位产品,则它可以预期到总产量为e q q Q 21+=,这个总产量将使市场价格为 ()() e q q p Q p 21+=。 厂商1的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1112111max q c q q q p e q -?+=π。对于厂商2产量的任何一个预测e q 2,厂商1都会相应作出产量的最优选择1q 。我们将企业2的预期产量e q 2与企业1的最优产量选择1q 之间的关系,用下式表示:()e q f q 211=。这个函数就是所谓的反应函数,在这里,反应函数一个厂商的最优产量决策看成它对另外一个厂商决策信念(belief )的函数。 类似地,我们可以推出厂商2的反应函数:()e q f q 122=。这个式了是说,给定厂商2对厂商1产量的预期e q 1,厂商2选择的最优产量是多少。 现在,我们知道每个厂商在选择白己的产量水平时,都是假设对方的产量为e q 1或e q 2。但是要注意,e q 1或e q 2只是预期值,一般来说它们和两企业的实际最优产量是不相等的,即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产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前言 一、课程内容简介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以争辩产业组织、产业构造和产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中观层次的经济学学科,它是当前经济学领域中进展最为快速,理论创最为活泼的学科之一。产业经济学主要争辩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关系,因此成为各国反垄断和政府管制政策的重要根底;同时,产业经济学对产业演化规律、产业布局的分析,也是理解后起国家产业决策和各种产业现象,以及评价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构造合理与否的理论根底。产业经济学自 80 年月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在我国产业经济争辩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深化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进展,产业组织和产业构造问题被不断的提出和争辩,政府的反垄断和管制政策、产业政策的设计等诸多领域都亟待产业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运用。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产业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的根本概念,生疏产业构造分析的框架和主要分析方法,能对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产业组织现象和产业政策进展较深入的经济学分析。 2.总的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除了把握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范式之外,还要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并且评价现实产业经济的实践问题和政策问题,有力量设计出符合现实需要的产业政策方案和产业分析报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照看理论的系统性,又要突出教学重点。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模型、推导,教师可以课外单独辅导,以满足局部素养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教学进度参考本大纲规定的教学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可酌情调整。 三、适用对象 本课程为专业课,适用对象为经济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学原理的后续课程,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 五、总课时及各章的安排 专业必修课授课时数为 54 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章节内容授课学时备注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3 1.本课为经济学专其次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3 业学生的必修课,授第三章市场集中 3 课内容较深,因此需第四章进入与退出壁垒 3 要具备肯定的中级 第五章博弈论与企业策略性行为 3 微观经济学和高等 第六章企业并购行为 3 数学学问。 第七章企业创行为 3 2.教师可依据授课

产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 产业波及效果——产业波及是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当某一部门产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沿着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的变化,并且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变化又会导致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依次传递,影响力逐渐减弱,这一过程就是波及。这种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果。 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最初用于收入分布研究,后移用于市场集中度分析,以反映产业内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有小企业到大企业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曲线越偏离对角线凸向右下角,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X的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即大企业由于脱离竞争压力而引起的费用增加和效率衰减。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仅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一种类型的低效率。 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存在产额的生产成本。由于这种类型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因此称“X的非效率”。 市场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企图进入的新企业,现存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反映了新企业与现存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差异,影响到该市场的垄断竞争状况,从而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进入壁垒的大小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潜在企业或新企业所面临的劣势的程度。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是赫芬达尔和赫希曼共同提出的一种反映产业集中度的综合指标。 Xi代表第i个企业的规模,X代表市场总规模,n代表市场内的企业数,N代表市场内的总企业数,“Si=Xi/X”代表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HHI指数介于0和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市场集中度越高。 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制定的产业政策。其实质在于从推动产业结构合理演进中,求得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产业内企业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在于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冲突,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中的逆矩阵通常称为里昂惕夫逆矩阵。 经济含义:j产业最终产品价值每增加1单位,i产业最终产品价值需要增加多少单位。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可以反映当某一产业发生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产业结构升级—— 【简答】 什么是产业三角形?简述产业三角形两条边的特点。 用二维平面图按各产业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的大小对投入产出表中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重新排序,各产业之间的联结是单向联结型的,则这种调整过排列顺路的投入产出表上的Xij,其数字只出现在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的阴影部门以内,对角线以上的三角形中的Xij数字全为零。 横轴:从左到右按各产业的中间投入率由大至小排列; 纵轴:从上到下按各产业的中间需求率由小至大排列

产业经济学

1.市场势力:厂商能够定价高于成本,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2.纵向产品差异:相互竞争的产品间,存在着一个公认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按照这个标准,绝大多数消费者,都认可某一产品明显优于另一产品,从而存在着比较一致的偏好序列。这种产品就叫做纵向产品差异。 3.横向产品差异:很多时候,相互竞争的产品之间很难有公认的客观标准进行偏好排序,但是不同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自身偏好不同面对竞争产品存在不同评价,这种产品差异就叫做横向产品差异。 4.产业关联: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5.两步收费(两段收费):厂商先向消费者收取一笔固定费用,而后再按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数量收取相应的费用,记为T(q)=A+pq。 6.信任品:指一些即使在使用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产品,比如医疗、法律之类的产品。 7.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8.市场集中度:在市场中规模处于前n位的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总和。 1.怎样理解规模经济形成的经济效应与促进集中之间的矛盾? 2.简述三级价格歧视低效率的可能来源。 (1)垄断的低效率。因价格高过边际成本,导致产品遭到限制,从而导致产品的低效率。(2)消费低效率。由于不同消费者为同一产品支付的单价不同,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各不相同,这就可能没有利用进一步交易的机会,从而导致低效率。 (3)可能是消费者为得到低价,可能不得不花费资源,而厂商从这种花费中又得不到好处。 3.简述逆向外包的动因 (1)服务质量的满足和获得创新资源。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产业升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发展中国家对能够提供价值链高端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寻求服务质量满足,获得创新资源,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实行逆向外包的最主要驱动力。发展中国家缺乏创新型人才,需要通过逆向外包高级劳动要素的供给。 (2)相对成本套利。追求规模经济和低成本是服务外包的动力因素。随着发展中国家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正在减少,当劳动力成本套利空间较小的时候,发达国家服务提供者能够提供给本国消费者更好的服务,因为有文化及语言优势,因此发达国家会选择一部分原来离岸外包的业务撤回本土进行,即使发达国家用工成本高,但因较高的服务质量,相对用工成本也较低,使得发达国家加大离岸外包的撤回速度和规模,甚至发展中国家会主动通过逆向外包进行成本套利。 (3)国家或企业战略。在某种程度上,逆向外包是公司内涵式和外延式的扩张,是公司的一种特定战略决策。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逆向外包战略,战略提供商在本土以外建立离岸中心或外包基地,吸引当地优秀员工开辟市场,有利于成长为跨国公司。并且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发包方式,使用逆向外包战略,依靠本国市场,将存在技术困难的技术向发达国家发包。 (4)关注规避或靠近市场。发展中国家通过逆向外包可规避发达国家的签证关注,在发达国家建立基地等,也能更靠近市场,方便进行离岸交付,此外,客户所在国内数据级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有助于开发不希望自己产权外包至境外的发达国家的客户群。

产业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产业:是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水平,在相同价值链上生产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构成的集合。 影响力系数: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该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 感应度系数: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引起其他所有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 产业政策:一国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产品差异化: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产业结构合理化:企业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完全可竞争市场:所需沉没成本为零的市场或产业,由于这种市场的沉没成本为零,政府直接干预外再无其他形式的壁垒,故企业可以自由进出该市场。 二、简答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力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动,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价格歧视的条件和类型。条件:①企业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②企业必须了解或者能够推断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且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必须因消费者或购买量而有所不同;③企业必须能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类型:①一级价格歧视②二级价格歧视③三级价格歧视产业结构高度化特征:①产业结构发展沿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②产业结构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③产业结构发展沿着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演进;④产业结构发展沿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演进。 区域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的配置效率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类,一是区域之间外部经济的差异;二是区域之间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当区域之存在比较效益差异时,在资源趋向效益,效益吸引资源的原则指导下,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通过研究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市场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市场需求价格弹性,进入壁垒,市场需求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上述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了也会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纵向约束的动机:①避免双重垄断加价;②避免销售商之间的搭便车;③避免制造商之间的搭便车;④解决因销售商之间缺乏协调而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开发新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市场。第二阶段,国内市场饱和后,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该产品的出口。第三阶段,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后,输出资本和该产品的生产技术,促成资本和技术与当地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的资源向结

产业经济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通过分析和研究产业的运作 机制、市场结构和竞争策略,来理解和解释产业中的经济活动。本文 将介绍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 一、产业经济学概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即由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组成的 经济单位集合。产业经济学关注产业内在市场力量的作用机制,包括 竞争、垄断和寡头等市场形态。同时,它还研究了市场结构、企业行 为和政府政策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市场结构:研究市场内企业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等特征,以及市 场的竞争程度。 2. 企业行为: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决策和策略选择,包括价格、生产规模、产品创新和广告宣传等。 3. 市场力量:研究市场供给和需求力量对价格、产量和利润等经济 指标的影响。 4. 政府政策:研究政府对产业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包括垄断管制、 反垄断法和产业政策等。 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模型

产业经济学使用一系列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以下介绍几个常用的模型: 1. 市场供需模型:通过分析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确定市场 均衡价格和数量。这个模型揭示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及其对价格和产量 决定的影响。 2. 商业周期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分析周期性波 动的原因和后果。这个模型对产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制定 具有重要意义。 3. 垄断模型:研究市场垄断者的行为和市场寡头竞争的特征。通过 分析垄断的产生原因和后果,提出反垄断政策和管制措施,维护市场 的竞争机制。 4. 产业集中度模型:研究市场的集中度对市场竞争和企业行为的影响。通过计算市场集中度指标,评估市场的竞争程度,为政府制定产 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三、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产业经济学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验证理 论模型和分析实际问题。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实证研究方法: 1.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产业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产业 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力量等经济现象,验证理论假设和推断。

产业经济学教案(最新整理)

产业经济学教案(最新整理)产业经济学教案(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导引产业经济学 1. 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作用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等问题。它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各个产业领域的经济行为,为实践决策提供合理的经济依据。 2. 产业能力与产业组织 产业能力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具备的生产能力。而产业组织则研究这些产业能力的分布、配置和发展趋势,主要探讨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产业变革与创新 1. 创新与经济发展 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对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2. 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第三部分:产业政策与规划 1. 产业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有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业政策的目标包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与创业等。 2. 产业规划的重要性与步骤 产业规划是对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规划。它有助于明确发展目标、确定政策措施以及有效安排资源。产业规划的步骤包括问题调研、目标确定、政策设计、资源整合等。 第四部分:产业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学为低碳经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持。 2. 循环经济与资源有效利用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格雷厄姆(William G. Gregory)发起的“经济规模研究”(Economy of scale)、由利奥波德·佛伊斯克(Leo von Foester)提出的“法律经济学”(Lawconomics)以及耶鲁大学经济学教 授劳伦斯·罗兹(Laurence Royce)提出的“行业经济学”(Industry economy)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厂商活动的总体性经济分析,以及分析影响厂商活动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先说明的是,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企业活动的总体性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企业如何形成,发展,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二是分析企业间的关系,揭示一个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三是研究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的行为;四是研究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的活动和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两个方向:企业经济学和行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行业经济学则研究多个企业在该行业内的竞争、合作及技术进步等关系,以及行业内企业的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还有许多,如研究规模、竞争、机构、技术改进、行业结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策略等。同时,产业经济学还将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等作为重要工具,以帮助完善和加强企业管理策略与实践。

产业经济学不仅可以应用在许多企业活动中,还可以用于政府制定政策或立法决策,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分析市场机会和压力,从而更好地管理企业。 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使企业变得敏捷,更加快速地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企业的绩效。这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还能够帮助政府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 3.了解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理论模型; 4.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工业生产的组织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产业结构、竞争与合作、创新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问题。本节课主要介绍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讲解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产业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产业生产组织和市场竞争等问题的学科。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内容。 3.介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与组织、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企业行为与竞争、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等。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模两种方法。 4.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理论模型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市场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经济学等。而其中的主要理论模型有:帕累托改进、波特五力模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5.介绍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产业经济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政策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市场调研等方面。通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更科学的政策和企业制定更有效的竞争策略。 四、教学评估 1.课堂讨论:学生针对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进行讨论,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小组报告:学生分成小组,调查一个实际产业案例,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展示出他们对产业经济学的应用能力。

产业经济学

一、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有效竞争(克拉克):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判断:1.市场结构标准: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2.市场行为标准: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3.市场绩效标准: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二、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 1.市场集中度。2 产品差异化 3 进入和退出壁垒 4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5 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6 短期成本结构 三、产品差异化的方法:产品主体品牌价格渠道促销服务 产品差异化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 四、市场竞争行为:1 定价行为(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 2 广告行为 3 兼并行为 五、价格歧视:指垄断者凭借其拥有的某种垄断力量,对自己所出售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条件: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有权改变价格;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价格歧视三种情况:一级: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 三级: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三级的条件:1、存在着可以分割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割,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2、被分割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割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关系:短期内,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长期,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构,有时市场绩效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七、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配第-克拉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霍夫曼: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4.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 5.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 6.企业规模是否越大越经济,效率越高? 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是有限度的。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为"不经济"。 7.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济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8.垂直一体化 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张。其实质就是把原来由不同企业承担的供、产、销职能不断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过程,也就是把供、产、销活动由原来的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内部管理协调的过程 9.混合一体化 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若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以实现范围经济。混合一体化就是企业经营多元化。 产业组织 11.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与特征 12.市场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市场关系: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的关系; 〔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3.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的集中程度很低;所有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任何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没有可替代的产品;进入壁垒很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少数大企业控制了整个产业,产业集中度高;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很大;进入和退出壁垒很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产业内企业数目很多,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14.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案例 (1)集中度〔2产品差别化〔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 15.市场集中度,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某一市场〔或行业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状况〔市场结构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力量。 16.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上分位数n R C :前几位生产、资产、员工人数占全部行业的比例,分为 ①生产集中度〔销售额、附加值、生产量②雇佣集中度③资产集中度 其中: n R C 为X 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 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 为X 产业第i 位企业的销售总额〔或产量、资产

产业经济学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 Industry Economics 课程说明: 一、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重要性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工业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系统面临的结构调整和转换,主导产业的选择、企业间的有序竞争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产业经济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为完整的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释和指导经济活动。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学会理解并分析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理解整个经济系统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同时,也能够利用现代分析工具(如数理统计工具、博弈论等)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并且能够利用学过的知识理解和分析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从而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及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围绕如何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这一中心,按照企业、市场和政府三条主线逐层展开,突出了中国特色和经济全球化对产业经济理论的要求,吸收、体现世界产业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精华。全部内容分为六大部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政策、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其中,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为主要讲授内容,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可作为了解部分。 四、前期知识储备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学习产业经济学应具备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所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相关课程是其先导课程。 五、考试要求 总评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闭卷)成绩组成,实践考核采取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3]植草益(日),《产业组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夏大慰,《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5]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 [6]毛林根,《产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简新华,《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产业经济学知识点

1.产业是具有*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2.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些一样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开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开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4.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本钱时而导致的经济。 5.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存在围经济的条件 6.企业规模是否越大越经济,效率越高? 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部交易本钱。因此,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收益是有限度的。当企业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后就会由"经济〞为"不经济〞。 7.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济围,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8.垂直一体化 (vertical integration) 是企业在供、产、销方面实行纵向渗透和扩。其实质就是把原来由不同企业承当的供、产、销职能不断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过程,也就是把供、产、销活动由原来的市场协调转化为企业部管理协调的过程 9.混合一体化(conglomerate integration) 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多个产业中的假设干生产经营单位,实行跨产业经营。通过充分利用共同资源,降低单位产出的本钱,以实现围经济。混合一体化就是企业经营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产业组织 11.市场构造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与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与特征 12.市场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市场关系: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的关系; 〔4〕市场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13.四种根本类型的市场构造 〔1〕完全竞争的市场构造:产业的集中程度很低;所有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任何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2〕完全垄断的市场构造: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没有可替代的产品;进入壁垒很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构造:少数大企业控制了整个产业,产业集中度高;产品根本同质或差异很大;进入和退出壁垒很高 〔4〕垄断竞争的市场构造:产业企业数目很多,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异;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14.决定市场构造的主要因素(案例〕 (1)集中度〔2〕产品差异化〔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 15.市场集中度,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什么样的相对规模构造的指标。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一市场〔或行业〕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状况〔市场构造〕的指标,它能够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市场力量〕。 16.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1〕绝对集中度〔上分位数n R C 〕:前几位生产、资产、员工人数占全部行业的比例,分为 ①生产集中度〔销售额、附加值、生产量〕②雇佣集中度③资产集中度 其中:n R C 为*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 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i 为*产业第i 位企业的销售总额〔或产量、资产总

产业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 产业定义:产业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 ● 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企业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与企业间竞争活力发挥的冲突。 ● 沉没成本:企业作出某一项决策以后,所不能够收回的成本。 ● 完全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家可以自由进退的市场。 ● 霍夫曼比例: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 ● 霍夫曼定律: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 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 ●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重要现象,其表现是:为相同或相似的产业提供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在某一区域高度集中,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 ● X非效率:因垄断企业失去外部竞争压力加上内部机构臃肿所导致的企业效率低下。 ● 逆矩阵系数(经济含义):某产业的最终需求变化一个单位引起总产出的变化。 二.简答与论述 产业的生命周期:

①导入期(需求处于被认可阶段,企业少);②成长期(市场需求明显扩大); ③成熟期(需求趋于平缓,技术趋于完善);④衰退期(技术落后,需求萎缩)。 按产业地位的不同对产业的分类: ①基础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②瓶颈产业(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会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发展);③支柱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重很大); ④主导产业(起引导、支撑和带动作用) 完全可竞争市场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可以自由进退,使得最终市场内企业只能把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水平。 主导产业的特征: ①突出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回顾——主导产业的后向关联、前瞻——主导产业的前向关联和旁侧——主导产业对所在地区带来的积极影响);②创新性,对先进技术的吸收;③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政府失败产生的因素: ①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②时滞;③政府自身的局限性;④对私人市场的反应控制有限。 哈佛学派SCP范式(简述) 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这种研究的基本结论是,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垄断性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产业经济学(重点详细版,请附带第七章看)

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它具有以下内涵: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介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的中观层次 3、产业存在边界 (1)产品边界 (2)地理边界 (3)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产业的分类: (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1.生产资料生产部门 2.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1.农业 2.轻工业 3.重工业 (3)三次产业分类法(A.Fisher和Collin.Clark) 1.第一产业(农业产业) 2.第二产业(工业产业) 3.第三产业(服务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 1.消费资料产业 2.资本资料产业 3.其它产业 (8)国家标准分类(GB/T4754 2002) 比如C1331: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1959年J.Bain的《产业组织》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此后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了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被称为“哈佛学派”。由于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又被称为“结构学派” 主要内容:1、建立了SCP分析框架。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2、提出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3、主张采用结构性反垄断政策通过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的方法改善结构从而改善市场绩效. 主要缺陷:1.使用经验研究,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 2.对大企业的成长与产业集中趋势的解释缺乏说服力; 3.单向的逻辑决定关系与统计结果之间不能完全对应; 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一些优势产业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 (2)对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结果导致公众的置疑, (3)“哈佛学派”存在的理论缺陷 基本观点:(1)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国家尽量减少干预; (2)对“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提出了质疑 (3)认为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能决定市场结构; (4)对贝恩设立的进入壁垒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真正的进入壁垒只有政府管制; (5)反垄断政策不应单纯地保护竞争者,关键在于竞争是否能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 (1)在SCP三者的逻辑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2)在方法论上存在差异; (3)在相应的政策主张上存在分歧;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W.J.Baumol) 可竞争市场:指市场内的企业在其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任何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它能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假设条件:(1)无成本进入 (2)进入是完全的 (3)没有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决定企业退出的难易程度,只要沉没成本为零,企业就可以无摩擦地自由地进入和退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